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北美体育学科研究动向--从Kinesiology的使用说起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广进 毕进杰 +2 位作者 王锐 向有明 谭广鑫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15,共5页
在北美地区,体育学界认为Kinesiology是体育学科的名称,但是对该观点也存在争议;在什么是Kinesiology核心和内涵等界定上也面临着困境,在对此争鸣的基础上,一些美国学者提出了解决困境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一些美国学者对Kinesiology作为... 在北美地区,体育学界认为Kinesiology是体育学科的名称,但是对该观点也存在争议;在什么是Kinesiology核心和内涵等界定上也面临着困境,在对此争鸣的基础上,一些美国学者提出了解决困境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一些美国学者对Kinesiology作为体育学科名称的美国高校评估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初步得出了在北美地区体育学科名称术语的变迁,是与北美地区体育学者对科学的解读密不可分,即Kinesiology更接近科学本义——可重复性,这使得Kinesiology逐步成为北美地区体育学科的通用名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学科 运动机能学 北美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CEP集合预报系统在亚欧和北美区域的预报效果对比 被引量:11
2
作者 段明铿 王盘兴 李驰钦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1-651,共11页
使用NCEP集合预报系统(EPS)输出的500hPa位势高度场预报资料和相应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针对集合平均预报和概率预报,采用多种预报效果检验评价方法,对该系统在亚欧和北美区域的预报效果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总体而言,NCEP-EPS对亚欧... 使用NCEP集合预报系统(EPS)输出的500hPa位势高度场预报资料和相应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针对集合平均预报和概率预报,采用多种预报效果检验评价方法,对该系统在亚欧和北美区域的预报效果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总体而言,NCEP-EPS对亚欧区域的环流集合预报效果不亚于其对北美区域的预报效果。1)ACC检验表明,亚欧区域的集合平均预报效果在除冬季外的三个季节都明显优于北美区域,可用预报的时效相差达0.6~1d,且夏季的差别最大。RMSE检验表明,亚欧区域的预报效果在四个季节里均优于北美区域。2)集合概率预报可靠性的季节差别不明显,均为预报时效较短(长)时,北美(亚欧)区域的可靠性更好。系统对亚欧区域的事件识别范围相对较小,但其预报可靠性较高,北美区域则正好相反。3)夏季亚欧区域的集合概率预报效果明显优于北美区域,秋季和冬季北美区域的预报效果较好,春季在预报时效小于5d时北美区域占优,而其后则是亚欧区域的预报分辨能力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预报 NCEP 亚欧区域 北美区域 预报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美白垩系烃源岩发育特征与油气分布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新顺 王红军 +2 位作者 马锋 宋志慧 孙相灿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9-127,共9页
北美自垩系地层是北美油气发育的主力烃源岩层之一,目前已发现多个与之相关的常规和非常规大油气田。北美自垩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北美西部的落基山山前带和墨西哥湾地区,岩性以页岩为主,纵向上主要有Aptian-Albian阶、Turonian阶和Ca... 北美自垩系地层是北美油气发育的主力烃源岩层之一,目前已发现多个与之相关的常规和非常规大油气田。北美自垩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北美西部的落基山山前带和墨西哥湾地区,岩性以页岩为主,纵向上主要有Aptian-Albian阶、Turonian阶和Campanian阶3套,有机质丰度介于1%~8%之间,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为主,Ⅱ1型和Ⅲ型次之,以Mowry、Niobrara、EagleFord页岩为典型代表,大部分处于低熟一成熟阶段。落基山山前带受冲断带影响,盆地呈西气东油格局,而墨西哥湾地区则为南气北油的格局。良好烃源岩层也为非常规油气聚集区提供了大量的油气,以Eagle Ford页岩油气为典型代表。落基山北部西加盆地以地层岩性圈闭为主,中部构造圈闭和地层岩性圈闭并重,墨西哥湾地区受盐底辟作用以构造圈闭为主。在落基山山前带远离造山带一侧和墨西哥湾北侧盐底辟不发育的缓坡,为致密油、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富集区,且潜力巨大。北美自垩系的勘探对其他地区的勘探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美 落基山地区 墨西哥湾 白垩系 烃源岩 油气分布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美五大湖区面源污染治理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14
4
作者 谢德体 张文 曹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1-91,共11页
北美五大湖区面积2.44×105km2,蓄水量2.3×105km3,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水域,约占世界总淡水资源的18%.湖区的污染源包括土壤径流、农用化学物质、城市废弃能物、工业区排放物和废物处理地渗出液,同时也受到大气沉降(雨、雪、... 北美五大湖区面积2.44×105km2,蓄水量2.3×105km3,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水域,约占世界总淡水资源的18%.湖区的污染源包括土壤径流、农用化学物质、城市废弃能物、工业区排放物和废物处理地渗出液,同时也受到大气沉降(雨、雪、尘土)污染物的影响.面源污染造成生物栖息地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人体健康.政府对面源污染控制采取了一系列国家行动,扩大公民的参与意识,制定了包括EPA,NOAA,USDA,USGS计划和总统水质动议法.考察研究北美五大湖区面源污染与治理,为控制三峡库区面源污染提供了经验和启示,以利国家、地区和部门尽快制定治理面源污染控制规划和行动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美 五大湖区 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美洲权力格局演变看当代国际分工体系——基于美洲区域合作进程中四次重大转折的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志敏 《学术前沿》 CSSCI 2016年第9期22-32,共11页
地处西半球的美洲地区,不仅有美国和加拿大这样全球最为发达的"北方"国家,还有数量众多的、处于发展中的"南方"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美洲地区的区域合作形势(包括北方与南方国家之间的合作、南方国家之间的合... 地处西半球的美洲地区,不仅有美国和加拿大这样全球最为发达的"北方"国家,还有数量众多的、处于发展中的"南方"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美洲地区的区域合作形势(包括北方与南方国家之间的合作、南方国家之间的合作)可谓跌宕起伏。期间,经历了四次重要的转折:第一次是全球首个南北型自由贸易区成功建立后形成的"南北"合作型新模式;第二次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开启所导致的南北对峙局面;第三次是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后出现的去"美国化"趋势;第四次是太平洋联盟的建立及其对其他次区域组织所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 区域合作 南北合作 南南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和北美地区温度和降水变化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杨朝虹 张镭 +3 位作者 苑广辉 郭琪 孙乃秀 杜韬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62-674,共13页
温湿变化的年代际特征及区域差异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1901-2014年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TS3.20月地表温度和降水资料分析了东亚和北美地区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季节性和区域特征,并利用1979-2015年欧洲中心天气... 温湿变化的年代际特征及区域差异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1901-2014年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TS3.20月地表温度和降水资料分析了东亚和北美地区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季节性和区域特征,并利用1979-2015年欧洲中心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Interim日最高/最低温和降水资料进一步分析了东亚和北美地区受极端天气影响的区域所占比例的年际变化。结果发现,近110多年来东亚地区[0.134℃·(10a)^(-1)]的增温趋势高于北美地区[0.102℃·(10a)^(-1)],东亚干旱半干旱区的增温趋势低于东亚地区,而北美干旱半干旱区的增温趋势高于北美地区。季节性特征表现为在冷季增温明显,东亚地区冷季增温约是暖季的2.9倍,北美地区为1.3倍。季节性增温存在明显的纬度差异,在东亚和北美高纬度地区(45°N以北)冷季温度的增长速率通常比暖季大。东亚和北美的降水增加趋势均高于北半球,暖季降水增加明显并且主要发生在东亚和北美高纬度地区(45°N以北)。东亚和北美的干旱半干旱区的降水没有明显增加趋势,分别为0.04 mm·(10a)^(-1)和0.07 mm·(10a)^(-1)。东亚和北美地区及东亚和北美的干旱半干旱区受极端高温影响的面积有增加趋势,受极端低温影响的面积没有明显变化,受极端降水影响的面积有减少趋势。北美和东亚地区以及北美和东亚干旱半干旱区的月平均温度对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的响应比ENSO(El Nino Southern Oscillation)明显,月平均降水对ENSO的响应比PDO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北美 干旱半干旱区 温度和降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美寒区生产水足迹比较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梦宇 戴长雷 +1 位作者 赵伟静 于淼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46-652,共7页
为了分析亚美寒区生产水足迹的空间差异,文章对各个分区进行了比较。首先确定亚美寒区的区位与范围,然后分别对东北亚区域和西北美区域进行计算分区的划分,包括行政分区和流域分区,最后以面积和人口为参数对各分区生产水足迹进行计算,... 为了分析亚美寒区生产水足迹的空间差异,文章对各个分区进行了比较。首先确定亚美寒区的区位与范围,然后分别对东北亚区域和西北美区域进行计算分区的划分,包括行政分区和流域分区,最后以面积和人口为参数对各分区生产水足迹进行计算,从不同尺度比较分析了各分区生产水足迹。研究结果表明:得到如下结论:从整体看,东北亚区域南部行政分区生产水足迹高于北部,西北美区域近海一侧的行政分区生产水足迹更高;亚美各行政分区生产水足迹的大小与单位面积的人口数有关;亚美寒区各流域所流经分区的生产水足迹的大小与其人口数量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可为亚美寒区水资源的利用、配置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划 生产水足迹 流域 政区 亚美寒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