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C/SiC复合材料的泊松比演变特性研究
1
作者 杨成鹏 王璐娜 +1 位作者 李俊 贾斐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181-2191,共11页
泊松比是工程材料的重要基础力学性能参数之一,在结构设计、优化及其性能表征与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与一般材料不同,易损-非线性陶瓷基复合材料(CMCs)的泊松比随外载具有复杂的变化规律.针对2DC/SiC复合材料,通过轴向拉伸和压缩实验研... 泊松比是工程材料的重要基础力学性能参数之一,在结构设计、优化及其性能表征与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与一般材料不同,易损-非线性陶瓷基复合材料(CMCs)的泊松比随外载具有复杂的变化规律.针对2DC/SiC复合材料,通过轴向拉伸和压缩实验研究了主泊松比随外加应力的演变行为,并通过偏轴拉伸和压缩实验研究了非材料主泊松比与偏轴应力的关联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轴向压缩泊松比近似为正值常量;轴向拉伸割线泊松比随着应力的增大由正值变为负值,损伤泊松比为正值且随着卸载应力的增大而降低,在应力较大时,割线泊松比和损伤泊松比均趋于稳定;偏轴压缩时,非材料主方向的割线泊松比和损伤泊松比均随着应力的增大而增大,且偏轴角度越大增速和增幅越大;偏轴拉伸时,割线泊松比和损伤泊松比的变化幅度较小,但均随着偏轴角度的增大而增大.理论计算结果同样表明,2D-C/SiC复合材料的拉、压泊松比差异显著且具有非线性演变行为,材料的内部损伤以及变形机制具有高度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基复合材料 损伤演化 应变响应 偏轴加载 泊松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isson比对弯曲波在变截面梁中传播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朱志韦 邓子辰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7-225,共9页
基于Timoshenko理论和梁几何不连续处位移连续和力平衡条件,得到弯曲波在变截面梁中反射和透射系数矩阵,进而研究材料Poisson比对弯曲波在梁变截面处传播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负Poisson比阶段,透射传播波的振幅和能量有显著下降趋势,... 基于Timoshenko理论和梁几何不连续处位移连续和力平衡条件,得到弯曲波在变截面梁中反射和透射系数矩阵,进而研究材料Poisson比对弯曲波在梁变截面处传播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负Poisson比阶段,透射传播波的振幅和能量有显著下降趋势,反射传播波振幅和能量上升明显.这说明负Poisson比有利于反射传播波在变截面处的生成,对透射传播波有抑制作用.此外通过对衰减波能量的分析,得到Euler-Bernoulli理论即使在低频范围内,有时会产生较大误差,因此在使用Euler-Bernoulli理论时应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截面梁 Timoshenko理论 弯曲波 poiss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密集台阵远震接收函数研究辽宁海城地震区高分辨率地壳结构
3
作者 邵媛媛 白兰淑 +6 位作者 刘嘉栋 孙庆山 张瑞青 王亮 焦明若 贾丽华 吴庆举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7-530,共14页
辽宁海城地震区处于郯庐断裂带北延段的下辽河盆地和辽东隆起交界,区内地震活动活跃,历年被划定为地震危险区.本文基于该地区最新架设的23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和营口固定台观测的近一年远震波形,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和共中心... 辽宁海城地震区处于郯庐断裂带北延段的下辽河盆地和辽东隆起交界,区内地震活动活跃,历年被划定为地震危险区.本文基于该地区最新架设的23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和营口固定台观测的近一年远震波形,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和共中心点(CCP)叠加成像获得了研究区西侧下辽河盆地和东侧辽东隆起的三维高分辨率地壳结构,结果显示:海城地震区地壳厚度在24.2~33.3 km之间,地壳泊松比在0.24~0.34之间;西侧下辽河盆地区地壳较薄,最薄处仅24.2 km,而东侧辽东隆起区地壳总体较厚,最厚处达33.3 km.区内盆地与山地构造区莫霍面过渡平稳,但在下辽河盆地区存在2处上地幔凸起,与重力数据和地震反射剖面结果一致.辽东隆起区的泊松比普遍低于0.26,且无明显剩余地形异常.下辽河盆地的泊松比均值大于0.3,剩余地形有明显的正异常,最大幅度达1.18 km,暗示盆地区在过去区域拉张应力作用下发生幔源物质上涌并导致地壳减薄.我们推断区域构造应力、地幔热物质上涌可能是下辽河盆地构造东缘和辽东隆起块体内发生频繁地震活动的重要力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城地震区 接收函数 密集台阵 地壳厚度 泊松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甸M_S6.5地震震源区地壳结构及孕震环境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王兴臣 丁志峰 +1 位作者 武岩 朱露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031-4040,共10页
本文利用由中国地震局在鲁甸地震震区附近架设的35个流动观测台站记录的远震事件记录,采用接收函数H-k扫描方法和CCP叠加成像方法获取了鲁甸地震震源区的地壳精细结构,结果显示鲁甸地震发生在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变化较剧烈的地区.昭通断... 本文利用由中国地震局在鲁甸地震震区附近架设的35个流动观测台站记录的远震事件记录,采用接收函数H-k扫描方法和CCP叠加成像方法获取了鲁甸地震震源区的地壳精细结构,结果显示鲁甸地震发生在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变化较剧烈的地区.昭通断裂西南段和东北段地壳物质组分差异明显,西南段断裂两侧地壳组分均显示为中泊松比分布,东北段断裂两侧泊松比从低泊松比快速变化为高泊松比,表明东北段西南侧壳内含有更多铁镁质组分,造成昭通断裂西南段和东北段对青藏高原下地壳物质向东南运移的阻挡有所差异,导致壳内应变积累,从而引起鲁甸地震的发生.在震源区地壳内部存在的低速层,可能为此次地震提供了可能的孕震环境.鲁甸地震与芦山地震虽然均没有产生明显的地表破裂带,但两者的震源机制以及孕震环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也认为未来应关注青藏高原东缘断裂的历史地震空段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本文研究结果对于理解青藏高原东缘区域的孕震背景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结构 鲁甸地震 接收函数 泊松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与泊松比 被引量:32
5
作者 黄晖 米宁 +3 位作者 徐鸣洁 王良书 李华 于大勇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5-474,共10页
利用在福建地区布置的12个宽频带数字地震流动台站和8个固定台站记录的远震P波波形数据进行接收函数计算,运用H-k搜索叠加方法得到了研究区的平均地壳厚度H与波速比k(=VP/VS),并运用接收函数反演方法得到了0~80km范围内的地壳和上地幔... 利用在福建地区布置的12个宽频带数字地震流动台站和8个固定台站记录的远震P波波形数据进行接收函数计算,运用H-k搜索叠加方法得到了研究区的平均地壳厚度H与波速比k(=VP/VS),并运用接收函数反演方法得到了0~80km范围内的地壳和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H-k叠加结果表明,福建地区地壳厚度在28.4~32.8km范围内,从内陆到沿海变薄,从南到北变厚;沿着NW—SE方向,泊松比分布有分带特征,沿海地区泊松比高于内陆地区;同时表明,该地区地壳可分为上、中、下地壳,地壳结构横向差异较明显,多个台站下方可发现壳内低速层,沿海地区上地幔顶部平均速度相对低,可能暗示了深部存在热异常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泊松比 s波速度结构 壳内低速层 福建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繁峙-太仆寺旗剖面 S 波资料解释及深部构造特征与地震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周雪松 宋松岩 +3 位作者 张先康 邱淑燕 龚怡 宋建立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53-262,共10页
通过对繁峙-怀安-太仆寺旗三分向深地震测深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的S波资料进行处理,结合P波处理结果,给出了地壳上地幔的S波速度VS及介质物性参数泊松比σ的二维结构;综合地质及其它地球物理资料,参照国内外岩石物理参数的实... 通过对繁峙-怀安-太仆寺旗三分向深地震测深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的S波资料进行处理,结合P波处理结果,给出了地壳上地幔的S波速度VS及介质物性参数泊松比σ的二维结构;综合地质及其它地球物理资料,参照国内外岩石物理参数的实验结果,对地壳深部结构、构造及岩性进行了解释和推测。其结论为:中上地壳大部分地区σ值不大于025,岩石主要由花岗岩组成,整体呈脆性;其中阳原-怀安间的上地壳下层岩体,含有来自上地幔的无机CO2气体并还原释放出碳;下地壳及壳幔过渡层σ值大部分大于026,整体呈相对塑性;下地壳岩性在怀安以北地区为中酸性麻粒岩、怀安至阳原为英角闪片麻岩、阳原以南为石英岩;莫霍\过渡层主要由剖面两端的基性麻粒岩-闪岩和剖面中部地区的石英云母片岩-中性麻粒岩所组成。根据σ值的横向变化并结合震相特征,推断了阳原及张北附近的超壳断裂带和怀安的深断裂带。结合地震活动性,对地震较为集中发生的阳原上地壳下层进行了解释,认定是由于该岩体较脆硬且“漂浮”在下部的较塑性岩体之上,受超壳断裂带、区域应力场及上地幔物质上涌的影响,岩体容易在σ值显著变化的部位产生错动、滑动,引发地震,且地震多集中于σ值较小的脆硬岩体一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波速度 泊松比 地震波 地震 相关分析 深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SP技术在小断块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公社 宋玉龙 +2 位作者 丁伟 谭绍泉 刘美丽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5年第4期367-369,共3页
华北某小断块油气田地处繁华城区,因此不能进行地面地震勘探。为此,对位于小断块的X井进行了多方位非零井源距VSP勘探,获得了井周边地区的高分辨率和高信噪比资料。通过标定,准确确定了任北潜山顶面的反射层位,对井周边地区的构造和小... 华北某小断块油气田地处繁华城区,因此不能进行地面地震勘探。为此,对位于小断块的X井进行了多方位非零井源距VSP勘探,获得了井周边地区的高分辨率和高信噪比资料。通过标定,准确确定了任北潜山顶面的反射层位,对井周边地区的构造和小断层进行了解释,圈定了位于潜山顶面的主要目的层——二台阶断块的范围和形态。同时,利用VSP纵波资料的“亮点”特征,并以转换波资料作为印证,对二台阶断块进行了含油气分析,经钻探获得了高产油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地震剖面 断层 横波速度比 泊松比 油藏描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侏罗系陆相页岩各向异性动静态弹性参数建模
8
作者 刘卫华 王洋 +4 位作者 陈祖庆 陈超 沈珲 张方南 仉涛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228,共16页
动、静态弹性参数转换关系对陆相页岩储层压裂改造、钻井方案设计、地应力预测等地质工程问题有重要意义.但页岩的本征各向异性及动、静态弹性参数的强压力依赖性对建立各向异性背景下的动、静弹性参数转换模型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次实验... 动、静态弹性参数转换关系对陆相页岩储层压裂改造、钻井方案设计、地应力预测等地质工程问题有重要意义.但页岩的本征各向异性及动、静态弹性参数的强压力依赖性对建立各向异性背景下的动、静弹性参数转换模型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次实验研究基于10组四川盆地侏罗系陆相页岩样品的各向异性动、静态弹性参数联合测试,建立了模拟原位有效应力条件下各向异性动、静态弹性参数建模工作流程.多级偏应力循环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垂直还是平行层理方向,动态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均系统性地大于对应的静态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并且动、静态弹性参数都表现出明显的压力依赖性.根据围压为20 MPa时的实测数据,直接建立了垂直层理方向模拟原位应力的动、静杨氏模量和泊松比转换关系.在此基础上,假定动态、静态杨氏模量各向异性的关系不依赖于所施加应力大小,建立了动、静态杨氏模量各向异性强度之间的线性关系,进而间接获得了模拟原位应力条件下的平行层理方向静态杨氏模量.各向异性背景下的动、静态弹性参数转换模型可将测井或地震数据转换为原位有效应力条件下的静态弹性参数,并可为各向异性背景下页岩储层地应力预测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 杨氏模量 泊松比 动静态转换 多级偏应力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深部构造背景浅析 被引量:8
9
作者 王琼 肖卓 +2 位作者 武粤 李抒予 高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1-222,共12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境内的托莱山—冷龙岭断裂附近发生了门源MS6.9地震。结合地壳厚度、速度结构及各向异性等资料探讨了门源地震的深部构造特征,揭示了门源地震的发震位置与地壳结构变化的密切关联。结果显示:门源MS6.9地震发生在地壳厚... 2022年1月8日青海境内的托莱山—冷龙岭断裂附近发生了门源MS6.9地震。结合地壳厚度、速度结构及各向异性等资料探讨了门源地震的深部构造特征,揭示了门源地震的发震位置与地壳结构变化的密切关联。结果显示:门源MS6.9地震发生在地壳厚度和vP/vS值都出现快速空间变化的区域;大约在10—20 km深度范围内,震源位于P波速度从浅到深由高速变低速的垂向过渡区,同时也是S波速度和泊松比分布呈现明显横向变化的过渡区域,震源下方存在明显的低速区;冷龙岭断裂两侧相速度的方位各向异性变化比较明显。1月12日的MS5.2余震震中紧邻2016年MS6.4地震震中,揭示出2022年门源MS6.9地震及其余震活动导致了冷龙岭断裂比较充分的破裂,两次门源地震主震之间及邻区短时间内难以积累更大能量,因而短时间内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持续向北扩展所导致的地表隆升和地壳增厚是该地区强震频发的主要构造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 M_(s)6.9 地震 震源深度 速度结构 泊松比 地壳厚度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S波和泊松比的层析成像 被引量:9
10
作者 瞿辰 刘晓宇 +2 位作者 于常青 胥颐 杨文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640-3652,共13页
本研究使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2009—2016)走时数据开展青藏高原地壳地震波速度三维层析成像研究,获得分辨率达到1°×1°×20 km的青藏高原地壳S波三维速度结构和泊松比分布.结果表明,分布在可可西里和羌塘北部... 本研究使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2009—2016)走时数据开展青藏高原地壳地震波速度三维层析成像研究,获得分辨率达到1°×1°×20 km的青藏高原地壳S波三维速度结构和泊松比分布.结果表明,分布在可可西里和羌塘北部的高钾质和钾质火山岩带,其上地壳到下地壳都存在S波波速扰动负异常和高泊松比.说明第三纪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由于大陆碰撞使三叠纪的东昆仑缝合带重新破裂,造成大量壳幔混合熔融物质上涌和火山喷发,进而揭示了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火山岩的存在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密切相关;青藏高原新生代裂谷位于中下地壳S波速度扰动负异常带的两侧,裂谷带之下的中下地壳泊松比减小到0.22以下.裂谷带之下中下地壳的S波速异常分布和泊松比值可以推断青藏高原新生代裂谷深达中地壳底部,这个推论与密度扰动三维成像的相关结论一致.青藏高原S波速度和泊松比在下地壳至壳幔边界随深度产生急剧变化,说明地壳内部发生了大规模的层间拆离和水平剪切;青藏高原东构造结之下泊松比高达0.29~0.33,S波速度扰动为负异常,推断东构造结下方地壳主要由坚硬的蛇纹石化橄榄岩组成;青藏高原中下地壳S波速负异常区范围大面积扩大,地壳底部几乎被S波速低值区全部覆盖.下地壳S波异常分布特点可能反映下地壳管道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震s 泊松比 三维层析成像 火山岩带 地壳拆离 新生代裂谷 东构造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负泊松比超材料研究进展与展望
11
作者 蒋伟忠 张毅 +4 位作者 朱一林 王源隆 吴文旺 张传增 任鑫 《应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4-510,共17页
负泊松比超材料,又被称为“拉胀”超材料,是一种力学超材料,具有特殊的力学性能,即在竖向受到压力(拉力)作用下,结构会发生横向收缩(膨胀)。这种特性与结构的拓扑排列关系密切,因此负泊松比超材料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将对功... 负泊松比超材料,又被称为“拉胀”超材料,是一种力学超材料,具有特殊的力学性能,即在竖向受到压力(拉力)作用下,结构会发生横向收缩(膨胀)。这种特性与结构的拓扑排列关系密切,因此负泊松比超材料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将对功能性负泊松比超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首先介绍了负泊松比超材料静力学性能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常规的刚度提升、泊松比可调,和非常规的变形机制,以及使用机器学习定制结构性能;其次,分析了其抗冲击、抗爆炸、振动控制以及其他功能性应用的最新进展;最后,指出了当前功能性负泊松比超材料研究仍存在一些难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提供了若干参考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泊松比超材料 力学超材料 负泊松比 功能性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南地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反演及强震孕震环境分析
12
作者 杨建文 金明培 +2 位作者 叶泵 茶文剑 张天继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43-555,共13页
基于滇西南地区31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三分量波形数据,提取径向P波接收函数,以“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地区地壳剪切波速模型”为初始模型,进行精细化结构反演(垂向精度达2km级),并采用Bootstrap重采样技术进行统计和评估,获取了各... 基于滇西南地区31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三分量波形数据,提取径向P波接收函数,以“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地区地壳剪切波速模型”为初始模型,进行精细化结构反演(垂向精度达2km级),并采用Bootstrap重采样技术进行统计和评估,获取了各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结合地壳厚度、泊松比分布,对滇西南地区的地壳深部结构及强震孕震环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地壳S波速度分布在横向和垂向上均存在明显的非均匀特性。在中上地壳0~20km深度范围内存在明显且连续的低速层,平均厚度约15km,最大厚度达20km。在中下地壳20~28km深度范围内局部区域存在明显的低速层(厚度约8km),主要分布在普文断裂北端至阿墨江断裂中部区域(23°N附近),另外,在红河断裂附近和澜沧江断裂北部的局部区域也有分布;②从孕震环境来看,景谷M_(S)6.6和M_(S)5.8、墨江M_(S)5.9地震均发生在中上地壳低速层内,老挝M_(S)6.0地震发生在高、低速度的过渡区域。滇西南地区新生破裂带较为发育,地震波速的减小可能与地壳断裂或微裂隙中有流体的存在有关,研究区NW向新生破裂带的存在以及流体的长期作用,为带内高应变的突然释放提供了条件。另外,4个地震均发生在泊松比变化的高梯度带上,且地震发生处地壳厚度变化均较大。地壳厚度、泊松比变化剧烈的地区,地壳物质组成差异明显,壳内应变易于积累,有利于强震的诱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南 s波速度 中下地壳低速层 泊松比高梯度带 孕震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材料对MoS2的应变场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亚俊 周行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88-393,共6页
利用有限元法分析对生长在Au、Cu、Al2O3、SiO2、Ni这5种不同基底上的层状MoS2的应变分布进行模拟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基底材料的泊松比不同会使得基底和MoS2的y方向形变都不相同;基底的杨氏模量不同会使得不同基底底部与二硫化钼(MoS2)... 利用有限元法分析对生长在Au、Cu、Al2O3、SiO2、Ni这5种不同基底上的层状MoS2的应变分布进行模拟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基底材料的泊松比不同会使得基底和MoS2的y方向形变都不相同;基底的杨氏模量不同会使得不同基底底部与二硫化钼(MoS2)顶部的应变差别不同.在膨胀过程中,y方向底端的拉伸应变大于中间的拉伸应变,这会导致基底与顶端应变高于中间的应变.因此,基底材料的杨氏模量和泊松比与MoS2的应变分布密切相关.根据仿真结果可得,由于MoS2在Au和SiO2基底上所受到的应变较小,导致MoS2的顶端和基底底部应变差较大,因此容易造成剥离脱落;而在Al2O3基底上,由于基底材料具有较高的杨氏模量,且与MoS2比较接近,所以MoS2顶端和基底底部呈现的应变差接近.由此可见,在这些材料当中,Al2O3更适合作为MoS2的基底材料.通过研究基底材料的应变场分布,能更好地对纳米材料进行调控,从而改善器件的相关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 MOs2 杨氏模量 泊松比 应变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研究漾濞M_(S)6.4地震孕震环境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天继 金明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462-4474,共13页
2021年5月21日我国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发生了M_(S)6.4级破坏性地震,该地震的深部孕震环境研究对理解其成因极为重要.本文利用滇西北地区68个密集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提取P波接收函数,采用两步反演法和Bootstrap重采样统计技术,... 2021年5月21日我国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发生了M_(S)6.4级破坏性地震,该地震的深部孕震环境研究对理解其成因极为重要.本文利用滇西北地区68个密集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提取P波接收函数,采用两步反演法和Bootstrap重采样统计技术,获取了滇西北地区精细的地壳上地幔80 km深度范围内的S波速度结构.结合前期所得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分布情况分析认为:滇西北地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在横向上和垂向上都具有强烈的非均匀性,浅表约有4 km厚的低速沉积层,中上地壳呈高低速相间分布特征;20~40 km深度范围内存在低速层,分布在维西—乔后—巍山断裂与红河断裂两侧.从横向上看,漾濞地震发生在维西—乔后—巍山断裂西侧的高低速过渡地区和泊松比高梯度带上.从垂直剖面上看,漾濞地震发生在中下地壳具有明显低速层、而上覆为相对高速的脆性地壳中,震源区地壳内存在的低速体为此次漾濞地震提供了可能的孕震环境.滇西北地区的中下地壳低速层被断层限制在特定的区域内,且该地区存在莫霍面隆起中心、非常高的泊松比值(>0.3)以及上地幔低速异常,考虑到高热流、地幔高导层隆起、温泉幔源特征等综合分析推测低速体可能与地幔热物质上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M_(s)6.4地震 s波速度结构 两步反演法 中下地壳低速层 泊松比高梯度带 孕震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tire deform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rain localization of jointed rock specimen in plane strain compression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学滨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6年第3期300-306,共7页
Shear band (SB), axial, lateral and volumetric strains as well as Poisson’s ratio of anisotropic jointed rock specimen (JRS) were modeled by Fast Lagrangian Analysis of Continua (FLAC). Failure criterion of rock was ... Shear band (SB), axial, lateral and volumetric strains as well as Poisson’s ratio of anisotropic jointed rock specimen (JRS) were modeled by Fast Lagrangian Analysis of Continua (FLAC). Failure criterion of rock was a composited Mohr-Coulomb criterion with tension cut-off. An inclined joint was treated as square elements of ideal plastic material beyond the peak strength. Several FISH functions were written to automatically find the addresses of elements in the joint and to calculate the entire deform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plane strain J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 moderate joint inclination (JI), strain is only concentrated into the joint governing the behavior of JRS, leading to ideal plastic responses in axial and lateral directions. For higher JI, the post-peak stress-axial and lateral strain curves become steeper as JI increases owing to the increase of new SB’s length. Lateral expansion and precursor to the unstable failure are the most apparent, resulting in the highest Poisson’s ratio and even negative volumetric strain. For lower JI, the entire post-peak deform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re independent of JI. The lowest lateral expansion occurs, leading to the lowest Poisson’s ratio and positive volumetric strain all along. The present prediction on anisotropic strength in plane strain compression qualitatively agrees with the results in triaxial tests of rocks. The JI calculated by Jaeger’s formula overestimates that related to the minimum strength. Advantages of the present numerical model over the Jaeger’s model are pointed o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ointed rock sTREss axial strain lateral strain volumetric strain poissons ratio shear ban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SP资料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杜金玲 蔡银涛 +3 位作者 张固澜 李陶 刘振亚 付京会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8-272,332+159-160,共5页
砂、泥岩地层中储层因含气往往导致纵波速度降低,从而与围岩速度重叠或接近,此时应用常规声阻抗反演方法难以识别储层。测井资料分析发现泊松比能较好地分辨储层和围岩,因此提取并综合利用泊松比参数是识别储层的一个有效方法。本文提... 砂、泥岩地层中储层因含气往往导致纵波速度降低,从而与围岩速度重叠或接近,此时应用常规声阻抗反演方法难以识别储层。测井资料分析发现泊松比能较好地分辨储层和围岩,因此提取并综合利用泊松比参数是识别储层的一个有效方法。本文提出利用零井源距VSP资料拾取的高精度初至获得精细的纵、横波速度,通过转换得到泊松比参数,同时基于非零井源距VSP纵、横波剖面进行纵、横波联合反演,得到纵、横波阻抗和泊松比剖面,通过对泊松比剖面分析可识别有效储层。应用该方法在SLG气田进行储层预测,结果与实钻情况吻合,取得了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井源距VsP 非零井源距VsP 横波速度 泊松比 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变换的长骨超声导波特征速度参数研究
17
作者 邵星明 郑驰超 +1 位作者 赵巍 彭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94-601,共8页
超声导波可以反映长骨的材料特性,为此提出采用S变换高分辨率,提取长骨中超声导波特征速度参数来反映骨骼的力学特性.该方法首先对长骨导波作S变换,在时频域用最大值法确定不同模式导波信号最大能量极值点对应的传播时刻,根据传播距离,... 超声导波可以反映长骨的材料特性,为此提出采用S变换高分辨率,提取长骨中超声导波特征速度参数来反映骨骼的力学特性.该方法首先对长骨导波作S变换,在时频域用最大值法确定不同模式导波信号最大能量极值点对应的传播时刻,根据传播距离,计算超声不同模式导波的特征速度.仿真结果表明,特征速度与骨骼泊松比呈线性相关,对皮质骨厚度不敏感,可用于评估骨骼的泊松比.该方法不依赖于导波的先验知识,因此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导波 泊松比 特征速度 s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_p/v_s ESTIMATION IN TIBETAN CRUST FROM INVERSION OF SURFACE WAVE DISPERSIONS
18
作者 Wang Yang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73-373,共1页
We estimated crustal v p/ v s ratio of Tibetan Plateau by combined inversion of Love and Rayleigh wave dispersion data. It is developed by us that the joint inversion methods using both Love and Rayleigh wave dispersi... We estimated crustal v p/ v s ratio of Tibetan Plateau by combined inversion of Love and Rayleigh wave dispersion data. It is developed by us that the joint inversion methods using both Love and Rayleigh wave dispersion data. Thickness and S\|wave velocity of each sub layer are taken from Love wave dispersion data, then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was deduced using Rayleigh wave dispersion data. Densities of sub layers were estimated by the empir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ismic velocity and rock density. Having S\| and P\|wave velocities, v p/ v s ratio is calculated for each sub layer. Six sub layers in crust of Tibetan Plateau has been identified, which are 0~8km, 8~30km, 30~40km, 40~62km, 62~68km and 68~75km respectively. The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Plateau is 3 13, 3 32, 3 15, 3 92, 3 45 and 3 87 km/s for each sub layer; and P\|wave velocities are 6 00, 6 10, 5 72, 6 35, 6 78 and 6 64km/s respectively v p/ v s ratios in sub layers are 1 92, 1 84, 1 82, 1 62, 1 96 and 1 72; and corresponding Poisson ratios are 0 31, 0 29, 0 28, 0 19, 0 32 and 0 24. Our result on Poisson ratios of Tibetan crust was supported by seismic waveform modelling by Rodgers and Schwartz (19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V p/ V s ratio poisson ratio of CRUsT surface wave INVER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爆机制及其控制 被引量:3
19
作者 何满潮 李杰宇 +3 位作者 刘冬桥 陶志刚 胡杰 王炯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21-1336,I0005-I0020,共32页
随着岩体工程向深部发展,开挖引发的围岩大变形和强冲击诱发的动力破坏日益严峻。岩爆作为深部地下工程中常见的一种强动力灾害,被称为岩土工程界的“癌症”,其具有突发性特点,难以有效预报及防治,严重地威胁着施工人员的安全和设备的... 随着岩体工程向深部发展,开挖引发的围岩大变形和强冲击诱发的动力破坏日益严峻。岩爆作为深部地下工程中常见的一种强动力灾害,被称为岩土工程界的“癌症”,其具有突发性特点,难以有效预报及防治,严重地威胁着施工人员的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通过对比岩石在真三轴卸荷和单轴压缩这2种应力路径下的储能差异,对岩爆多余能量机制进行探讨。首先,根据岩爆诱发机制的不同,将岩爆分为由应力集中导致的应变型岩爆和扰动诱发的冲击岩爆。然后,模拟开挖诱发的不同类型岩爆的应力路径进而在室内再现各种岩爆现象,并对其机制进行研究,自主研发3套真三轴岩爆模拟试验系统:第1代应变岩爆试验系统、第2代应变岩爆试验系统、冲击岩爆试验系统。同时,在实验室内成功模拟不同类型的岩爆:巷道应变岩爆、巷道交叉点应变岩爆、3个临空面矿柱应变岩爆、矿柱应变岩爆以及动荷载诱发的冲击岩爆。最后,为有效控制岩爆灾害,提出开挖补偿法,并研发具有负泊松比效应的宏观和微观NPR锚杆/索。工程实践证明,NPR锚杆/索能提供高预应力来补偿开挖造成的应力损失,同时具备良好的延展性和吸能效果,可为岩爆灾害的防治提供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爆机制 岩爆试验 多余能量 岩爆分类 岩爆控制 开挖补偿法 NPR锚杆/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南缘页岩油储层脆性预测与评价 被引量:1
20
作者 于正军 张军华 +3 位作者 周昊 任瑞军 陈永芮 杨玉龙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11-1723,共13页
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二叠系中下部发育页岩油致密储层,脆性预测与评价对其勘探和开发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岩石物理实验、测井资料和叠前地震资料计算了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二叠系页岩油致密储层脆性指数,对Rickman经典公式法、杨氏模量与泊... 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二叠系中下部发育页岩油致密储层,脆性预测与评价对其勘探和开发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岩石物理实验、测井资料和叠前地震资料计算了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二叠系页岩油致密储层脆性指数,对Rickman经典公式法、杨氏模量与泊松比比值法、拉梅系数法和剪切模量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与评价。研究认为:1)杨氏模量相对泊松比对岩性有更好的区分度,由拉梅系数表征的泥岩分布率较高;2)根据文献所得测井多参数计算脆性指数的方法应用效果不佳,在Castagna经验公式换算横波速度基础上计算的脆性指数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3)由YPD(Young's modulus-Poisson's ratio-density)式和LMR(拉梅系数-密度)式反演的弹性参数变化率也能较好地指示有利储层,尤以密度变化率为最佳,该属性在扇三角洲前缘及分流河道特征上得到很好的展示;4)岩石物理实验和实际资料应用均表明,ρE/σ为研究区脆性的最佳表征公式,效果好于Rickman经典公式与其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致密储层 页岩油 岩石物理实验 横波速度 杨氏模量 泊松比 脆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