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滴灌条件下施氮量对黄瓜-番茄种植体系中土体NO_3^--N淋洗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学军 赵营 +3 位作者 任福聪 陈晓群 吴礼树 胡承孝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7-162,共6页
为了解不同氮肥用量对土壤NO3--N淋洗的风险程度,合理指导温棚蔬菜施肥和灌溉,2005~2006年在宁夏引黄灌区滴灌条件下,以轮作体系下的温棚黄瓜-番茄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土壤溶液定位提取、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设化肥施氮量15... 为了解不同氮肥用量对土壤NO3--N淋洗的风险程度,合理指导温棚蔬菜施肥和灌溉,2005~2006年在宁夏引黄灌区滴灌条件下,以轮作体系下的温棚黄瓜-番茄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土壤溶液定位提取、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设化肥施氮量150 kg/hm2(低氮)、300 kg/hm2(中氮)、450 kg/hm2(高氮1)、600kg/hm2(高氮2)及有机肥和不施肥(CK)处理,研究滴灌条件下施氮量对土体中NO3--N淋洗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低、中或高氮处理下,黄瓜-番茄轮作周期中,滴灌施肥对0~30 cm土壤溶液NO3--N含量变化的影响明显;在高氮处理下,由于番茄季较强的滴灌量,土体中NO3--N不断向下淋洗至90 cm土层;与CK处理相比,单施有机肥会造成的土壤NO3--N向深层淋洗。因此,提出每茬蔬菜推荐施氮量控制在300 kg/hm2左右为宜,在冬春茬后期4~6月份减少滴灌次数是减少土体NO3--N向下淋洗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黄瓜-番茄轮作 土壤溶液 no3^- -n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水平对马铃薯块茎和土壤NO_3^--N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忠荫 周娜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6857-6857,6871,共2页
[目的]为马铃薯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N1:传统氮肥施用量;N2:80%推荐氮肥施用量、N3:推荐氮肥施用量、N4:120%推荐氮肥施用量4个氮水平,研究不同水平对马铃薯块茎和土壤NO3--N含量的影响。[结果]马铃薯块茎内NO3--N含量随施... [目的]为马铃薯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N1:传统氮肥施用量;N2:80%推荐氮肥施用量、N3:推荐氮肥施用量、N4:120%推荐氮肥施用量4个氮水平,研究不同水平对马铃薯块茎和土壤NO3--N含量的影响。[结果]马铃薯块茎内NO3--N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均未超标。N2处理马铃薯产量最高,块茎NO3--N为431.56 mg/L。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淋失程度加深,土壤中的NO3--N含量逐渐增加。各处理土壤NO3--N含量随土层的加深有不同程度的递减。N2处理的氮素供应与马铃薯对N素的吸收基本达到了平衡。[结论]随着氮水平的提高,马铃薯块茎和土壤中的NO3--N含量均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水平 马铃薯块茎 土壤 no3^- -n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水平对马铃薯产量构成和土壤NO_3^--N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周娜娜 《中国马铃薯》 2010年第2期91-93,共3页
在滴灌条件下对比研究了不同氮水平下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的产量构成和土壤NO3--N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氮素水平的升高,产量和商品率都先上升后下降,氮水平在180 kg N.hm-2时最高;大部分块茎大小分布都集中在4.5~7 c... 在滴灌条件下对比研究了不同氮水平下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的产量构成和土壤NO3--N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氮素水平的升高,产量和商品率都先上升后下降,氮水平在180 kg N.hm-2时最高;大部分块茎大小分布都集中在4.5~7 cm范围内,还有一定的增产空间;氮素量对薯块的大小影响很大,而对畸形薯所占比例的大小没有规律性影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淋失程度加深,土壤中的NO3--N含量逐渐增加,各施氮水平下随着土层的加深又有不同程度的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水平 马铃薯 产量构成 土壤no3--n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_3^--N/NH_4^+-N配比对小白菜硝酸盐积累及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何淑平 靳亚忠 +3 位作者 张涛 廉华 马光恕 高金凤 《安徽农学通报》 2008年第1期125-127,共3页
利用NO3--N∶NH4+-N为10.0∶0(A),5.0∶5.0(B)和2.5∶7.5(C)0∶10(D)四种配比的营养液对小白菜品种进行水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NO3--N/NH4+-N配比对不同品种小白菜的硝酸盐含量及其品质等有着显著的影响,同一氮源培养下不同的小白菜... 利用NO3--N∶NH4+-N为10.0∶0(A),5.0∶5.0(B)和2.5∶7.5(C)0∶10(D)四种配比的营养液对小白菜品种进行水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NO3--N/NH4+-N配比对不同品种小白菜的硝酸盐含量及其品质等有着显著的影响,同一氮源培养下不同的小白菜品种间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供试小白菜品种叶绿素SPAD值随着培养液中铵态氮比例的增大而增大;供试的小白菜品种的硝酸盐积累量随着铵态氮比例的增加而下降,而Vc、可溶相糖的含量增加,表明适当地配施铵态氮较纯硝态氮营养液培养小白菜能获得较低的硝酸盐积累量和良好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白菜 硝酸盐 品质 no3^- -n/NH4^+ -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施硫磺对甘蓝叶球NO_3-N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温月香 胡全才 《农业环境与发展》 1999年第2期36-38,共3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土施硫磺对甘蓝叶球NO3-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施硫磺能有效控制甘蓝叶球NO3-N污染。随着硫磺用量增加,甘蓝叶球NO3-N含量显著下降。两者呈极显著的直线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982...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土施硫磺对甘蓝叶球NO3-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施硫磺能有效控制甘蓝叶球NO3-N污染。随着硫磺用量增加,甘蓝叶球NO3-N含量显著下降。两者呈极显著的直线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982。施硫对甘蓝叶球NO3-N含量的降低作用主要归因于氮素同化作用的增强、吸收作用的减弱和叶球生长量的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施硫磺 甘蓝叶球 含量 氮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作对土壤质量及硝态氮含量、菜心产量和品质的级联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穆晓国 王翰霖 +7 位作者 李海俊 徐垒 王继涛 张达林 毕雪婷 徐佳鑫 高富成 叶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69-1881,共13页
为探索露地连作菜心(Brassica chinensis var.parachinensis)产量和土壤状况变化,开展了以土壤重金属累积、土壤肥力和土壤结构的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菜心产量的主次因素顺序为土壤结构、土壤重金属累积和土壤肥力;土壤... 为探索露地连作菜心(Brassica chinensis var.parachinensis)产量和土壤状况变化,开展了以土壤重金属累积、土壤肥力和土壤结构的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菜心产量的主次因素顺序为土壤结构、土壤重金属累积和土壤肥力;土壤重金属累积和土壤肥力交互作用、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交互作用均对菜心产量的影响显著(P<0.05),其他因素交互影响不显著。影响土壤硝态氮含量的主次因素顺序为土壤重金属累积、土壤结构、土壤肥力,其中,土壤重金属累积和土壤结构交互作用对硝态氮的影响显著(P<0.05)。经响应曲面法得出:当土壤重金属累积综合指数(SHI)<1.0、土壤肥力综合指数(SFI)≥6.5、土壤结构综合指数(SSI)≥1.95时,菜心产量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为了验证模型准确性,进行了Logitic回归分析,将3个连作年限与SHI、SFI、SSI、产量、硝态氮含量进行了拟合。基于这一分析,进一步预测了连续种植5年、9年和13年后这些指标的预测数值。测定品质指标发现,连作5年、9年和13年的各项指标预测值和实测值的RMSE值均小于0.83,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连作年限≥5年时,菜心产量、品质和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下降(P<0.05),且较Box-Behnken模型优化值降低。因此,当菜心连作年限不超过4年时,土壤才有较高的生产力来保证菜心稳产和较优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 重金属累积 土壤肥力 土壤结构 硝态氮 产量与品质 菜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免耕对灌溉农田冬小麦/夏玉米作物水、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49
7
作者 江晓东 李增嘉 +3 位作者 侯连涛 王芸 王雪 颜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20-24,共5页
土壤耕作可影响土壤硝态氮的淋失、土壤的贮水量和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为了研究少免耕在冬小麦套作夏玉米一年两熟灌溉农田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采用了5种土壤耕作体系(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常规耕作秸秆... 土壤耕作可影响土壤硝态氮的淋失、土壤的贮水量和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为了研究少免耕在冬小麦套作夏玉米一年两熟灌溉农田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采用了5种土壤耕作体系(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缺口圆盘耙耕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覆盖)在山东龙口进行了田间试验。利用烘干法测定了土壤含水率,利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了土壤硝态氮的含量。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耕作,少耕特别是旋耕还田方式能够增加土壤贮水量、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全年作物产量,提高土壤0~60cm层次硝态氮含量、减少硝态氮的淋失。以旋耕还田为主的耕作体系可以在该地区应用,而免耕覆盖则不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免耕 灌溉 作物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膜控释尿素(追施)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5
8
作者 薛高峰 张贵龙 +2 位作者 孙焱鑫 陈延华 廖上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7-384,共8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苗期和返青期追施释放期为30d和60d的包膜控释尿素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在冬小麦苗期和返青期追施释放期为60d包膜控释尿素(N60N60),能显著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增强植株对N、P、K养...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苗期和返青期追施释放期为30d和60d的包膜控释尿素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在冬小麦苗期和返青期追施释放期为60d包膜控释尿素(N60N60),能显著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增强植株对N、P、K养分吸收,增加籽粒产量。与不追肥(CK)处理相比,N60N60处理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重分别提高33.21%和67.84%;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12.77%~25.20%;植株茎叶N、P、K含量分别增加63.55%、37.08%和6.91%,籽粒N、P、K含量分别增加8.56%、31.18%和24.49%;小麦穗长、穗粒重、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4.14%、27.00%、39.32%和48.01%。在返青期追施1次包膜控释尿素,N0N30优于N0N60处理,叶绿素含量增加1.50%~3.04%;植株茎叶N、P、K含量分别增加12.37%、12.25%和1.26%,籽粒N、P、K含量分别增加0.50%、5.69%和9.74%;小麦穗长、穗粒重、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分别增加2.84%、11.81%、11.65%和6.61%。同时,包膜控释尿素施用能明显减少硝态氮向土壤深层渗漏数量,减轻对地下水污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膜控释尿素 追施 冬小麦 生长发育 土壤硝态氮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水平对甘蓝产量和品质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9
作者 熊亚梅 梁银丽 +2 位作者 周茂娟 陈甲瑞 杜社妮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39-843,共5页
以京丰1号甘蓝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甘蓝产量、品质以及土壤NO3--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甘蓝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并于施氮量为185.14 kg/hm2时产量最高(25.86 kg/8.4 m2).(2)... 以京丰1号甘蓝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甘蓝产量、品质以及土壤NO3--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甘蓝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并于施氮量为185.14 kg/hm2时产量最高(25.86 kg/8.4 m2).(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甘蓝的NO3--N含量明显增加,而Vc和可溶性糖含量则逐渐下降,并且残留在土壤中的NO3--N含量持续增加.因此,为达到优质高产并同时保持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和提高氮肥利用率,在生产实践中甘蓝适宜氮肥施用量为185.14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甘蓝 产量 品质 硝态氮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冬小麦氮素积累与转运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8
10
作者 郑成岩 于振文 +2 位作者 王东 张永丽 石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03-1311,共9页
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条旋耕(SR)、深松+条旋耕(SRS)、深松+旋耕(RS)、旋耕(R)和翻耕(P)5个耕作方式处理,研究了耕作方式对冬小麦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处理... 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条旋耕(SR)、深松+条旋耕(SRS)、深松+旋耕(RS)、旋耕(R)和翻耕(P)5个耕作方式处理,研究了耕作方式对冬小麦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处理小麦开花至成熟期20—140 cm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较低;拔节期之后的小麦氮素吸收强度、开花和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成熟期氮素向子粒中的分配比例及开花期营养器官中贮存的氮素向子粒中的转运量均高于条旋耕和旋耕处理;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处理成熟期氮素向子粒中的分配量高于翻耕,翻耕高于旋耕和条旋耕处理。2)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处理成熟期0—80 cm各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低于翻耕处理,翻耕低于旋耕和条旋耕处理,条旋耕最高;深松+旋耕在120—16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高于其他处理;各处理在160—20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无显著差异。3)深松+旋耕和深松+条旋耕的子粒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最高且两者无显著差异,翻耕次之,旋耕和条旋耕低于上述处理。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氮素利用、子粒产量和土壤中硝态氮的淋溶,深松+条旋耕为最佳耕作方式,可供生产中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小麦 氮素积累与转运 土壤硝态氮含量 子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水肥一体化下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8
11
作者 郭丽 王丽英 +4 位作者 张彦才 史建硕 李若楠 王艳霞 任燕利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7-213,共7页
为探明华北地区山前平原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小麦合理的氮肥运筹。于2013-2015年2个小麦生长季,设置4个滴灌施氮量(N0-不施氮、N1-120 kg/hm^2、N2-240 kg/hm^2、N3-360 kg/hm^2)处理,研究滴灌水肥一体化下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积累和土壤... 为探明华北地区山前平原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小麦合理的氮肥运筹。于2013-2015年2个小麦生长季,设置4个滴灌施氮量(N0-不施氮、N1-120 kg/hm^2、N2-240 kg/hm^2、N3-360 kg/hm^2)处理,研究滴灌水肥一体化下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积累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N1、N2和N3处理的小麦干质量及产量较处理N0显著增加,N1、N2和N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施氮量对小麦茎秆的氮含量影响较大,但对籽粒氮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处理N3的小麦总吸氮量分别显著高于处理N0、N1和N2,但处理N1和N2之间无显著差异;氮肥收获指数以N2处理最高,氮肥当季回收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均表现出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的趋势;施氮量超过240 kg/hm^2,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且随种植年限的延长更加明显。采用一元二次方程拟合,获得小麦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238.46~250.78 kg/hm^2,经济施氮量为174.28~207.18 kg/hm^2。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该条件下小麦滴灌经济施氮量以174~207 kg/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滴灌 水肥一体化 施氮量 氮素吸收 土壤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育期水分调控对甘肃河西地区滴灌春小麦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6
12
作者 张雨新 张富仓 +2 位作者 邹海洋 陈东峰 范军亮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97-605,共9页
【目的】针对河西地区水资源短缺、作物水肥利用效率低等问题,研究滴灌施肥条件下生育期土壤水分调控对河西地区春小麦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以期探索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土壤水分调控模式。【方法】以春小麦‘永良4号’为试验材料进行... 【目的】针对河西地区水资源短缺、作物水肥利用效率低等问题,研究滴灌施肥条件下生育期土壤水分调控对河西地区春小麦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以期探索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土壤水分调控模式。【方法】以春小麦‘永良4号’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小区试验,根据前期的滴灌施肥试验,施氮量为N 180 kg/hm2,在春小麦生育期设置5个土壤水分下限(W1、W2、W3、W4和CK)控制水平,研究生育期土壤水分调控对河西地区滴灌春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和转运及根区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1)一定的施肥水平下,土壤水分下限的增长会增加各处理小麦的生育期总灌水量,以充分灌溉(CK)处理最大,分别比W1、W2、W3、W4处理高26.6%、15.0%、9.3%和4.8%。2)灌水量的增加会促进小麦植株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同化,与W4处理相比,W1、W2、W3处理的氮素吸收量分别显著减少29.3%、23.0%和15.5%,CK与W4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3)成熟期各处理小麦营养器官中氮素吸收量以CK处理最大,分别比W1、W2、W3、W4处理高28.2%、28.6%、19.2%和12.7%,但其子粒中的氮素吸收量比W4处理显著低10.4%。开花期后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向子粒的转移量和转移率均以W4处理最大,分别比W1、W2、W3、CK处理显著增加40.4%、28.0%、10.6%、10.0%和6.8%、3.5%、1.3%、6.9%,但W4处理小麦氮素转移量对子粒的贡献率最小(76.2%)。随着土壤水分下限的增加,各处理氮素吸收效率、氮素生产效率及氮素收获指数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均在W4处理下获得最大值。4)在一定施肥水平下,灌水量的增加会加大硝态氮向土壤深处运移,不利于小麦植株对土壤硝态氮的吸收利用。5)生育期土壤水分调控对小麦根区土壤硝态氮含量有显著性影响,成熟期0—100 cm土层内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以W4处理最小,分别比W1、W2、W3和对照(CK)处理减少9.6%、7.2%、6.6%和1.4%。【结论】适宜的土壤水分调控更有利于小麦植株对土壤养分的吸收,综合考虑氮素吸收、分配及土壤硝态氮等因素,W4是基于本试验条件下河西地区滴灌春小麦最佳土壤水分下限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土壤水分调控 氮素吸收和利用 土壤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和底追比例对小麦氮素利用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13
作者 马兴华 于振文 +2 位作者 梁晓芳 颜红 史桂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5-98,共4页
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的施氮量和底追比例对小麦氮素利用和土壤硝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底追比例均为5:5,处理2(纯氮施用量为168kg/hm^2)与处理1(纯氮施用量为240kg/hm^2)比较,处理2成熟期植株中土壤氮素的积累... 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的施氮量和底追比例对小麦氮素利用和土壤硝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底追比例均为5:5,处理2(纯氮施用量为168kg/hm^2)与处理1(纯氮施用量为240kg/hm^2)比较,处理2成熟期植株中土壤氮素的积累量,肥料氮的利用率均高于处理1的,但处理2的土壤硝态氮含量低;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纯氮施用量均为168kg/hm^2,氮肥全部用于拔节期追施的处理3与处理2比较,处理3成熟期植株中土壤氮素的积累量,籽粒蛋白质含量、面团稳定时间和0~4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的含量均高于处理2的;肥料氮的利用率和籽粒产量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成熟期不同处理0~6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均低于播种前,在60~80cm土层形成累积峰并高于播种前,但80cm以下层次与播前相比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施氮量 底追比例 氮素利用 土壤硝态氮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分、施氮量对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5
14
作者 刘微 赵同科 王丽英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30,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和灌水量情况下土壤中硝态氮的动态分布。结果表明,土壤剖面的硝态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施氮量水平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中硝态氮含量递减。在冬小麦的整个生育期中,拔节期的追肥...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和灌水量情况下土壤中硝态氮的动态分布。结果表明,土壤剖面的硝态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施氮量水平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中硝态氮含量递减。在冬小麦的整个生育期中,拔节期的追肥灌水有助于硝态氮向土壤深处移动,甚至有可能淋洗出根层,对地下水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土壤 硝态氮 含量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无机氮和土壤脲酶的影响 被引量:38
15
作者 赵鹏 陈阜 李莉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5-169,共5页
为研究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无机氮和土壤脲酶的影响,2006-2007年小麦生长季在河南省滑县进行了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生长后期,10~30 cm土层,秸秆还田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低于秸秆未还田的处理,秸秆还田有利于冬小麦... 为研究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无机氮和土壤脲酶的影响,2006-2007年小麦生长季在河南省滑县进行了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生长后期,10~30 cm土层,秸秆还田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低于秸秆未还田的处理,秸秆还田有利于冬小麦对土壤硝态氮的吸收和利用。秸秆还田影响了土壤铵态氮的分布,提高了土壤铵态氮含量。冬小麦生长前期和成熟期,秸秆还田处理土壤脲酶活性较高,生产管理中应减少氮肥施用;进入抽穗期和灌浆期,秸秆还田处理土壤脲酶活性较低,应增加氮肥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冬小麦 土壤硝态氮 土壤铵态氮 土壤脲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方式对垄沟灌溉水氮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贺贺 吴普特 +3 位作者 赵西宁 陈小莉 王自奎 刘燕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7-163,共7页
采用室内土箱试验,研究了垄沟施肥、垄底施肥和垄顶施肥方式和垄沟灌溉对水分、硝态氮和铵态氮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最先从沟部入渗,垄沟表层土壤剖面迅速吸湿,在土壤水分再分布过程中,垄部土壤剖面含水量明显增加;但不同施肥... 采用室内土箱试验,研究了垄沟施肥、垄底施肥和垄顶施肥方式和垄沟灌溉对水分、硝态氮和铵态氮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最先从沟部入渗,垄沟表层土壤剖面迅速吸湿,在土壤水分再分布过程中,垄部土壤剖面含水量明显增加;但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水分含量不存在显著影响;土壤NO3--N的分布与水分的分布类似,施肥方式对土壤NO3--N含量存在显著影响,垄顶施肥和垄底施肥可以有效减少土壤NO3--N的淋溶,至40 cm土层深度土壤NO3--N含量仅为7mg.kg-1左右,在剖面上的分布较为集中;然而,由于土壤表面的吸附作用,土壤NH4+-N在施肥区累积,出现峰值,再分布过程中垄顶施肥处理比垄底施肥处理土壤NH4+-N含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沟灌溉 施肥方式 土壤含水量 硝态氮含量 铵态氮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氮对马铃薯田土壤剖面硝态氮积累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健 董星晨 +4 位作者 张鹤 邓德雷 罗超越 张春红 邱慧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0-41,共12页
【目的】揭示长期连续施氮对半干旱地区马铃薯田土壤剖面中硝态氮积累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通过大田试验设置了6个不同的施氮水平:N_0(不施氮,对照)、N_(75)(施氮量75 kg/hm^2)、N_(150)(施氮量150 kg/hm^2)、N_(225)(施氮量22... 【目的】揭示长期连续施氮对半干旱地区马铃薯田土壤剖面中硝态氮积累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通过大田试验设置了6个不同的施氮水平:N_0(不施氮,对照)、N_(75)(施氮量75 kg/hm^2)、N_(150)(施氮量150 kg/hm^2)、N_(225)(施氮量225 kg/hm^2)、N_(300)(施氮量300 kg/hm^2)和N_(375)(施氮量375 kg/hm^2),研究连续4年施氮对旱地马铃薯田土壤剖面中硝态氮的积累以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随着施氮量增加,0~100 cm土壤剖面内NO_3^--N含量显著增加(P<0.05),尤其0~20 cm土壤表层各施氮处理的NO_3^--N含量分别比对照N_0增加了55.8%,113.9%,162.8%,365.1%和988.4%.Miseq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连续施氮显著改变了0~20 cm表层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在门水平上的土壤优势细菌类群中,随着施氮量增加,各施氮处理土壤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细菌的丰度分别比对照N0处理增加了6.1%~17.4%和16.4%~46.8%,酸杆菌门的丰度比对照降低了7.8%~26.4%;在纲水平上的土壤优势细菌类群中,与对照N_0相比,各施氮处理拟杆菌纲细菌的丰度增加了33.8%~173.3%,AcidobacterGp4和Anaerolineae的相对丰度分别降低16.3%~33.8%、8.1%~22.7%;在属水平上的土壤优势细菌类群中,各施氮处理的Ohtaekwangia和Streptomyces细菌的丰度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3.6%~173.1%和3.4%~66.4%,而Gaiella和Solirubrobacter细菌的丰度分别比对照N_0降低了6.9%~30.8%和4.5%~27.6%.连续4 a过量施氮也显著降低了土壤细菌的群落多样性.RDA冗余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NO_3^--N含量与放线菌门、拟杆菌门、拟杆菌纲、Ohtaekwangia、Streptomyces(链霉菌属)和Lysobacter(溶杆菌属)的细菌的丰度显著正相关,与酸杆菌门、Gaiella、Solirubrobacter(土壤红杆菌属)、Gemmatimonas(芽单胞菌属)的细菌的丰度显著负相关.【结论】连续4 a施氮,随着施氮量增加,显著地提高了土壤剖面中硝态氮的含量,与对照N_0相比,0~20 cm表层土壤细菌丰度随着施氮量增加显著增加,细菌群落结构发生改变,且过量施氮降低了土壤细菌的多样性.RDA分析及pe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长期施氮引起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变化是造成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发生改变的主效土壤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3--n含量 细菌Alpha多样性 细菌群落结构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水量对不同小麦品种籽粒品质、产量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8
18
作者 张永丽 于振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55-158,174,共5页
选用强筋小麦济麦20和中筋小麦泰山23两个品种,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不灌水(0 mm)、灌水180 mm,240mm和300 mm 4个处理,研究了灌水量对籽粒品质和产量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180 mm和240 mm的处理比不灌水和灌水300 mm的处... 选用强筋小麦济麦20和中筋小麦泰山23两个品种,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不灌水(0 mm)、灌水180 mm,240mm和300 mm 4个处理,研究了灌水量对籽粒品质和产量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180 mm和240 mm的处理比不灌水和灌水300 mm的处理提高了强筋小麦济麦20的籽粒谷蛋白含量、谷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比值(谷/醇比值)、谷蛋白大聚合体(GM P)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延长了面团稳定时间,改善了籽粒品质;中筋小麦泰山23的不灌水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高于灌水180 mm,240 mm和300 mm的处理,但是GM P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两品种的籽粒产量均以灌水240 mm的处理最高,但泰山23灌水180 mm的处理与灌水240 mm的处理无显著差异。随灌水量增加,土壤中的硝态氮向深层土壤的淋溶增加。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品质、产量和土壤中硝态氮的淋溶,济麦20和泰山23可供生产中参考的灌水量分别为180~240 mm和18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灌水量 籽粒品质 籽粒产量 土壤硝态氮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处理后的猪粪物质变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刘亚纳 刘会丽 +3 位作者 张彦 杨波 翁伟 张百良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3-65,共3页
以不同预处理的猪粪为饵料,在温度2 0℃、湿度70 %的培养箱里培养赤子爱胜蚓。对蚯蚓处理前的饵料和蚯蚓处理后蚓粪的C/N比、NH+4 -N和NO- 3-N的含量变化进行了测试对比。结果表明:与饵料相比,蚓粪的C/N比、NH+4 -N下降,NO- 3-N上升。
关键词 赤子爱胜蚓 猪粪 堆肥 C/N比 NH4^+-n no3^- -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水量和时期对高产小麦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5
20
作者 郑成岩 于振文 +1 位作者 王西芝 武同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24-1332,共9页
在每公顷产9000 kg小麦的高产条件下,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W0)、底墒水(W1)、底墒水+拔节水(W2)、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W3)、底墒水+开花水(W4)5个灌溉处理,每次灌水60 mm,研究了灌水量和时期对高产小麦氮素积累、... 在每公顷产9000 kg小麦的高产条件下,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W0)、底墒水(W1)、底墒水+拔节水(W2)、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W3)、底墒水+开花水(W4)5个灌溉处理,每次灌水60 mm,研究了灌水量和时期对高产小麦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不灌水处理(W0)相比较,灌水处理显著增加了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子粒氮素积累量和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子粒的转移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成熟期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开花后营养器官积累的氮素向小麦子粒转移量和转移率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W2处理最高。2)随着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先降低后回升再降低,在拔节期最低。成熟期,W0处理0—4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灌水处理;随灌水量的增加,100—16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W2处理显著低于W3和W4处理;160—20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无显著差异。3)随灌水量的增加,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生产效率先增加后降低,W2处理最高;而氮素利用效率则呈逐渐降低趋势,其中W0处理的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W2、W3、W4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氮素利用、子粒产量和土壤中硝态氮的淋溶,底墒水和拔节水各灌60 mm的W2为最佳处理,可供生产中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量和时期 小麦 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 土壤硝态氮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