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25篇文章
< 1 2 1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a novel pipe-roof composite slab:An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1
作者 LU Bo JIA Peng-jiao +3 位作者 ZHAO Wen NI Peng-peng BAI Qian CHENG Che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3期1044-1059,共16页
Steel tube slab (STS) structure, a novel pipe-roof structure, of which steel tubes are connected with flange plates, bolts and concrete, is an increasingly popular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 Steel tube slab (STS) structure, a novel pipe-roof structure, of which steel tubes are connected with flange plates, bolts and concrete, is an increasingly popular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Whilst the load-bearing of pipe-roof structures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much research, uncertainties of deformation mechanism and the derivation of reliable calculation methods remain a challenge. For efficient design and wider deployment, this paper presents a bidirectional bending test to investigate the bending stiffnesses, load capacities and deformation mechanis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S specimens exhibit good ductility and experience bending failure, and their deformation curves follow a half-sine wave upon loading. On this basis, the development of an STS composite slab deformation prediction model is proposed, along with the estimation for its bending stiffness.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are shown to b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with a maximum error of less than 15%. The outcomes of this investigation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STS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el tube slab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bending stiffness theoretical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act performance of a floating slab with a longitudinal connection track under fatigue loading
2
作者 LI Pei-cheng ZENG Zhi-ping +3 位作者 WANG Wei-dong LI Ping YE Meng-xuan LI Qiu-y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2期678-690,共13页
In order to accommodate higher speeds,heavier axle weights,and vibration damping criteria,a new floating slab structure was proposed.The new type of floating slab track structure was composed of three prefabricated fl... In order to accommodate higher speeds,heavier axle weights,and vibration damping criteria,a new floating slab structure was proposed.The new type of floating slab track structure was composed of three prefabricated floating slabs longitudinally interconnected with magnesium ammonium phosphate concrete(MPC).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structure.We constructd a full-scale indoor experimental model to scrutinize the disparities in the impact performance between a longitudinally connected floating slab track and its longitudinally disconnected counterpart.Additionally,a long-term fatigu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impact performance of longitudinally connected floating slab tracks under fatigue loading.The findings are described in the following.1)The new structure effectively suppresses ground vibrations,exhibiting a well-balanced energy distribution profile.However,the imposition of fatigue loading leads to a reduction in the damping performance of the steel spring damping system,thereby reducing its capacity to attenuate structural vibrations and leading to an increase in ground vibration energy;2)After 107 loading cycles,the attenuation rate of the vibration acceleration for the MPC increases by 171.9%.Conversely,at the corresponding disconnected location,the attenuation rate of ground vibration acceleration decreases by 65.6%.In conclusion,longitudinally connected floating slab tracks exhibit superior vibration reduction performance.While the vibration reduction performance of longitudinally connected floating slab tracks may diminish to some extent during long-term service,these tracks continue to meet specific vibration reduction requir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itudinally connected floating slab track full-scale experimental model fatigue experiment drop hammer in impact dynamic respon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mized joint repair effects on damage evolution and arching mechanism of CRTS II slab track under extreme thermal conditions
3
作者 CAI Xiao-pei CHEN Ze-lin +3 位作者 CHEN Bo-jing ZHONG Yang-long ZHOU Rui HUANG Yi-che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6期2273-2287,共15页
To address the issue of extreme thermal-induced arching in CRTS II slab tracks due to joint damage,an optimized joint repair model was proposed.First,the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the safe temperature rise of the track ... To address the issue of extreme thermal-induced arching in CRTS II slab tracks due to joint damage,an optimized joint repair model was proposed.First,the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the safe temperature rise of the track was derived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tationary potential energy.Considering interlayer evolution and structural crack propagation,an optimized joint repair model for the track was established and validated.Subsequently,the impact of joint repair on track damage and arch stability under extreme temperatures was studied,an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feasibility of joint repair and the evolution of damage after repair was conduc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the joint repair,the temperature rise of the initial damage of the track structure can be increased by 11℃.Under the most unfavorable heating load with a superimposed temperature gradient,the maximum stiffness degradation index SDEG in the track structure is reduced by about 81.16%following joint repair.The joint repair process could effectively reduce the deformation of the slab arching under high temperatures,resulting in a reduction of 93.96%in upward arching deformation.After repair,with the damage to interfacing shear strength,the track arch increases by 2.616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TS II slab track optimized joint repair arching mechanism temperature load damage initiation and evol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LAB和AFTOX模型的LNG加气站大气环境风险评估 被引量:2
4
作者 时任辉 《绿色科技》 2024年第4期193-197,220,共6页
通过设定LNG加气站环境风险事故情景,分别采用SLAB和AFTOX模型模拟预测LNG加气站泄漏和火灾伴生/次生污染物CO的大气环境风险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风险事故情景下,下风向5 km范围内不同距离的甲烷和CO最大浓度未超过大气毒性终点浓度,... 通过设定LNG加气站环境风险事故情景,分别采用SLAB和AFTOX模型模拟预测LNG加气站泄漏和火灾伴生/次生污染物CO的大气环境风险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风险事故情景下,下风向5 km范围内不同距离的甲烷和CO最大浓度未超过大气毒性终点浓度,甲烷最大浓度出现在下风向10m处,浓度值为32637.575 mg/m^(3);CO最大浓度出现在下风向5 km处,浓度值为1.746E-4 mg/m^(3)。考虑低温液态LNG的危险性和事故触发具有不确定性,LNG加气站在运营过程中仍需重点做好风险防范措施,编制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企业/区域环境风险防控体系,有效防控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G加气站 slab模型 AFTOX模型 大气环境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analysis on interface damage ofslab track under freeze-thaw cycles
5
作者 REN Juan-juan DU Wei +2 位作者 YE Wen-long XU Xue-shan DENG Shi-ji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3782-3806,共25页
The interface of slab track laid in cold regions is prone to debonding under the coupling of freeze-thaw cyclesand temperature loads.Based on the composite specimen tests,the parameters of cohesive zone model were obt... The interface of slab track laid in cold regions is prone to debonding under the coupling of freeze-thaw cyclesand temperature loads.Based on the composite specimen tests,the parameters of cohesive zone model were obtained andused in a simulation model of CRTS III prefabricated slab track to study the interlayer damage.The results show that 1)the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technique can accurately capture the strain field changes on the interface of compositespecimens under splitting and shear loading;2)when the temperature gradient is−40℃/m−60℃/m,the interfacedamage of the slab track is minimal and presents different patterns of expansion under positive and negative temperaturegradients,each corresponding to damage of the cohesive element dominated by shear stress and normal tensile stress,respectively;3)the reduction of the elastic modulus at the concrete base after freeze-thaw inhibits interface damage andleads to a higher starting temperature gradient load,but cracking can occur on the concrete base after 150 freeze-thaws.For this reason,in the light of damage control of both the interface and concrete base,the elastic modulus of the concretebase is 54%or over that without freeze-thaw cy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TS III prefabricated slab track freeze-thaw cycle bonding performance cohesive zone model interface dama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地段双块式无砟轨道受力特性分析及优化设计 被引量:1
6
作者 郜永杰 秦永平 +1 位作者 刘永存 刘杰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56,共7页
针对高速铁路隧道内纵连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病害多发问题,通过对既有隧道内双块式无砟轨道的病害特征进行深入调研和现场检测分析,建立隧道内双块式无砟轨道精细化整体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地基刚度、温度变化、基础变形等因素下道床... 针对高速铁路隧道内纵连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病害多发问题,通过对既有隧道内双块式无砟轨道的病害特征进行深入调研和现场检测分析,建立隧道内双块式无砟轨道精细化整体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地基刚度、温度变化、基础变形等因素下道床板受力特征,最后基于分析结果对隧道内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现场检测,隧道内纵连式道床板贯通裂纹多位于隧道仰拱施工缝处,该类裂纹系仰拱填充层导致的反射裂纹;(2)在混凝土收缩作用下,隧道基础纵向刚度系数越大,施工缝处道床板拉应力越大;(3)隧道洞口考虑负温梯度45℃/m,道床板最大应力为2.02 MPa,洞内受基础变形影响较大,15 mm基础变形下最大应力为1.88 MPa;(4)在混凝土收缩和基础沉降变形荷载作用下,并考虑回填层裂纹发展,最大应力可达2.61 MPa,道床板易开裂;(5)为解决纵连道床板裂纹多发问题,提出隧道内双块式无砟轨道单元化设计,建议隧道洞口道床板长度6 m、洞内道床板长度12 m,采用道床板和隧道基底植筋连接的限位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双块式无砟轨道 道床板裂纹 受力分析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权重系数的浮置板系统多参数影响与匹配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宪麦 黄厚龙 +3 位作者 徐磊 胡逸宁 仵雷振 邓燚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7-357,共11页
市域铁路作为连接城市与郊区的关键纽带,其快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振动问题日益突出。减振垫和减振扣件虽能有效减振,但其低刚度特性会增大钢轨和道床板位移,影响车辆运行的平稳性和舒适性,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参数匹配实现减振垫浮置板系... 市域铁路作为连接城市与郊区的关键纽带,其快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振动问题日益突出。减振垫和减振扣件虽能有效减振,但其低刚度特性会增大钢轨和道床板位移,影响车辆运行的平稳性和舒适性,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参数匹配实现减振垫浮置板系统的低动力响应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以某市域减振垫浮置板轨道隧道段为研究对象,应用MATLAB建立三维车-线-隧耦合数值模型,考虑低速和高速运营条件,以隧道壁减振和车辆乘坐舒适性为核心优化目标,选择车体垂向加速度、钢轨和浮置板垂向位移及隧道壁最大Z振级为分析指标,以扣件垂向刚度及阻尼、浮置板板下垂向刚度及阻尼和板厚作为系统设计参数进行工况设计,排除超限工况后,通过加权计分法得出不同车速和不同权重组合下的最优参数匹配,并分析上述5个系统设计参数对动力响应指标的组合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扣件阻尼对车体加速度、钢轨和浮置板位移的影响没有板下阻尼产生的影响大,板下阻尼的增加会轻微降低车体加速度和浮置板位移,隧道壁最大Z振级随着板下阻尼增加呈现非线性变化,其最小值出现在板下阻尼为0.15 MN·s/m^(3)处。钢轨和浮置板的位移受板厚的影响较小,较大的扣件刚度和板下垂向刚度可以减小钢轨的垂向位移,隧道壁最大Z振级与扣件和板下刚度呈明显正相关,减振垫道床配合使用减振扣件后,与原减振垫道床相比,可减小隧道壁的最大Z振级2.74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铁路 减振垫浮置板 参数匹配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权重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向螺栓连接密拼叠合板受弯性能试验
8
作者 关虓 程豪杰 +6 位作者 秦卿 师红杰 唐丽云 程亮 任翔 张程华 高志刚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0-350,共11页
为解决传统后浇带叠合板工序复杂、模板消耗量大以及底部不出筋密拼叠合板附加钢筋不易固定、拼缝截面处承载力偏低等问题,设计了3块竖向螺栓连接密拼叠合板和1块15G310-1图集做法密拼叠合板试件,开展受弯性能试验研究竖向螺栓的排列方... 为解决传统后浇带叠合板工序复杂、模板消耗量大以及底部不出筋密拼叠合板附加钢筋不易固定、拼缝截面处承载力偏低等问题,设计了3块竖向螺栓连接密拼叠合板和1块15G310-1图集做法密拼叠合板试件,开展受弯性能试验研究竖向螺栓的排列方式、数量对密拼叠合板的承载力、变形以及破坏机制等的影响规律,并验证其竖向螺栓密拼连接的有效性,提出竖向螺栓连接密拼叠合板受弯承载力计算模型。结果表明:竖向螺栓连接密拼叠合板的受弯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均优于现阶段15G310-1图集底部不出筋密拼叠合板,竖向螺栓连接能更好保证预制层与现浇层的整体性;采用单排竖向螺栓连接时,随着螺栓数量的增加,叠合板的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均提高,与单排螺栓连接相比,采用双排竖向螺栓连接的密拼叠合板的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亦随之提高;经承载力验算竖向螺栓连接密拼叠合板拼缝位置处仍能满足规范要求。研究成果丰富了装配式叠合板的连接构造形式以及为计算竖向螺栓连接叠合板承载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板 拼缝 螺栓连接 受弯性能 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柱节点考虑弯剪相关性的受冲切承载力计算方法
9
作者 郑文忠 吕盛先 +1 位作者 郑博文 王英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6,共12页
对于同时受到竖向荷载和不平衡弯矩作用的板柱节点,目前已有方法大多将不平衡弯矩等效为竖向荷载,从而给出其受冲切承载力计算方法。但该方法所涉及的不平衡弯矩比例系数的计算还存在较大争议,且没有考虑竖向荷载与不平衡弯矩耦合的影... 对于同时受到竖向荷载和不平衡弯矩作用的板柱节点,目前已有方法大多将不平衡弯矩等效为竖向荷载,从而给出其受冲切承载力计算方法。但该方法所涉及的不平衡弯矩比例系数的计算还存在较大争议,且没有考虑竖向荷载与不平衡弯矩耦合的影响。因此,本文首先通过推导给出仅有竖向荷载作用的板柱节点受冲切承载力计算公式和仅有不平衡弯矩作用的板柱节点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所提公式的合理性。然后基于板柱节点在竖向荷载和不平衡弯矩共同作用下的试验结果,拟合得到板柱节点考虑弯剪相关性的受冲切承载力计算公式。最后对所提计算方法与不同规范计算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计算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板柱节点受冲切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柱节点 竖向荷载 不平衡弯矩 受冲切承载力 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槽式密拼钢管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受弯性能研究
10
作者 林彦 倪浩冉 +1 位作者 赵志捷 周学军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49,共12页
为了研究开槽式密拼钢管桁架混凝土叠合板的受弯性能,对7个钢管桁架叠合板试件进行静力加载试验,考察各试件的破坏形态、应力分布、承载力和刚度,分析拼缝钢筋与底板钢筋的传力机理,研究拼缝钢筋配置、拼缝钢筋搭接长度、钢管桁架距拼... 为了研究开槽式密拼钢管桁架混凝土叠合板的受弯性能,对7个钢管桁架叠合板试件进行静力加载试验,考察各试件的破坏形态、应力分布、承载力和刚度,分析拼缝钢筋与底板钢筋的传力机理,研究拼缝钢筋配置、拼缝钢筋搭接长度、钢管桁架距拼缝距离对开槽式密拼钢管桁架叠合板受弯性能的影响。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试验试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将试验结果与有限元结果进行对比,两者吻合较好。基于验证的有限元模型,深入研究开槽式密拼钢管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受力性能的影响因素和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开槽式密拼钢管桁架叠合板未发生沿叠合面的撕裂破坏,其受弯承载力和刚度与后浇带式叠合板接近,可实现整体式拼缝叠合板的受力性能;增大拼缝钢筋的配筋率可有效控制裂缝开展,显著提高叠合板承载力;增加拼缝钢筋搭接长度可减少拼缝两侧钢筋搭接范围混凝土板裂缝,提高叠合板承载力,但当拼缝钢筋搭接长度大于1.6la时,承载力提高幅度降低;减少钢管桁架距拼缝的距离可限制裂缝开展,但对叠合板承载力影响不明显。最后给出开槽式密拼钢管桁架叠合板拼缝处受弯承载力验算方法,并提出开槽式密拼拼缝的构造要求和设计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拼 钢管桁架 混凝土叠合板 受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C板构砌体抗压性能试验
11
作者 徐春一 黄鹏 阎磊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189,共8页
为研究ALC板构砌体抗压性能及破坏形态并与ALC砌块砌体进行对比,对6个ALC板构砌体试件和3个ALC砌块砌体试件进行抗压性能试验,得到各试件的轴心抗压强度、变形性能、破坏过程、破坏现象,对比分析ALC板构砌体与ALC砌块砌体的应力应变曲... 为研究ALC板构砌体抗压性能及破坏形态并与ALC砌块砌体进行对比,对6个ALC板构砌体试件和3个ALC砌块砌体试件进行抗压性能试验,得到各试件的轴心抗压强度、变形性能、破坏过程、破坏现象,对比分析ALC板构砌体与ALC砌块砌体的应力应变曲线、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不同之处,并采用有限元模拟分析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验证,得到成果如下:ALC板构砌体能使墙体内的应力分布更均匀,在提高了墙体的抗压承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墙体的延性;通过分析试验数据,结合现行规范给出了ALC板构砌体抗压强度建议计算公式,为ALC板构砌体的抗压承载力计算研究提供参考;有限元模拟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为板构砌体应用于实际工程提供了理论依据;ALC板构砌体在抗压性能试验中抗压强度和抗裂性能都优于ALC砌块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板构砌体 蒸压加气混凝土 抗压承载力 装配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附加H型钢三段肋预应力预制底板抗弯性能研究
12
作者 李明 刘栩邑 +2 位作者 宋彪 李亦凡 朱文栋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4,共8页
研究附加H型钢的三段肋预应力预制底板(HRP底板)的抗弯性能,为工程设计应用提供参考。应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比HRP底板、钢筋桁架预制底板及带通长肋钢筋桁架预制底板的抗弯性能,探讨HRP底板的免支撑施工可行性及适用跨度,分析不... 研究附加H型钢的三段肋预应力预制底板(HRP底板)的抗弯性能,为工程设计应用提供参考。应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比HRP底板、钢筋桁架预制底板及带通长肋钢筋桁架预制底板的抗弯性能,探讨HRP底板的免支撑施工可行性及适用跨度,分析不同因素对其抗弯性能的影响。HRP底板承载力较其他两者提高32%~143%,抵抗变形能力提高17%~39%,可实现跨度为6.6~7.5 m的跨中免支撑施工要求;增加型钢长度、预应力筋直径,其抗弯性能提高了30%~98%;增大型钢惯性矩、预应力,减小螺栓间距,其承载力和抵抗变形能力提高了6%~30%;改变桁架上弦筋、桁架下弦筋、预应力、钢筋桁架榀数、预制肋长度、预制肋混凝土强度等级对其抗弯性能影响小于10%。HRP底板具有工程可行性,可满足跨度达7.5 m时的免支撑施工要求,型钢长度、预应力筋直径是影响其抗弯性能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底板 预制肋 预应力 免支撑 抗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TSⅡ型轨道板上拱稳定性判别方法研究
13
作者 杨俊斌 杨荣山 +2 位作者 潘自立 姚远 刘恒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84-2596,共13页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理论,将涵盖设计、生产、施工、材料、线下基础、病害及环境这7方面共计15个影响因素的轨道板上拱稳定性系统转化成一个5级递阶有向图,构建各因素对轨道板上拱影响的层次结构,明晰各因素对轨道板上拱影响的性质类别。...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理论,将涵盖设计、生产、施工、材料、线下基础、病害及环境这7方面共计15个影响因素的轨道板上拱稳定性系统转化成一个5级递阶有向图,构建各因素对轨道板上拱影响的层次结构,明晰各因素对轨道板上拱影响的性质类别。在此基础上,建立几何尺寸表征各直接影响因素、计算结果可映射根本影响因素的轨道板上拱稳定性二维数值模型;以伤损实际状态、现行的铁路规范为依据,确定各直接影响因素的取值范围,并拟定体现多因素不同状态相互耦合效果的210组计算工况;以各工况、各工况条件下数值模型计算的轨道板上拱2 mm时的计算结果构成样本数据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以各直接影响因素为自变量、根本影响因素为因变量的分析模型;提出仅将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即可判别轨道板上拱稳定性的方法,并验证该判别方法的正确性;基于回归模型中的标准化系数,确定各直接影响因素对轨道板上拱稳定性影响程度的主次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诸多轨道板上拱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中,窄接缝伤损及初始弯曲是直接因素,温度是根本因素;轨道板初始弯曲、窄接缝破损高度及宽度这3个因素对轨道板上拱稳定性的影响程度是依次减弱的;提出的轨道板上拱稳定性判别方法的准确率达90%,说明该方法可较好地适用于板体上拱稳定性的判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轨道板 上拱 稳定性 判别方法 解释结构模型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C空心板抗弯承载性能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14
作者 徐略勤 李修君 +3 位作者 王佩 陈叙先 张洪 周建庭 《振动.测试与诊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1-308,412,共9页
为了揭示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简称RC)空心板抗弯承载性能与其振动频率之间的关系,从实桥上拆取了3片服役27年、全长为11.20 m的RC空心板,通过实桥原位试验和室内分级加载静、动力试验,获取了空心板的抗弯承载性能参数和前3... 为了揭示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简称RC)空心板抗弯承载性能与其振动频率之间的关系,从实桥上拆取了3片服役27年、全长为11.20 m的RC空心板,通过实桥原位试验和室内分级加载静、动力试验,获取了空心板的抗弯承载性能参数和前3阶振动频率,并分析了空心板荷载、挠度、刚度与竖弯频率间的关系,拟合得到了1阶频率比-荷载比、1阶频率比-割线刚度比的函数表达式。研究表明:3片板的荷载-挠度曲线具有明显的双折线特征,在不同加载状态下前3阶振动模态始终为1阶竖弯(对称)、2阶竖弯(反对称)和3阶竖弯(对称),与半波正弦曲线吻合;3片板的前3阶振动频率均随荷载、挠度和裂缝宽度的增大而下降,其中1阶频率在屈服前分别下降4.52%,9.50%和11.46%,屈服后分别下降27.81%,21.62%和23.27%,1阶频率在敏感性和规律性方面都更好;3片板的1阶频率理论解与室内实测和原位实测结果均非常接近,以室内实测结果为准,误差分别为7.90%,8.16%和1.94%,但高阶频率的理论解则明显偏大;1阶频率比-荷载比和1阶频率比-割线刚度比这2个拟合函数理论上可用于近似评估外加荷载是否超过RC空心板的屈服荷载,并预测RC空心板割线刚度的退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空心板 抗弯性能 振动频率 受迫振动试验 弯曲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网增强地聚物砂浆加固双向板的抗弯性能
15
作者 张海燕 陈海标 +1 位作者 吴波 李梦圆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23,共9页
纤维编织网增强砂浆(TRM)加固是一种采用砂浆作为无机胶黏剂将纤维编织网粘贴于构件表面形成加固层的方法,其具有轻质高强、几乎不改变截面尺寸、耐高温性能和耐久性好等优点,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TRM中的胶黏剂通常采用聚合物改性水... 纤维编织网增强砂浆(TRM)加固是一种采用砂浆作为无机胶黏剂将纤维编织网粘贴于构件表面形成加固层的方法,其具有轻质高强、几乎不改变截面尺寸、耐高温性能和耐久性好等优点,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TRM中的胶黏剂通常采用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但水泥的生产能耗和碳排放量较大。为实现“双碳”目标,采用生产能耗和碳排放量远低于水泥而力学性能与水泥相近的地聚物取代水泥,形成纤维编织网增强地聚物砂浆(TRGM)加固法。采用碳纤维编织网增强地聚物砂浆加固钢筋混凝土双向板,开展不同长宽比和加固层数的TRGM加固板的抗弯性能试验和有限元分析,并与相应未加固板的性能进行比较,考察了TRGM的加固效果、双向纤维对承载力的贡献和传力机理。研究结果表明:TRGM加固能有效提高双向板的开裂后刚度和抗弯承载能力,抑制裂缝发展,尤其是沿短边方向的裂缝数量明显减少;双向板长宽比越大,TRGM的加固效果越明显;1层TRGM的加固效果受纤维编织网搭接以及施工质量的影响较大,使得其加固效率远低于2层TRGM加固的情况,纤维网的搭接可能会影响纤维强度的发挥,设计时应保证纤维有足够的搭接长度;加固板短向与长向承担的弯矩比在短向钢筋屈服后会逐渐降低,长向钢筋和纤维对承载力的贡献逐渐增大;随着跨中挠度增加,纤维承担的拉力占比呈现出先减后增再减的波浪形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板 地聚物砂浆 碳纤维编织网 抗弯加固 力学性能 传力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造山带洋脊俯冲的主要特征与研究进展
16
作者 刘希军 肖文交 +5 位作者 肖尧 刘鹏德 宋宇嘉 黄雯敏 张治国 刘潇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共21页
洋脊俯冲指扩张洋脊与俯冲带交叉,随俯冲板片俯冲到地幔的现象,是现代大洋板块动力学系统中普遍且重要的地质过程。由于洋脊的特殊结构和形态,其对板块俯冲角度、俯冲带热结构、岛弧岩浆作用产生、陆壳增生及金属成矿有重要控制作用,因... 洋脊俯冲指扩张洋脊与俯冲带交叉,随俯冲板片俯冲到地幔的现象,是现代大洋板块动力学系统中普遍且重要的地质过程。由于洋脊的特殊结构和形态,其对板块俯冲角度、俯冲带热结构、岛弧岩浆作用产生、陆壳增生及金属成矿有重要控制作用,因此受到广泛关注。当扩张洋脊俯冲时会形成板片窗,并形成特殊的埃达克岩-高镁安山岩-富Nb玄武岩等岩石组合,且与Cu、Au成矿关系密切。本文概述了现今洋脊俯冲引发的地质过程研究历史与现状,论述了与之相关的构造运动、岩浆活动与成矿特点,同时系统地总结了中亚造山带西准噶尔、阿尔泰、东准噶尔、北山、中国天山、内蒙古、阿拉善和兴凯等地区与洋脊俯冲有关的岩浆活动及变质、变形作用。根据中亚造山带洋脊俯冲时空分布规律,指出与洋脊俯冲有关的岩浆活动均分布在中亚造山带南缘,时代主要集中在490~371 Ma和338~254 Ma,并认为在此期间很可能存在至少两次大的洋脊俯冲事件。中亚造山带许多矿床的成因与洋脊俯冲有关,尤其是新疆北部地区,表明洋脊俯冲体系可能是造成中亚造山带成矿作用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中亚造山带洋脊俯冲的厘定,有利于深入揭示中亚造山带陆壳侧向和垂向的复式增生方式和金属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脊俯冲 板片窗 中亚造山带 陆壳增生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10-km和660-km间断面对太平洋板块向长白山火山区下俯冲过程和板片结构的影响
17
作者 朱涛 彭典典 刘丽军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5-478,共24页
长白山火山的形成机制被认为主要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探究该机制需重建新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向长白山火山区下俯冲的动力学过程。这需考虑上地幔中410-km和660-km间断面的克拉伯龙斜率和厚度的影响。然而它们的分布范围较广,在重建时... 长白山火山的形成机制被认为主要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探究该机制需重建新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向长白山火山区下俯冲的动力学过程。这需考虑上地幔中410-km和660-km间断面的克拉伯龙斜率和厚度的影响。然而它们的分布范围较广,在重建时如何合理地选择这些参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模拟410-km和660-km间断面的克拉伯龙斜率和厚度对太平洋板块俯冲动力学的影响,最终为选择合理的参数来重建新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在长白山火山区下的俯冲过程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建立具有一系列克拉伯龙斜率和厚度不同的410-km和660-km间断面的伴随数据同化的三维地球动力学模型,开展了系统性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地球动力学模型预测的新生代以来的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动力学过程、行为和俯冲板片在地幔中的一级结构是相似的;当660-km间断面的克拉伯龙斜率γ660的绝对值|γ660|<4 MPa/K时,较小的410-km间断面的克拉伯龙斜率γ410可以明显地促进俯冲板片在地幔内的水平西向移动,而较大的γ410则有利于俯冲板片下沉,但下沉深度差异较小;当|γ660|≥4 MPa/K时,γ410的影响明显减弱,可以忽略不计;γ660对太平洋板片在地幔中水平西向移动的距离和下沉深度均具有显著的影响;随着|γ660|的增大,太平洋板片在地幔中下沉的深度显著而单调地变浅,但其水平西向移动距离则先显著增大而后减小;当|γ660|≥4 MPa/K时,太平洋板片的主体部分才位于地幔转换带内;两个间断面的厚度对太平洋俯冲板片俯冲的动力学过程和结构影响甚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俯冲 地震间断面 太平洋板块 地球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奇沥公铁两用大桥主桥边跨组合梁设计及施工方案研究
18
作者 刘振标 夏正春 +3 位作者 印涛 胡方杰 徐伟伟 姜洪劲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102,共8页
洪奇沥公铁两用大桥是新建深圳至江门铁路的关键性控制工程,公铁分层布置,上层为8车道城市快速路,下层为4线铁路。主桥采用(3×100+808+3×100) m超短边跨钢混箱-桁组合梁斜拉桥,一跨跨越洪奇沥水道,无工程先例可借鉴。结合建... 洪奇沥公铁两用大桥是新建深圳至江门铁路的关键性控制工程,公铁分层布置,上层为8车道城市快速路,下层为4线铁路。主桥采用(3×100+808+3×100) m超短边跨钢混箱-桁组合梁斜拉桥,一跨跨越洪奇沥水道,无工程先例可借鉴。结合建设条件、结构特点以及技术经济性,对边跨主梁结构设计及施工方案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主梁采用矩形钢管混凝土叠合板-桁组合梁,将结构受力和对拉索的锚固压重融于一体,并在边跨施工阶段充分发挥连续钢桁梁自身高承载力特性和叠合板现浇层以预制板为底模的优势,节省模板和临时工程,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钢桁梁采用“纵向分段横向分块安装+多点步履式顶推”的施工方案,有效解决超宽、超高钢桁梁水运运输受通航条件限制的难题,并适应边跨位于岸上的大吨位钢梁架设;边跨施工采用部分支撑临时墩方案,临时墩反力较完全支撑临时墩方案减小46.2%,临时工程量少,并且避免了不设临时墩方案中主跨架设对边跨混凝土浇筑的扰动影响,叠合板-桁组合梁施工质量高;现浇混凝土采用“先受压区后受拉区、先管内后管外”的分段浇筑方案,较一次浇筑方案,上、下层桥面板最大名义拉应力分别减小81.8%、76.0%,有效改善混凝土结构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铁合建桥 斜拉桥 叠合板-桁组合梁 结构设计 施工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CC剪力墙在弹性基底上的局部屈曲特性
19
作者 赵钦 张仕祥 周佳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2-283,共12页
针对设置拉结件的钢板在弹性基底上的局部稳定问题,首先,根据能量变分原理建立了在轴向压力作用下,考虑弹性基底和拉结件拉力的钢板局部屈曲非线性特征方程及其伽辽金表达式;其次,通过Matlab进行牛顿迭代得到了钢板的屈曲应力和变形模态... 针对设置拉结件的钢板在弹性基底上的局部稳定问题,首先,根据能量变分原理建立了在轴向压力作用下,考虑弹性基底和拉结件拉力的钢板局部屈曲非线性特征方程及其伽辽金表达式;其次,通过Matlab进行牛顿迭代得到了钢板的屈曲应力和变形模态;再次,经过对所得变形曲面的分析,得出了钢板在不同拉结件布置方法下的3种典型屈曲模态;最后,引入板件有效宽度法则,通过瑞利-里兹法推导出了不同模态下组合板的局部失稳临界荷载计算公式,进而得到了组合板在轴向受压状态下纵、横两个方向拉结件最大间距的限制要求。结果表明:当拉结件设置达到4排后非加载边的边界条件对钢板屈曲荷载的影响可以忽略;在拉结件排列密度相同的情况下,当拉结件纵、横向间距之比β为0.6~1.2时,交错排列下的钢板屈曲应力达到最大值,此时板件实际的屈曲系数约为5.8,拉结件正交排列时板件的屈曲系数最大值大致相同,此时其纵、横向间距之比β约为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钢板-混凝土组合板 能量法 屈曲系数 拉结件间距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桥过渡段纵连轨道板纵向力分布特征与上拱机理分析
20
作者 蔡小培 王昌昌 +2 位作者 董博 陈泽林 张乾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0-588,共9页
纵连板式无砟轨道在路桥过渡段区域力学行为复杂,且上拱病害频繁,以路桥过渡段П型端刺无砟轨道为研究对象,建立轨道-桥梁-端刺-路基一体化有限元模型;并引入双线性内聚力模型模拟板间及层间黏结关系,分析路桥过渡段纵连轨道板在不同温... 纵连板式无砟轨道在路桥过渡段区域力学行为复杂,且上拱病害频繁,以路桥过渡段П型端刺无砟轨道为研究对象,建立轨道-桥梁-端刺-路基一体化有限元模型;并引入双线性内聚力模型模拟板间及层间黏结关系,分析路桥过渡段纵连轨道板在不同温度荷载和端刺位移下的纵向力分布规律;并研究端刺应力敏感区域,即过渡段与支承层结合部的轨道板纵向应力特征以及结合部挤压变形与上拱变形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主端刺及过渡板与支承层结合部的轨道板纵向压应力水平最高,极端正温梯下的最大值为19.91 MPa,摩擦板及桥梁段较小,与端刺各结构组成的限位能力相对应;随着路基材料劣化脱空等病害发展,其纵向抵抗和层间摩阻不断降低,导致端刺纵向变形不断增加,端刺区轨道板的纵向应力降低,结合部支承层的纵向应力增加,当纵向变形达到6 mm时,结合部支承层的纵向压应力达到18.55 MPa,结构的压碎风险极高;结合部位的挤压上拱显著影响轨道结构板间和层间黏结状态,增加上拱病害的风险;研究成果可进一步优化和整治纵连板式无砟轨道过渡段病害,保障高铁安全平稳运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 内聚力模型 应力分析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