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燃烧后CO_(2)捕集固体吸附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卓华伟 李芹 +4 位作者 梅雪丽 徐博凡 谢洪涛 耿芹 李怡招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94,共6页
为应对大气中CO_(2)浓度逐年攀升的挑战,燃烧后CO_(2)捕集技术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燃烧后CO_(2)捕集技术的多种方法,重点探讨固体吸附剂的应用和发展。首先,阐述4种主流方法的原理及工艺,包括吸收法、膜分离法、低温分离法和吸... 为应对大气中CO_(2)浓度逐年攀升的挑战,燃烧后CO_(2)捕集技术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燃烧后CO_(2)捕集技术的多种方法,重点探讨固体吸附剂的应用和发展。首先,阐述4种主流方法的原理及工艺,包括吸收法、膜分离法、低温分离法和吸附法。随后,聚焦于固体吸附剂,探讨多孔碳基吸附剂、沸石、MOFs(金属有机骨架)和SiO 2的最新研究进展。通过分析这些吸附剂的结构和性能,探讨它们在CO_(2)捕集领域的优势和挑战。最后,对固体吸附剂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指出其在许多方面仍存在广阔的研究空间和创新机遇。随着技术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固体吸附剂在CO_(2)捕集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后Co_(2)捕集技术 吸附法 固体吸附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煤燃烧过程中NO和N_(2)O的生成特性
2
作者 饶秀亚 周强 +5 位作者 张子琪 王澍 左言骏 刘猛 卢平 段钰锋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966-2974,共9页
为了探究煤粉燃烧时NO和N_(2)O的排放特性,首先,在卧式管式炉燃烧实验装置上,考察了燃烧温度和氧体积分数对粉煤燃烧时N_(2)O和NO排放的影响;其次,通过添加金属氧化物(CaO、Fe_(2)O_(3))的方式,抑制煤粉燃烧时N_(2)O和NO的生成;最后,利... 为了探究煤粉燃烧时NO和N_(2)O的排放特性,首先,在卧式管式炉燃烧实验装置上,考察了燃烧温度和氧体积分数对粉煤燃烧时N_(2)O和NO排放的影响;其次,通过添加金属氧化物(CaO、Fe_(2)O_(3))的方式,抑制煤粉燃烧时N_(2)O和NO的生成;最后,利用热重质谱联用分析仪(TG-MS)探讨了金属氧化物对中间体NH_(3)和HCN生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燃烧温度对朔州褐煤N_(2)O和NO生成的影响最显著,随着燃烧温度升高,NO排放量增加,而当温度超过900℃时N_(2)O分解较显著,排放质量浓度随之下降;当氧体积分数在10%以下燃烧时,随着氧体积分数升高,燃料N向NO和N_(2)O的转化率均呈上升趋势;CaO、Fe_(2)O_(3)对N_(2)O催化分解起关键作用,但CaO对NO的抑制作用并不明显;Fe_(2)O_(3)和CaO的存在大幅降低煤粉热解时N_(2)O主要前驱体HCN的质量浓度,且在600℃以上的高温段抑制效果更加明显,但CaO促进NH_(3)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燃烧 No N_(2)o 生成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见光协同Cu_(2)O/BiFeO_(3) 活化过硫酸盐高效降解盐酸四环素
3
作者 黄雪茹 辛蓓雨 +2 位作者 杨学武 张敏涛 郭冀峰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5-820,共6页
采用湿浸渍法成功制备出Cu_(2)O/BiFeO_(3)复合催化剂,并对制备的光催化材料进行了XRD,SEM,XPS,PL等表征分析。研究在可见光照射下Cu_(2)O/BiFeO_(3)复合催化材料活化过一硫酸盐(PMS)对盐酸四环素(TC)的降解效能。结果表明,Cu_(2)O含量... 采用湿浸渍法成功制备出Cu_(2)O/BiFeO_(3)复合催化剂,并对制备的光催化材料进行了XRD,SEM,XPS,PL等表征分析。研究在可见光照射下Cu_(2)O/BiFeO_(3)复合催化材料活化过一硫酸盐(PMS)对盐酸四环素(TC)的降解效能。结果表明,Cu_(2)O含量为3%的Cu_(2)O/BiFeO_(3)复合催化剂,在催化剂投加量为0.2 g/L,PMS浓度为0.6 mmol/L的条件下,20 min内对TC的降解效率为94.3%。通过自由基淬灭实验确定了该体系中的主要活性物质为SO_(4)^(-)·,·OH,h^(+),并提出了TC可能的降解机理。最后,复合催化剂经过5次循环实验后,对TC的去除率仍可达到90%,说明制备的复合催化剂材料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本研究为处理抗生素废水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和思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_(2)o BiFeo_(3) 过硫酸盐 盐酸四环素 高级氧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氧再生烟气循环捕集CO_(2)技术
4
作者 孙世源 江盛阳 +4 位作者 王龙延 孟凡东 段丹 闫鸿飞 杨鑫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1-244,250,共5页
为了降低催化裂化装置CO_(2)的排放,开发了催化裂化氧再生烟气循环捕集CO_(2)技术(Oxy-Reg):采用烟气再循环方式,利用空分装置分离出来的氧气,与循环烟气混合后一起进入再生器内烧焦,另一部分再生烟气去CO_(2)回收系统利用,从而实现CO_... 为了降低催化裂化装置CO_(2)的排放,开发了催化裂化氧再生烟气循环捕集CO_(2)技术(Oxy-Reg):采用烟气再循环方式,利用空分装置分离出来的氧气,与循环烟气混合后一起进入再生器内烧焦,另一部分再生烟气去CO_(2)回收系统利用,从而实现CO_(2)的捕集。中试试验结果表明,要实现CO_(2)高浓度的捕集,合理控制O_(2)流量和烟气循环比例是关键。基于此开发了烟气循环控制系统,可以合理调节O_(2)流量和再生烟气循环比例,实现再生烟气中CO_(2)体积分数富集至9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烟气循环 Co_(2) 捕集 氧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_(2)O链长对PODE/柴油混合燃料喷雾燃烧特性的影响
5
作者 常晓龙 赵玉伟 +3 位作者 王小琛 陈占明 孙亚松 肖红亮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2-229,F0003,共9页
为明晰不同CH_(2)O链长的聚甲氧基二甲醚(polyoxymethylene dimethyl ether,PODE,其分子式为CH_(3)O(CH_(2)O)_(n )CH_(3),其中链长n≥2,一般取值小于8,本文中n=2,3,4,分别记为PODE_(2)、PODE_(3)、PODE_(4))对柴油喷雾燃烧特性的影响,... 为明晰不同CH_(2)O链长的聚甲氧基二甲醚(polyoxymethylene dimethyl ether,PODE,其分子式为CH_(3)O(CH_(2)O)_(n )CH_(3),其中链长n≥2,一般取值小于8,本文中n=2,3,4,分别记为PODE_(2)、PODE_(3)、PODE_(4))对柴油喷雾燃烧特性的影响,该研究在可视化定容燃烧弹测试平台上,利用纹影法和直拍法对比分析了不同喷射压力下柴油/PODE_(2)、柴油/PODE_(3)、柴油/PODE_(4)三种混合燃料的喷雾燃烧特性。结果表明,环境温度为500 K的氮气氛围下,加入PODE后喷雾贯穿距增加,但喷雾锥角和喷雾面积减小。随着PODE中CH_(2)O链长的增加,柴油/PODE混合燃料的喷雾贯穿距和喷雾面积均呈增大趋势,但平均喷雾锥角减小;随着喷射压力的增加,混合燃料的喷雾贯穿距、喷雾锥角和喷雾面积均呈增大趋势。环境温度为823 K的空气氛围下,与柴油喷雾火焰相比,加入PODE后火焰发光强度下降,滞燃期和火焰浮起长度明显缩短;且随着喷射压力的增加,火焰发光强度和滞燃期降幅更加明显。随着PODE中CH_(2)O链长的增加,柴油/PODE的火焰发光强度逐渐下降,滞燃期和火焰浮起长度逐渐缩短。这说明,PODE中CH_(2)O链长越长,越利于减少碳烟排放,实现清洁燃烧。结果表明,加入PODE后能明显改善柴油喷雾的着火并降低碳烟排放;且随着PODE中CH_(2)O链长的增加,其改善效果更为显著。结果可为PODE燃油调配及其与发动机的协同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 燃烧 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 CH_(2)o链长 喷射压力 柴油/PoDE混合燃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n reaction of CaCO_3 and SO_2 in O_2/CO_2 coal combustion
6
作者 王宏 徐辉碧 +1 位作者 郑楚光 邱建荣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5期845-850,共6页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n the reaction of desulfurization reagent CaCO3 and SO2 in O2/CO2 coal combustion was investigated by thcrmogravimetric analysis, X-ray diffraction measurement and pore structure analysis. ...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n the reaction of desulfurization reagent CaCO3 and SO2 in O2/CO2 coal combustion was investigated by thcrmogravimetric analysis, X-ray diffraction measurement and pore structur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version of the reaction of CaCO3 and SO2 in air is higher at 500-1 100 ℃ and lower at 1 200 ℃ compared with that in O2/CO2 atmosphere. The conversion can be increased by increas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SO2, which causes the inhibition of CaSO4 decomposition and shifting of the reaction equilibrium toward the products. XRD analysis of the product shows that the reaction mechanism of CaCO3 and SO2 differs with temperature in O2/CO2 atmosphere, i.e. CaCO3 directly reacts with SO2 at 500 ℃ and CaO from CaCO3 decomposition reacts with SO2 at 1 000 ℃. The pore analysis of the products indicates that the maximum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the products accounts for the highest conversion at 1 100 ℃ in O2/CO2 atmosphere.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effect of the atmosphere on the conversion is temperature depend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Co3 So2 o2/co2 coal combustion temperature depende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和H_(2)O气化反应对富氧气氛煤热解和焦炭燃烧影响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雷鸣 田溪 +2 位作者 洪迪坤 张倩 张磊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113,共9页
富氧燃烧技术作为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燃煤电站CO_(2)减排技术,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由于CO_(2)和H_(2)O物理性质和气化反应的影响,煤在富氧气氛中的转化过程可能明显异于空气气氛。通过分析已有文献发现,CO_(2)对... 富氧燃烧技术作为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燃煤电站CO_(2)减排技术,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由于CO_(2)和H_(2)O物理性质和气化反应的影响,煤在富氧气氛中的转化过程可能明显异于空气气氛。通过分析已有文献发现,CO_(2)对煤热解过程中挥发分的析出率和焦炭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有一定影响,但较少学者关注CO_(2)和H_(2)O混合气体物性的作用。在煤或焦炭燃烧过程中,CO_(2)的高比热和低氧扩散速率对燃烧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可能是由于H_(2)O浓度差异的原因,目前对CO_(2)和H_(2)O混合气体物性在燃烧过程中的影响机制还有争议,尤其是缺少加压下的数据。对于气化反应的影响,目前研究表明,CO_(2)单气化和CO_(2)/H_(2)O共气化提高了煤热解时挥发分轻质气体的产率,但焦炭产率却有所降低,而压力增加强化了这一影响。此外,气化作用下的煤焦可能由于表面积增加而提高了反应活性,其表面官能团结构也因气化而发生改变。关于煤或焦炭燃烧反应,目前普遍认为CO_(2)气化在温度较高和氧气浓度较低时可促进燃料碳消耗,H_(2)O的加入则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过程。随着环境压力的升高,CO_(2)气化反应在燃料碳消耗中占比逐渐增大,但对于加压下CO_(2)/H_(2)O共气化的影响鲜有涉及。本研究总结了富氧气氛中CO_(2)和H_(2)O气化作用下的煤热解和焦炭燃烧行为,为今后富氧燃烧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氧燃烧 煤粉 Co_(2) H_(2)o 气化 焦炭 碳消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式A^(2)O-MBR系统处理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谭斌 黄阳鹏 +3 位作者 肖勇 林冰 张运杰 张倩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0-178,共9页
为解决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中污染物浓度高、处理设施普遍存在效能低下等问题,采用一体式A^(2)O-MBR反应器处理该目标污水。在反应器启动成功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溶解氧(DO)、硝化液回流比和C/N下A^(2)O-MBR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性能。结... 为解决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中污染物浓度高、处理设施普遍存在效能低下等问题,采用一体式A^(2)O-MBR反应器处理该目标污水。在反应器启动成功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溶解氧(DO)、硝化液回流比和C/N下A^(2)O-MBR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性能。结果表明,在控制DO为4 mg/L,硝化液回流比为300%,C/N为6时,A^(2)O-MBR获得了最佳污染物去除效果,A^(2)O-MBR工艺的COD、BOD_5和TP去除率分别为90.57%、93.75%和93.00%。反应器稳定运行时,出水NH_(4)^(+)-N和SS分别为4.2 mg/L和4.5 mg/L,出水指标均达到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20)中冲厕、车辆冲洗的要求。一体式A^(2)O-MBR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膜组件的污染程度,从而降低系统的维护运行成本,可为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实际工程改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2)o-MBR工艺 生物脱氮 服务区污水 污染物 水质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xy-steam燃烧初期H_(2)O及其衍生基团对煤−N迁移转化的影响机理
9
作者 岳爽 丁浩浩 +3 位作者 赵硕 张月 洪迪昆 邓海顺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617-4626,共10页
近年来,以O_(2)、H_(2)O为工质的第3代富氧燃烧——氧-水蒸气(Oxy-steam)燃烧技术,因其巨大的CO_(2)捕集潜力及优良的系统可靠性而备受关注。然而,H_(2)O对煤粉着火燃烧的影响十分复杂且非线性,尤其对于高浓度H_(2)O(体积分数30%~80%)... 近年来,以O_(2)、H_(2)O为工质的第3代富氧燃烧——氧-水蒸气(Oxy-steam)燃烧技术,因其巨大的CO_(2)捕集潜力及优良的系统可靠性而备受关注。然而,H_(2)O对煤粉着火燃烧的影响十分复杂且非线性,尤其对于高浓度H_(2)O(体积分数30%~80%)作用下的煤氮热变迁机理尚且不明,传统的低氮燃烧技术或将不再适用于O_(2)/H_(2)O燃烧,进而加剧氮氧化物(NOx)排放超标风险。为此,借助基于ReaxFF的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MD)模拟,结合原子示踪方法,研究O_(2)/H_(2)O燃烧前期脱挥发分阶段煤中有机氮的迁移转化特性,重点关注了含氮官能团赋存形态的演化过程及含氮前驱物生成反应路径,为开发适用于Oxy-steam燃烧的低氮燃烧调整工艺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脱挥发分阶段初期,H_(2)O的存在促进了氢氧基团尤其是·OH自由基与羟基官能团(C—OH)的生成,有利于含氮官能团所在芳香环的裂解以及含氮前驱物的释放,但这种影响在脱挥发分前期并不明显;大量氢氧基团的生成促使位于芳香环内部的季氮(N-Q)向处于碳链边界的吡啶氮(N-6)发生转化,同时加剧了煤中原有的N-6、吡咯氮(N-5)向氧化型/不定型氮(N-X)发生迁移,导致煤脱挥发分阶段前期,湿环境下得到的固相燃烧产物中N元素多以N-6、N-X的形式存在,煤中含氮官能团稳定性更低、活性更高;此外,随着煤氮热变迁过程的进行,H_(2)O及其衍生基团的存在改变了含氮前驱物的生成来源,提高了N-6向HCN、N-5向NH_(3)的转化率,但相同工况下HCN、NH_(3)产率受H_(2)O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水蒸气燃烧 脱挥发分阶段 H_(2)o 含氮前驱物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比例甲醇掺混下氨/甲醇燃烧的化学机制和N_(2)O生成分析
10
作者 靳广杰 陆明飞 +2 位作者 刘行 隆武强 王鹏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6-544,共9页
为探究氨燃料减少温室气体(GHG)排放的效益,克服氨点火能量较高、层流火焰速度较慢的缺点,使用Chemkin构建化学反应器网格(CRN)仿真模型对低比例甲醇(0~10%)与氨掺混燃烧进行组分演化、产物生成速率和敏感性分析,利用化学反应动力学,分... 为探究氨燃料减少温室气体(GHG)排放的效益,克服氨点火能量较高、层流火焰速度较慢的缺点,使用Chemkin构建化学反应器网格(CRN)仿真模型对低比例甲醇(0~10%)与氨掺混燃烧进行组分演化、产物生成速率和敏感性分析,利用化学反应动力学,分析N_(2)O生成和还原机理。结果表明:纯氨燃烧在当量比为1.1~1.2时,可同时降低NO、未燃NH_(3)和N_(2)O的排放,较纯甲醇燃烧可减少70%以上的温室气体排放;当量比超过0.9时,氨燃烧的GHG排放始终低于纯甲醇燃烧。加入甲醇能有效控制N_(2)O生成,进一步降低GHG排放。在富燃条件下,甲醇的添加促进了H的生成,使N_(2)O消耗增加;在贫燃条件下,甲醇的增强抑制了NH的生产,使N_(2)O生成降低。另外,提高压力和温度也能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醇燃烧 化学反应机理 化学动力学建模 甲醇掺混 一氧化二氮(N_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彩湾煤在O_2/CO_2燃烧条件下的积灰特性 被引量:7
11
作者 段晓丽 张彦迪 +6 位作者 朱晨钊 杨浩 张旭 王长安 赵磊 韩涛 刘银河 《洁净煤技术》 CAS 2019年第2期53-61,共9页
锅炉燃用准东煤极易发生严重的受热面积灰结渣等问题,制约了新疆准东地区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利用。在一维沉降炉燃烧与积灰试验系统上,研究了准东五彩湾煤的积灰特性,分析了稀释气体种类、O_2/CO_2燃烧中氧浓度对飞灰沉积的影响。结果表明... 锅炉燃用准东煤极易发生严重的受热面积灰结渣等问题,制约了新疆准东地区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利用。在一维沉降炉燃烧与积灰试验系统上,研究了准东五彩湾煤的积灰特性,分析了稀释气体种类、O_2/CO_2燃烧中氧浓度对飞灰沉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1%氧浓度下,与稀释气体为N_2相比,稀释气体为CO_2时得到的沉积灰颗粒之间黏连现象不明显,积灰倾向较弱; O_2/CO_2燃烧条件下,随着氧浓度提高,五彩湾煤的积灰倾向加重,细散灰颗粒减少,球形灰颗粒比例增加,灰颗粒的黏连现象加重。SEM-EDS分析结果表明:O_2/CO_2燃烧中随氧浓度的提高,沉积灰中的块状灰颗粒表面缩孔及凹坑增多,且灰颗粒表面黏附了白色细散絮状灰,Na和Cl的富集加重,这是造成高氧浓度燃烧受热面积灰加剧的重要原因;稀释气体种类对五彩湾煤积灰倾向的影响研究中,稀释气体为N_2(空气燃烧)时,Na和Cl含量明显高于稀释气体为CO_2(O_2/CO_2燃烧)时的含量。此外,燃烧稀释气体为N_2的沉积灰中还出现了Ca和S元素的富集,高温下CaO与硅铝酸盐发生反应生成低温共熔体,这也是空气燃烧时积灰较O_2/CO_2燃烧严重的重要原因。XRD分析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EDS的分析结论,灰分中CaSO_4、NaCl等低熔点物质的富集导致了空气燃烧工况和O_2/CO_2高氧浓度燃烧工况积灰的加剧。燃烧的颗粒温度差异是导致O_2/CO_2燃烧和空气燃烧积灰特性不同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不同氧浓度下O_2/CO_2燃烧积灰特性差异的主要原因。煤燃烧的颗粒温度较高时,煤粉着火、燃烧性能得到改善,更高的颗粒温度会导致烟气中出现更多的熔融灰,灰颗粒表面出现熔融相进而增强了灰表面的黏性,加剧积灰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彩湾煤 o2/co2燃烧 稀释气体 氧浓度 积灰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化液回流比对A^2/O-BCO工艺反硝化除磷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12
作者 王聪 王淑莹 +4 位作者 张淼 汪传新 薛晓飞 庞洪涛 彭永臻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844-2850,共7页
以低C/N城市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重点考察了硝化液回流比对A2/O-BCO(生物接触氧化)工艺脱氮除磷特性的影响.在A2/O反应池水力停留时间(HRT)为8h,污泥回流比为100%条件下,将硝化液回流比分别设定为100%、200%、300%和400%进行试验.结果表... 以低C/N城市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重点考察了硝化液回流比对A2/O-BCO(生物接触氧化)工艺脱氮除磷特性的影响.在A2/O反应池水力停留时间(HRT)为8h,污泥回流比为100%条件下,将硝化液回流比分别设定为100%、200%、300%和400%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在A2/O中实现了反硝化除磷,具有很好的同步氮磷的去除效果,出水COD浓度均在50mg/L以下.上述不同硝化液回流比下总氮(TN)去除率分别为48.8%、66.5%、75.6%和62.5%,总磷(TP)去除率分别为86.0%、90.3%、91.0%和95.0%.在硝化液回流比为300%时,系统平均出水TN和TP浓度分别为14.96mg/L和0.49mg/L.系统反硝化除磷量随着硝化液回流比的增大略有增加,在硝化液回流比为400%时,反硝化除磷量高达磷总去除量的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2/o-生物接触氧化工艺 深度脱氮除磷 反硝化除磷 硝化液回流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2/O厌氧段聚磷菌的反硝化聚磷特性 被引量:13
13
作者 周康群 刘晖 +1 位作者 孙彦富 刘洁萍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45-651,共7页
利用反硝化聚磷菌进行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反硝化聚磷试验,研究A2/O厌氧段聚磷菌的反硝化聚磷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A2/O厌氧段中占聚磷菌总数52%的菌具有同步反硝化聚磷的生物学特性。当以NO 3--N作电子受体进行聚磷时,其硝酸盐浓度应... 利用反硝化聚磷菌进行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反硝化聚磷试验,研究A2/O厌氧段聚磷菌的反硝化聚磷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A2/O厌氧段中占聚磷菌总数52%的菌具有同步反硝化聚磷的生物学特性。当以NO 3--N作电子受体进行聚磷时,其硝酸盐浓度应限制在50 mg/L以下,初始硝酸盐浓度越高,反硝化速率和缺氧聚磷速率及去除率越快,系统由聚磷转变为释磷的时间将延后。由于释/聚磷过程都需要碳源,所以,应控制进水的化学耗氧量(COD),以200 mg/L为最佳,使在释磷时有充足的碳源而在聚磷时碳源又较少。pH值对释/聚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初始pH值越高,释磷效果越好,但当pH≥8.0时,会引起磷酸盐沉积而导致磷酸根浓度降低,从而无法正确判断释磷和生物聚磷效果,反硝化除磷系统的pH值应控制在7.0~7.5的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2/o工艺 反硝化聚磷菌 硝酸盐 化学耗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2/O-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反硝化除磷 被引量:24
14
作者 陈永志 彭永臻 +1 位作者 王建华 顾升波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97-804,共8页
以低C/N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A2/O-曝气生物滤池生化系统的脱氮除磷特性。通过缩短A2/O的泥龄,把硝化过程从A2/O中分离出去,让曝气生物滤池实现硝化;A2/O在短泥龄条件下运行,有利于除磷及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在长泥龄条件下运行,... 以低C/N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A2/O-曝气生物滤池生化系统的脱氮除磷特性。通过缩短A2/O的泥龄,把硝化过程从A2/O中分离出去,让曝气生物滤池实现硝化;A2/O在短泥龄条件下运行,有利于除磷及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在长泥龄条件下运行,有利于硝化效果的稳定和氨氮的彻底去除;曝气生物滤池回流来的硝化液为A2/O的缺氧区提供了充足的电子受体,为反硝化除磷提供了必要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HRT为7.5 h,泥龄为15 d,硝化液回流比为400%的条件下,平均进水COD、NH+4-N、TN和TP浓度分别为376、67.9、72.9、6.1 mg.L-1时,系统出水COD、NH+4-N、TN和TP浓度分别为42、0.86、9.6、0.1 mg.L-1,实现了COD和氮磷的同步深度去除;硝化液回流比为200%和400%时,反硝化除磷量分别为1.49、1.64 gTP.(g MLVSS)-1.d-1;序批试验表明,反硝化聚磷菌占聚磷菌的比值为68.2%;泥龄增加,TP去除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2/o-曝气生物滤池工艺 反硝化除磷 深度脱氮除磷 硝化液回流比 泥龄 低C/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程补碳的A^2/O工艺对同步脱氮除磷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洪 刘希 +2 位作者 郭意 李永峰 乔丽娜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963-1970,共8页
为解决A2/O工艺处理低浓度城市生活污水的碳源问题,采用了甲醇、葡萄糖、乙酸分别作为A2/O系统的碳源,结果表明,甲醇作为系统外加碳源最经济、最合适,其中TN、TP去除率分别达到75.81%和76.21%,NO-x-N被去除时间为30 min.研究最大化利用... 为解决A2/O工艺处理低浓度城市生活污水的碳源问题,采用了甲醇、葡萄糖、乙酸分别作为A2/O系统的碳源,结果表明,甲醇作为系统外加碳源最经济、最合适,其中TN、TP去除率分别达到75.81%和76.21%,NO-x-N被去除时间为30 min.研究最大化利用碳源,得到外加碳源甲醇在厌氧/缺氧/好氧区段的投加比例为1∶2∶0、投加量为400 mg·L-1,硝酸盐回流比为250%时,系统运行效果最佳,TN、NH3-N和TP去除率分别为90.56%、96.67%和92.56%,出水浓度分别为12.3 mg·L-1、4.1 mg·L-1和0.45 mg·L-1,达到GB18918—2002一级A类标准.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在缺氧段发生了反硝化吸磷的现象,有利于碳源的节省和系统的高效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2/o工艺 脱氮除磷 碳源类型 投加方式 投加量 回流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循环对A^2/O工艺脱氮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建龙 彭永臻 高永青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9-543,共5页
采用有效容积为52L的A^2/O工艺,以实际生活污水为水源,研究了不同进水ρ(NH_4^+-N)负荷条件下,内循环回流比对系统脱氮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硝化速率随着进水ρ(NH_4^+-N)负荷增加而升高,系统脱氮效率随着内循环回流比增加而升高,... 采用有效容积为52L的A^2/O工艺,以实际生活污水为水源,研究了不同进水ρ(NH_4^+-N)负荷条件下,内循环回流比对系统脱氮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硝化速率随着进水ρ(NH_4^+-N)负荷增加而升高,系统脱氮效率随着内循环回流比增加而升高,内循环回流比从0增加到6,系统脱氮效率升高了14.0%,其中,ρ(NO_x^-N)去除率升高了10.2%,ρ(NH_4^+-N)去除率升高了3.8%.为稳定出水中氮的浓度、降低运行费用,内循环回流比应随进水ρ(NH_4^+-N)负荷的增加而增加,一般情况下内循环回流比易控制在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循环 A^2/o工艺 脱氮 氨氮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法合成SrAl_2O_4:Eu^(2+),Dy^(3+)发光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武秀兰 任强 董温蝶 《中国陶瓷》 CAS CSCD 2004年第6期13-15,共3页
采用燃烧法在较低温度下快速合成了SrAlO:Eu2+,Dy3+长余辉发光粉体,并利用XRD、荧光分光光度24计等测试手段,研究了合成粉体的物相结构以及工艺因素对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发光粉体的主晶相为SrAlO,属单斜晶系,晶胞参数为a=0.8... 采用燃烧法在较低温度下快速合成了SrAlO:Eu2+,Dy3+长余辉发光粉体,并利用XRD、荧光分光光度24计等测试手段,研究了合成粉体的物相结构以及工艺因素对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发光粉体的主晶相为SrAlO,属单斜晶系,晶胞参数为a=0.8442nm,b=0.8827nm,c=0.5162nm,β=97°;激发光谱主峰波长为24398nm、349nm、324nm,发射光谱主峰波长为516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法 长余辉 发光 SRAL2o4:EU^2+ DY^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倒置A^2/O脱氮除磷工艺对传统活性污泥法污水厂的改造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志 康壮武 陈松明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83-85,共3页
为了解决传统活性污泥法处理生活污水存在氮、磷去除率低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倒置A2/O脱氮除磷新工艺的原理及其特点,并采用该工艺对某小型传统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站进行了工艺改造。结果表明,该新工艺对传统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厂进行的改... 为了解决传统活性污泥法处理生活污水存在氮、磷去除率低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倒置A2/O脱氮除磷新工艺的原理及其特点,并采用该工艺对某小型传统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站进行了工艺改造。结果表明,该新工艺对传统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厂进行的改造,可以充分利用原工艺的场地、构筑物及设备,只需少量的改建投资即可达到污水站在保持较高的COD、BOD去除率的同时,出水氮、磷的含量也达到规定的排放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 脱氮除磷 倒置A^2/o工艺 工艺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A^2/O工艺脱氮除磷参数调控及运行效果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赵蓉 周少奇 伍志研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8-121,125,共5页
结合广州市猎德污水处理厂A+A2/O工艺的实际运行情况,对其脱氮除磷参数调控和运行效果进行了分析。首先考察了冬天低温条件下的脱氮除磷效果,然后经过不同混合液体积回流比和污泥体积回流比的运行分析,得到适合工艺运行的最佳值,分别为1... 结合广州市猎德污水处理厂A+A2/O工艺的实际运行情况,对其脱氮除磷参数调控和运行效果进行了分析。首先考察了冬天低温条件下的脱氮除磷效果,然后经过不同混合液体积回流比和污泥体积回流比的运行分析,得到适合工艺运行的最佳值,分别为100%和100%,还对其它参数调控进行了简要介绍,最后对工艺整体运行效果进行了分析,得到良好的结果。证明A+A2/O工艺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A2/o工艺 脱氮除磷 低温 混合液回流比 污泥回流比 污泥负荷 溶解氧 污泥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TiO_2-C体系热力学分析及Al_2O_3-TiC复相陶瓷的燃烧合成 被引量:2
20
作者 董倩 唐清 李文超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64-266,共3页
对Al-TiO2 -C燃烧合成体系进行了热力学计算 ,并利用Al-O -N、Ti-O -N、C -O -N三个体系的叠加优势区相图分析了该燃烧合成体系的平衡产物相。结果表明 ,Al -TiO2 -C燃烧合成体系的绝热燃烧温度为 2 398K ,燃烧合成平衡相为Al2 O3和TiC... 对Al-TiO2 -C燃烧合成体系进行了热力学计算 ,并利用Al-O -N、Ti-O -N、C -O -N三个体系的叠加优势区相图分析了该燃烧合成体系的平衡产物相。结果表明 ,Al -TiO2 -C燃烧合成体系的绝热燃烧温度为 2 398K ,燃烧合成平衡相为Al2 O3和TiC。XRD检测结果与热力学分析结果相吻合 ,说明该燃烧合成反应进行得较为彻底 ,证实热力学分析结果可信。原位生成的Al2 O3和TiC两相分布较均匀 ,燃烧合成产物疏松多孔 ,易于通过球磨方式达到破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合成 热力学分析 AL2o3-TIC 优势区相图 复相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