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海海域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47
1
作者 郑求根 蔡立国 +2 位作者 丁文龙 陆永德 曹清古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47-654,共8页
扬子板块俯冲在华北板块之下,于三叠纪末完成陆-陆碰撞,进入陆内俯冲阶段,在造山带的侧翼形成陆内前陆盆地。此时在苏鲁造山带南侧形成的南黄海盆地即属于陆内前陆盆地(J1—J2),而苏鲁造山带北侧的北黄海盆地和胶莱盆地则缺失这套地层(J... 扬子板块俯冲在华北板块之下,于三叠纪末完成陆-陆碰撞,进入陆内俯冲阶段,在造山带的侧翼形成陆内前陆盆地。此时在苏鲁造山带南侧形成的南黄海盆地即属于陆内前陆盆地(J1—J2),而苏鲁造山带北侧的北黄海盆地和胶莱盆地则缺失这套地层(J1—J2),可能处于隆起状态。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J3—K1),中国东部发生广泛火山喷发、岩浆侵位,反映了中国东部构造应力场发生明显的变化。大别-苏鲁造山带南北两侧构造背景有明显的差异。北侧的火山岩特征表明其北侧为裂谷环境,包括北黄海盆地和胶莱盆地,表现为地堑和半地堑形式,高角度平面正断层和犁式正断层发育。晚白垩世—早第三纪,中国东部构造背景又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生大规模的断陷作用。大别-苏鲁造山带晚白垩世发育A型花岗岩,表明造山作用结束,进入造山带崩塌和后造山期,与中国东部总体的伸展期是吻合的。南黄海盆地断陷作用强烈,接受了厚度较大的下第三系;北黄海盆地断陷作用较弱,只在北部小范围内接受了厚度较小的早第三纪沉积。晚第三纪,南黄海盆地和北黄海盆地由于热沉降由断陷变为坳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背景 板块作用 高钾火山岩 北黄海盆地 南黄海盆地 中国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不整合类型及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19
2
作者 袁书坤 王英民 +4 位作者 刘振湖 罗宏 祝彦贺 李羊羊 陈亮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3-667,共5页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具典型的断-坳叠合性质,中、新生界不整合现象较普遍,地层缺失严重。应用井-震结合方法重新识别和标定了T1、T2、T4、T5和Tg等5个不整合界面,并分析了T5不整合界面主要的不整合类型、平面分布特征、该界面上下主要的...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具典型的断-坳叠合性质,中、新生界不整合现象较普遍,地层缺失严重。应用井-震结合方法重新识别和标定了T1、T2、T4、T5和Tg等5个不整合界面,并分析了T5不整合界面主要的不整合类型、平面分布特征、该界面上下主要的岩性配置关系及与该界面相关的油气圈闭类型。研究表明,T5界面主要发育平行不整合、削截不整合和超覆不整合,界面上下岩性组合关系主要为砂-砂、砂-泥和泥-泥型;油气圈闭类型主要有4种:地层上超及下伏的不整合遮挡圈闭,被削截的单斜圈闭,地层超覆及古潜山伴生圈闭和断层与不整合面共同控制的削截、上超圈闭;与不整合相关的油气藏勘探应主要集中在坳陷内的洼陷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面 超覆 削截 北黄海盆地 构造意义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含油气系统研究 被引量:51
3
作者 刘振湖 高红芳 +2 位作者 胡小强 白志琳 陈玲 《中国海上油气》 CAS 2007年第4期229-233,共5页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存在中生界含油气系统(!),主要烃源岩为上侏罗统黑色泥岩,储层为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砂岩,区域盖层为始新统泥岩。东部坳陷中生界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关键时刻为始新世,各种油气成藏地质事件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坳陷中、...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存在中生界含油气系统(!),主要烃源岩为上侏罗统黑色泥岩,储层为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砂岩,区域盖层为始新统泥岩。东部坳陷中生界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关键时刻为始新世,各种油气成藏地质事件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坳陷中、东部区域烃源岩生烃潜力大,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前景,而坳陷西部区域烃源岩生烃潜力较小,油气资源前景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系统 中生界 东部坳陷 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烃源岩特征 被引量:19
4
作者 刘金萍 王改云 +3 位作者 杜民 王嘹亮 刘振湖 简晓玲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16,共5页
东部坳陷是北黄海盆地内最大的一个沉积坳陷,目前对该区的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尚处于勘探早期。对该区烃源岩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和热演化特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坳陷内主要发育2套烃源岩,即中生界中、上侏罗统烃源岩;中侏罗统烃源... 东部坳陷是北黄海盆地内最大的一个沉积坳陷,目前对该区的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尚处于勘探早期。对该区烃源岩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和热演化特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坳陷内主要发育2套烃源岩,即中生界中、上侏罗统烃源岩;中侏罗统烃源岩母质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主要为Ⅲ型干酪根,有机碳含量中等,氢指数多在200 mg/gTOC以下;上侏罗统烃源岩母质为高等植物和低等水生生物混杂,兼有Ⅱ型和Ⅲ型干酪根,局部发育有机碳含量高、氢指数平均为500mg/gTOC的良好烃源岩;东部坳陷主体部位的2套烃源岩现今均已进入生烃门限,具备一定的生油气潜力,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东部坳陷 中生界 烃源岩 分布特征地球化学特征 热演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生烃条件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张莉 周永章 +2 位作者 王嘹亮 李文勇 李国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1-25,共5页
截至1997年底,朝鲜已在北黄海盆地内钻井15口,并在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油气流,显示了该区良好的勘探前景。为此研究了该盆地的生烃条件,结果认为:①北黄海盆地是由历经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3个主要演化阶段的各种原型盆地叠加而成的小... 截至1997年底,朝鲜已在北黄海盆地内钻井15口,并在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油气流,显示了该区良好的勘探前景。为此研究了该盆地的生烃条件,结果认为:①北黄海盆地是由历经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3个主要演化阶段的各种原型盆地叠加而成的小型多旋回盆地;②盆地的形成演化主要经历了震旦纪—二叠纪盆地基底形成阶段、中生代断陷发育阶段、古近纪叠加断陷阶段和新近纪坳陷阶段;③盆地主要在隆起背景上由3个坳陷和众多小断陷组成,其内发育了一套中生代以来、最大沉积厚度超过8000m的海相—海陆过渡相、河湖—三角洲相沉积,具有多期优越的成烃环境,为烃源岩的发育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④中生代和古近纪是北黄海盆地烃源岩发育的最有利时期,盆地主要发育了中生界和古近系两套烃源岩;⑤盆地具备生油气的可能性,东部、中部坳陷是盆地油气生成最有利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烃源岩 生烃凹陷 生烃条件 油气生成 有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中—上侏罗统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嘹亮 沈艳杰 +1 位作者 程日辉 许中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23-232,共10页
对北黄海盆地X井钻遇中—上侏罗统暗色岩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北黄海盆地X井钻遇中—上侏罗统暗色岩组中有2层火山岩,以夹层产出;火山岩为钙碱性系列,且两层火山岩Na2O含量差别较大,下层是钠质流纹岩,上层是钾质流纹岩英安岩;2层... 对北黄海盆地X井钻遇中—上侏罗统暗色岩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北黄海盆地X井钻遇中—上侏罗统暗色岩组中有2层火山岩,以夹层产出;火山岩为钙碱性系列,且两层火山岩Na2O含量差别较大,下层是钠质流纹岩,上层是钾质流纹岩英安岩;2层火山岩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相似;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具微弱铕异常;Rb,Sr,Ba和K等不相容的大离子亲石元素以及和Hf和Zr等不相容的高场强元素富集,Ti,Nb和Yb等难溶元素呈现较强亏损,且(w(Rb)/w(Yb))N>1,岩浆具有地壳物质属性;Nb和Ta相对亏损,Ba相对富集,岩石具有火山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结合w(Ti)/w(Zr)-w(Ti)/w(Y)岩石成因以及w(Nb)-w(Y)和w(Rb)-w(Y+Nb)构造环境判别图,认为研究区火山岩形成于与俯冲有关的火山弧或弧后伸展环境。下层火山岩岩浆是盆地裂陷较深时深部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源区受幔源物质混染,Na2O质量分数高;上层火山岩岩浆是盆地裂陷较浅时浅部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Na2O质量分数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中—上侏罗统 火山岩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构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中生界烃源岩评价 被引量:14
7
作者 梁世友 李凤丽 +1 位作者 付洁 周雨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9-252,共4页
北黄海盆地位于黄海海域北部,为中新生代盆地,勘探程度较低,尚处于早期评价阶段。通过对盆地东部钻井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等有机地化参数分析,认为:上侏罗统烃源岩是具一定潜力的中等烃源岩,也是目前发现原油的... 北黄海盆地位于黄海海域北部,为中新生代盆地,勘探程度较低,尚处于早期评价阶段。通过对盆地东部钻井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等有机地化参数分析,认为:上侏罗统烃源岩是具一定潜力的中等烃源岩,也是目前发现原油的油源岩和有效烃源岩;下白垩统烃源岩是本区目前最好的烃源岩,但成熟度偏低,应作为具有一定潜力的潜在油源岩或有效烃源岩加以重视。此次研究对该地区烃源岩的认识起了重要的补充和促进作用,对油气勘探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地化参数 烃源岩评价 中生界 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中生界原油特征及油源初探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金萍 王嘹亮 +3 位作者 简晓玲 王改云 胡小强 廖玉宏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5-518,共4页
北黄海盆地是中国勘探程度较低的一个海域,目前发现的原油产于下白垩统。其原油具有高密度、中高含蜡、低含硫的特点,属于较典型的湖相成熟原油,未经历过明显的生物降解过程。对原油及该盆地内两套主要的烃源岩(中侏罗统和上侏罗统烃源... 北黄海盆地是中国勘探程度较低的一个海域,目前发现的原油产于下白垩统。其原油具有高密度、中高含蜡、低含硫的特点,属于较典型的湖相成熟原油,未经历过明显的生物降解过程。对原油及该盆地内两套主要的烃源岩(中侏罗统和上侏罗统烃源岩)进行色谱、质谱及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等分析,进行油源对比,结果表明: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异戊二烯烷烃分布、萜烷和甾烷类生物标志物及分子级的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等特征都与中侏罗统烃源岩存在较大差别,原油应来源于上侏罗统烃源岩中干酪根类型较好、母质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的湖相成熟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中生界 原油特征 油源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油气成藏时间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振湖 王飞宇 +1 位作者 刘金萍 胡小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50-554,共5页
东部坳陷是北黄海盆地唯一发现油流的沉积坳陷,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其油气藏形成时间将决定该区油气勘探思路和油气勘探方向。通过烃源岩的油气生排烃史和油层的砂岩包裹体研究,综合分析推断了东部坳陷油气藏成藏时间。研究表明,东... 东部坳陷是北黄海盆地唯一发现油流的沉积坳陷,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其油气藏形成时间将决定该区油气勘探思路和油气勘探方向。通过烃源岩的油气生排烃史和油层的砂岩包裹体研究,综合分析推断了东部坳陷油气藏成藏时间。研究表明,东部坳陷中侏罗统烃源岩的主要生烃期和排烃期为渐新世,下白垩统和上侏罗统砂岩储层包裹体的油充注时间为早中新世。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史综合分析推断,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油气藏形成时间为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包裹体 生排烃史 油气充注史 成藏时间 东部坳陷 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地层划分及沉积特征 被引量:9
10
作者 杜民 王改云 +1 位作者 刘金萍 成谷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1-56,153,共6页
应用地震、钻井、测井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在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识别了6个不整合界面、划分了多套地层,并对地层及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晚侏罗世,发育暗色泥岩为主的湖泊沉积,盆缘扇体较少;早白垩世,以湖泊—三角洲相沉积发... 应用地震、钻井、测井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在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识别了6个不整合界面、划分了多套地层,并对地层及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晚侏罗世,发育暗色泥岩为主的湖泊沉积,盆缘扇体较少;早白垩世,以湖泊—三角洲相沉积发育为特征,半深湖相萎缩;始新世,仅见局限的滨浅湖与三角洲相沉积;早渐新世—晚渐新世,主要为河流—三角洲与滨浅湖相沉积,此时扇三角洲、河流—冲积平原广布,沉积物砂质含量高;新近纪—第四纪,盆地进入区域沉降阶段,新近纪接受了以填平补齐为特点的沉积,更新世则形成了稳定陆表海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划分 沉积特征 东部坳陷 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含油气系统与勘探前景 被引量:13
11
作者 金仁植 费琪 +1 位作者 杨香华 蔡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45-449,457,共6页
北黄海盆地(盆地东部朝鲜海域称西朝鲜湾盆地)为浅海大陆架区,属于中朝地台,在其边缘有安洲盆地、渤海湾盆地、莱阳盆地和南黄海盆地,均为古生代、中生代与新生代的叠合盆地,含油气前景较大。盆地周边发育郯庐断裂带、清川江断裂带与临... 北黄海盆地(盆地东部朝鲜海域称西朝鲜湾盆地)为浅海大陆架区,属于中朝地台,在其边缘有安洲盆地、渤海湾盆地、莱阳盆地和南黄海盆地,均为古生代、中生代与新生代的叠合盆地,含油气前景较大。盆地周边发育郯庐断裂带、清川江断裂带与临津江断裂带等大断裂带,盆地中油气的生成、运移、储集与保存都和这些大断裂带有密切关系。通过储集条件、油气生成模拟与圈闭条件类比,探讨北黄海盆地的含油气系统特征,并进一步明确其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烃模拟 含油气系统 油气勘探前景 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的成盆动力学机制探讨 被引量:18
12
作者 王后金 王嘹亮 冯常茂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5期1-7,共7页
北黄海盆地是发育于中朝板块东部的中、新生代盆地,其发育演化经历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裂陷、晚白垩世-古新世构造反转、始新世-渐新世裂陷、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构造反转及中中新世-第四纪区域沉降5个阶段。北黄海盆地的动力学类型可定... 北黄海盆地是发育于中朝板块东部的中、新生代盆地,其发育演化经历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裂陷、晚白垩世-古新世构造反转、始新世-渐新世裂陷、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构造反转及中中新世-第四纪区域沉降5个阶段。北黄海盆地的动力学类型可定义为右行转换拉张盆地,区域性走滑运动在成盆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北黄海盆地与中国东部其他盆地具有统一的动力学背景,主要受控于特提斯构造域板块(地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碰撞及(古)太平洋板块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盆地类型 构造演化 动力学机制 右行转换拉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生界波阻抗叠置砂泥岩的孔隙度预测——以北黄海盆地X区块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万晓明 王嘹亮 +2 位作者 刘金萍 简晓玲 柴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45-549,共5页
北黄海盆地X区块中生界目的层具有埋深大、储集层致密、纵横向变化快的特点。根据测井资料统计分析,中生界目的层砂泥岩纵波速度接近,纵波阻抗分布范围叠置,利用常规波阻抗反演方法难以有效区分砂泥岩,更无法准确预测砂岩储集层的孔隙... 北黄海盆地X区块中生界目的层具有埋深大、储集层致密、纵横向变化快的特点。根据测井资料统计分析,中生界目的层砂泥岩纵波速度接近,纵波阻抗分布范围叠置,利用常规波阻抗反演方法难以有效区分砂泥岩,更无法准确预测砂岩储集层的孔隙度。为解决砂泥岩波阻抗叠置区孔隙度的预测问题,探索性地采用了以下方法:1利用岩性敏感曲线重构声波时差曲线,并进行反演;2通过曲线重构反演的方法区分砂泥岩,再利用砂岩骨架约束原始波阻抗反演数据,得到砂岩原始真实的波阻抗值,进而根据原始波阻抗与孔隙度的关系式将砂岩波阻抗转化为孔隙度。该方法在研究区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波阻抗叠置 曲线重构 孔隙度 波阻抗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中生界油源对比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梁世友 何将启 +2 位作者 倪春华 李海华 周雨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4-418,共5页
通过北黄海盆地4口井中6个样品的测试分析,对该盆地中生界的油—源进行了详细对比和原油成因分析。经过轻烃组成、饱和烃和芳烃的色谱、质谱、饱和烃碳同位素等地化参数类比,进一步明确了产于下白垩统的原油来源于上侏罗统陆相淡水型、... 通过北黄海盆地4口井中6个样品的测试分析,对该盆地中生界的油—源进行了详细对比和原油成因分析。经过轻烃组成、饱和烃和芳烃的色谱、质谱、饱和烃碳同位素等地化参数类比,进一步明确了产于下白垩统的原油来源于上侏罗统陆相淡水型、以Ⅱ2型为主的生油母质形成的烃源岩。同时,地化参数表明,白垩系原油属于带环烷型特征的近石蜡型原油,是具有高蜡低硫、低钒镍比、保存条件较好的陆相成熟原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类型 油源对比 成因分析 中生界 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中生界低渗储集层裂缝预测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后金 王嘹亮 +1 位作者 万晓明 雷克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8-272,共5页
北黄海盆地是发育于中朝地台之上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中生界砂岩储集层以特低孔特低渗为基本特征,裂缝是已发现油流的主要储集空间。根据盆地的三维地震、岩心及成像测井资料,采用最新的全局寻优算法的FracPM曲率技术,结合蚂蚁追踪技... 北黄海盆地是发育于中朝地台之上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中生界砂岩储集层以特低孔特低渗为基本特征,裂缝是已发现油流的主要储集空间。根据盆地的三维地震、岩心及成像测井资料,采用最新的全局寻优算法的FracPM曲率技术,结合蚂蚁追踪技术,实现了裂缝的高精度成像,从大小尺度两个层面,对中生界目的层的裂缝发育程度和分布状况进行了预测,并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在预测的裂缝发育层段钻获较好的油气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中生界 低渗储集层 裂缝预测 地震曲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上侏罗统烃源岩测井评价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金萍 简晓玲 +3 位作者 王改云 杜民 王嘹亮 成古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45-749,共5页
北黄海盆地尚处于勘探早期,盆地内烃源岩厚度巨大,但钻井取心较少,测试样品有限,难于对该区的烃源岩条件作出整体评价。文中结合地层沉积特征和地球化学测试数据,利用Δlog R技术,根据有机质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考虑岩性组合的差异... 北黄海盆地尚处于勘探早期,盆地内烃源岩厚度巨大,但钻井取心较少,测试样品有限,难于对该区的烃源岩条件作出整体评价。文中结合地层沉积特征和地球化学测试数据,利用Δlog R技术,根据有机质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考虑岩性组合的差异,建立了适合研究区不同岩性组合的2种有机质丰度测井解释模型,获得钻井剖面上连续分布的总有机碳质量分数信息。研究表明: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上侏罗统烃源岩发育,上部J3SQ2层序中烃源岩厚度50~300 m,坳陷中心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大部分高于1.5%;下部J3SQ1层序中烃源岩厚度50~200 m,总有机碳质量分数0.5%~2.0%。2套层序中烃源岩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均表现出由坳陷中心向四周降低的特征。整体上,研究区上侏罗统烃源岩以中等烃源岩为主,具有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邻近生烃中心的构造带应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测井评价 上侏罗统 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南黄海盆地海相中—古生界密度和速度分析及其地震反射模型构建 被引量:5
17
作者 雷宝华 陈建文 +3 位作者 吴志强 张银国 梁杰 李刚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58-567,共10页
苏北—南黄海盆地海相中—古生界地震成像难度大,给油气勘探及相关研究带来巨大困难。从地震反射波成因于岩石密度和速度的差异这一原理,构建适用的反射模型,识别地震标志层,推测地层归属。通过充分调研该区目的层密度和速度资料,分析... 苏北—南黄海盆地海相中—古生界地震成像难度大,给油气勘探及相关研究带来巨大困难。从地震反射波成因于岩石密度和速度的差异这一原理,构建适用的反射模型,识别地震标志层,推测地层归属。通过充分调研该区目的层密度和速度资料,分析和对比获取这些资料的四种方法和途径,总结速度和密度随岩性、地层年代、埋深和成岩作用的变化特征,然后构建了该区目的层的速度、密度和地震反射模型,并与实际地震资料进行对比。研究认为:目的层上部海相地层中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在速度、密度物性上差异大,下部地层这种差异较小;在构建的地震反射模型中,古生界内部存在3个强反射标志层,分别对应下二叠统栖霞组/孤峰组界面、下石炭统高骊山组/和州组界面和上奥陶统汤头组/五峰组界面。模型界面可与南黄海盆地古生界深部优质层段地震资料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和密度 地震反射模型 海相地层 苏北盆地 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南黄海盆地构造演化 被引量:58
18
作者 杨琦 陈红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B11期562-565,共4页
苏北及南黄海盆地是由多期、多类盆地叠加的复合残留盆地,地质概况基本相似,成因演化近同,自元古界下扬子板块形成后,主要经历了古—中生代地台、中生代前陆盆地、走滑拉分盆地时期以及新生代断陷、坳陷盆地时期。在古生代—中生代发展... 苏北及南黄海盆地是由多期、多类盆地叠加的复合残留盆地,地质概况基本相似,成因演化近同,自元古界下扬子板块形成后,主要经历了古—中生代地台、中生代前陆盆地、走滑拉分盆地时期以及新生代断陷、坳陷盆地时期。在古生代—中生代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整体,晚白垩世盆地演化出现分化,发育伸展盆地群,形成一系列叠置在中、古生代盆地之上的箕状断陷,箕状断陷的发育及分布明显受中—古生界内部先存逆冲断裂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 构造演化 残留盆地 盆地分析 苏北—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海底油气渗漏的声学探测 被引量:19
19
作者 赵铁虎 张训华 +1 位作者 王修田 孟祥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5-199,共5页
为查明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调查区内与海底油气渗漏有关的海底浅表层声学特征,分析天然气渗漏与构造的关系,为下一步地球化学取样站位的选择和油气勘探提供参考,采用全覆盖侧扫声纳和高分辨率地震方法首次对调查区的海底油气渗漏现象进... 为查明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调查区内与海底油气渗漏有关的海底浅表层声学特征,分析天然气渗漏与构造的关系,为下一步地球化学取样站位的选择和油气勘探提供参考,采用全覆盖侧扫声纳和高分辨率地震方法首次对调查区的海底油气渗漏现象进行了调查。在镶嵌处理后的侧扫声纳图像上,呈条带状散布的强反射斑块为麻坑和海底圆丘地貌。在地震剖面上可见由于气体聚集产生的振幅增强、柱状扰动、气窗及空白反射等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广泛发育的接近或直达海底的断层为油气渗漏提供了通道和气源,海底浅表层气体的聚集和渗漏是深部地层中孔隙流体向上运移的结果,且调查区海底目前仍处于微渗漏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盆地 北部坳陷 油气渗漏 声学探测 麻坑 圆丘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东部次盆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14
20
作者 刘金萍 王改云 +3 位作者 王嘹亮 简晓玲 杜民 万晓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88-896,共9页
北黄海东部次盆地尚处于勘探早期,石油地质条件复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尚未探明。结合目前勘探成果,利用多口钻井资料,综合运用油气地球化学、烃源岩有机相划分、储层成岩作用和流体包裹体测温等手段,确定了东部次盆地的油气成藏主控因... 北黄海东部次盆地尚处于勘探早期,石油地质条件复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尚未探明。结合目前勘探成果,利用多口钻井资料,综合运用油气地球化学、烃源岩有机相划分、储层成岩作用和流体包裹体测温等手段,确定了东部次盆地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布局限的中、低丰度烃源岩决定了东部次盆地油气平面分布范围,并决定了油气纵向上也是围绕烃源岩出现,而在远离主生烃灶的构造带和远离主力烃源岩的层段则难以运聚成藏;早期缓慢浅埋—中期强烈隆升—晚期快速深埋的沉积过程影响了油气分布,这一特殊的沉积埋藏过程控制了东部次盆地烃源岩生、排烃历史和储层演化史,造成东部次盆地大量生、排烃和成藏事件均发生在新近纪,而受成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此时主要目的层储层已大面积低孔、低渗,油气难以长距离运移,最终导致东部次盆地难以发生大规模的油气运聚成藏。综合而言,东部次盆地的油气成藏特征属于近源成藏,因此近主生烃灶的勘探目标风险小,下步勘探要在临近主生烃灶、同时储集条件有利的二级构造带上寻找以构造圈闭和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为主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过程 油气分布 油气成藏 东部次盆地 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