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西北部陆缘张破裂过程与特征
1
作者 曾程辉 孙珍 +1 位作者 赵中贤 郑金云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1-1231,共21页
南海西北部陆缘是被动大陆边缘中度岩浆类型的代表,针对其伸展变形和薄化破裂的研究存在诸多争议,限制了对南海陆缘的全面认知。本研究通过高精度地震剖面分析沉积-断层-岩浆-地壳结构,结合重力反演模型,探讨西北部陆缘变形与破裂过程... 南海西北部陆缘是被动大陆边缘中度岩浆类型的代表,针对其伸展变形和薄化破裂的研究存在诸多争议,限制了对南海陆缘的全面认知。本研究通过高精度地震剖面分析沉积-断层-岩浆-地壳结构,结合重力反演模型,探讨西北部陆缘变形与破裂过程。结果显示:①西北部陆缘早期(Tg~T80)断层活动速率可达150~500 m/Ma,同张裂期沉积呈楔状,陆缘上地壳以脆性变形为主;晚期(T80~T70)断层活动速率下降,同张裂期沉积更加均厚,陆缘地壳变形的韧性成分占比增加;②从陆架到上陆坡,脆韧转换带与上下地壳分界面深度相近,但从下陆坡到洋陆过渡带(COT),脆韧转换带快速抬升至地壳浅层(5~10 km),上、下地壳拉伸系数均从2~3增加至4~5,推测岩浆侵位(~38 Ma)增加COT地温梯度,导致大部分地壳以韧性方式变形;③西北部陆缘北侧和南侧地壳厚度在~70 km和~30 km范围从~20 km减薄至6~7 km,结合COT的沉积充填、断裂结构和上下地壳厚度特征,提出陆缘地壳早期伸展减薄受控于南倾的单剪式断层,晚期以韧性纯剪方式伸展破裂。该研究为探讨南海北部陆缘横向差异性以及建立中度岩浆型陆缘模型提供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缘 岩浆活动 洋陆过渡带 陆缘张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石油系统概貌 被引量:7
2
作者 安作相 马宗晋 +1 位作者 马纪 庞奇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51-57,共7页
在石油地质学中 ,罕见全球石油系统的论述。最早有翁文波阐述了全球石油体系 ,我们在其中注入了陆核和大陆增生的概念 ,引进中新生代以来全球板块演化的资料 ,特别应用了现今全球构造体系的最新成果 ,把全球石油系统概括地看成横向 4个... 在石油地质学中 ,罕见全球石油系统的论述。最早有翁文波阐述了全球石油体系 ,我们在其中注入了陆核和大陆增生的概念 ,引进中新生代以来全球板块演化的资料 ,特别应用了现今全球构造体系的最新成果 ,把全球石油系统概括地看成横向 4个带和纵向 6个带交织的格局 :横向 :北方大陆北带、北方大陆南带、北 /南方大陆中间带和南方大陆带 ;纵向 :则根据大陆中轴构造带把北方大陆分成A ,B ,C ,D ,E ,F 6个带 ;而中间带和南方带则与北方带基本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系统 大陆增生 大陆中轴构造带 北方大陆北带、南带 北/南方大陆中间带 南方大陆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亚造山区南部及其毗邻地区地壳构造分区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329
3
作者 李锦轶 张进 +4 位作者 杨天南 李亚萍 孙桂华 朱志新 王励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84-605,共22页
基于板块构造理论和已有资料的综合研究,建议把北亚造山区南部及其毗邻地区地壳构造单元划分为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布列亚-佳木斯、塔里木和中朝等5个古板块,每个古板块再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古陆和古陆缘区,并简要讨论了各个古板块的... 基于板块构造理论和已有资料的综合研究,建议把北亚造山区南部及其毗邻地区地壳构造单元划分为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布列亚-佳木斯、塔里木和中朝等5个古板块,每个古板块再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古陆和古陆缘区,并简要讨论了各个古板块的组成和演化以及蒙古弧、准噶尔盆地基底和北山与毗邻地区关系等几个重大地质构造问题;提出了蒙古-鄂霍茨克碰撞带不是古板块缝合带、华北北缘是一条复合造山带而不是克拉通、在晚古生代存在一个大华北古陆、北亚造山区前身洋盆包括中元古代大陆裂解形成的古太平洋和新元古代大陆裂解形成的古亚洲洋等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亚造山区 地壳构造分区 古板块 古陆缘 大华北古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板块北缘西段裂谷系金矿床成矿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25
4
作者 胡鸿飞 戴霜 +3 位作者 唐玉虎 候万荣 朱强 刘萍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14,共6页
白云鄂博群和渣尔泰山群是华北板块北缘中新元古代裂陷谷沉积的陆缘碎屑岩、泥页岩、碳酸盐岩及少量火山岩建造,赋存的典型金矿床有白云鄂博北部金矿床、朱拉扎嘎、浩尧尔忽洞等成型金矿床。从区域成矿角度看,由西向东构成了一个巨大的A... 白云鄂博群和渣尔泰山群是华北板块北缘中新元古代裂陷谷沉积的陆缘碎屑岩、泥页岩、碳酸盐岩及少量火山岩建造,赋存的典型金矿床有白云鄂博北部金矿床、朱拉扎嘎、浩尧尔忽洞等成型金矿床。从区域成矿角度看,由西向东构成了一个巨大的Au-Cu-Pb-Zn-S(Fe)-Mn-Au-REE-Nb-Fe热水沉积成矿系统。地质特征表明金矿床均具有明显的层控型特点;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金的来源主要与中元古代火山活动及沉积地层有关;同位素年龄暗示一期重要成矿时代与华力西晚期的岩浆-构造事件相耦合。认为金矿床成因可概括为热水喷流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复合型。显示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成矿征 成因探讨 裂谷系 华北板块北缘西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北部二叠纪陆壳演化 被引量:44
5
作者 邵济安 何国琦 唐克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7-55,共9页
目前围绕华北北部(包括华北克拉通北缘和北邻的兴蒙造山带)的二叠纪的构造背景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其中一种影响较大的观点是古亚洲洋的演化持续到二叠纪末-三叠纪初,由于大洋板块向华北克拉通之下的俯冲,导致克拉通北缘成为"安第斯... 目前围绕华北北部(包括华北克拉通北缘和北邻的兴蒙造山带)的二叠纪的构造背景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其中一种影响较大的观点是古亚洲洋的演化持续到二叠纪末-三叠纪初,由于大洋板块向华北克拉通之下的俯冲,导致克拉通北缘成为"安第斯型"大陆边缘。活动陆缘有从早期(C2)的板块俯冲-汇聚向晚期(P2-T1-2)板块拆离-陆缘伸展演变的趋势,论证多偏于岩浆作用。本文将从沉积建造、变形、变质、岩浆活动以及区域构造背景等角度对此观点进行讨论,本文将研究区晚古生代陆壳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1)法门阶之前的中泥盆世是兴蒙造山带的主造山阶段;(2)晚泥盆-早石炭世进入后碰撞阶段;(3)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兴蒙造山带的年轻陆壳在伸展背景下,上叠的新生性裂陷槽构造而非大洋板块控制了同期的沉积作用和岩浆活动。这三阶段的地质事件在华北克拉通北缘都有相应的表现。研究区深成岩同位素年龄显示了中-晚泥盆世、早二叠世和晚二叠世三个峰值。为了揭示岩浆的形成机制,本文重点对研究区早二叠世(280Ma)和晚二叠世(260Ma)深成岩的岩石组合和Sr-Nd同位素特征进行对比研究。R1-R2图显示本区二叠纪深成岩组合与以英云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为主的安第斯型造山带不同。早二叠世深成岩具双峰特征,Sr-Nd同位素显示早二叠世深成岩与EMI地幔源区有更密切联系。受到前人对高寺台原始岩浆研究的启发,进一步认识到华北克拉通北缘在早二叠世时存在板内OIB岩浆沿着岩石圈断裂的上涌的过程。相比之下,晚二叠世深成岩多为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岩石碱性程度提高,中酸性岩石具高碱、高钾的特征。Sr-Nd同位素显示岩浆源区有向EMII演变的趋势,中-上部地壳熔融物质增多,暗示热活动带的上升。总之,从岩浆形成机制、岩浆源区演变的趋势和岩浆时空演化等诸多证据都表明:二叠纪深成岩的形成更多地与板内自身热演化有关,与安第斯型造山带有明显区别。兴蒙造山带属于中亚造山带的一部分,因此可以从更大的构造背景对它加以考察。中亚造山带存在8条晚古生代和中生代的过碱性-碱性长石花岗岩带,它们共同都伴有双峰式火山岩。构造岩浆岩带横贯数千千米,北东走向的构造带显示了新的构造格局,高εNd(t)和低εSr(t)的同位素特征,反映了伸展背景下裂谷带的反复多次活动。总体上,中亚造山带作为增生的年轻陆壳,与华北克拉通及塔里木地块等一起从早二叠世开始,进入了新阶段的演化。从大陆岩石圈形成过程的克拉通化角度看,中亚造山带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是碰撞后的第一阶段的克拉通化,晚石炭-早二叠世进入克拉通化的第二阶段,大规模的新生的带状伸展构造出现,标志着深部作用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北缘 陆壳演化 安第斯型造山带 二叠纪深成岩 克拉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地震反射特征和结构单元划分 被引量:8
6
作者 朱俊江 丘学林 +7 位作者 徐辉龙 詹文欢 赵明辉 卫小冬 孙金龙 杨睿 夏少红 黄海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34,共7页
张裂大陆边缘和盆地主要通过岩石圈的伸展作用形成,被动大陆边缘岩石圈的减薄导致了岩浆的减压熔融,最终形成了洋壳和减薄的转换带。处理和分析了2010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2"号采集的南海北部地球物理调查的多道... 张裂大陆边缘和盆地主要通过岩石圈的伸展作用形成,被动大陆边缘岩石圈的减薄导致了岩浆的减压熔融,最终形成了洋壳和减薄的转换带。处理和分析了2010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2"号采集的南海北部地球物理调查的多道地震数据(MCS2010-1),总结了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的地震反射特征。转换带主要由北部裂陷期下沉区段,中部海山或埋藏海山隆起带和靠近海盆一侧的掀斜断块带组成。通过对比以前南海北部采集的反射地震数据和折射地震波速度模型,圈定了洋陆转换带的分布范围,洋陆转换带的宽度在南海东北部是225km,中部是160km,西北部是110km。依据零星的大于6级地震震中分布,揭示了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目前仍是一个地震构造活跃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大陆边缘 洋陆转换带 南海北部 多道地震调查 地震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北秦岭加里东期造山作用 被引量:22
7
作者 周鼎武 张成立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3期245-250,共6页
提出北秦岭加里东造山带由华北地块南缘,以未变质—浅变质沉积岩系为主体的前陆褶断带和北秦岭以中—深变质岩系及强烈岩浆活动为特征的山根带两个主要部分组成。认为它自成体系,相应的变质、变形、岩浆作用发育。该造山带是早古生代... 提出北秦岭加里东造山带由华北地块南缘,以未变质—浅变质沉积岩系为主体的前陆褶断带和北秦岭以中—深变质岩系及强烈岩浆活动为特征的山根带两个主要部分组成。认为它自成体系,相应的变质、变形、岩浆作用发育。该造山带是早古生代未秦岭古洋盆沿商丹—桐柏一线俯冲、消减,促使秦岭古岛弧系碰撞华北地块,造成弧后边缘海闭合所致,是显生宙秦岭造山带形成演化进程中的重大构造事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加里东运动 造山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北段的地壳速度结构及其构造启示 被引量:3
8
作者 郭慧丽 丁志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47-562,共16页
收集和拾取了"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在南北地震带北段布设的680个流动地震台站和中国地震台网217个固定台站所记录的地震事件的P波和S波初至到时,通过层析成像研究获得了南北地震带北段水平网格间距为0.33°×0.... 收集和拾取了"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在南北地震带北段布设的680个流动地震台站和中国地震台网217个固定台站所记录的地震事件的P波和S波初至到时,通过层析成像研究获得了南北地震带北段水平网格间距为0.33°×0.33°的地壳P波和S波速度分布。结果显示:在30 km深度上青藏高原东北部表现为显著的整体性低速异常,低速异常区向南延伸至龙门山断裂,以106°E为界线将秦岭造山带分为西侧的低速异常和东侧的高速异常,并沿银川—河套地堑向东北展布,向北穿过河西走廊,在阿拉善地块表现为低速异常,这可能暗示了青藏高原向东的扩展被较为坚固的四川盆地和秦岭造山带阻挡,而向北的扩展可能影响到了河西走廊至阿拉善地块,并沿银川—河套地堑影响到鄂尔多斯西北缘;在50 km深度上,阿拉善地块、祁连造山带东段显示高速异常,有可能是阿拉善地块向祁连东段下方俯冲所致。研究区内大部分地震分布在P波和S波高低速异常相间及速度剧烈变化的地区,M≥6.0强震几乎全部投影在30 km深度的低速异常区域内,说明强震发生的背景可能与地震源区下方的低速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北段 地震层析成像 地壳速度结构 低速层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带北段地壳上地幔密度与磁性结构 被引量:4
9
作者 殷秀华 黎益仕 刘占坡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8年第4期11-17,共7页
利用对应分析约束下的重磁联合反演方法,计算了南北带北段4条地震测深剖面的地壳上地幔的密度和磁化率物性参数。结果表明:①自上而下区内存在中新生界地层与下伏地层(0.14~0.30g/cm3)、中上地壳与下地壳(0.10... 利用对应分析约束下的重磁联合反演方法,计算了南北带北段4条地震测深剖面的地壳上地幔的密度和磁化率物性参数。结果表明:①自上而下区内存在中新生界地层与下伏地层(0.14~0.30g/cm3)、中上地壳与下地壳(0.10~0.20g/cm3)和下地壳与上地幔顶部之间(0.30~0.40g/cm3)3个密度分界面;②区内磁性参数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浅部中新生界地层几乎无磁性,中上地壳磁化率一般为100~15000×10-6IS;下地壳磁性层磁化率明显升高,一般为15000~20000×10-6IS;③区内地壳各构造层的密度和磁化率存在明显的横向变化,其分区特征与大地构造分区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结构 磁性结构 地壳 上地幔密度 重磁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仁用杏霜冻灾害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太行山北段贫困地区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许小明 徐玉霞 张艳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109-114,共6页
以太行山北段贫困区为研究试点,运用实地调查法并结合研究区近20年有仁用杏栽培历史霜冻灾害信息以及4个仁用杏典型栽培区2010年气温资料,系统分析了杏树花芽膨大-初果期不同阶段面临的霜冻灾害隐患。研究结果表明:初花-盛花期为研究区... 以太行山北段贫困区为研究试点,运用实地调查法并结合研究区近20年有仁用杏栽培历史霜冻灾害信息以及4个仁用杏典型栽培区2010年气温资料,系统分析了杏树花芽膨大-初果期不同阶段面临的霜冻灾害隐患。研究结果表明:初花-盛花期为研究区仁用杏霜冻灾害多发时段,特定地区应根据当地小气候特征,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防霜抗冻措施以减轻或避免霜冻灾害发生,实现贫困地区荒山绿化与果林经济效益双丰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仁用杏 霜冻灾害 对策研究 太行山北段贫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北法库韧性剪切带变形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雷 刘俊来 +1 位作者 滕超 常玉巧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1-264,共14页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古亚洲洋板块俯冲华北板块在辽北法库地区形成大型产状近水平的韧性剪切带。剪切带发展伴随着多期幔源及壳源的岩浆侵入,侵入岩在韧性剪切作用下发生韧性变形,记录了韧性剪切带变形历史。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岩石...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古亚洲洋板块俯冲华北板块在辽北法库地区形成大型产状近水平的韧性剪切带。剪切带发展伴随着多期幔源及壳源的岩浆侵入,侵入岩在韧性剪切作用下发生韧性变形,记录了韧性剪切带变形历史。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岩石的宏观变形、显微构造及石英c轴组构特征分析,揭示了法库韧性剪切带内五龙山杂岩、高丽沟杂岩、早期十间房超单元变形处于上盘向北的剪切作用之下,晚期十间房超单元岩石变形指示构造运动转变为上盘向南剪切。LA-ICP-MS锆石U-Pb分析结果显示高丽沟杂岩变形时间为264.7±3.6 Ma(MSWD=1.3),早期十间房超单变形时间为253.9±4.3 Ma(MSWD=3.3),晚期十间房超单元244.0±3.0 Ma(MSWD=1.9)。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早期十间房超单元及小房申岩体中部分岩石来源于部分熔融的岩石圈地幔。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华北板块北缘东段(辽北地区)晚二叠世(264.7~253.9 Ma)处于古亚洲洋板块俯冲华北板块作用之下;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253.9~244.0 Ma)构造体制转变为碰撞后伸展且逐渐停止,244.0±3.0 Ma碰撞后伸展逐渐结束;构造体制转变并逐渐结束的过程是壳幔共同作用的结果,暗示了古亚洲洋板块的俯冲板片断离、重力失衡,这标志着辽北地区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板块北缘 法库韧性剪切带 同构造侵入岩 岩石变形 古亚洲洋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阳江-一统暗沙断裂带与新近纪岩浆活动 被引量:24
12
作者 蔡国富 张向涛 +7 位作者 彭光荣 吴静 柳保军 白海军 李振升 马晓楠 李三忠 索艳慧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0-52,共13页
阳江-一统暗沙断裂带是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极其重要的中-新生代构造带和转换带。基于钻井资料和大范围、高密度的二维、三维地震资料,本文初步揭示阳江-一统暗沙断裂带走向为NW-NWW向、宽约30km,沿着断裂走向从陆架至洋陆边界断裂带可... 阳江-一统暗沙断裂带是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极其重要的中-新生代构造带和转换带。基于钻井资料和大范围、高密度的二维、三维地震资料,本文初步揭示阳江-一统暗沙断裂带走向为NW-NWW向、宽约30km,沿着断裂走向从陆架至洋陆边界断裂带可分为北-中-南三段,断裂在新生代选择性活化,具有多重走滑断裂叠合和基底岩浆底辟强烈等特点,表明其在新生代构造调节作用中发展成一个活动断裂带。通过对断裂带及其围区新近纪岩浆活动的系统解析,首次揭示了新近纪岩浆沿该深大断裂在大陆架-深水大陆坡均有强烈活动,具有沿断裂带走向呈带状分布、南早北晚和多期次幕式迁移等特征。新近纪岩浆活动开始于23.0 Ma,在断裂带南段的云开低凸起及邻区形成强烈的基底岩浆底辟。岩浆喷发作用集中在21.1~19.1 Ma、18.5 Ma、15.5~13.5 Ma和8~6 Ma等4个时期。在21.1~19.1 Ma期间,岩浆活动迁移到中段的开平东洼和神狐隆起东缘之间,出现了强烈的火山裂隙式喷发。18.5 Ma以来,断裂带南段-中段火山喷发作用基本停止,岩浆活动向北迁移到北段的阳江东凹一带,具有中心式溢流相喷发叠合裂隙式火山喷发的特征。推测阳江-一统暗沙断裂带新近纪的岩浆来源于南海北部地幔上涌区的下地壳高速体减压熔融,而断裂带上岩浆活动表现出的时空不均一性和幕式迁移性,可能与地幔上涌区向海倾斜特性及断裂带分段差异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阳江-一统暗沙断裂带 岩浆活动 地幔上涌 新近纪 洋陆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北段王安镇岩基超镁铁质岩中角闪石成因意义 被引量:6
13
作者 翟媛媛 谢锦程 董国臣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3-282,共10页
太行山北段中生代岩基中发育有基性-超基性岩体.本文以太行山北段王安镇岩基中的窑沟岩体为研究对象,对橄榄辉石角闪石岩中角闪石的矿物学特征以及形成条件进行初步研究,探讨其成因意义.结果表明,窑沟岩体橄榄辉石角闪石岩中的角闪石属... 太行山北段中生代岩基中发育有基性-超基性岩体.本文以太行山北段王安镇岩基中的窑沟岩体为研究对象,对橄榄辉石角闪石岩中角闪石的矿物学特征以及形成条件进行初步研究,探讨其成因意义.结果表明,窑沟岩体橄榄辉石角闪石岩中的角闪石属于岩浆成因,并且角闪石环带发育,核部呈棕色,边缘为绿色,两者具有共同的特征,其(Ca+ Na)B≥1.00,NaB< 0.50,均属于钙质角闪石.它们的Si/(Si+ Ti+ A1)值的范围为0.7042~0.788 5,属幔源角闪石.Na、K、Ti、Al和Fe^3+的相对含量存在差异,其棕色部分为镁绿钙闪石,绿色部分为镁绿钙闪石质普通角闪石以及浅闪石质普通角闪石.角闪石的环带特征反映出同一期岩浆结晶的不同阶段,体现出压力和温度等生成条件的变化.角闪石环带中核部的镁绿钙闪石结晶时温度和压力较高,深度较大,属于下地壳环境;而边缘角闪石在较低压地壳环境生成.角闪石所体现的岩浆来源于上地幔,并且在燕山运动前期的晚三叠世开始集聚,先其周围的中酸性岩体侵位,暗示在晚三叠世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就已发生部分熔融和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镁铁质岩 角闪石环带 构造意义 太行北段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北段强震破裂空段的地震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梅秀苹 邵志刚 +2 位作者 张浪平 冯建刚 代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09-525,580,共17页
综合活动构造与重要活动断裂带的历史及现今强震震源区或破裂分布等资料,南北地震带北段存在长期缺少MS≥7.0地震的破裂空段.为了考察这些空段的地震危险性,首先采用Burgers体黏弹介质模型,计算周围有记载以来的历史强震在空段引起的库... 综合活动构造与重要活动断裂带的历史及现今强震震源区或破裂分布等资料,南北地震带北段存在长期缺少MS≥7.0地震的破裂空段.为了考察这些空段的地震危险性,首先采用Burgers体黏弹介质模型,计算周围有记载以来的历史强震在空段引起的库仑应力动态演化;其次结合背景地震发生率,采用Dieterich模型分析历史强震对空段地震活动的影响,讨论了空段所在区域的地震发生概率.结果显示,南北地震带北段强震破裂空段的地震危险性程度自高到低依次是:东昆仑活动断裂带东段的若尔盖—九寨沟段、六盘山断裂带中南段空段、香山—天景山段裂中南段同心空段、天祝—大靖空段、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中西段、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东段.该结果可为南北地震带北段的地震危险性估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北段 强震破裂空段 库仑应力 动态演化 Burgers体黏弹介质模型 地震发生率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陆块北缘尚义地区下井-厂汉营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及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亚东 柳永清 +5 位作者 江小均 李超 彭楠 严清高 王忠强 甘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63-880,共18页
华北陆块北缘晚古生代经历了多期构造事件,构造活动复杂多样,位于其中段的下井-厂汉营韧性剪切带构造变形强烈,研究其变形特征以及形成时代,对进一步探讨华北陆块北缘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特别是古亚洲洋晚阶段洋壳俯冲的时间和机制有重要... 华北陆块北缘晚古生代经历了多期构造事件,构造活动复杂多样,位于其中段的下井-厂汉营韧性剪切带构造变形强烈,研究其变形特征以及形成时代,对进一步探讨华北陆块北缘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特别是古亚洲洋晚阶段洋壳俯冲的时间和机制有重要意义。鉴于此,对该韧性剪切带进行了运动学和几何学实测剖面、显微构造解析及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等综合研究,以期限定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和时间。剪切带内原岩为一套闪长质-花岗质岩浆岩,后期遭受走滑剪切作用形成花岗质糜棱岩和闪长花岗质糜棱岩以及构造深融作用析出同变形钾长花岗质糜棱岩脉,后期被未变形的角闪辉绿岩脉所侵位,从而划分出变形前期花岗质-闪长花岗质糜棱岩、同变形期细脉状钾长花岗质糜棱岩和变形期后未变形角闪辉绿岩3个阶段。其中糜棱岩面理近E—W或SW—NE走向,倾向NW—N,倾角较陡,线理倾伏向为SW向,倾伏角较缓,带内发育拉伸线理、S-C组构、不对称褶皱、旋转残斑、多米诺碎斑等宏观和微观构造,指示剪切带性质为左行走滑剪切变形特征。采集变形前期、同变形期和变形后期岩石进行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获得3期锆石^(206)Pb/^(238)U谐和年龄为286.7±4.1 Ma、280.0±5.5 Ma和278.8±0.6 Ma,最终认为下井-厂汉营韧性剪切带左行走滑变形的时代为-280 Ma,即早二叠世晚期。综合区域中亚造山带南缘构造-岩浆时代、动力学背景及演化过程资料,认为下井-厂汉营韧性剪切带形成于中亚造山带东南缘兴安俯冲-增生造山带挤压闭合到索伦-西拉木伦河一线造山后伸展构造转换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 华北陆块北缘 左行走滑剪切 锆石U-PB年代学 构造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