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性生物炭复合材料对Ni(Ⅱ)的吸附性能及其机理研究
1
作者 陈文清 鲁秀国 刘进凯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4-201,210,共9页
分析改性生物炭复合材料对重金属Ni(Ⅱ)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研究,以原始收集的农林废弃物核桃壳为原料,将其在氮气氛围下炭化,制备氮炭化核桃壳生物炭,再使用天然蒙脱土为改性剂制备改性生物炭复合材料,并对其加以表征分析。进行扫描电镜(S... 分析改性生物炭复合材料对重金属Ni(Ⅱ)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研究,以原始收集的农林废弃物核桃壳为原料,将其在氮气氛围下炭化,制备氮炭化核桃壳生物炭,再使用天然蒙脱土为改性剂制备改性生物炭复合材料,并对其加以表征分析。进行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RD)等分析,探究改性核桃壳炭基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改性生物炭表面粗糙,疏松多孔,蒙脱土颗粒附着在生物炭表面,孔隙结构发达,与未改性前的生物炭相比活性位点增加,提升吸附效果。吸附剂用量1.2g/L,pH为6,反应温度为室温298K,时间6h转速为160r/min进行震荡,去除Ni(Ⅱ)效率最高为94.0%。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因此,改性后的生物炭复合材料对水体中重金属Ni(Ⅱ)的去除具有较好的效果,对今后重金属水体污染治理和修复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生物炭复合材料 蒙脱土 吸附 重金属 n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Ⅱ)、Ni(Ⅱ)对厌氧氨氧化脱氮性能及微生物影响研究
2
作者 李登志 刘海涛 +2 位作者 伍洋伯 崔锡钦 季军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8-148,共11页
Cu(Ⅱ)和Ni(Ⅱ)广泛存在于各类工业废水中。为促进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在高氨氮工业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本文考察了Cu(Ⅱ)、Ni(Ⅱ)对厌氧氨氧化-升流式厌氧污泥床(ANAMMOX-UASB)反应器脱氮性能及微生物的... Cu(Ⅱ)和Ni(Ⅱ)广泛存在于各类工业废水中。为促进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在高氨氮工业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本文考察了Cu(Ⅱ)、Ni(Ⅱ)对厌氧氨氧化-升流式厌氧污泥床(ANAMMOX-UASB)反应器脱氮性能及微生物的影响,分析了anammox反应中硝酸盐还原酶(NR)、亚硝酸盐还原酶(NiR)、肼合成酶(HZS)和肼氧化酶(HZO)的活性变化,揭示了Cu(Ⅱ)、Ni(Ⅱ)对anammox的抑制机理。结果表明,在氮容积负荷(NLR)为1.50 kg·m^(-3)·d^(-1)条件下,Cu(Ⅱ)、Ni(Ⅱ)对anammox的抑制阈值分别为2.0和1.0 mg·L^(-1),此浓度下anammox污泥的比厌氧氨氧化活性(SAA)分别下降56.21%和58.71%,但厌氧氨氧化-上流式厌氧污泥床生物反应器(ANAMMOX-UASB)仍具有稳定脱氮性能,氮去除效率(NRE)分别为81.65%和83.24%。4.0 mg·L^(-1) Cu(Ⅱ)和2.0 mg·L^(-1) Ni(Ⅱ)分别导致ANAMMOX-UASB的NRE下降至17.09%和22.07%。解除Cu(Ⅱ)、Ni(Ⅱ)胁迫后,ANAMMOX-UASB脱氮性能均成功恢复,恢复期分别为20和54 d,但SAA仅恢复至5.62和4.90 mg·g^(-1)·h^(-1),为初始状态的42.29%、37.81%。Ni(Ⅱ)对anammox的抑制主要归因于对功能酶NiR活性的负面作用,2.0 mg·L^(-1) Ni(Ⅱ)使NiR活性降低40.00%;Cu(Ⅱ)对4种功能酶未产生明显抑制,4.0 mg·L^(-1) Cu(Ⅱ)仅使HZS活性降低10.00%。厌氧氨氧化菌(AnAOBs)通过分泌大量胞外聚合物(EPS)可有效抵抗Cu(Ⅱ)胁迫,但无法有效应对Ni(Ⅱ)胁迫。Cu(Ⅱ)、Ni(Ⅱ)的添加引起Candidatus Brocadia和Candidatus Jettenia之间生态位变化,Candidatus Jettenia对Cu(Ⅱ)、Ni(Ⅱ)具有更强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Cu() ni()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席夫碱配体的Salen-Ni(Ⅱ)、Cu(Ⅱ)、Zn(Ⅱ)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3
作者 江道勇 邓卫星 +3 位作者 陈继红 潘璠 张鹏飞 王勇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0-186,共7页
合成了水杨醛衍生物多齿配体3,5-二溴水杨醛缩邻苯二胺(H 2L)以及其3种过渡系Ni(Ⅱ)、Cu(Ⅱ)、Zn(Ⅱ)金属配合物。采用核磁氢谱(1H-NMR)、质谱(MS)、红外光谱(FT-IR)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测定了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由热... 合成了水杨醛衍生物多齿配体3,5-二溴水杨醛缩邻苯二胺(H 2L)以及其3种过渡系Ni(Ⅱ)、Cu(Ⅱ)、Zn(Ⅱ)金属配合物。采用核磁氢谱(1H-NMR)、质谱(MS)、红外光谱(FT-IR)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测定了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由热重分析(TG-DTG)曲线可知3种配合物均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以及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H_(2)L及其Ni(Ⅱ)、Cu(Ⅱ)、Zn(Ⅱ)配合物的光谱学性质,其中构建了配合物ZnL·H_(2)O的能带结构模型,得到其光学带隙为2.62eV。同时对配体及系列配合物进行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欧式杆菌的抑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配体及配合物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且配合物的抑菌活性优于配体。金属元素是影响配合物抑菌活性的重要因素。此外,ZnL·H_(2)O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并成功地应用于HeLa细胞的示踪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u()/Zn()金属配合物 热稳定性 光谱特性 抑菌活性 细胞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龙虾壳生物炭对重金属Ni(Ⅱ)的吸附特征及机理探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许小淇 周斌 +1 位作者 李锦徽 陈旸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8-677,共10页
小龙虾壳是一种常见的厨余垃圾废弃物,将其制成生物炭吸附重金属从而减少污染,可实现其资源化利用。不同的原料处理方式可能会影响小龙虾壳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探明其机理将有助于优化小龙虾壳生物炭的生产和应用,进而对厨余垃圾... 小龙虾壳是一种常见的厨余垃圾废弃物,将其制成生物炭吸附重金属从而减少污染,可实现其资源化利用。不同的原料处理方式可能会影响小龙虾壳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探明其机理将有助于优化小龙虾壳生物炭的生产和应用,进而对厨余垃圾废弃物的处理提供参考。该研究以小龙虾壳为原料,通过不同处理方式得到三种生物炭:生虾壳炭(CB)、烹饪后清洗的虾壳炭(WCB)及烹饪后未洗的虾壳炭(CCB)。采用批量吸附实验,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测试方法对生物炭的性质及吸附机理进行探究。结果显示,比表面积和平衡吸附量的顺序为CB>WCB>CCB,最大吸附量的顺序为CB>CCB>WCB;三种生物炭对Ni(Ⅱ)的吸附动力学符合Elovich模型,拟一级动力学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吸附机理有物理吸附、阳离子交换,表面官能团络合;经烹饪的虾壳较生虾壳更难资源化利用,清洗处理对吸附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利用烹饪后未清洗的小龙虾壳制生物炭更经济环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小龙虾壳 厨余垃圾 ni() 重金属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theses,crystal structures,and quantum chemistry calculation of two Ni(Ⅱ)coordination polymers 被引量:2
5
作者 LI Xiumei HUANG Yanju +1 位作者 LIU Bo PAN Yaru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31-2039,共9页
Two new coordination polymers,[Ni(Hpdc)(bib)(H_(2)O)]_(n)(1)and{[Ni(bib)_(3)](ClO_(4))_(2)}_(n)(2),were prepared by mixing Ni^(2+),3,5⁃pyrazoledicarboxylic acid(H3pdc)/p⁃nitrobenzoic acid and 1,4⁃bis(imidazol⁃1⁃ylmeth... Two new coordination polymers,[Ni(Hpdc)(bib)(H_(2)O)]_(n)(1)and{[Ni(bib)_(3)](ClO_(4))_(2)}_(n)(2),were prepared by mixing Ni^(2+),3,5⁃pyrazoledicarboxylic acid(H3pdc)/p⁃nitrobenzoic acid and 1,4⁃bis(imidazol⁃1⁃ylmethyl)butane(bib)by a hydrothermal method,respectively.X⁃ray crystallography reveals a 2D network constructed by six⁃coordinated Ni(Ⅱ)centers,bib,and Hpdc2-ligands in complex 1,while a 2D network is built by Ni(Ⅱ)and bib ligands in 2.Furthermore,the quantum⁃chemical calculations have been performed on‘molecular fragments’extracted from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1 using the PBE0/LANL2DZ method in Gaussian 16 and the VASP program.CCDC:2343794,1;234379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ordination polymer nickel()complex crystal structure quantum⁃chemical calc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体辅助Ni(Ⅱ)离子印迹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6
作者 付冬雪 赵莉 +2 位作者 姚星月 王琪 成会玲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39,88,共6页
采用沉淀聚合法,以Ni(Ⅱ)离子为模板离子,邻氨基吡啶为配体,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系统优化印迹条件,制备一系列Ni(Ⅱ)离子印迹聚合物Ni(Ⅱ)-IIP_(1-20)及相应的非印迹聚合物Ni(Ⅱ)-NIP_(1-20)。采用SEM(扫描电镜)、FT-IR(红外光谱)等对... 采用沉淀聚合法,以Ni(Ⅱ)离子为模板离子,邻氨基吡啶为配体,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系统优化印迹条件,制备一系列Ni(Ⅱ)离子印迹聚合物Ni(Ⅱ)-IIP_(1-20)及相应的非印迹聚合物Ni(Ⅱ)-NIP_(1-20)。采用SEM(扫描电镜)、FT-IR(红外光谱)等对较优条件下制备的Ni(Ⅱ)-IIP_(3)及Ni(Ⅱ)-NIP_3进行结构表征,通过动力学吸附实验和等温吸附实验等进一步探究其吸附行为。结果表明:Ni(Ⅱ)-IIP_3对Ni(Ⅱ)离子的平衡吸附量达109.48 mg/g,印迹因子为3.70,是典型的介孔材料。其表面存在吸附Ni(Ⅱ)离子的特异性印迹孔穴,吸附行为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此外,在“竞争离子”Co(Ⅱ)离子存在的条件下,Ni(Ⅱ)-IIP_3对Ni(Ⅱ)离子仍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良好的吸附选择性,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吸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离子 沉淀聚合法 离子印迹聚合物 邻氨基吡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功能单体的Ni(Ⅱ)离子印迹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7
作者 洪玉文 汪鑫 +3 位作者 付冬雪 王贵芳 罗甘滨 成会玲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97,共7页
采用沉淀聚合法,以Ni(Ⅱ)离子为模板离子,α-甲基丙烯酸和N-异丙基丙烯酰胺为双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制备Ni(Ⅱ)离子印迹复合膜的实验条件进行系统优化,制备了16种Ni(Ⅱ)离... 采用沉淀聚合法,以Ni(Ⅱ)离子为模板离子,α-甲基丙烯酸和N-异丙基丙烯酰胺为双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制备Ni(Ⅱ)离子印迹复合膜的实验条件进行系统优化,制备了16种Ni(Ⅱ)离子印迹复合膜[Ni(Ⅱ)-IICMs]和相应的非印迹复合膜(NICMs),得出制备Ni(Ⅱ)-IICMs的较优实验条件。采用平衡吸附实验对Ni(Ⅱ)-IICMs和NICMs进行吸附量和印迹因子评价,结果表明:在较优实验条件下制备的Ni(Ⅱ)-IICM_(8),平衡吸附量为1.286mmol/g,印迹因子为1.737。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氮气吸附/脱附等手段对Ni(Ⅱ)-IICM_(8)和相应NICM_(8)的内部结构及表面形貌进行表征。使用动力学吸附和等温吸附实验对Ni(Ⅱ)-IICM_(8)和NICM_(8)的吸附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i(Ⅱ)-IICM_(8)对Ni(Ⅱ)离子的吸附,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快速达到吸附平衡,且在不同浓度的溶液中都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在不同温度下,探究Ni(Ⅱ)-IICM_(8)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Ni(Ⅱ)-IICM_(8)具有良好的“温度响应性”。综上所述,说明实验研究制备的Ni(Ⅱ)-IICM_(8),有望用于实际样品中Ni(Ⅱ)离子的分离和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淀聚合法 ni()离子 双功能单体 离子印迹复合膜 温度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Ⅱ)与HSA或BSA的结合平衡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沈星灿 边贺东 +4 位作者 涂楚桥 张宏志 梁宏 周永洽 申泮文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3-78,共6页
用平衡透析法研究了生理pH(7.43)及pH(5.0)条件下Ni(Ⅱ)与HSA或BSA的结合平衡。Scatchard图分析表明 ,生理pH条件下 ,Ni(Ⅱ)在HSA或BSA中均有2个强结合部位 ,而在pH(5.0)条件下 ,只有1个强结合部位。Hill图分析表明Ni(Ⅱ)与HSA或BSA的... 用平衡透析法研究了生理pH(7.43)及pH(5.0)条件下Ni(Ⅱ)与HSA或BSA的结合平衡。Scatchard图分析表明 ,生理pH条件下 ,Ni(Ⅱ)在HSA或BSA中均有2个强结合部位 ,而在pH(5.0)条件下 ,只有1个强结合部位。Hill图分析表明Ni(Ⅱ)与HSA或BSA的结合均产生较强的正协同效应。通过不同pH对Ni(Ⅱ)与HSA或BSA结合的影响及Ni(Ⅱ)与Cu(Ⅱ)和Ca(Ⅱ)的竞争结合的结果 ,推测了两个强结合部位可能的结合位点和配位原子。竞争结果还表明Cu(Ⅱ)对Ni(Ⅱ)的结合有明显拮抗作用。Ca(Ⅱ)对Ni(Ⅱ)的结合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白蛋白 平衡透析 楞同效应 配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季戊四胺席夫碱的Ni(Ⅱ)和Cu(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其抑菌活性 被引量:9
9
作者 张奇龙 王焕宇 +3 位作者 江峰 冯广卫 徐红 黄亚励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64-468,共5页
以4-甲氧基水杨醛和季戊四胺进行缩合反应得到席夫碱化合物H_4L,然后将配体H_4L分别与Ni(Cl O_4)_2·6H_2O、Cu(Cl O_4)_2在乙醇溶液中进行配位反应,得到2个席夫碱配合物[Ni_2(L)]·DMF(1)和[Cu_4(L)_2(DMSO)_3]·2DMSO(2)... 以4-甲氧基水杨醛和季戊四胺进行缩合反应得到席夫碱化合物H_4L,然后将配体H_4L分别与Ni(Cl O_4)_2·6H_2O、Cu(Cl O_4)_2在乙醇溶液中进行配位反应,得到2个席夫碱配合物[Ni_2(L)]·DMF(1)和[Cu_4(L)_2(DMSO)_3]·2DMSO(2)。并用元素分析、FT-IR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和2都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配合物1和2都为双核配合物。初步研究了配体和配合物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配体及其配合物1和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夫碱 ni()配合物 Cu()配合物 晶体结构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芳香族多羧酸为配体的Ni(Ⅱ)配位超分子的研制及光诱导下的表面电子行为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丽 牛淑云 +3 位作者 金晶 孙丽萍 史忠丰 李雷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61-1166,共6页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了2个Ni(Ⅱ)配合物[Ni3(btc)2(H2O)14]·4H2O(1)和[Ni2(btec)(bipy)2(H2O)6]·2H2O(2),(H3btc=1,3,5-benzenetricarboxylic acid,H4btec=1,2,4,5-benzenetetracarboxylic acid,bipy=2,2′-bipyridyl).通过X射...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了2个Ni(Ⅱ)配合物[Ni3(btc)2(H2O)14]·4H2O(1)和[Ni2(btec)(bipy)2(H2O)6]·2H2O(2),(H3btc=1,3,5-benzenetricarboxylic acid,H4btec=1,2,4,5-benzenetetracarboxylic acid,bipy=2,2′-bipyridyl).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XRD)、红外光谱(IR)、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UV-Vis-NIR)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化合物(1)是由2个均苯三甲酸根桥连的三核Ni(Ⅱ)离子的化合物,而化合物(2)是由1个均苯四甲酸根桥连的双核化合物,分子中bipy分子作为端基配体.分子中大量的水分子和羧酸根的存在使2个化合物分别被连成具有三维(3D)和二维(2D)结构的配位超分子化合物.着重研究了化合物的表面光电压光谱(SPS),并将其与UV-Vis-NIR吸收光谱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发现SPS中表面光伏响应带与UV-Vis-NIR吸收光谱的吸收峰在数量和位置上都是一一对应的.此外,对比2个化合物的表面光电压光谱可以看出,配合物的结构及中心金属的配位微环境对其表面光伏响应带的强度、位置和形状均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配位超分子 晶体结构 氢键 表面光电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Ⅱ)和Ni(Ⅱ)在北山花岗岩上的吸附:表面配位模型及线性自由能关系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宗元 张瑞 +3 位作者 杨兴龙 吴王锁 郭治军 刘春立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019-2026,共8页
用批式法研究了Co(Ⅱ)和Ni(Ⅱ)在北山花岗岩(BS03, 600 m)上的吸附. Co(Ⅱ)和Ni(Ⅱ)在北山花岗岩上的吸附分配比(Kd)均随pH值、离子强度和吸附质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在低pH值范围, Co(Ⅱ)和Ni(Ⅱ)的Kd 值随离子强度的增... 用批式法研究了Co(Ⅱ)和Ni(Ⅱ)在北山花岗岩(BS03, 600 m)上的吸附. Co(Ⅱ)和Ni(Ⅱ)在北山花岗岩上的吸附分配比(Kd)均随pH值、离子强度和吸附质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在低pH值范围, Co(Ⅱ)和Ni(Ⅱ)的Kd 值随离子强度的增大显著减小, 而在高pH值范围,离子强度对Kd的影响较小; Co(Ⅱ)和Ni(Ⅱ)在北山花岗岩上的吸附作用可以分别用1个离子交换反应和2个内层表面配位反应进行定量描述. 建立了表面配位反应平衡常数(K)与过渡金属二价离子水解常数(OHK)之间的线性自由能关系(LFER),据此对Pb(Ⅱ)和Cu(Ⅱ)在花岗岩上的吸附进行了预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获得了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花岗岩 吸附 Co() ni() 表面配位模型 线性自由能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流气浮分离技术在含Ni(Ⅱ)废水处理中的试验 被引量:7
12
作者 管志远 丁爱民 +3 位作者 沈宏 刘铮 丁富新 袁乃驹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93-297,共5页
1前言含镍废水主要来自化学工业、金属加工业、汽车和飞机制造业等方面,处理这些工业废水通常采用沉淀法。由于沉淀法沉降时间长,沉降池占地面积大且分离进行不彻底,因而这种方法只能作为初步分离手段。另外还可采用吸附方法进行处... 1前言含镍废水主要来自化学工业、金属加工业、汽车和飞机制造业等方面,处理这些工业废水通常采用沉淀法。由于沉淀法沉降时间长,沉降池占地面积大且分离进行不彻底,因而这种方法只能作为初步分离手段。另外还可采用吸附方法进行处理。丘常芳等人采用吸附法对硫铁矿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浮 环流气浮塔 废水处理 含镍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4,4′-联苯咪唑及间苯二甲酸根为配体构筑的Ni(Ⅱ)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光学性质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春丽 覃玲 +1 位作者 徐基贵 郑和根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347-2350,共4页
以4,4′-联苯咪唑(4,4′-bibp)和间苯二甲酸(H2MPA)为配体,采用水热法合成了1个二维镍(Ⅱ)配位聚合物[Ni(H2O)(MPA)(4,4′-bibp)]n(1)。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TGA)和X-射线粉末衍射(PXRD)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 以4,4′-联苯咪唑(4,4′-bibp)和间苯二甲酸(H2MPA)为配体,采用水热法合成了1个二维镍(Ⅱ)配位聚合物[Ni(H2O)(MPA)(4,4′-bibp)]n(1)。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TGA)和X-射线粉末衍射(PXRD)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配合物的单晶结构。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c空间群,为二维层状结构。我们研究了配体和配合物在室温下的固体紫外光谱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配位聚合物 晶体结构 光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血清白蛋白的结构研究(Ⅸ)──Ni(Ⅱ)-HSA和Ni(Ⅱ)-BSA的新型减色效应 被引量:5
14
作者 周永洽 太俊哲 +4 位作者 梁宏 欧阳砥 刘宏 胡绪英 黄杰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9期1331-1335,共5页
用UV光谱和平衡透析数据证实Ni(Ⅱ)-HSA和Ni(Ⅱ)-BSA的1:1体系内均有2个强偶合的金属中心,它们的LMCT谱带显示一种新型的减色效应,这一效应符合生色基跃迁偶极矩间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机理。
关键词 血清白蛋白 减色效应 LMCT谱带 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Ⅱ)-NH_3-Cl^--H_2O体系中Ni(Ⅱ)配合平衡热力学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瑞祥 唐谟堂 +5 位作者 巨少华 杨声海 张文海 唐朝波 何静 杨建广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91-896,共6页
根据质量平衡和电荷平衡的双平衡法,研究Ni(Ⅱ)-NH3-Cl--H2O体系中Ni(Ⅱ)配合平衡热力学;求出氨水浓度和氯离子浓度在0~5 mol/L范围内变化时,体系的pH值、体系中总镍、游离氯离子、游离氨以及各种镍-氨配合物等的平衡浓度,绘制热力学... 根据质量平衡和电荷平衡的双平衡法,研究Ni(Ⅱ)-NH3-Cl--H2O体系中Ni(Ⅱ)配合平衡热力学;求出氨水浓度和氯离子浓度在0~5 mol/L范围内变化时,体系的pH值、体系中总镍、游离氯离子、游离氨以及各种镍-氨配合物等的平衡浓度,绘制热力学平衡图,并对热力学计算结果进行试验验证和差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镍离子浓度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之间的相对误差绝对平均值为6.91%,这说明该热力学模型是正确的,所选数据的准确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3-CI^--H2O体系 ni()配合平衡 双平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温固相法制备氢氧化镁及其对水溶液中Ni(Ⅱ)的吸附 被引量:5
16
作者 郭效军 李静 +2 位作者 路娟 张力 赵磊华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06-410,共5页
以氯化镁、氢氧化钠、氯化钠为原料,利用室温固相反应制备了氢氧化镁。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方法对样品的物相、形貌进行了表征。对氢氧化镁吸附处理含Ni(Ⅱ)废水进行了研究,考察了pH值、吸附时间和吸附温度等因素... 以氯化镁、氢氧化钠、氯化钠为原料,利用室温固相反应制备了氢氧化镁。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方法对样品的物相、形貌进行了表征。对氢氧化镁吸附处理含Ni(Ⅱ)废水进行了研究,考察了pH值、吸附时间和吸附温度等因素对氢氧化镁吸附Ni(Ⅱ)过程的影响,使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动力学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氢氧化镁对Ni(Ⅱ)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并且吸附量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温固相法 氢氧化镁 ni()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Ⅱ),Ni(Ⅱ)存在条件下盐酸小檗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伍钦 刘玲玲 姚培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8-51,共4页
使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研究Cu(Ⅱ),N i(Ⅱ)存在的条件下对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chloride d i-hydrate,BC)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影响。得到的猝灭常数KSV表明,金属离子Cu(Ⅱ)或N i(Ⅱ)的存在不影响其猝灭机理。基于F rster非... 使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研究Cu(Ⅱ),N i(Ⅱ)存在的条件下对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chloride d i-hydrate,BC)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影响。得到的猝灭常数KSV表明,金属离子Cu(Ⅱ)或N i(Ⅱ)的存在不影响其猝灭机理。基于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获得了盐酸小檗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212位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讨论了金属离子与BSA的结合构型对BC与BSA相互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血清白蛋白 盐酸小檗碱 荧光法 铜离子 镍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毛发生物炭的特性及其对Ni(Ⅱ)和Zn(Ⅱ)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谢伟雪 刘孝敏 +2 位作者 李小东 焦永霞 赵由才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656-661,共6页
对利用废毛发制备得到的生物炭进行元素组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镜)等特性的分析,考察其对水中重金属的吸附作用。采用Lagergren模型对Ni(Ⅱ)和Zn(Ⅱ)吸附动力学过程进行拟合,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对Ni(Ⅱ)和Zn(Ⅱ)的吸附等... 对利用废毛发制备得到的生物炭进行元素组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镜)等特性的分析,考察其对水中重金属的吸附作用。采用Lagergren模型对Ni(Ⅱ)和Zn(Ⅱ)吸附动力学过程进行拟合,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对Ni(Ⅱ)和Zn(Ⅱ)的吸附等温过程进行拟合,以研究生物炭对水中重金属Ni(Ⅱ)和Zn(Ⅱ)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生物炭含碳量较高,p H呈碱性,表面结构呈多孔性,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碳化温度为300、350℃时制备的生物炭,对Ni(Ⅱ)的实际最大平衡吸附量分别为5. 48、6. 25 mg/g,对Zn(Ⅱ)的实际最大平衡吸附量分别为3. 02、3. 78 mg/g;生物炭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碳化温度越高,吸附速率越快,Lagergren模型能较好地描述生物炭对Ni(Ⅱ)和Zn(Ⅱ)的吸附过程; 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拟合曲线能较好地描述生物炭对Ni(Ⅱ)和Zn(Ⅱ)的等温吸附,吸附温度升高,生物炭吸附量增加,在温度为20、30和40℃时,对Ni(Ⅱ)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5. 59、7. 16和7. 23 mg/g,对Zn(Ⅱ)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 28、1. 29和1. 32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毛发 生物炭 特性 ni() Zn()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浮选-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样中痕量Pb(Ⅱ)、Ni(Ⅱ)和Co(Ⅱ) 被引量:13
19
作者 董慧茹 程群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73-175,共3页
本文采用溶剂浮选分离富集,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样中的痕量Pb(Ⅱ)、Ni(Ⅱ)以和Co(Ⅱ)。以双硫腙为捕集剂,甲基异丁基酮(MIBK)为浮选溶剂,确定了最佳浮选务件。所拟定的方法用于自来水和工业用水中Pb(Ⅱ)、Ni(Ⅱ)... 本文采用溶剂浮选分离富集,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样中的痕量Pb(Ⅱ)、Ni(Ⅱ)以和Co(Ⅱ)。以双硫腙为捕集剂,甲基异丁基酮(MIBK)为浮选溶剂,确定了最佳浮选务件。所拟定的方法用于自来水和工业用水中Pb(Ⅱ)、Ni(Ⅱ)和Co(Ⅱ)的测定,金属离子的富集倍数为37,Pb(Ⅱ)、Ni(Ⅱ)和Co(Ⅱ)的检出限分别为0.2μg/L、1.08μg/L和0.38μg/L;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4.7%~103.2%之间;测定结果的RSD≤4.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溶剂浮选 双硫腙 铅() 镍() 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甲酰基呋喃苯乙酰腙及其Ni(Ⅱ)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及热化学性质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再文 丁作成 +3 位作者 刘向荣 赵顺省 张润兰 杨水兰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520-1528,共9页
以苯乙酸甲酯、水合肼和呋喃甲醛为原料,合成了配体2-甲酰基呋喃苯乙酰腙(H2L:C13H12N2O2),再与六水氯化镍反应,制得配合物Ni(HL)2(1),并对配体及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配体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 以苯乙酸甲酯、水合肼和呋喃甲醛为原料,合成了配体2-甲酰基呋喃苯乙酰腙(H2L:C13H12N2O2),再与六水氯化镍反应,制得配合物Ni(HL)2(1),并对配体及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配体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161 9(3)nm,b=1.359 8(3)nm,c=0.792 16(19)nm,β=109.307(4)°;Ni (Ⅱ)配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455 70(14)nm,b=1.094 7(3)nm,c=1.204 8(4)nm,β=98.302(5)°。利用热重实验研究了H2L和1的热稳定性,并计算了各自热分解过程的表观活化能(Ea),发现配合物的热稳定性要远高于配体。采用微量热法研究了H2L及1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的作用焓值(ΔH)要大于配体的焓值,说明配合物与CT-DNA的作用要比配体与CT-DNA的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腙 ni()配合物 晶体结构 热稳定性 微量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