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ndrained dynamical behavior of Nanjing flake-shaped fine sand under cyclic loading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国兴 刘雪珠 战吉艳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8年第S2期215-221,共7页
A series of dynamic behavior tests on Nanjing flake-shaped fine sand were performed by using the WFI cyclic triaxial apparatus made in England. The dynamic behaviors of Nanjing flake-shaped fine sand under different s... A series of dynamic behavior tests on Nanjing flake-shaped fine sand were performed by using the WFI cyclic triaxial apparatus made in England. The dynamic behaviors of Nanjing flake-shaped fine sand under different static deviator stress levels and cyclic stress ratios were studied. Through comparing the effective stress path under cyclic loading with static loading, the processes of liquefaction of saturated Nanjing flake-shaped fine sand with development of dynamic pore-water pressure, including the initial compact state, compression state and dilative state, were investigated. The variation of the shear stiffness with the number of cycles and cyclic strain was investigated by analyzing the secant shear modulus in each unload-reload loop of dynamic stress-strain relationship. And by means of the exponential function, the empirical equa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cant shear modulus Gsec, shear modulus ratio Gsec/Gmax and cyclic strain ε were established based on series of test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static deviator stress and cyclic stress, two kinds of failure patterns with deviator stress reversal or no deviator stress reversal are observed in the samples tested in this series, including cyclic mobility and the failure of accumulation residual strain. In addition, the degradation of dynamic shear modulus is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vibration pore-water pressure and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shear modulus reduces with the progressive number of cy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jing flake-shaped fine sand cyclic TRIAXIAL tests failure pattern effective stress path degradation of dynamic shear modul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湿过程中南京粉细砂孔隙结构演化精细表征
2
作者 张恒 张巍 +3 位作者 徐文瀚 朱鸿鹄 施烨辉 程荷兰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5,共12页
饱和度影响着非饱和土土水特性与工程性质,孔隙结构是影响砂土抗液化强度的本征指标之一。为定量探究砂土饱和度与孔隙结构之间的相关性,使用了6μm工业显微CT扫描减湿过程中的重塑南京粉细砂试样,对三维重构后的试样不同高度位置分别... 饱和度影响着非饱和土土水特性与工程性质,孔隙结构是影响砂土抗液化强度的本征指标之一。为定量探究砂土饱和度与孔隙结构之间的相关性,使用了6μm工业显微CT扫描减湿过程中的重塑南京粉细砂试样,对三维重构后的试样不同高度位置分别提取出表征单元体,使用最大球算法获得各表征单元体的孔隙网络模型,计算孔隙形态与孔隙结构参数,分析减湿过程中不同阶段孔隙结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试样单孔隙几何形态以细长椭球体为主,减湿过程中喉道长度和孔隙球度变化较小,而喉道半径减小;样品孔隙定向性发生循环变化,具体表现为:含水率30%时试样无主定向性;含水率20%降至5%时,孔隙平面角与空间角的数学期望均出现在120°方向;而干燥样孔隙重新丧失主定向性。孔隙结构参数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南京粉细砂饱和试样连续失水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过饱和含水率降至含水率30%阶段,孔隙结构参数增大,孔隙连通性提高;含水率30%降至20%阶段,孔隙结构参数减小,孔隙连通性降低;含水率20%降至5%阶段,试样失水干裂,孔隙结构参数增大,连通性提高;含水率5%降至0阶段,裂隙结构被破坏并被砂土颗粒填充,孔隙结构参数减小,连通性降低。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理解非饱和南京粉细砂液化特性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粉细砂 非饱和土 孔隙结构演化 定向性 精细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南京细砂振动累积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庄海洋 陈磊 +1 位作者 沈礼伟 左玉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94-1300,共7页
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松散砂土振密造成的早期路基沉降将对列车的正常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以南京地区新近沉积片状细砂为研究对象,采用英国GDS空心圆柱扭剪仪模拟列车振动荷载的实际应力路径,并考虑排水条件、试样围压和加载幅值等因... 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松散砂土振密造成的早期路基沉降将对列车的正常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以南京地区新近沉积片状细砂为研究对象,采用英国GDS空心圆柱扭剪仪模拟列车振动荷载的实际应力路径,并考虑排水条件、试样围压和加载幅值等因素,初步研究了2000列次(14000振次)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南京新近沉积片状细砂的振动排水特性和竖向累积变形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试样围压对南京片状细砂的竖向累积变形的影响较为明显,同时,当试验围压较小时,加载幅值对试样的竖向累积变形的影响更大。其次,排水条件主要对列车运营前期的路基累积变形产生明显的影响,对后期的累积变形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最后,根据试验结果,本文也初步给出了排水条件和不排水条件下南京片状细砂的竖向累积应变增长曲线的新预测公式及其参数取值。研究结论对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新近沉积砂性土的动力学特性及其累积变形的计算方法等问题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振动荷载 南京细砂 累积变形 振动孔压 土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交通振动下南京片状细砂的有效应力路径及破坏模式 被引量:9
4
作者 刘雪珠 陈国兴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19-726,共8页
以南京片状结构细砂为研究对象,采用英国WFI动静多功能三轴仪,研究了饱和南京片状结构细砂在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静偏应力水平、循环应力比对其动力特性的影响;把振动孔压的发展与应力路径相联系,分析了循环荷载作用下不同阶段南京片状... 以南京片状结构细砂为研究对象,采用英国WFI动静多功能三轴仪,研究了饱和南京片状结构细砂在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静偏应力水平、循环应力比对其动力特性的影响;把振动孔压的发展与应力路径相联系,分析了循环荷载作用下不同阶段南京片状结构细砂所处的初始压密状态、压缩状态和膨胀状态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同时,根据静偏应力与循环偏应力的大小,视有无偏应力反向,南京片状结构细砂的破坏模式可分为循环活动性和塑性应变累积破坏,并对其循环活动性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振动荷载 南京片状细砂 循环三轴试验 破坏模式 有效应力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性和相对密度对南京细砂抗液化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炳辉 刘建达 陈国兴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383-388,400,共7页
结合南京长江四桥工程场地的液化试验结果,分析了相对密度和结构性对南京细砂抗液化强度的影响:重塑南京细砂的抗液化强度与相对密度具有较好的一一对应性,且随着相对密度增大而增大;结构性的存在使南京细砂原状砂样比重塑砂样具有更高... 结合南京长江四桥工程场地的液化试验结果,分析了相对密度和结构性对南京细砂抗液化强度的影响:重塑南京细砂的抗液化强度与相对密度具有较好的一一对应性,且随着相对密度增大而增大;结构性的存在使南京细砂原状砂样比重塑砂样具有更高的抗液化强度,但随着循环荷载的减小和振动作用次数的增加,两者的抗液化强度逐渐接近;由于结构性的影响,不同相对密度的原状南京细砂的抗液化强度有可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细砂 液化试验 相对密度 结构性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荷载作用下南京片状细砂的不排水动力性态 被引量:9
6
作者 陈国兴 刘雪珠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498-1504,共7页
以南京片状细砂为研究对象,采用英国WFI动静多功能三轴仪,研究饱和南京片状细砂在循环荷载作用下静偏应力水平、循环应力水平对其不排水动力特性的影响。把振动孔压的发展与应力路径相联系,分析了循环荷载作用下不同阶段南京片状细砂所... 以南京片状细砂为研究对象,采用英国WFI动静多功能三轴仪,研究饱和南京片状细砂在循环荷载作用下静偏应力水平、循环应力水平对其不排水动力特性的影响。把振动孔压的发展与应力路径相联系,分析了循环荷载作用下不同阶段南京片状细砂所处的初始压密状态、压缩状态和膨胀状态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根据静偏应力与循环偏应力的大小,视有无偏应力反向,将南京片状细砂的破坏模式可分为循环活动性和塑性应变累积破坏;同时,针对振动孔压上升使得南京片状细砂出现动剪切模量软化现象,研究了每一次循环过程中滞回曲线的卸载段及再加载段的割线动剪切模量Gsec和最大割线模量Gmax的变化规律,发现Gsec和Gsec/Gmax与循环应变εs之间的关系可用指数函数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片状细砂 循环三轴试验 破坏模式 有效应力路径 动剪模量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片状细砂不排水循环三轴试验的数值仿真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雪珠 陈国兴 庄海洋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3-178,共6页
基于软件ABAQUS的二次开发平台,引入Byrne修正的Martin和Finn孔压应变模型,并与土体动力黏塑性记忆型嵌套面模型相结合,通过编制Fortran子程序,嵌入到软件ABAQUS中,实现了软件ABAQUS的有效应力算法,对南京片状细砂土的不排水循环三轴试... 基于软件ABAQUS的二次开发平台,引入Byrne修正的Martin和Finn孔压应变模型,并与土体动力黏塑性记忆型嵌套面模型相结合,通过编制Fortran子程序,嵌入到软件ABAQUS中,实现了软件ABAQUS的有效应力算法,对南京片状细砂土的不排水循环三轴试验进行三维数值仿真。通过与循环三轴试验结果的比较,发现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上能再现南京片状细砂的不排水循环特性,如不排水循环三轴试验的动应力?应变关系、应变累积、应变软化等;且数值仿真结果较好地反映了试验结果的振动孔压发展特征。研究的意义在于理想三维数值模拟试验能够突破常规的室内土工试验能力及其局限性,这为今后饱和砂土不排水循环特性的宏、细观机理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三轴试验 三维数值仿真 南京片状细砂 不排水动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粉细砂空间孔隙结构表征单元体确定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语 张巍 +2 位作者 梁小龙 许林 唐心煜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723-2729,共7页
确定统一的表征单元体(REV)尺寸是研究土体细观孔隙结构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使用6.5μm分辨率同步辐射显微CT扫描南京粉细砂试样,从土样三维重构模型的5个代表性部位提取5组立方体孔隙REV,对每个REV采用最大球算法分析,建立孔隙网络... 确定统一的表征单元体(REV)尺寸是研究土体细观孔隙结构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使用6.5μm分辨率同步辐射显微CT扫描南京粉细砂试样,从土样三维重构模型的5个代表性部位提取5组立方体孔隙REV,对每个REV采用最大球算法分析,建立孔隙网络模型,从中提取孔隙率、单位体积孔隙数、孔隙平均体积、孔隙最小体积、孔隙最大半径、孔隙最小半径、孔隙平均半径、孔隙截面积平均形状因子等8个孔隙结构参数,建立其与REV尺寸间的相关性。利用假设检验T检验和F检验,最终确定样品孔隙结构参数的统一REV边长尺寸为400像素,即2.60mm。该方法可用于砂土、粉土等颗粒土体细观孔隙结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粉细砂 同步辐射显微CT 表征单元体 三维重构 最大球算法 孔隙结构参数 假设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粉细砂三轴压缩过程中颗粒结构演化特征
9
作者 李海洋 张巍 +3 位作者 徐文瀚 胡赋晨 程荷兰 朱鸿鹄 《高校地质学报》 2025年第4期385-396,共12页
颗粒结构演化影响着南京粉细砂的物理力学性质,使用自主研发的微型三轴试验仪对南京粉细砂试样进行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同步进行同步辐射显微CT扫描。分别采用特征椭球体拟合、球棍模型与特征颗粒提取等方法,对砂土颗粒形状、接触关系... 颗粒结构演化影响着南京粉细砂的物理力学性质,使用自主研发的微型三轴试验仪对南京粉细砂试样进行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同步进行同步辐射显微CT扫描。分别采用特征椭球体拟合、球棍模型与特征颗粒提取等方法,对砂土颗粒形状、接触关系、运动特征演化进行了定量表征与分析,并讨论了颗粒结构与孔隙结构演化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加载试验过程中试验先软化、后硬化,发生中部隆起的鼓形区状破坏,固结不排水剪切对南京粉细砂有一定的磨圆效应;相较于颗粒配位数,颗粒接触面积和孔隙配位数对于土体结构破坏更为敏感,且过程中颗粒配位数普遍低于孔隙配位数;颗粒旋转影响着试样孔隙网络的发育;在水平方向上,试样中存在一中心位置,越靠近中心颗粒的水平位移越小,在竖直方向上,试样在破坏区存在一个锥形分界面,其两侧颗粒竖向位移量存在较大差异,为区状破坏内因。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饱和南京粉细砂宏观工程性质演化的微细观机理,可为研究江河漫滩地质环境韧性与城市安全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粉细砂 三轴压缩 同步辐射显微CT 三维重构 颗粒结构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