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5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载光电系统对地扫描成像自动调光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蒋萧村 王惠林 +4 位作者 杨甜甜 林时尧 刘吉龙 贺剑 周云 《应用光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2-252,共11页
针对扫描场景快速变化时光电系统成像质量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机载光电系统对地扫描清晰成像的自适应调光方法。该方法在传统自动检调光技术基础上,采用三级调整策略,通过机上成像传感器自适应调光方法和视频处理板对比矫正算法,降低... 针对扫描场景快速变化时光电系统成像质量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机载光电系统对地扫描清晰成像的自适应调光方法。该方法在传统自动检调光技术基础上,采用三级调整策略,通过机上成像传感器自适应调光方法和视频处理板对比矫正算法,降低侦察视频帧间、行间图像亮度对比度差异,再经地面情报处理单元匀光匀色处理后,获得图像对比度均匀、一致的对地扫描连续图像序列。实验结果表明:经过该方法对大差异场景图像进行处理后,图像的对比度、平均梯度以及信息熵值增加,有效地改善了图像质量,提高了整体图像对比度和清晰度,为后续基于图像序列的目标检测、跟踪、拼接等情报信息处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系统 扫描成像 自动调光 对比度矫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带声光偏转器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
2
作者 杨涛 张泽红 +4 位作者 高维松 吴畏 曾梦婷 刘彦 令狐梅傲 《压电与声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5-671,共7页
宽带声光偏转器是一种高效光束调控器件,具有高速、高精度、无惯性等优势,在多个新兴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介绍了声光偏转器的工作原理,并探讨了提高声光偏转器工作带宽的技术途径。提出了多片换能器超声跟踪技术方案,并回顾了国内外宽带... 宽带声光偏转器是一种高效光束调控器件,具有高速、高精度、无惯性等优势,在多个新兴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介绍了声光偏转器的工作原理,并探讨了提高声光偏转器工作带宽的技术途径。提出了多片换能器超声跟踪技术方案,并回顾了国内外宽带声光偏转器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对宽带声光偏转器的主要应用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光偏转器 带宽 光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子残余应力表征光路对准与样品定位方法
3
作者 田庚方 龚海 +4 位作者 刘晓龙 李眉娟 李玉庆 刘蕴韬 陈东风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50-1557,共8页
中子残余应力表征通常需分别测试样品的3个主应力方向,而同一测量点在不同方向的中子束取样尺寸不一致将导致测试结果不可靠。因此,在样品台坐标系下精确对准光路和准确定位样品的坐标位置是中子残余应力表征的重要环节,光路对准和样品... 中子残余应力表征通常需分别测试样品的3个主应力方向,而同一测量点在不同方向的中子束取样尺寸不一致将导致测试结果不可靠。因此,在样品台坐标系下精确对准光路和准确定位样品的坐标位置是中子残余应力表征的重要环节,光路对准和样品定位直接影响残余应力测试结果的可靠性。本工作基于实验光路和样品台建立了谱仪的样品台坐标系,以样品台坐标中心定位针的衍射峰累积强度为目标,通过步进扫描依次精确对准了单色器、入射狭缝、衍射狭缝和径向准直器的谱仪光路。在此基础上,根据样品几何特点分别利用全站仪瞄准、入射中子束、衍射中子束和样品轮廓扫描准确定位了典型实验样品的位置坐标,并分析了各定位方法的取样位置精度。其中,通过扫描衍射中子束的衍射峰积分强度与样品平移位置关系获得样品表面的坐标位置,是最准确的定位方法。该工作为指导用户准确可靠地开展中子应力测试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子衍射 残余应力 样品定位 光路对准 中子束扫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scan分析CdS纳米晶掺杂玻璃的光学非线性 被引量:4
4
作者 杨昕宇 向卫东 +2 位作者 张希艳 梁晓娟 刘海涛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94-697,共4页
利用溶胶-凝胶方法合成了CdS纳米晶掺杂Na2O-B2O3-SiO2玻璃。通过透射电镜(TEM)以及附带的扫描模式透射(STEM),X射线能量散射谱(EDX)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分析CdS颗粒的形貌、微结构以及组成。结果显示,在钠硼硅玻璃先驱体中生成了Cd... 利用溶胶-凝胶方法合成了CdS纳米晶掺杂Na2O-B2O3-SiO2玻璃。通过透射电镜(TEM)以及附带的扫描模式透射(STEM),X射线能量散射谱(EDX)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分析CdS颗粒的形貌、微结构以及组成。结果显示,在钠硼硅玻璃先驱体中生成了CdS纳米晶,其晶相结构为六方相结构,颗粒尺寸在10~20 nm。此外,利用Z-scan技术在波长为770 nm研究该玻璃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结果表明:该玻璃的三阶光学非线性折射率γ,三阶非线性吸收系数β以及三阶非线性磁化率χ(3)分别为-2.16×10-16 m2W-1,6.32×10-11 mW-1和7.32×10-10 esu,优于此前一些关于CdS纳米晶掺杂在不同基体中所得到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阶光学非线性 Z-scan 溶胶-凝胶 硫化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巡飞弹载光电对地扫描方案研究
5
作者 李佳佳 朱镭 +6 位作者 赵雪晨 刘虎 闫伟亮 吴妍 姜伟 龙海波 侯瑞 《应用光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4,共6页
光电载荷技术是巡飞弹的关键技术之一。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方位-俯仰结构光电载荷的对地扫描方案,综合考虑巡飞弹在扫描地面目标过程中光电传感器参数、自身姿态以及运动信息等关键因素对扫描视场的影响,建立了巡飞弹飞行高度、速度、光... 光电载荷技术是巡飞弹的关键技术之一。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方位-俯仰结构光电载荷的对地扫描方案,综合考虑巡飞弹在扫描地面目标过程中光电传感器参数、自身姿态以及运动信息等关键因素对扫描视场的影响,建立了巡飞弹飞行高度、速度、光电载荷框架角度、扫描角速度以及光电传感器视场角与扫描视场覆盖范围之间的数学模型。推导出了一种对地无缝扫描方案,给出了实现无缝扫描的约束条件,并计算了不同飞行速度及扫描角速度下的无缝扫描幅宽。通过仿真对比分析了不同飞行和扫描参数下的扫描视场覆盖范围,结果表明设计的巡飞弹载光电对地扫描方案能够满足扫描视场无盲区的要求,且巡飞弹飞行速度与光电载荷扫描角速度间存在最优匹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巡飞弹 光电载荷 方位-俯仰结构 扫描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量热型探测器响应不均匀性快速测量研究
6
作者 王鲁新 李超辰 +2 位作者 蔡晋辉 方波 邓玉强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6-322,共7页
量热型光功率探测器面响应不均匀性是影响探测器性能的关键参数。受限于热平衡过程,量热型探测器的响应时间较长。为提高量热型光功率探测器不均匀性的测量效率,搭建激光束二维扫描测量系统,通过调整扫描间隔时间的方式进行不均匀性扫... 量热型光功率探测器面响应不均匀性是影响探测器性能的关键参数。受限于热平衡过程,量热型探测器的响应时间较长。为提高量热型光功率探测器不均匀性的测量效率,搭建激光束二维扫描测量系统,通过调整扫描间隔时间的方式进行不均匀性扫描测量实验。对得到的二维原始数据,采用基于图像相似度对比及点阵数据方差计算等方法,对不同扫描间隔时间下得到的不均匀性特征进行统计评估。结果表明,当扫描间隔时间不少于完全响应时间的45%时,快速扫描结果相对于完全响应扫描结果绝对偏差未超过0.2%,随着扫描间隔时间的进一步缩短,快速测量与完全响应测量的差异逐渐增加,当扫描间隔时间减少至完全响应时间的20%以下时,两者间的不等效性扩展至20%。通过实验方法论证了在探测器不完全响应状态下,快速扫描测量不均匀性的可行性,在保证测量结果可靠的基础上,提升了不均匀性测量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计量 激光功率 量热探测器 均匀性 扫描 快速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视场内窥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探头的光学设计与应用
7
作者 于昊炀 胡津源 +4 位作者 顾敬业 吴苏健 樊金宇 何益 史国华 《光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1,共10页
针对现有内窥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探头在视场、分辨率及尺寸等方面的局限性,提出一种新型大视场前向扫描内窥探头的设计方案。该探头采用由6片外径为1.4 mm的球面透镜组成的光学系统,结合压电陶瓷驱动光纤扫描技术,在1000~1100 nm波... 针对现有内窥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探头在视场、分辨率及尺寸等方面的局限性,提出一种新型大视场前向扫描内窥探头的设计方案。该探头采用由6片外径为1.4 mm的球面透镜组成的光学系统,结合压电陶瓷驱动光纤扫描技术,在1000~1100 nm波段下实现6.0 mm扫描视场、24μm横向分辨率、20μm轴向分辨率,机械外径仅为1.6 mm。搭建配套扫频光学相干层析系统,离体猪眼成像实验结果表明,该探头可清晰分辨虹膜、巩膜及视网膜结构,并能观测视网膜脱落现象。与渐变折射率透镜探头相比,其视场更大且伪影更少。研究证明该探头兼顾微型化、高分辨率和大视场优势,为眼科微创手术导航提供新方案。未来可通过进一步缩小外径、集成二维扫描功能提升临床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 前向扫描 大视场 内窥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尺寸高性能轴流式涡轮部件逆向设计研究
8
作者 姚金明 蒋云帆 +2 位作者 曹志远 潘率诚 张楷东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7,共7页
针对轴流式涡轮部件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以及研制周期较长等特点,开展了基于三维光学扫描及逆向工程技术的小尺寸高性能轴流式涡轮部件逆向设计。通过非接触式三维结构光学扫描仪获取了涡轮整体叶盘及导向器实物的点云数据;在点云数据... 针对轴流式涡轮部件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以及研制周期较长等特点,开展了基于三维光学扫描及逆向工程技术的小尺寸高性能轴流式涡轮部件逆向设计。通过非接触式三维结构光学扫描仪获取了涡轮整体叶盘及导向器实物的点云数据;在点云数据预处理及自动对齐的基础上,利用复杂型面三维重构技术,实现了部件的三维数字化模型重建;基于有限元分析开展了部件的气动性能及结构强度计算,验证了逆向设计轴流式涡轮部件的可行性;并通过进一步梳理总结,建立了轴流式涡轮部件逆向设计流程。结果表明,建立的轴流式涡轮部件逆向设计方法及流程可使得设计部件有效满足实际使用要求,显著缩短设计周期,能够为同类部件的设计提供指导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式涡轮 三维光学扫描 逆向工程 气动性能 结构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学测量技术飞机表面波纹度检测研究
9
作者 王杨 王胤棋 +1 位作者 赵华 温远光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55,共5页
为提升飞机外表面质量检测能力,实现飞机表面波纹度高效、高精检测,探索基于光学测量技术的飞机外表面波纹度检测和评价策略。以飞机大型部件外表面波纹度检测为研究对象,分析摄影测量技术与光学扫描技术的原理及特点,结合产品结构形式... 为提升飞机外表面质量检测能力,实现飞机表面波纹度高效、高精检测,探索基于光学测量技术的飞机外表面波纹度检测和评价策略。以飞机大型部件外表面波纹度检测为研究对象,分析摄影测量技术与光学扫描技术的原理及特点,结合产品结构形式和质量要求,采用摄影测量技术与光学扫描技术相结合手段,获取部件外表面点云数据。基于测量技术特点依据现行有效航空标准,提出以多条外表面截面线波纹度数值全面反映外表面波纹度情况的方法。实验结果显示,被测部件外表面波纹度最小为0.0008 mm,最大为0.0024 mm,平均为0.0014 mm,整个测量过程耗时48 min。该方法可有效解决大场景下大型部件表面波纹度检测问题,测量精度和效率能满足航空武器装备表面波纹度质量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大部件表面 波纹度 摄影测量技术 光学扫描测量技术 波纹度评价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平视差光学扫描全息的研究
10
作者 曹文昊 张永安 +2 位作者 姚勇伟 周锦浩 蔡年芝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39,共9页
光学扫描全息术目前存在着存储数据量大、数值再现运算速度慢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学扫描全息术的光路模型,以获得存储数据量更小、再现计算速度更快的水平视差(Horizontal Parallax-Only,HPO)全息图。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理论的正确... 光学扫描全息术目前存在着存储数据量大、数值再现运算速度慢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学扫描全息术的光路模型,以获得存储数据量更小、再现计算速度更快的水平视差(Horizontal Parallax-Only,HPO)全息图。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对三维物体的扫描全息实验结果表明,所获得的全息图在保证再现像质量的同时可减少近80%的数据存储量,降低了全息图再现运算所需的时间,提高了光学扫描全息术的再现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扫描全息 一维菲涅尔波带板 水平视差全息图 相关解卷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耳廓模板修复光学扫描缺损模型的方法研究
11
作者 林智源 王业维 +2 位作者 余光正 李哲林 张鑫 《图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9-898,共10页
人体耳廓的三维模型在人体工程学和数值模拟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可通过光学扫描成像等方法快速建模,但耳甲腔等局部凹陷结构无法将反射光线反馈给扫描设备,从而形成扫描盲区。传统方法是通过逆向工程软件依据盲区周围三角网格的曲率信... 人体耳廓的三维模型在人体工程学和数值模拟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可通过光学扫描成像等方法快速建模,但耳甲腔等局部凹陷结构无法将反射光线反馈给扫描设备,从而形成扫描盲区。传统方法是通过逆向工程软件依据盲区周围三角网格的曲率信息进行修补,但精度较低且效率不高。为提升耳廓模型精度,将耳印材料注入耳甲腔,然后扫描耳印模型以获得精确的耳甲腔凹陷结构,并将其与耳廓扫描模型的重合部位进行手动对齐和全局对齐,从而拼接得到较为精确且完整模型,该方法获得的耳廓模型精确但整个过程相对复杂耗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三维耳廓模板修复光学扫描缺损模型的方法。首先基于精确扫描和拼接建立的35名成年受试者的耳廓模型构建统计形状模型库,根据其相关性特征生成三维耳廓模板;然后采用改进后的MeshMonk程序,通过刚性配准和非刚性配准至5位新受试者的缺损模型,从而生成完整模型;最后采用偏差距离均方根值,对比分析5位受试者的修补完整模型、生成完整模型和精确完整模型之间的图形偏差。结果表明,生成完整模型与精确完整模型的均方根均值为(0.37±0.01) mm,在可接受阈值0.50 mm范围内。而在点云距离大于0.50 mm之外,生成完整模型与精确完整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均值为(0.93±0.12) mm,明显小于修补完整模型与精确完整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均值(2.87±0.49) mm (提高约68%)。可见,该方法相较于逆向工程软件修补法具有明显的精度优势,且方法简洁、高效,可用于完整耳廓甚至头部的三维扫描建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扫描 缺损模型 三维耳廓模板 模型配准 精度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扫描采集三维头部模型的精度及其对头相关传输函数的影响
12
作者 王婷婷 王业维 +3 位作者 余光正 林智源 何璞 李哲林 《声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3-590,共8页
个性化三维(three-dimensional,3D)头部模型在头相关传输函数(head-related transfer function,HRTF)和虚拟听觉重放中有着重要应用。光学扫描是获取3D头部模型的常用方法,但不同光学扫描方式的误差及其对HRTF的影响尚不明确。文章以自... 个性化三维(three-dimensional,3D)头部模型在头相关传输函数(head-related transfer function,HRTF)和虚拟听觉重放中有着重要应用。光学扫描是获取3D头部模型的常用方法,但不同光学扫描方式的误差及其对HRTF的影响尚不明确。文章以自主设计的3D头部模型为参照模型MO(基准),并将3D打印制作的模型作为扫描对象。选取三款代表性光学扫描设备(手持式红色激光扫描仪HandySCAN 300、手持式白光发光二极管扫描仪Reeyee Pro 2X、红外激光iPhone12手机)扫描得到对应的模型M_(H),M_(R)和M_(I)。为评价新采集模型曲面精度,对比了模型间图形偏差的色阶图和偏差距离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进一步分析模型精度对HRTF数据的影响,对比了模型间的HRTF谱误差。结果表明,图形偏差主要集中在耳廓局部细节,HRTF谱误差主要出现在高频。相较而言,模型M_(H)与M_(O)最为接近,曲面误差基本在±0.40 mm以内,超过3.0 dB的HRTF谱误差仅出现在8 kHz以上的频段,且这种误差只在少数空间方向中观察到。模型M_(R)和M_(I)相比于M_(O)的曲面误差分别达到约−0.90~1.90 mm和−1.20~3.20 mm,8 kHz以上HRTF谱误差在大多数方向均超过3.0 dB。相关研究为3D头部扫描方式选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扫描成像 三维头部模型 头相关传输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无人机载横滚-俯仰结构光电载荷前向对地扫描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袁屹杰 张卫国 +4 位作者 王谭 程勇栋 王毅 王超 伊兴国 《应用光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针对小型无人机平台光电载荷的挂载方式以及应用需求,提出了基于横滚-俯仰结构光电载荷实现前向对地宽区域扫描的技术方案。构建了扫描状态数学模型,提出了光电载荷依据平台参数实现扫描幅宽最大化的控制参数寻优方法,通过算例数据分析... 针对小型无人机平台光电载荷的挂载方式以及应用需求,提出了基于横滚-俯仰结构光电载荷实现前向对地宽区域扫描的技术方案。构建了扫描状态数学模型,提出了光电载荷依据平台参数实现扫描幅宽最大化的控制参数寻优方法,通过算例数据分析了寻优方法的合理性,并测试了寻优方法的实时性特点;采用仿真方法和挂飞方法测试了光电载荷前向对地宽区域扫描的技术状态。测试结果表明:扫描控制参数寻优方法得到的参数是最优的,在目标嵌入式平台上运行耗时少于40 ms,具备在线实时优化能力;所提扫描方法在一定平台扰动下仍可以较好地实现前向对地连续覆盖,扫描中视场重叠率是动态变化的,越靠近扫描边缘区域相邻视场的重叠范围越小;扫描范围应选取横向两端扫描控制点间所夹区域,避免扫描边缘区域因重叠率过小而产生漏扫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滚-俯仰结构 光电载荷 宽区域扫描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偏光纤制备及其参数测试原理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雪莲 杨鹏 +1 位作者 刘永建 宁鼎 《激光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39,共6页
为了研制工作波长为1310 nm的保偏光纤,采用改进的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制备了保偏光纤预制捧和应力棒,经加工、拼接、清洗、拉丝工艺后,得到几何尺寸精确的高质量保偏光纤;同时搭建了高效测试系统,采用折射近场法、远场扫描法、视频灰度技... 为了研制工作波长为1310 nm的保偏光纤,采用改进的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制备了保偏光纤预制捧和应力棒,经加工、拼接、清洗、拉丝工艺后,得到几何尺寸精确的高质量保偏光纤;同时搭建了高效测试系统,采用折射近场法、远场扫描法、视频灰度技术(传输近场),分别测量了预制棒的折射率分布和几何尺寸,保偏光纤模场直径、数值孔径、几何尺寸等关键参数。结果表明,此标准化测试系统操作流程简单、结果精确;模场直径为6.26μm,数值孔径为0.23,包涂直径80μm/135μm/165μm(精度±0.7μm);终检测试合格的光纤成品随机抽样16.25%,高低温老化实验后拍长、串音变化小。所研制的保偏光纤性能稳定,几何尺寸精确、结构均匀、损耗低,具有优良保偏性能,已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光学 保偏光纤 化学气相沉积 折射近场 远场扫描法 视频灰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旋转激光扫描系统轴系调整与误差标定
15
作者 任永杰 郭威 +3 位作者 吴腾飞 滕明鑫 林嘉睿 邾继贵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11-1121,共11页
旋转激光扫描系统是一种基于精密转台结合多路激光的空间多目标并行角度传感系统。为改善系统光源性能,设计了一种采用光纤从外部导入光源的新型轴系结构。但是当激光以一定角度穿过中空的转轴进入镜组后,若倾斜入射柱镜,将导致出射的... 旋转激光扫描系统是一种基于精密转台结合多路激光的空间多目标并行角度传感系统。为改善系统光源性能,设计了一种采用光纤从外部导入光源的新型轴系结构。但是当激光以一定角度穿过中空的转轴进入镜组后,若倾斜入射柱镜,将导致出射的扫描光面型发生变化。针对此问题,研究了一种基于平行线的传递性的激光光轴姿态的调整方法,并借助激光跟踪仪测量平台,分别对光轴与转轴轴系进行拟合,建立了对光轴倾斜误差的标定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调整后光轴与转轴轴线的空间夹角优于0.15°,完全满足扫描光截面中心直线度对激光入射柱镜的角度要求。该调整方案可用于系统的装配环节,使扫描光更加接近理想平面,有助于系统测量精度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尺寸测量 旋转激光扫描系统 光轴调整 轴线拟合 误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头颅CT的视神经鞘直径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九鼎 贾振宇 +7 位作者 梁堃 赵林波 曹月洲 卢光东 刘兴龙 王斌 刘圣 施海彬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50-955,共6页
目的 评价薄层头颅CT平扫图像上测得的视神经鞘直径(ONSD)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CVST患者临床资料。比较CVST患者... 目的 评价薄层头颅CT平扫图像上测得的视神经鞘直径(ONSD)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CVST患者临床资料。比较CVST患者与正常人群ONSD差异及治疗前后ONSD变化。结果 共纳入CVST患者49例(CVST组)及49例无脑疾患正常人(对照组)。CVST组治疗前综合ONSD显著高于对照组[(5.33±0.50) mm比(4.40±0.40) mm,P<0.01],治疗后显著下降[(4.98±0.59) mm,P<0.01]。单纯抗凝治疗患者治疗前后综合ONSD变化值与血管内治疗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43±0.22) mm比(-0.40±0.42) mm,P=0.84]。伴脑出血患者、无脑出血患者治疗前综合ONSD分别为(5.26±0.51)mm、(5.41±0.49) mm(P=0.31),治疗前后综合ONSD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9±0.40) mm比(-0.45±0.25) mm,P=0.66]。3个月随访时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患者与预后不良患者综合ONS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颅CT平扫图像上测得的ONSD可作为CVST患者颅内压升高的反应指标,可能用于监测治疗前后颅内压变化,但在评价不同治疗方法疗效方面的意义尚需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窦血栓形成 视神经鞘直径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机械取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视网膜结构改变的机器学习对早期帕金森病诊断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梁可可 郭庆歌 +9 位作者 李晓欢 马建军 杨红旗 石小雪 范咏言 杨大伟 郭大帅 董琳瑞 古祺 李东升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02-1108,共7页
背景帕金森病(PD)的诊断主要以临床症状为主,缺乏正确诊断的客观方法。目前已有关于视网膜结构改变作为PD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的研究,但基于视网膜结构改变的机器学习对预测早期PD的研究尚少。目的基于视网膜结构改变的特征构建机器学习... 背景帕金森病(PD)的诊断主要以临床症状为主,缺乏正确诊断的客观方法。目前已有关于视网膜结构改变作为PD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的研究,但基于视网膜结构改变的机器学习对预测早期PD的研究尚少。目的基于视网膜结构改变的特征构建机器学习模型,探索其在早期PD诊断中的预测价值,及探讨不同机器学习算法对PD早期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9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的年龄40~70岁的PD患者49例(PD组),并选取来医院体检的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39名健康者(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行扫频源光学相关断层扫描和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检查,并定量分析黄斑区视网膜的厚度和血管密度。将88例受试者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62例和验证集26例,选择PD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纳入机器学习模型的特征变量,并在训练集中分别构建Logistic回归(LR)、K-近邻算法(KNN)、决策树(DT)、随机森林(RF)和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评价基于视网膜改变的机器学习模型对早期PD诊断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D组患者浅层毛细血管的上方外圈(A6)、颞侧外圈(A7)、下方外圈(A8)以及鼻侧外圈(A9)密度减少,视网膜层的上方内圈(A2)、颞侧内圈(A3)、下方内圈(A4)、鼻侧内圈(A5)、A6~A9厚度,节细胞复合体层的A9厚度,神经纤维层的A7厚度,视网膜外层的A2和A4~A9厚度变薄(P<0.05)。视网膜层A2厚度(OR=0.781,95%CI=0.659~0.926)、视网膜层A3厚度(OR=1.190,95%CI=1.019~1.390)、视网膜外层A2厚度(OR=0.748,95%CI=0.603~0.929)、视网膜外层A6厚度(OR=2.264,95%CI=1.469~3.490)、视网膜外层A8厚度(OR=0.723,95%CI=0.576~0.906)以及神经纤维层A7厚度变薄(OR=0.592,95%CI=0.454~0.773)及浅层毛细血管A7密度减少(OR=1.966,95%CI=1.399~2.765)为早期P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将上述变量纳入并构建机器学习模型,结果显示,构建的5个模型中,LR模型整体性能最高,其AUC为0.841,而DT模型的准确度最高,其准确度为0.846。结论基于视网膜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可准确的预测早期PD,其中,DT模型对早期PD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扫描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 机器学习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先验信息和TV约束的正交直线扫描CL图像重建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国荣 谭川东 +2 位作者 席雅睿 袁伟 刘丰林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5-217,共13页
针对正交直线扫描计算机分层成像中存在投影数据不完备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身先验信息和总变分约束的重建算法用于正交直线扫描计算机分层成像图像重建。首先利用移动叠加算法对两段正交直线扫描数据重建分层图像,通过梯度计算、梯度... 针对正交直线扫描计算机分层成像中存在投影数据不完备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身先验信息和总变分约束的重建算法用于正交直线扫描计算机分层成像图像重建。首先利用移动叠加算法对两段正交直线扫描数据重建分层图像,通过梯度计算、梯度融合、掩膜操作,获得先验信息;然后利用先验信息和总变分正则项约束进行正交直线扫描计算机分层成像图像重建。实验结果表明,与SART-TV算法相比,该算法可以可提高获取先验信息的效率,提升重建图像质量,有效抑制正交直线扫描计算机分层成像重建图像混叠伪影、降低噪声对重建图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光学 计算机分层成像 正交直线平移扫描CL 自身先验信息 图像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广域SS-OCTA联合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9
作者 毛明珠 黎梦宇 +4 位作者 韦丁杨 陈丽 刘逸 李杰 钟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1-296,共6页
目的 超广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UWF SS-OCTA)联合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UWF SLO)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病变的检出率以及对DR分级诊断价值的研究。方法 横断面研究。招募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糖尿病患者。所... 目的 超广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UWF SS-OCTA)联合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UWF SLO)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病变的检出率以及对DR分级诊断价值的研究。方法 横断面研究。招募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糖尿病患者。所有参与者都接受了UWF SS-OCTA、UWF SLO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用于检测DR病变,包括微动脉瘤(MA)、视网膜内出血(IRH)、视网膜无灌注区(NPAs)、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RMAs)、视网膜静脉串珠(VB)、视网膜新生血管(NVE)、视盘新生血管(NVD)及玻璃体积血(VH)。联合三类影像检查(以下简称三联影像)结果作为标准对照,对比不同影像两两联合对DR病变的检出率及对DR严重度分级的一致性。结果 共纳入101例175眼。与三联影像结果相比,UWF SS-OCTA联合UWF SLO对MA、IRH、NPAs、IRMAs、NVE、NVD及VH的检出率分别为91%、83%、77%、69%、27%、10%及12%,Kappa依次为0.812、1.000、1.000、1.000、0.986、0.970及1.000。与三联影像结果相比,UWF SS-OCTA联合UWF SLO对DR的严重度分级具有优异一致性(Kappa=0.943)。结论 UWF SS-OCTA联合UWF SLO能准确识别MA、IRH、NPAs、IRMAs、NVE、NVD及VH,对DR筛查及分级诊断准确性高,适用于临床上对DR的大规模筛查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广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流像素匹配的扫描显微相位测量轮廓术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思远 刘元坤 于馨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7-46,共10页
在扫描相位测量轮廓术中,需要先将不同位置的物体匹配到同一点,再根据相移算法提取相位信息,而像素匹配精度与相移算法均会影响测量精度。为此,采用显微系统,根据其远心光路特性实现物体移动量与像素移动量的等量转换;通过交替采集白场... 在扫描相位测量轮廓术中,需要先将不同位置的物体匹配到同一点,再根据相移算法提取相位信息,而像素匹配精度与相移算法均会影响测量精度。为此,采用显微系统,根据其远心光路特性实现物体移动量与像素移动量的等量转换;通过交替采集白场图像和条纹图像,由白场图像通过光流法实现精确的像素匹配,再根据物体匀速运动特点实现条纹图像的精确像素匹配;根据初始条纹周期选择基本符合满周期的N幅条纹图,由任意步数相移方法计算出截断相位分布,再通过概率密度函数搜索最佳条纹周期,进而得到准确的相位信息,完成物体形貌测量。实验表明,所提方法有效提高了测量精度,相移算法也适用于任意N(N≥3)幅图,在模拟工业流水线场景中物体的三维测量时,RMSE(均方根误差)可达0.008 m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测量 光流法 显微系统 概率密度函数 任意N步相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