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nSAR约束的2020年土耳其MW6.8地震滑动分布特征及对周围区域的应力影响
1
作者 于书媛 骆佳骥 +2 位作者 丁娟 黎哲君 赵朋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2-970,共9页
2020年1月25日,在土耳其东北部发生MW6.8地震。为确定本次地震的断层几何和滑动分布并评估区域危险性,利用Sentinle-1A卫星升、降轨数据获取地震同震形变场,并以此为约束,反演发震断层的几何特征及精细滑动分布模型。最后,综合库仑应力... 2020年1月25日,在土耳其东北部发生MW6.8地震。为确定本次地震的断层几何和滑动分布并评估区域危险性,利用Sentinle-1A卫星升、降轨数据获取地震同震形变场,并以此为约束,反演发震断层的几何特征及精细滑动分布模型。最后,综合库仑应力特征和区域构造背景,评估2020年土耳其地震对2023年土耳其双震和邻近断层的触发影响。结果表明,升、降轨形变场呈现以NE分开的两个对称分布的近椭圆状,同震形变发生在Puturge断层上,形变符号相反,表明发震断层运动性质为左旋走滑为主。升、降轨视线向(LOS)最大形变量分别达到~0.35 m和~0.25 m。同震滑动分布模型显示,发震断层走向~66°,倾角~78°,滑动角~8°,破裂面最大滑动量~1.4 m,最大埋深~10 km。以Purturge断层为接收断层的静态库仑应力显示,2020年土耳其地震对2023年的土耳其双震均产生明显的库仑应力加载效应。以Pazarick断层和Cardak断层为接收断层的同震库仑应力结果显示,2020年土耳其地震对上述两条断层附近产生明显的应力加载效应。结合该区域East Anatolia断裂带的震间高应变率特征,表明2023年土耳其双强震的发生是该区域库仑应力加载与Pazarick断层、Cardak断层的非均匀性断层运动学状态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耳其MW6.8地震 InSAR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分布模型 库仑应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应力敏感及变井筒储集效应的水平井油气两相流试井模型
2
作者 聂仁仕 张雨晴 +5 位作者 周杰 袁安意 蔡明金 张焘 卢聪 曾凡辉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4-191,共8页
考虑具有应力敏感特性的均质储层和井筒流体的变井筒储集效应,建立了水平井油气两相流试井模型,绘制了典型的试井样板曲线,分析了各参数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1)运用Laplace变换、Duhamel原理、摄动变换及Stehfest数值反演等数学方... 考虑具有应力敏感特性的均质储层和井筒流体的变井筒储集效应,建立了水平井油气两相流试井模型,绘制了典型的试井样板曲线,分析了各参数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1)运用Laplace变换、Duhamel原理、摄动变换及Stehfest数值反演等数学方法对所建模型进行求解,可获得真实空间中的数值解。(2)根据该模型得出的试井理论曲线可识别4个主要的流动阶段,即变井储和表皮效应影响段、早期径向流阶段、水平井线性流阶段及晚期拟径向流阶段。(3)变井筒储集效应主要影响早期渗流段,变井储系数越大总导流能力越强;水平井长度主要影响早期水平井线性流阶段,水平井长度越大泄流面积越大,压力降落幅度越小;应力敏感性主要影响晚期径向流阶段,随应力敏感系数增大渗透率下降幅度增大;含油饱和度越大,油气两相流流动阻力越大。(4)利用该模型拟合实测压力恢复试井数据,拟合精度高,解释的储层参数和地质认识一致性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敏感 变井筒储集效应 油气两相流 渗流方程 水平井 试井 数学模型 物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uncan-Chang模型的地基沉降分层总和分析方法探讨 被引量:23
3
作者 曹文贵 邓湘君 张超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43-649,共7页
地基沉降分析方法是土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该文在地基沉降变形力学机理研究基础上,首先考虑埋深或初始地应力即先期固结应力对地基土变形模量的影响,并将其区分为初始地应力的体积应力和偏应力影响两部分,引进分级加载思想,建立出不同... 地基沉降分析方法是土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该文在地基沉降变形力学机理研究基础上,首先考虑埋深或初始地应力即先期固结应力对地基土变形模量的影响,并将其区分为初始地应力的体积应力和偏应力影响两部分,引进分级加载思想,建立出不同埋深地基土变形模量的确定方法;其次,将地基沉降区分为附加体积应力和附加偏应力引起的沉降两部分,建立出地基沉降分析计算模型;然后,考虑地基变形的非线性变化特征,引进增量分析方法、虎克定律和Duncan-Chang模型,建立出附加体积应力和附加偏应力引起的地基压缩层变形的分析方法,并利用地基沉降分层总和法分析原理,建立出基于Duncan-Chang模型的地基沉降分析新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反映初始地应力和附加应力对地基土变形模量的影响,而且,可避免地基土压缩试验曲线和地基静载试验曲线的使用;最后,通过工程实例计算与分析,并与实测沉降值和现有分析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表明了该方法可以满足工程计算精度要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 沉降 分层总和法 Duncan—chang模型 分级加载 体积应力 偏应力 变形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邓肯-张模型的土工膜心墙堆石坝应力应变分析
4
作者 刘松成 王可 +2 位作者 熊将 胡索奥 王涛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5-220,226,共7页
研究利用FLAC3D软件提供的二次开发平台,在VC++环境下开发了邓肯-张本构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三轴压缩试验验证了开发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某土工膜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78 m)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并分析了竣工期和蓄水期两种工... 研究利用FLAC3D软件提供的二次开发平台,在VC++环境下开发了邓肯-张本构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三轴压缩试验验证了开发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某土工膜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78 m)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并分析了竣工期和蓄水期两种工况下的应力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心墙底部与混凝土基座连接处存在应力集中现象,心墙中应力分布出现明显的拱效应,采用有效应力法判断心墙尚未达到水力劈裂发生的条件,表明心墙堆石坝在目前的工况下是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肯-张模型 堆石坝 土工膜 应力应变 FLAC3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结钙质黏土复杂应力路径下的力学响应及本构模型研究
5
作者 曹祎 荣传新 +2 位作者 王衍森 常磊 王彬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71-2084,共14页
两淮矿区广泛分布着钙质黏土层,其具有冰点低、冻胀性强、遇水易崩解、强度低等特点,对冻结法施工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探究冻结钙质黏土在复杂应力路径下的力学响应,通过ZSZ-2000冻土真三轴试验平台,开展了不同围压、温度、含水率和中主... 两淮矿区广泛分布着钙质黏土层,其具有冰点低、冻胀性强、遇水易崩解、强度低等特点,对冻结法施工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探究冻结钙质黏土在复杂应力路径下的力学响应,通过ZSZ-2000冻土真三轴试验平台,开展了不同围压、温度、含水率和中主应力系数条件下的真三轴压缩试验,分析了冻结钙质黏土在其影响下的强度和变形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冻结钙质黏土强度与中主应力系数b和围压呈现出良好的二次函数关系,与温度呈负相关,与含水率呈正相关。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其破坏强度的增长速率逐渐降低。破坏强度受中主应力效应和围压效应的共同控制,均表现出明显的强化-弱化双重作用,并存在临界中主应力系数b_(c)=0.75,临界围压σ_(3c)=3 MPa。随着围压的增大,体应变由先剪缩后剪胀逐渐转变为纯剪缩的特性,且随着b值的增大,试样峰值体应变逐渐变大。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考虑温度、含水率和中主应力系数影响的改进邓肯-张模型,并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研究结果可为冻结壁设计优化和深部冻结法凿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结黏土 中主应力系数 强度演化规律 真三轴应力路径 邓肯-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载速率对沥青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的三轴试验研究
6
作者 高磊 邓刚 +3 位作者 张延亿 刘诚 李泽发 努尔哈斯木·穆哈买提汗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826-831,共6页
为研究加载速率因素对沥青混凝土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选择4种加载速率进行了沥青混凝土静三轴试验。结果表明,加载速率对沥青混凝土力学性能有较为显著的影响,试验应力应变曲线随加载速率、围压呈现一定规律性变化。在相同试验温度... 为研究加载速率因素对沥青混凝土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选择4种加载速率进行了沥青混凝土静三轴试验。结果表明,加载速率对沥青混凝土力学性能有较为显著的影响,试验应力应变曲线随加载速率、围压呈现一定规律性变化。在相同试验温度和围压条件下,偏应力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大而增大。在不同围压的低速段条件下,加载速率的变化对沥青混凝土最大偏应力的影响较为明显。在相同加载速率和温度条件下,偏应力随着围压的增大而增大,最大偏应力值也随着围压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并且基本呈现出线性关系。加载速率对邓肯张模型参数也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大,模型参数k、n和黏聚力c呈增长趋势,内摩擦角φ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大呈减小趋势,并逐渐趋于稳定。对比邓肯张模型参数计算曲线和试验曲线,说明邓肯张模型不能反映材料应变软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混凝土 静三轴试验 应力应变曲线 邓肯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活动胁迫下野生动物生境变迁研究——以中国仰鼻猴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秦淑洁 钱天陆 +2 位作者 李思青 吴朝宁 王结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735-5745,共11页
人类活动是威胁当今世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难民物种”受人类活动干扰被限制在了次优的栖息地。以我国受威胁情况较为严重的珍稀物种仰鼻猴为例,基于地形变量、人类活动变量、气候变量及古今分布点(历史时期:20世纪... 人类活动是威胁当今世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难民物种”受人类活动干扰被限制在了次优的栖息地。以我国受威胁情况较为严重的珍稀物种仰鼻猴为例,基于地形变量、人类活动变量、气候变量及古今分布点(历史时期:20世纪前;现今时期:20世纪至今)数据,利用MaxEnt模型对其古今生境开展预测,结果表明:古今以来,人类活动导致仰鼻猴丧失了我国东部921756km^(2)的适宜生境,保留适生区内的生境质量下降,新增适生区分散且破碎,仰鼻猴重新适应了历史时期的次适生区甚至不适生区。古今以来,仰鼻猴对气候变量适应能力的改变远小于对地形变量,与可以自由选择适宜生境时相比,现今时期的仰鼻猴生境内的海拔更高、地形起伏度更大,最冷月最低温以及年度气温变化的适宜范围相比更窄,仰鼻猴提高了对多种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但同时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升高,并面临着种群隔离度增加等风险,已无法占据最佳生态位。建议关注现有适宜生境附近的人类活动强度,尽可能减少与仰鼻猴产生空间或资源的竞争,加强对该物种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鼻猴 MaxEnt模型 人类活动胁迫 生境变迁 环境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土石混合体“颗粒破碎-剪切参数-含水率”相关性的力学特性研究
8
作者 陈泽亮 许萍 +2 位作者 房凌云 林青伟 柳智龙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57-1268,共12页
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产生大量土石混合料堆积形成弃渣坝,渣体结构松散、级配差、重度大、透水性强,若遇强降雨,将严重影响其安全稳定性。现以弃渣坝土石混合体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不同应力状态下应力-应变发展规律、变形强度特性,以及剪切... 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产生大量土石混合料堆积形成弃渣坝,渣体结构松散、级配差、重度大、透水性强,若遇强降雨,将严重影响其安全稳定性。现以弃渣坝土石混合体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不同应力状态下应力-应变发展规律、变形强度特性,以及剪切前后颗粒级配定量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含水率增加,混合体试样的抗剪强度降低,应力-应变曲线整体呈现硬化趋势,含水率的增加降低了非线性内摩擦角,黏聚力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随着试样含水率增大,表征其变形特性的相变应力比减小,体变量减小,剪胀特性影响减弱,随着围压增大,结果与上述一致。通过对混合体剪切前后颗粒级配测定,引入颗粒破碎指标探究土石混合体颗粒破碎-剪切参数-含水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当含水率增加且颗粒破碎增大时,抗剪强度减小幅度变大,对坝体的安全影响更为明显;当含水率和破碎程度减小时,结果反之。最后,通过引入破碎参数进行了邓肯-张模型修正,并基于试验结果论证了模型的适用性,以期为后续弃渣坝结构安全稳定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剪强度 相变应力比 颗粒级配 颗粒破碎 邓肯-张模型修正 土石混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转换区强震间相互作用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以2008—2020年4次M_(S)>6.0于田地震为例
9
作者 刘雷 李玉江 季灵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6-171,共16页
2008年于田M_(S)7.3地震后,阿尔金断裂带西南段的构造转换区内接连发生了2012年M_(S)6.2、2014年M_(S)7.3和2020年M_(S)6.4等强震.研究强震间相互作用对于理解强震的发震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阿尔金断裂西南段及邻区三维黏弹... 2008年于田M_(S)7.3地震后,阿尔金断裂带西南段的构造转换区内接连发生了2012年M_(S)6.2、2014年M_(S)7.3和2020年M_(S)6.4等强震.研究强震间相互作用对于理解强震的发震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阿尔金断裂西南段及邻区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以强震同震滑动模型为约束,综合同震位错与震后黏弹性松弛效应的影响,研究4次强震间相互作用以及强震发生所引起的区域内断裂库仑应力变化.计算结果表明:考虑同震和震后效应的共同作用,后续3次地震发生前震源处库仑应力变化分别为-1.89×10~4 Pa、3.63×10~4 Pa和1.04×10~4 Pa,表明2008年于田地震延迟了2012年于田地震的发生,2008和2012年于田地震共同触发了2014年于田地震的发生,而前3次地震同样触发了2020年于田地震的发生.从不同构造部位强震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来看,阿尔金断裂西南段尾端张性区内发生的正断型强震,对区域内北东向断层上的左旋走滑型强震有加载效应,造成强震的提前发生,同时也会延迟尾端张性区内近南北向的断层上正断型强震的发生.综合分析认为,阿尔金断裂和郭扎措断裂西段应力显著增加(>1.0×10~5 Pa),未来发生强震的可能性很高,需要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同震滑动分布 有限元模拟 库仑应力变化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ulomb-ETAS混合模型的强余震时空发生率预测及效能评估
10
作者 毕金孟 蒋海昆 宋程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2-550,共19页
为考察震后早期阶段混合模型的优势及实际预测效能,提升震后早期强余震时空预测的准确性,构建可操作的地震预测研究工作模型基础,选择能够较好反映震后空间应力分布的库仑应力变化和反映余震序列衰减且拟合效果较好的ETAS模型,构建Coulo... 为考察震后早期阶段混合模型的优势及实际预测效能,提升震后早期强余震时空预测的准确性,构建可操作的地震预测研究工作模型基础,选择能够较好反映震后空间应力分布的库仑应力变化和反映余震序列衰减且拟合效果较好的ETAS模型,构建Coulomb-ETAS混合模型。此模型依据强余震大多发生在应力加载区的实际情况,利用混合模型学习期间加载区事件的发生比例,将预测率从抑制区重新分配到加载区。以2021—2022年发生的云南漾濞6.5级、青海玛多7.4级、青海门源6.9级和四川泸定6.8级4次6.0级以上强震为例,对构建的混合模型进行检验和评估,并与单一的ETAS模型、C-RS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3个模型在震后早期阶段对强余震均表现出相对较好的预测效果,呈现出与实际结果类似的衰减特性,仅有较少的预测失效现象。在频次滑动预测上,ETAS和Coulomb-ETAS模型优于C-RS模型,统计模型优势相对比较显著;在空间发生率预测上,Coulomb-ETAS模型优于ETAS模型,认为库仑应力分布的混合模型能够降低虚报率,进而提高空间预测的准确性。因此,从4次震例上看,该混合模型优于单一的统计模型和物理模型,能够较好地适用于主震后的强余震时空预测,也可为开展多个模型混合及强余震预测之外的地震预测业务应用场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测模型 库仑应力变化 Coulomb-ETAS混合模型 强余震预测 效能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8月6日山东德州平原M 5.5地震同震变形及地震活动性变化数值模拟
11
作者 孟秋 王子韬 张怀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01-2109,共9页
2023年8月6日,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发生M 5.5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打破了山东省近40年未发生M≥5.0地震的平静期。平原地震震中区域人口稠密,经济发展迅速,其引起的区域地震活动性变化与未来强震发生的可能性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本... 2023年8月6日,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发生M 5.5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打破了山东省近40年未发生M≥5.0地震的平静期。平原地震震中区域人口稠密,经济发展迅速,其引起的区域地震活动性变化与未来强震发生的可能性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三维模型研究震中孕震环境及其邻区同震形变应力场,利用假定破裂模型模拟地震同震位错,根据库仑应力变化理论探究周围区域地震活动性变化。结果表明,本次地震主要形变集中于发震断层10 km范围内,震中位置库仑应力下降超过500 kPa,未来短期内强震发生概率不大。平原地震对附近地震活动性造成了一定影响,可能促进了北部走滑型中小震活动,抑制了西侧正断型地震的发生。对于华北平原及邻近断层地震活动性变化仍需要更长时间地震数据和更深入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地震 地震活动性 库仑应力变化 有限元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同震变形的数值模拟及其动力学启示
12
作者 孟思晨 孟秋 +1 位作者 陈启志 胡才博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80,共11页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是近年来唯一一次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强震,其同震变形及应力调整受到很多学者的高度关注。采用分裂节点技术研发了一套研究大地震同震变形的三维并行弹性有限元程序,并使用弹性地震位错模型的...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是近年来唯一一次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强震,其同震变形及应力调整受到很多学者的高度关注。采用分裂节点技术研发了一套研究大地震同震变形的三维并行弹性有限元程序,并使用弹性地震位错模型的解析解验证该程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研究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同震变形及研究区域主要断层上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计算得到的地表同震变形与不同大地测量数据和有限断层模型反演得到的结果一致,显示该地震主要为左旋走滑断层,有部分正断层分量;9~11 km深度范围内除主震断层带两侧大于1.0级的余震基本位于10 km深度水平面内平行于主震的库仑应力变化大于零的区域;玛多地震引起不同断裂带上的库仑应力变化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中鄂拉山断裂南段、昆中断裂东段、东昆仑断裂带的大部分(除中部靠西的小部分外)、玛多—甘德断裂北西段、南东段及主震震中附近、达日断裂带北西段库仑应力增加明显,地震危险性提高,需要密切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同震变形 有限元 库仑应力变化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汶川M_S 8.0地震对周边断层地震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96
13
作者 邵志刚 周龙泉 +2 位作者 蒋长胜 马宏生 张浪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784-1795,共12页
为分析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_s 8.0级地震对周边断层地震活动的影响,本文首先基于Burgers体黏滞松弛模型计算汶川M_s 8.0级地震引起的库仑应力动态演化,分析认为2008年汶川M_s 8.0级地震在周边断层上引起的库仑应力显著增加的主要有... 为分析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_s 8.0级地震对周边断层地震活动的影响,本文首先基于Burgers体黏滞松弛模型计算汶川M_s 8.0级地震引起的库仑应力动态演化,分析认为2008年汶川M_s 8.0级地震在周边断层上引起的库仑应力显著增加的主要有四个断层段,分别为鲜水河断裂道孚康定段、东昆仑断裂东段玛曲段、青川断裂和龙门山断裂南段.而且震后4年内黏滞松弛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量可能与同震变化相当,相当于再发生一次汶川地震所造成的影响,因此震后效应在分析强震影响时不应忽略.本文基于强震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动态演化,结合背景地震发生率、由Dieterich(1994)模型给出地震发生概率,结合相关构造地质、历史地震、余震活动等方面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上述4个断裂段地震危险性由高到低依次为鲜水河断裂道孚—康定段、龙门山断裂南段、东昆仑断裂东段玛曲段和青川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库仑应力变化 黏滞松弛 Dieterich(1994)模型 地震发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力路径对软土应力-应变特性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陈林靖 戴自航 刘志伟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249-3257,共9页
采用应力-应变控制式三轴仪对福州市区某基坑影响范围内典型饱和软土进行了一系列应力路径试验,以研究受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作用影响的土体卸、加载应力-应变特征。对室内正常固结和相同围压K0固结的试样剪切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表明二... 采用应力-应变控制式三轴仪对福州市区某基坑影响范围内典型饱和软土进行了一系列应力路径试验,以研究受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作用影响的土体卸、加载应力-应变特征。对室内正常固结和相同围压K0固结的试样剪切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表明二者在变形和强度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基于K0固结剪切试验结果,求出了邓肯-张模型参数,提出了该模型各参数的验证方法。同时,与室内正常固结试验确定的模型参数进行了对比,说明部分参数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也决定了二者应力-应变关系上的差异,建议以K0固结试样进行三轴加、卸载试验确定邓肯-张模型参数,以满足该模型在基坑工程数值模拟分析中的需要。试验得到的典型软土的邓肯-张模型参数,可供福州市区或相似地层条件下基坑工程数值模拟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 应力路径 应力-应变 K0固结 邓肯-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三轴应力条件下修正邓肯-张模型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许萍 邵生俊 +1 位作者 张喆 罗爱忠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359-3364,共6页
邓肯-张非线性模型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工程实践的应力-应变数值分析中。考虑轴对称应力条件下邓肯-张模型应用于复杂应力时存在的不足,依据原状土的真三轴试验数据对邓肯-张模型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比较,论证了复杂应力条件下邓肯-... 邓肯-张非线性模型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工程实践的应力-应变数值分析中。考虑轴对称应力条件下邓肯-张模型应用于复杂应力时存在的不足,依据原状土的真三轴试验数据对邓肯-张模型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比较,论证了复杂应力条件下邓肯-张模型的适用性。通过考虑真三轴试验应力条件下中主应力对大主应变的影响,邓肯-张E-B模型大主应变叠加中、小主应力差作用产生的变形,提出了不同中主应力比的邓肯-张E-B模型参数确定方法,建立了复杂应力路径条件下修正的邓肯-张E-B模型。经与西安原状土真三轴试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修正邓肯-张E-B模型的正确性,为邓肯-张模型在复杂应力条件下的应用提供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三轴试验 应力路径 修正邓肯-张模型 模型参数确定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隧道开挖及补偿注浆对地层扰动影响的室内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0
16
作者 郑刚 张扶正 +1 位作者 张天奇 查万理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741-1753,共13页
针对盾构法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土体损失,补偿注浆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沉降控制措施。通过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了盾构隧道开挖及补偿注浆对周围土体的扰动影响。将开挖和补偿注浆连续考虑,重点研究了既有土体损失情况下补偿注浆对地表沉... 针对盾构法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土体损失,补偿注浆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沉降控制措施。通过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了盾构隧道开挖及补偿注浆对周围土体的扰动影响。将开挖和补偿注浆连续考虑,重点研究了既有土体损失情况下补偿注浆对地表沉降和周围土体应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盾构隧道开挖过程中,地表沉降可以用Peck公式有效预测,且沉降最大值与土体损失率呈线性关系,隧道周围土体按照应力变化情况分为正拱区、卸荷区、塑性区。补偿注浆过程中,土体按应力变化情况分为抬升挤压区和正拱补偿区。应用小应变本构模型(HSS)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规律对应良好,进一步验证了模型试验揭示的隧道开挖和补偿注浆对土体的扰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模型试验 地表沉降 土体应力变化 小应变本构 砂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应力路径下的邓肯–张模型模量公式 被引量:31
17
作者 殷德顺 王保田 王云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80-1385,共6页
实际工程中,土体可能处于轴向卸载、侧向加载、侧向卸载应力路径下,而邓肯–张模型是在轴向加载条件下得到的,这限制了它的适用范围。本文模拟邓肯—张模型思路推导了不同应力路径下的切线模量公式,从而使模量公式系列化,扩大了邓肯–... 实际工程中,土体可能处于轴向卸载、侧向加载、侧向卸载应力路径下,而邓肯–张模型是在轴向加载条件下得到的,这限制了它的适用范围。本文模拟邓肯—张模型思路推导了不同应力路径下的切线模量公式,从而使模量公式系列化,扩大了邓肯–张模型适用范围;根据不同应力路径试验的结果,发现公式推导中使用的假设可以得到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路径 邓肯–张模型 模量公式 三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坡物理模型倾斜加载方式的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吴剑 张振华 +2 位作者 王幸林 晏华斌 刘德富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13-718,共6页
模型试验是研究边坡失稳机制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倾斜模型获得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也是常用的试验方法。作为一种试验加载方法,倾斜加载方式的可控性、倾斜过程中应力场的相似性都是影响该方法应用的关键性问题。为了研究试验方法的可控... 模型试验是研究边坡失稳机制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倾斜模型获得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也是常用的试验方法。作为一种试验加载方法,倾斜加载方式的可控性、倾斜过程中应力场的相似性都是影响该方法应用的关键性问题。为了研究试验方法的可控性,以块状滑体为例,分析计算了模型倾斜和离心加载两种试验方法对滑块抗滑安全系数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倾斜加载方法可以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加连续地降低滑块的抗滑安全系数,而离心加载方式仅在1g~10g范围内对滑块的抗滑安全系数产生显著影响。为了比较模型倾斜前后模型内部应力场的相似性,建立了物理模型的数值计算模型,模拟不同倾斜角条件下坡体内的应力场。计算结果表明,模型倾斜过程中,坡体中部应力状态保持稳定,倾斜角较大时,坡体的前缘滑带位置应力状态变化较大,前缘进入塑性变形的可能性增大,局部应力场变化有利于模拟水库型滑坡的破坏机制。为了验证倾斜模型模拟滑坡破坏过程的应用效果,以千将坪滑坡为原型,采用倾斜加载方式进行破坏模型试验,获得了滑坡的破坏过程。与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模拟的结果相比,模型试验得到的破坏形态更接近实际滑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模型试验 倾斜加载 局部应力场变化 水库型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主要断裂带上的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对地震危险性的指示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玉江 石富强 +3 位作者 张辉 魏文薪 徐晶 邵志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26-546,共21页
文中基于弹性位错理论与黏弹性分层介质模型,考虑川滇地区及邻区历史强震的同震位错与震后黏弹性松弛效应的影响,计算给出了1515年永胜M 7.8地震以来川滇地区主要块体边界断裂带与构造块体内部的库仑应力变化。计算结果显示,鲜水河断裂... 文中基于弹性位错理论与黏弹性分层介质模型,考虑川滇地区及邻区历史强震的同震位错与震后黏弹性松弛效应的影响,计算给出了1515年永胜M 7.8地震以来川滇地区主要块体边界断裂带与构造块体内部的库仑应力变化。计算结果显示,鲜水河断裂带南段、安宁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北段、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楚雄-建水断裂带与小江断裂带的交会处、理塘断裂带沙湾段等断裂带上的库仑应力增加显著(≥0.1MPa)。同时,块体内部川滇藏交界区的库仑应力增加同样显著。综合地震空区、地震活动性参数及文中所给出的应力场变化结果分析认为,安宁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北段、鲜水河断裂带南段、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和川滇藏交界区未来的强震危险性值得密切关注。文中研究结果可为川滇地区未来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力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仑应力变化 黏弹性分层模型 地震危险性 川滇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体变形参数渐变取值模型及工程应用 被引量:16
20
作者 符文熹 尚岳全 +3 位作者 孙红月 聂德新 刘高 张斌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2年第2期198-203,共6页
分析了当前岩体现场试验、变形参数取值和常规计算模式存在的问题。针对河谷、斜坡岩体从表部到深部 ,岩体风化、岩体波速和岩体地应力等彼此均呈现渐变性特征 ,提出了岩体变形参数渐变取值模型 ,并以黄河上游李家峡水电站初期蓄水监测... 分析了当前岩体现场试验、变形参数取值和常规计算模式存在的问题。针对河谷、斜坡岩体从表部到深部 ,岩体风化、岩体波速和岩体地应力等彼此均呈现渐变性特征 ,提出了岩体变形参数渐变取值模型 ,并以黄河上游李家峡水电站初期蓄水监测资料 ,论证了岩体变形参数空间上连续性渐变取值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 变形参数 渐变取值模型 工程应用 纵波速度 地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