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次采油与三次采油结合技术在埕东油田东区西北部Ng3~2层的应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毛源 阚淑华 +1 位作者 田养林 唐存知 《断块油气田》 CAS 2003年第6期57-60,共4页
针对埕东油田东区西北部Ng32 层的条件应用了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结合技术。在室内研究了各种工作液的优化配方 ,编写了实施方案并现场实施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在试验期间 ,试验区累积增产原油 1 775 0× 1 0 4t ,投入产出比达到 1... 针对埕东油田东区西北部Ng32 层的条件应用了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结合技术。在室内研究了各种工作液的优化配方 ,编写了实施方案并现场实施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在试验期间 ,试验区累积增产原油 1 775 0× 1 0 4t ,投入产出比达到 1∶3 2 1 ,水驱开发效果改善。该技术在埕东特高含水油藏成功应用 ,为同类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采油 三次采油 结合技术 埕东油田 东区西北部ng3^2层 调剖剂 驱油剂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NG3固定化处理抗生素制药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俊峰 王萍萍 刘志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35期12633-12634,12728,共3页
[目的]研究PVA复合栽体包埋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处理抗生素废水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包埋固定化技术处理抗生素废水中的COD,考察了不同因素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其最佳处理条件:曝气时间为25h,处理温度为25~35℃,pH为6~8.在该条... [目的]研究PVA复合栽体包埋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处理抗生素废水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包埋固定化技术处理抗生素废水中的COD,考察了不同因素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其最佳处理条件:曝气时间为25h,处理温度为25~35℃,pH为6~8.在该条件下,其对抗生素废水的COD去除率达85%以上.[结论]包埋固定化增强了菌体抵抗环境的能力,使包埋固定化菌处理抗生素废水的最适温度、pH和进水COD范围变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 抗生素废水 ACINETOBACTER sp.ng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入对东区东Ng3蒸汽吞吐的开发
3
作者 张学锋 李亚波 +2 位作者 马新玉 陈干群 王伟 《油气田地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4-45,共2页
关键词 东北东ng3 孤岛油田 蒸汽吞吐 油藏 边水 注汽 开发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带盖层油气封盖断接厚度下限的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51
4
作者 付广 王浩然 胡欣蕾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0-37,共8页
在含油气盆地盖层未被断裂完全错开的条件下,采用断层岩石封闭能力与下伏储层岩石封闭能力比较的研究方法,建立一套盖层封闭油气所需断接厚度下限的预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南堡凹陷南堡1号构造,研究馆三段火山岩盖层封闭下伏东一段油气... 在含油气盆地盖层未被断裂完全错开的条件下,采用断层岩石封闭能力与下伏储层岩石封闭能力比较的研究方法,建立一套盖层封闭油气所需断接厚度下限的预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南堡凹陷南堡1号构造,研究馆三段火山岩盖层封闭下伏东一段油气所需断接厚度下限。结果表明:馆三段火山岩盖层在f1、f2、f3、f4断裂处封闭油气所需断接厚度均小于实际盖层的断接厚度,因此对下伏东一段储层中的油气均是封闭的,这与目前东一段油气分布有着较好的吻合关系;该方法用于研究盖层封闭油气所需断接厚度下限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盖层 断接厚度 预测方法 南堡1号构造 馆三段 火山岩盖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新认识——以孤岛油田中一区Ng~上3砂组为例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振泉 郭长春 +3 位作者 王军 黄迎松 闫萍 陈丽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27,共9页
特高含水期是陆相油藏开发的重要阶段,而剩余油研究是特高含水期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基础。根据孤岛油田中一区特高含水期的3口密闭取心井和17口新钻井资料,从平面、层间和层内对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特高含水期... 特高含水期是陆相油藏开发的重要阶段,而剩余油研究是特高含水期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基础。根据孤岛油田中一区特高含水期的3口密闭取心井和17口新钻井资料,从平面、层间和层内对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特高含水期剩余可动油在研究区普遍分布、局部富集,矿场生产动态实践也验证了该认识的正确性。根据研究区夹层分布规律及储层韵律性建立了全遮挡型、半遮挡型和韵律型3大类剩余油局部富集模式,其中,半遮挡型剩余油局部富集模式可进一步分为油井遮挡型、水井遮挡型和井间遮挡型3小类,韵律型剩余油局部富集模式可进一步分为正韵律型和均匀型2小类。新认识突破了特高含水期剩余油高度分散、局部集中的传统认识,对河流相老油田的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剩余油分布 密闭取心井 中一区Ng~上3 孤岛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辫状河心滩特征及其与河道充填的识别——以大芦家地区馆三段为例 被引量:25
6
作者 张勇 国景星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5-29,165,共5页
心滩是辫状河所特有的沉积类型,与河道充填共同构成了辫状河河道亚相最主要的两种微相类型。由于辫状河河道极易改道迁移导致砂体叠置切割形成复合砂体,因此仅依靠传统识别方法难以对这两种微相进行区分。以大芦家地区馆三段为例,从岩... 心滩是辫状河所特有的沉积类型,与河道充填共同构成了辫状河河道亚相最主要的两种微相类型。由于辫状河河道极易改道迁移导致砂体叠置切割形成复合砂体,因此仅依靠传统识别方法难以对这两种微相进行区分。以大芦家地区馆三段为例,从岩心观察分析着手,结合测井、录井等资料,并且与其他相似的现今露头沉积学类比,分析心滩岩性、测井响应特征、"落淤层"以及底部滞留沉积等单因素与河道充填的差异,探讨利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划分心滩与河道充填微相的方法,从而为研究辫状河沉积微相提供了有力依据,提高了微相划分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河道亚相 心滩 河道充填 馆三段 大芦家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聚后低浓度交联聚合物驱提高原油采收率 被引量:5
7
作者 徐德军 陈辉 +3 位作者 毛卫荣 魏新辉 姜毅 李运峰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5-267,共3页
孤岛油田中一区馆 3单元聚合物驱先导试验区 (4个反五点法注采井组 )注入质量浓度 10 0 0~ 2 0 0 0mg/L的聚合物溶液 0 .2 9PV后转入后续注水 ,到 1999年 5月底采出程度 34.4 % ,综合含水 87.3% ,接近注聚前的值 ,1999年 10月起在该井... 孤岛油田中一区馆 3单元聚合物驱先导试验区 (4个反五点法注采井组 )注入质量浓度 10 0 0~ 2 0 0 0mg/L的聚合物溶液 0 .2 9PV后转入后续注水 ,到 1999年 5月底采出程度 34.4 % ,综合含水 87.3% ,接近注聚前的值 ,1999年 10月起在该井组又开始了注低浓度交联聚合物溶液 (LPS)试验。所用聚合物为HPAM 35 30S ,-M =1.5× 10 7~1.8× 10 7,HD =30 % ,交联剂为Al3 + 质量浓度 10mg/L的AlCit溶液 ,聚合物与Al3 + 质量比为 2 0∶1。室内实验结果表明 :在温度 70℃、渗透率 4 .5 μm2 的人造岩心中注入在 4 5℃反应 2 4h的HPAM浓度 2 0 0mg/L的LPS共 4 .0PV ,阻力系数达到 135 ,注入 18.3PV后残余阻力系数仍达 5 5 ;气测渗透率 1.2 μm2 的人造岩心在 70℃水驱 5PV后原油采收率 33% ,再水驱 5PV后采收率增加 1.7% ,用 12 0 0mg/LHPAM溶液驱替 0 .35PV后采收率增加13% ,再水驱 5 .3PV后采收率增加 1.7% ,用 2 0 0mg/LHPAM / 10mg/LAl3 + LPS驱替 5 .6PV使采收率增加11.3%。在现场试验中 ,注入 0 .0 6 8PVLPS(第一阶段 2 0 0mg/LHPAM/ 15 0mg/LAlCit溶液 ,第二阶段 35 0mg/LHPAM / 5 5 0mg/LAlCit溶液 ) ,然后水驱 ,仍获得了增油减水的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浓度交联 聚合物驱油 HPAM/柠檬酸铝/水体系 提高原油采收率 孤岛中一区馆3试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数学方法在划分流动单元中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郭长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2-35,45,共5页
流动单元能够揭示储层的非均质性,指导剩余油预测和油田开发,在油田开发中后期其研究应该综合考虑多种储层参数。优选了有效厚度、渗透率、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净毛比等9个评价参数,运用模糊数学原理,构建了流动单元的模糊评价矩阵;求... 流动单元能够揭示储层的非均质性,指导剩余油预测和油田开发,在油田开发中后期其研究应该综合考虑多种储层参数。优选了有效厚度、渗透率、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净毛比等9个评价参数,运用模糊数学原理,构建了流动单元的模糊评价矩阵;求取评价矩阵的特征向量,以此作为各参数权重系数;利用加权平均算法,计算流动单元的综合评价指数,来定量划分储层流动单元。利用该方法对孤东油田七区西Ng52+3进行研究,其流动单元类型以E类和G类为主,M类占一定比例,P类鲜有发育,各类流动单元的物性差异大。在储层建筑结构指导下预测出七区西Ng52+3流动单元的空间分布:E类流动单元分布在侧积砂坝内,构成了七区西Ng52+3的"内核";G类流动单元围绕E类流动单元展布,构成了七区西Ng52+3的"主体";M类流动单元分布在废弃河道和天然堤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单元 模糊数学 建筑结构 储层参数 孤东油田七区西Ng5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东油田七区西Ng5^(2+3)砂层组流动单元类型划分及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冯佃亮 傅强 +3 位作者 李林祥 黄少雄 楚志刚 刘诗敏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03-605,619,共4页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孤东七区西馆陶组Ng5^(2+3)砂层组经过长期开发,油层表现出高含水特征。为了研究高含水条件下的剩余油分布,文中应用聚类分析,优选有效厚度、流动带指标、含油饱和度等动、静态参数,判别流动单元类型,精细描述油藏储...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孤东七区西馆陶组Ng5^(2+3)砂层组经过长期开发,油层表现出高含水特征。为了研究高含水条件下的剩余油分布,文中应用聚类分析,优选有效厚度、流动带指标、含油饱和度等动、静态参数,判别流动单元类型,精细描述油藏储层特征分布。采用动、静态地质参数相结合的方法,可将该砂层组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为4类,以Ⅱ,Ⅲ类流动单元为主,含油饱和度在流动单元划分中起主要作用。对经过长期开发后含水率普遍较高的油藏来说,划分储层流动单元,有利于确定下一步挖潜区域,对进一步开发剩余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单元 剩余油 Ng5^2+3砂层组 孤东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凹陷馆陶组火山岩盖层封闭能力定量评价 被引量:5
10
作者 郎岳 朱思源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32,共8页
为探讨南堡凹陷馆陶组三段火山岩盖层之下天然气的分布规律,在掌握了馆陶组三段火山岩发育及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地震数据及油气井实测资料,开展了针对其封气机理、封闭能力和对天然气聚集与分布控制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南堡凹陷馆... 为探讨南堡凹陷馆陶组三段火山岩盖层之下天然气的分布规律,在掌握了馆陶组三段火山岩发育及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地震数据及油气井实测资料,开展了针对其封气机理、封闭能力和对天然气聚集与分布控制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南堡凹陷馆陶组三段火山岩整体破碎程度较高,对油气运聚未能起到有效遮挡作用,但火山喷发期次多、强度大,且具轻微含泥蚀变作用,导致垂向上玄武岩与泥岩及玄武质泥岩频繁互层,层段内的泥岩及泥质岩含量较高,泥质岩含量与单井天然气日产量呈良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说明真正对下伏天然气起到封闭作用的是馆陶组三段火山岩盖层内的泥质岩夹层,且封闭能力与泥地比呈正相关关系。通过井震结合的方法,预测得到研究区内馆陶组三段盖层泥地比由凹陷西南端向东北缘逐渐减小,表明其封闭能力也由凹陷西南端向凹陷东北边部逐渐减小。进一步对凹陷内天然气垂向分布特征、盖层厚度及泥岩含量的拟合和分析可确定,泥质体积分数30%是馆陶组三段盖层封闭住下伏天然气的下限值,另外考虑到断裂对盖层的破坏作用,划定断接厚度大于180 m的区域为馆陶组三段有效封盖区,结合泥质含量下限值与断接厚度下限值,可给出馆陶组三段盖层厚度与泥地比互补关系的定量公式。根据上述参数与指标,刻画出南堡凹陷内馆陶组三段火山岩盖层下的天然气成藏分布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凹陷 馆陶组三段 火山岩盖层 天然气 封气机理 控藏作用 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