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38篇文章
< 1 2 19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河流域沱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与来源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致春 王运好 +5 位作者 陈松 马杰 王国祥 许晓光 黄鹤勇 朱义坤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9-901,共13页
本研究以淮河流域沱湖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全湖6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样品中V、Cr、Mn、Co、Ni、Cu、Zn、As、Cd、Pb、Fe和Al含量。通过反距离权重法揭示沱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累积指数法(I_(geo))、潜在生态风险... 本研究以淮河流域沱湖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全湖6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样品中V、Cr、Mn、Co、Ni、Cu、Zn、As、Cd、Pb、Fe和Al含量。通过反距离权重法揭示沱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累积指数法(I_(geo))、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与风险水平,运用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APCS-MLR)、正定矩阵因子分析(PMF)等多元统计分析手段解析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来源。结果表明:沱湖沉积物样品中V、Cr、Mn、Co、Ni、Cu、Zn、As、Cd和Pb的含量范围分别为60.97~106.68、68.09~104.52、738.77~1445.53、10.48~16.35、28.17~45.89、19.44~33.48、47.15~84.29、11.79~28.24、0.14~0.36和22.59~45.58 mg/kg,东部湖湾水域是全湖沉积物10种重金属累积高值区域;根据I_(geo)结果,整体来看,Pb、Zn、Mn、Ni、As、Cd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为输入来源的影响,沉积物Cd的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其他重金属。Cd的单元素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范围为40.7~103.7,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为中度至重度风险等级,其余重金属为轻微风险等级,10种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处于轻微风险等级,位于西部湖湾和南部湖区近岸带小部分水域沉积物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处于中度风险等级。PMF模型更适用于本研究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溯源,估算出自然—水产养殖混合源、农业—交通混合源、工业源的贡献率分别为40.5%、34.5%、25.0%。本研究为淮河流域湖泊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评价 空间分布 来源解析 沱湖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PCS-MLR模型和UNMIX模型的农田土重金属源解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永贵 邹一 +2 位作者 贺勇 付俊 吴灿萍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4,共11页
为探明某堆浸场下游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污染现状及来源,共采集0.2m和0.5m深度76个采样点的152个土壤样本,测定Cu、Zn、Cr等8种金属元素含量,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评价其污染水平,进而采用主成分分析、绝... 为探明某堆浸场下游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污染现状及来源,共采集0.2m和0.5m深度76个采样点的152个土壤样本,测定Cu、Zn、Cr等8种金属元素含量,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评价其污染水平,进而采用主成分分析、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APCSMLR)模型和UNMIX模型分别解析污染源,并使用地统计学分析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土壤中Cr、Pb、As和Hg的含量平均值超过云南省土壤背景值,其中,As含量高于背景值和筛选值的点位比例分别超过90%和70%。UNMIX模型解析结果显示重金属污染源主要有4个,源1为矿业开发和交通源,对As和Pb的贡献率分别为65%和56%;源2为农业活动源,对Cd的贡献率为91%;源3为自然母质源,对Cu、Zn、Cr、Ni的贡献率分别为63%、61%、62%和55%;源4为燃煤源,对Hg的贡献率为94%。APCS-MLR模型解析结果与UNMIX模型基本一致,但未单独识别出自然母质源。上述结果可为农田生态环境管理精准施策提供技术支撑,为矿山污染防治及改善采矿工艺流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分布特征 污染评价 源解析 堆浸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邻近水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及其污染源的识别研究
3
作者 李磊 魏天琦 +3 位作者 马继坤 信朝忠 蒋玫 陈新军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2,共10页
根据2022年3月和10月对长江口邻近水域14个调查站位的监测结果,研究了表层沉积物6种重金属(Cu、Zn、Pb、Cd、Hg、As)的时空分布特征,评价了其污染现状,分析探讨了其影响机理及来源。结果显示,2022年3月,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 根据2022年3月和10月对长江口邻近水域14个调查站位的监测结果,研究了表层沉积物6种重金属(Cu、Zn、Pb、Cd、Hg、As)的时空分布特征,评价了其污染现状,分析探讨了其影响机理及来源。结果显示,2022年3月,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Cu(28.23±6.04)mg·kg^(-1),Zn(52.21±17.59)mg·kg^(-1),Pb(25.34±7.56)mg·kg^(-1),Cd(0.67±0.25)mg·kg^(-1),Hg(0.073±0.066)mg·kg^(-1),As(10.79±4.20)mg·kg^(-1);2022年10月,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Cu(27.52±6.15)mg·kg^(-1),Zn(50.59±18.52)mg·kg^(-1),Pb(19.71±8.56)mg·kg^(-1),Cd(0.64±0.24)mg·kg^(-1),Hg(0.081±0.046)mg·kg^(-1),As(10.97±4.48)mg·kg^(-1)。从时间上看,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含量的季节差异较小;从空间上看,6种重金属含量总体上呈现由近岸向远岸递减的趋势。结果表明,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整体较轻,Pb、Cd、As在部分调查站位存在一定的污染。水动力学过程是决定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的主要因素,陆源输运是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表层沉积物 污染评价 污染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家湖沉积物重金属来源解析及生态风险评价
4
作者 肖尚斌 龚哲 +4 位作者 刘佳 李世剑 贺文枨 朱良辰 郑熠歌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3,共10页
对采自松滋市陶家湖不同部位的3根沉积物柱状样品进行了重金属(Cu、Zn、Cr、Ni、Pb、As)含量和粒度测定,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评价重金属潜在风险,并利用相关性分析和正交矩阵分解(PMF)模型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陶... 对采自松滋市陶家湖不同部位的3根沉积物柱状样品进行了重金属(Cu、Zn、Cr、Ni、Pb、As)含量和粒度测定,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评价重金属潜在风险,并利用相关性分析和正交矩阵分解(PMF)模型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陶家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整体上表现为湖心>湖岸>消落带,湖岸污染程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湖心和消落带沉积物污染程度随深度增加而上升;其中,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6种重金属均为轻微生态危害水平,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Cr为偏中度风险,As、Cu、Pb、Zn和Ni主要表现为轻度风险。相关分析和PMF模型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包括矿业源、自然来源,以及农业和工业的复合源,贡献分别为18.8%、52.4%和28.8%,其中Cu主要受到矿业的影响,Pb主要受到自然来源的影响,As主要受到工业和农业活动的影响,Zn、Ni和Cr受到3种来源的影响;水动力条件和人类活动造成陶家湖重金属分布呈现空间差异,消落带水动力较强导致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低于湖岸和湖心,水动力条件改变导致Pb、Ni垂向分布发生改变,矿业发展是造成Cu、Zn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农业活动导致As逐年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评价 生态风险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岗南水库上游柳林河流域非点源氮污染时空变化特征
5
作者 王云霞 史密伟 +6 位作者 张艳杰 孟令尧 范锐博 白双艳 张焱 张媛 侯翔龙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118,共8页
岗南水库是石家庄市重要的地表水源地,存在氮浓度超标问题。为掌握岗南水库氮非点源污染的分布情况,以其上游支流柳林河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12月和2021年3月(平水期)、5—6月(枯水期)、7—8月(丰水期)分季采集水样进行实验测定,分析氮... 岗南水库是石家庄市重要的地表水源地,存在氮浓度超标问题。为掌握岗南水库氮非点源污染的分布情况,以其上游支流柳林河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12月和2021年3月(平水期)、5—6月(枯水期)、7—8月(丰水期)分季采集水样进行实验测定,分析氮的浓度水平、形态特征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柳林河总氮(TN)浓度平均值为6.34±3.04 mg/L,自源头区便超出Ⅴ类地表水体限值,是影响氮水质评价的关键指标。平水期氮以溶解态和颗粒态形式共存,枯水期和丰水期则主要以溶解态为主。硝态氮(NO-3-N)占可溶性总氮(DTN)的74%~87%,是溶解态氮的主要组分,也是影响柳林河总氮浓度超标的决定性指标。干流的总氮、硝态氮浓度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变化规律分别为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P<0.01)和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P<0.05),各水文期沿河水流向均呈波动下降趋势。柳林河的氮污染物时空分布差异表现为中等变异,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生产是影响其总氮、硝态氮浓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时空变化 岗南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入库负荷精细解析的面源污染排放特征识别
6
作者 徐祎凡 陈炼钢 +3 位作者 赖正清 何常清 金秋 陈黎明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8-170,共13页
【目的】为厘清流域面源污染源结构、精细化解析面源污染负荷时空特征,【方法】以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流域面源污染模型为基础,选取代表性水文系列,结合入库污染负荷计算模型,构建了污染负荷量及入库强度的面源污染关... 【目的】为厘清流域面源污染源结构、精细化解析面源污染负荷时空特征,【方法】以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流域面源污染模型为基础,选取代表性水文系列,结合入库污染负荷计算模型,构建了污染负荷量及入库强度的面源污染关键源区识别技术流程,并在数据条件较为完备的沙河水库流域进行验证。【结果】结果表明:沙河水库流域总氮(Total Nitrogen,TN)入库负荷总量为198.34 t/a,面源污染占比为86.53%,流域内茶园TN负荷量贡献率最大,占比为23.84%;TN负荷量在丰水年和特丰水年比枯水年上升58.06%和289.09%,在年内丰水期TN月均负荷量比平水期和枯水期分别高出75.24%和372.51%;河道削减TN负荷量为33.58 t/a,削减比例为14.48%;子流域TN入库产污强度变化范围为0.36~4.73 t/km^(2)。面源污染排放入库低值区主要位于流域南部,高值区主要位于近库区域,沙河西和沙河东控制分区单位面积TN入库强度显著高于流域南部。【结论】针对高产污地类、高产污区域及高产污时段应提高面源污染防控力度;建立的技术流程可有效识别和科学解析流域面源污染关键源区,为流域水环境开展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态适应性开发提供一定技术支持,使相关工作开展更加有的放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SWAT模型 总氮 特征识别 沙河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降雨条件下生物滞留池对多环芳烃的削减效果研究
7
作者 栾清华 胡容京 +2 位作者 暴瑞玲 高成 周宏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8,29,共8页
为探究生物滞留池对城市降雨径流的多环芳烃面源污染的削减效果,构建了基于真实场景的生物滞留池,并设计了具有最不利条件的积水场景,以进出水条件为变量,对径流与介质接触时间、进水水深和壅水带深度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 为探究生物滞留池对城市降雨径流的多环芳烃面源污染的削减效果,构建了基于真实场景的生物滞留池,并设计了具有最不利条件的积水场景,以进出水条件为变量,对径流与介质接触时间、进水水深和壅水带深度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无壅水带设置的情景下,高、中、低进水水深下多环芳烃的稳定去除率分别为71.2%、77.3%、81.4%,较低的进水水深有利于延长接触时间,提高削减效果;相同进水水深的条件下,随着壅水深度的增加及厌氧环境的形成,多环芳烃削减效果逐渐提高,相比于10 cm壅水带,60 cm壅水带条件下多环芳烃去除率提高了15.7%;多环芳烃的长期累积会导致介质饱和,在生物滞留池内多环芳烃累积量达280μg时,试验出现浸出效应,降低了削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生物滞留池 城市降雨径流 面源污染 削减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源污染智慧监管的破局方案:从精准观测到精细管理
8
作者 熊俊峰 林晨 +3 位作者 黄佳聪 陈沐松 谢晖 马荣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217,共15页
农业面源污染不仅造成了地表水环境恶化,而且严重制约了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愈发得到各部门高度重视,相关监测方案和管理体系逐步建立,但是仍存在面源污染治理成效较低的问题。本文总结了面源污染监测在不同尺度下的监测对象、时... 农业面源污染不仅造成了地表水环境恶化,而且严重制约了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愈发得到各部门高度重视,相关监测方案和管理体系逐步建立,但是仍存在面源污染治理成效较低的问题。本文总结了面源污染监测在不同尺度下的监测对象、时空精度、污染源识别方案和管理措施现状,指出了监测精度不足、污染源识别动态性不足、污染源和管理措施匹配性不足的瓶颈,这也直接或间接导致面源污染监测体系不健全、智能化不足、精细化程度较低和污染治理效率较低等问题。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物联网平台通过集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设备与算法,成为智能化监管的关键抓手,为面源污染精细化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撑,构建农业面源污染物联网智能观测体系,解决模型关键参数观测精度问题,利用“面源污染模型+指纹示踪”的面源多污染源识别与追踪技术体系,解决污染源精准定位问题,考虑多污染源和多治理模式的成效评估及方案优选,解决精准化和差别化治理问题。最终实现面源管控的系统性、集成性和智能性水平提升,打通从“监测”到“治理”的关键突破路径。物联网智能监测平台应用与示范在太湖流域逐步开展,为农业面源污染智慧监管破局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物联网 智能监管 多目标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识别——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为例
9
作者 王俊力 付子轼 +2 位作者 乔红霞 毕玉翠 刘福兴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5-923,共9页
种植业面源污染是引起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识别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区域有助于合理分配防治资源,是有效防控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开展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识别,在土地利用的源分级基础上,选取种... 种植业面源污染是引起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识别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区域有助于合理分配防治资源,是有效防控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开展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识别,在土地利用的源分级基础上,选取种植业氮/磷排放量、化肥施用量、土壤有效氮/磷含量为源因子,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土壤结构、降水量、距与水体和道路距离为迁移因子,应用GIS技术进行源地识别和阻力基面构建,评估了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氮源地和磷源地分别占研究区域面积的11.2%和2.2%,氮源地主要分布于新公中镇、巴彦套海镇、胜丰镇、隆兴昌镇、塔尔湖镇;磷源地主要集中在新公中镇。研究区域阻力基面的阻力值表现为西高东低,影响污染物流失的关键迁移因子是降水量和土壤类型,其权重分别为0.389和0.298。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的高、较高、中等、低、较低风险区面积分别占研究区域面积的49.7%、16.9%、7.8%、3.5%、2.1%,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巴彦套海镇、胜丰镇、隆兴昌镇和新公中镇。研究显示,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偏高,亟须通过源头减量、过程拦截等系统性措施实施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面源污染 土地利用 源因子 迁移因子 最小累积阻力 风险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涉煤产业集聚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与分级预测
10
作者 周来 刘延卓 +4 位作者 亓增刚 王磊 孟磊 冯启言 戎艳青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6-406,共11页
涉煤产业集聚区污染源数量大且分布集中,容易诱发地下水污染,开展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对保护该类地区地下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山西省某涉煤产业集聚区为研究区,采用DRASTIC与PLEIK模型分别对研究区孔隙水含水层与岩溶水含水层脆弱性... 涉煤产业集聚区污染源数量大且分布集中,容易诱发地下水污染,开展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对保护该类地区地下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山西省某涉煤产业集聚区为研究区,采用DRASTIC与PLEIK模型分别对研究区孔隙水含水层与岩溶水含水层脆弱性进行评价,使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PLEIK模型中各指标权重,并综合污染源荷载与地下水脆弱性来表征研究区地下水污染风险。同时结合研究区地下水采样点水质等级,利用随机森林(RF)分类算法构建地下水污染风险分级预测方法,与叠置指数法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污染源荷载较高,高污染源荷载区占比约为26.73%,这与涉煤产业污染源分布较为集中的特点有关,在量化污染源荷载时,多个污染源叠加效应明显;(2)研究区地下水综合脆弱性以中等级为主,中等脆弱性区占比约为82.59%,孔隙水含水层高脆弱区主要位于研究区东部与东南部山前平原地带,岩溶水含水层高脆弱区主要分布在汾河以北岩溶裸露区;(3)基于叠置指数法所计算出的研究区地下水低、中、高污染风险区面积占比分别为3.55%、59.67%、36.77%,与实际取样点水质等级的一致率为75%;(4)使用RF预测的地下水污染风险以低风险为主,其分级结果与实际取样点水质的一致率为97.7%,较叠置指数法计算出的结果准确性提高了约22.7%。评价结果以期为研究区地下水污染管控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脆弱性评价 污染源荷载评价 分级预测 涉煤产业集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诺数对弯道水流点源污染物输运影响的大涡模拟研究
11
作者 杨安邦 朱海 +5 位作者 陈盛 方超 徐溦珺 陆晨雪 王玲玲 余真真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1,39,共10页
为预测水上污染事故发生时,连续弯道水流中点源污染物的输运过程和分布规律,采用WALE大涡模拟数值方法,构建了三维连续弯道水流污染物输运模型。针对4组不同雷诺数条件下的连续弯道水动力结构及点源污染物输运特征开展模拟研究,分析了... 为预测水上污染事故发生时,连续弯道水流中点源污染物的输运过程和分布规律,采用WALE大涡模拟数值方法,构建了三维连续弯道水流污染物输运模型。针对4组不同雷诺数条件下的连续弯道水动力结构及点源污染物输运特征开展模拟研究,分析了雷诺数变化对水动力结构与紊动特性的影响,对比了不同雷诺数条件下点源污染物在弯曲河道下游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混合速率,并揭示了污染物在二次环流和紊动输运共同作用下的输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雷诺数的增大使弯道内断面平均环流强度被削弱,水流结构更为均匀;污染物的沿程平均横向分散系数和垂向分散系数均与雷诺数呈指数型负相关关系;污染物的空间混合程度与雷诺数呈正相关关系;污染物的充分混合面积百分比与雷诺数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道水流 雷诺数 大涡模拟 点源污染 混合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水河流域滨水缓冲带安全宽度规划研究
12
作者 秦志强 邹晔 +3 位作者 郭人泰 郭刘鹏 王超 薛良方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41,47,I0002,I0003,共10页
基于SWAT模型建立了汶水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估算了流域内污染物负荷,利用经验公式预测了径流通过滨水缓冲带边界时的污染物浓度,通过相关性分析识别了决定该河段滨水缓冲带最小安全宽度的关键变量。结果表明:1)SWAT模型适合进行径流... 基于SWAT模型建立了汶水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估算了流域内污染物负荷,利用经验公式预测了径流通过滨水缓冲带边界时的污染物浓度,通过相关性分析识别了决定该河段滨水缓冲带最小安全宽度的关键变量。结果表明:1)SWAT模型适合进行径流、总氮(TN)和总磷(TP)模拟。2)地表径流中TN和TP负荷由上游至下游呈增加趋势。3)滨水缓冲带安全宽度受到连接度、坡度、耕地面积和人口密度的影响。上、中、下游滨水缓冲带应各自维持77.90、33.37、60.65 m的安全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SWAT模型 滨水缓冲带 安全宽度 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电子工业企业周边有机磷酸酯的环境污染特征及其人群健康风险评估
13
作者 吕占禄 郑玲 +4 位作者 朱婷婷 叶璞 贵春燕 罗斌 郭凌川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60-3471,共12页
为探究有机磷酸酯(OPEs)在电子工业周边环境行为,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UPLC-MS/MS)测定深圳市典型电子行业企业周边环境土壤、大气和废水样品中18种OPEs的浓度水平,使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解析其污染来源,并评估不同... 为探究有机磷酸酯(OPEs)在电子工业周边环境行为,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UPLC-MS/MS)测定深圳市典型电子行业企业周边环境土壤、大气和废水样品中18种OPEs的浓度水平,使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解析其污染来源,并评估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健康风险水平.结果表明各环境介质中18种OPEs的检出率在40.9%~100.0%之间,在34个土壤样品、21个大气样品和30个废水样品中Σ18OPEs的均值分别为283ng/g(12.2~857ng/g)、4.48×10^(5)pg/m^(3)(3.12×10^(3)~2.95×10^(6)pg/m^(3))和1.11×10^(6)ng/L(5.39×10^(5)~2.73×10^(6)ng/L),三(2,4-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酯(AO168=O)、三(4-叔丁基苯基)磷酸酯(T4tBPP)、磷酸三(2-氯丙基)酯(TCPP)和双酚A双(二苯基磷酸酯)(BPADP)是各介质中主要的OPEs;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电子行业企业周边环境中OPEs污染主要受工业生产排放和交通排放的影响.不同年龄段人群经多种途径暴露于土壤和大气中OPEs的非致癌和致癌健康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但OPEs长期累积暴露的健康风险依然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酸酯 电子工业 污染特征 来源分析 健康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有色金属加工厂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和源解析
14
作者 唐玉兰 张萧汉 +1 位作者 黄殿男 李婷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2-742,共11页
为探究某有色金属加工厂遗留地块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损害程度与污染来源,共采集研究区域202个采样点的土壤样本进行研究,采样深度为6 m。分析Cu、Pb、Ni、Hg、As、Cd、Zn 7种元素含量特征;采用三维克里格插值法分析重金属空间分布特... 为探究某有色金属加工厂遗留地块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损害程度与污染来源,共采集研究区域202个采样点的土壤样本进行研究,采样深度为6 m。分析Cu、Pb、Ni、Hg、As、Cd、Zn 7种元素含量特征;采用三维克里格插值法分析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基于土壤环境损害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利用改进累积频率曲线法计算损害基线并进行污染评价;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定矩阵因子(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源解析模型探究土壤重金属来源。结果显示,研究区域的Cu、Pb、Ni、As、Zn元素均超出筛选值,Hg、Cd元素虽然并未超过筛选值,但相比于背景值仍有一定程度的累积;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地块使用情况较一致,在垂向上,重金属的污染范围及程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改进累积频率曲线法能够有效地识别环境损害事件发生时的土壤状况,使用背景值、筛选值以及该方法得到的基线值进行土壤污染评价可知,地块受Cu、Pb、As元素的损害较为严重,Ni、Cd、Zn元素的损害程度为中等,Hg元素的损害程度较轻;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较为复杂。由主成分分析解析出前3种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71.63%,其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复合工业污染源(41.47%)、自然源(16.28%)、化石燃料燃烧源(13.88%)。PMF模型的解析结果更加精细,其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金属冶炼与原料堆放源(74.93%)、自然与交通排放源(12.97%)、矿石精炼与电镀源(7.34%)、大气沉降源(4.76%)。研究结果可为土壤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及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土壤污染 重金属 三维克里格 环境损害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某垃圾填埋场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及源解析研究
15
作者 旦增 惠欣颖 +3 位作者 周鹏 祝景亮 扎西措姆 孟德安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824-2834,共11页
为评估高寒高海拔地区生活垃圾填埋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及人体健康风险,以拉萨市的一个生活垃圾填埋场为例,于研究区域内采集31个土壤点位,分析土壤样品中Cu、Pb、Zn、Cr、Ni、Cd、As和Hg的含量,综合运用地积累指数法(I_(geo))和改进... 为评估高寒高海拔地区生活垃圾填埋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及人体健康风险,以拉萨市的一个生活垃圾填埋场为例,于研究区域内采集31个土壤点位,分析土壤样品中Cu、Pb、Zn、Cr、Ni、Cd、As和Hg的含量,综合运用地积累指数法(I_(geo))和改进的内梅罗污染指数法(I_(MN))探讨其重金属污染特征,并借助美国环保局推荐使用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开展生态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进而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PMF)模型进行重金属的简易来源解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域中8种重金属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除Cr和Ni外的6种重金属的变异系数均较高。地积累指数和改进的内梅罗污染指数表明垃圾填埋下游区域污染最为严重,典型代表为样点17。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表明,单一重金属造成的生态风险水平较低,但综合生态风险水平较高,大部分为中等潜在生态风险。健康风险评价表明,成人受到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水平均高于儿童。在所有样点中,儿童和成人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内(除样点17儿童和成人的非致癌风险)。源解析表明,研究区域土壤重金属主要受成土母质源、人类生产活动源和交通污染源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生活垃圾填埋场后续整治提供科学依据,为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生活垃圾填埋场 重金属污染 生态风险 健康风险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4年刊出论文简评
16
作者 蔡祖聪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9-274,共6页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4年刊出的论文涉及的研究领域,重点评述了发表在土壤环境、面源污染和农产品安全领域的论文。结合自身对农业环境科学研究现状的认识,笔者认为:(1)我们应该重视不同监测体系获取的农业环境质量...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4年刊出的论文涉及的研究领域,重点评述了发表在土壤环境、面源污染和农产品安全领域的论文。结合自身对农业环境科学研究现状的认识,笔者认为:(1)我们应该重视不同监测体系获取的农业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融合,提高其利用率;(2)充分利用现有重金属污染土壤安全利用项目等积累的数据,完善农业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标准;(3)加强对土壤农膜残留和环境多种农药残留长期效应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 面源污染 农产品安全 农膜残留 农药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面源污染治理的农户参与意愿研究
17
作者 张冬咏 林阳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8-368,共11页
【目的】系统探究农户参与耕地面源污染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方法】针对化肥农药带来的耕地面源污染,利用624份河南农户样本信息,基于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研究框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农户的耕地面源污染治理... 【目的】系统探究农户参与耕地面源污染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方法】针对化肥农药带来的耕地面源污染,利用624份河南农户样本信息,基于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研究框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农户的耕地面源污染治理参与意愿会受其道德规范、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知识、态度、风险感知的正向影响,并且影响程度依次减小;经济效益对农户的态度、主观规范和风险感知有显著影响,同时主观规范也会受农资销售商的显著影响。【结论】在耕地面源污染治理中,应切实增强农户参与化肥农药减量的主体意识,充分利用农资销售商对农户的重要影响,并且创新经济手段或激励政策以提升农户参与耕地面源污染治理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面源污染治理 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 影响因素 结构方程模型 农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入海河流和排污口全氟多氟化合物的污染状况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瑶瑶 李俊龙 +5 位作者 李凤超 李宏观 张明政 王晓雪 罗忻 梁生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9,共15页
全氟多氟化合物(PFASs)是一类具有强环境持久性和高生物富集性的新污染物。环湾地区人类活动密集,水环境中PFASs的分布和风险备受关注。本研究于2022年8月(丰水期)和2023年4月(枯水期)分别采集了环胶州湾7条河流入海口和4个直排海城镇... 全氟多氟化合物(PFASs)是一类具有强环境持久性和高生物富集性的新污染物。环湾地区人类活动密集,水环境中PFASs的分布和风险备受关注。本研究于2022年8月(丰水期)和2023年4月(枯水期)分别采集了环胶州湾7条河流入海口和4个直排海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排污口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别测定溶解态和颗粒态PFASs的组成和含量。结果显示,丰水期和枯水期入湾河流和排污口水体中分别检出18种和16种溶解态PFASs,主要组分为全氟羧酸;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检出23种和25种颗粒态PFASs,以全氟磺酸及新兴替代物为主,六氟环氧丙烷二聚体羧酸(HFPO-DA)、6∶2氟调磺酸(6∶2FTSA)等新兴全氟多氟替代物均被检测到,说明环湾河流和废水普遍受到PFASs污染。丰水期环湾河流和排污口中溶解态和颗粒态总PFASs(∑PFASs)浓度均值均低于枯水期,表明入海河流径流对PFASs具有稀释作用。PFASs颗粒态-溶解态分配系数为2.05~4.10,随碳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大,PFASs碳链越长疏水性越强,越容易被吸附到颗粒物上。丰水期胶州湾总PFASs入海通量为7.40 kg/d,高于枯水期的1.89 kg/d,其中,大沽河入海通量占比最高,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达到81.2%和83.6%。基于PFASs比值特征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入湾河流和排污口PFASs主要来源于氟化物制造、消防泡沫、纸包装、印刷等行业。重点污染区块位于娄山河排污单元、镰湾河排污单元和大沽河排污单元。丰水期入湾河流和排污口PFASs均为无风险,枯水期镰湾河、娄山河PFOA为低生态风险,其余入海河口PFASs均无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河流和排污口 全氟多氟化合物 污染状况 通量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检测和监管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
19
作者 范可欣 高健 +5 位作者 陕亮 陈嘉翊 马彤 高锐 陈建华 刘翰青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202,共10页
为有效应对生态环境挑战并实现“双碳”目标,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为重点行业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治理标准,对工业源的监管提出了新要求。回顾了我国工业源大气污染排放现状及其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综合评价了当前采用的... 为有效应对生态环境挑战并实现“双碳”目标,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为重点行业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治理标准,对工业源的监管提出了新要求。回顾了我国工业源大气污染排放现状及其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综合评价了当前采用的固定源污染排放检测手段以及相应的排放监管方法。结果表明,在加强工业源管控的背景下,污染状况已得到明显改善。未来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有望进一步提升工业源污染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从而实现对工业源排放更为精准和实时的监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大数据在工业源监管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前工业源监管精准性和时空分辨率上的不足。企业用电数据覆盖面广、实时性强、数据质量高,可设计开发用电监管指标,作为工业污染源排放的辅助监管手段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源 大气污染 排放检测 监管技术 用电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2个典型甜瓜产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盘菊秀 沈琦 +4 位作者 王晓婷 康琪 勿吉斯古冷 何伟忠 王成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8-98,共11页
为明确新疆2个典型甜瓜产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及其来源,选取183份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参照《土壤重金属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DB 65T3974—2017),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土壤样品中Cr、Ni、As、Cd、Pb、Cu 6种... 为明确新疆2个典型甜瓜产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及其来源,选取183份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参照《土壤重金属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DB 65T3974—2017),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土壤样品中Cr、Ni、As、Cd、Pb、Cu 6种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计算土壤样品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地累积污染指数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使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样品中6种重金属的污染水平进行评估,并采用主成分分析,解析了样品中6种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土壤样品6种重金属中As和Cd最大值均超过了风险筛选值,污染程度相对较高。2个产区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分别达到了3.74、1.40,分别为重度污染和轻度污染。地累积指数方面,2个产区均以As为最高,即均以As污染程度为最高。污染重金属对儿童的健康风险高于成人,经口摄入途径的贡献率相对较高。土壤中Cr、Ni、Cu可能来源于成土母质,人为活动是样品中As、Cd、Pb的重要来源。综上,需通过多种方式降低人为活动对研究区甜瓜土壤As、Cd污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土壤 重金属 污染水平 污染来源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