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部湾涠洲岛第四纪火山活动:对喷发形式和地幔源区的限定
1
作者 刘磊 温洁 +3 位作者 幸雪连 王昕婷 夏睿 贾悦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5-313,I0005,共10页
北部湾中的涠洲岛是中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本文探讨了其火山喷发形式和岩浆的地幔源区性质,以期为华南和南海地区最近的构造-岩浆作用过程提供制约。涠洲岛早-中更新世(1.42~0.49 Ma)火山活动以溢流式喷发为主,熔岩流由横路山火山... 北部湾中的涠洲岛是中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本文探讨了其火山喷发形式和岩浆的地幔源区性质,以期为华南和南海地区最近的构造-岩浆作用过程提供制约。涠洲岛早-中更新世(1.42~0.49 Ma)火山活动以溢流式喷发为主,熔岩流由横路山火山口向四周漫溢,形成盾形火山锥,是涠洲岛的造岛主体;晚更新世(36~13 ka)火山喷发以岩浆-射气喷发形式形成南湾玛珥式火山口,最后的岩浆物质沿鳄鱼山火山口喷发,奠定了涠洲岛现今的地质地貌格局。涠洲岛早-中更新世橄榄玄武岩和晚更新世碧玄岩均属碱性系列,具有相似的Sr-Nd-Pb同位素组成,但前者SiO_(2)含量更高而Mg#更低,显示其经历了一定程度的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晚更新世碧玄岩的化学成分更接近母岩浆,可能来源于地幔源区的低程度部分熔融。涠洲岛火山岩的地幔源区为亏损的MORB型地幔和EM2型富集地幔混合的结果,可能受到了海南地幔柱的影响,该地幔柱控制了南海更新世以来的构造-岩浆作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 火山机构 地幔属性 地幔柱 新生代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滨海断裂的构造活动历史及其动力学机制:来自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2
作者 林弟 郑勇 +2 位作者 胡在龙 魏昌欣 袁勤敏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71-2283,共13页
海南岛是南海唯一出露海平面的大型岛屿,周围被琼东南盆地、莺歌海盆地和北部湾盆地等新生代断陷盆地围限,构成了这些盆地边界断裂下盘的主体。因此,海南岛的隆升剥蚀历史蕴含盆山耦合和油气、矿产资源赋存条件等重要信息。本研究首次... 海南岛是南海唯一出露海平面的大型岛屿,周围被琼东南盆地、莺歌海盆地和北部湾盆地等新生代断陷盆地围限,构成了这些盆地边界断裂下盘的主体。因此,海南岛的隆升剥蚀历史蕴含盆山耦合和油气、矿产资源赋存条件等重要信息。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滨海断裂两盘获得的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结果。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范围在23±2~40±2 Ma之间,平均围限径迹长度为12.2~13.2μm,相对较小。锆石裂变径迹年龄范围在63±3~82±4 Ma之间,单颗粒年龄主要集中于82~78 Ma和72~69 Ma年龄组。冷却历史模拟结果显示了三阶段的冷却历史。晚白垩世至早古新世(82~63 Ma),滨海断裂南北两盘整体快速抬升剥蚀可达3.3 km,这是受太平洋板块向北西俯冲引起NW向挤压和古南海洋中脊扩张推挤作用的联合影响,大规模挤压隆升变形导致白沙盆地西缘发育大规模的逆冲推覆构造,对白沙盆地西缘的抱伦金矿有较大的改造作用。早古新世至中中新世(63~13 Ma)阶段相对平静,其中滨海断裂北部地区,还记录了在中始新世至晚渐新世(40~24 Ma)时期的一次快速冷却事件,归因于古南海向南加速俯冲的拖曳作用,滨海断裂复活导致两侧差异隆升,这一时期沉积的粗粒物源是周缘新生代盆地的关键储层。中中新世至今(13~0 Ma),断裂南北两盘又整体快速剥蚀达1.93 km,菲律宾海板块NNW向楔入和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产生的挤压应力,使海南岛遭受强烈的挤压,导致快速隆升剥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南海 隆升剥蚀 冷却历史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岛礁对航线搜救可达性评估
3
作者 石绍宸 吴文周 +2 位作者 张鹏 李丰宇 苏奋振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74-1283,共10页
文章首先将岛礁和航线分别抽象为点要素和线要素,利用Voronoi图划分出每个岛礁的作用区域,然后利用多级缓冲区对搜救范围进行分级表达,最后分别从出水有人、出水无人及未出水3类岛礁的角度,对南海138个岛礁与航线之间的搜救强度关系进... 文章首先将岛礁和航线分别抽象为点要素和线要素,利用Voronoi图划分出每个岛礁的作用区域,然后利用多级缓冲区对搜救范围进行分级表达,最后分别从出水有人、出水无人及未出水3类岛礁的角度,对南海138个岛礁与航线之间的搜救强度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以评估南海岛礁的搜救可达性能力及潜在价值。结果表明:1)岛礁对航线的搜救可达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与其他岛礁的空间配置关系。具体而言,岛礁到航线的距离是决定其搜救可达性的关键因素,距离航线越近,通常搜救强度越高,搜救可达性也越高;然而,在岛礁分布较为密集的区域,岛礁对航线的搜救缓冲区会因受到其他岛礁的竞争挤压而减小,导致搜救强度减弱,搜救可达性变低。2)从对航线的搜救可达性角度分析,出水有人岛礁中,东岛、弹丸礁、中建岛和北子岛对不同航线具有更突出的搜救可达性能力,具有最高的价值;出水无人岛礁中,黄岩岛、全富岛的搜救可达性能力较高,具有最高的价值;未出水岛礁中,司令礁、海马滩、榆亚暗沙、紫滩、浪花礁和皇路礁的综合优势明显,具有较高的潜在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搜救 空间配置 VORONOI图 可达性 搜救强度 南海岛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典型岛礁浅海地形遥感监测及时序变化研究
4
作者 陈钰宸 付东洋 +5 位作者 陶邦一 李姬喆 祝依娴 刘贝 林烨 柴霞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0-153,共14页
南沙群岛位于我国南海南部区域,其地理位置对我国海洋权益、发展战略和国家安全都十分重要。开展南沙群岛岛礁水深及地形监测与变化研究,对于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哨兵-2(Sentinel-2)和冰、云和陆地高程卫星(ice,cloud,land e... 南沙群岛位于我国南海南部区域,其地理位置对我国海洋权益、发展战略和国家安全都十分重要。开展南沙群岛岛礁水深及地形监测与变化研究,对于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哨兵-2(Sentinel-2)和冰、云和陆地高程卫星(ice,cloud,land elevation satellite-2,ICESat-2)数据,采用主动–被动融合遥感测深算法,对南海南沙群岛的柏礁和北子岛浅海区域的地形进行了反演研究及实验验证。这一方法能够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揭示岛礁水深和地形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为理解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对岛礁地形变化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结果如下:1)验证了一个高精度的水深反演模型,该模型在研究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相关系数R^(2)>0.9,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0.4m,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 error,RMSE)<0.7m。2)2018—2024年间柏礁和北子岛地形及空间结构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柏礁因填海造陆工程,陆地面积增加;北子岛则受自然因素影响,出现动态变化。3)柏礁的地形变化主要由人为因素驱动,包括填海造陆、资源开采等。北子岛的变化则主要是自然因素的结果,包括季风、台风、海水冲刷和沉积物淤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岛礁 哨兵-2 冰、云和陆地高程卫星 水深反演 时空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其锐更路簿》南沙更路分类及考释
5
作者 赵珏琪 《河北渔业》 2025年第6期75-78,共4页
《梁其锐更路簿》“东海往北海更路”和“上东头线更路”两个篇章记载了154条南沙更路,其中可分为三类:衔接西沙与南沙群岛的更路4条,南沙群岛各岛礁之间的更路149条,从南沙群岛前往海外的更路1条。本研究在分类整理的基础上,通过版本... 《梁其锐更路簿》“东海往北海更路”和“上东头线更路”两个篇章记载了154条南沙更路,其中可分为三类:衔接西沙与南沙群岛的更路4条,南沙群岛各岛礁之间的更路149条,从南沙群岛前往海外的更路1条。本研究在分类整理的基础上,通过版本比对、文献佐证的方法考释其中的疑难更路,并探讨第二类更路的东、西、南三条作业线路的分布情况。研究发现:《梁其锐更路簿》中的南沙更路结构完整、类别清晰、功能全面,以五大环礁为中心,形成了三层功能网络。依托这些更路,海南渔民实现了对南沙群岛渔业资源的持续开发,并将“渔业生产”与“内外贸易”串联为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其锐更路簿》 南海 南沙群岛 海南 渔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历史台风浪模拟和评估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志衡 牛小静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33,共8页
采用历史情景数值再现的方法研究了海南岛附近海域的台风浪灾害。基于中国国家气象局热带气旋中心的1959—2021年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通过模型风场与欧洲中尺度气象中心的再分析背景风场叠加构造热带气旋风场,结合第三代波浪模型... 采用历史情景数值再现的方法研究了海南岛附近海域的台风浪灾害。基于中国国家气象局热带气旋中心的1959—2021年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通过模型风场与欧洲中尺度气象中心的再分析背景风场叠加构造热带气旋风场,结合第三代波浪模型模拟台风浪过程。将数值结果与2016年台风“萨莉嘉”和2022年台风“暹芭”期间波浪台站的测波数据进行了对比,证明了模型模拟精度良好。本文模拟再现了682场热带气旋过程中的风浪,基于模拟结果统计绘制了海南岛周边海域不同重现期波高的空间分布,并初步对海南岛沿岸台风浪的波高、波向和波周期特点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南海 台风浪 SWAN模型 数值再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渔民生计脆弱性的内生问题——基于广东硇洲岛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5
7
作者 高法成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8-257,共10页
使用田野工作法,调查了广东硇洲岛渔民生计脆弱性的内生问题。研究发现,渔民因海洋生态保护所遭遇的已经显露的生活困境,或许能在政府的扶持下有所改善,但那些更多的隐性风险——内部竞争、社会保障、文化适应等生计,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使用田野工作法,调查了广东硇洲岛渔民生计脆弱性的内生问题。研究发现,渔民因海洋生态保护所遭遇的已经显露的生活困境,或许能在政府的扶持下有所改善,但那些更多的隐性风险——内部竞争、社会保障、文化适应等生计,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渔民生产工具的投入、自身的技能、年龄与身份的模糊性,构成其内生的生计脆弱性,在现代消费市场的刺激下容易对海洋资源造成破坏性作用。基于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渔民生计的脆弱性内生于生产力快速提高导致的其自身技能未进行更迭,未能建立适应生产力需求的新的生产关系,因而造成人海关系的紧张。要解决渔民生计的脆弱性内生问题,需从渔民的文化特殊性出发,由内而外地改革渔民的生产关系,更新渔民的技能、建立有效的组织,逐步缓解人海关系的紧张状态,以实现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保护 渔民生计 脆弱性 中国南海 硇洲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兴岛GPM-IMERG降水数据空间降尺度研究
8
作者 苗聪聪 闫金凤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27,45,共5页
高时空分辨率的降水栅格数据是多种水文模型和气候模型的重要输入数据。引入经度、纬度、温度、风速和比湿作为解释变量,基于多元线性回归、长短期记忆递归神经网络(LSTM)和随机森林(RF)模型对GPM-IMERG降水数据进行降尺度。以永兴岛三... 高时空分辨率的降水栅格数据是多种水文模型和气候模型的重要输入数据。引入经度、纬度、温度、风速和比湿作为解释变量,基于多元线性回归、长短期记忆递归神经网络(LSTM)和随机森林(RF)模型对GPM-IMERG降水数据进行降尺度。以永兴岛三沙气象站的测量数据为真实值,选取偏差(Bias)、相关系数(R)、均方根误差(R_(MSE))以及平均绝对误差(M_(AE))对原始GPM-IMERG降水数据和降尺度数据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GPM-IMERG降水数据与气象站实测降水数据之间偏差为-0.004 mm,平均绝对误差为3.537 mm;通过GPM-IMERG降尺度得到永兴岛10 m空间分辨率降水数据;RF模型降尺度结果精度最高,相较于原始GPM-IMERG降水数据均方根误差和相关系数分别提高了46.9%、30.1%。本研究可以在气象站稀少的情况下,为岛礁获取高空间分辨率降水数据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M-IMERG 降尺度 机器学习 南海岛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7年澳大利亚筹备对日和约时南沙群岛的档案搜集与立场
9
作者 金康玲 王胜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4,共10页
1947年初澳大利亚为维护国家利益提议尽早缔结对日和约,并组建太平洋和约筹备委员会具体负责拟定对日和约草案。在对日领土处置时为了厘清战时为日所占之南沙群岛的归属情况,澳大利亚初步搜集了1939~1946年有关南沙群岛“争议”各方主... 1947年初澳大利亚为维护国家利益提议尽早缔结对日和约,并组建太平洋和约筹备委员会具体负责拟定对日和约草案。在对日领土处置时为了厘清战时为日所占之南沙群岛的归属情况,澳大利亚初步搜集了1939~1946年有关南沙群岛“争议”各方主张、日本占领南沙时的声明与英法反应、战时日本对南沙的开发利用和战后中国政府收复南沙群岛史实等6份核心档案,在此基础上,综合研判后形成南沙群岛归属上中国已实控、法方态度不明及其军事战略价值有限的认知。为此1947年7月9日筹备委员会拟定的对日和约草案只规定了日本放弃南沙群岛,未写明其归属。不过,7月15日澳大利亚驻南京公使馆发给澳外交部的第341号函电旗帜鲜明地指出,除却中国对南沙群岛提出最早主张外,因为岛上居民主要是中国渔民这一事实,别无任何可靠的权威依据,同时排除了法国对南沙群岛提出“主权诉求”的可能。尽管澳大利亚的上述立场最终未写入新一轮的对日和约草案,但其内部函电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中国拥有南沙群岛主权的认可,无疑是不可否认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对日和约 1939~1946年涉南沙档案 澳驻南京公使馆第341号函电 《南中国海中的群岛:南沙、西沙、东沙和中沙》 南沙群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东部海域生物污损研究 被引量:30
10
作者 严涛 严文侠 +4 位作者 董钰 王华接 严岩 梁冠和 田兴礼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74-380,共7页
于1989年10月—1990年6月,在位于海南岛东部海域的琼东和琼东南海区,分别布设W1(距岸68nmile)和J2(距岸23nmile)两个浮标站,进行生物污损的挂板试验。结果表明,该海域人工设施的生物污损主要由热带、亚热带海区常见种类引起,... 于1989年10月—1990年6月,在位于海南岛东部海域的琼东和琼东南海区,分别布设W1(距岸68nmile)和J2(距岸23nmile)两个浮标站,进行生物污损的挂板试验。结果表明,该海域人工设施的生物污损主要由热带、亚热带海区常见种类引起,其中水螅、有柄蔓足类和牡蛎为上述两个站位的共同优势种;而无柄蔓足类主要分布在近岸的J2站。表层试板的生物污损程度远高于中、底层试板,且污损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近海水域 生物污损 浮标 海洋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诸岛灰沙岛淡水透镜体研究述评 被引量:18
11
作者 赵焕庭 王丽荣 宋朝景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01-610,共10页
南海诸岛部分珊瑚礁上发育有灰沙岛,这些灰沙岛的面积多较小,其中一些灰沙岛地下形成淡水透镜体。以西沙群岛永兴岛为例,介绍了已有的永兴岛地下淡水透镜体的研究成果,包括灰沙岛淡水透镜体的形成和发育,其与地质、地形、气候和植被等... 南海诸岛部分珊瑚礁上发育有灰沙岛,这些灰沙岛的面积多较小,其中一些灰沙岛地下形成淡水透镜体。以西沙群岛永兴岛为例,介绍了已有的永兴岛地下淡水透镜体的研究成果,包括灰沙岛淡水透镜体的形成和发育,其与地质、地形、气候和植被等因素的关系,以及淡水透镜体开发利用等问题,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和管理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透镜体 灰沙岛 南海诸岛 永兴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岛以南海域新近纪的弧—陆碰撞造山作用 被引量:24
12
作者 丁巍伟 杨树锋 +2 位作者 陈汉林 程晓敢 吴能友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5-201,共7页
台湾岛以南海域(台南滨海)弧—陆碰撞带位于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南海的结合部位,是新近纪弧—陆碰撞研究的理想场所。本文通过对南海973航次在该区域的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认为台南滨海弧—陆碰撞带增生的火山—沉积楔由恒春海脊... 台湾岛以南海域(台南滨海)弧—陆碰撞带位于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南海的结合部位,是新近纪弧—陆碰撞研究的理想场所。本文通过对南海973航次在该区域的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认为台南滨海弧—陆碰撞带增生的火山—沉积楔由恒春海脊和高屏斜坡两部分组成,前者是菲律宾海板块的增生楔,后者是欧亚板块的增生楔,在增生楔体和火山弧之间是作为弧前盆地的北吕宋海槽。自中新世中期以来,南海洋壳开始沿着马尼拉海沟向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形成活动大陆边缘的增生部分———恒春海脊;与此同时菲律宾海板块开始向北西方向移动,前缘的吕宋岛弧距今6.5Ma以来朝着亚洲陆缘斜向汇聚,形成了被动大陆边缘的增生部分———高屏斜坡。由于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斜向汇聚,弧—陆碰撞具有穿时性,造山作用首先发生在台湾岛的北部,然后向南部及台南滨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陆碰撞 南海 斜向汇聚 新近纪 台湾岛以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东沙群岛HD196站位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水合物的指示 被引量:23
13
作者 邓希光 付少英 +3 位作者 黄永样 张光学 吴能友 吴庐山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2-102,共11页
南海北部是中国海上油气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的首选地区。对南海北部东沙群岛附近具有BSR特征的HD196站位沉积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得到以下结果:柱状样沉积物的常量元素的分布具有分段性,且与沉积物孔隙... 南海北部是中国海上油气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的首选地区。对南海北部东沙群岛附近具有BSR特征的HD196站位沉积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得到以下结果:柱状样沉积物的常量元素的分布具有分段性,且与沉积物孔隙水中的离子浓度和甲烷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可能对其下面是否存在天然气水合物有指示意义;同时柱状样沉积物孔隙水中离子浓度的变化与世界上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地点的孔隙水离子浓度的变化一致。HD196站位的地质条件表明本站位具有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温压条件、气源条件和构造条件,因此在本站位的下面赋存天然气水合物的可能性比较大,在此进一步工作有可能取得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地球化学 东沙群岛 中国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海区中生界岩相分布及构造特征 被引量:29
14
作者 刘海龄 谢国发 +2 位作者 阎贫 刘迎春 郑红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2-278,共7页
为了了解南中国海南部南沙群岛陆架-陆坡区中生代地层发育情况,作者通过综合分析该海区钻井、拖网及1987年以来采集的20000多公里的多道反射地震勘探等资料,得到了对该区中生界基本特征的如下新认识:空间分布上,南沙的中生界具有从北部... 为了了解南中国海南部南沙群岛陆架-陆坡区中生代地层发育情况,作者通过综合分析该海区钻井、拖网及1987年以来采集的20000多公里的多道反射地震勘探等资料,得到了对该区中生界基本特征的如下新认识:空间分布上,南沙的中生界具有从北部的郑和-礼乐隆起南缘向南增厚的趋势;沉积岩相方面,东部三叠纪时为深海相,侏罗纪为浅海与三角洲相,白垩纪为浅海-内浅海相,而往西南部中生代的海水深度有变深的趋势;中-新生代变形上,在南沙西部的曾母盆地,中生界褶皱为复式的、非协调性的,南沙中部多为舒缓褶皱,东部仅在近巴拉望海槽地带出现小幅度的褶皱。结合围区中生界及特提斯构造域的发育特征,作者提出南沙地块上的海相中生界在大地构造上归属于残留在中特提斯洋北部减薄陆缘地壳上的中特提斯期海相沉积地层,是该海域油气资源勘探不可忽视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提斯 中生代 海相地层 南沙地块 南沙群岛 南中国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岛屿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的研究 被引量:30
15
作者 吴德邻 邢福武 +2 位作者 叶华谷 李泽贤 陈炳辉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1期1-22,共22页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广泛收集前人的研究资料,概述了南海岛屿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植被,对南海岛屿种子植物的区系组成、特点、分布区类型、特有现象和替代现象等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并与邻近植物区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根据区内植物...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广泛收集前人的研究资料,概述了南海岛屿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植被,对南海岛屿种子植物的区系组成、特点、分布区类型、特有现象和替代现象等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并与邻近植物区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根据区内植物分布的特点和自然条件特征划分为5个植物区系小区,最后对南海岛屿地区植物区系的起源与演化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植物 植物区系 南海岛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沙石岛地震台下的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30
16
作者 丘学林 曾钢平 +4 位作者 胥颐 郝天珧 李志雄 Keith Priestley Dan McKenzie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20-1729,共10页
为加强海上天然地震观测和岩石圈结构研究,我们在南海西沙群岛建立了石岛流动地震台,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观测试验.观测结果表明,虽然岛礁区的地震数据受热带气旋影响期间背景噪声较大,但仍能记录到MW6级以上的地震.本文对具有清晰P波波... 为加强海上天然地震观测和岩石圈结构研究,我们在南海西沙群岛建立了石岛流动地震台,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观测试验.观测结果表明,虽然岛礁区的地震数据受热带气旋影响期间背景噪声较大,但仍能记录到MW6级以上的地震.本文对具有清晰P波波形的远震记录进行了接收函数处理和计算模拟,得到台站下简单的地壳结构模型,其莫霍面深度为28 km,上地壳顶部有一层2 km厚的低速层,横波速度只有2.3 km/s,向下逐渐过渡到横波速度为3.8 km/s的下地壳.与已有的研究结果比较,发现石岛台与琼中台的地壳结构模型是西沙海槽剖面的自然延伸,西沙地块的地壳结构属减薄型陆壳,可与华南地块的正常陆壳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西沙群岛 石岛地震台 远震接收函数 地壳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海区及其周缘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35
17
作者 周蒂 刘海龄 陈汉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4-363,共10页
通过对南沙海区及其周缘地区中-新生代以来4个主要地质时期即燕山期、喜山早期、喜山晚期一幕和二幕各种类型岩浆岩的发育特征(包括时空分布、地球化学及构造环境)的综合分析,重构了研究区中-新生代岩浆活动的演化历程:燕山期(侏罗纪到... 通过对南沙海区及其周缘地区中-新生代以来4个主要地质时期即燕山期、喜山早期、喜山晚期一幕和二幕各种类型岩浆岩的发育特征(包括时空分布、地球化学及构造环境)的综合分析,重构了研究区中-新生代岩浆活动的演化历程:燕山期(侏罗纪到白垩纪)在南沙西面和西南面陆区以中酸性岩浆活动为主,代表中生代东亚陆缘火山岩带的南段。同时在南沙与加里曼丹之间广泛发育的是基性-超基性岩,是在俯冲过程中折返到浅部的古南海洋壳碎片。喜山早期(古新世至始新世)岩浆活动微弱。喜山晚期一幕(晚渐新世至中中新世)在加里曼丹—卡加延一带岩浆活动相对重新活跃,西段主要有英安岩、花岗闪长岩、安山岩、闪长岩等,东段主要为玄武安山岩,但规模较小,似乎不足以构成与古南海俯冲伴生的火山岩带。喜山晚期二幕(晚中新世至第四纪)岩浆活动出现高峰,为大规模的中基性火山喷发,与燕山期及喜山早期截然不同,在中南半岛南部和加里曼丹岛中-北部尤为广泛,可能是该区出现上涌的地幔热团的指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活动 构造变动 中-新生代 南沙群岛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诸岛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 被引量:19
18
作者 龚子同 黄标 周瑞荣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0-27,共18页
南海诸岛主要由三类土壤组成,即富磷岩性均腐土,盐成土和新成土。这些土壤均发育于具有强石灰性的生物碎屑沉积物之上。富磷岩性均腐土的元素含量与母质相比,P、Zn、Cu、Ba、Cd多元素含量较高,且随成土时间的增加,其含量有增加的... 南海诸岛主要由三类土壤组成,即富磷岩性均腐土,盐成土和新成土。这些土壤均发育于具有强石灰性的生物碎屑沉积物之上。富磷岩性均腐土的元素含量与母质相比,P、Zn、Cu、Ba、Cd多元素含量较高,且随成土时间的增加,其含量有增加的趋势,而Mg、Ca、Sr、B、V、PhMo等元素含量较低,随成立时间的增加逐渐降低。新成土和盐成上除P和Na元素含量较高外,其余元素均接近母质。南海诸岛独特的生物气候、母质等条件是造成上述元素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同样,也导致了成土时间对元素分布产生明显的影响。富磷岩性均腐上的元素有效性以富磷、Zn和Cu为特征。盐成立以富B为特征。影响土壤元素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及元素全量,这些因素中,元素全量对P、Zn和B等元素有效性影响最大,使得这些元素有效性也显示出与其全量类似的分异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元素地球化学 生物有效性 南海诸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东南外海海底沉积物特征及其声学物理性质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卢博 李赶先 +2 位作者 刘强 黄韶健 张福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42,共9页
分析研究了南海北部大陆架西南缘的海南岛东南外海海底沉积物声学物理特性,在多个航次中进行了海底沉积层取样、海水CTD测量、浅地层及旁侧声呐扫测等工作.在实验室里对沉积物样品进行声学参数、沉积学基本参数、物理力学参数和HC年... 分析研究了南海北部大陆架西南缘的海南岛东南外海海底沉积物声学物理特性,在多个航次中进行了海底沉积层取样、海水CTD测量、浅地层及旁侧声呐扫测等工作.在实验室里对沉积物样品进行声学参数、沉积学基本参数、物理力学参数和HC年龄测试等分析.根据多尔特曼公式求解出弹性模量、体积弹性模量、压缩系数、切变模量、泊松比和拉梅常数等六项沉积物弹性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在该海区海底沉积物的压缩波速为1.474~1.700m/s,在不同的海区内有高低声速两类性质的沉积物分布;沉积物的切变波速为150~600m/s;沉积物在100kHz的声衰减为35~260dB/m;沉积物的密度为1.4~2.0g/cm^2;沉积物的孔隙度为42%~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南岛东南外海 海底沉积物 声学参数 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岛周边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被引量:12
20
作者 孙元敏 陈彬 +1 位作者 黄海萍 马志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874-2880,共7页
基于国内外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结合我国海洋生态环境调查数据,从环境和生物学要素中选取12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5个评价等级及标准,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我国海岛周边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选取... 基于国内外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结合我国海洋生态环境调查数据,从环境和生物学要素中选取12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5个评价等级及标准,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我国海岛周边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选取南海北部10个代表性海岛,对其周边海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海岛中特呈岛和内伶仃岛评价等级为中,其余8个海岛均为良;离岸距离、陆源污染物排放量和海水交换能力直接影响评价结果.该方法能较好地反映海岛周边海域生态环境状况,可操作性强,可作为今后我国海岛周边海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海岛周边海域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