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3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niformity Control of Scanned Beam in 300 MeV Proton and Heavy Ion Accelerator Complex at SESRI 被引量:1
1
作者 HOU Lingxiao YUAN Youjin +10 位作者 SHEN Guodong RUAN Shuang LIU Jie ZHU Yunpeng WANG Geng GUO Hongliang LYU Mingbang GAO Daqing XU Zhiguo SHENG Lina YANG Jiancheng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5-713,共9页
In recent years,heavy ion accelerator technology has been rapidly developing worldwide and widely applied in the fields of space radiation simulation and particle therapy.Usually,a very high uniformity in the irradiat... In recent years,heavy ion accelerator technology has been rapidly developing worldwide and widely applied in the fields of space radiation simulation and particle therapy.Usually,a very high uniformity in the irradiation area is required for the extracted ion beams,which is crucial because it directly affects the experimental precision and therapeutic effect.Specifically,ultra-large-area and high-uniformity scanning are crucial requirements for spacecraft radiation effects assessment and serve as core specification for beamline terminal design.In the 300 MeV proton and heavy ion accelerator complex at the Space Environment Simulation and Research Infrastructure(SESRI),proton and heavy ion beams will be accelerated and ultimately delivered to three irradiation terminals.In order to achieve the required large irradiation area of 320 mm×320 mm,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canning magnets are used in the extraction beam line.However,considering the various requirements for beam species and energies,the tracking accuracy of power supplies(PSs),the eddy current effect of scanning magnets,and the fluctuation of ion bunch structure will reduce the irradiation uniformity.To mitigate these effects,a beam uniformity optimiz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measured beam distribution was proposed and applied in the accelerator complex at SESRI.In the experiment,the uniformity is successfully optimized from 75%to over 90%after five iterations of adjustment to the PS waveforms.In this paper,the method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were introdu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ion accelerator beam uniformity scanning magnet M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IES ON ION BEAM APPLICATION TO IMPROVE AQUATIC MACROPHYTE REMEDIATION CAPACITY IN EUTROPHIC WATERS
2
作者 LI Miao1, WU Yue-Jin 1, ZHANG Jun 1, YU Han-Qing 2, WU Xiao-Lei 3 and YU Zeng-Liang 1 (1. Key Laboratory of Ion Beam Bio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Plasma Physics,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efei, China 230031 2.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China 230026 3.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100084 )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11-717,共7页
Using ion beam biotechnology in combination with soil-less plant cultivation on artificial substratum (floating beds), 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with Ipomoea aquatica Forsk. Plants were attached to floating-beds ... Using ion beam biotechnology in combination with soil-less plant cultivation on artificial substratum (floating beds), 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with Ipomoea aquatica Forsk. Plants were attached to floating-beds which were placed on the surface of artificially nutrient-enriched tank water, in order to study the purification and remediation efficiency of ion beam-treated I. aquatica cultiva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N + ion beams with 25keV energy and dosages of 0, 2.6, 3.9, 5.2, 6.5, 7.8, 9.1×10 13N +(ions)/cm 2 affected I. aquatica dry seeds differently, with the dose of 3.9×10 13N + (ions)/cm 2 improving effectively the performance as expressed by various biological indices. After ion beam application, I. aquatica cultivars grew well in nutrient-enriched water bodies, increasing the growth of leaves and stem, number of leaves, length and area of roots, plant height, and weight more remarkably than observed in the control. The net removing rates of TN, TP were as high as 75% and 82%, respectively. Especially under the dose of 3.9×10 13N +(ions)/cm 2, the net removing rates of TN, TP were highest, for 77% and 85%, respectively. It was proved that ion beam application improves phytoremediation and may be used to purify nutrient rich water bo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n beam treatment Aquatic macrophyte Ipomoea aquatica Forsk Nutrient-enriched waters Remediation capac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gh temperature cyclic oxidation behavior of Y_2O_3-ZrO_2 thermal barrier coatings irradiated by high-intensity pulsed ion beam
3
作者 王一奇 雷明凯 +1 位作者 AFSAR A M SONG J 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1期13-17,共5页
The high-temperature oxidation resistance behavior of 7% (mass fraction) Y203-ZrO2 thermal barrier coatings (TBCs) irradiated by high-intensity pulsed ion beam (HIPIB) was investigated under the cyclic oxidation... The high-temperature oxidation resistance behavior of 7% (mass fraction) Y203-ZrO2 thermal barrier coatings (TBCs) irradiated by high-intensity pulsed ion beam (HIPIB) was investigated under the cyclic oxidation condition of 1 050 ℃ and 1 h. The columnar grains in the TBCs disappear after the HIPIB irradiation at ion current densities of 100-200 A/cm^2 and the irradiated surface becomes smooth and densified after remelting and ablation due to the HIPIB irradiation. The thermally grown oxide (TGO) layer thickness of the irradiated TBCs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original TBCs. After 15 cycles, the mass gains of the original TBCs and those irradiated by ion current densities of 100 and 200 A/cm^2 due to the oxidation are found to be 0.8-0.9, 0.6-0.7, and 0.3-0.4 mg/cm^2, respectively. The inward diffusion of oxygen through the irradiated TBCs is significantly impeded by the densified top layer formed due to irradiation, which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improved overall oxidation resistance of the irradiated TB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2O3 ZRO2 thermal barrier coating high-intensity pulsed ion beam electron beam 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 oxidation resistance cyclic oxid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离子束注入玉米自交系变异的生物学效应与分子标记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创云 王陆军 +5 位作者 秦作霞 王艳梅 侯雅静 张丽娜 李海燕 王美霞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1-134,共4页
采用不同能量和剂量的N+离子束,对郑58、昌7-2和K12玉米自交系的干种子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发芽率、发芽势和农艺性状变异都有很大差异,筛选出的N+离子束注入玉米自交系最佳诱变能量30 KV和剂量7×1016N+/cm2。同时利用10对SSR引物... 采用不同能量和剂量的N+离子束,对郑58、昌7-2和K12玉米自交系的干种子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发芽率、发芽势和农艺性状变异都有很大差异,筛选出的N+离子束注入玉米自交系最佳诱变能量30 KV和剂量7×1016N+/cm2。同时利用10对SSR引物对玉米自交系进行扩增,共检测到39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可检测等位基因2~5个,平均3.9个。根据SSR分子标记聚类分析,诱变能量30 kV和剂量7×1016 N+/cm2是诱变效果最佳的。3个自交系中郑58对N+离子束诱导引起的变异最敏感,N+离子束注入玉米自交系变异的生物学效应与分子标记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离子束 玉米 生物学效应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LZD-1000离子机注入N^+束诱变狗牙根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利宝 张绵耀 +3 位作者 刘卫东 刘瑞峰 张斌 王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7-150,共4页
为转变我国狗牙根优良品系的依赖性及克服常规育种的困难,通过LZD-1000离子注入机将N+束注入狗牙根干种子,研究N+束对种子发芽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N+束可激发狗牙根种子萌发吸水,对提高种子萌发率有显著促进作用,注入处理的种子发芽... 为转变我国狗牙根优良品系的依赖性及克服常规育种的困难,通过LZD-1000离子注入机将N+束注入狗牙根干种子,研究N+束对种子发芽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N+束可激发狗牙根种子萌发吸水,对提高种子萌发率有显著促进作用,注入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和播种品质均比对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注入离子量为0.8×1016个/cm2时,种子发芽率最高为34%。20 keV和0.8×1016个/cm2是N+束注入诱变狗牙根育种最有效的诱变参数,可以诱使狗牙根种子萌发状况发生较大的变异,进而扩大了狗牙根种质的多态性,提高了选育优良种质的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狗牙根 N+束 诱变育种 发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能N^+离子束辐照甜叶菊种子的当代效应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闵笛 陈达伟 +2 位作者 苏婷婷 汤其坤 王钰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5期41-44,共4页
用不同剂量低能N+离子注入甜叶菊种子后,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率、幼苗和移栽植株性状及糖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剂量的氮离子束能促进甜叶菊发芽,高剂量则抑制其发芽;随着辐照剂量的增高,移栽植株株高、糖苷含量等主要指标出现了先下... 用不同剂量低能N+离子注入甜叶菊种子后,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率、幼苗和移栽植株性状及糖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剂量的氮离子束能促进甜叶菊发芽,高剂量则抑制其发芽;随着辐照剂量的增高,移栽植株株高、糖苷含量等主要指标出现了先下降后升高的"马鞍型"曲线;经辐照后出现了植株高、叶片多、叶面积大、糖苷含量高的有益变异,为进一步品种选育和诱变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叶菊 低能N+离子束 辐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能N^+注入选育凝结芽孢杆菌高效生防菌株 被引量:3
7
作者 顾鹏飞 吴刚 +3 位作者 胡永红 王春晓 丁志雯 杨文革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7-90,共4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凝结芽孢杆菌NJYHHWG 877005菌株的拮抗性能,获得生防效果更好的菌株,利用低能N^+注入菌株进行诱变,并通过平板对峙培养对诱变处理后的菌株进行筛选。结果表明,菌株存活率曲线遵循N^+注入生物效应的马鞍型曲线,根据其存... 为了进一步提高凝结芽孢杆菌NJYHHWG 877005菌株的拮抗性能,获得生防效果更好的菌株,利用低能N^+注入菌株进行诱变,并通过平板对峙培养对诱变处理后的菌株进行筛选。结果表明,菌株存活率曲线遵循N^+注入生物效应的马鞍型曲线,根据其存活率及突变率确定N^+最佳注入能量为15 ke V,最佳注入剂量为140×10^(13)个/cm^2。通过筛选获得1株具有良好性状的突变株L1,芽孢形成率达77.42%,对灰葡萄孢霉菌的抑制率高达87.81%,分别较原始出发菌株提高了23.79、11.71个百分点,且连续传代培养8次,遗传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结芽孢杆菌 N+注入 诱变选育 遗传稳定性 抑菌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离子束注入对玉米幼苗生长及POD同工酶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黄中文 赵俊杰 常胜合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1-14,共4页
以郑单 95 8和农大 1 0 8及其各自交系为试材 ,研究了离子束注入后对M1 苗期性状及过氧化物同工酶的影响 ,结果表明 :离子束注入后的各处理种子发芽指数、出苗率都低于对照 ,其中徐 1 78和黄C的发芽指数分别只有对照的 60 %和 5 0 % ;... 以郑单 95 8和农大 1 0 8及其各自交系为试材 ,研究了离子束注入后对M1 苗期性状及过氧化物同工酶的影响 ,结果表明 :离子束注入后的各处理种子发芽指数、出苗率都低于对照 ,其中徐 1 78和黄C的发芽指数分别只有对照的 60 %和 5 0 % ;出苗率以昌 7- 2下降最多 ,只有对照的 43%。从POD同工酶酶谱看 ,胚、幼芽和苗期叶片 ,均检测出同工酶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改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幼苗 N^+离子束注入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能N^+离子束诱导小麦农艺性状变异的细胞学基础 被引量:5
9
作者 张怀渝 宋云 任正隆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5年第2期147-151,共5页
用剂量不同的低能(E=30kev)N+离子注入小麦稳定品系CH3286干种子,对M3代植株的株高、生育期(抽穗期)、抗病性、穗型和产量等农艺性状的变异进行了分析,对产生这种诱变效应的细胞学机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N+离子注入对小麦农艺... 用剂量不同的低能(E=30kev)N+离子注入小麦稳定品系CH3286干种子,对M3代植株的株高、生育期(抽穗期)、抗病性、穗型和产量等农艺性状的变异进行了分析,对产生这种诱变效应的细胞学机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N+离子注入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期(抽穗期)、株高、穗型和产量性状,对抗病性改善不大。对产量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千粒重、株粒重、株粒数的影响,使千粒重极显著的降低(F=0.01),而使株粒重和株粒数显著的增加(F=0.05),对穗长、穗颈长、剑叶长、结实小穗数的影响不大。低能N+离子束注入,影响M1代小麦植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使中期Ⅰ细胞的染色体配对频率降低,单价体频率增高,出现环状染色体、染色体断臂和多价体;在减数分裂后期和末期细胞中,染色体桥、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断片和微核等染色体畸变频率比未注入小麦显著增高,其中以染色体断片和微核居多;染色体的畸变频率与离子注入剂量呈正相关,剂量越大,畸变频率越高,变异类型也相对较多。低能N+离子束诱导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异常是其诱导小麦农艺性状变异的重要原因,并呈明显的剂量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离子束 小麦 减数分裂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能N^+离子束注入对不同染色体组倍性水稻幼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林玉 张时萍 黄群策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4-170,共7页
以2份水稻二倍体及其相应的同源四倍体为试验材料,采用3种不同剂量的低能N+离子束对其种胚进行注入处理,对其出芽率、成苗率以及幼苗期5种主要生理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 以2份水稻二倍体及其相应的同源四倍体为试验材料,采用3种不同剂量的低能N+离子束对其种胚进行注入处理,对其出芽率、成苗率以及幼苗期5种主要生理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进行初步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试验材料的出芽率和成苗率均呈下降趋势,在最高剂量处理条件下(5.0×1017N+/cm2)试验材料的出芽率、成苗率与对照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二倍体材料幼苗SOD、POD、CAT的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3.0×1017N+/cm2的剂量下达到最高,而四倍体材料幼苗SOD、POD、CAT的活性则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并在1.0×1017N+/cm2的剂量下达到最高。二倍体材料幼苗MDA含量的变化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四倍体材料幼苗MDA含量的变化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两种染色体组倍性水稻材料中可溶性糖含量在各处理组间差异不是特别显著,但均低于空白对照组。由此可见,不同剂量的低能N+离子束会对试验材料的出芽率、成苗率以及幼苗期的主要生理特性产生显著的影响,且不同染色体组倍性材料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N+离子束 水稻 SOD POD CAT MDA 可溶性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氦离子束产生技术研究
11
作者 陈浩南 崔保群 +9 位作者 唐兵 陈立华 马瑞刚 马鹰俊 马燮 张一帆 赵建革 王云峰 杨超 于荣凯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5-212,共8页
串列加速器可产生MeV级的正离子束,其中He离子束可用于离子束分析、离子注入等实验研究和工业应用,是串列加速器不可或缺的一种离子束流。串列加速器要求负离子注入,负氦离子束是串列加速器产生MeV级He离子束的关键。由于基态He原子电... 串列加速器可产生MeV级的正离子束,其中He离子束可用于离子束分析、离子注入等实验研究和工业应用,是串列加速器不可或缺的一种离子束流。串列加速器要求负离子注入,负氦离子束是串列加速器产生MeV级He离子束的关键。由于基态He原子电子亲合能小于0,无法直接在离子源中产生和引出He-离子束,只能通过连续两次的电荷交换产生,所以He^(-)离子束被认为是最难产生的负离子束之一。针对串列加速器He^(-)离子的注入需求,研究设计了一款负氦离子源,使用多峰会切场离子源电离产生He^(+)离子,注入电荷交换器中,通过电荷交换产生He^(-)离子束。模拟了多峰会切场离子源的磁场位形和粒子轨迹,验证了多峰场构型对电子约束的作用,能维持离子源稳定放电。设计了电荷交换器结构,考虑了热平衡状态时的温度分布,确保了金属Cs作为电荷交换介质的长期稳定运行。基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1.7 MV串列加速器低能束流线平台开展了产生负氦离子束的实验,优化了离子束的聚焦传输参数,测量了电荷交换器工作温度和He^(+)离子注入能量对He^(-)离子产率的影响。实验中测得最大He^(-)离子产率为1.76%±0.03%,调节离子源放电参数得到了最大1.5μA的He^(-)离子束流,基本满足串列加速器的注入需求。后续进一步改进离子源,增强放电强度,提高引出He^(+)离子流强,有望进一步提升He^(-)离子流强。该研究为国产负氦离子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对实现串列加速器技术的自主可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氦离子束 离子源 电荷交换 负氦离子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离子引起的黑麦染色体易位 被引量:19
12
作者 朱凤绥 卫俊智 +1 位作者 孙元枢 陆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99-303,共5页
离子注入黑麦的生物效应,有生理变异,也有遗传变异;经过低能N^+离子束辐照,选出黑麦284-2,其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观察,在中期Ⅰ和终变期,所有细胞均出现一个相邻式环状四价体或交替式∞状四价体,其比例为1:1,M_1代体细胞染色体出现两对染... 离子注入黑麦的生物效应,有生理变异,也有遗传变异;经过低能N^+离子束辐照,选出黑麦284-2,其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观察,在中期Ⅰ和终变期,所有细胞均出现一个相邻式环状四价体或交替式∞状四价体,其比例为1:1,M_1代体细胞染色体出现两对染色体畸变,经C分带的带型分析,获得了1R和4R的染色体易位。本文还提出了黑麦284-2由杂合易位体获得纯合易位体的途径,探讨了离子束辐照诱变植物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麦 染色体易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束抛光对单晶硅表面质量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13
作者 赵仕燕 郭海林 +6 位作者 黄思玲 张旭 夏超翔 王大森 聂凤明 裴宁 李晓静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3-121,共9页
离子束抛光作为一种超精密加工技术,被应用于材料表面抛光的精抛阶段,而其原子量级的去除效果使得它的加工过程与加工效果难以直接观察,因此为了能够从微观尺度研究离子束抛光的加工效果以及加工参数对材料表面粗糙度与表面损伤的影响,... 离子束抛光作为一种超精密加工技术,被应用于材料表面抛光的精抛阶段,而其原子量级的去除效果使得它的加工过程与加工效果难以直接观察,因此为了能够从微观尺度研究离子束抛光的加工效果以及加工参数对材料表面粗糙度与表面损伤的影响,提出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离子束抛光过程,通过对氩离子轰击单晶硅的仿真模拟,分析加工参数对单晶硅表面粗糙度与晶格损伤的影响规律,指导实际的加工工艺设计.研究发现,在不同加工角度下,离子剂量对于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不同,低角度(0°~40°)低剂量以及高角度(>50°)高剂量的加工有助于达到较低的表面粗糙度;随着加工角度的增加,离子束对晶体表面造成的损伤逐渐减少,当加工角度大于40°时能够大幅度减少晶格损伤.模拟结果显示在实际的离子束抛光过程中,为了得到高质量的表面,应该采取高角度高剂量的加工方式以达到既降低材料表面粗糙度又减小对材料表面晶格产生损伤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束抛光 表面质量 分子动力学 单晶硅 加工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星载甲烷成像光谱仪的高衍射效率棱镜光栅(封面文章·特邀)
14
作者 刘全 周能华 +4 位作者 王可欣 陈志伟 杨子江 潘俏 陈新华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共7页
棱镜光栅是星载甲烷成像光谱仪的重要分光元件,与传统光栅不同的是,棱镜光栅的槽形是将光栅浸没于高折射率介质中,由于光栅槽形嵌入在高折射率介质中,使得光栅的角色散和分辨率都提高了n倍,其中n是高折射率介质的折射率。相比于传统光栅... 棱镜光栅是星载甲烷成像光谱仪的重要分光元件,与传统光栅不同的是,棱镜光栅的槽形是将光栅浸没于高折射率介质中,由于光栅槽形嵌入在高折射率介质中,使得光栅的角色散和分辨率都提高了n倍,其中n是高折射率介质的折射率。相比于传统光栅,棱镜光栅在同样的光谱分辨率下可以减小光栅的尺寸,实现更加紧凑的光机结构。因此研制棱镜光栅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甲烷的2.3μm波段,分析了棱镜光栅的衍射特性,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结构紧凑性,在石英棱镜光栅中引入高折射率材料TiO_(2)介质膜,对于矩形槽形,占空比在0.3~0.45范围内,TiO_(2)膜层厚度在165~170 nm之间,槽深在800~950 nm之间时,光栅的衍射效率高于70%,TiO_(2)膜层厚度为165 nm,槽深在870~930 nm之间时,衍射效率高于80%。采用全息光刻-离子束刻蚀结合原子层沉积技术,制作了周期为1020 nm、光栅有效面积大于110×275 mm的棱镜光栅。实验测量中,为了消除光源波动的影响,采用了双光路测试法进行衍射效率测量,在2.275~2.325μm波段,一级衍射效率大于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棱镜光栅 全息光刻 离子束刻蚀 衍射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电推进产品寿命初期束流闪烁耦合诱发机理研究
15
作者 吴辰宸 耿海 +4 位作者 郭德洲 郭伟龙 孟伟 蒲彦旭 王紫桐 《宇航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8-819,共12页
针对离子电推进产品寿命初期束流闪烁耦合诱发机理不清的问题,基于寿命初期产品特点构建了束流闪烁耦合诱发机理模型,重点研究微凸起、微凸起-微粒耦合、微凸起-电介质薄膜耦合3种机制诱发束流闪烁的机理;根据模型计算了单次束流闪烁能... 针对离子电推进产品寿命初期束流闪烁耦合诱发机理不清的问题,基于寿命初期产品特点构建了束流闪烁耦合诱发机理模型,重点研究微凸起、微凸起-微粒耦合、微凸起-电介质薄膜耦合3种机制诱发束流闪烁的机理;根据模型计算了单次束流闪烁能量区间,模型计算值与束流闪烁能量实测数据吻合良好,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以30 cm离子电推进产品为研究载体,运用模型分析了3种机制诱发束流闪烁的物理过程,明确了束流闪烁诱发机理及关键参数阈值,研判了典型工况下3种机制诱发束流闪烁的可能性,针对可能诱发束流闪烁的情形提出了工程抑制方法建议,为中国离子电推进产品可靠性与健壮性提升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推进 束流闪烁 耦合诱发机理 抑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行板电离室在医用电子场的极化和离子复合修正因子研究
16
作者 陆刚 李毅华 +4 位作者 王志鹏 王坤 金孙均 吴晗 韩佳乐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3-631,共9页
针对平行板电离室极化效应和离子复合修正系统研究较少的问题,本研究选用了四种不同几何结构的平行板电离室(PPC05,Advanced Markus,PPC40和NACP-02)在6、12、20 MeV电子能量下进行测量,求得平行板电离室在不同极化电压下的极化修正因子... 针对平行板电离室极化效应和离子复合修正系统研究较少的问题,本研究选用了四种不同几何结构的平行板电离室(PPC05,Advanced Markus,PPC40和NACP-02)在6、12、20 MeV电子能量下进行测量,求得平行板电离室在不同极化电压下的极化修正因子(k_(pol)),分别使用Jaffe图法和双压法计算平行板电离室的离子复合修正因子(ks),探究极化效应和离子复合与射线束能量及极化电压的关系。结果表明:PPC05,Advanced Markus和NACP-02电离室的k_(pol)随着电子能量的增大而增大,PPC05和Advanced Markus电离室的k_(pol)随着极化电压的增大而减小,平行板电离室进行极化效应修正时,需要考虑灵敏体积对平行板电离室的k_(pol)值的影响。电离室的ks值均随着极化电压的增大而降低,与电离室的几何结构无明显相关性。比较Jaffe图法和双压法的ks数据,ks值之间的最大差异分别为0.5%、0.3%、0.2%和0.7%。电离室的ks值均小于1.009,符合AAPM TG-51报告中ks值不得超过1.05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行板电离室 医用电子束 复合效应 极化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TEM双离子束辐照钨的位错环演化研究
17
作者 马鹏飞 刘艳 +5 位作者 曹留烜 张亚培 李修锐 田文喜 秋穗正 苏光辉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4-883,共10页
钨由于在高温下具有优良的抗辐照性能而被认为可应用于聚变堆中面向等离子体材料(PFM,plasma-facing material)。聚变堆中产生大量热负荷和中子以及氢氦气体原子使钨的应用面临苛刻的环境考验。为了进一步探究钨应用于PFM时辐照损伤剂... 钨由于在高温下具有优良的抗辐照性能而被认为可应用于聚变堆中面向等离子体材料(PFM,plasma-facing material)。聚变堆中产生大量热负荷和中子以及氢氦气体原子使钨的应用面临苛刻的环境考验。为了进一步探究钨应用于PFM时辐照损伤剂量对其辐照性能的影响机制,本文采用Kr^(+)&He^(+)双离子束以不同的辐照损伤剂量对钨进行辐照。通过原位TEM观察辐照损伤剂量对<100>和1/2<111>位错环的演化现象影响,并对其演化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辐照损伤剂量的增加导致1/2<111>位错环生成与长大以及<100>位错环消失。Kr^(+)&He^(+)双离子束辐照下,<100>位错环的增殖与湮灭对钨的机械性能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深化了对钨的辐照损伤研究,为钨在聚变堆中的应用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向等离子体材料 双离子束辐照 原位TEM 位错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秒激光复合离子束刻蚀技术的CVD金刚石抛光研究
18
作者 冯昱森 赵智炎 +3 位作者 于颜豪 徐颖 徐地华 李爱武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4-221,共8页
高表面平整度的CVD金刚石在微刀具、光学窗口、半导体等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CVD金刚石具有的高硬度、高耐磨性和化学惰性等特性,使得CVD金刚石的高精度抛光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针对金刚石抛光难度问题,使用纳秒激光... 高表面平整度的CVD金刚石在微刀具、光学窗口、半导体等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CVD金刚石具有的高硬度、高耐磨性和化学惰性等特性,使得CVD金刚石的高精度抛光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针对金刚石抛光难度问题,使用纳秒激光复合离子束刻蚀技术抛光CVD金刚石,开展了多晶CVD金刚石激光抛光实验研究,针对激光功率和扫描速度两种激光参数研究其对CVD金刚石烧蚀深度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激光抛光后的CVD金刚石进行离子束蚀刻抛光,研究了离子束抛光下的金刚石表面粗糙度变化,并对离子束抛光后的金刚石表面成分进行分析。通过所述方法实现了CVD金刚石样品表面粗糙度从6.687μm降到0.804μm的优异的抛光效果。此研究提供了一种旨在红外窗口、微型铣床和航天航空等领域具有应用价值的金刚石抛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光学 纳秒激光抛光 离子束抛光 CVD金刚石 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介导对水稻幼苗中性蛋白水解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姬生栋 袁召 +6 位作者 岳春晖 陈鹏 王加传 王知丰 王海莎 朱德来 侯磊磊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3-25,29,共4页
利用蛋白质复性电泳技术,研究了低能N+注入介导玉米DNA的水稻幼苗叶片和根系中性蛋白水解酶的表达。用能量为25 keV、剂量为3.0×1017N+/cm2的氮离子束对水稻豫粳6号种胚进行照射处理,照射的种子于质量浓度为100μg/mL玉米基因组DN... 利用蛋白质复性电泳技术,研究了低能N+注入介导玉米DNA的水稻幼苗叶片和根系中性蛋白水解酶的表达。用能量为25 keV、剂量为3.0×1017N+/cm2的氮离子束对水稻豫粳6号种胚进行照射处理,照射的种子于质量浓度为100μg/mL玉米基因组DNA介导液中进行转化处理,其他处理同时进行,结果表明,各处理均引起水稻幼苗叶片和根系中性蛋白水解酶种类及活性差异表达,叶片与根系中均检测出多条差异酶带,离子束介导玉米DNA的处理中性蛋白水解酶带变化活跃,有新酶带表达,也有部分酶带缺失。说明低能离子束介导远缘大分子DNA引起水稻幼苗蛋白质表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离子束注入 离子束介导 DNA溶液浸泡法 蛋白水解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柿子的电子束辐照脱涩研究
20
作者 陈珊珊 商飞飞 +5 位作者 谢玉花 张雨樵 段振华 唐小闲 程谦伟 陆元胜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30-1941,共12页
为探究辐照后柿子理化指标和风味品质,本研究采用4种脱涩方法(真空后辐照、辐照后真空、真空脱涩和酒精脱涩)对柿子(Diospyros kaki Thunb.)进行处理,以未辐照组(真空脱涩和酒精脱涩)作为对照组,结合感官评价、质构仪、电子舌、电子鼻... 为探究辐照后柿子理化指标和风味品质,本研究采用4种脱涩方法(真空后辐照、辐照后真空、真空脱涩和酒精脱涩)对柿子(Diospyros kaki Thunb.)进行处理,以未辐照组(真空脱涩和酒精脱涩)作为对照组,结合感官评价、质构仪、电子舌、电子鼻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等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脱涩方法对柿子的pH值、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变化无明显影响。然而,辐照处理较未辐照组显著降低了柿子的硬度,辐照组硬度范围为760.26~786.95 g,而未辐照组硬度则为946.54~1086.88 g。电子舌分析表明,辐照脱涩后柿子的滋味较未辐照组无明显变化,而电子鼻能有效区分辐照与未辐照柿子的气味成分。利用GC-IMS从4种脱涩方法柿子中检测出34个信号峰和25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包括8种醇类、9种醛类、1种酸类、4种酮类和2种酯类。研究发现,辐照处理较未辐照组显著提升了柿子中的醇类和醛类化合物含量,同时降低了酸类、酮类和酯类成分含量。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对所有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发现乙酸乙酯(VIP>1)能够有效区分不同样品。综上所述,电子束辐照作为新型脱涩手段,具有较好的脱涩效果,能够有效保持柿子的外观、口感和风味品质。本研究可为优化柿子的处理方法、提升其风味品质及市场竞争力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柿子 电子束辐照 电子舌 电子鼻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