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0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生籽仁中10种氨基酸含量遗传与QTL定位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郭颂 胡朋举 +5 位作者 宋亚辉 金欣欣 苏俏 刘立峰 杨永庆 王瑾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3-369,共7页
氨基酸成分决定蛋白品质。为阐释花生氨基酸成分遗传规律和遗传基础,以冀花6号和开选01-6为亲本构建的RIL群体为材料对10种氨基酸含量开展遗传和QTL定位分析。结果显示,10种氨基酸的平均值为0.24~2.42 mg/g,表型变异为4.35%~11.49%,遗... 氨基酸成分决定蛋白品质。为阐释花生氨基酸成分遗传规律和遗传基础,以冀花6号和开选01-6为亲本构建的RIL群体为材料对10种氨基酸含量开展遗传和QTL定位分析。结果显示,10种氨基酸的平均值为0.24~2.42 mg/g,表型变异为4.35%~11.49%,遗传率为0.851~0.929,偏度和峰度绝对值为0.06~1.97,表明它们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表型变异主要由基因引起。绝大多数氨基酸性状之间显著相关,4种氨基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及苯丙氨酸)之间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大于0.91。此外,8种氨基酸定位到23个相关QTL位点,LOD值在2.58~15.48之间,单个QTL可解释各自性状的2.95%~26.09%的表型,相同性状的QTL可累计解释8.13%~43.48%的遗传变异。贡献率超过10%的主效QTL有4个,分别为qMet_6,qLeu_1,qPhe_1和qHis_1。近等基因系结果显示qMet_6可显著增加32.61%蛋氨酸和12.70%组氨酸含量,说明qMet_6是一个主效QTL位点。本研究结果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QTL的精细定位及关键调控基因的克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氨基酸 遗传分析 QTL定位 近等基因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显性早熟基因Ef-cd的基因效应分析及育种应用潜力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8
2
作者 董春林 孙业盈 +2 位作者 王平荣 黄晓群 邓晓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84-388,共5页
利用近等基因系,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水稻Ef-cd基因的感光效应、早熟效应以及对其他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并对该基因的育种应用潜力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Ef-cd基因是一个非感光的显性早熟基因,它能使水稻提早抽穗13-21 d,并能显著降低... 利用近等基因系,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水稻Ef-cd基因的感光效应、早熟效应以及对其他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并对该基因的育种应用潜力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Ef-cd基因是一个非感光的显性早熟基因,它能使水稻提早抽穗13-21 d,并能显著降低水稻的株高,但对有效穗、穗长、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无显著影响。同时,该基因可使迟熟杂交稻的抽穗期提早13-17 d,并且通过导入该基因育成的早熟杂交稻新组合比同熟期对照显著增产,因而该基因在早熟杂交稻育种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早熟性 近等基因系 基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P-AES法测定粳稻近等基因系群体间糙米的矿质元素 被引量:10
3
作者 曾亚文 汪禄祥 +6 位作者 孙正海 杨树明 杜娟 黎其万 普晓英 杜威 萧凤回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966-2969,共4页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对粳稻近等基因系(NILs)BC5F5群体264个株系17种矿质元素(S,Mo,Ni,Fe,Cr,Na,Al,Cu,P,Sn,Zn,B,Mn,Mg,Ca,Sr,K)进行了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2.3%-110.2%,RSD〈6%。结果表明:以丽粳2号作...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对粳稻近等基因系(NILs)BC5F5群体264个株系17种矿质元素(S,Mo,Ni,Fe,Cr,Na,Al,Cu,P,Sn,Zn,B,Mn,Mg,Ca,Sr,K)进行了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2.3%-110.2%,RSD〈6%。结果表明:以丽粳2号作供体及十和田受体培育出糙米多种高矿质元素基因定位的NILs,是迄今首次培育出粳稻孕穗期耐冷性及其关联矿质元素的近等基因系;该群体糙米中P,K,Mg,S,Ca,Zn,Mn,Na,Fe,Cu和Al等11种人体必须的生命元素含量较高;群体间糙米矿质元素中五种宏量元素含量变异小(11.15%-16.45%)和12种微量元素变异大(16.57%-94.96%);群体糙米17种矿质元素间136对性状间有95对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而与功能稻米活性成分有关的Mo,Ni,Al,Sn,Cr和Sr矿质元素15对性状相关(0.531^**-0.921^**)明显高于P,K,Ca,Mg和S宏量元素10对性状相关(0.175^**-0.867^**)。研究结果为糙米矿质元素的基因定位克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P-AES 矿质元素 近等基因系 糙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Glu-B1位点1Bx14+1By18新亚基对材料的创制及其对加工质量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庞斌双 张学勇 +2 位作者 王兰芬 郝晨阳 董玉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82-1586,共5页
以小偃54为轮回亲本,以引进品种Prinqual为1Bx17+1By18的供体,培育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近等基因系,以期客观评价1Bx14、1By15、1Bx17和1By18等亚基(对)对小麦加工品质的贡献。近等基因系回交至BC4代时发现一个1Bx17亚基不表达... 以小偃54为轮回亲本,以引进品种Prinqual为1Bx17+1By18的供体,培育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近等基因系,以期客观评价1Bx14、1By15、1Bx17和1By18等亚基(对)对小麦加工品质的贡献。近等基因系回交至BC4代时发现一个1Bx17亚基不表达的重组体,该重组体经自交分离纯合后获得了携带新亚基对1Bx14+1By18且可稳定遗传的品系012912。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小麦SDS微量沉降值和面粉揉面仪等方法。对小偃54和012912的谷蛋白及醇溶蛋白组成、总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和揉面特性等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012912(1Ax1,1Bx14+1By18,1Dx2+1Dy12)与其轮回亲本小偃54(1Ax1,1Bx14+1By15,1Dx2+1Dy12)在谷蛋白成分上的唯一差别是以1By18替换了小偃54的1By15亚基,且1By18基因的表达量比小偃54的1By15表达量提高29%;012912品系的沉降值比小偃54高2.5mL,揉面特性比小偃54好,说明1By18基因比1By15对面团加工品质的正向效应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HMW-GS 近等基因系 沉降值 揉面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第6染色体剑叶叶绿素含量QTL的精细定位
5
作者 刘催萍 朱玉君 +4 位作者 樊叶杨 庄杰云 沈怡 颜翊洁 沈波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40-1646,共7页
为了精细定位水稻叶绿素含量QTL,本研究利用衍生于籼稻组合珍汕97B/密阳46的2套近等基因系群体,对控制剑叶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qFChlA-6/qFChlB-6进行遗传效应验证和精细定位。应用1个包含4套近等基因系的群体,将... 为了精细定位水稻叶绿素含量QTL,本研究利用衍生于籼稻组合珍汕97B/密阳46的2套近等基因系群体,对控制剑叶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qFChlA-6/qFChlB-6进行遗传效应验证和精细定位。应用1个包含4套近等基因系的群体,将qFChlA-6/qFChlB-6定位在水稻第6染色体RM3414~Si2944区间,对应水稻第6染色体2881788~2944150 bp的物理位置,距离为60.36 kb。应用另1个包含2套近等基因系的群体,将该QTL精细定位在Si2925~Si2927区间,物理距离约为1.7 kb,父本密阳46等位基因对叶绿素b含量具有加性效应,为0.075 mg·g^(-1)FW,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20.7%。本研究结果为qFChlA-6/qFChlB-6的克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绿素含量 近等基因系 精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Glu-A1位点1和2^*亚基近等基因系间品质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刘伟 张延滨 +5 位作者 张宝石 宋庆杰 张春利 赵海滨 辛文利 肖志敏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7-50,共4页
为了解小麦Glu-A1位点的1亚基和2*亚基间的遗传差异,2000~2002年对1和2*亚基的2对近等基因系(NILs,分别来自龙麦19和克丰6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亚基与其相应的2*亚基近等基因系间在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干面筋比值、沉降值/干面筋... 为了解小麦Glu-A1位点的1亚基和2*亚基间的遗传差异,2000~2002年对1和2*亚基的2对近等基因系(NILs,分别来自龙麦19和克丰6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亚基与其相应的2*亚基近等基因系间在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干面筋比值、沉降值/干面筋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5.3%/15.3%、2.65/2.71、2.33/2.28;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软化度、断裂时间、评价值的平均值分别为63.0%/63.0%、4.1 min/4.3 min、9.4 min/9.1 min、63.3 FU/59.2 FU、13.9 min/12.7 min、58.7/59.5;最大阻力、延伸性和拉伸面积的平均值分别为270 EU/256 EU、18.5 cm/18.9 cm、71.8 cm2/65.1 cm2.这些品质性状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均不显著.最后还讨论了两种亚基在小麦品质育种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质 HMW-GS 近等基因系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uroindolineb位点近等基因系对小麦面粉及面包和馒头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马冬云 张艳 +2 位作者 夏先春 Craig F MORRIS 何中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1-266,共6页
明确不同硬度等位基因与加工品质的关系对小麦品质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7个Puroindoline b位点近等基因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硬度等位基因对小麦面粉及面包和馒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Pina-D1b/Pinb-D1a基因型的籽粒硬度值、蛋白质... 明确不同硬度等位基因与加工品质的关系对小麦品质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7个Puroindoline b位点近等基因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硬度等位基因对小麦面粉及面包和馒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Pina-D1b/Pinb-D1a基因型的籽粒硬度值、蛋白质含量以及破损淀粉含量较高;而Pina-D1a/Pinb-D1d基因型的出粉率、面粉亮度较高,具有较好的磨粉品质。和面仪参数中的峰高、峰宽和8min尾高均以Pina-D1b/Pinb-D1a基因型数值最高,Pina-D1a/Pinb-D1d基因型最低,且两者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ina-D1b/Pinb-D1a基因型的衰落角最小。Pina-D1a/Pinb-D1c和Pina-D1a/Pinb-D1d基因型具有较高馒头色泽和张弛性评分,较好的馒头制作品质;Pina-D1a/Pinb-D1e和Pina-D1a/Pinb-D1g基因型次之。Pina-D1a/Pinb-D1f基因型的面包总评分略优于其他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PUROINDOline基因 近等基因系 面粉品质 馒头品质 面包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对HMW-GS近等基因系面粉品质、面团流变学和烘烤品质的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张延滨 辛文利 +1 位作者 肖志敏 祁适雨 《麦类作物》 CSCD 2000年第1期24-27,共4页
对龙麦15(1,7+ 8,2+ 12)和新龙麦15(1,7+ 8,5+ 10)这对高分子量(HMW)麦谷蛋白亚基近等基因系进行了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含5+ 10 亚基的新龙麦15 在蛋白质含量、干面筋、粉质仪测得的吸水率和拉... 对龙麦15(1,7+ 8,2+ 12)和新龙麦15(1,7+ 8,5+ 10)这对高分子量(HMW)麦谷蛋白亚基近等基因系进行了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含5+ 10 亚基的新龙麦15 在蛋白质含量、干面筋、粉质仪测得的吸水率和拉伸仪测得的延伸性方面与含2+ 12 亚基的龙麦15 是相同的。在两者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均为13.5% (干基)时,含5+ 10 亚基的新龙麦15 比含2+ 12 亚基的龙麦15 在Zeleny 沉降值、稳定时间、最大抗延阻力和面包体积上分别高10% 、60% 、50% 和50 m l;在湿面筋和形成时间上含5+ 10 亚基的龙麦15 略低于含2+ 12 亚基的龙麦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HMW-GS 近等基因系 烘烧品质 面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uroindoline b位点近等基因系对小麦籽粒淀粉含量和组分及其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秦海霞 侯俊峰 +5 位作者 丁会纳 夏先春 何中虎 Morris F Craig 王晨阳 马冬云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9-43,共5页
为了研究不同硬度等位基因与小麦籽粒淀粉组分含量及特性的关系,为小麦品质改良提供依据,以7个硬度Puroindoline b位点近等基因系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硬度基因型对小麦籽粒淀粉组分含量及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ina-D1b/Pinb-D1a基因型的... 为了研究不同硬度等位基因与小麦籽粒淀粉组分含量及特性的关系,为小麦品质改良提供依据,以7个硬度Puroindoline b位点近等基因系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硬度基因型对小麦籽粒淀粉组分含量及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ina-D1b/Pinb-D1a基因型的籽粒硬度值、支链淀粉含量最高;Pina-D1b/Pinb-D1a基因型的淀粉溶解度最高,而Pina-D1a/Pinb-D1d溶解度最低,两者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基因型之间籽粒淀粉酶解力没有显著差异;冻融失水率以基因型Pina-D1a/Pinb-D1b最低,表明Pina-D1a/Pinb-D1b基因型冻融稳定性最好,可能较适宜冷冻食品的制作;对于抗性淀粉,Pina-D1a/Pinb-D1b基因型的抗性淀粉含量最高、Pina-D1a/Pinb-D1d最低,表明Pina-D1a/Pinb-D1b基因型有助于籽粒中抗性淀粉含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PUROINDOline基因 近等基因系 淀粉特性 淀粉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个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的cDNA-AFLP差异表达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高士刚 闫红飞 +2 位作者 陈会娜 杨文香 刘大群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12,共6页
应用cDNA-AFLP技术对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TcLr9、TcLr15、TcLr19、TcLr25、TcLr38、TcLr45和感病亲本Thatcher间的表达差异进行分析,共选用226对引物组合对其进行筛选,检测出7 554条条带,平均每对引物可获得33条扩增条带。筛选出68... 应用cDNA-AFLP技术对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TcLr9、TcLr15、TcLr19、TcLr25、TcLr38、TcLr45和感病亲本Thatcher间的表达差异进行分析,共选用226对引物组合对其进行筛选,检测出7 554条条带,平均每对引物可获得33条扩增条带。筛选出68对引物能够在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TcLr9、TcLr15、TcLr19、TcLr25、TcLr38、TcLr45和感病亲本Thatcher之间扩增出特异表达条带,特异表达检出率为30.1%。68对引物共扩增出84条特异表达条带,并根据基因表达与否及表达量划分为9种不同的特异表达类型(I^IX)。其中,I、V和VII型特异表达类型为组成型表达,共49条;II、IV、VI和VIII型特异表达类型表达上调,共21条;III和IX型特异表达类型表达下调,共14条。有5种特异表达类型(IV、V、VI、VII、VIII型)可能与小麦的抗病反应相关,并且这5种特异表达类型又分为两类亚型,第一类亚型是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与小麦叶锈菌互作时特异表达(I V型)或者表达量明显增加(VI、VIII型),为诱导性特异表达类型;第二类亚型为组成型特异表达类型(V、VII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 近等基因系 cDNA—AF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稻品种‘云引’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OsGST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毛小辉 魏毅东 +1 位作者 张建福 谢华安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197-203,共7页
在对粳稻‘云引’受稻瘟病菌诱导的近等基因系蛋白质组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时定量PCR等方法,以普感稻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LTH)为遗传背景,研究含有云引抗稻瘟病菌株"四川-43"基因的近等基因系的抗病和感病材料,预测基因... 在对粳稻‘云引’受稻瘟病菌诱导的近等基因系蛋白质组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时定量PCR等方法,以普感稻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LTH)为遗传背景,研究含有云引抗稻瘟病菌株"四川-43"基因的近等基因系的抗病和感病材料,预测基因谷胱甘肽转移酶OsGST(Genbank序列号:Os05g0116100)对稻瘟病菌诱导的响应及响应程度的差别。利用RACE技术克隆目的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在近等基因系抗病材料的抗病株系和感病株系中进行序列比对,寻找差异位点。结果表明,该基因与短柄二叶草中编码谷胱甘肽转移酶的基因亲缘关系最接近,结合其编码的蛋白质序列分析进一步论证该基因可能作为一个相对保守的抗病防卫相关基因、编码谷胱甘肽转移酶,将基因命名为OsGST。同时构建了该基因的过表达载体、干扰载体,为后续揭示其在感抗材料中响应稻瘟病菌程度差异的原因、研究其功能及抗病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引 近等基因系 谷胱甘肽S-转移酶 序列分析 'Yuny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水稻纹枯病qSB-9^(Tq)基因效应及作用方式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殷跃军 左示敏 +5 位作者 王辉 张亚芳 陈宗祥 马玉银 顾世梁 潘学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9-285,共7页
水稻第9染色体上存在1个抗纹枯病QTL,被命名为qSB-9,水稻品种特青在该QTL上携带抗性等位基因qSB-9Tq,而Lemont携带相对感病等位基因qSB-9Le。为精确地评价qSB-9Tq的抗病效应,分析其作用方式,利用分子标记进行前景选择和背景选择,从轮回... 水稻第9染色体上存在1个抗纹枯病QTL,被命名为qSB-9,水稻品种特青在该QTL上携带抗性等位基因qSB-9Tq,而Lemont携带相对感病等位基因qSB-9Le。为精确地评价qSB-9Tq的抗病效应,分析其作用方式,利用分子标记进行前景选择和背景选择,从轮回亲本Lemont与特青回交后代群体中筛选到1个目标单株。连续3年对该单株的扩繁后代(BC6F2)及随后获得的近等基因系采用嵌入法进行接种鉴定试验。田间试验采取2种不同的设计。第一种是完全随机试验,即从BC6F2分离群体中筛选出目标区间为qSB-9TqTq纯合型、qSB-9LeLe纯合型和qSB-9TqLe杂合型个体,并对3种基因型个体间的病级平均数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第二种设计为随机区组设计,即在BC6F3和BC6F4代,分别对上述3种基因型的近等基因系群体,按3次重复的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移栽和接种鉴定试验。结果表明,3年的试验结果表现出一致的趋势,即qSB-9Tq存在于分子标记RM242~Y92.5之间,可减轻病级1.0级(0~9级病情分级系统)左右,且其抗性表现为几乎完全的显性特征。本研究的结果为qSB-9Tq的精细定位和育种利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纹枯病 QTL 近等基因系 标记辅助选择 抗性效应 作用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南地区2012-2014年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化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田珂 杨武 +4 位作者 李泌 徐鑫 刘新琼 刘学群 王春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14,共5页
为研究鄂西南地区稻瘟病病菌的致病型,将2012-2014年采自鄂西南地区感病水稻并分离保存的136个菌株分别接种到7个中国鉴别品种和15个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品种上,以中国鉴别品种中的丽江新团黑谷为感病对照,基于7个中国鉴别品种的鉴定... 为研究鄂西南地区稻瘟病病菌的致病型,将2012-2014年采自鄂西南地区感病水稻并分离保存的136个菌株分别接种到7个中国鉴别品种和15个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品种上,以中国鉴别品种中的丽江新团黑谷为感病对照,基于7个中国鉴别品种的鉴定结果表明:136个菌株中有121个具有致病性,分属于ZA、ZB、ZC、ZE、ZF、ZG共6群11个生理小种,ZB为优势种群,但ZC频率逐年升高,到2014年与ZB势均力敌;ZB13为第一优势生理小种,ZC15和ZB15所占比例逐年升高。15个水稻抗稻瘟病菌单基因系的鉴定结果将121个菌株分为77个致病型,且不同年份分离的菌株致病力差异较大。90%以上菌株对含有Pib、Pit和Pi11抗病基因的水稻单基因系有致病力,而对含有Pi9和Pikh抗病基因的水稻单基因系的致病力较弱,不到10%。此结果可以为育种工作者及当地农业部门的品种布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中国鉴别品种 单基因系 致病型 生理小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核背景对小麦V-CMS coxⅢ基因转录本编辑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鹏 牟秋焕 +4 位作者 石运庆 董树亭 刘保申 孔进 李阳生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86-91,共6页
RNA编辑现象普遍存在于高等植物线粒体中,RNA编辑的不充分或偏离与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具有相关性。以V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近等基因系为材料,研究了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和杂种F1 coxⅢ基因转录本编辑位点的差异,发现cox... RNA编辑现象普遍存在于高等植物线粒体中,RNA编辑的不充分或偏离与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具有相关性。以V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近等基因系为材料,研究了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和杂种F1 coxⅢ基因转录本编辑位点的差异,发现coxⅢ基因转录本共有14个编辑位点,其中有12个引起了氨基酸种类的变化。通过对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和杂种F1线粒体RNA编辑频率的比较,发现引入恢复基因后,不育胞质中coxⅢ基因转录本的编辑频率明显提高,说明coxⅢ基因转录本的RNA编辑与细胞质雄性不育具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RNA编辑 细胞质雄性不育性 coxⅢ 近等基因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HMW-GS近等基因系不同出粉点面筋二级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余静 李扬 +3 位作者 刘天红 吕千 李学军 高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33-1440,共8页
为给不同出粉点小麦专用粉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等技术比较研究了小麦品种西农1330及其Glu-B1位点不同HMW-GS近等基因系(NIL)不同出粉点面筋的二级结构、空间微观结构的差异。面筋蛋白二级结构... 为给不同出粉点小麦专用粉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等技术比较研究了小麦品种西农1330及其Glu-B1位点不同HMW-GS近等基因系(NIL)不同出粉点面筋的二级结构、空间微观结构的差异。面筋蛋白二级结构分析表明,西农1330及其NIL皮磨粉面筋α-螺旋结构和β-转角结构的含量均低于心磨粉,而β-折叠结构的含量均高于心磨粉;同一出粉点面筋蛋白比较发现,含7+8亚基的西农1330NIL的皮磨粉面筋α-螺旋结构和β-转角结构的含量均低于西农1330(含7+9亚基),而β-折叠结构含量高于西农1330,心磨粉面筋二级结构含量则相反。面筋蛋白疏水特性分析表明,小麦皮磨粉面筋蛋白疏水程度均高于心磨粉;同一出粉点小麦面筋蛋白疏水特性分析表明,西农1330NIL的皮磨粉面筋疏水程度较西农1330高,而心磨粉面筋疏水程度较西农1330低。面筋中游离巯基和二硫键含量分析发现,小麦皮磨粉面筋中游离巯基和二硫键含量均高于心磨粉;同一出粉点比较,西农1330NIL的心、皮磨粉面筋游离巯基和二硫键含量均高于西农1330。面筋空间微观结构比较发现,小麦皮磨粉面筋蛋白空间结构均匀,心磨粉面筋蛋白空间结构呈纤维状;同一出粉点西农1330及其NIL的面筋空间微观结构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HMW-GS近等基因系 出粉点 面筋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基因Rps1-c连锁的分子标记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曲娟娟 任桂萍 许修宏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6期661-663,共3页
以大豆疫霉根腐病近等基因系Williams和Williams79为材料,对它们的基因组DNA进行RAPD分析,160个10-nt随机引物中,只有引物OPQ-04在Williams79中扩增出特异条带,在Williams中未扩增出,且3次重复均获得一致结果。经进一步检测在其它抗病... 以大豆疫霉根腐病近等基因系Williams和Williams79为材料,对它们的基因组DNA进行RAPD分析,160个10-nt随机引物中,只有引物OPQ-04在Williams79中扩增出特异条带,在Williams中未扩增出,且3次重复均获得一致结果。经进一步检测在其它抗病材料中也出现该特异条带,推测该特异条带与大豆抗疫霉根腐病抗性基因Rps1-c连锁,得到显性RAPD标记OPQ-047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疫霉根腐病 近等基因系 分子标记 RA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穗部性状近等基因系的创制及穗粒数候选基因分析
17
作者 陈旺 王殿 +4 位作者 宋波 刘易科 朱展望 卫波 宁强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7-807,共11页
为创制具有育种利用价值的遗传材料,定位影响小麦穗粒数的候选区间,以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品种衡观35和科农199杂交构建的近等基因系作为研究材料,对株高、有效分蘖数、穗长、小穗数、每穗粒数、单株产量、千粒重7个性状进行表型鉴... 为创制具有育种利用价值的遗传材料,定位影响小麦穗粒数的候选区间,以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品种衡观35和科农199杂交构建的近等基因系作为研究材料,对株高、有效分蘖数、穗长、小穗数、每穗粒数、单株产量、千粒重7个性状进行表型鉴定。利用660K SNP芯片对表型差异显著的近等基因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两对近等基因系间的多态性SNPs位点及一致性的物理区间。结合候选区间的基因功能注释和基因表达分析,预测影响小麦穗粒数的重要候选基因。结果表明,N81和N82、N86和N87是两对在小麦穗部性状具有显著差异的近等基因系,其遗传相似度分别为98.02%和98.78%。通过660K SNP芯片分析,确定两对近等基因系分别在1B染色体上662~669 Mb、3B染色体上19~25 Mb和5B染色体上541~548 Mb的物理区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多态性,表明这些物理区间可能是影响小麦穗部相关性状的候选区间。通过整合前人研究的QTL定位区间、基因功能注释、基因表达分析和同源基因功能分析,筛选出3个可能影响小麦穗粒数的重要候选基因,分别是1B染色体上编码苹果酸脱氢酶的TraesCS1B02G443200,3B染色体上编码AP2/ERF转录因子的TraesCS3B02G042400,5B染色体上编码C2H2类型锌指蛋白TraesCS5B02G366500。本研究结果为挖掘小麦穗粒数基因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660K SNP芯片 近等基因系 穗部相关性状 候选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Glu-1D位点HMW-GS近等基因系创制及对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蒋云 张连全 +7 位作者 郝明 范超兰 甯顺腙 姜博 杨苗苗 张洁 吕季娟 刘登才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81-987,1007,共8页
【目的】编码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的Glu-D1位点对面粉加工品质的影响大。其中,5+10和2+12是Glu-D1位点最常见的2个等位基因。为了分析这2个亚基组合在四川小麦品质育种中的利用价值。【方法】创制了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近等基... 【目的】编码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的Glu-D1位点对面粉加工品质的影响大。其中,5+10和2+12是Glu-D1位点最常见的2个等位基因。为了分析这2个亚基组合在四川小麦品质育种中的利用价值。【方法】创制了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近等基因系蜀麦1764A(具有5+10)和蜀麦1764B(具有2+12)。【结果】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析表明,二者主要的遗传差异位于1D染色体的403~414 MB区间,且该区间包含了Glu-D1位点。四川省多点试验和区域试验表明,二者的田间农艺性状和产量无显著差异,能够排除田间性状差异对品质分析带来的干扰。品质参数分析表明,5+10和2+12亚基差异不会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前者提高了面筋强度、降低了延伸性。对于面包和馒头品质,5+10亚基优于2+12亚基。但是,对于面条品质,2+12亚基优于5+10亚基。5+10和2+12亚基差异没有影响饺子和饼干的加工品质。【结论】在面包和馒头品质改良中应采用5+10亚基,但是在面条小麦育种中应优先采用2+12亚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剩余杂合体 近等基因系 加工品质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ZmKL1优异等位基因调控籽粒大小的效应评估及分子机制解析
19
作者 杨晓慧 晏宣军 +3 位作者 杨文妍 付俊杰 杨琴 谢玉心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01-1513,共13页
为评估玉米籽粒大小调控基因ZmKL1不同等位基因对农艺性状的效应,解析其调控籽粒大小的分子机制,本研究构建了近等基因系(NIL),在2个地点调查其田间表型、穗部及籽粒表型,并进行转录组与蛋白组测序,共同解析不同等位基因对籽粒大小的调... 为评估玉米籽粒大小调控基因ZmKL1不同等位基因对农艺性状的效应,解析其调控籽粒大小的分子机制,本研究构建了近等基因系(NIL),在2个地点调查其田间表型、穗部及籽粒表型,并进行转录组与蛋白组测序,共同解析不同等位基因对籽粒大小的调控效应。结果显示,NIL群体在粒长、粒宽、百粒重、株高及穗位高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花期及穗部表型等方面无差异。2组NIL间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744个、差异表达蛋白总数为152个。GO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富集于蛋白结合、氧化还原酶活性等途径,差异表达蛋白则与转录、基因表达调控、RNA生物合成及代谢调控过程密切相关。进一步利用荧光定量PCR试验对8个关键基因的表达差异进行了验证。本研究对ZmKL1等位基因进行了表型评估,发现ZmKL1优异等位基因在玉米产量性状改良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同时联合转录组与蛋白组初步解析了其调控籽粒大小的机制,为进一步挖掘影响籽粒大小关键基因及通路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籽粒 转录组 蛋白组 等位基因 近等基因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近等基因系构建黏虫黑化型AFLP-SCAR标记 被引量:1
20
作者 江幸福 罗礼智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4-95,共2页
关键词 AFLP-SCAR标记 近等基因系 黏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