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及沉积演化
1
作者 王文娟 张银国 +1 位作者 陈建文 杨艳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5-135,共11页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下白垩统是一套有利的油气勘探储集层,对其精细的地层划分及沉积演化的研究薄弱,制约了对东部坳陷油气勘探前景的深入认识。本文通过对东部坳陷钻井的岩芯观察,测井、录井分析及地震层序的井震标定,认为北黄海盆地东...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下白垩统是一套有利的油气勘探储集层,对其精细的地层划分及沉积演化的研究薄弱,制约了对东部坳陷油气勘探前景的深入认识。本文通过对东部坳陷钻井的岩芯观察,测井、录井分析及地震层序的井震标定,认为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下白垩统发育典型的陆相层序,可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从底部向上依次为K_(1)SQ_(1)、K_(1)SQ_(2)和K_(1)SQ_(3)。在钻井上仅可见K_(1)SQ_(1)和K_(1)SQ_(2)两个三级层序,且K_(1)SQ_(2)层序的下降半旋回不完整,只残留该层序的上升半旋回。K_(1)SQ_(1)时期为湖盆断陷伸展期,发育一个完整的湖进—湖退旋回。早期盆地边缘发育河流相,南部主控断裂带发育扇三角洲相,北部缓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中后期由于湖平面上升,发育泥岩为主的湖泊沉积;晚期北部缓坡带见小规模辫状河三角洲沉积。K_(1)SQ_(2)时期为湖盆稳定裂陷期,继承了K_(1)SQ_(1)时期的沉积特征并略有收缩。K_(1)SQ_(3)时期为湖盆断陷萎缩期,以发育大范围的河流相沉积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特征 沉积相 断陷湖盆 下白垩统 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海域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47
2
作者 郑求根 蔡立国 +2 位作者 丁文龙 陆永德 曹清古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47-654,共8页
扬子板块俯冲在华北板块之下,于三叠纪末完成陆-陆碰撞,进入陆内俯冲阶段,在造山带的侧翼形成陆内前陆盆地。此时在苏鲁造山带南侧形成的南黄海盆地即属于陆内前陆盆地(J1—J2),而苏鲁造山带北侧的北黄海盆地和胶莱盆地则缺失这套地层(J... 扬子板块俯冲在华北板块之下,于三叠纪末完成陆-陆碰撞,进入陆内俯冲阶段,在造山带的侧翼形成陆内前陆盆地。此时在苏鲁造山带南侧形成的南黄海盆地即属于陆内前陆盆地(J1—J2),而苏鲁造山带北侧的北黄海盆地和胶莱盆地则缺失这套地层(J1—J2),可能处于隆起状态。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J3—K1),中国东部发生广泛火山喷发、岩浆侵位,反映了中国东部构造应力场发生明显的变化。大别-苏鲁造山带南北两侧构造背景有明显的差异。北侧的火山岩特征表明其北侧为裂谷环境,包括北黄海盆地和胶莱盆地,表现为地堑和半地堑形式,高角度平面正断层和犁式正断层发育。晚白垩世—早第三纪,中国东部构造背景又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生大规模的断陷作用。大别-苏鲁造山带晚白垩世发育A型花岗岩,表明造山作用结束,进入造山带崩塌和后造山期,与中国东部总体的伸展期是吻合的。南黄海盆地断陷作用强烈,接受了厚度较大的下第三系;北黄海盆地断陷作用较弱,只在北部小范围内接受了厚度较小的早第三纪沉积。晚第三纪,南黄海盆地和北黄海盆地由于热沉降由断陷变为坳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背景 板块作用 高钾火山岩 北黄海盆地 南黄海盆地 中国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3
3
作者 李文勇 李东旭 +5 位作者 夏斌 白志琳 王嘹亮 陈玲 曹代勇 王信国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8-276,共9页
依据最新油气资源调查资料,在简述北黄海盆地区域构造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盆地的沉降史与构造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北黄海盆地的基本沉降曲线型式为7段折线状,其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始新世、渐新世、新近纪为曲线下降段,代表盆... 依据最新油气资源调查资料,在简述北黄海盆地区域构造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盆地的沉降史与构造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北黄海盆地的基本沉降曲线型式为7段折线状,其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始新世、渐新世、新近纪为曲线下降段,代表盆地5幕较明显的沉降;晚白垩世—古新世以及中新世早期为曲线上升段,反映盆地的抬升剥蚀。(2)盆地沉降作用自中生代至新生代总体由东向西迁移,东部坳陷以中生代沉降作用最为显著,中部坳陷主沉降期为始新世,而西部坳陷的快速沉降主要发生在始新世,并一直持续到渐新世。(3)盆地构造演化大致可划分为中生代断陷盆地、古近纪叠加断陷盆地以及新近纪坳陷盆地等3大发展阶段,其中,中生代断陷盆地发育阶段是北黄海盆地油气勘探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沉降史 北黄海盆地 中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不整合类型及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19
4
作者 袁书坤 王英民 +4 位作者 刘振湖 罗宏 祝彦贺 李羊羊 陈亮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3-667,共5页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具典型的断-坳叠合性质,中、新生界不整合现象较普遍,地层缺失严重。应用井-震结合方法重新识别和标定了T1、T2、T4、T5和Tg等5个不整合界面,并分析了T5不整合界面主要的不整合类型、平面分布特征、该界面上下主要的...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具典型的断-坳叠合性质,中、新生界不整合现象较普遍,地层缺失严重。应用井-震结合方法重新识别和标定了T1、T2、T4、T5和Tg等5个不整合界面,并分析了T5不整合界面主要的不整合类型、平面分布特征、该界面上下主要的岩性配置关系及与该界面相关的油气圈闭类型。研究表明,T5界面主要发育平行不整合、削截不整合和超覆不整合,界面上下岩性组合关系主要为砂-砂、砂-泥和泥-泥型;油气圈闭类型主要有4种:地层上超及下伏的不整合遮挡圈闭,被削截的单斜圈闭,地层超覆及古潜山伴生圈闭和断层与不整合面共同控制的削截、上超圈闭;与不整合相关的油气藏勘探应主要集中在坳陷内的洼陷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面 超覆 削截 北黄海盆地 构造意义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被引量:27
5
作者 陈亮 刘振湖 +2 位作者 金庆焕 王英民 袁书坤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8-316,共9页
在最新二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重要不整合面进行了研究,共识别出了4个重要不整合面;利用声波时差法和构造横剖面法,恢复了两期重要不整合面的剥蚀厚度;同时根据重磁资料及精细地震解释,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 在最新二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重要不整合面进行了研究,共识别出了4个重要不整合面;利用声波时差法和构造横剖面法,恢复了两期重要不整合面的剥蚀厚度;同时根据重磁资料及精细地震解释,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断裂特征作出了初步的研究,分析了主要断裂的形成期次及活动时间。最终,结合地层的分布特征及钻井资料,将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构造演化史分为5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 北黄海盆地 构造演化 剥蚀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含油气系统研究 被引量:51
6
作者 刘振湖 高红芳 +2 位作者 胡小强 白志琳 陈玲 《中国海上油气》 CAS 2007年第4期229-233,共5页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存在中生界含油气系统(!),主要烃源岩为上侏罗统黑色泥岩,储层为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砂岩,区域盖层为始新统泥岩。东部坳陷中生界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关键时刻为始新世,各种油气成藏地质事件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坳陷中、...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存在中生界含油气系统(!),主要烃源岩为上侏罗统黑色泥岩,储层为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砂岩,区域盖层为始新统泥岩。东部坳陷中生界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关键时刻为始新世,各种油气成藏地质事件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坳陷中、东部区域烃源岩生烃潜力大,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前景,而坳陷西部区域烃源岩生烃潜力较小,油气资源前景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系统 中生界 东部坳陷 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烃源岩特征 被引量:19
7
作者 刘金萍 王改云 +3 位作者 杜民 王嘹亮 刘振湖 简晓玲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16,共5页
东部坳陷是北黄海盆地内最大的一个沉积坳陷,目前对该区的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尚处于勘探早期。对该区烃源岩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和热演化特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坳陷内主要发育2套烃源岩,即中生界中、上侏罗统烃源岩;中侏罗统烃源... 东部坳陷是北黄海盆地内最大的一个沉积坳陷,目前对该区的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尚处于勘探早期。对该区烃源岩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和热演化特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坳陷内主要发育2套烃源岩,即中生界中、上侏罗统烃源岩;中侏罗统烃源岩母质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主要为Ⅲ型干酪根,有机碳含量中等,氢指数多在200 mg/gTOC以下;上侏罗统烃源岩母质为高等植物和低等水生生物混杂,兼有Ⅱ型和Ⅲ型干酪根,局部发育有机碳含量高、氢指数平均为500mg/gTOC的良好烃源岩;东部坳陷主体部位的2套烃源岩现今均已进入生烃门限,具备一定的生油气潜力,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东部坳陷 中生界 烃源岩 分布特征地球化学特征 热演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沉积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改云 刘金萍 +2 位作者 王后金 简晓玲 杜民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61-567,共7页
北黄海盆地是我国近海勘探及研究程度均较低的中新生代叠合断陷盆地,而东部坳陷是其内最具油气勘探前景的二级构造单元。通过岩芯观察与测井相分析,结合三维地震资料,认为东部坳陷中生界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与湖泊... 北黄海盆地是我国近海勘探及研究程度均较低的中新生代叠合断陷盆地,而东部坳陷是其内最具油气勘探前景的二级构造单元。通过岩芯观察与测井相分析,结合三维地震资料,认为东部坳陷中生界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与湖泊沉积。受构造演化阶段的制约,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沉积演化特征。其中中侏罗世处于湖盆的初期断陷期,半深湖—深湖亚相发育,仅在坳陷边缘见少量小规模的扇三角洲沉积。晚侏罗世处于断陷扩展期,整体为一个完整的湖进—湖退旋回,早期北部缓坡发育三角洲沉积,南部及东部陡坡见扇三角洲沉积,中后期则由于湖平面上升,发育暗色泥岩为主的湖泊沉积,晚期北部缓坡见小规模三角洲前缘沉积。早白垩世处于断陷萎缩期,垂向发育2个正旋回沉积序列,其中旋回下部以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相为主,向上渐变为滨浅湖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东部坳陷 中生界 沉积相 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生烃条件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张莉 周永章 +2 位作者 王嘹亮 李文勇 李国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1-25,共5页
截至1997年底,朝鲜已在北黄海盆地内钻井15口,并在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油气流,显示了该区良好的勘探前景。为此研究了该盆地的生烃条件,结果认为:①北黄海盆地是由历经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3个主要演化阶段的各种原型盆地叠加而成的小... 截至1997年底,朝鲜已在北黄海盆地内钻井15口,并在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油气流,显示了该区良好的勘探前景。为此研究了该盆地的生烃条件,结果认为:①北黄海盆地是由历经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3个主要演化阶段的各种原型盆地叠加而成的小型多旋回盆地;②盆地的形成演化主要经历了震旦纪—二叠纪盆地基底形成阶段、中生代断陷发育阶段、古近纪叠加断陷阶段和新近纪坳陷阶段;③盆地主要在隆起背景上由3个坳陷和众多小断陷组成,其内发育了一套中生代以来、最大沉积厚度超过8000m的海相—海陆过渡相、河湖—三角洲相沉积,具有多期优越的成烃环境,为烃源岩的发育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④中生代和古近纪是北黄海盆地烃源岩发育的最有利时期,盆地主要发育了中生界和古近系两套烃源岩;⑤盆地具备生油气的可能性,东部、中部坳陷是盆地油气生成最有利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烃源岩 生烃凹陷 生烃条件 油气生成 有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中生代地层的地质特征和油气潜力(英文) 被引量:20
10
作者 龚建明 温珍河 +1 位作者 陈建文 戴春山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69-78,共10页
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的北黄海盆地沿东北方向可以延伸到朝鲜的西朝鲜湾盆地和安州盆地 ,而沿西南方向可以延伸到中国的胶莱盆地。长期以来该盆地的找油重点为第三系 ,结果收效甚微。2 0世纪 80年代末朝鲜在西朝鲜湾靠北黄海盆地一侧钻井... 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的北黄海盆地沿东北方向可以延伸到朝鲜的西朝鲜湾盆地和安州盆地 ,而沿西南方向可以延伸到中国的胶莱盆地。长期以来该盆地的找油重点为第三系 ,结果收效甚微。2 0世纪 80年代末朝鲜在西朝鲜湾靠北黄海盆地一侧钻井数口且在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商业性油气流 ,自此中生代地层替代新生代第三纪地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人们希望在北黄海盆地的中生代地层中也能找出商业性油气流。本文以李四光 ( 1 979)划分的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理论为指导 ,将胶莱盆地、北黄海盆地、西朝鲜湾盆地和安州盆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 ,在详细分析了安州盆地、西朝鲜湾盆地和胶莱盆地的中生代地层分布、油气潜力及其类比关系后认为 ,北黄海盆地在基底结构及其上覆盖层的沉积特征上应具有与安州盆地、西朝鲜湾盆地和胶莱盆地相似的特征。目前 ,西朝鲜湾盆地和胶莱盆地在中生代地层中已取得重要的油气发现和油气显示 ,而它们主要是由下白垩统和上侏罗统组成。因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 ,北黄海盆地的中生代地层很可能成为有远景的勘探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地层 油气潜力 北黄海盆地 地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被引量:19
11
作者 何将启 梁世友 +2 位作者 赵永强 程晓玲 李海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1-105,共5页
通过对近年来在北黄海盆地的油气勘探认识的总结,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从盆地的基底结构、地质结构和主要构造类型等方面对北黄海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北黄海盆地是在前中生代结晶基底之上发展起来的,盆地经历了走滑拉分... 通过对近年来在北黄海盆地的油气勘探认识的总结,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从盆地的基底结构、地质结构和主要构造类型等方面对北黄海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北黄海盆地是在前中生代结晶基底之上发展起来的,盆地经历了走滑拉分(J3-K1)、断陷(E2-E3)、拗陷(N—Q)3次主要的沉降作用过程,形成了下、中、上3个构造层,在盆地内发育了断裂、褶皱和潜山3种基本构造类型。盆地的这种构造特征为盆地内油气的生成运聚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边界条件,特别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由于走滑拉分形成的下构造层具有较好的生烃物质基础,同时还有良好的圈闭发育条件,后期的构造改造也有利于油气的生成聚集,应是北黄海盆地的主要勘探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特征 油气勘探 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构造运动学解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李文勇 曾祥辉 +1 位作者 王信国 安战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4-86,共13页
以最新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北黄海盆地构造几何学特征为基础,采用盆地反演模拟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解析了北黄海盆地的构造运动学特征。研究表明,北黄海盆地在中、新生代时期经历了水平伸展、水平挤压、相对平移(走滑)以及垂... 以最新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北黄海盆地构造几何学特征为基础,采用盆地反演模拟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解析了北黄海盆地的构造运动学特征。研究表明,北黄海盆地在中、新生代时期经历了水平伸展、水平挤压、相对平移(走滑)以及垂直差异升降等几种运动型式,其中,水平伸展运动和垂直差异升降运动是北黄海盆地构造运动及形成演化的主体。水平伸展运动可以划分为J3—K1、E2和E3三个主要"伸展事件",并控制着盆地的成盆演化,其南北向伸展强度均东强西弱,东西向最大伸展强度自中生代到新生代由东向西迁移。水平挤压运动主要有晚白垩世和渐新世末—中新世初期两期。相对平移(走滑)运动伴随水平伸展运动和水平挤压运动发生,使多数NNE向、NW向断裂具有相对压扭或张扭平移(走滑)性质,其中尤以NNE向断裂更为明显。垂直差异升降运动具有"幕式"渐进之特点,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始新世、渐新世以及中新世中晚期以来为沉降期,其中尤以始新世的沉降速率最大,晚白垩世、古新世、中新世早期为抬升剥蚀期;盆地的中、新生代沉降作用具有明显的自东向西迁移规律:东部坳陷以中生代沉降作用最为显著,中部坳陷主沉降期为始新世,而西部坳陷的快速沉降主要发生在始新世,并一直持续到渐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新生代 水平伸展运动 垂直差异升降运动 构造运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3
作者 梁杰 温珍河 +2 位作者 肖国林 张银国 董贺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1-119,共9页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发育厚层中、新生代地层,其中侏罗系和白垩系是目前研究的主要目的层段。依据最新油气资源调查获得的原始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该区中生代的储层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研究区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多为以次...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发育厚层中、新生代地层,其中侏罗系和白垩系是目前研究的主要目的层段。依据最新油气资源调查获得的原始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该区中生代的储层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研究区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多为以次生孔隙为主的低孔、低渗和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多为以粒内孔隙为主的孔隙型和裂缝型;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包括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等。影响储层物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对储层起破坏作用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都比较强,而对储层起建设性的溶蚀作用总体上较弱,构造破裂对储层物性仅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影响因素 成岩作用 北黄海盆地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中—上侏罗统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嘹亮 沈艳杰 +1 位作者 程日辉 许中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23-232,共10页
对北黄海盆地X井钻遇中—上侏罗统暗色岩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北黄海盆地X井钻遇中—上侏罗统暗色岩组中有2层火山岩,以夹层产出;火山岩为钙碱性系列,且两层火山岩Na2O含量差别较大,下层是钠质流纹岩,上层是钾质流纹岩英安岩;2层... 对北黄海盆地X井钻遇中—上侏罗统暗色岩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北黄海盆地X井钻遇中—上侏罗统暗色岩组中有2层火山岩,以夹层产出;火山岩为钙碱性系列,且两层火山岩Na2O含量差别较大,下层是钠质流纹岩,上层是钾质流纹岩英安岩;2层火山岩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相似;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具微弱铕异常;Rb,Sr,Ba和K等不相容的大离子亲石元素以及和Hf和Zr等不相容的高场强元素富集,Ti,Nb和Yb等难溶元素呈现较强亏损,且(w(Rb)/w(Yb))N>1,岩浆具有地壳物质属性;Nb和Ta相对亏损,Ba相对富集,岩石具有火山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结合w(Ti)/w(Zr)-w(Ti)/w(Y)岩石成因以及w(Nb)-w(Y)和w(Rb)-w(Y+Nb)构造环境判别图,认为研究区火山岩形成于与俯冲有关的火山弧或弧后伸展环境。下层火山岩岩浆是盆地裂陷较深时深部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源区受幔源物质混染,Na2O质量分数高;上层火山岩岩浆是盆地裂陷较浅时浅部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Na2O质量分数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中—上侏罗统 火山岩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构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盆地中新生代断裂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10
15
作者 陈亮 金庆焕 +2 位作者 刘振湖 王后金 王立飞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3-60,共8页
太阳盆地位于北黄海盆地的东部,是一个发育在中-朝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勘探程度非常低。最新二维地震资料揭示,太阳盆地的断裂体系可以分控盆断裂、控凹(坳)断裂、控带断裂、控圈断裂和分割性断裂。盆地发育以NE向和NW... 太阳盆地位于北黄海盆地的东部,是一个发育在中-朝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勘探程度非常低。最新二维地震资料揭示,太阳盆地的断裂体系可以分控盆断裂、控凹(坳)断裂、控带断裂、控圈断裂和分割性断裂。盆地发育以NE向和NW向为主的的正断层和逆断层,而少量断层呈近EW或SN向。对不同类型的断裂构造特征及样式分析表明,断裂的活动期次可分为4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伸展断层、晚白垩世逆冲断层、始新世伸展正断层和新近纪正断层。中、新生代以来,中国东部构造演化主要受其东部太平洋板块活动控制,晚侏罗纪开始,洋壳俯冲在东部的欧亚大陆之下,伴随着太平洋—菲律宾板块的俯冲,太阳盆地发生NNE—SSW向的拉张;晚白垩世时期,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改变,区域性拉张变为区域性NNW—SSE向挤压,太阳盆地的一系列NW向逆断层形成;在始新世—渐新世,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作斜向减速俯冲,导致太阳盆地遭受NWW—SEE向拉张作用,再次断陷;渐新世末期,受喜山运动第Ⅱ幕的影响,太阳盆地发生再次的构造反转,形成一系列的小规模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特征 成因机制 北黄海盆地 太阳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中生界烃源岩评价 被引量:14
16
作者 梁世友 李凤丽 +1 位作者 付洁 周雨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9-252,共4页
北黄海盆地位于黄海海域北部,为中新生代盆地,勘探程度较低,尚处于早期评价阶段。通过对盆地东部钻井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等有机地化参数分析,认为:上侏罗统烃源岩是具一定潜力的中等烃源岩,也是目前发现原油的... 北黄海盆地位于黄海海域北部,为中新生代盆地,勘探程度较低,尚处于早期评价阶段。通过对盆地东部钻井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等有机地化参数分析,认为:上侏罗统烃源岩是具一定潜力的中等烃源岩,也是目前发现原油的油源岩和有效烃源岩;下白垩统烃源岩是本区目前最好的烃源岩,但成熟度偏低,应作为具有一定潜力的潜在油源岩或有效烃源岩加以重视。此次研究对该地区烃源岩的认识起了重要的补充和促进作用,对油气勘探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地化参数 烃源岩评价 中生界 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新生代的叠合盆地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8
17
作者 杜民 王后金 +2 位作者 王改云 简晓玲 万晓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5-96,共12页
以最新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断裂特征及构造样式,总结了研究区的沉积-构造演化阶段。研究表明:东部坳陷断裂发育,F1、F2断层为最重要的控制性断层,其次为F9、F10、F11、F8断层,同时在研究区识别出了伸... 以最新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断裂特征及构造样式,总结了研究区的沉积-构造演化阶段。研究表明:东部坳陷断裂发育,F1、F2断层为最重要的控制性断层,其次为F9、F10、F11、F8断层,同时在研究区识别出了伸展、挤压、扭动、反转等构造样式;结合构造研究与沉积发育史,将东部坳陷的沉积-构造演化划分为中侏罗世初始断陷期、晚侏罗世断陷扩展期、早白垩世断拗期、早白垩世晚期-始新世构造反转期、渐新世强烈断陷期、渐新世末-中新世初构造反转期、中新世-第四纪区域沉降期。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参考区域地质背景探讨了东部坳陷的成因机制:中侏罗世,研究区的初始断陷与块体逃逸的伸展作用有关;晚侏罗世,板块俯冲导致地壳减薄,东部坳陷持续断陷;早白垩世,由于伊泽奈崎板块运动行为变化使郯庐断裂左行走滑,在区域左旋并伴随热沉降的同时研究区发生断拗;晚白垩世,板块正向俯冲导致东部坳陷挤压反转并持续至始新世;渐新世,因太平洋板块转向、俯冲带后撤及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导致郯庐断裂带右旋,研究区在右旋张扭背景中强烈断陷;渐新世末,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速率、印度-欧亚板块远程效应的增强及俯冲带抑制作用,研究区再次发生构造反转;中新世-第四纪,东部坳陷因岩石圈热衰减发生区域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样式 构造演化 东部坳陷 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中生界原油特征及油源初探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金萍 王嘹亮 +3 位作者 简晓玲 王改云 胡小强 廖玉宏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5-518,共4页
北黄海盆地是中国勘探程度较低的一个海域,目前发现的原油产于下白垩统。其原油具有高密度、中高含蜡、低含硫的特点,属于较典型的湖相成熟原油,未经历过明显的生物降解过程。对原油及该盆地内两套主要的烃源岩(中侏罗统和上侏罗统烃源... 北黄海盆地是中国勘探程度较低的一个海域,目前发现的原油产于下白垩统。其原油具有高密度、中高含蜡、低含硫的特点,属于较典型的湖相成熟原油,未经历过明显的生物降解过程。对原油及该盆地内两套主要的烃源岩(中侏罗统和上侏罗统烃源岩)进行色谱、质谱及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等分析,进行油源对比,结果表明: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异戊二烯烷烃分布、萜烷和甾烷类生物标志物及分子级的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等特征都与中侏罗统烃源岩存在较大差别,原油应来源于上侏罗统烃源岩中干酪根类型较好、母质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的湖相成熟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中生界 原油特征 油源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前同步反演技术在北黄海盆地中生界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金萍 王嘹亮 +3 位作者 简晓玲 万晓明 赵然 成谷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1-148,共8页
北黄海盆地中生界目的层埋藏较深,储层纵横向变化快,厚度较薄,砂泥岩速度接近,造成纵波阻抗叠置,单纯依靠叠后纵波阻抗反演预测很难解决岩性区分和储层描述问题,而通过叠前同步反演得到的纵横波速度比和密度参数,进而转换为对岩性和物... 北黄海盆地中生界目的层埋藏较深,储层纵横向变化快,厚度较薄,砂泥岩速度接近,造成纵波阻抗叠置,单纯依靠叠后纵波阻抗反演预测很难解决岩性区分和储层描述问题,而通过叠前同步反演得到的纵横波速度比和密度参数,进而转换为对岩性和物性敏感的其他参数,能有效区分砂泥岩,进行复杂岩性的识别和储层描述,提供更加准确的储层预测结果。利用叠前同步反演技术,对北黄海盆地中生界储层进行预测,刻画了目的层中砂体的空间几何形态,实现了对储层的精细描述,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前同步反演 岩石物理 弹性参数 储层预测 北黄海盆地 中生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西部坳陷地层与沉积特征 被引量:20
20
作者 王立飞 王衍棠 胡小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7-104,共8页
西部坳陷位于北黄海盆地西部,是盆地6个彼此分割的二级构造单元之一。从实际地震资料出发,结合区域地质及盆地东部钻井资料,运用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等方法,对西部坳陷的地层发育及分布特征、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等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 西部坳陷位于北黄海盆地西部,是盆地6个彼此分割的二级构造单元之一。从实际地震资料出发,结合区域地质及盆地东部钻井资料,运用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等方法,对西部坳陷的地层发育及分布特征、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等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本坳陷具东西双断的三层结构特征,发育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始新统、渐新统、新近系等地层,中新生代沉积巨厚,最厚达10 200 m,以河—湖—三角洲等陆相沉积为主,具有较好的油气条件及资源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地层与沉积特征 油气前景 北黄海盆地西部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