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庄子的内圣外王之道 被引量:18
1
作者 萧汉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1期23-30,共8页
从《庄子》的《齐物论》到《天下》 ,再到《天道》的主要段落中 ,可以看出庄子内圣外王之道思想的逻辑发展过程。庄子内圣外王之道的主要特征是以道家的因顺自然为出发点 ,并汲取儒家的仁义说与人伦观 ,以及法家、阴阳家等学派的部分思... 从《庄子》的《齐物论》到《天下》 ,再到《天道》的主要段落中 ,可以看出庄子内圣外王之道思想的逻辑发展过程。庄子内圣外王之道的主要特征是以道家的因顺自然为出发点 ,并汲取儒家的仁义说与人伦观 ,以及法家、阴阳家等学派的部分思想 ,最后又以道家的因顺自然为归宿。庄子的内圣外王之道 ,是庄子有关道术之全体大用思想的完整体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内圣外王 素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错性民主:传统儒学现代转换的新途径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志发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4-112,287,共9页
大多数现代新儒家未能全面认识到西方自由民主缺乏普适性,导致其过去近百年来选择了"内圣外王"的错误研究路径。在批判西方民主理论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容错性民主,将"委托试错权、保护政治精英的试错权和履行批评与自我批... 大多数现代新儒家未能全面认识到西方自由民主缺乏普适性,导致其过去近百年来选择了"内圣外王"的错误研究路径。在批判西方民主理论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容错性民主,将"委托试错权、保护政治精英的试错权和履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修正错误的义务"视为民主的核心,而不是西方自由民主强调的多党竞选。以容错性民主为标准,通过挖掘儒家君子的道德内涵,便可初步实现传统儒学与民主之间的融通。具体地说,就新外王而言,"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政治精英需要履行的义务;就新内圣而言,"公开自我批评"的精神和行为是一种美德,符合儒家对君子的道德要求。容错性民主理论的提出,修正了现代新儒学的研究路径:从"返本开新、内圣外王"转变为"开新返本、新外王新内圣",初步解决了困扰现代新儒家的世纪性难题"传统儒学现代转换问题",并在制度层面与深圳市、重庆市建立的"容错机制"相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新儒家 新外王新内圣 开新返本 道德 容错性民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学、理学对《论语》学的拓展 被引量:3
3
作者 朱汉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29,共5页
《论语》学是儒家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儒家经学体系中居于特殊地位。由于《论语》主要是孔子及其弟子对现实的"应世随感"式的言论,而作为"垂轨万代"的经典则须作进一步理论拓展。魏晋、两宋是《论语》学的两座高... 《论语》学是儒家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儒家经学体系中居于特殊地位。由于《论语》主要是孔子及其弟子对现实的"应世随感"式的言论,而作为"垂轨万代"的经典则须作进一步理论拓展。魏晋、两宋是《论语》学的两座高峰,玄学、理学对孔门弟子不闻的"性与天道"作出一系列创造性诠释,从而推动了《论语》学的发展与内圣之道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学 内圣之道 玄学 理学 性与天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教育哲学中的理想人格探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石丽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20,共5页
在中国古代教育哲学史上,教育哲学家孔子首次提出了圣人人格,作为最高层次的理想人格,初步确立了"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范式。在先秦教育哲学家孟子和荀子的发展下,圣人人格不断丰富,此范式得以确立。魏晋时期,玄学教育哲学家... 在中国古代教育哲学史上,教育哲学家孔子首次提出了圣人人格,作为最高层次的理想人格,初步确立了"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范式。在先秦教育哲学家孟子和荀子的发展下,圣人人格不断丰富,此范式得以确立。魏晋时期,玄学教育哲学家对圣人人格作了玄学化的阐释,理想人格进一步发展。到了宋明时期,二程、朱熹、王阳明等教育哲学家赋予了圣人人格更为丰富的内涵,理想人格发展到了顶峰。古代的理想人格思想的核心在于个体内在人格完善和外在践行相统一、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践行相统一,对于加强高校德育,促进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人格 教育哲学 圣人 “内圣外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思想之于当代中国美学建构的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程勇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1-28,共8页
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结构提示当代美学应当是从内圣与外王两个维度展开的行动、切己的美学。对于当代生态美学建构而言,儒家的生态伦理以及由"天人合一"、"参赞天地化育"显示出的透彻智慧,特别是从道德的形上学来规... 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结构提示当代美学应当是从内圣与外王两个维度展开的行动、切己的美学。对于当代生态美学建构而言,儒家的生态伦理以及由"天人合一"、"参赞天地化育"显示出的透彻智慧,特别是从道德的形上学来规范和引领审美观照的思路极富启示;对于国家美学建构而言,值得汲取的智慧是在"天下"这种新的世界政治制度架构里进行思想布局和美学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内圣外王 生态美学 国家美学 生态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若水的理学经世思想及其实践 被引量:2
6
作者 郭翠丽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5-49,共5页
在明中后期儒释道三教融合日趋之时,湛若水区别于佛道的"空无",主张心气结合,提出心气二元说;在道德修养上,区别于佛道的"顿悟",提出"随处体认天理",达到了对天理的客观内涵的把握;依循儒家理念的湛若水... 在明中后期儒释道三教融合日趋之时,湛若水区别于佛道的"空无",主张心气结合,提出心气二元说;在道德修养上,区别于佛道的"顿悟",提出"随处体认天理",达到了对天理的客观内涵的把握;依循儒家理念的湛若水,力图与佛老划清界限,反对心学流向禅学,其思想并没有偏离圣人修身治事之旨、流入虚寂之境;体现在政治上,便是倡导儒家积极入世的经世精神,强调"内圣外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若水 心学 禅学 经世思想 内圣外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内圣与新外王的双重变奏——论熊十力的人生理想论
7
作者 李杨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2-38,共7页
作为20世纪初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熊十力面对根治民族劣根性的诉求与文化中庸主义的驱动,创立了一套"新内圣外王"人生理想论。他将"仁"作为新内圣学的根本,并从中开掘独立、平等、自由等现代理念;把礼治作为新外... 作为20世纪初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熊十力面对根治民族劣根性的诉求与文化中庸主义的驱动,创立了一套"新内圣外王"人生理想论。他将"仁"作为新内圣学的根本,并从中开掘独立、平等、自由等现代理念;把礼治作为新外王学的内核,通过均平与更化并施的手段带领民众实现大同世界的美好夙愿。熊氏的"新内圣外王"人生理想论对于处理当今社会精英阶层和大众阶层之间的沟通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人生论 内圣外王 礼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的秩序危机与国民价值观的寻求
8
作者 谭忠诚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297-302,共6页
传统儒家伦理在近代中国的式微 ,历史地赋予了近代中国文化精英们重建国民价值观的使命。
关键词 国民价值观 儒家伦理 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关于人的发展思想 被引量:1
9
作者 张茂泽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6期97-102,共6页
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人的发展问题应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中心课题。中国古代关于人的发展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做实践基础,有丰富的合理内核,应倍加珍惜并加以发掘;... 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人的发展问题应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中心课题。中国古代关于人的发展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做实践基础,有丰富的合理内核,应倍加珍惜并加以发掘;中国古代关于人的发展思想,主要针对人不求上进和人器物化或工具化两大问题,展开为内圣和外王两大步,涉及立志、人性、理想、正名四大问题,主要有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人如何发展的修养论、如何帮助他人发展的教化论三大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内圣外王 人的发展思想 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