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1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mperature control for thermal treatment of aluminum alloy in a large-scale vertical quench furnace 被引量:3
1
作者 沈玲 贺建军 +1 位作者 喻寿益 桂卫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7期1719-1728,共10页
The temperature control of the large-scale vertical quench furnace is very difficult due to its huge volume and complex thermal exchanges. To meet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 of the quenching process, a temperature cont... The temperature control of the large-scale vertical quench furnace is very difficult due to its huge volume and complex thermal exchanges. To meet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 of the quenching process, a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which integrates temperature calibration and temperature uniformity control is developed for the thermal treatment of aluminum alloy workpieces in the large-scale vertical quench furnace. To obtain the aluminum alloy workpiece temperature, an air heat transfer model is newly established to describe the temperature gradient distribution so that the immeasurable workpiece temperature can be calibrated from the available thermocouple temperature. To satisfy the uniformity control of the furnace temperature, a second orde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PDE) is derived to describe the thermal dynamics inside the vertical quench furnace. Based on the PDE, a decoupling matrix is constructed to solve the coupling issue and decouple the heating process into multiple independent heating subsystems. Then, using the expert control rule to find a compromise of temperature rising time and overshoot during the quenching process. The developed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a 31 m large-scale vertical quench furnace, and the industrial running results show th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the temperature uniformity, lower overshoot and shortened processing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ge-scale vertical quench furnace temperature calibration thermal dynamic model decoupling contr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temperature stress calculation and temperature control optimization of concrete based on early age parameters 被引量:1
2
作者 HU Yintao ZHOU Qiujing +3 位作者 YANG Ning QIAO Yu JIA Fan Xin Jianda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86-597,共12页
Temperature control curve is the key to achieving temperature control and crack prevention of high concrete dam during construction,and its rationality depends on the accurate measurement of temperature stress.With th... Temperature control curve is the key to achieving temperature control and crack prevention of high concrete dam during construction,and its rationality depends on the accurate measurement of temperature stress.With the simulation testing machine for the temperature stress,in the present study,we carried out the deformation process tests of concrete under three temperature curves:convex,straight and concave.Besides,we not only measured the early-age elastic modulus,creep parameters and stress process,but also proposed the preferred type.The results show that at early age,higher temperature always leads to greater elastic modulus and smaller creep.However,the traditional indoor experiments have underestimated the elastic modulus and creep development at early age,which makes the calculated value of temperature stress too small,thus increasing the cracking risk.In this study,the stress values of the three curves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strain and early-age parameter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temperature stress measured by the temperature stress testing machine,which verifies the method accuracy.When the temperature changes along the concave curve,the law of stress development is in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strength.Under this condition,the stress fluctuation is small and the crack prevention safety of the concave type is higher,so the concave type is better.The test results provide a reliable basis and support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curve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concrete d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crete dam temperature control curve early-age parameters temperature stress testing machine elastic modul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Temperature-Humidity Independent Control Air-Conditioning Unit for Residential Buildings 被引量:3
3
作者 HAN Xing1,ZHANG Xu1,LIU Jin-tao2,GAO Si-yun2,KANG Yue2(1.Institute of HVAC & Gas,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2.Hisense R&D Center,Qingdao,266000,China)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83-87,共5页
Cooling panels are increasingly used in domestic residential buildings.To provide medium temperature cold water for the cooling panel,and dehumidify the indoor air simultaneously,a new kind of temperature-humidity ind... Cooling panels are increasingly used in domestic residential buildings.To provide medium temperature cold water for the cooling panel,and dehumidify the indoor air simultaneously,a new kind of temperature-humidity independent control air-conditioning unit was developed for single residential house by utilizing multi-variable technology.First,the supply air temperature was studied to determine the proper supply air flow rate for the humidity control.Then,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humidity independent control systems was studied.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unity evaporating temperature can be used to handle the moisture load and sensible heat load in two evaporators.So the unit scheme was put forward.Two evaporators were used to produce medium temperature water and dry air separately,and electric expansion valves were used to control the refrigerant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two evaporators.Then,experimental work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compressor frequency,refrigerant distribution on the dehumidification capacity,energy efficiency and refrigeration capacity.In the end,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both compressor frequency and refrigerant distribution can control the dehumidification capacity,but the former influences the EER more than the latter,while the latter influences the refrigeration capacity more than the former.We can find a proper running point at certain sensible and latent cooling load by adjusting both compressor frequency and electric expansion valve.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is kind of unit was estimated and compared with present room air conditioners,which shows that it can save about 41% cooling energy consum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mperature-humidity INDEPENDENT control RESIDENTIAL BUILDINGS COLD DEHUMIDIFICATION experimental stud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D搜索优化的CNN-LSTM-Attention铝电解槽电解温度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尹刚 朱淼 +2 位作者 全鹏程 颜玥涵 刘期烈 《仪器仪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337,共14页
铝电解生产环境恶劣,受电场、磁场、流场、温度场等多物理场耦合影响,导致铝电解生产过程故障频发。铝电解温度是影响铝电解槽寿命和运行状态的重要参数,但由于槽内温度很高且具有强烈腐蚀性,至今尚未找到有效的电解温度在线检测与预测... 铝电解生产环境恶劣,受电场、磁场、流场、温度场等多物理场耦合影响,导致铝电解生产过程故障频发。铝电解温度是影响铝电解槽寿命和运行状态的重要参数,但由于槽内温度很高且具有强烈腐蚀性,至今尚未找到有效的电解温度在线检测与预测方法。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通过理论分析结合现场实验验证,揭示了铝电解槽电解温度与其工艺参数间的密切相关性,并据此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铝电解槽电解温度预测模型。考虑到铝电解槽工艺参数的复杂性、非线性、高维度、时序性等特征,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NN)用于提取数据的高维特征,长短期记忆网络用于建模(LSTM),处理铝电解生产过程中的时序数据,引入了注意力机制(Attention),学习输入参数不同部分之间的关联性,同时根据输入数据的重要程度进行加权处理,并采用PID搜索优化算法(PSA)对CNN-LSTM-Attention模型的参数进行寻优,减少训练时间并提高模型的性能。最后经铝电解实际生产数据进行现场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温度预测模型相关指数(R~2)为0.963 7,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分别为5.417 6和3.382 5,与单一模型算法、其他预测算法和不同优化算法对比验证表明,该模型的性能更佳,能够准确预测铝电解槽电解温度,实现了铝电解槽电解温度的在线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电解 算法 电解温度 深度学习 过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PID和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温度控制算法 被引量:1
5
作者 吴敏 刘莎 +1 位作者 翟力欣 田光兆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2-118,共7页
针对传统温度控制系统控温时间长、误差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PID和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温度控制算法。首先,建立了结合BP神经网络的PID参数自调整温度控制模型,并对BP神经网络的输入层进行改进,将更多的先验信息加入输入向量,用于训... 针对传统温度控制系统控温时间长、误差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PID和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温度控制算法。首先,建立了结合BP神经网络的PID参数自调整温度控制模型,并对BP神经网络的输入层进行改进,将更多的先验信息加入输入向量,用于训练BP神经网络,以减少系统的不确定性;其次,通过增加状态观测器来估计系统扰动,针对控制系统的扰动进行补偿,并在仿真实验中验证方法的有效性;最后,根据仿真实验结果显示,与参考文献中提及的算法相比,系统的上升时间减少了19.7%,超调量减少了81.7%,调节时间减少了41.7%,静态误差减少了7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PID控制 扩张状态观测器 温度控制 参数自调整 系统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起重机温度自补偿恒速落幅控制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增光 冯珂 +3 位作者 岳大灵 魏列江 苏利强 高宏飞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8-117,共10页
针对起重机落幅负载压力变化和油温干扰因素引起的落幅速度不均衡与操控困难问题,提出一种具有温度自补偿机制的恒速落幅控制方案,实现宽温域工况下的恒速落幅控制。通过分析起重机恒速落幅原理及变幅平衡阀流量特性,确定了变幅平衡阀... 针对起重机落幅负载压力变化和油温干扰因素引起的落幅速度不均衡与操控困难问题,提出一种具有温度自补偿机制的恒速落幅控制方案,实现宽温域工况下的恒速落幅控制。通过分析起重机恒速落幅原理及变幅平衡阀流量特性,确定了变幅平衡阀流量与落幅角度相匹配的控制方法;利用AMESim软件获取的变幅平衡阀先导-流量-压差特性数据,构建了落幅控制器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25、45、65℃三种油温的恒速落幅系统仿真,并结合实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案在宽温域工况下的恒速落幅角速度与设定信号的平均误差小于5%,可有效克服油温干扰,实现起重机的自动恒速落幅控制,为起重机控制系统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重机 恒速落幅 温度补偿 变幅平衡阀 流量匹配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智能算法的储粮通风温度预测 被引量:1
7
作者 吕宗旺 柳航 孙福艳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8,共8页
在当前粮食安全日益受到关注的背景下,对储粮过程中的温度波动进行准确预测,并通过智能化的通风控制系统实现对储粮环境的优化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一种CNN-BiGRU-Attention网络模型,通过CNN提取特征图中时序数据之间的... 在当前粮食安全日益受到关注的背景下,对储粮过程中的温度波动进行准确预测,并通过智能化的通风控制系统实现对储粮环境的优化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一种CNN-BiGRU-Attention网络模型,通过CNN提取特征图中时序数据之间的潜在关系,并将处理后的特征向量作为BiGRU网络的输入,根据粮情数据的时序特征,在BiGRU网络中加入Attention为粮情特征分配权重;以及采用IPSO优化模型超参数的多模型融合算法来预测粮堆温度。使用吉林省榆树某直属粮库的数据集验证该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均方根误差RMSE为0.046 9,平均绝对误差MAE为0.031 5,确定系数R~2为0.992 5,与其他模型相比,有效地提高预测精度。通过将储粮温度预测功能应用于粮情测控系统中,实现机械通风智能化来保障粮食的安全储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粮温度预测 改进粒子群算法 粮食储藏 通风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块恒温控制系统设计与教学应用研究
8
作者 黄晓璜 盛健 崔国民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6-191,205,共7页
为加深学生对“动力工程测控技术”中测量原理与自动控制应用的理解,设计并搭建了基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恒温控制实验教学平台。平台以西门子S7-200 PLC为核心控制器,铝块作为被控对象,构建了完整的温度测控系统。系统通过PT100... 为加深学生对“动力工程测控技术”中测量原理与自动控制应用的理解,设计并搭建了基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恒温控制实验教学平台。平台以西门子S7-200 PLC为核心控制器,铝块作为被控对象,构建了完整的温度测控系统。系统通过PT100热电阻实时采集温度信号,经过温度变送器处理后传输至PLC,利用比例-积分-微分(PID)算法进行实时运算,输出脉宽调制(PWM)信号,以精确调节电加热棒的加热功率与风扇的散热强度。基于EasyBuilder Pro软件开发了可视化监控界面,实现了温度数据的实时采集、动态显示、历史存储及远程控制等功能。该平台能够直观展示温度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并通过参数调节观察系统性能变化的规律,且实验平台支持拆解与重构,支持更高级算法的调试与实验。教学实践表明,该平台为学生深入理解过程控制原理、掌握闭环PID控制算法及其工程实现方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学习环境,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比例-积分-微分控制 恒温系统 温度控制 实验装置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高精度的柱温箱控制系统设计
9
作者 闫丹 苏淑靖 +2 位作者 吴梦香 郭杨盛 亢叶飞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7-122,共6页
针对柱温箱温度控制的非线性、时变问题,设计一种高精度温度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软件上以温度偏差作为决策变量,较大温度偏差采用改进Bang-Bang温控策略,中等温度偏差采用模糊温控策略,微小温差采用模糊PID温控策略,硬件上以Cortex-M3内... 针对柱温箱温度控制的非线性、时变问题,设计一种高精度温度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软件上以温度偏差作为决策变量,较大温度偏差采用改进Bang-Bang温控策略,中等温度偏差采用模糊温控策略,微小温差采用模糊PID温控策略,硬件上以Cortex-M3内核处理器为核心,结合温度采集电路以及温度控制电路。实验结果表明:温度稳态精度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设定温度为40.00℃时,稳态误差在0.04℃以内,同时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温箱温控 复合温度控制方法 改进Bang-Bang控制 模糊控制 PID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mperature control for liquid-cooled fuel cells based on fuzzy logic and variable-gain generalized supertwisting algorithm
10
作者 CHEN Lin JIA Zhi-huan +1 位作者 DING Tian-wei GAO Jin-wu 《控制理论与应用》 2025年第8期1596-1605,共10页
The liquid cooling system(LCS)of fuel cells is challenged by significant time delays,model uncertainties,pump and fan coupling,and frequent disturbances,leading to overshoot and control oscillations that degrade tempe... The liquid cooling system(LCS)of fuel cells is challenged by significant time delays,model uncertainties,pump and fan coupling,and frequent disturbances,leading to overshoot and control oscillations that degrade temperature regulation performance.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we propose a composite control scheme combining fuzzy logic and a variable-gain generalized supertwisting algorithm(VG-GSTA).Firstly,a one-dimensional(1D)fuzzy logic controler(FLC)for the pump ensures stable coolant flow,while a two-dimensional(2D)FLC for the fan regulates the stack temperature near the reference value.The VG-GSTA is then introduced to eliminate steady-state errors,offering resistance to disturbances and minimizing control oscillations.The equilibrium optimizer is used to fine-tune VG-GSTA parameters.Co-simulation verifies the effectiveness of our method,demonstrating its advantages in terms of disturbance immunity,overshoot suppression,tracking accuracy and response spe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quid-cooled fuel cell temperature control generalized supertwisting algorithm fuzzy control equilibrium optimiz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井流量控制系统高温电磁阀结构优化设计 被引量:3
11
作者 郑严 顿志强 +3 位作者 王晓 王龙 钟俊宇 马传钦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60,共11页
井下流量控制系统作为智能完井系统的核心部件,对井下智能开采至关重要,而井下高温电磁阀作为电控液驱流量控制系统的重要元件,对控制系统性能起到关键作用。介绍了电磁阀结构及工作原理,利用有限元仿真建立电磁铁模型,分析了电磁铁静... 井下流量控制系统作为智能完井系统的核心部件,对井下智能开采至关重要,而井下高温电磁阀作为电控液驱流量控制系统的重要元件,对控制系统性能起到关键作用。介绍了电磁阀结构及工作原理,利用有限元仿真建立电磁铁模型,分析了电磁铁静铁芯锥角、静铁芯凸台、线圈位置、隔磁环倾角、隔磁环长度对电磁力特性影响,并进行了电磁-热耦合仿真分析。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影响电磁力结构参数之间的主次关系,并基于响应面法与改进粒子群算法结合的优化思路,对电磁铁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优化后0 mm处的电磁力提高了16.68%,0.5 mm处电磁力提高了29.62%,1 mm处电磁力提高了31.06%,为电控液驱型流量控制系统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井 流量控制系统 高温电磁阀 正交试验 改进粒子群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子去雄温度控制装置设计与试验
12
作者 段智英 刘憬璇 韩小平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3-198,共6页
谷子是自花授粉作物,因其小花密集,去雄处理难度较大,为此,自制一种由加热桶、电源、支架组成的谷子去雄温度控制装置。加热桶由控制电路和温度控制部分组成,是该装置的主体,去雄在此空间进行。控制电路包括温度设置和时间设置电路,具... 谷子是自花授粉作物,因其小花密集,去雄处理难度较大,为此,自制一种由加热桶、电源、支架组成的谷子去雄温度控制装置。加热桶由控制电路和温度控制部分组成,是该装置的主体,去雄在此空间进行。控制电路包括温度设置和时间设置电路,具有设置、显示、定时、倒计时报警等功能。温度控制部分从内向外依次由细钢丝网、电加热片、保温层和金属外壳4种材料组成,桶内温度可以达到设定温度并维持稳定状态。选用晋谷21号和沁黄2号谷子品种,以谷子花粉活力、去雄率和雌蕊未损伤率为测试指标验证装置的去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温度下处理时间越长,花粉活力越低。晋谷21号在48℃温度下10~15 min或52℃温度下10 min处理后以及沁黄2号在48℃温度下10~15 min处理后,雌蕊未损伤率和去雄率都显著提高,去雄效果最佳,表明该装置可以有效去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温度控制 去雄效果 加热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降解秸秆基地膜增韧改性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恩惠 陈玲 +3 位作者 范肖东 彭鵾 GUEGUIM KANA E B 翟胜丞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1,共9页
以秸秆纤维为原料,经氯化胆碱/尿素-微生物联合预处理之后,依次通过填充不同添加量的杨木纤维、调控湿强剂组合种类以及利用自主研发的纳米木质素聚合物作表面涂层,制备改性秸秆纤维基地膜(MSFM),分析改性处理对可降解秸秆纤维基地膜力... 以秸秆纤维为原料,经氯化胆碱/尿素-微生物联合预处理之后,依次通过填充不同添加量的杨木纤维、调控湿强剂组合种类以及利用自主研发的纳米木质素聚合物作表面涂层,制备改性秸秆纤维基地膜(MSFM),分析改性处理对可降解秸秆纤维基地膜力学性能、韧性、疏水性、降解性及水稻生长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杨木纤维的填充可有效降低细小秸秆纤维流失率;优选杨木纤维与秸秆纤维质量比为4∶6,湿强剂硫酸铝(AS)添加量1.5%、阳离子分散松香胶(CDR)1.5%,纳米木质素聚合物表层涂布量2~2.5 g/m^(2)时,获得的改性秸秆纤维基地膜(MSFM)抗张指数为30.33 N·m/g、湿抗张指数9.23 N·m/g、撕裂指数5.16 mN·m^(2)/g、耐破指数2.36 kPa·m^(2)/g,应变由0.48%提高到1.13%,增幅达135.42%,且表现出优异的疏水性和湿稳定性。地膜降解试验结果表明:第9周时MSFM失重率达62%,同时盆栽试验期杂草抑制率达81.20%,且具有良好的土壤保温及水稻促生作用。生物可降解秸秆纤维地膜能够从源头减少污染物和化石资源投入,在农田土壤覆盖应用领域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纤维 可降解地膜 增韧改性 力学性能 杂草防控 增温促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FC/MGT混合动力系统性能分析及协同控制策略研究
14
作者 霍海波 朱鸿翔 +3 位作者 徐胜 曹正良 许竞翔 李曦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9-88,共10页
为高效利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的高温废热和提升系统的热电效率,提出一款以甲烷为燃料的新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微型燃气轮机(SOFC/MGT)混合动力系统。该系统在传统混合系统的基础上增设燃料旁通阀和加热器,以满足SOFC电堆入口... 为高效利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的高温废热和提升系统的热电效率,提出一款以甲烷为燃料的新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微型燃气轮机(SOFC/MGT)混合动力系统。该系统在传统混合系统的基础上增设燃料旁通阀和加热器,以满足SOFC电堆入口温度的需求,并最大化利用其废热。为满足频繁波动的负载功率需求并确保透平具有合适的入口温度,首先基于所建混合动力系统的数学模型,对变工况条件下各组件的温度、输出功率等动态特性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混合动力系统的温度、功率协同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当负载功率需求频繁变化时,所设计控制系统的输出功率能实时跟踪外部功率需求变化并将透平入口温度控制到目标值,说明所设计的控制方案是有效的。此外,当负载功率需求变化时,就透平入口温度主动控制对混合动力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对透平入口温度进行主动控制有利于系统功率跟踪和安全运行,并有效提高混合系统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燃气轮机 混合系统 温度控制 功率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主动式磁性液体吸振器减振性能研究
15
作者 杨文荣 李天宇 +2 位作者 李德才 魏乂兼 张明敏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4,共7页
为解决长直挠性结构衰减时间较长的问题,该文利用通电线圈改变磁性液体吸振器工作单元的磁回复力,进而改变磁性液体吸振器的刚度系数以增强其减振性能。由于磁性液体吸振器刚度系数与线圈电流呈线性关系,因此根据最优刚度系数理论即可... 为解决长直挠性结构衰减时间较长的问题,该文利用通电线圈改变磁性液体吸振器工作单元的磁回复力,进而改变磁性液体吸振器的刚度系数以增强其减振性能。由于磁性液体吸振器刚度系数与线圈电流呈线性关系,因此根据最优刚度系数理论即可求得最优减振效率时线圈所需电流值。此外该文还对阻尼间隙、磁性液体注入量、黄铜板的长度以及工作温度对于减振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阻尼间隙为2 mm时,磁性液体总注入量为12 mL,减振效率可达67.69%;不同长度黄铜板所对应的最优刚度系数不同,通过调节线圈电流使磁性液体吸振器刚度系数达到最优刚度系数,得到黄铜板长度在1100、1000、900和800 mm时的最优减振效率分别为96.18%、96.14%、97.45%、97.13%;低温条件下会造成磁性液体吸振器减振性能下降,-30℃相较于30℃时减振效率降低9.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液体吸振器 刚度系数 半主动控制 工作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D的小区塑料大棚温湿度调控系统设计与试验
16
作者 马少辉 孟婷 +2 位作者 吴智勋 任伟 朱霞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1-719,共9页
针对普通塑料大棚温湿度调节需人工卷放棉帘、通风操作,费时费力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基于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技术的塑料大棚温湿度系统。系统采用温湿度测量、控制输出、显示和报警的模块化设计,增强了模块间通讯的连接性和抗干扰性... 针对普通塑料大棚温湿度调节需人工卷放棉帘、通风操作,费时费力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基于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技术的塑料大棚温湿度系统。系统采用温湿度测量、控制输出、显示和报警的模块化设计,增强了模块间通讯的连接性和抗干扰性,提高了效率与稳定性;对算法进行了分析与优化,并开展了小区单因素和综合试验,结果表明,在预设温湿度初始设置范围25℃-27℃和50%-60%时,系统控制平均误差率为1.2%,能满足试验小区植物生长要求,研究成果为普通塑料大棚自动化技术升级提供了参考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农业 塑料大棚 温湿度 PID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区温控快速热循环注射成型实验平台开发
17
作者 刘锋 徐智伟 +2 位作者 陈仙明 严波 陶惠敏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4-58,共5页
研发了一种分区温控电加热快速热循环注射成型实验平台,以解决模具型腔表面难于被离散分布的加热管道快速均匀加热的问题。该平台由逻辑控制单元、电加热模具、注塑机及其他配套外围设备组成。逻辑控制单元依据设定的加热模式,通过实时... 研发了一种分区温控电加热快速热循环注射成型实验平台,以解决模具型腔表面难于被离散分布的加热管道快速均匀加热的问题。该平台由逻辑控制单元、电加热模具、注塑机及其他配套外围设备组成。逻辑控制单元依据设定的加热模式,通过实时监控型腔表面温度的反馈信息,实现对型腔表面高效、均匀分区动态加热。当型腔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后,逻辑控制单元按照预先设定的工艺流程,依次控制系统各设备完成成型工序。相比传统电热管同步加热方式和传统注射成型工艺,利用该实验平台获得的模具型腔表面加热温度分布更均匀,最大温差降低了49.6%,塑件表面质量更优,表面粗糙度降低了65.4%。该平台可方便地实现模具型腔表面的快速均匀加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区温控 电加热 快速热循环注射成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ith预估下的注塑机料筒多区间温度解耦控制
18
作者 胡丰收 李宁 +1 位作者 马文魁 张志显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65,共5页
引入Smith预估控制器,提出Smith预估下的注塑机料筒多区间温度解耦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一阶时滞环节的传递函数模型,通过阶跃响应法估计系统参数;其次,引入Smith预估控制器预测温控系统未来行为,并补偿纯滞后环节影响;然后,改进Smith预... 引入Smith预估控制器,提出Smith预估下的注塑机料筒多区间温度解耦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一阶时滞环节的传递函数模型,通过阶跃响应法估计系统参数;其次,引入Smith预估控制器预测温控系统未来行为,并补偿纯滞后环节影响;然后,改进Smith预估控制器,结合估计温度和实际输出温度,计算温度偏差,通过一阶滤波环节进行处理;最后,采用前馈解耦法对传递函数矩阵系统进行解耦,实现注塑机料筒各区间温度控制相互独立。结果表明:该方法耦合性降低程度达90%~100%,稳态误差为±0.2℃,无震荡,显著降低了区间耦合影响,实现了多区间温度解耦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ITH预估控制器 注塑机加热系统 多区间温度 前馈解耦法 解耦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控温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19
作者 李静 张希 +2 位作者 沈斌 李金环 段诗雨 《宇航材料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58,共8页
为解决航空领域现存在的热控系统质量重、体积大的问题,本文以室温硫化硅橡胶为基体,炭黑(CB)、碳纳米管(CNTs)和镍(Ni)为导电填料,并且添加一系列助剂,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室温硫化硅橡胶基PTC材料,并对其进行阻-温性能测试和自控温性... 为解决航空领域现存在的热控系统质量重、体积大的问题,本文以室温硫化硅橡胶为基体,炭黑(CB)、碳纳米管(CNTs)和镍(Ni)为导电填料,并且添加一系列助剂,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室温硫化硅橡胶基PTC材料,并对其进行阻-温性能测试和自控温性能测试,验证了复合材料的PTC效应及温控能力;并对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交链-膨胀结构理论模型。结果表明,当CB/CNTs/Ni混合填充量为16 wt%时,复合材料的室温电阻率较低,为19.95Ω·cm,PTC强度较高,为4.73,并且在经过300次冷热循环后,仍表现出较好的升温能力和控温能力。TG分析可以看出CB/Ni/CNTs的加入提高了硅橡胶的耐热性能;通过SEM分析可以看出,极大长径比的CNTs具有一定抑制CB团聚的作用;通过XRD分析可以得出导电填料在硅橡胶基质中分散较为均匀的结论。基于微观结构的分析,对内部导电网络通道和结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构建了影响PTC效应的因素分析模型,为解决航空领域的热控系统减重问题提供了可行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控温复合材料 硅橡胶 正温度系数 交链-膨胀结构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温度效应下海砂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20
作者 王家全 和玉 +1 位作者 林志南 唐毅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8-128,共11页
针对温度对海砂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不足,在现有的GDS动三轴试验系统中增添JULABO温度模块,开展考虑温度效应的固结不排水动三轴试验,探究了温度和动应力幅值对广西北部湾海砂累积塑性应变、动弹性模量及动孔压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北... 针对温度对海砂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不足,在现有的GDS动三轴试验系统中增添JULABO温度模块,开展考虑温度效应的固结不排水动三轴试验,探究了温度和动应力幅值对广西北部湾海砂累积塑性应变、动弹性模量及动孔压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北部湾海砂的累积塑性应变曲线整体呈现破坏型发展趋势,升温引起北部湾海砂的应变累积速率加快,在动应力幅值较大时,升温引起北部湾海砂的累积塑性应变明显增加,在循环加载后期发生液化;在升温条件下,温度对北部湾海砂孔压发展有显著影响,海砂在高温环境下表现出较强的循环活动性,且液化程度加重;北部湾海砂在循环加载过程中出现刚度软化现象,温度升高可以降低北部湾海砂的初始动弹性模量;幂函数能较好地描述北部湾海砂动弹性模量Ed与轴向累积应变ε_(d)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同温度下动弹性模量与动应变的预测模型,该模型能够较好预测北部湾海砂在不同温度下的动弹性模量。研究成果为考虑温度效应下海砂作为填料的工程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海砂 温度效应 动弹性模量 孔压模型 温控三轴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