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注入选育高毒力球孢白僵菌菌株及对3种油茶害虫的毒力测定 被引量:12
1
作者 邓小军 周国英 +4 位作者 刘君昂 吴毅 布婷婷 赵莹 李石磊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1-347,共7页
以低能氮离子注入(N+)作为诱变手段对球孢白僵菌进行诱变,并对3种油茶主要害虫进行了毒力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氮离子注入后白僵菌存活率呈"马鞍曲线",其峰值即150×1013ions.cm-2为诱变最佳剂量。氮离子注入对白僵... 以低能氮离子注入(N+)作为诱变手段对球孢白僵菌进行诱变,并对3种油茶主要害虫进行了毒力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氮离子注入后白僵菌存活率呈"马鞍曲线",其峰值即150×1013ions.cm-2为诱变最佳剂量。氮离子注入对白僵菌的菌落形态、产孢量、孢子萌发率等生长特性均有影响,通过产孢量、Pr1蛋白酶活和几丁质酶活指标筛选我们得到3株优良菌株,其中BbⅢ22菌株的Pr1蛋白酶活和几丁质酶活分别达0.230、0.137(OD值),为出发菌株的近2倍水平。BbⅢ22菌株对油茶叶蜂、油茶毒蛾有较强的致病力,在孢子浓度为107孢子.mL-1时,致死率达到了80%以上,而对油茶象甲的致死率相对较弱为60%左右。对油茶叶蜂、油茶毒蛾和油茶象甲的LD50对数浓度分别为5.2960、5.6347、6.35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离子注入 球孢白僵菌 诱变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注入中性蛋白酶高产菌株诱变选育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敏 赵丛 +2 位作者 路福平 蔡兴旺 杜连祥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45-248,共4页
利用低能N+注入技术对产中性蛋白酶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进行诱变选育,以提高该菌株的产酶能力.试验结果表明,菌株的存活率曲线是典型的马鞍型"剂量-效应曲线,在注入剂量为(30~50)×1014ions·cm-2的区域内... 利用低能N+注入技术对产中性蛋白酶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进行诱变选育,以提高该菌株的产酶能力.试验结果表明,菌株的存活率曲线是典型的马鞍型"剂量-效应曲线,在注入剂量为(30~50)×1014ions·cm-2的区域内具有高的正突变率.在注入能量为30keV、注入剂量为50×1014 ions·cm-2的条件下,经过筛选最终获得1株遗传稳定性良好的高产菌株NP131,其所产中性蛋白酶活力稳定在15230 U·mL-1左右,较出发菌株提高了71.2%.比较突变菌株NP131与出发菌株的产酶曲线,发现2条曲线的变化规律一致.说明离子注入技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微生物菌种选育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注入 中性蛋白酶 诱变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线与N^+注入复合诱变选育曲酸高产菌株 被引量:10
3
作者 凌帅 刘咏 +1 位作者 姚建铭 李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34-238,共5页
为得到一株曲酸的高产菌株,从5种实验菌株中筛选得到1株米曲霉CICC-2336菌株,以其作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诱变和氮离子注入诱变两种复合诱变,得到1株曲酸高产菌株,将其命名为Aspergillus oryzaeN11。该菌株经过传代6次后,性状稳定,产酸... 为得到一株曲酸的高产菌株,从5种实验菌株中筛选得到1株米曲霉CICC-2336菌株,以其作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诱变和氮离子注入诱变两种复合诱变,得到1株曲酸高产菌株,将其命名为Aspergillus oryzaeN11。该菌株经过传代6次后,性状稳定,产酸量基本不变。在接种量15%、30℃恒温、摇床180r/min条件下发酵培养7d后,其产酸量达到24.12g/L,比出发菌株提高1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曲霉 曲酸 紫外诱变 氮离子注入诱变 传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注入选育漆酶高产菌株及其产酶优化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力生 朱洪龙 +2 位作者 李春凤 程茂基 蔡海莹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8-234,共7页
以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 WY01为出发菌株,通过N+注入诱变处理担孢子、RBBR-PDA平板变色法初筛、ATBS法测定漆酶活性复筛,获得1株漆酶高产诱变菌株ADW-08。用高碳低氮无机盐制备的油菜秸固体培养基(SM)培养,其峰值酶活力比出发菌... 以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 WY01为出发菌株,通过N+注入诱变处理担孢子、RBBR-PDA平板变色法初筛、ATBS法测定漆酶活性复筛,获得1株漆酶高产诱变菌株ADW-08。用高碳低氮无机盐制备的油菜秸固体培养基(SM)培养,其峰值酶活力比出发菌株高出2.80倍,达7.78U/g,且产酶稳定。对ADW-08固体培养产酶条件的研究表明,以葡萄糖为碳源明显优于蔗糖、麦芽糖、麸皮和可溶性淀粉;酒石酸铵较有利于ADW-08漆酶的分泌;适宜初始pH为5.0或6.0;ABTS和藜芦醇对产酶均有明显的诱导作用,而吐温-80对产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葡萄糖、酒石酸铵和pH最佳参数分别为15.0g/L、0.2g/L和5.2,酶活峰值为8.33U/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糙皮侧耳 N^+注入诱变 条件优化 漆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离子注入选育色素产生菌Monascus的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于洋 姚建铭 +2 位作者 虞龙 余增亮 李凯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43-446,共4页
应用 1 0keV的N+离子注入,对产红色素红曲菌进行了诱变选育。在确定最佳注入剂量后,经过两轮离子注入诱变筛选,选育出 1株高产突变株,红色素色价提高 3 8.1 %,且色调适宜。经传代培养,其高产性状能稳定遗传。对该菌株的发酵特性也进行... 应用 1 0keV的N+离子注入,对产红色素红曲菌进行了诱变选育。在确定最佳注入剂量后,经过两轮离子注入诱变筛选,选育出 1株高产突变株,红色素色价提高 3 8.1 %,且色调适宜。经传代培养,其高产性状能稳定遗传。对该菌株的发酵特性也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离子注入 MONASCUS 红曲色素 诱变育种 菌种选育 发酵特性 天然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能N^+离子注入诱变选育琼胶酶高产菌株 被引量:4
6
作者 梅建凤 唐中秀 +3 位作者 王琦 易喻 王鸿 应国清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53-56,64,共5页
对产琼胶酶的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菌株WL进行N+离子注入诱变,寄以筛选获得高活力琼胶酶产生菌株.首先考察了N+离子注入剂量对类芽孢杆菌WL存活率的影响,在注入能量为10keV的条件下,类芽孢杆菌WL菌株最佳剂量范围为15.6×1... 对产琼胶酶的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菌株WL进行N+离子注入诱变,寄以筛选获得高活力琼胶酶产生菌株.首先考察了N+离子注入剂量对类芽孢杆菌WL存活率的影响,在注入能量为10keV的条件下,类芽孢杆菌WL菌株最佳剂量范围为15.6×1014~23.4×1014 ion/cm2.在23.4×1014 ion/cm2诱变剂量下,筛选得到1株高产琼胶酶的菌株WL-15,酶活力达到47.3U/mL,较出发菌株提高53.6%,该菌株经5次传代培养,产酶活力稳定.之后优化了产酶培养基中的主要成分,在琼胶、NaNO3和NaCl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5g/L,6.0g/L,15.0g/L时,类芽孢杆菌WL-15产酶活力达到了53.3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变育种 离子注入 类芽孢杆菌 琼胶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离子注入技术选育猴头菌优良菌株 被引量:9
7
作者 严涛 李冠 曾宪贤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9-110,113,共3页
利用低能离子束生物技术对猴头菌进行诱变选育。通过分析N+离子注入后猴头菌丝体的生长速度,得到了常温和高温下生长速度较快的突变株。对突变株菌丝的多糖含量和氨基酸含量的检测结果显示,突变株菌丝的多糖含量和氨基酸含量也得到了不... 利用低能离子束生物技术对猴头菌进行诱变选育。通过分析N+离子注入后猴头菌丝体的生长速度,得到了常温和高温下生长速度较快的突变株。对突变株菌丝的多糖含量和氨基酸含量的检测结果显示,突变株菌丝的多糖含量和氨基酸含量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离子注入技术可用于猴头菌的诱变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离子注入 猴头菌 诱变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能N^+离子注入谷氨酸产生菌诱变选育及其发酵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甄卫军 李茜 +3 位作者 张石峰 曾宪贤 高林 李江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28-432,共5页
采用低能N+离子注入技术,以D1 1 0 和D1 1 0B为出发菌进行了诱变选育高产谷氨酸菌株和发酵的试验研究。通过研究已经初筛到两株高产菌株D52 2 1 和B32 63,其多批次摇瓶平均产酸分别达到 8.4%、7.5 %,比出发菌分别提高 3 5.48%和 2 5 %.... 采用低能N+离子注入技术,以D1 1 0 和D1 1 0B为出发菌进行了诱变选育高产谷氨酸菌株和发酵的试验研究。通过研究已经初筛到两株高产菌株D52 2 1 和B32 63,其多批次摇瓶平均产酸分别达到 8.4%、7.5 %,比出发菌分别提高 3 5.48%和 2 5 %.其一级种子生长曲线比原出发菌有明显变化,高产菌株发酵对数期平均提前 2~ 3h.从发酵曲线显示出高产菌株的代谢活力增强,倍增时间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N^+离子注入 谷氨酸 诱变选育 发酵生产 味精 发酵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注入诱变高自溶度的乳酸菌突变株 被引量:9
9
作者 孙洁 吕加平 +1 位作者 刘鹭 张书文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84-688,736,共6页
通过N+注入方式对乳酸菌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GS1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D3进行诱变,获得自溶度较高的乳酸菌菌株。离子注入剂量为1×2.6×103~6×2.6×1013时,菌株的存活率曲线呈典型的"马鞍型"剂量-效应... 通过N+注入方式对乳酸菌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GS1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D3进行诱变,获得自溶度较高的乳酸菌菌株。离子注入剂量为1×2.6×103~6×2.6×1013时,菌株的存活率曲线呈典型的"马鞍型"剂量-效应曲线,总突变率达到57%~74%。离子注入能量为50keV,最佳注入剂量为4×2.6×1013 ion/cm2,此时,菌体存活率为25%~33%。筛选得到的乳酸菌菌株,自溶度变化幅度在127.98%~-51.96%之间。得到2株自溶度显著提高的突变菌株,分别命名为LD3-A3和GS1-B13,与出发菌株相比其自溶度分别提高了127.98%和115.11%。经5次传代培养,突变株的自溶度和遗传性状比较稳定。结果表明离子注入诱变技术是一种理想的乳酸菌发酵剂菌种选育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注入诱变 乳酸菌 自溶 筛选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注入诱变选育混合糖发酵L-乳酸高产菌株 被引量:6
10
作者 庞锐 潘丽军 +1 位作者 姜绍通 吴学凤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248-253,共6页
采用低能N+注入技术对米根霉As3.819进行诱变选育,以提高该菌株利用混合糖(葡萄糖、木糖)发酵生产L-乳酸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菌株的存活率曲线呈典型的"马鞍型",在注入剂量为50×2.5×1013ions/cm2时具有较高的正... 采用低能N+注入技术对米根霉As3.819进行诱变选育,以提高该菌株利用混合糖(葡萄糖、木糖)发酵生产L-乳酸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菌株的存活率曲线呈典型的"马鞍型",在注入剂量为50×2.5×1013ions/cm2时具有较高的正突变率。选育获得突变株N50-7,其L-乳酸产量为79.42g/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7.75%,且遗传稳定性较好。对突变株N50-7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了初筛,在混合糖150g/L(葡萄糖100g/L、木糖50g/L)、(NH4)2SO43.0g/L、KH2PO40.3g/L、MgSO4·7H2O0.3g/L、ZnSO4·7H2O0.4g/L的条件下发酵72h,L-乳酸产量最高达到103.81g/L,较初筛前提高了30.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注入 米根霉 诱变育种 混合糖 L-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离子诱变选育高产γ-氨基丁酸突变株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颖 高年发 +2 位作者 宋磊 段强 于韶梅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17-121,共5页
通过N+注入处理对γ-氨基丁酸产生菌Lactobacillus brevis TCCC13007进行诱变,离子注入剂量0~2.0×1014cm-2,菌株的存活率呈典型的"马鞍型"剂量-效应曲线,鞍脊出现在8×1012cm-2~4×1013cm-2范围内,菌体存活率在1... 通过N+注入处理对γ-氨基丁酸产生菌Lactobacillus brevis TCCC13007进行诱变,离子注入剂量0~2.0×1014cm-2,菌株的存活率呈典型的"马鞍型"剂量-效应曲线,鞍脊出现在8×1012cm-2~4×1013cm-2范围内,菌体存活率在15%~25%,总突变率20%~30%。考虑存活率,总突变率,正突变率等因素,选择离子注入能量30keV,最佳注入剂量4×1013cm-2,获得一支优良菌株Lactobacillus brevis S2,γ-氨基丁酸生产能力提高了31%,经过Design-Expert优化发酵培养基,产量达到35g/L,多次传代培养,遗传性状稳定良好,表明离子注入诱变技术应用于乳酸菌菌种的选育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突变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离子注入 短乳杆菌 诱变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注入诱变黑曲霉选育单宁酶生产菌株 被引量:3
12
作者 丁丽霞 黎继烈 钟海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41-144,共4页
以黑曲霉为出发菌株,经多次N+注入诱变,得到突变高产单宁酶菌株黑曲霉ANO2。该突变菌株其产单宁酶酶活为670.2 U/mL,较出发菌株的单宁酶酶活442.3 U/mL提高51.4%以上,突变菌株经传10代培养,产酶特性稳定,是一株比较理想的单宁酶生产菌株。
关键词 黑曲霉 N+注入 诱变育种 单宁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离子束注入对玉米种子和幼苗生物学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洪云 杜宁 张敬东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7-39,共3页
能量为30 keV的N+离子束,照射剂量范围0.5×1017ion/cm2~4.0×1017ion/cm2,注入玉米品种辽单120种子,测定玉米种子电导率、MDA含量及玉米幼苗叶片脯氨酸、MDA含量和POD、SOD酶活,研究不同照射剂量对玉米种子和幼苗生物学效应的... 能量为30 keV的N+离子束,照射剂量范围0.5×1017ion/cm2~4.0×1017ion/cm2,注入玉米品种辽单120种子,测定玉米种子电导率、MDA含量及玉米幼苗叶片脯氨酸、MDA含量和POD、SOD酶活,研究不同照射剂量对玉米种子和幼苗生物学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照射剂量为3.5×1017ion/cm2时,玉米种子电导率和幼苗叶片MDA含量均较低,对细胞膜的破坏性小;玉米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和幼苗叶片脯氨酸含量、POD和SOD酶活较高,抗逆能力强,因此是最佳N+离子束照射剂量。研究结果对于利用N+离子束进行玉米诱变育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N+离子束注入 诱变育种 生物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能N^+注入选育凝结芽孢杆菌高效生防菌株 被引量:3
14
作者 顾鹏飞 吴刚 +3 位作者 胡永红 王春晓 丁志雯 杨文革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7-90,共4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凝结芽孢杆菌NJYHHWG 877005菌株的拮抗性能,获得生防效果更好的菌株,利用低能N^+注入菌株进行诱变,并通过平板对峙培养对诱变处理后的菌株进行筛选。结果表明,菌株存活率曲线遵循N^+注入生物效应的马鞍型曲线,根据其存... 为了进一步提高凝结芽孢杆菌NJYHHWG 877005菌株的拮抗性能,获得生防效果更好的菌株,利用低能N^+注入菌株进行诱变,并通过平板对峙培养对诱变处理后的菌株进行筛选。结果表明,菌株存活率曲线遵循N^+注入生物效应的马鞍型曲线,根据其存活率及突变率确定N^+最佳注入能量为15 ke V,最佳注入剂量为140×10^(13)个/cm^2。通过筛选获得1株具有良好性状的突变株L1,芽孢形成率达77.42%,对灰葡萄孢霉菌的抑制率高达87.81%,分别较原始出发菌株提高了23.79、11.71个百分点,且连续传代培养8次,遗传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结芽孢杆菌 N+注入 诱变选育 遗传稳定性 抑菌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能N^+注入诱变选育弱后酸化保加利亚乳杆菌 被引量:2
15
作者 那治国 唐敬思 +2 位作者 王红梅 钱镭 轩诗涛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2-115,共4页
为获得弱后酸化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采用低能N+注入技术对保加利亚乳杆菌DL1进行诱变,经中间培养后用青霉素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在注入能量为25 keV、注入剂量为1.5×1015 ions/cm2的条件下进行诱变,并用2.0 ... 为获得弱后酸化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采用低能N+注入技术对保加利亚乳杆菌DL1进行诱变,经中间培养后用青霉素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在注入能量为25 keV、注入剂量为1.5×1015 ions/cm2的条件下进行诱变,并用2.0 mg/mL青霉素处理2 h后,通过筛选最终得到一株后酸化较弱的突变菌株DL1-3。与出发菌株DL1相比,突变菌株DL1-3在25℃条件下贮藏后,后酸化程度降低18.8%,且在42℃条件下发酵脱脂乳的产酸能力差异较小,并可稳定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酸化 保加利亚乳杆菌 低能N+注入 诱变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离子注入技术在中性蛋白酶高产菌株选育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丛 殷向斌 +2 位作者 张敏 杜连祥 路福平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30-1134,共5页
为获得中性蛋白酶高产菌株,选用低能(30 keV)N+离子束以不同剂量注入中性蛋白酶产生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AS1.398,研究其诱变效应,菌株存活率曲线为典型的马鞍型剂量-效应曲线,且在马鞍形区域内具有较高的正突变率。经多... 为获得中性蛋白酶高产菌株,选用低能(30 keV)N+离子束以不同剂量注入中性蛋白酶产生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AS1.398,研究其诱变效应,菌株存活率曲线为典型的马鞍型剂量-效应曲线,且在马鞍形区域内具有较高的正突变率。经多次筛选,获得1株稳定高产突变株ZC-12,突变株产中性蛋白酶活力为初始菌株的1.84倍。通过对PCR扩增诱变前后两菌株编码中性蛋白酶基因的DNA序列的测序和比对,在所报道的该酶催化区域内,有3个氨基酸位点发生突变,表明N+离子束注入细胞的辐射诱变方法具有独特的诱变效果,可用于菌种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中性蛋白酶 离子注入 诱变选育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离子束注入诱变选育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桂君 孟佑婷 +2 位作者 杨素玲 包放 尚宏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5期12382-12385,共4页
[目的]研究N+离子束注入对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存活率和突变率的影响。[方法]对离子束注入前样品处理方法进行优化,包括枯草芽孢杆菌液体培养时间、稀释浓度、稀释溶剂和菌膜干燥时间;采用N+离子束注入进行诱变处理,并通过平板对峙法和... [目的]研究N+离子束注入对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存活率和突变率的影响。[方法]对离子束注入前样品处理方法进行优化,包括枯草芽孢杆菌液体培养时间、稀释浓度、稀释溶剂和菌膜干燥时间;采用N+离子束注入进行诱变处理,并通过平板对峙法和牛津杯法筛选菌株。[结果]N+离子束注入样品前处理最佳条件为:枯草芽孢杆菌液体培养20~24 h,利用无菌水将菌液稀释到106个/ml,菌膜干燥时间为0~60 min;离子束注入诱变的最佳条件为:注入能量30 kev,剂量为2×1014~4×1014ions/cm2,枯草芽孢杆菌存活率为8.43%~26.71%,突变率为3.50%~5.43%。[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枯草芽孢杆菌离子束注入诱变育种方法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其他生防菌的辐射诱变育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注入 存活率 突变率 枯草芽孢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能N^+离子注入阿维菌素B_(1a)生产菌的诱变选育 被引量:1
18
作者 龚文静 娄兴焜 虞龙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3-136,共4页
以阿维菌素生产菌阿维链霉菌为研究对象,通过低能N^+离子注入法对阿维链霉菌进行诱变选育。根据其存活率和突变率,确定最佳的诱变条件为:诱变能量为16 keV,诱变剂量为160×10^(14) ions/cm^2。经过诱变后筛选获得高产突变菌株AVE-10... 以阿维菌素生产菌阿维链霉菌为研究对象,通过低能N^+离子注入法对阿维链霉菌进行诱变选育。根据其存活率和突变率,确定最佳的诱变条件为:诱变能量为16 keV,诱变剂量为160×10^(14) ions/cm^2。经过诱变后筛选获得高产突变菌株AVE-10-N102-26。该菌株发酵产阿维菌素B_(1a)含量为3 012μg/mL,较出发菌株AVE-10提高了25.7%;经多次传代试验结果证明其遗传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维菌素B1a 诱变选育 离子注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N^+注入诱变选育及其培养条件研究
19
作者 李培睿 张东辉 +3 位作者 李宗伟 李宗义 秦广雍 霍裕平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71-1074,共4页
为获得高絮凝活性菌株,采用低能氮离子诱变方法,对生物絮凝剂产生菌FJ-7进行诱变选育,筛选得到一株絮凝活性高、遗传稳定性良好的突变株 NIM-192。发酵产絮凝剂曲线表明,其菌体生长速度稍慢于原始菌株,但絮凝活性一直高于原始菌株,絮凝... 为获得高絮凝活性菌株,采用低能氮离子诱变方法,对生物絮凝剂产生菌FJ-7进行诱变选育,筛选得到一株絮凝活性高、遗传稳定性良好的突变株 NIM-192。发酵产絮凝剂曲线表明,其菌体生长速度稍慢于原始菌株,但絮凝活性一直高于原始菌株,絮凝率比原始菌株提高了34.26%。进一步研究表明,蔗糖、葡萄糖、半乳糖是NIM.192产生絮凝剂的适宜碳源,酵母膏:尿素为1:1的混合氮源为最佳氮源,培养基起始 pH 为7~9时,发酵液的絮凝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注入 生物絮凝剂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 诱变选育 絮凝活性 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低能离子注入与亚硝酸钠复合诱变筛选子囊霉素高产菌株的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瑶函 胡永红 +6 位作者 杨文革 唐荣荣 孟中斌 沈飞 李栋芸 于辉 冯旌 《中国酿造》 CAS 2012年第4期137-140,共4页
为了获得子囊霉素高产菌株,以链霉菌NJWGH1322为研究对象,利用N+低能离子注入、亚硝酸钠(NaNO2)进行诱变。试验确定了最佳诱变条件:离子注入诱变剂量为200×1014ions/cm2;NaNO2诱变时间为5min。之后通过结合2种诱变方式进行复合诱变... 为了获得子囊霉素高产菌株,以链霉菌NJWGH1322为研究对象,利用N+低能离子注入、亚硝酸钠(NaNO2)进行诱变。试验确定了最佳诱变条件:离子注入诱变剂量为200×1014ions/cm2;NaNO2诱变时间为5min。之后通过结合2种诱变方式进行复合诱变,结果显示:复合诱变效果明显优于单因子诱变。试验最终筛选出1株产量突变提高43.1%的高产菌株,经5次传代试验表明该菌株遗传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囊霉素 N+低能离子注入 亚硝酸钠 复合诱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