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3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疣梭子蟹Na^+/H^+-exchanger基因克隆鉴定及在盐度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马金武 吕建建 +2 位作者 刘萍 高保全 李健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02-907,共6页
为研究Na^+/H^+-exchanger基因在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盐度胁迫过程中的功能作用,克隆了三疣梭子蟹Na^+/H^+-exchanger基因并进行表达分析。结果显示,Na^+/H^+-exchanger基因(Gen Bank:KU519329)全长4233 bp,5?和3?非... 为研究Na^+/H^+-exchanger基因在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盐度胁迫过程中的功能作用,克隆了三疣梭子蟹Na^+/H^+-exchanger基因并进行表达分析。结果显示,Na^+/H^+-exchanger基因(Gen Bank:KU519329)全长4233 bp,5?和3?非编码区(UTR)长分别为519和753 bp,开放阅读框(ORF)长2961 bp。编码986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110.8 k D和7.42,具有信号肽和典型的Na^+/H^+-exchanger蛋白结构域,含12个跨膜α螺旋;三疣梭子蟹Na^+/H^+-exchanger基因与普通滨蟹(Carcinus maenas)同源性最高,达到87.2%,系统进化分析也显示该序列与普通滨蟹聚为一支;表达分析显示,三疣梭子蟹Na^+/H^+-exchanger基因在鳃中表达量最高;在低盐(盐度5、10和20)胁迫过程中,Na^+/H^+-exchanger基因在0—12h上调表达明显,在24—168h间表达量呈下降趋势;在高盐(盐度50)胁迫初期(0—12h),该基因表达量相对稳定,之后(24—168h)显著下调表达。研究表明低盐显著诱导Na^+/H^+-exchanger基因的高表达,推测三疣梭子蟹Na^+/H^+-exchanger基因在低盐环境下发挥重要的渗透调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统梭子蟹 na^+/h^+-exchanger 基因克隆 盐度胁迫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穴青蟹Na^+/H^+-exchanger基因克隆及其在盐度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刁乐 张凤英 +7 位作者 宋炜 马春艳 王伟 谌微 马凌波 赵明 乔振国 蒋科技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4-224,共11页
克隆了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Na^+/H^+-exchanger基因,其cDNA序列全长3624 bp,开放阅读框(ORF)长2886 bp,可编码961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110.8 kDa和7.42,具有信号肽和典型的Na^+/H^+-exchanger蛋白结构域,... 克隆了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Na^+/H^+-exchanger基因,其cDNA序列全长3624 bp,开放阅读框(ORF)长2886 bp,可编码961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110.8 kDa和7.42,具有信号肽和典型的Na^+/H^+-exchanger蛋白结构域,含12个跨膜α螺旋。拟穴青蟹Na^+/H^+-exchanger的氨基酸序列与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一致度最高,达到84.9%;该基因在卵巢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精巢、鳃等;该基因在受精卵时期表达水平最高,大眼幼体时期次之。拟穴青蟹大眼幼体在低盐(盐度7和17)胁迫过程中,Na^+/H^+-exchanger基因在20 min表达水平最高,之后基本恢复到正常表达水平;在高盐(盐度37)胁迫(20 min^2 h)期间,该基因表达水平先下降再逐渐上升。Na^+/H^+-exchanger基因在拟穴青蟹大眼幼体阶段盐度适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低盐显著诱导Na^+/H^+-exchanger基因的高表达,推测拟穴青蟹Na^+/H^+-exchanger基因在低盐环境下发挥重要的渗透调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穴青蟹 na^+/h^+-exchanger 盐度胁迫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2023年山东省A(H1N1)pdm09流感病毒HA、NA基因变异特征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巨龙 张淑 +4 位作者 何玉洁 孙林 宋绍霞 孙文魁 刘倜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1-477,共7页
目的 了解山东省2022-2023流感监测年度分离的A(H1N1)pdm09亚型流感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基因的变异特征,为流感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分离的流感毒株中按地市随机选取1... 目的 了解山东省2022-2023流感监测年度分离的A(H1N1)pdm09亚型流感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基因的变异特征,为流感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分离的流感毒株中按地市随机选取14株A(H1N1)pdm09亚型流感毒株,以WHO推荐的当季疫苗株为参考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采用荧光法开展神经氨酸酶抑制(neuraminidase inhibition,NI)实验以评估药物敏感性。结果 山东省2022-2023年度分离的A(H1N1)pdm09流感病毒属于6B.1A分支中的5a.2a进化簇,核苷酸序列比对分析显示,HA和NA基因与2021-2023年度北半球疫苗株A/Victoria/2570/2019的亲缘关系较为接近,同源性分别为98.5%~98.7%和98.8%~99.1%。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HA蛋白有20个位点发生了氨基酸序列变异,并发现1株病毒可能发生抗原漂移,有3株病毒发生了HA蛋白糖基化位点的缺失。NA酶相关重要位点未发生变异。NI实验显示,所测流感毒株均对抗流感病毒药物敏感。结论 所监测毒株与疫苗株整体同源性很高,但氨基酸存在一定程度变异,今后有必要持续开展流感病毒基因变异特征监测以了解流感流行的风险,以及评价基因变异对流感疫苗和治疗药物效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h1N1pdm09流感 hA基因 na基因 基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Na^(+)/H^(+)逆向转运蛋白UPF0118的Na^(+)结合鉴定
4
作者 李红洋 华贝杰 姜巨全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70,共9页
UPF0118蛋白是一种新型Na^(+)(Li^(+))/H^(+)逆向转运蛋白,属于AI-2E超家族,目前已被划分至Na^(+)/H^(+)逆向转运蛋白亚家族,但无直接证据表明该蛋白可与Na+产生相互作用。为鉴定UPF0118蛋白是否具有Na^(+)结合功能,利用PCR技术扩增upf0... UPF0118蛋白是一种新型Na^(+)(Li^(+))/H^(+)逆向转运蛋白,属于AI-2E超家族,目前已被划分至Na^(+)/H^(+)逆向转运蛋白亚家族,但无直接证据表明该蛋白可与Na+产生相互作用。为鉴定UPF0118蛋白是否具有Na^(+)结合功能,利用PCR技术扩增upf0118基因编码序列,通过Eco RⅠ和PstⅠ酶切位点构建至原核表达载体p ETDuet-1,转化至E. coli BL21*(DE3),对诱导后大量表达的蛋白进行Ni^(2+)亲和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利用等温滴定量热技术对纯化蛋白进行滴定。结果表明,在pH 5.5条件下,Na^(+)滴入导致蛋白溶液产生明显放热现象。在pH 5.5条件下该蛋白具有Na^(+)结合功能,证明该蛋白Na+结合功能为其功能单元与分子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F0118 na^(+)/h^(+)逆向转运蛋白 等温滴定量热法 蛋白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时鉴别诊断H7亚型和5种NA亚型禽流感病毒GeXP检测方法的建立
5
作者 罗思思 谢芝勋 +8 位作者 李孟 李丹 谢丽基 王盛 张民秀 黄娇玲 谢志勤 曾婷婷 张艳芳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70-677,共8页
目的旨在建立同时鉴别诊断H7亚型及其5种NA亚型(N2、N3、N4、N7和N9)AIV的检测方法。方法针对H7亚型HA基因、5种NA亚型NA基因和所有亚型AIV M基因的保守序列,分别设计了6对亚型特异性引物和1对AIV亚型通用检测引物,利用GeXP多基因表达... 目的旨在建立同时鉴别诊断H7亚型及其5种NA亚型(N2、N3、N4、N7和N9)AIV的检测方法。方法针对H7亚型HA基因、5种NA亚型NA基因和所有亚型AIV M基因的保守序列,分别设计了6对亚型特异性引物和1对AIV亚型通用检测引物,利用GeXP多基因表达和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建立同时检测H7亚型和5种NA亚型AIV的GeXP高通量分型鉴别诊断方法,对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和临床样品检测。结果特异性结果显示该法单管可同时检测H7、N2、N3、N4、N7和N9亚型AIV,均能检出对应的亚型AIV,通用检测引物检出所有亚型AIV,与其它常见禽病病原体不存在交叉反应。敏感性结果显示该法对7种AIV目的基因(含H7、N2、N3、N4、N7、N9基因)浓度均为100拷贝/μL时,仍可同时检测出。该法对150份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与病毒分离鉴定一致。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同时鉴别诊断H7亚型和5种亚型AIV GeXP高通量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快速和简便等优点,为防控AIV提供新型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7亚型 na亚型 禽流感病毒 GeXP 高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知人Na(+)-K(+)-Exchanging ATPase α1亚基基因第一内含子的获得及鉴定
6
作者 杨靖轩 张金三 卢圣栋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59-165,共7页
目的研究人Na(+)-K(+)-ExchangingATPaseα1亚单位基因胞外区约80~130位氨基酸编码序列的未知基因组结构。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人基因组DNA及cDNA文库进行扩增,限制性酶切... 目的研究人Na(+)-K(+)-ExchangingATPaseα1亚单位基因胞外区约80~130位氨基酸编码序列的未知基因组结构。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人基因组DNA及cDNA文库进行扩增,限制性酶切分析扩增产物,并进行荧光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性分析及剪接位点的搜索并对得到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人基因组DNA和cDNA经扩增后分别得到833和195bp两种不同大小的片段Fg,Fc。分析序列发现Fg与Fc相比在138~775bp处含有一638bp的插入片段,此片段与GenBank中的任何已知序列均无明显同源性。结论本研究发现了一段全新未知的人Na(+)-K(+)-ExchangingATPaseα1亚单位基因的内含子全序列,并得到了第一外显子同第二外显子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序列,其在Gen-Bank的基因检索号为L76938。序列分析表明该内含子可能具有潜在的调控基因表达的功能,并含有一个可能的编码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changING ATPASE α1亚单位 PCR 内含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M1和NA基因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
7
作者 王粲 张民秀 +6 位作者 谢芝勋 李孟 罗思思 李丹 阮志华 谢丽基 谢志勤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4年第4期103-110,共8页
为通过昆虫细胞表达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M1和NA蛋白,并鉴定其免疫活性,利用PCR技术扩增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M1和NA基因,以pFastBacDual为转移载体构建重组转移载体pFastBacDual-M1和pFastBacDual-NA;将阳性重组转移载体分别转化至DH10Ba... 为通过昆虫细胞表达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M1和NA蛋白,并鉴定其免疫活性,利用PCR技术扩增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M1和NA基因,以pFastBacDual为转移载体构建重组转移载体pFastBacDual-M1和pFastBacDual-NA;将阳性重组转移载体分别转化至DH10Bac感受态细胞,得到重组杆粒rBacmid-M1和rBacmid-NA;将重组杆粒分别转染Sf9昆虫细胞,获得含M1和NA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rBV-M1和rBV-NA;运用IFA和Western-blot鉴定M1和NA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以NA蛋白为包被抗原,运用间接ELISA方法鉴定NA蛋白的反应活性。结果显示,IFA鉴定均出现特异性绿色荧光,Western-blot检测M1和NA蛋白大小分别约为28和52 ku,ELISA检测NA蛋白对抗H9N2阳性血清有很高的反应值。结果表明,M1和NA蛋白可在昆虫细胞中特异性表达且具有反应原性。本试验为进一步研发H9N2亚型禽流感诊断技术和疫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 h9N2亚型 M1蛋白 na蛋白 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Effects of Na^+/Ca^(2+) exchange (NCX) on the Repolarization of Canine Ventricular Myocyte-Potential Arrhythmogenic Effect of NCX during a Mis-matched Repolarization and Relaxation Xiamen Zhongshan Hospital, Xiamen Medical College, Xiamen University
8
作者 巩燕 王焱 BELA Szabo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2期212-213,共2页
Objective Background and Objects: Naturally occurring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action potentialduration (APD) in isolated myocytes has been noted. Most of the studies have beenfocusing on analyzes of the differences in... Objective Background and Objects: Naturally occurring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action potentialduration (APD) in isolated myocytes has been noted. Most of the studies have beenfocusing on analyzes of the differences in ionic channels and currents among theepicardial-, mid-myocardial-(M) and endocardial myocytes, and the rate-dependent (adap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PD. We have found that the change in APD during achange in frequency of stimulation mostly reflects a change in rate of repolarization at distinct membrane potential levels. We assumed that in the myocytes, there is balancing mechanism, which is constantly adjusting the various ionic currents accommodating to the changing conditions. This intrinsic ability of adaptation is important and may offer some of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transmural heterogeneity in adaptation of APD. This adaptive behaviors maybe equally important in maintaining the normal 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and in induction of arrhythmia in a case of error in normal adaptation. Though most studies of Na +/Ca 2+ exchange (NCX) has been emphasized on its reverse activaty during pathyological condition. Our hypothesis is that reverse activaty of NCX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djusting the repolarization of AP during a physiological condition. A mismatch between action potential (AP) repolarization and relaxation of the contraction can be caused by intracellular Ca 2+ transport abnormalities. Ca 2+ influx via reverse activation of NCX can load the sarcoplasmic recticulum (SR), which has arrhythmogenic effect.Methods We studied the single myocytes from the left ventricle of adult mongrel dogs. During the cell separation, collagenase was perfused through LAD by Langandorff system. We use the patch-clamp system to determinded AP in current clamp mode. Myocyte contraction was imaged by a video camera, shortening of unloaded myocytes was detected by a video edge motion detector, using changes in light intensity at the edges of the myocyte. Results From 60 consecutive recorded APs at a constant 1.0 Hz stimulation under steady state conditions we found there is a variance in the repolarization between 10mV and-40mV. We also found the variance in the APD during the rate adaptation range of repolarization. Fluctuation in the transient may contribute to the APD variability. To test thishypothesis we block the transient by intracellular dialysis with 10 mM EGTA(n=19), this caus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coefficient variability (CV=SD/mean APD%) from 2.3± 0.8 to 1.3± 0.3 P< 0.01. During a rate change of the stimulation from 0.6 Hz to 1.0 Hz. The AP duration increased from 278±8 msec to 320±9 msec, Mean+SD, n=5, 50 APs, P< 0.05. contraction is accompanied by an after-contraction(A-CON). The relaxation of contraction precedes the repolarization of the AP. We assumed that the enhancement of repolariza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after-contraction can be possibly induced by reverse mode of NCX. Reducing [Na +] o by substitution of 40mM Na + with Li + favors NCX activating the reverse mode, which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dome of the AP from 4.8± 0.3 to -10.6± 1.2mV, P< 0.05, and increased the APD from 330±13 to 368±14 msec. P< 0.05.Conclusions Intracellular calcium transient most likely contributes to the beat-to-beat variance of 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 in canine ventricular myocyte. And it attributes to the voltage-dependent switch of NCX mode. Calcium concentration is high inmyocytes during the repolarization, and high intracellular Ca 2+ activates NCX in such a manner, that it generates an inward (positive, depolarizing) current. This current works against the repolarization, it is prolonging it, with other words it increases the duration of the action potential. The magnitude of calcium concentration during repolarization is very much dependent on calcium transport in the SR. The calcium transport in the SR is subject to adrenergic actions, and other physiologic and pathologic regulators. Under pathologic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on POTENTIAL REPOLARIZATION na +/Ca 2+ exchangE early/delayedafterdepolarization after-contraction ventricular myocy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HE1抑制剂EIPA在肝癌细胞中的作用及机制
9
作者 金海 刘倩 +2 位作者 李婧 赵思宇 朱加兴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7-432,共6页
目的:研究Na^(+)/H^(+)交换体1(Na^(+)/H^(+)exchanger 1, NHE1)抑制剂乙基异丙基阿米洛利(ethylisopropylamiloride, EIPA)对肝细胞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癌Huh7细胞,... 目的:研究Na^(+)/H^(+)交换体1(Na^(+)/H^(+)exchanger 1, NHE1)抑制剂乙基异丙基阿米洛利(ethylisopropylamiloride, EIPA)对肝细胞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癌Huh7细胞,用不同浓度的EIPA作用于细胞。RT-q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Huh7细胞NHE1的mRNA及蛋白表达;kFluor488-EdU法检测Huh7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法检测Huh7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Huh7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变化;PTI高速离子成像系统检测Huh7细胞内pH的改变。结果:EIPA显著抑制NHE1的mRNA及蛋白表达(P<0.01);显著抑制Huh7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P<0.05或P<0.01),促进Huh7细胞凋亡(P<0.01),使细胞发生明显的S期阻滞(P<0.01);显著降低Huh7细胞内pH(P<0.01)。结论:NHE1抑制剂EIPA通过抑制NHE1表达及功能调控细胞内pH,进而影响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细胞周期及凋亡。NHE1可以作为肝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h^(+)交换体1 乙基异丙基阿米洛利 肝细胞癌 肿瘤酸性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树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MnNHX1)的克隆与耐盐力表达 被引量:16
10
作者 边晨凯 龙定沛 +3 位作者 刘雪琴 魏从进 龚加红 赵爱春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6-25,共10页
【目的】研究川桑液泡膜型Na+/H+逆向转运蛋白(NHX)基因的功能,探究桑树耐盐机制,为植物抗逆基因工程筛选提供优良的候选基因。【方法】以川桑基因组数据库为基础,基于同源基因序列的保守性,以川桑叶片cDNA为模板克隆川桑液泡膜型NHX基... 【目的】研究川桑液泡膜型Na+/H+逆向转运蛋白(NHX)基因的功能,探究桑树耐盐机制,为植物抗逆基因工程筛选提供优良的候选基因。【方法】以川桑基因组数据库为基础,基于同源基因序列的保守性,以川桑叶片cDNA为模板克隆川桑液泡膜型NHX基因;利用生物学软件和在线公共平台,分析所得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序列及功能结构域,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与其他物种的亲缘关系。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在NaCl胁迫条件下不同时间段‘湖桑32号’根、茎、叶等不同组织中桑树NHX1表达量的变化情况;通过构建超量表达载体,将其转化到拟南芥中,分析转基因拟南芥在Na Cl胁迫环境中的种子发芽数,根长、侧根生长情况和幼苗成活率,并对转基因拟南芥连续浇灌含高浓度Na Cl的营养液,研究过量表达NHX基因对拟南芥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得到1个液泡膜型NHX基因,命名为MnNHX1(Gen Bank登录号:KJ720637);该基因ORF长度为1 644bp,编码547个氨基酸残基,具有Na+/H+交换泵,且在其上游含有抑制剂氨氯吡嗪脒结合位点(LFFIYLLPPI)以及糖基化位点等结构域,TMHMM在线程序预测Mn NHX1具有12个明显的跨膜结构区;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Mn NHX1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先与源于蔷薇科的桃聚合,与桑树形态学和基因组进化分析分类结果一致。荧光定量PCR试验表明,在无Na Cl胁迫条件下桑树NHX1在‘湖桑32号’根、茎、叶中均有表达;在Na Cl胁迫处理12 h后,根、茎中桑树NHX1的表达量显著增加,而后回落;而在胁迫处理24 h后,叶中桑树NHX1的表达量显著提高,随后回落。过量表达Mn NHX1的转基因拟南芥在Na Cl胁迫环境中,种子发芽率低于野生型,而根长和侧根生长情况以及幼苗成活率都优于野生型;连续浇灌含高浓度Na Cl营养液的转基因拟南芥生长状态更为优良。【结论】MnNHX1为优良的植物耐盐基因,在桑树中为组成型表达,并受Na Cl胁迫诱导,表现出组织特异性。过量表达Mn NHX1的拟南芥耐盐能力显著提高,生存在盐胁迫环境中,依然具有良好的生长和发育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na + /h +逆向转运蛋白 非生物胁迫 耐盐性 基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菊芋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严一诺 孙淑斌 +1 位作者 徐国华 刘兆普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291-1298,共8页
根据同源序列设计简并引物,通过RT-PCR及RACE的方法从菊芋中克隆了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全长2148 bp,开放读码框为1647 bp,可编码长549个氨基酸的多肽,与其它植物已克隆的Na+/H+逆向转运蛋白具有很高的同源性。... 根据同源序列设计简并引物,通过RT-PCR及RACE的方法从菊芋中克隆了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全长2148 bp,开放读码框为1647 bp,可编码长549个氨基酸的多肽,与其它植物已克隆的Na+/H+逆向转运蛋白具有很高的同源性。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蛋白(HtNHX1)与液泡型Na+/H+逆向转运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近,与质膜型Na+/H+逆向转运蛋白亲缘关系较远。NaCl胁迫条件下RT-PCR检测结果表明,HtNHX1随NaCl浓度增加和处理时间延长表达持续增强,但到了第3天表达量开始下降。HtNHX1逆向转运蛋白基因的转录调控可能是决定菊芋耐盐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芋 na+/h+逆向转运蛋白 htNhX1 CDna R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K~+)/H~+转运蛋白NHX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李静 刘明 +3 位作者 孙晶 李思楠 李文滨 武小霞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35-1039,共5页
Na+(K+)/H+转运蛋白是液泡膜中的一种离子反向运输体,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负责Na+(K+)/H+交换的一种跨膜运输蛋白。Na+(K+)/H+逆向转运蛋白由NHX家族基因调控表达。过表达NHX家族基因能提高植物中Na+(K+)/H+逆向转运蛋白的活性。从而调... Na+(K+)/H+转运蛋白是液泡膜中的一种离子反向运输体,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负责Na+(K+)/H+交换的一种跨膜运输蛋白。Na+(K+)/H+逆向转运蛋白由NHX家族基因调控表达。过表达NHX家族基因能提高植物中Na+(K+)/H+逆向转运蛋白的活性。从而调节细胞质内pH值、维持Na+(K+)浓度、K+/Na+比、保持细胞膨压、控制细胞扩增的功能,是植物耐盐的关键因子。该文主要对Na+(K+)/H+逆向转运蛋白的发现、功能以及调控其表达的NHX基因的克隆、分类及其与抗旱耐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旨在全面了解其功能和作用机理后将其转入到大豆基因组中,获得抗旱耐盐的转基因大豆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K+)/h+转运蛋白 NhX基因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古特白刺质膜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郑琳琳 张慧荣 +1 位作者 贺龙梅 王迎春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79-186,共8页
土壤中过多的Na+会导致植物产生盐害,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质膜型Na+/H+逆向转运蛋白SOS1介导植物细胞内过量的Na+外排,在植物抵御盐胁迫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唐古特白刺隶属于蒺藜科白刺属,是中国特有的盐生植物,主要生长于西... 土壤中过多的Na+会导致植物产生盐害,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质膜型Na+/H+逆向转运蛋白SOS1介导植物细胞内过量的Na+外排,在植物抵御盐胁迫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唐古特白刺隶属于蒺藜科白刺属,是中国特有的盐生植物,主要生长于西北地区的荒漠或盐渍化荒漠,具有极强的抗逆能力。应用简并RT-PCR及RACE技术克隆获得唐古特白刺Na+/H+逆向转运蛋白NtSOS1基因(GenBank登录号KC292267)。序列分析显示,该cDNA全长4 008bp,包含3 492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分子量为127.59kDa的蛋白质。疏水性分析预测NtSOS1基因编码蛋白N端具有11个跨膜结构域,C端具有一个面向胞质的长亲水尾部,包含保守环核苷酸结合区域、自我抑制基序及磷酸化位点等多个活性调控结构域。NtSOS1氨基酸序列与葡萄、霸王、拟南芥等植物的SOS1序列同源性较高,分别可达71.77%,68.94%,62.65%。系统发育分析表明NtSOS1基因为质膜型Na+/H+逆向转运蛋白,与液泡型Na+/H+逆向转运蛋白属于不同分支。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冷、热、盐和干旱胁迫都可以诱导NtSOS1基因的表达,同时,NtSOS1基因随着盐处理浓度增加呈现出先上升(0~300 mmol/L)后下降(400mmol/L)的趋势。结合植物的生境特点和NtSOS1表达模式分析,该基因表达水平的升高可能在唐古特白刺适应恶劣生境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本研究的开展为利用NtSOS1基因进行作物与牧草改良并深入研究唐古特白刺抗逆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生植物 唐古特白刺 质膜na+ h+逆向转运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拟南芥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8
14
作者 院海英 顾超 +2 位作者 徐芳 崔百明 黄先忠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4期401-407,共7页
为了克隆新疆特色植物小拟南芥(Arabidopsis pumila)的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本研究以经200mmol/L NaCl胁迫诱导12h的叶片总cDNA为模板,采用RT-PCR技术克隆到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命名为ApNHX1(GenBank登录号:JF357965)。结果表明:... 为了克隆新疆特色植物小拟南芥(Arabidopsis pumila)的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本研究以经200mmol/L NaCl胁迫诱导12h的叶片总cDNA为模板,采用RT-PCR技术克隆到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命名为ApNHX1(GenBank登录号:JF357965)。结果表明:ApNHX1全长开放阅读框1617bp,编码538个氨基酸残基。利用相关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对ApNHX1蛋白氨基酸的等电点、结构域、二级结构组成、跨膜结构、亲水性等进行研究,并且构建植物NHX1基因家族系统进化树,结构表明ApNHX1和拟南芥、鼠尔芥、盐芥和油菜等的NHX1同源基因遗传距离最为接近,属于Ⅰ型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因此,构建植物过量表达载体p35S::ApNHX1,转化到农杆菌GV3101中,这为进一步研究基因功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拟南芥 na+/h+逆向转运蛋白 ApNhX1 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无苞芥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OpNHX1的克隆、表达分析与功能验证 被引量:10
15
作者 赵云霞 郭丹丽 +1 位作者 魏艳玲 黄先忠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4-80,共7页
从耐盐植物无苞芥中克隆获得了1个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NHX1,命名为OpNHX1(GenBank登录号:KC200248)。OpNHX1基因cDNA全长2 153 bp,包含一个1 60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34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OpNHX1编码产物与拟南芥、小盐... 从耐盐植物无苞芥中克隆获得了1个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NHX1,命名为OpNHX1(GenBank登录号:KC200248)。OpNHX1基因cDNA全长2 153 bp,包含一个1 60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34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OpNHX1编码产物与拟南芥、小盐芥亲缘关系较近,属于同一进化分支。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该蛋白基因在无苞芥根、茎、叶、花和荚果中均有表达,其中茎中表达量最高。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受高盐、干旱、低温及ABA的诱导上调表达。进一步将该基因在拟南芥中过量表达,显著提高了转基因植株在盐胁迫下的存活率,说明OpNHX1基因参与了植物的耐盐性。酵母功能互补试验结果显示,该基因转化酵母Δnhx1后可以补充NHX1的缺失,表明OpNHX1参与Na+/H+的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 h+逆向转运蛋白 无苞芥 抗逆 酵母功能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刚毛柽柳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贾园园 张春蕊 +2 位作者 王玉成 杨传平 王超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0-387,394,共9页
通过对刚毛柽柳(Tamarix hispida)转录组分析,鉴定获得一个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命名为Th SOS1。Th SOS1基因c DNA全长3 917 bp,开放阅读框长3 498 bp,编码1 165个氨基酸,编码蛋白相对分子质量128.8 k Da,理论等电点(PI)为6.42。... 通过对刚毛柽柳(Tamarix hispida)转录组分析,鉴定获得一个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命名为Th SOS1。Th SOS1基因c DNA全长3 917 bp,开放阅读框长3 498 bp,编码1 165个氨基酸,编码蛋白相对分子质量128.8 k Da,理论等电点(PI)为6.42。疏水性分析预测Th SOS1基因编码蛋白N端具有10个跨膜结构域,C端具有一个较长的亲水尾部。Th SOS1氨基酸序列与长叶红砂、藜麦、盐地碱蓬等植物的SOS1序列同源性较高,分别可达92%,73%,72%。系统发育分析表明Th SOS1为质膜型Na^+/H^+逆向转运蛋白,与液泡膜型Na^+/H^+逆向转运蛋白属于不同分支。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析显示,该基因受高盐、干旱诱导上调表达,暗示Th SOS1可能在刚毛柽柳抗旱耐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毛柽柳 na+/h+逆向转运蛋白 胁迫响应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补血草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玲玲 缪建锟 +1 位作者 祝建波 曹连莆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76-183,共8页
根据同源序列区域设计简并引物,利用RT-PCR及RACE方法从盐生植物大叶补血草中分离了Na+/H+逆向运输蛋白基因的cDNA(LgNHX1,GenBank登录号EU780457)。LgNHX1的cDNA全长为2 397 bp,5′端非翻译区长度为512 bp,3′端非翻译区长度为229 bp,... 根据同源序列区域设计简并引物,利用RT-PCR及RACE方法从盐生植物大叶补血草中分离了Na+/H+逆向运输蛋白基因的cDNA(LgNHX1,GenBank登录号EU780457)。LgNHX1的cDNA全长为2 397 bp,5′端非翻译区长度为512 bp,3′端非翻译区长度为229 bp,其中包括12 bp的poly(A)尾巴,中间的开放读码框为1 656bp,编码1个550个氨基酸的多肽,推测分子量为61 kD。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LgNHX1与北滨藜、小麦、盐角草和拟南芥液泡Na+/H+逆向运输蛋白的一致性分别为82.62%,82.01%,80.64%和75.86%。预测分析表明,LgNHX1具有11~12个跨膜结构区域。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蛋白(LgNHX1)与液泡型的Na+/H+逆向转运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近,与质膜型的Na+/H+逆向转运蛋白亲缘关系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补血草 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NhX1) CDna克隆 R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O/N/S/Cl/K/Na元素的详细化学反应机理的简化与验证 被引量:4
18
作者 郭啸峰 魏小林 李森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1-30,共10页
基于Senkin模型,应用自编化学反应机理简化程序,结合Kinalc和Mechmod开源程序,发展了详细化学反应机理的简化与验证方法.以电站锅炉燃烧的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为应用背景,建立了考虑C/H/O/N/S/Cl/K/Na元素的详细化学反应机理(115... 基于Senkin模型,应用自编化学反应机理简化程序,结合Kinalc和Mechmod开源程序,发展了详细化学反应机理的简化与验证方法.以电站锅炉燃烧的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为应用背景,建立了考虑C/H/O/N/S/Cl/K/Na元素的详细化学反应机理(115组分,1,342基元反应),并运用此方法得到简化反应机理(28组分,20反应).验证结果表明,该简化机理在锅炉运行的主要参数变化范围内(温度T=1,100~1,500,℃,过量空气系数λ=0.8~1.2)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较高的计算效率,可应用于锅炉燃烧的CFD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机理简化 简化机理验证 燃烧数值模拟 C h O N S CL K na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在拟南芥中表达提高转基因植株的耐盐性 被引量:21
19
作者 安宝燕 罗琰 +3 位作者 李加瑞 乔卫华 张宪省 高新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57-564,共8页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材料,利用反转录PCR方法分离了NHX1全长cDNA(命名为MsNHX1)。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在紫花苜蓿中存在一个小的液泡型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家族。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所编码的蛋白与拟南芥、水稻和棉花...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材料,利用反转录PCR方法分离了NHX1全长cDNA(命名为MsNHX1)。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在紫花苜蓿中存在一个小的液泡型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家族。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所编码的蛋白与拟南芥、水稻和棉花中液泡型Na+/H+逆向转运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在洋葱表皮细胞中瞬时表达MsNHX1-GFP融合基因的结果表明,MsNHX1定位在液泡膜上。Northern杂交发现该基因的表达受高浓度NaCl诱导。MsNHX1在盐敏感酵母突变体中表达可以提高转化子对NaCl的耐受性,说明MsNHX1具有转运Na+的功能。在拟南芥中表达MsNHX1能显著提高植株耐受盐胁迫的能力;而且在受到盐胁迫时,转基因植株比野生型的渗透调节能力更强,生物膜受破坏程度降低,光合能力增强。以上研究结果表明MsNHX1是一个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在植物耐受盐胁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 拟南芥 耐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苏皖地区4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A,NA基因的遗传演化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杨婧 刘宇卓 +3 位作者 赵冬敏 黄欣梅 韩凯凯 李银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896-1902,共7页
为了解2013年苏皖地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变异情况,选取2013年所分离的4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株,对其HA和NA基因进行测序,并应用DNAStar和Mega生物软件拼接序列和建立进化树。结果表明,4株H9N2的HA裂解位点氨基酸均为-R(K)SSR/GL-,具... 为了解2013年苏皖地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变异情况,选取2013年所分离的4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株,对其HA和NA基因进行测序,并应用DNAStar和Mega生物软件拼接序列和建立进化树。结果表明,4株H9N2的HA裂解位点氨基酸均为-R(K)SSR/GL-,具有典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A基因的特征;但其226位氨基酸均为亮氨酸(L),呈现出人流感受体结合特性。4株病毒NA基因颈部均有9个核苷酸的缺失,且NA潜在糖基化位点数量不超过8个。进化树分析表明,2013年苏皖地区H9N2流行毒株HA和NA基因发生变异,且变异与时间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与地域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9N2 hA na 遗传演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