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哈萨克斯坦努尔卡斯甘Cu-Au矿床成矿岩体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1
作者 梁文静 黄杰 +3 位作者 吴丹 王居里 SEITMURATOVA Eleonora 安芳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8,共15页
努尔卡斯甘斑岩型Cu-Au矿床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北部,已探明Cu和Au资源量分别为393万吨和229吨。与成矿有关岩体为花岗闪长玢岩和石英闪长玢岩,由石英、斜长石和角闪石组成。石英闪长玢岩中的斜长石主要为中长石,基质中的角闪石以镁质普通... 努尔卡斯甘斑岩型Cu-Au矿床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北部,已探明Cu和Au资源量分别为393万吨和229吨。与成矿有关岩体为花岗闪长玢岩和石英闪长玢岩,由石英、斜长石和角闪石组成。石英闪长玢岩中的斜长石主要为中长石,基质中的角闪石以镁质普通角闪石为主。主量元素组成显示,与成矿有关岩体的成分类似于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与岩石学观察结果相符,岩石属高钾钙碱性系列,表现出Rb、Th、Ba、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富集、而Nb、Ta等高场强元素亏损的特征,Sr/Y和La/Yb值与正常岛弧岩石相似。矿石中与黄铜矿伴生的辉钼矿样品的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433±4 Ma,与前人报道的成矿岩体年龄(440~437 Ma)接近。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推断努尔卡斯甘斑岩型Cu-Au矿床是早志留世巴尔喀什-准噶尔洋壳向西北方向俯冲过程中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产物。根据与成矿有关石英闪长玢岩基质中角闪石成分确定成矿岩浆晚期温度为704~769℃,氧逸度为logfO_(2)=-13.5~-12.1、ΔFMQ=3.1~3.6,水含量为0.1%~1.9%,压力为20~250 MPa,指示基质中角闪石在岩浆侵位至0.70~7.63 km内发生结晶作用。努尔卡斯甘与成矿有关的岩浆体系具有高氧逸度和水含量,类似的岩浆环境十分有利于斑岩型矿床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学 地球化学 岩浆性质 斑岩型cu-au矿床 努尔卡斯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铁质岩浆周期性补给对云南普朗斑岩Cu-Au矿床的制约:能量约束下热力学模拟
2
作者 张少颖 和文言 肖仪武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2-933,共12页
镁铁质岩浆周期性补给于硅酸质岩浆房是形成大型斑岩矿床的关键因素。本文以普朗超大型斑岩Cu-Au矿床为例,通过能量约束体系下的热力学方法模拟浅部硅酸质岩浆房中镁铁质岩浆周期性补给过程,定量评估该过程对形成大型斑岩矿床的控制作... 镁铁质岩浆周期性补给于硅酸质岩浆房是形成大型斑岩矿床的关键因素。本文以普朗超大型斑岩Cu-Au矿床为例,通过能量约束体系下的热力学方法模拟浅部硅酸质岩浆房中镁铁质岩浆周期性补给过程,定量评估该过程对形成大型斑岩矿床的控制作用。普朗矿床成矿前粗粒石英闪长玢岩(CQD)和成矿期石英二长斑岩(QMP)复式岩体中均普遍发育镁铁质暗色微粒包体(MMEs),岩相学特征显示斑岩体中角闪石和黑云母发育韵律环带结构或港湾状溶蚀结构以及针柱状磷灰石的存在均指示发生了镁铁质岩浆混合作用。与单一的分离结晶模型(FC)相比,多阶段岩浆补给-分离结晶模型(R3FC)显示,镁铁质岩浆的补给一方面会抑制长石的结晶,另一方面会促进钙铁镁和铁镁等多类型角闪石的形成,并大幅提前黑云母的结晶次序。以硅酸质岩浆物质摩尔分数变化与挥发分之间相关性为参照,获得的熔体H_(2) O、SCSS(硫化物饱和时硅酸盐熔体中的S含量)和Cl溶解度显示,镁铁质岩浆补给将在岩浆演化早期提高而在晚期降低残余熔体H_(2)O含量(0.16%、0.04%、-0.30%),持续提高熔体SCSS(78.74×10^(-6)、94.44×10^(-6)和137.88×10^(-6))和Cl溶解度(0.04%、0.10%和0.20%),但对Cu含量影响有限。结果表明,能量约束体系下的R3FC和FC热力学模型不仅能够合理解释普朗复式斑岩体矿物结构特征,也定量验证了镁铁质岩浆的补给对成矿岩体异常高H_(2) O、S和Cl含量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混合 热力学模拟 挥发分 普朗斑岩cu-au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底斯东段南部第三纪夕卡岩型Cu-Au±Mo矿床地质特征、矿物组合及其深部找矿意义 被引量:43
3
作者 李光明 秦克章 +7 位作者 丁奎首 李金祥 王少怀 江善元 林金灯 江化寨 方树元 张兴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407-1421,T0003,T0004,共17页
在冈底斯Cu—Au成矿带东南部的山南地区分布有克鲁、劣布、冲木达和陈坝等中到大型Cu—Au±Mo矿床。与含铜夕卡岩有关的侵入岩形成于20~30Ma之间,为高钾钙碱性中酸性浅成岩,形成于印-亚大陆碰撞晚期构造背景。矿化赋存于岩体外... 在冈底斯Cu—Au成矿带东南部的山南地区分布有克鲁、劣布、冲木达和陈坝等中到大型Cu—Au±Mo矿床。与含铜夕卡岩有关的侵入岩形成于20~30Ma之间,为高钾钙碱性中酸性浅成岩,形成于印-亚大陆碰撞晚期构造背景。矿化赋存于岩体外接触带下白垩统比马组的碳酸盐岩和其他钙质岩石内。主要矿化类型为夕卡岩型、热液脉型和斑岩型,构成完整的斑岩-夕卡岩、热液脉状铜-金(钼)多金属成矿体系,矿化组合主要为Cu—Mo、Cu—Au和Cu。外接触带的蚀变以夕卡岩化、角岩化为主,而内接触带上主要为岩体的绢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等,内夕卡岩不发育。夕卡岩化可分为早期夕卡岩和晚期含水硅酸盐阶段。早期夕卡岩主要为钙铁、钙铝石榴石夕卡岩,含少量透辉石、磁铁矿等,晚期的含水硅酸盐阶段主要是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石英交代石榴石夕卡岩,并伴随含铜硫化物的沉淀,为本区夕卡岩型铜矿形成的主要阶段。含铜硫化物以富含斑铜矿为特征,Au、Ag主要赋存于斑铜矿、硫铋铜矿及黄铜矿等矿物中。山南地区的夕卡岩型铜-金矿床均为浅部夕卡岩,在某些夕卡岩型铜金矿床中显示了斑岩型矿化的存在,可能暗示该区的夕卡岩型矿化与北带相似,具有统一的斑岩型-夕卡岩型成矿系统。因此本区具有在深部寻找斑岩型金矿的可能性,而且找矿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地质 浅部夕卡岩 矿物组合 深部斑岩铜矿找矿 冈底斯山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东南地区Cu-Au-Mo-(W)矿床的成矿时代及其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探讨: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 被引量:106
4
作者 谢桂青 毛景文 +5 位作者 李瑞玲 张祖送 赵维超 屈文俊 赵财胜 魏世昆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3-52,共10页
鄂东南地区Cu-Au-Mo-(W)矿床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Re-Os同位素定年方法对该地区5个典型矿床(丰山洞铜钼金银多金属矿床、阮家湾钨铜钼矿床、千家湾铜金矿床、铜绿山铜铁金钼多金属矿床和铜山口铜钼矿床)... 鄂东南地区Cu-Au-Mo-(W)矿床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Re-Os同位素定年方法对该地区5个典型矿床(丰山洞铜钼金银多金属矿床、阮家湾钨铜钼矿床、千家湾铜金矿床、铜绿山铜铁金钼多金属矿床和铜山口铜钼矿床)进行了成矿时代的研究,获得其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分别为(144.0±2.1)Ma、(143.6±1.7)Ma、(137.7±1.7)Ma、(137.8±1.7)^(138.1±1.8)Ma和(143.5±1.7)^(142.3±1.8)Ma,代表各矿床的成矿时代。研究结果表明,鄂东南矿集区内的Cu-Au-Mo-(W)矿床与铜陵、安庆、九瑞矿集区内的矿床几乎是同时形成的,成矿时代可能主要集中于(140±5)Ma,相当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在综合已有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资料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这一成矿事件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可能是处于中国东部南北向印支期构造域向北东向古太平洋构造域大转折的背景下,与软流圈上涌和玄武质岩浆底侵而导致壳幔同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Re-Os同位索年龄 辉钼矿 cuau—Mo—(W)矿床 地球动力学背景 鄂东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东昆仑托克妥Cu-Au(Mo)矿床含矿斑岩成因: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约束 被引量:23
5
作者 夏锐 卿敏 +1 位作者 王长明 李文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02-1524,共23页
东昆仑造山带是我国斑岩型矿床的重要成矿区之一。对东昆仑托克妥Cu-Au(Mo)矿床含矿斑岩利用原位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地球化学分析方法,探讨该地区岩体成因以及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的深部约束机制。东昆仑托克妥Cu-Au(Mo)矿床含... 东昆仑造山带是我国斑岩型矿床的重要成矿区之一。对东昆仑托克妥Cu-Au(Mo)矿床含矿斑岩利用原位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地球化学分析方法,探讨该地区岩体成因以及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的深部约束机制。东昆仑托克妥Cu-Au(Mo)矿床含矿二长花岗斑岩年龄为(232.49±0.93)Ma,花岗闪长斑岩年龄为(232.6±1.2)Ma,处于东昆仑碰撞造山阶段。含矿斑岩为二长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具有富硅(w(SiO2)=63.11%~71.78%)、高钾(w(K2O)=2.62%~3.61%)、高镁(w(MgO)=0.52%~1.89%)、低钛(w(TiO2)=0.26%~0.53%)和偏铝质(A/CNK=1.05~1.10)的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和Pb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和P,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的I型花岗岩。研究认为,托克妥Cu-Au(Mo)矿床形成于大陆动力体制下的伸展背景,与阿尼玛卿洋壳岩石圈北向俯冲碰撞有关的俯冲板片断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斑岩型cu-au(Mo)矿床 托克妥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天山红山Cu-Au矿床氧化带首次发现的副针绿矾巨晶及其多型针绿矾 被引量:21
6
作者 秦克章 丁奎首 +3 位作者 许英霞 缪宇 方同辉 徐兴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12-1122,共11页
一种艳丽的蓝紫色矿物巨晶在我国新疆哈密地区红山铜-金矿床氧化带中、上部大量出现,经详实的野外地质观察和室内测试,如 X-射线单晶及粉晶衍射测定、湿法化学分析、热分析、穆斯堡尔谱和红外光谱测试等,确认其为一罕见硫酸盐矿物—副... 一种艳丽的蓝紫色矿物巨晶在我国新疆哈密地区红山铜-金矿床氧化带中、上部大量出现,经详实的野外地质观察和室内测试,如 X-射线单晶及粉晶衍射测定、湿法化学分析、热分析、穆斯堡尔谱和红外光谱测试等,确认其为一罕见硫酸盐矿物—副针绿矾(Paracoquimbite,Fe_2(SO_4)_3·9H_2O),是继智利丘基卡马塔巨型斑岩铜矿区1935年报道后,在世界上的又一次发现,在我国尚属首次。该矿物晶体如此之硕大(单晶粒度可达8cm~12cm),远大于智利首次发现的晶体(1.95cm),在国内外和自然界亦堪称首例,与副针绿矾密切共生者为针绿矾,二者呈多型关系。本文副针绿矾湿法化学分析结果为(wt%):SO_3 42.55,Fe_2O_3 28.19,H_2O 28.72,CaO 0.02,MgO 0.01,Al_2O_3 0.03,Na_2O 0.02,总计99.54,其 XRD 特征谱线为:4.61(100),8.89(83),3.38(67);针绿矾湿法化学分析结果为(wt%):SO_342.31,Fe_2O_3 28.61,H_2O 28.98,MgO 0.01,Al_2O_3 0.01,总计99.92,其 XRD 特征谱线为:8.27(100),5.46(76),2.77(76)。红外光谱分析判定了不同基团及同一种基团在不同结构环境下振动模式或频率的差别。穆斯堡尔谱分析确定了副针绿矾和针绿矾中铁的氧化态、配位数以及结构中存在共价键(π键),其穆斯堡尔谱共有特征是四极矩分裂值较小,均由单一吸收峰组成。各种实验分析数据完全吻合,保证了副针绿矾和针绿矾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同一标本上连续切片,通过连续系统的电子探针分析,对针绿矾与副针绿矾互为多型的成因机理做了初步探讨。红山矿区氧化带中除与该矿物副针绿矾共生者外,尚有其它多种硫酸盐矿物亦为我国首次发现。目前上述诸多矿物已作为湿法冶铜及制酸工业的新型资源,副针绿矾巨大晶体的发现兼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带 副针绿矾巨晶 针绿矾 多型 红山铜-金矿床 东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疆红山高硫型浅成低温Cu-Au矿床氧化带钾铁矾、板铁矾、副基铁矾的首次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7
7
作者 许英霞 丁奎首 +4 位作者 秦克章 缪宇 方同辉 徐兴旺 孙赫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3期598-605,共8页
新疆哈密红山高硫化物型浅成低温Cu-Au矿床的氧化带呈漏斗状产于原生硫化物矿体的上部,延深50~60m,以硫酸盐矿物为主。X射线粉晶衍射、湿法化学和差热分析研究表明,钾铁矾、板铁矾和副基铁矾3种硫酸盐矿物均系在中国首次发现。钾铁矾... 新疆哈密红山高硫化物型浅成低温Cu-Au矿床的氧化带呈漏斗状产于原生硫化物矿体的上部,延深50~60m,以硫酸盐矿物为主。X射线粉晶衍射、湿法化学和差热分析研究表明,钾铁矾、板铁矾和副基铁矾3种硫酸盐矿物均系在中国首次发现。钾铁矾湿法化学分析为:H2O6.35%,SO349.72%,Na2O0.15%,Fe2O326.00%,K2O12.47%,FeO0.25%,SiO23.25%,不溶物0.85%,CaO0.11%,总计99.15%;XRD特征谱线为:4.40(100),4.26(70),6.58(47)。板铁矾湿法化学分析为H2O26.51%,SO349.91%,Na2O0.03%,Fe2O322.52%,MgO0.01%,CaO0.03%,总计99.01%;XRD特征谱线为:9.16(100),3.29(9),4.06(8)。副基铁矾湿法化学分析为H2O24.82%,SO338.53%,Al2O30.18%,Fe2O336.10%,MgO0.02%,CaO0.04%,总计99.69%;XRD特征谱线为:5.00(100),3.11(41),5.85(39)。热分析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化学分析的可靠性,并对这些硫酸盐热反应机制作了解释。该类硫酸盐矿物已作为新型资源直接制酸用于湿法炼铜,具有选矿和环保上的巨大优势。对该类硫酸盐矿物的共生组合、形成次序、形成条件的深入研究还可用来反演古环境和古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山cu-au矿床 氧化带 钾铁矾 板铁矾 副基铁矾 东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金平铜厂斑岩Cu(Mo-Au)矿床含矿石英正长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探讨 被引量:14
8
作者 胥磊落 毕献武 +5 位作者 苏文超 齐有强 李亮 陈佑纬 董少花 唐永永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109-3122,共14页
铜厂斑岩型Cu(Mo-Au)矿床位于金沙江-红河富碱侵入岩带的南段,其含矿的石英正长斑岩侵入体属金沙江-红河富碱侵入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铜厂石英正长斑岩开展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其具有高碱、富钾及准铝质-弱过铝质等特征,属... 铜厂斑岩型Cu(Mo-Au)矿床位于金沙江-红河富碱侵入岩带的南段,其含矿的石英正长斑岩侵入体属金沙江-红河富碱侵入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铜厂石英正长斑岩开展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其具有高碱、富钾及准铝质-弱过铝质等特征,属钾玄岩系列岩石;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表明,铜厂石英正长斑岩明显富集Rb、Ba、Th、U、K、La和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和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TNT"负异常,稀土总量高,明显富集轻稀土而亏损重稀土,轻重稀土分馏显著;(87Sr/86Sr)i为0.707097~0.707138,εNd(t)为-7.1~-6.8,在Sr-Nd同位素相关图上,与EMII来源岩石相似。对比金沙江-红河富碱侵入岩带北段的玉龙含矿的二长花岗斑岩和中段的马厂箐含矿的花岗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铜厂含矿斑岩具有高的全碱、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高的(87Sr/86Sr)i值和低的εNd(t)值、不具埃达克质岩属性等特征。综合研究表明,铜厂含矿的石英正长斑岩在成因类型上属于A型花岗岩类,形成于~35Ma的晚碰撞走滑环境且直接起源于EMII地幔的部分熔融。铜厂与玉龙及马厂箐斑岩型Cu(Mo-Au)矿床含矿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规模存在差异,与源区物质的部分熔融程度和地壳物质的混染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正长斑岩 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机制 铜厂斑岩型cu(Mo-au)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疆红山Cu-Au矿床氧化带中铜叶绿矾和高铁叶绿矾的首次发现及其矿物学特征 被引量:16
9
作者 许英霞 秦克章 +4 位作者 丁奎首 缪宇 方同辉 徐兴旺 孙赫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8-69,共12页
叶绿矾族矿物是硫化物矿床氧化带的特殊产物,被认为是硫化物矿床的“标志矿物”,分布在氧化带的上部,并与其他高铁硫酸盐共生。特定的地质环境和矿床类型发育有不同的叶绿矾族矿物。新疆哈密红山高硫化物型浅成低温Cu-Au矿床火山机... 叶绿矾族矿物是硫化物矿床氧化带的特殊产物,被认为是硫化物矿床的“标志矿物”,分布在氧化带的上部,并与其他高铁硫酸盐共生。特定的地质环境和矿床类型发育有不同的叶绿矾族矿物。新疆哈密红山高硫化物型浅成低温Cu-Au矿床火山机构和次火山岩相控矿作用十分明显,形成于中生代,其成因类型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斑岩铜矿之间过渡的“紫金山式”金铜矿床。其氧化带呈漏斗状产于原生硫化物矿体的上部,延深约50~60m,以硫酸盐矿物为主。利用X射线粉晶衍射、湿法化学和差热分析,在红山氧化带发现了铜叶绿矾、高铁叶绿矾,这两种叶绿矾族矿物均系在中国首次发现。铜叶绿矾湿法化学分析结果为[w(B)/%]H2O 30.87,SO3 36.76,Na2O 0.03,Fe2O3 23.40,CuO 6.27,MgO 0.01,Al2O3 0.01,不溶物0.28,CaO 0.03,总计97.66;其XRD特征谱线为:6.03(100),7.39(95),9.04(65)。高铁叶绿矾湿法化学分析结果为[w(B)/%]:H2O 28.15,SO3 37.02,K2O 3.88,Fe2O3 27.75,Na2O 1.30,MgO 1.86,不溶物0.24,总计100.20;其XRD特征谱线为:9.07(100),6.04(89),5.59(50)。红外和热分析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化学分析数据的可靠性,并对这些硫酸盐热反应机制和相变过程作了解释。目前该类硫酸盐矿物已作为新型环保资源直接制酸用于湿法炼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学 氧化带 高铁叶绿矾 铜叶绿矾 红山高硫型浅成低温cu-au矿床 东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基斯坦雷克迪克矿集区斑岩Cu-Au矿床(点)地质及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0
作者 吕鹏瑞 姚文光 +2 位作者 张海迪 王彦闻 曹凯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69-780,共12页
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有关巴基斯坦雷克迪克斑岩型Cu-Au矿集区的地质、岩石和地球动力学演化的研究成果,指出该矿集区斑岩型Cu-Au矿床(点)的形成与板块的拼合以及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密切相关,是在后碰撞地壳伸展阶段由早中新世和中中新世的... 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有关巴基斯坦雷克迪克斑岩型Cu-Au矿集区的地质、岩石和地球动力学演化的研究成果,指出该矿集区斑岩型Cu-Au矿床(点)的形成与板块的拼合以及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密切相关,是在后碰撞地壳伸展阶段由早中新世和中中新世的岩浆-热液作用形成的,且早中新世的斑岩型Cu(Au)矿床(点)主要受石英闪长斑岩和闪长斑岩侵入体控制,中中新世的斑岩型Cu-Au矿床(点)矿体主要受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侵入体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克迪克 中新世 斑岩型cu-au矿床 巴基斯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七宝山隐爆角砾岩型Cu-Au矿床流体包裹体及成矿流体演化特征 被引量:9
11
作者 徐文刚 范宏瑞 +2 位作者 胡芳芳 王永 杨奎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15-1030,共16页
山东七宝山隐爆角砾岩型Cu-Au矿床位于郯庐断裂带东侧,矿体主要赋存在七宝山杂岩体中。通过显微学观察,发现在深部蚀变斑岩的重结晶石英斑晶中发现了含子晶包裹体(Type 1型),同时伴生有气相(Type 2型)和富气相水溶液(Type 3型)包... 山东七宝山隐爆角砾岩型Cu-Au矿床位于郯庐断裂带东侧,矿体主要赋存在七宝山杂岩体中。通过显微学观察,发现在深部蚀变斑岩的重结晶石英斑晶中发现了含子晶包裹体(Type 1型),同时伴生有气相(Type 2型)和富气相水溶液(Type 3型)包裹体。浅部矿坑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并对较为发育的石英晶柱进行了详细的阴极发光特征和显微学观察研究。从其根部到末端可以划分为三个期次,其中第一期次石英环带中主要发育富液相包裹体(Type4型),另外还发育少量的负晶形气液两相包裹体(Type 5型),第二期石英环带中主要发育Type 5型包裹体,第三期石英环带中主要发育形态各异的气液两相包裹体(Type 6型)。显微测温结果显示,Type 1型包裹体均表现为子晶熔化均一特征,均一温度介于375-450℃之间,计算获得的盐度为43.8%-52.2%NaCleqv;Type 3型包裹体表现为临界均一特征,均一温度介于347-420℃之间,估算盐度为0.8%-7.1%NaCleqv;Type 4,5和6型包裹体均均一至液相,均一温度分别为221-327℃、199-379℃以及109-193℃,相应的盐度为2.4%-7.8%NaCleqv、10.2%-16.8%NaCleqv以及0.3%-4.0%NaCleqv。热力学计算获得Type 1型包裹体均一压力为623.46-1111.82bar,平均855.70bar。Type 3型包裹体均一压力范围为139.18-362.47bar,平均为250.70bar。由此可以认为,尽管富气相包裹体和含子晶包裹体共存,并且具备相近的均一温度范围,但是压力相差极为明显,所以这种共存特征并不能表征流体沸腾作用。根据前人实验研究结果,本文认为Type 2和3型包裹体代表了斑岩体结晶早期由于上覆地层隐爆而导致的压力降低条件下分异出来的流体,由于角砾岩筒后续固结引起压力增加,由Type 1型含子晶包裹体所代表的高盐度流体逐渐从成矿岩体中分异出来。当这两种流体沿裂隙通道向上运动时,被同期石英包裹体捕获而共存。这部分流体代表了深部斑岩成矿系统的流体。根据H-O-S同位素研究,Type 4和5包裹体主要来自岩浆流体,并且在后期经历了大气降水的混合,形成了Type 6型流体。这部分流体则代表了浅成热液系统的流体。由于Type 3和4型包裹体均为岩浆成因流体,两者盐度范围一致(5.0%-7.0%NaCleqv),并且随着温度的下降,密度演化趋势明显,从0.4101增加至0.8816g/cm^3。本文认为代表斑岩系统的深部富气相成矿流体在向上逃逸过程中由于压力扰动而在超临界区域内发生相态收缩,随着温度下降形成了富液相成矿流体,转变为浅成热液系统的流体,在此过程中不会发生流体沸腾。由于Cu和Au易于被HS-络合而在气相中运移,并且液相流体之间的混合能力较强,所以当含金的富气相流体收缩成富液相流体时,可以与浅部的天然降水或者富Fe流体发生任意比例的混合,导致了Cu和Au的卸载成矿,这应该是七宝山Cu-Au矿化主要的成矿机制,但是不排除由于温度和压力的下降而引发的金属矿物沉淀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爆角砾岩型cu-au矿床 斑岩系统 浅成热液系统 含子晶包裹体 气相收缩 流体沸腾 流体混合 七宝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多龙矿集区地堡Cu(Au)矿床含矿斑岩锆石U-Pb测年、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1
12
作者 林彬 陈毓川 +14 位作者 唐菊兴 宋扬 王勤 冯军 李彦波 唐晓倩 林鑫 刘治博 王艺云 方向 杨超 杨欢欢 费凡 李力 高轲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65-1578,共14页
西藏多龙矿集区地堡铜(金)矿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羌塘地块南缘,是多龙矿集区中具有较好找矿前景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本文首次对地堡含矿斑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分析。含矿斑岩23个锆石点测试... 西藏多龙矿集区地堡铜(金)矿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羌塘地块南缘,是多龙矿集区中具有较好找矿前景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本文首次对地堡含矿斑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分析。含矿斑岩23个锆石点测试,获得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值年龄为122.0±2.5Ma(MSWD=0.34),与多龙矿集区成矿岩浆活动时限一致,是多龙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锆石微量元素特征揭示地堡含矿斑岩中锆石为岩浆锆石,锆石Ti温度计计算出其结晶温度为663~850℃,平均为765℃,其岩浆源区可能经历了水饱和条件下的部分熔融作用。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地堡含矿斑岩锆石n(^(176)Hf)/n(^(177)Hf)值相对较高,为0.282726~0.283054,ε_(Hf)(t)为1.1~12.6,均为正值,其物质来源有幔源组分的加入,可能为壳幔混源的新生下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测年 锆石Ti温度计 HF同位素组成 多龙矿集区地堡铜金矿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马厂箐Cu-Mo-Au矿床花岗斑岩成矿地质证据 被引量:5
13
作者 郭晓东 王治华 +3 位作者 王欣 刘烊 周晓锋 王绍明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90-902,共13页
马厂箐铜钼(金)矿床是金沙江-哀牢山构造带内与喜马拉雅期富碱侵入岩有关的典型的斑岩型矿床之一,其铜钼(金)矿(化)体在空间上与花岗斑岩紧密相伴,且主要位于花岗斑岩脉(体)的上、下盘。花岗斑岩内发育有具斑岩型矿化特征的细网脉状、... 马厂箐铜钼(金)矿床是金沙江-哀牢山构造带内与喜马拉雅期富碱侵入岩有关的典型的斑岩型矿床之一,其铜钼(金)矿(化)体在空间上与花岗斑岩紧密相伴,且主要位于花岗斑岩脉(体)的上、下盘。花岗斑岩内发育有具斑岩型矿化特征的细网脉状、浸染状矿化,其上盘的(似)斑状花岗岩和下盘的向阳组围岩内均发育有脉状、细脉状矿化,且总体表现出向接触带附近花岗斑岩倾斜的特点。(似)斑状花岗岩中的矿化脉体北倾,围岩地层中的矿化脉体南倾。花岗斑岩脉(体)上、下盘的矿化脉体表现出越靠近接触带(花岗斑岩脉体)蚀变矿化越强、矿化体的规模越大、出现的频率越高,而远离接触带(花岗斑岩脉体)则蚀变矿化越弱、矿化体的规模越小、出现的频率越低。铜钼(金)的成矿时代与花岗斑岩的成岩时代较为一致,其同位素年龄集中在34~36Ma。花岗斑岩含有源于富集地幔的镁铁质暗色微粒包体,并发育浸染状的黄铁矿化、磁铁矿化。暗色微粒包体及其寄主岩(花岗斑岩)具有同源性,且与壳-幔岩混合作用及成分分异有关,具有提供成矿物质、成矿流体的基础。因此,该区的铜钼(金)成矿与花岗斑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花岗斑岩 成矿证据 斑岩型铜钼金矿床 马厂箐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五星Cu-Ni-Pt-Pd矿床的PGE-Au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探讨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光辉 梁树能 +3 位作者 孙景贵 陈冬 逄伟 常艳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8-127,共10页
对黑龙江省东部五星Cu-Ni-Pt-Pd矿床的矿体和与成矿有关的镁铁质杂岩的PGE-Au以及铁族、亲铜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它们均以亏损Cr、IPGE和富集Ni、Co、Cu、Pt和Pd(Pt〈PD)为特征,与成矿有关的镁铁质岩来自地幔部分熔融形成... 对黑龙江省东部五星Cu-Ni-Pt-Pd矿床的矿体和与成矿有关的镁铁质杂岩的PGE-Au以及铁族、亲铜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它们均以亏损Cr、IPGE和富集Ni、Co、Cu、Pt和Pd(Pt〈PD)为特征,与成矿有关的镁铁质岩来自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岩浆,岩浆(房)演化以结晶分离为主,伴随熔离作用。结合地质和岩相学特征,初步确定铜镍硫化物矿化在岩浆熔离作用的基础上产生,而铂钯矿化则主要发生在岩浆期后,以热液交代作用为主产生。因此,五星矿床是一个岩浆型铜镍硫化物和铂钯热液型复合的内生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星cu-Ni-Pt-Pd矿床 PGE-au元素 地球化学 矿床成因 黑龙江省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岛弧-陆缘弧环境斑岩Cu±Mo±Au矿床勘查:地质标志应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卿敏 王文成 +3 位作者 李文博 张乐骏 张岱 韩先菊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23-1244,共22页
斑岩Cu±Mo±Au矿床(以下简称斑岩铜矿)因其巨大的经济价值而倍受勘查界重视。文章基于国内外,尤其是国外斑岩型铜-金(多金属)矿床最新勘查和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岛弧-陆缘弧环境斑岩铜矿勘查地质标志及其找矿应用实践,包括:①... 斑岩Cu±Mo±Au矿床(以下简称斑岩铜矿)因其巨大的经济价值而倍受勘查界重视。文章基于国内外,尤其是国外斑岩型铜-金(多金属)矿床最新勘查和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岛弧-陆缘弧环境斑岩铜矿勘查地质标志及其找矿应用实践,包括:①大地构造环境分析,宏观上确定斑岩铜矿勘查选区。弧环境斑岩铜矿勘查应重点部署在与大洋俯冲有关的岛弧、陆缘弧等增生造山火山岩浆弧环境;②区域及矿田构造解析,不断缩小找矿靶区。与弧/造山带形成演化应力有关的超壳深大断裂系统控制矿带空间展布,断裂、褶皱、火山(地层)以及岩浆侵入等矿田构造体系控制矿床(体)分布;③岩石化学成分、矿物组成以及岩石结构等含矿斑岩体特征及成矿专属性判断,确定斑岩铜矿找矿目标体;④蚀变分带对成矿斑岩体和富矿区(矿体)指向。从深部到浅部、从核心到外围,钙碱性斑岩铜矿蚀变类型分别为钠-钙(硅酸盐)化、钾(硅酸盐)化、青磐岩化(细化为高温阳起石内带、中温绿帘石中带和低温绿泥石外带)、绢英岩化和泥化;碱性斑岩铜矿蚀变组合为钙-钾化、钾化、内青磐岩化带(阳起石-赤铁矿-绿帘石带)、外青磐岩化带(钠长石-阳起石带)和远青磐岩化带(绿泥石带);⑤岩帽特征对深部斑岩体和潜在富矿中心指向。钙碱性斑岩铜矿形成的岩帽由多孔状(晶洞发育)的硅质核,外侧高级泥化带(石英-明矾石带)和泥化带(高岭石±迪开石带)组成;碱性斑岩铜矿形成以钠长石化为核心、外围(上部)为钠长石-绢云母带的碱性岩帽;⑥脉体和角砾岩(筒)时空分布及其对勘查靶区(位)指向。A、B、D型脉以及C、M型脉等脉体类型、密度以及石英中残余硫化物详细填图是矿区勘查靶区定位和矿石品位预测有效指标之一;3大类、7种主要类型角砾岩在斑岩铜矿中时、空间分布可作为找矿评价的参考标志;⑦矿化元素、金属矿物和矿化类型分带及其找矿相互指示。从矿化中心到外围(浅部),出现[Mo-Cu→Cu-Mo(Au)→Cu-S(Au)]→[Pb-Zn(Au)]→Au-Ag(Mn)→Au(As,Sb)的元素分带,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硫化物晕分带;斑岩型、矽卡岩型、次浅成环境脉型、高硫型和中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等矿化类型在斑岩铜矿成矿系统中分布具有显著的规律性,是勘查评价最重要的地质标志;⑧矿体剥蚀与保存,是评价矿田(体)找矿潜力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岛弧-陆缘弧环境 斑岩cu±Mo±au矿床 地质标志 勘查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盐度、高温和高成矿金属的岩浆成矿流体——以格拉斯伯格Cu-Au矿为例 被引量:58
16
作者 卢焕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65-472,共8页
印度尼西亚格拉斯伯格 Cu- Au矿是与斑状的石英二长岩体有关的斑岩矿床 ,石英二长岩遭受了以钾化为主的伴随有绢云母化和磁铁矿化的蚀变。 Cu- Au矿化可分为网脉型和浸染型 ,以前者为主 ,含金的黄铜矿石英脉切穿了岩体和钾化蚀变带。本... 印度尼西亚格拉斯伯格 Cu- Au矿是与斑状的石英二长岩体有关的斑岩矿床 ,石英二长岩遭受了以钾化为主的伴随有绢云母化和磁铁矿化的蚀变。 Cu- Au矿化可分为网脉型和浸染型 ,以前者为主 ,含金的黄铜矿石英脉切穿了岩体和钾化蚀变带。本次研究中见到四类包裹体 ,即岩浆包裹体、含子矿物包裹体、气体包裹体和液体包裹体 ,与矿化有关的是含子矿物包裹体和气体包裹体。这两类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从 40 0℃到 >70 0℃ ,含子矿物包裹体的盐度 6 0~ 78wt% Na Cl。这两类包裹体常共存 ,并且其均一温度十分相似 ,说明成矿流体经历了沸腾的阶段。黄铜矿作为子矿物出现 ,并且从含子矿物包裹体的 X萤光光谱的分析结果发现有 Cu、Pb、Zn和 Mn等金属元素存在 ,说明格拉斯伯格 Cu- Au斑岩矿床的成矿流体是高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岩浆热液 成矿作用 铜金矿床 斑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紫金山Cu-Au矿床中地开石的矿物学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钟祥华 刘羽 +1 位作者 许涛 刘文元 《矿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5,共9页
地开石在陶瓷、涂料、化妆品及填料的工业应用中有着广泛潜力。在本研究中,挑选紫金山Au-Cu矿床中三种典型的地开石(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和一种矿区分布广泛的淋滤型地开石,通过电子探针(EPMA),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立叶红外光谱(FT... 地开石在陶瓷、涂料、化妆品及填料的工业应用中有着广泛潜力。在本研究中,挑选紫金山Au-Cu矿床中三种典型的地开石(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和一种矿区分布广泛的淋滤型地开石,通过电子探针(EPMA),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表征矿物学特征。EPMA成分对比分析表明,地开石纯度均较高,Al2O3和Si O2质量分数低,Fe O质量分数低,白度很高,可以有效地应用到造纸工业中。XRD和FT-IR结果表明,不透明地开石结晶较好,有序度较高,随着透明度的增加,透明地开石的有序度降低,结晶较差。FESEM分析表明,不透明的地开石晶粒发育较好,片层之间堆积紧密,晶粒横向最大尺寸为5μm,随着透明度的增加,晶粒横向尺寸减小,透明地开石的晶粒为0.2~1μm;淋滤型地开石可见假六方状片层相互堆积,但由于酸性淋滤作用,片层上有很多小空洞,且片层的边缘溶解,堆积松散,这种淋滤地开石的间层有利于其他高分子材料插入,可用于制备地开石-高分子复合材料。此外,对紫金山Au-Cu矿床地开石的矿物学特征的研究,弄清了地开石之间的形成关系,以及与矿区的成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开石 矿物学特征 紫金山cu-au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南半岛和西太平洋巨型成矿带Cu、Au矿化构造环境与成矿规律对比研究数据集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功文 陈永清 +2 位作者 黄静宁 刘胜前 吕秀美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85-98,252-268,共15页
"中南半岛和西太平洋巨型成矿带铜金矿化构造环境与成矿规律对比研究"以中南半岛与西太平洋巨型成矿带为研究区域,以铜、金为主要研究矿种,在前期1∶150万东南亚中南半岛和西太平洋巨型成矿带地质矿产图件编制的基础上,充分... "中南半岛和西太平洋巨型成矿带铜金矿化构造环境与成矿规律对比研究"以中南半岛与西太平洋巨型成矿带为研究区域,以铜、金为主要研究矿种,在前期1∶150万东南亚中南半岛和西太平洋巨型成矿带地质矿产图件编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际合作,系统开展资料收集,通过对老挝、泰国、缅甸、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的研究区典型矿床成矿环境、控矿因素与成矿规律的研究,结合ETM+、Hyperion、ASTER多源遥感解译,深化了成果认知并出版了中英文图件;重点剖析了老挝Cu、Au矿床,在老挝阿文矿区开展了找矿示范和钻探验证并取得了很好的找矿效果;利用MapGIS、ArcGIS技术平台,编制成矿区带成矿规律图,建立不同矿种定量评价模型和东南亚重要成矿区带金铜矿床空间数据库;利用数学建模方法开展研究区的资源潜力评价,圈定老挝、缅甸、泰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等研究区不同矿种成矿远景区。该数据集不仅是对已经取得的矿产资源区划和资源潜力评价工作的整理和总结,也为科学地引导国家地质"境外"找矿("一带一路"倡议)部署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金矿床 构造环境 成矿规律 中南半岛和西太平洋巨型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中南部与埃达克质岩有关的斑岩型Cu、Au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凡 赵磊 +4 位作者 王金荣 马锦龙 张伟 何彦斌 刘昆鑫 《黄金科学技术》 2012年第1期23-26,共4页
通过对甘肃中南部祁连造山带中、东段和西秦岭西段部分地区埃达克质岩体分布特征和成岩成矿的构造背景及其演化过程的研究,分析了与其相关的斑岩型Cu、Au矿床的成矿规律、成矿地质条件和埃达克岩型Cu、Au矿成矿模式,为该地区确定更有效... 通过对甘肃中南部祁连造山带中、东段和西秦岭西段部分地区埃达克质岩体分布特征和成岩成矿的构造背景及其演化过程的研究,分析了与其相关的斑岩型Cu、Au矿床的成矿规律、成矿地质条件和埃达克岩型Cu、Au矿成矿模式,为该地区确定更有效的找矿勘探方向及勘探部署提供指导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达克质岩 斑岩型cuau 成矿规律 找矿方向 甘肃中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宿弧安徽北段地区矽卡岩型Au-Fe-Cu矿床以及有关的中酸性侵入岩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韦帅 杨治 +5 位作者 邓宇峰 程培生 产思维 毛思斌 卢新哲 袁峰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5-410,共16页
徐宿弧安徽北段地区中酸性岩体由多期次岩浆活动形成,部分岩体中发育一系列矽卡岩型(Fe)-Au-Cu-(Mo)和Fe矿床.对该区域内王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岩体(闪长玢岩)和区内最大的矽卡岩型金矿床(杨桥孜Au-Cu矿床)中的辉钼矿进行了测年研究,... 徐宿弧安徽北段地区中酸性岩体由多期次岩浆活动形成,部分岩体中发育一系列矽卡岩型(Fe)-Au-Cu-(Mo)和Fe矿床.对该区域内王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岩体(闪长玢岩)和区内最大的矽卡岩型金矿床(杨桥孜Au-Cu矿床)中的辉钼矿进行了测年研究,获得王场闪长玢岩锆石LA-ICP-MS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32.1±1.9 Ma,杨桥孜矿床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30.0±3.2 Ma.系统分析了区内成岩年代、矿化类型及成矿规律,认为区内的岩浆岩可分为4期,矿床分为4种类型,具体为:第1期岩浆岩为新元古代早期的浅成基性侵入岩(辉绿岩),与原生金刚石矿床有关;第2期岩浆岩为侏罗纪早期的中酸性侵入岩;第3期岩浆岩为早白垩世早期的中酸性侵入岩,与矽卡岩型Fe矿床和矽卡岩型(Fe)-Au-Cu-(Mo)矿床有关;第4期为早白垩世晚期的酸性侵入岩.研究区还发现了与深成基性侵入岩有关的岩浆熔离型Cu-Ni矿床,但尚无年代学研究报道.矿化以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Fe、Au-Cu矿化为主,与基性侵入岩有关的Cu-Ni及金刚石矿化较少.研究区各期次岩浆岩都形成于华北克拉通伸展的构造环境,但受不同的地质事件控制.区内大规模的成岩成矿时代集中分布在早白垩世,可能与同时期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破坏有关.成岩成矿年代学与地球化学数据表明,徐宿弧地区深部可能存在与胶东地区相类似的热液金多金属矿床,为该区今后的找矿方向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宿弧 锆石U-PB定年 辉钼矿RE-OS定年 中酸性侵入岩 杨桥孜金铜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