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蜇与海蜇晚期碟状体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孙明 董婧 +1 位作者 赵云 付志璐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8-53,共6页
针对每年春季在大型水母资源量初期调查工作中沙蜇与海蜇晚期碟状体(1~2cm)阶段较难区分的现象,通过实验室培养观察,首次对沙蜇和海蛰晚期碟状体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比较,总结了二者的主要差异:沙蜇的生殖腺下腔较饱满,腔内空... 针对每年春季在大型水母资源量初期调查工作中沙蜇与海蜇晚期碟状体(1~2cm)阶段较难区分的现象,通过实验室培养观察,首次对沙蜇和海蛰晚期碟状体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比较,总结了二者的主要差异:沙蜇的生殖腺下腔较饱满,腔内空间较大,而海蜇的腔内空间较小,每个腔内外两侧边缘弧度相近,腔与腔之间的距离较大。沙蜇的胃腔内垂直排列着两列胃丝,长胃丝分别由4个生殖腺下腔内向胃腔壁下方的中央口延伸,而海蜇的胃丝分别分布在4个生殖腺下腔内,胃腔内壁上没有或仅有少量的胃丝。当处于紧缩状态时,沙蜇的口腕呈倒圆锥形,小触指分布错综复杂,而海蜇的口腕呈圆柱形,小触指有序地收缩在口腕柱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蜇 海蜇 晚期碟状体 形态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黄海沙海蜇与口冠水母分类关系的辨析-基于核糖体18 SrDNA基因序列 被引量:6
2
作者 刘敏 马凌波 +2 位作者 凌建忠 李建生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1-137,共7页
近年在东黄海形成大规模暴发的大型水母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在大量文献中常被等同于口冠水母(Stomolophus meleagris)的同物异名,为澄清沙海蜇与口冠水母之间一直混淆不清的分类关系,现首次从分子遗传学水平进行辨析,采用聚合酶... 近年在东黄海形成大规模暴发的大型水母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在大量文献中常被等同于口冠水母(Stomolophus meleagris)的同物异名,为澄清沙海蜇与口冠水母之间一直混淆不清的分类关系,现首次从分子遗传学水平进行辨析,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东黄海沙海蜇的18SrDNA(核糖体18 SrRNA的编码基因)进行扩增,PCR产物经纯化后进行测序,结果经比对拼接校正后,获得沙海蜇的18 SrDNA片段序列,长度为1 758 bp;碱基T、C、A、G平均组成分别为27.2%、20.1%、26.6%和26.2%,其A+T含量(53.8%)与G+C含量(46.2%)差别不大,AT/GC为1.16。利用18SrDNA序列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表明,东黄海野生沙海蜇与越前水母的亲缘关系很近,与海蜇的亲缘关系较远,与口冠水母的关系更远,首次从分子水平提供证据支持东黄海暴发性大型水母沙海蜇与口冠水母为不同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海蜇 口冠水母 18SrDNA 系统发育 分类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域两种大型食用水母利用状况分析及沙海蜇资源量评估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建生 凌建忠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2-207,共6页
依据渔业统计资料和渔业资源监测数据,对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和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两种大型食用水母的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沙海蜇的年间数量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和评估.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期... 依据渔业统计资料和渔业资源监测数据,对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和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两种大型食用水母的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沙海蜇的年间数量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和评估.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期为海蜇的产量高峰期,1998年产量最高达43×10^4 t,21世纪以来出现持续下降趋势,近年来的年产量在20×10^4 t左右.随着近年来沙海蜇的持续爆发,该种类也成为主要的食用水母.根据近5年的监测结果,沙海蜇的年捕捞产量波动范围(11.03 ~55.22)×10^4 t,年平均产量28.63×10^4 t,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东海区的年产量维持在10×10^4 t左右;黄渤海的年产量持续增加,2013年已达40×10^4 t以上.评估结果显示,2013年中国海域的沙海蜇资源量为266.75×10^4 t.目前,大型食用水母利用的主体已经由海蜇转变为沙海蜇,沙海蜇的利用水平为其资源量的1/5左右,有加大开发利用的潜力.针对海蜇资源衰退和沙海蜇资源量较大的现实,今后应该继续加强海蜇的增殖放流工作,加大捕捞外海沙海蜇的强度,继续加强食用水母的资源监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食用水母 利用 沙海蜇 资源量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黄海沙海蜇暴发对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建生 凌建忠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8-214,共7页
利用2009年秋季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调查的数据,研究了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暴发对游泳动物种类组成、资源密度、多样性和生物个体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海蜇暴发海域游泳动物总种类数为58种,其中鱼类、甲壳类、头足类种类数分别... 利用2009年秋季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调查的数据,研究了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暴发对游泳动物种类组成、资源密度、多样性和生物个体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海蜇暴发海域游泳动物总种类数为58种,其中鱼类、甲壳类、头足类种类数分别为38、11、9种;沙海蜇非暴发海域游泳动物总种类数为65种,其中鱼类、甲壳类、头足类种类数分别为43、16、6种。其它各项多样性指数也均表现为暴发海域低于非暴发海域。沙海蜇暴发海域的游泳动物重量CPUE、尾数CPUE和平均体重分别为155.13 kg·h-1、3 733 ind·h-1和41.56 g;非暴发海域的游泳动物重量CPUE、尾数CPUE和平均体重分别为408.69 kg·h-1、12 723 ind·h-1和32.12 g。重量CPUE和尾数CPUE均表现为暴发海域显著低于非暴发海域,平均体重则表现为暴发海域大于非暴发海域。在两类海域的6个共同优势种中,暴发海域优势种的IRI、重量CPUE和尾数CPUE均显著低于非暴发海域。除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外,其它5种共同优势种的平均体重均是暴发海域大于非暴发海域。鱼类和甲壳类对于沙海蛰的暴发较为敏感,头足类对于沙海蛰暴发的敏感性相对较低。生物学测定数据表明,沙海蜇暴发海域的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个体大于非暴发海域(P<0.05),而两类海域的小黄鱼个体大小则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小黄鱼对于沙海蜇暴发海域的环境适应性强于带鱼。沙海蛰暴发和非暴发海域游泳动物群落和个体等方面的差异性与生物对灾害环境的回避和适应性具有直接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海蜇 暴发 游泳动物群落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沙海蜇资源分布及其与底层温盐度的关系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建生 凌建忠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1-378,共8页
根据2006~2009年秋季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对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和温盐度的同步监测数据,对秋季沙海蜇的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和底层温盐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秋季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沙海蜇的高生物分布区主要集中在以下... 根据2006~2009年秋季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对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和温盐度的同步监测数据,对秋季沙海蜇的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和底层温盐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秋季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沙海蜇的高生物分布区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海域:(1)南黄海西侧浅水海域;(2)南黄海中央深水区(32°30'N~34°00'N、123°00'E~124°30'E);(3)大沙和长江口外海水域。前2个高生物量分布区某些年份会连成一片,第二个高生物量区基本上每年都会出现,第三个高生物量区某些年份可能不会出现。结合底层温盐度的分布特征,可以看出:沙海蜇高生物量区主要出现在黄海冷水团的前缘或冷暖水团的交汇处,且在冷暖水团的交汇处,更易形成高生物量聚集。而在暖水团控制的海域内,其生物量较低,在垂直分布上,沙海蜇可能主要活动区域在30 m以深的水温相对较低(低于15℃)且变化幅度较小、盐度处于中盐水平(32.0~33.5)的水体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 沙海蜇 资源分布 底层温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鳍马面鲀(Navodon septentrionalis)对4种大型水母的捕食行为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春胜 庄志猛 +3 位作者 陈四清 刘长琳 赵鹏 陈昭廷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0-38,共9页
以绿鳍马面鲀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受控实验,比较研究了其对我国沿海4种常见大型水母(海蜇、沙海蜇、海月水母和白色霞水母)的捕食差异。结果显示,体重为(215±20)g的绿鳍马面鲀对海月水母的捕食能力最强,日均最大摄食量为(150.7... 以绿鳍马面鲀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受控实验,比较研究了其对我国沿海4种常见大型水母(海蜇、沙海蜇、海月水母和白色霞水母)的捕食差异。结果显示,体重为(215±20)g的绿鳍马面鲀对海月水母的捕食能力最强,日均最大摄食量为(150.7±18.6)g/fish,其次是海蜇和白色霞水母,日均摄食量分别为(129.7±11.6)和(120.0±19.3)g/fish,对沙海蜇的摄食量最少,为(92.5±11.3)g/fish;绿鳍马面鲀对海月水母与海蜇摄食量主要受投喂量影响,与规格无关,当投喂量小于其最大捕食量时,绿鳍马面鲀可捕食其周围所有水母,当投喂量超过其最大摄食量并继续增加时,绿鳍马面鲀摄食量保持不变,但残余水母的触手和伞部边缘均被啃食,继而导致水母摄食能力丧失,难以继续生存;在适口饵料冰鲜玉筋鱼充足的情况下,绿鳍马面鲀对水母具有明显的摄食偏向性,与仅投喂水母实验组相比,其对海月水母和海蜇的日均摄食量仅降低了20.2%和16.9%。研究结果表明,绿鳍马面鲀对上述4种水母皆能捕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鳍马面鲀 海蜇 沙海蜇 海月水母 白色霞水母 摄食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沙海蜇数量分布和生长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建生 凌建忠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共8页
利用2013年和2014年的6~7月共6个航次在长江口近海对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开展的定点调查和生物学测定数据,对该海域沙海蜇的数量分布和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春末夏初,沙海蜇幼体首先出现在长江冲淡水控制势力较弱的江... 利用2013年和2014年的6~7月共6个航次在长江口近海对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开展的定点调查和生物学测定数据,对该海域沙海蜇的数量分布和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春末夏初,沙海蜇幼体首先出现在长江冲淡水控制势力较弱的江苏省中南部近岸和长江口北部外海水域;随着水温回升,逐渐向长江冲淡水控制势力较强的海域和黄海冷水团控制的南黄海中央深水海域扩散,吕四近岸的出现率呈现降低的趋势,而外海出现率持续保持在高水平;7月下旬,随着沙海蜇伞径达到高峰值,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呈现全面暴发的趋势。根据生长速度和出现率,把沙海蜇的生长分为3个阶段:发生初期,时间为6月上旬,出现率较低,个体较小;快速生长期,时间为6月中旬至7月上旬,出现率逐渐升高,生长速度前期较快,后期略有降低;暴发期,时间为7月中旬至7月下旬,出现率和伞径均达到最大值,生长速度呈现持续降低趋势。监测夏季长江口近海沙海蜇的数量分布和生长特征,对于预测当年伏季休渔后东黄海的沙海蜇暴发和对渔业生产预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长江口 沙海蜇 数量分布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学技术的红沿河核电站附近海域夏季水母通量测量 被引量:10
8
作者 付媛媛 汤勇 +3 位作者 王珊 孟威 王帅 刘笑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25-333,共9页
大量水母涌入核电站取水口会对核电冷源取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把握夏季红沿河核电站附近海域水母的密度和基本运动规律,分别于2017年7、8、9月在红沿河核电站附近海域使用同时搭载科学探鱼仪(120、200 kHz)和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 大量水母涌入核电站取水口会对核电冷源取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把握夏季红沿河核电站附近海域水母的密度和基本运动规律,分别于2017年7、8、9月在红沿河核电站附近海域使用同时搭载科学探鱼仪(120、200 kHz)和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的调查船,沿垂直等深线方向进行25 h、10 n mile长垂直断面往复走航水母资源声学调查和潮流观测,并在次日昼间使用多锚张网进行水母样本采集;利用频差处理技术分离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沙蛰Nemopilema nomurai及浮游动物的叠加声学散射信号,使用回波积分法推定沙蛰和海月水母密度,并结合潮流数据计算水母通过调查断面的通量。结果表明:2017年7、8、9月份潮流流速最大值分别为0.80、0.70、0.65 m/s,流速随涨潮和落潮周期逐渐增大和减小;海月水母的平均密度高于沙蛰,二者7月分别为9.79、2.30 ind./m^(2),8月分别为11.05、1.51 ind./m^(2),9月分别为0.82、0.32 ind./m^(2);海月水母在7、8、9月份涨潮时平均通量分别为5.85、3.53、0.40 ind./(s·m^(2)),落潮时平均通量分别为-2.84、-6.07、-0.36 ind./(s·m^(2)),沙蜇在7、8、9月份涨潮时平均通量分别为1.45、0.44、0.17 ind./(s·m^(2)),落潮时平均通量分别为-0.86、-0.76、-0.13 ind./(s·m^(2))。研究表明:水母通量与涨落潮流速变化具有相关性,能够较好地反映水母的移动趋势,并可作为核电站冷源生物监测预警的重要指标;水母在取水口外侧海域具有随机分布的特性,适合声学浮标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母 沙蛰 目标强度 频差处理 资源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