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内非奥运举办城市报纸对北京奥运舆论引导的研究--以成都市《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为例
1
作者 周云红 郭晴 +1 位作者 黄晓阳 王宏江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46,共4页
以成都最有影响力的两份报纸《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中的北京奥运报道为研究对象,探讨非奥运举办城市报纸对北京奥运舆论引导的方式和特点。研究表明,上述两报对北京奥运舆论引导的焦点是北京奥运组织筹备工作;舆论导向总体上以... 以成都最有影响力的两份报纸《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中的北京奥运报道为研究对象,探讨非奥运举办城市报纸对北京奥运舆论引导的方式和特点。研究表明,上述两报对北京奥运舆论引导的焦点是北京奥运组织筹备工作;舆论导向总体上以新闻价值为取向;正面、积极的舆论增强了公众参与的热情和信心;虽然两份报纸为同城媒体,市场化程度都很高,但差别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奥运举办城市 报纸 北京奥运 舆论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主办地城市对北京奥运会的战略性开发利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东锋 张龙栓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2-44,共3页
试图在大型赛事运作的中外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相关理论,探讨非主办地城市如何战略性地开发利用北京奥运会的赛事资源。认为非主办地城市不同的利益主体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奥运开发利用战略,并依据组织性质的不同区分了3类... 试图在大型赛事运作的中外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相关理论,探讨非主办地城市如何战略性地开发利用北京奥运会的赛事资源。认为非主办地城市不同的利益主体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奥运开发利用战略,并依据组织性质的不同区分了3类利益主体:政府、企业、民间组织。讨论了不同利益主体如何借助有关管理和营销理论确定奥运会开发利用目标的战略定位、实现目标的可能途径和制定行动计划的一般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主办地城市 北京奥运会 战略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城市共同举办奥运会的理论基础
3
作者 陶于 周兵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4-35,共2页
根据奥运会的规模化发展特征和奥运会对经济影响的特点,运用社会学的“马太效应”理论、宏观经济学的“挤出效应”理论及会展经济的“非均衡发展”理论,对奥运会由多城市共同举办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 奥运会 多城市 主办城市 马太效应理论 挤出效应理论 非均衡发展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非主办城市看北京奥运对我国旅游业的后续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张艳 孙永泰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3-55,共3页
奥运会是举办国和举办城市借以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提高国际地位、改善国际形象、提高城市竞争力的良机。从近几届奥运会来看,它给所在国和举办城市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主办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会对其他非... 奥运会是举办国和举办城市借以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提高国际地位、改善国际形象、提高城市竞争力的良机。从近几届奥运会来看,它给所在国和举办城市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主办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会对其他非主办城市的旅游品牌、游客数量、服务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后奥运时代应通过做好旅游服务、找准形象定位、完善基础设施、做好品牌策划等措施,以推动整个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奥运会 非举办城市 旅游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运会非市场价值的内在机理、效应表现、作用机制与引导策略——基于主办城市视角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婧 黄海燕 《体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3-61,共9页
奥运会非市场价值是奥运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证明公共支出的正当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的文献梳理分析得出,奥运会非市场价值是奥运会所表现出来的能够符合人的物质需求或提供心理满足,但不可在市场上流通变现的积极意义... 奥运会非市场价值是奥运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证明公共支出的正当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的文献梳理分析得出,奥运会非市场价值是奥运会所表现出来的能够符合人的物质需求或提供心理满足,但不可在市场上流通变现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奥运会非市场价值根源于奥运会的公共物品性和正外部性,体现消费者剩余。基于主办城市视角,奥运会非市场价值效应表现可从物质环境、精神文化和情感智力等3个方面进行归纳,其作用机制为:以政府为平台,以主办城市区域发展为介质,改善居民在各个层面上的生活境遇,最终以提高居民福祉为落脚点。鉴于此,全面激发基于主办城市视角奥运会非市场价值的正面效应,可采取发挥政府平台作用、调动市场主体力量、有效利用社区资源、发挥居民主动积极性、触发媒体策略性合作和普及青少年奥运教育等引导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运会 主办城市 非市场价值 城市发展 居民福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越区域:北京冬奥会居民感知对凝聚力的影响——基于上海和沈阳非举办地样本的解释
6
作者 蒋卓芮 刘东锋 姜大勇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1-72,共12页
从非举办地居民视角出发,以沈阳与上海两个非举办地城市为例,探讨冬奥会对非举办地居民的积极感知提升能否引起居民凝聚力的增加以及作用的路径如何形成。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问卷法,分析非主办地居民冬奥会感知对凝聚力影响,并将态度... 从非举办地居民视角出发,以沈阳与上海两个非举办地城市为例,探讨冬奥会对非举办地居民的积极感知提升能否引起居民凝聚力的增加以及作用的路径如何形成。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问卷法,分析非主办地居民冬奥会感知对凝聚力影响,并将态度作为拟调节变量,构建感知、凝聚力和态度3个变量间的调节模型。结果表明,非举办地居民冬奥会感知对凝聚力具有较高影响,其中感知收益对凝聚力具有较高的正向影响,感知成本对凝聚力具有较低的负向影响;非举办地冬奥会居民态度对感知成本与凝聚力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但调节强度和效果较低;非举办地居民冬奥会感知、态度与凝聚力水平均处于较高水平。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优化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成就感、获得感与凝聚力,进一步提升北京冬奥会的办赛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奥会 非举办地 感知 态度 凝聚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