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三江”成矿带北段区域成矿断裂信息定量化分析 被引量:28
1
作者 董庆吉 肖克炎 +1 位作者 陈建平 丛源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479-1485,共7页
"三江"北段成矿带是中国著名的"三江"铜多金属巨型成矿带的北延部分,构造上属特提斯巨型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成矿条件极为优越。区内矿床主要为斑岩型铜钼矿床和热液型铅锌矿床,成矿主要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定... "三江"北段成矿带是中国著名的"三江"铜多金属巨型成矿带的北延部分,构造上属特提斯巨型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成矿条件极为优越。区内矿床主要为斑岩型铜钼矿床和热液型铅锌矿床,成矿主要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定量分析成矿断裂信息对于指明区域找矿方向至关重要。以GIS技术为平台,采用断裂等密度、断裂中心对称度、断裂优益度、断裂交点数、断裂频数等参数定量地分析区域断裂信息,从中提取区域主干断裂发育区和次级断裂发育区。区域成矿特征表明,本区矿床沿区域主干断裂成带状分布,而次级断裂发育区为主要的矿床赋存区。通过定量分析发现,本区2个主要矿集区之间的扎青乡地区存在一个成矿断裂信息异常高值区,认为是本区今后找矿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信息 定量分析 衬度累加 成矿预测 三江带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三江北段治多地区印支期花岗岩的成因及锆石U-Pb定年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秉璋 罗照华 +2 位作者 曾小平 王毅志 祁生胜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96-206,共11页
青海三江北段治多地区开展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显示该地区大面积出露的侵入岩的形成时代主要为晚三叠世,治多县东北部巴颜喀拉岩区内花岗闪长岩单颗粒锆石U-Pb法年龄为(212.38±7.1)Ma,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196.... 青海三江北段治多地区开展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显示该地区大面积出露的侵入岩的形成时代主要为晚三叠世,治多县东北部巴颜喀拉岩区内花岗闪长岩单颗粒锆石U-Pb法年龄为(212.38±7.1)Ma,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196.8±0.3)Ma:治多西南部分布于金沙江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内石英闪长岩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215.4±0.8)Ma。通过岩体地质特征、岩石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点可以初步确定这些地区晚印支—早燕山阶段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阶段,岩浆具有多源区特点,形成可能与岩石圈的拆沉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三江北段 治多地区 花岗岩 U—Pb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北段茶曲帕查矿区构造变形与铅锌矿化 被引量:20
3
作者 张洪瑞 杨天南 +3 位作者 侯增谦 宋玉财 汪元奎 刘群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63-474,共12页
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茶曲帕查铅锌矿床为"三江"复合造山成矿带北段的典型矿床,基础地质研究工作的欠缺制约了控矿机制的探讨。通过详细的野外填图,重新厘定了矿区地层系统,进而修正了矿区构造框架以及变形历史,结合矿石结构的... 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茶曲帕查铅锌矿床为"三江"复合造山成矿带北段的典型矿床,基础地质研究工作的欠缺制约了控矿机制的探讨。通过详细的野外填图,重新厘定了矿区地层系统,进而修正了矿区构造框架以及变形历史,结合矿石结构的显微变形特征,对成矿过程提出了新的认识。矿区近东西向的逆断层和其北侧的正断层(局部为不整合)奠定了矿区的主要构造框架,并将矿区分为3个部分:①渐新世五道梁组;②中二叠世九十道班组;③晚二叠世那益雄组。二叠纪地层褶皱明显,枢纽多变,经历了多期挤压作用叠加,新生代地层产状平缓。铅锌矿化与灰岩关系密切,受新生代伸展构造控制,开放空间充填特征明显。成矿发生在中新世初,为边破碎-边沉积-边成矿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控矿构造 沉积岩型铅锌矿床 茶曲帕查 “三江”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纳日贡玛斑岩型铜钼矿床成矿岩体的物质来源及成矿背景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栗亚芝 孔会磊 +7 位作者 南卡俄吾 李金超 贾群子 杜玉良 陈向阳 宋忠宝 张雨莲 全守村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共9页
纳日贡玛斑岩型铜钼矿床是西南三江地区继玉龙特大型斑岩铜矿之后发现的又一大型矿床。在总结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该矿床的含矿斑岩体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S、O、Pb、Sr同位素等特征的研究,并探讨了成矿意义。结果表明:纳... 纳日贡玛斑岩型铜钼矿床是西南三江地区继玉龙特大型斑岩铜矿之后发现的又一大型矿床。在总结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该矿床的含矿斑岩体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S、O、Pb、Sr同位素等特征的研究,并探讨了成矿意义。结果表明:纳日贡玛成矿斑岩体大部分为高钾钙碱性花岗岩,部分为钾玄岩系花岗岩,Ti、Ta、Yb、Ba等元素亏损,富集Zr,Hf、Rb和轻稀土元素,中低初始锶比值结合铅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加厚的下部地壳熔融,具有幔源成分的混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混熔 物质来源 成矿岩体 斑岩铜矿 成矿背景 纳日贡玛 三江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开地块北缘加里东期中-基性火山岩的厘定:钦-杭结合带南西段早古生代古洋盆存在的证据 被引量:42
5
作者 覃小锋 王宗起 +4 位作者 宫江华 赵国英 石浩 詹俊彦 王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91-809,共19页
在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结合带(称之为钦-杭结合带)南西段,由于后期盖层覆盖和构造、岩浆侵入破坏,作为结合带标志的古洋壳残片(蛇绿岩)至今未被识别出来,从而导致了前人对该结合带的边界、大地构造性质及其时空演化等问题存在严重分歧。... 在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结合带(称之为钦-杭结合带)南西段,由于后期盖层覆盖和构造、岩浆侵入破坏,作为结合带标志的古洋壳残片(蛇绿岩)至今未被识别出来,从而导致了前人对该结合带的边界、大地构造性质及其时空演化等问题存在严重分歧。笔者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发现,在云开地块北缘的岑溪地区,沿着岑溪-梧州断裂带两侧出露有一系列呈岩片状产出的(变质)中-基性火山岩块。地球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变质)中-基性火山岩可分为性质截然不同的三大类:(1)糯垌镇油茶林场一带出露的变质中基性火山岩具有略亏损的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而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轻微富集,且Nb、Ta、P和Ti的负异常不明显,显示出与N-MORB型火山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获得其中斜长阳起石岩的锆石LA-MC-ICP-MS U-Pb谐和年龄为443.7±2.2Ma;(2)归义镇洞尾一带出露的变质基性火山岩则表现出轻微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具有平坦或略富集的轻稀土元素,并出现Nb-Ta、P和Ti的微弱亏损现象,显示出其与E-MORB型火山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获得其中斜长角闪岩的锆石LA-MC-ICP-MS U-Pb谐和年龄为441.3±2.4Ma;(3)安平镇白板、大爽一带出露的中-基性火山(碎屑)岩总体上表现为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而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其间还出现Nb-Ta、P和Ti等高场强元素的明显亏损,显示出与俯冲带有关的岛弧型(IAB)火山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获得其中安山质晶屑凝灰岩的锆石LA-MC-ICP-MS U-Pb谐和年龄为442.2±3.7Ma。由此表明,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结合带(钦-杭结合带)南西段有早古生代古洋盆的存在,本区N-MORB、E-MORB和IAB型中基性火山岩可能是在加里东时期该洋盆岩石圈持续向南东俯冲消减至华夏板块(云开地块)之下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基性火山岩 古洋盆 早古生代 云开地块北缘 钦-杭结合带南西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吕梁山北段岩片法填图新尝试 被引量:9
6
作者 张兆琪 薛文彦 +1 位作者 魏云峰 柴金钟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55-160,共6页
本文介绍了山西吕梁山北段古老造山带地区运用岩片法填图所取得的主要成果。通过1∶25万填图,发现3条重要构造边界,依此划分出3个构造岩片,每个岩片内部都具有二元结构,3个岩片层层叠置,说明了地壳强烈缩短,证明了造山带的存在。而且发... 本文介绍了山西吕梁山北段古老造山带地区运用岩片法填图所取得的主要成果。通过1∶25万填图,发现3条重要构造边界,依此划分出3个构造岩片,每个岩片内部都具有二元结构,3个岩片层层叠置,说明了地壳强烈缩短,证明了造山带的存在。而且发生在1850Ma的地质事件是汇聚而不是裂解,吕梁造山使华北陆块真正克拉通化。吕梁造山运动过程中存在两种类型的韧性剪切带,Ⅰ类韧性剪切带是发生在岩片与岩片之间,Ⅱ类韧性剪切带发生在单个岩片的内部,地质图上必须区别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岩片法填图 韧性剪切带 造山带 构造岩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北段近期强震趋势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邵志刚 张浪平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6-36,共11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南北地震带可能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跃期。从汶川8.0级地震以来ML≥5.0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近期南北地震带北段与中、南段存在较大差异。由南北地震带强震前孕震区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并结合当前5级地...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南北地震带可能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跃期。从汶川8.0级地震以来ML≥5.0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近期南北地震带北段与中、南段存在较大差异。由南北地震带强震前孕震区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并结合当前5级地震活动情况,认为应同时关注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和北段的强震危险性。甘东南地区出现的4级地震空区被2011年2月23日迭部-岷县交界ML4.4地震打破后,2011年11月1日空区周边又发生了青川MS5.4地震,表明该空区及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增强。类比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前的空区演化过程,认为甘东南地区存在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结合对甘东南地区主要大型断裂7级地震复发周期的综合分析认为,需关注南北带北段毛毛山断裂和金强河断裂、香山-天景山断裂东段、黄河断裂灵武段、西秦岭北缘断裂、六盘山-宝鸡断裂和东昆仑断裂东段玛沁-玛曲段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北段 强震趋势 地震空区 断层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色系统理论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8
作者 彭立国 陆明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研究了灰色系统理论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作为应用实例 ,对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其邻近地区M≥ 6 .0地震进行了建模和预测。根据模型检验精度、模型的关联度R、后验差比值C、小误差概率P等项指标说明所建模型可靠、精确 。
关键词 灰色系统理论 地震预报 南北地震带 关联度 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板块北缘东段中志留世-晚泥盆世构造演化:来自公主岭地区岩浆岩的证据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斌 时溢 +2 位作者 杨帆 刘淼 吴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364-2396,共33页
为了更好地了解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志留纪-泥盆纪的构造格局和演化过程,本文对吉林省公主岭市附近出露的中志留世-晚泥盆世岩浆岩(放牛沟火山岩和西蟒仗侵入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Hf同位素和全岩Sr-Nd同... 为了更好地了解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志留纪-泥盆纪的构造格局和演化过程,本文对吉林省公主岭市附近出露的中志留世-晚泥盆世岩浆岩(放牛沟火山岩和西蟒仗侵入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Hf同位素和全岩Sr-Nd同位素的研究,探讨了其源区性质及构造背景。测年结果显示,放牛沟火山岩中变安山岩、糜棱岩化变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和流纹岩形成年龄分别为426±4.8Ma、404±4.5Ma、375.5±4.6Ma,代表岩石的结晶年龄;结合前人测年结果,放牛沟火山岩中包括426~425Ma、~419Ma、404~400Ma、390~384Ma、~375Ma等多期火山事件;放牛沟火山岩构造变形强烈,形成糜棱岩化变质火山岩、构造片岩等,各类岩石之间多为构造接触,实际上是由形成于不同时代、不同构造环境的构造岩片组成。西蟒仗侵入岩中英云闪长质糜棱岩、糜棱岩化黑云母英云闪长岩形成年龄分别为419.5±3.7Ma、424.7±5.9Ma,为中-晚志留世。中-晚志留世岩浆岩(426~419Ma)为一套钙碱性-高钾钙碱性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及火山碎屑岩组合,侵入岩和火山岩在时间、空间、物源方面具有一致性,属于同源的火山-侵入杂岩;具有正的ε_(Nd)(t)(+1.04~+1.21)和ε_(Hf)(t)(+1.26~+7.85),相对富集Rb、Ba、Th、U、K(LILEs)及轻稀土元素(LREE),并且亏损Nb、Ta、P、Ti(HFSEs),主要源自中-新元古代增生下地壳物质(俯冲板片)的部分熔融,上升过程与地幔和下地壳物质发生了混染,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早泥盆世变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富集Rb、Th、U、K,亏损Ba、Nb、Ta、Eu、Sr、P、Ti,表现出铝质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白乃庙岛弧与华北板块碰撞后的伸展环境;具有正ε_(Nd)(t)(+1.28~+2.70)和ε_(Hf)(t)(+3.18~+7.22),表明其源自中-新元古代增生玄武质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岩浆形成后经历了斜长石、磷灰石、磁铁矿等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晚泥盆世糜棱岩化变流纹岩属于钙碱性I型流纹岩;富集Rb、Ba、Th、U、K,亏损Nb、Ta、Sr、P、Ti,具有正ε_(Nd)(t)(+6.08)和ε_(Hf)(t)(+9.63~+13.39),表明其源自新元古代-中寒武世增生玄武质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古亚洲洋板块开始南向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华北板块北缘东段 岩浆岩 志留纪 泥盆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PS数据研究南北地震带北段近期地壳水平形变特征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楠 许文俊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62-573,共12页
采用中国地震局"陆态网络"GPS基准站和流动站观测数据,利用MIT的开源软件GAMIT/GLOBK解算南北地震带北段(33°~42°N,97°~110°E),特别是六盘山地区、祁连地块、银川地堑1999年以来在欧亚框架下、以鄂尔多... 采用中国地震局"陆态网络"GPS基准站和流动站观测数据,利用MIT的开源软件GAMIT/GLOBK解算南北地震带北段(33°~42°N,97°~110°E),特别是六盘山地区、祁连地块、银川地堑1999年以来在欧亚框架下、以鄂尔多斯块体作为参考的GPS速度场。计算南北地震带北段5条断裂两侧50~350km范围内各站垂直/平行于断裂走向的速度投影,以及14个基准站18条基线2010年以来的长度时间序列,试图进一步估计关心区域的应力积累情况,探索断层闭锁段。结合地震活动性,认为南北地震带北段未来50年有发生M8地震的可能性;该段1900年以来的第4个M6、M7地震活跃期可能已经拉开序幕,未来2年有发生M7以上地震的可能性;祁连断裂带、海原断裂、西秦岭北缘地震带具备发生M6和M7地震的优先条件,尤其是海原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北段 GPS 速度场 速度剖面 基线 祁连断裂 海原断裂 六盘山断裂 西秦岭北缘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多才玛超大型铅锌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及矿源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刘长征 李世金 +4 位作者 高永旺 陈岳龙 孙剑 郭海明 刘群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6-144,共9页
多才玛超大型铅锌矿床是三江北段铅锌铜银多金属成矿带中的典型矿床,其主要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范围大,主要集中于-26.72‰^-4.1‰之间,具塔式分布特征;其中,方铅矿的δ34S最高值大于黄铁矿的相应值。这表明成矿过程中硫同位素未达到平... 多才玛超大型铅锌矿床是三江北段铅锌铜银多金属成矿带中的典型矿床,其主要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范围大,主要集中于-26.72‰^-4.1‰之间,具塔式分布特征;其中,方铅矿的δ34S最高值大于黄铁矿的相应值。这表明成矿过程中硫同位素未达到平衡,硫主要是细菌还原硫酸盐的产物。矿区208Pb/204Pb=38.985~39.253,206Pb/204Pb=18.825~18.918;铅同位素构造环境演化图解和Δβ-Δγ成因分类图解显示铅的来源复杂多样,不仅来自上地壳和造山带,还来自壳幔混合的俯冲带。δ13CV-PDB=1.2‰~6.7‰,而δ18OV-SMOW=16.4‰~23.4‰,碳氧同位素明显来源于海相碳酸盐岩,成矿过程中应伴随有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综上,多才玛大型铅锌矿成矿物质来源复杂,碳酸岩围岩和深部物质都有可能提供成矿物质来源,生物作用参与成矿的痕迹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铅碳氧同位素 成矿物质来源 多才玛铅锌矿床 三江北段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中南段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及找矿方向 被引量:18
12
作者 刘洪滔 李家盛 晏建国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01-110,共10页
"三江"地处印度板块与扬子板块的汇集带,近年来,在其岩浆活动强烈、变质作用广泛和矿化类型多样的中南段地区,多部门(单位)在铜金铅锌(银)矿产勘查中相继取得了突破,笔者在对区内主要大、中型矿床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 "三江"地处印度板块与扬子板块的汇集带,近年来,在其岩浆活动强烈、变质作用广泛和矿化类型多样的中南段地区,多部门(单位)在铜金铅锌(银)矿产勘查中相继取得了突破,笔者在对区内主要大、中型矿床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及找矿标志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新的时、空找矿思路及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 中南段 找矿模型 找矿方向 铜金铅锌(银)矿床 滇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北段东莫扎抓矿区构造变形特征
13
作者 张洪瑞 杨天南 +5 位作者 侯增谦 宋玉财 杨竹森 田世洪 刘英超 王富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45-1155,共11页
已有关于青藏高原隆升的各种构造模型多重视新生代变形而忽略了早期构造变形的限制。本文以三江北段东莫扎抓矿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构造-岩相填图,恢复了矿区二叠纪以来变形序列,结合区域资料讨论了变形事件的大地构造背景。研究表... 已有关于青藏高原隆升的各种构造模型多重视新生代变形而忽略了早期构造变形的限制。本文以三江北段东莫扎抓矿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构造-岩相填图,恢复了矿区二叠纪以来变形序列,结合区域资料讨论了变形事件的大地构造背景。研究表明矿区发育中-下二叠统九十道班组灰岩、上二叠统那益雄组碎屑岩、上三叠统结扎群甲丕拉组碎屑岩和上三叠统结扎群波里拉组灰岩4套地层系统,二叠系与三叠系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局部被近南北向逆断层代替。北西向逆断层横亘矿区,断层上盘三叠纪碎屑岩和灰岩整体北倾,断层下盘三叠纪岩石被左右两条走滑断层夹持向南挤出。在图面和露头尺度上矿区叠加褶皱明显,南北向剖面上多见紧闭的倾伏褶皱,近东西向剖面上则为开阔水平的斜歪褶皱,表明南北向剖面上观察到的是已被叠加的早期褶皱,为矿区第一期变形,其形成与三叠纪末古特提斯洋盆闭合有关。始新世晚期印-亚大陆碰撞地壳缩短形成矿区第二期构造,即北西向逆断层和褶皱叠加。第三期近南北向逆断层可能形成于始新世末,与印-亚大陆碰撞引起的侧向旋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断层 叠加褶皱 变形序列 东莫扎抓 三江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