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of Hybrid Rice in Response to High Plant Density and Nitrogen Rate
1
作者 Jiang Peng Xu Fu-xian +5 位作者 Zhang Lin Zhou Xing-bing Xiong Hong Liu Mao Zhu Yong-chuan Guo Xiao-yi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1年第2期23-34,共12页
Increased plant density with low N rate was a recommended strategy to increase grain yield and N use efficiency(NUE);however,grain yield,NUE and the total N uptake(TNU)responses of hybrid rice to this strategy at diff... Increased plant density with low N rate was a recommended strategy to increase grain yield and N use efficiency(NUE);however,grain yield,NUE and the total N uptake(TNU)responses of hybrid rice to this strategy at different yield levels(medium yielding site(MYS)Luzhou City and high yielding site(HYS)Deyang City had not been described.Field experiments with hybrid rice Rongyou1015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wo plant densities.High plant density(HD),low plant density(LD)and four N rates(without N,N_(0);a recommended N rate of 195 kg•hm^(-2),N_(CK);a 23%reduction in N rate,N_(-23%);a 46%reduction in N rate,N_(-46%)on yield attributes,grain yield,TNU and NUE of hybrid rice were studied under different yield levels in 2016-2017.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ain yield and NUE of hybrid rice in response to plant density and N rate varied with yield levels.For MYS,reducing N rate by 46%result in significantly lower grain yield at LD treatment;whereas at HD treatment the grain yield of hybrid rice under N_(-46%) and N_(CK) were equal.For HYS,reducing N rate by 46% result in significantly lower grain yield regardless of low plant density and high plant density;however,a reduction in N rate by 23%increased grain yield,AE_(N) by 36%,PFP_(N) by 31% and RE_(N) by 11% over N_(CK) at HD treatment.Higher grain yield of hybrid rice under the combination of HD with low N rate was attributable to improvement in spikelets per panicle and harvest index.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high plant density with low N rate might be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improve grain yield and NUE in rice production,but reduction in N application rate was determined,according to yield lev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nt density hybrid rice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grain yield yield level nitrogen r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产量水平下超级杂交稻氮素吸收利用特性 被引量:2
2
作者 蒋鹏 周兴兵 +6 位作者 张林 朱永川 郭晓艺 刘茂 熊洪 郭长春 徐富贤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0-803,共14页
探明不同产量水平下超级杂交稻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可为我国西南稻区超级杂交稻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以2个超级杂交稻品种(‘德优4727’‘泸优727’)和2个高产常规稻品种(‘金农丝苗’‘黄华占’)为材料,于2018—2020年... 探明不同产量水平下超级杂交稻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可为我国西南稻区超级杂交稻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以2个超级杂交稻品种(‘德优4727’‘泸优727’)和2个高产常规稻品种(‘金农丝苗’‘黄华占’)为材料,于2018—2020年在四川省德阳市(高产点)和泸州市(中产点)两个生态点进行大田和盆栽试验,研究两种产量水平下超级杂交稻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大田条件下不同生态点间超级杂交稻产量、氮素吸收积累利用特性差异显著。高产点超级杂交稻产量、氮肥偏生产力较中产点分别增加8.3%~23.2%、8.3%~23.1%。高产点超级杂交稻播种(SO)—幼穗分化(PI)、PI—齐穗(HD)阶段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吸收速率(除2018年幼穗分化—齐穗外)均高于中产点,HD—成熟(MA)阶段仍保持较高的氮素吸收量。高产点超级杂交稻成熟期氮素总吸收量较中产点增加15.6%~33.7%。尽管高产点超级杂交稻氮素收获指数较中产点平均增加4.6%(2018年除外),但成熟期仍有大量氮素滞留在超级杂交稻的秸秆中,造成高产点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较中产点平均减少11.3%。方差分析表明,盆栽条件下土壤、土壤×地点、土壤×品种互作对超级杂交稻产量、氮素吸收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影响不显著。高产点盆栽超级杂交稻产量、氮素吸收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变化趋势与大田试验相似。高产点SO—PI平均温度高于中产点,HD—MA平均温度低于中产点;高产点SO—PI、PI—HD和HD—MA太阳辐射积累量(除2018年PI-HD外)均高于中产点。相关分析表明,高产点籽粒产量与PI—HD氮素吸收量、氮素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与SO—PI的氮素吸收量和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中产点籽粒产量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总吸氮量呈显著正相关;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与SO—PI和HD—MA的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因此,不同产量水平超级杂交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差异主要与不同生育期内的平均温度和太阳辐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吸氮量 产量水平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下缓释肥对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74
3
作者 周宝元 王新兵 +2 位作者 王志敏 马玮 赵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21-829,共9页
【目的】氮肥中氮素的合理释放是提高作物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耕作方式也可显著影响氮肥施用效果。本文比较了浅旋、免耕和深松三种耕作方式下缓释肥和常规施肥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及植株氮素积累的影响,为玉... 【目的】氮肥中氮素的合理释放是提高作物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耕作方式也可显著影响氮肥施用效果。本文比较了浅旋、免耕和深松三种耕作方式下缓释肥和常规施肥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及植株氮素积累的影响,为玉米缓/控释肥的合理应用和耕作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试验于2013年至2014年在河南新乡进行。采用裂区设计,以耕作方式为主区,设浅旋(R)、免耕(N)和条带深松(S)3种耕作方式;肥料类型为副区,设不施氮(CK)、缓释肥(SRF)和常规施肥(CCF)3个处理。【结果】相同耕作方式下,缓释肥处理的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相同肥料处理,其条带深松耕作的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浅旋和免耕直播处理。各处理中,以条带深松下的缓释肥处理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两年产量平均增幅为13.4%~59.2%,氮肥农学利用效率(AEN)增幅为27.9%~72.7%,氮素表观利用率(REN)增长15.1~55.7个百分点。分析表明,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尤其是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的增加是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在N、R和S三种耕作方式下,缓释肥处理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较常规施肥分别提高13.0%、12.7%和18.7%;花后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14.4%、16.8%和17.8%,其中条带深松耕作的增幅显著高于浅旋和免耕直播。条带深松下缓释肥处理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与传统耕作方式和施肥方式相比,条带深松耕作和缓释肥的施用均显著提高了夏玉米的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各处理中以条带深松耕作下缓释肥处理的夏玉米产量及氮素效率最高,因此,条带深松深施缓释肥可作为黄淮海区一项有效的合理耕作与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缓释肥 耕作方式 产量 干物质积累 氮素积累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品种氮素积累与分配特征 被引量:18
4
作者 左青松 葛云龙 +4 位作者 刘荣 殷璀艳 唐瑶 杨光 冷锁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852-1859,共8页
2007—2008年度以98个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系)为材料,在不施氮肥(N0)和施纯氮150kghm–2(N1)2个处理下,通过测定成熟期不同器官干重、氮素含量,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聚类并分析其氮素积累... 2007—2008年度以98个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系)为材料,在不施氮肥(N0)和施纯氮150kghm–2(N1)2个处理下,通过测定成熟期不同器官干重、氮素含量,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聚类并分析其氮素积累与分配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差异较大,类型间差异极显著。不同类型品种随着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增加,产量增加。相关分析表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与成熟期氮素吸收总量之间相关不显著(rN0=–0.0245,rN1=–0.1131),与成熟期茎秆氮素分配比例(rN0=–0.5941**,rN1=–0.4141**)和果壳氮素分配比例(rN0=–0.6007**,rN1=–0.5374**)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籽粒氮素分配比例(rN0=0.7954**,rN1=0.7239**)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成熟期总籽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N0=0.5945**,rN1=0.5412**)。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素吸收总量对产量都有显著影响,油菜品种的选育应在一定氮素吸收总量基础上,促进后期氮素从营养器官向籽粒中输送,提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从而达到高产和高氮素利用效率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 氮素积累 氮素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N水平对油菜杂交种及其亲本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董召娣 左青松 +3 位作者 冷锁虎 石剑飞 孙家刚 孙统庆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6-369,共4页
通过测定不同施N水平下油菜杂交种及其亲本各器官的干物重和含N量,研究了施N水平对油菜杂交种及其亲本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油菜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NUEp)、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以及氮素收获指数(NH I)均随施N水平的增... 通过测定不同施N水平下油菜杂交种及其亲本各器官的干物重和含N量,研究了施N水平对油菜杂交种及其亲本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油菜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NUEp)、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以及氮素收获指数(NH I)均随施N水平的增加而显著降低。②不施氮肥条件下杂交种的NUEp和NUEg与其亲本相近,在施氮量为240和360 Kg/hm2条件下显著高于其亲本。③杂交种的NH I在不施N肥和360 Kg/hm2条件下与其亲本相近,而施N量为120、240 Kg/hm2时显著高于其亲本。④NUEg比NUEp和NH I更适合作为反映油菜N素效率高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杂交种 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 氮素收获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对胡麻根系形态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9
6
作者 崔红艳 胡发龙 +2 位作者 方子森 任盼荣 牛俊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94-701,共8页
以陇亚杂1号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施氮量(纯N)水平:不施氮(N0,0kg·hm-2)、低氮(N1,78.75kg·hm-2)、中氮(N2,105kg·hm-2)、高氮(N3,131.25kg·hm-2),采用土柱栽培法研究了氮肥运筹对胡麻根系形态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以陇亚杂1号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施氮量(纯N)水平:不施氮(N0,0kg·hm-2)、低氮(N1,78.75kg·hm-2)、中氮(N2,105kg·hm-2)、高氮(N3,131.25kg·hm-2),采用土柱栽培法研究了氮肥运筹对胡麻根系形态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抑制了胡麻枞形期根系的生长,现蕾期后根长、根系直径、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均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当超过一定施氮量(N2)时又呈下降趋势。中氮处理增加了胡麻生育后期根系在40cm以下土层的分布,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根系分布呈现高氮(N3)浅根化趋势。胡麻的根冠比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逐渐降低,但中氮处理显著提高了生育后期的根冠比。胡麻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表现为:籽粒>茎>根>叶>非籽粒生殖器官,籽粒在氮素的分配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在中氮水平(N2)时籽粒中氮素分配比例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不施氮相比,施氮处理下籽粒产量增加,中氮水平下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最高。综合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105kg·hm-2为有利于实现胡麻高产和高效的最优氮肥运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施氮水平 根系形态 籽粒产量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和生态条件对小麦品质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乔祥梅 王志伟 +4 位作者 黄锦 王志龙 程加省 杨金华 于亚雄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572-2576,共5页
【目的】为氮高效优质小麦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基因型的7个高产小麦品种为材料,在丽江和昆明2地进行田间试验,综合分析基因型、环境对小麦氮效率和品质的影响。【结果】小麦氮肥生产效率和品质均显著受地点的影... 【目的】为氮高效优质小麦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基因型的7个高产小麦品种为材料,在丽江和昆明2地进行田间试验,综合分析基因型、环境对小麦氮效率和品质的影响。【结果】小麦氮肥生产效率和品质均显著受地点的影响,同时显著存在品种×地点的互作效应;其中,品种效应相对较小,品种×地点的互作效应对氮肥生产效率的影响较大,地点对品质的影响较大。2个地点中,丽江点的氮肥吸收和生产效率显著高于昆明点,但品质相对较差;7个品种中,不同品种氮效率因评价指标不同而存在差异,云麦77氮素吸收利用及转运能力均较强,且品质相对较好;云麦53、云麦64和云麦76氮素吸收能力强;云麦57和云麦68氮素利用、转运能力强,且品质好。【结论】兼顾品质和氮效率,云麦77是综合表现最好的品种,其次是云麦57和云麦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籽粒品质 氮素利用效率 基因型 生态条件 云南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不同氮素子粒生产效率品种的氮素分配特性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左青松 唐瑶 +3 位作者 石剑飞 杨光 惠飞虎 冷锁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95-1400,共6页
以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20062-007年度73个、20072-008年度98个)为材料,通过测定成熟期不同器官干重、氮素含量,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的氮素子粒生产效率(NUEg)进行聚类并研究了不同NUEg类型的氮素积累与分配特... 以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20062-007年度73个、20072-008年度98个)为材料,通过测定成熟期不同器官干重、氮素含量,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的氮素子粒生产效率(NUEg)进行聚类并研究了不同NUEg类型的氮素积累与分配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间NUEg达显著差异。随着NUEg增加,子粒产量、子粒氮素积累量以及子粒中的氮素占全株氮素比例都逐渐增加;而茎枝和果壳中的氮素积累量以及占全株氮素的比例都逐渐减小。生产上提高油菜NUEg,可以通过高NUEg品种的选择以及合理栽培措施调节,使营养器官氮素更多向子粒中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氮素子粒生产效率 氮素积累 氮素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下水稻灌浆期氮磷钾的积累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慧 李茂柏 +5 位作者 李培德 张建明 朱春梅 张志奇 Jung-Ro Lee 朴钟泽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35,共7页
选用10个氮素利用效率不同的粳稻品种,研究在3个氮素处理水平下水稻灌浆期营养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及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鞘叶和茎中氮的含量均以灌浆前期最高,以后逐渐降低,穗部氮素总积累量在整个籽粒灌浆时期均呈增加的趋... 选用10个氮素利用效率不同的粳稻品种,研究在3个氮素处理水平下水稻灌浆期营养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及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鞘叶和茎中氮的含量均以灌浆前期最高,以后逐渐降低,穗部氮素总积累量在整个籽粒灌浆时期均呈增加的趋势,N10、N20处理更有利于促进植株对氮的吸收及含量的提高。施氮后灌浆前期能够促进籽粒中增加磷、钾的积累,后期能加快磷、钾的转移速度。鞘叶和茎秆的氮素积累量与成熟期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在灌浆后期均呈负相关,鞘叶的N0和N20处理达到极显著水平,N10处理达到显著水平;3种处理水平下氮素在穗中的分配比率与成熟期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氮素在鞘叶和茎秆的分配率与成熟期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在灌浆后期呈负相关,所有处理中鞘叶部分达到极显著的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素 氮素积累 灌浆期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油菜品种氮素积累差异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石剑飞 刘荣 +3 位作者 左青松 唐瑶 殷璀艳 冷锁虎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6-59,共4页
2007-2008年以98个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系)为材料,在不同氮肥水平下通过测定成熟期不同器官干重、氮素含量,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进行聚类并研究了不同类型品种的氮素积累差异。结果表明,... 2007-2008年以98个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系)为材料,在不同氮肥水平下通过测定成熟期不同器官干重、氮素含量,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进行聚类并研究了不同类型品种的氮素积累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差异较大,类型间达极显著差异。不同类型品种的产量随着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类型品种氮素积累总量差异较小;不同类型品种随着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增加,茎枝和果壳积累氮素减少,籽粒积累氮素增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与茎枝和果壳氮素积累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籽粒氮素积累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提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首先是降低营养器官中氮素积累,其次才是增加籽粒氮素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 氮素积累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品种干物质生产及农艺性状差异 被引量:6
11
作者 左青松 刘荣 +3 位作者 石剑飞 唐瑶 杨光 冷锁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5-239,共5页
2007~2008年度以98个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系)为材料,通过测定初花期和成熟期不同器官干重和氮素含量以及成熟期植株农艺性状,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系)按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从低到高依次分为6类,并研究不同类... 2007~2008年度以98个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系)为材料,通过测定初花期和成熟期不同器官干重和氮素含量以及成熟期植株农艺性状,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系)按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从低到高依次分为6类,并研究不同类型材料间干物质生产和农艺性状差异。结果表明,成熟期总生物量、果壳干重和籽粒产量、一次分枝数和角果数可以作为NUEg的初步筛选指标。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干物质生产方面,成熟期籽粒和果壳干重对NUEg有显著影响,提高NUEg重点是提高花后角果干物质积累,尤其是籽粒干物质积累;在农艺性状方面,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对NUEg有显著影响,提高NUEg首先应提高角果数,其次是每角粒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 干物质生产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0年中国大陆主要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分析 被引量:194
12
作者 于飞 施卫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11-1324,共14页
利用文献调研的方法,对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公开发表的研究时间为2004年以来的中文氮肥效应研究相关文献及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三大粮食作物可获得的不施氮肥的基础产量可达到施氮条件下最高产量的67.9%~75.9%;... 利用文献调研的方法,对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公开发表的研究时间为2004年以来的中文氮肥效应研究相关文献及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三大粮食作物可获得的不施氮肥的基础产量可达到施氮条件下最高产量的67.9%~75.9%;根据施氮量与相对产量的回归方程,水稻、小麦、玉米的最高产量施氮量分别为246、250、274kghm-1。近10年我国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效率有所提高,水稻、小麦、玉米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为39.0%、34.8%、29.1%,农学效率分别为12.7、9.2、11.1kgkg-1;氮肥表观利用率较2001—2005年统计结果提高6.8百分点,基本达到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水平(35%)。三大粮食作物的氮肥施用量与氮肥偏生产力的相关性均可以用幂指数方程拟合,且拟合效果均较好,水稻R2=0.8489,小麦R2=0.6575,玉米R2=0.7917,偏生产力是现阶段评价氮肥料效应的适宜指标。综合考虑三大粮食作物的产量要求和氮肥利用率,本研究认为180~240kghm“的施氮量是目前我国三大粮食作物较适宜的施氮量范围。这与国家农业部办公厅发布的《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区域大配方与施肥建议》的推荐施氮量有较高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表观利用率 氮肥农学效率 氮肥偏生产力 粮食作物 适宜施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杂种优势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石剑飞 殷璀艳 +4 位作者 刘荣 唐瑶 杨光 左青松 冷锁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4432-4433,4439,共3页
[目的]研究甘蓝型油菜N素籽粒生产效率的杂种优势,为生产上N高效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测定2个N肥水平下6个甘蓝型油菜亲本(浙双3号、扬油7号、ZJ1、史力佳、宁油14号和沪油16)及其完全双列杂交组合成熟期干物质生产及N素含量... [目的]研究甘蓝型油菜N素籽粒生产效率的杂种优势,为生产上N高效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测定2个N肥水平下6个甘蓝型油菜亲本(浙双3号、扬油7号、ZJ1、史力佳、宁油14号和沪油16)及其完全双列杂交组合成熟期干物质生产及N素含量;分析并计算N素籽粒生产效率的杂种优势、配合力效应以及遗传力大小。[结果]N素籽粒生产效率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配合力方差分析表明N素籽粒生产效率受加性效应、非加性效应和细胞质效应的共同影响;遗传方差分析表明低N条件下N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基因加性作用和非加性作用都比较重要,而高N条件下则以基因的非加性效应为主。[结论]油菜N素籽粒生产效率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N素籽粒生产效率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油菜品种物质生产及产量构成的差异 被引量:8
14
作者 左青松 唐瑶 +3 位作者 石剑飞 杨光 惠飞虎 冷锁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3985-3987,共3页
[目的]明确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油菜品种的干物质生产及产量构成因素差异。[方法]以甘蓝型油菜品种为材料,成熟期测定各器官干物重、氮素含量以及产量构成,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进行聚类,... [目的]明确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油菜品种的干物质生产及产量构成因素差异。[方法]以甘蓝型油菜品种为材料,成熟期测定各器官干物重、氮素含量以及产量构成,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进行聚类,研究不同NUEg类型品种干物质积累分配特性和产量构成差异。[结果]供试品种间NUEg差异很大,类型间差异显著。随着NUEg增加,类型间籽粒产量增加,籽粒干重比例增加,角果数增加,茎枝干重比例下降。进一步分析显示NUEg与籽粒干重(r2007=0.6840**,r2008=0.7374**)、籽粒干重比例(r2007=0.5703**,r2008=0.5354**)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生产上提高NUEg,可以通过高产,高角果数品种的筛选,采取合理的栽培措施促进茎枝光合产物向外输送,增加籽粒干重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 干物质 产量构成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稻基因型优良食味品质的氮素调控与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殷春渊 王书玉 +12 位作者 刘贺梅 孙建权 胡秀明 王和乐 田芳慧 马朝阳 张金霞 刘经纬 张瑞平 王蕊 张栩 李习军 王玲燕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604-1612,共9页
【目的】明确稻米食味品质与氮素营养吸收利用的关系,筛选优良食味氮高效水稻基因型。【方法】以近几年沿黄地区培育的优良粳稻品种(品系)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氮肥水平,研究其对不同水稻基因型稻米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 【目的】明确稻米食味品质与氮素营养吸收利用的关系,筛选优良食味氮高效水稻基因型。【方法】以近几年沿黄地区培育的优良粳稻品种(品系)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氮肥水平,研究其对不同水稻基因型稻米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不同水稻基因型稻米食味值在不同氮肥处理下存在较大差异,基本表现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不施氮肥处理食味值较高平均达83.9;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则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线性分析表明,食味值与施氮量呈显著的开口向下抛物线关系(r=0.998^(**))。稻米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氮肥利用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基因型间存在较大差异。以新稻89、新科稻31为代表的优良氮高效水稻基因型普遍表现为外观品质好,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相对较高,最高达56.44 kg/kg。相关分析表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与食味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氮肥利用效率与食味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垩白粒率、垩白度呈负相关,与精米率、整精米率呈正相关。说明在不施氮肥或少施氮肥水平下,稻米食味品质提高,外观品质下降。【结论】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可作为优质氮高效食味米育种重要的评价指标,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可能更有利于改善稻米的加工、外观品质及水稻产量水平;优质氮高效(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高产氮高效(高氮肥利用效率)分别可作为水稻优良食味米育种和高产育种的重要评价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素 优良食味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 氮肥利用率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遗传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施伏芝 阮新民 +2 位作者 倪金龙 罗志祥 苏泽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6期11792-11794,共3页
[目的]了解不同氮环境中水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遗传特点。[方法]采用Dasanbyeo×TR22183杂交,构建了163个家系组成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研究施氮、不施氮处理的水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遗传机制。... [目的]了解不同氮环境中水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遗传特点。[方法]采用Dasanbyeo×TR22183杂交,构建了163个家系组成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研究施氮、不施氮处理的水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遗传机制。[结果]两亲本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在不同处理中均存在统计学差异,RILs群体的变幅较大,极显著差异,且呈连续变异。水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属两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在施氮处理下的最适模型为E-1-4模型,主基因表现为显性上位作用,遗传率为51.03%,且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不同;在未施氮处理下的最适模型为E-1-9,主基因表现为抑制作用,遗传率为41.10%。主基因间包括加性和加性上位互作效应。[结论]水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在不同的氮环境中均属两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在施氮环境中表现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 遗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喷灌条件下不同水氮处理对冬小麦水氮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郭曾辉 雒文鹤 +3 位作者 刘朋召 师祖姣 王瑞 李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56-1265,共10页
在关中平原冬小麦生产中,降雨分布不合理和肥料利用效率低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为提高该地区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于2017-2019年在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曹新庄试验站进行冬小麦田间试验,供试品种为普冰151,采用施氮和灌水二因素裂... 在关中平原冬小麦生产中,降雨分布不合理和肥料利用效率低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为提高该地区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于2017-2019年在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曹新庄试验站进行冬小麦田间试验,供试品种为普冰151,采用施氮和灌水二因素裂区设计,灌水量为主区(W_(0):0m^(3)·hm^(-2);W_(1):600 m^(3)·hm^(-2);W_(2):1200 m^(3)·hm^(-2)),灌溉方式为微喷灌;施氮量为副区(N_(0):0 kg·hm^(-2);N_(1):75 kg·hm^(-2);N_(2):150 kg·hm^(-2);N_(3):225 kg·hm^(-2);N 4:300 kg·hm^(-2)),研究了灌溉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灌溉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经济效益和水氮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灌溉能提高氮肥偏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随着灌溉量增加而降低,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灌溉量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施氮量超过150 kg·hm^(-2),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和冬小麦产量不会显著增加,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施氮量升高而降低。因此,施氮量150 kg·hm^(-2)配合越冬灌水600 m^(3)·hm^(-2),能够在保障高产的基础上,提高水、氮利用效率,降低种植投入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关中平原小麦高产高效水氮运筹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喷灌 冬小麦 产量 经济效益 水分利用效率 氮肥偏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对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花后光合物质生产力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18
作者 丁永刚 汤小庆 +6 位作者 梁鹏 罗周 朱敏 李春燕 朱新开 丁锦峰 郭文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0-498,共9页
为明确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对减氮的响应特点,以前期筛选出的氮高效品种扬麦25、宁麦21和氮低效品种扬麦22、扬麦20为材料,研究减氮模式对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光合生产能力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高效品种扬麦25和宁麦21的... 为明确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对减氮的响应特点,以前期筛选出的氮高效品种扬麦25、宁麦21和氮低效品种扬麦22、扬麦20为材料,研究减氮模式对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光合生产能力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高效品种扬麦25和宁麦21的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扬麦22和扬麦20,氮高效品种的平均籽粒产量和平均氮肥利用效率较氮低效品种分别高10.9%和23.9%。与常规施氮处理(CK)模式相比,减氮20%并采用基肥和拔节肥各施氮90 kg·hm^(-2)(M4)模式下,氮高效品种开花期LAI、旗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及乳熟期旗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均未显著降低,且乳熟期平均LAI提高16.0%,进而使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从而实现产量稳定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提高;而氮低效品种花后光合生产能力、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随施氮量降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这说明,氮高效品种较氮低效品种有着更多的减氮潜力,前者在适量减氮和合理施肥方式下,可通过延缓花后叶面积衰减、保持较强的花后光合能力和增加花后物质生产力,实现产量稳定和氮肥利用效率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氮 氮高效品种 产量 氮肥利用效率 光合物质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控氮肥对玉米氮素吸收及生产量的影响
19
作者 皇甫呈惠 王安臻 +4 位作者 刘树堂 陈延玲 高占 贾志越 柯妍柠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4期79-83,共5页
通过池栽试验,研究不同缓控氮肥处理对玉米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缓控氮肥更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施用缓控氮肥60 d对提高玉米产量最明显,其产量为:9 490 kg·hm-2,比对照提高了54%。缓控氮肥90 d对玉米氮素... 通过池栽试验,研究不同缓控氮肥处理对玉米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缓控氮肥更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施用缓控氮肥60 d对提高玉米产量最明显,其产量为:9 490 kg·hm-2,比对照提高了54%。缓控氮肥90 d对玉米氮素产谷效率影响显著,产谷效率最低,为40.95 kg·kg-1,比对照降低42%。缓控氮肥60 d氮肥生产效率最高,为48.92 kg·kg-1,比对照提高53.98%。缓控氮肥60 d玉米氮素阶段性的吸收积累显著,且出苗60 d时吸收强度最大,为7.19 kg·hm-2·d-1。缓控氮肥可以控制养分释放,在玉米需肥时期能够及时补充,促进玉米对氮素的吸收,提高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控氮肥 产谷效率 生产效率 肥料利用率 生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