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of Hybrid Rice in Response to High Plant Density and Nitrogen Rate
1
作者 Jiang Peng Xu Fu-xian +5 位作者 Zhang Lin Zhou Xing-bing Xiong Hong Liu Mao Zhu Yong-chuan Guo Xiao-yi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1年第2期23-34,共12页
Increased plant density with low N rate was a recommended strategy to increase grain yield and N use efficiency(NUE);however,grain yield,NUE and the total N uptake(TNU)responses of hybrid rice to this strategy at diff... Increased plant density with low N rate was a recommended strategy to increase grain yield and N use efficiency(NUE);however,grain yield,NUE and the total N uptake(TNU)responses of hybrid rice to this strategy at different yield levels(medium yielding site(MYS)Luzhou City and high yielding site(HYS)Deyang City had not been described.Field experiments with hybrid rice Rongyou1015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wo plant densities.High plant density(HD),low plant density(LD)and four N rates(without N,N_(0);a recommended N rate of 195 kg•hm^(-2),N_(CK);a 23%reduction in N rate,N_(-23%);a 46%reduction in N rate,N_(-46%)on yield attributes,grain yield,TNU and NUE of hybrid rice were studied under different yield levels in 2016-2017.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ain yield and NUE of hybrid rice in response to plant density and N rate varied with yield levels.For MYS,reducing N rate by 46%result in significantly lower grain yield at LD treatment;whereas at HD treatment the grain yield of hybrid rice under N_(-46%) and N_(CK) were equal.For HYS,reducing N rate by 46% result in significantly lower grain yield regardless of low plant density and high plant density;however,a reduction in N rate by 23%increased grain yield,AE_(N) by 36%,PFP_(N) by 31% and RE_(N) by 11% over N_(CK) at HD treatment.Higher grain yield of hybrid rice under the combination of HD with low N rate was attributable to improvement in spikelets per panicle and harvest index.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high plant density with low N rate might be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improve grain yield and NUE in rice production,but reduction in N application rate was determined,according to yield lev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nt density hybrid rice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grain yield yield level nitrogen r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氮素分配与运转的差异 被引量:43
2
作者 董桂春 王余龙 +5 位作者 周娟 张彪 张传胜 张岳芳 杨连新 黄建晔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9-155,共7页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测定干物重、氮素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测定干物重、氮素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和F 6种类型,研究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品种氮素分配与运转的基本特点。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间NUEg的差异很大(244%、325%),A、B、C、D、E和F类品种的平均NUEg,2001年分别为20.51、31.04、35.64、39.46、43.55、50.92 g g-1,2002年分别为24.33、31.61、35.83、39.06、43.51、50.00g g-1;NUEg高的品种抽穗期、成熟期茎鞘叶中氮素比例小、穗中氮素比例大,成熟期更明显,结实期茎鞘叶氮素运转量大、运转率高;提高结实期茎鞘叶氮素运转量和运转率有利于提高结实期茎鞘叶干物重运转量和经济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型水稻 品种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 氮素分配 氮素运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常规籼稻品种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主要源库指标 被引量:22
3
作者 董桂春 王余龙 +3 位作者 张岳芳 陈培峰 杨连新 黄建晔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3-49,共7页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测定叶面积系数、库容量、干物重以及氮素含量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从低刘高依次分为A、B...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测定叶面积系数、库容量、干物重以及氮素含量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从低刘高依次分为A、B、C、D、E、F共6种类型,研究各类型籼稻品种有关源库指标的差异以及影响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主要源库指标。结果表明,A、B、C、D、E、F类籼稻品种的平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2001年分别为20.51、31.04、35.64、39.46、43.55和50.92gg^-1,2002年分别为24.33、31.61、35.83、39.06、43.51和50.00gg^-1;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源、库的基本特点为抽穗期的叶面积系数较小、灌浆结实期叶面积下降速度慢、净同化率高、库容量大,抽穗期的单位叶面积、单位干物重和单位氮素所承担(形成)的库容量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单位氮素库容量、单位干物质库容量、单位库容量形成的产量、抽穗期叶面积系数以及抽穗期至成熟期叶面积系数减少量对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有显著影响(R^2=0.749—0.805)。通径分析表明,抽穗期的单位氮素库容量和单位于物质库容量以及单位库容量形成的产量对籼稻品种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影响力明显大于抽穗期叶面积系数和抽穗期至成熟期叶面积系数减少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型水稻 品种 氮紊籽粒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的基本特点 被引量:35
4
作者 董桂春 王余龙 +3 位作者 张岳芳 陈培峰 杨连新 黄建晔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511-1518,共8页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测定叶面积系数、干物重(包括根系)、氮素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氮素籽粒生产效率(...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测定叶面积系数、干物重(包括根系)、氮素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共6类,研究各类品种产量构成的基本特点。结果表明,(1)供试品种间NUEg的差异很大(344%、425%),A、B、C、D、E、F类品种的平均NUEg 2001年分别为20.51、31.04、35.64、39.464、3.55、50.92 g.g-1,2002年分别为24.33、31.613、5.833、9.06、43.51、50.00 g.g-1;(2)随着NUEg水平的提高,籼稻品种的产量水平显著提高,两年结果一致;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氮素总吸收量(包括根)和NUEg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改良二者均可提高籼稻品种的产量水平;(3)高NUEg类品种的基本特点为单位面积穗数较多、库容量大、结实率高、抽穗期叶面积系数较小、抽穗期单位叶面积籽粒产量高、经济系数高,而每穗颖花数、千粒重以及生物产量等与籼稻品种的NUEg水平关系不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型水稻 品种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 产量 叶面积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不同的籼稻品种物质生产和分配的基本特点 被引量:24
5
作者 董桂春 王余龙 +5 位作者 张传胜 张岳芳 陈培峰 杨连新 黄建晔 龙银成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7-142,共6页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于抽穗期和成熟期测定根、茎鞘、绿叶、黄叶和穗等器官的干物重及不同器官的氮素含量,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的氮素籽粒...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于抽穗期和成熟期测定根、茎鞘、绿叶、黄叶和穗等器官的干物重及不同器官的氮素含量,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进行聚类,研究不同NUEg类型籼稻品种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的特点。结果表明,(1)供试籼稻品种间NUEg的差异很大,A、B、C、D、E、F类籼稻品种的平均NUEg 2001年分别为20.51、31.04、35.64、39.46、43.555、0.92 g g-1,2002年分别为24.33、31.61、35.83、39.06、43.515、0.00 g g-1;(2)不同NUEg类型籼稻品种间生物产量差异不大,但高NUEg类型籼稻品种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小,抽穗后干物质生产量大且占生物产量的比例高;(3)不同NUEg类型籼稻品种间抽穗期的根干重和茎鞘干重占全株干重的比例差异不大,但NUEg水平越高的籼稻品种,其成熟期的根重和茎鞘重占全株干重的比例越小;(4)NUEg水平越高的籼稻品种,其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叶片干重占全株干重的比例越小,穗干重占全株干重的比例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型水稻 品种 氮索籽粒生产效率 物质生产 物质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被引量:6
6
作者 周娟 李进前 +4 位作者 张彪 张传胜 张岳芳 王余龙 董桂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6期15805-15808,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基本特点。[方法]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88个2、002年122个)为材料,测定干物重、氮素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 [目的]研究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基本特点。[方法]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88个2、002年122个)为材料,测定干物重、氮素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6种类型。[结果]供试品种间NUEg的差异很大;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成熟期全株、根系、茎鞘叶、穗含氮率低;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抽穗前吸氮量、成熟期总吸氮量较小;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成熟期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高。[结论]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吸氮量小、植株含氮率低、氮素利用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品种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 氮素吸收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