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士大夫的“劝惩遣怀”之作与落魄书生的“孤愤”之书——《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的比较 被引量:6
1
作者 吴波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5-70,共6页
《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产生于大致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 ,但因为作者的身份、地位、人生经历的不同 ,导致了两部小说思想文化意蕴、美学风格上的巨大差异。《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劝惩遣怀”之作 ,富于浓郁的文化气息 ,而《... 《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产生于大致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 ,但因为作者的身份、地位、人生经历的不同 ,导致了两部小说思想文化意蕴、美学风格上的巨大差异。《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劝惩遣怀”之作 ,富于浓郁的文化气息 ,而《聊斋志异》是一部“孤愤”之书 ,表现的是强烈的“平民意识”。同时 ,两者在美学风格上亦存在明显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微草堂笔记》 《聊斋志异》 劝惩遣怀 孤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求现代意识:汪曾祺《聊斋新义》的立意根柢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富伟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2-147,共6页
汪曾祺把寻求现代意识作为《聊斋新义》的立意根柢,在遵循"参以己意,使成新篇"的前提下,从哲学的高度、审美的视角对《聊斋志异》进行了一次现代性的改写。就改写过的《石清虚》、《黄英》等作品来看,汪氏对原作有的几乎没有... 汪曾祺把寻求现代意识作为《聊斋新义》的立意根柢,在遵循"参以己意,使成新篇"的前提下,从哲学的高度、审美的视角对《聊斋志异》进行了一次现代性的改写。就改写过的《石清虚》、《黄英》等作品来看,汪氏对原作有的几乎没有什么改动,有的则进行了创造性的深度加工,从而使原作中的"石能择主"、"人即是花"等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主题得以彰显。这样的改写与其说是蒲松龄具有"相当现代"的思想,毋宁说是汪曾祺和原作者共同合谋的产物,或者径可认为是汪曾祺对原作进行有意识的"误读"的结果。概括地看来,汪氏对《聊斋志异》的改写方式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对原著所具有的"现代"思想表示认同,并在重写中强化这一立意;二是转换角度对原著进行重新审视,使改作的立意焕然一新。这种换一副眼光对旧小说进行重新定位和解读的做法不仅是旧篇新译式的语言转化,而且是旧貌换新颜的再创造。汪曾祺的《聊斋新义》在《聊斋志异》的传播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曾祺 《聊斋新义》 《聊斋志异》 现代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于“抵抗处”求“和解”:《聊斋志异》的分裂性情爱叙事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桂妹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71-174,共4页
对于自由爱情的大胆书写构成了《聊斋志异》的经典价值,但正是在这些已经获得公认的叛逆性情爱叙事之中,蒲松龄又不自觉地把对于礼教道德的顾忌和情感紧张播撒在这些抵抗性文本中,从而构成一种既反抗礼教却又不断与之"和解"... 对于自由爱情的大胆书写构成了《聊斋志异》的经典价值,但正是在这些已经获得公认的叛逆性情爱叙事之中,蒲松龄又不自觉地把对于礼教道德的顾忌和情感紧张播撒在这些抵抗性文本中,从而构成一种既反抗礼教却又不断与之"和解"的分裂性叙事。这种和解方式一是以"正妻缺席"的方式规避自由爱情与礼教婚姻的冲突;二是作为礼教抵抗性书写的特有方式——"鬼狐",又成为通向礼教之门。这种既抵抗又和解的心态以及幻想式的解决方式,不仅未能淡化礼教对人性自由的巨大压抑,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凸现了一种渴望享受自由却又怕承担反抗礼教后果的虚弱与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爱情 分裂叙事 叛逆 和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言文心到俗话俗情——论话本小说对《聊斋志异》的语体变更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富伟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3-129,共7页
聊斋话本由原来的传奇文类改编为话本体式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其语体从文言文心转变到俗话俗情的过程。聊斋话本对《聊斋志异》的语言转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化文人雅韵为庶民俗趣;二是变文思才藻为俗话谐谈;三是变书面文言为方音... 聊斋话本由原来的传奇文类改编为话本体式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其语体从文言文心转变到俗话俗情的过程。聊斋话本对《聊斋志异》的语言转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化文人雅韵为庶民俗趣;二是变文思才藻为俗话谐谈;三是变书面文言为方音时调。聊斋话本和《聊斋志异》不仅在语言运用上显示出质与文的区别,而且通过语言的表象亦可看出两者在文化理念上也存在着俗与雅的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话本 《聊斋志异》 改编 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