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0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相CO_(2)喷射器混合室长度和扩压室角度影响研究
1
作者 龙俊安 潘美娜 +1 位作者 施骏业 陈江平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39,共8页
利用已验证的CFD模型研究不同工况下混合室长度和扩压室锥半角对喷射器升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给定工况下,存在最优的混合室长度和扩压室角度参数组合使喷射器的升压性能最高。两者对喷射器性能的影响具有强相关性:当混合室足够长... 利用已验证的CFD模型研究不同工况下混合室长度和扩压室锥半角对喷射器升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给定工况下,存在最优的混合室长度和扩压室角度参数组合使喷射器的升压性能最高。两者对喷射器性能的影响具有强相关性:当混合室足够长时,掺混较为充分,混合流扩压时不易发生流动分离,扩压室锥半角在0.5°~3°变化对喷射器性能的影响相对较小;而混合室较短时,扩压室壁面附近容易产生湍流损失,扩压室角度的影响较大。此外,最优结构参数受到运行工况的影响,随喷嘴入口压力和温度降低,最优混合室长度增加,最优扩压室角度减小。在研究工况和喷嘴配置下,喷射器最优混合室长度约为38 mm,最优扩压室锥半角为1°~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流 CO_(2)喷射器 混合室 扩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级供暖管网中可调式喷射泵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彭文翼 滕海峰 +2 位作者 袁永功 任桂芹 赵健 《暖通空调》 2025年第2期80-85,共6页
通过搭建喷射泵实验台,模拟了一种应用于二级供暖管网中的可调式喷射泵的实际工况,分析了工作流体压力、工作压差和用户阻力对可调式喷射泵运行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工作压差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工作流体压力的增大,喷射泵的最大... 通过搭建喷射泵实验台,模拟了一种应用于二级供暖管网中的可调式喷射泵的实际工况,分析了工作流体压力、工作压差和用户阻力对可调式喷射泵运行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工作压差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工作流体压力的增大,喷射泵的最大喷射系数和最高喷射效率变化幅度较小;喷射泵工作压差增大时,最大喷射系数显著增大;用户阻力增大时,喷射系数减小,用户阻力大于0.065 MPa时,喷射泵出现引射失效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泵 供暖 二级管网 喷射系数 流体压力 工作压差 用户阻力 阀门开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Study on Flow-Induced Vibration of Ejector Structure 被引量:2
3
作者 NIE Xutao LIU Zongzheng +1 位作者 QIN Chaojin ZHANG Wei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CSCD 2019年第5期769-778,共10页
High-speed airflow in wind tunnel tests usually causes dramatic vibration of ejector structure,which may lead to fatigue and even destruction of the wind tunnel.Therefore,analyzing and solving the flow-induced vibrati... High-speed airflow in wind tunnel tests usually causes dramatic vibration of ejector structure,which may lead to fatigue and even destruction of the wind tunnel.Therefore,analyzing and solving the flow-induced vibration problem is a tough and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wind tunnel security design.In this paper,taking a kind of two-stage ejector as the study object,multiple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s are adopted in order to carry out research on the analysis technique of the flow-induced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jector structure.Firstly,the structural dynamics characteristic is analyzed by using the ejector structural dynamics numerical model,which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finite element method.Secondly,the complex flow phenomenon is explored applying numerical fluid-dynamics model of the inner flow field of the ejector,which is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finite volume method.Finally,based on the two numerical models above,the vibration response of the ejector structure induced by the high-speed airflow is computed via the fluid-solid coupling technique.The comparison of the simulation results with the actual vibration test indicates that these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s can accurately figure out the rule of flow-induced vibration of eje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jector flow-induced VIBRATION fluid-solid COUPL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波结构对喷射器工作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韩宇 王晓冬 +1 位作者 李鹏飞 张光利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09-1316,共8页
喷射制冷循环系统因其采用水作为工质不仅节能环保而且可以实现循环利用.本文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对喷射制冷系统核心部件——喷射器内部的激波结构进行了讨论和详细划分.首次给出了伪激波区域、混合区域、激波串区域以及正激波位置的判... 喷射制冷循环系统因其采用水作为工质不仅节能环保而且可以实现循环利用.本文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对喷射制冷系统核心部件——喷射器内部的激波结构进行了讨论和详细划分.首次给出了伪激波区域、混合区域、激波串区域以及正激波位置的判定依据.讨论了激波结构对喷射器工作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正激波的位置受喷射器出口背压的影响;伪激波区域是决定喷射器引射效率的直接因素;激波串对降低喷射器内部流动速度和压力恢复起到重要作用.激波混合层的存在将工作蒸汽与引射蒸汽的流道分开.工作蒸汽通过激波混合层来携带和加速引射蒸汽的流动.激波混合层的面积大小受喷射器的几何结构和工作蒸汽的工作条件所影响.因此,了解和掌握激波结构对于理解喷射器内部流体流动规律,提高喷射器工作效率,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喷射器的几何结构,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器 激波 伪激波 激波串 激波混合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料电池氢气循环系统喷射器设计方法综述
5
作者 戴征舒 丁哲锐 +3 位作者 项佳欣 刘畅 张学军 张华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0-628,共9页
氢能的合理利用,是实现交通领域大规模深度脱碳的有效路径,有助于推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中,采用喷射器的氢气循环系统具有无运动部件、无需外部能耗、结构紧凑、运行可靠、无污染、成本低廉等优点。氢气... 氢能的合理利用,是实现交通领域大规模深度脱碳的有效路径,有助于推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中,采用喷射器的氢气循环系统具有无运动部件、无需外部能耗、结构紧凑、运行可靠、无污染、成本低廉等优点。氢气喷射器作为系统的关键部件,其性能将直接影响系统性能,然而目前高效氢气喷射器的设计方法尚不完善,本文对现有公开发表文献中氢气喷射器的设计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内容包括渐缩单喷嘴氢气喷射器设计、渐缩多喷嘴氢气喷射器设计和缩放喷嘴氢气喷射器设计。最后对氢气喷射器设计现状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未来氢气喷射器设计改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器 氢气循环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乏汽供热用大型蒸汽射汽器性能试验与研究
6
作者 张攀 吕俊复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72-1277,共6页
对乏汽供热用大型射汽器的性能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研究。结合射汽器的固有特性,在300 MW等级机组的乏汽供热系统中对射汽器变工况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了不同机组背压、动力蒸汽压力和出口压力下射汽器的性能曲线。建立了一种射汽器全... 对乏汽供热用大型射汽器的性能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研究。结合射汽器的固有特性,在300 MW等级机组的乏汽供热系统中对射汽器变工况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了不同机组背压、动力蒸汽压力和出口压力下射汽器的性能曲线。建立了一种射汽器全工况特性的性能参数求解方法。结果表明:性能参数求解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背压 乏汽 射汽器 数值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却通道对引射器红外辐射特性影响的研究
7
作者 王忠义 吴雪 +2 位作者 张力敏 孙涛 王萌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5-1092,共8页
为降低燃气轮机排气系统中的引射器排气温度,从而减少排出燃气的红外辐射强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冷却通道的亚音速引射器结构,并提出了评价冷却通道引射器的综合系数。在原有的引射器喷嘴内增加冷却通道,使冷气直接与主流中心位置的高... 为降低燃气轮机排气系统中的引射器排气温度,从而减少排出燃气的红外辐射强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冷却通道的亚音速引射器结构,并提出了评价冷却通道引射器的综合系数。在原有的引射器喷嘴内增加冷却通道,使冷气直接与主流中心位置的高温气体掺混,破坏排气包覆性分布,达到提高主流温度均匀性、降低中心温度的目的。本文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引射器内冷却通道数量、冷却通道进深和排气通道的排布对引射器内阻力特性、换热特性、出口温度分布特性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排冷却通道排布时,通道数量与换热特性成正比,与阻力损失成反比;双排冷却通道排布时,阻力损失降低。双排12通道引射器可有效降低出流总温,均匀主流温度,综合系数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射器 冷却通道 温度均匀度 阻力 换热 综合系数 排气系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参数对气液下喷式喷射器性能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薄守石 徐子涵 +3 位作者 徐冉 桑文蓉 张其克 孙兰义 《石油化工设备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11-17,I0001,共8页
喷射环流反应器是一种新型的气液或气液固接触反应装置,其中的喷射器结构会对反应器性能产生重要影响。文章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建立了文丘里型喷射器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吸气室、喉部和扩散段等结构对喷射器吸气量的影响规律。模拟结... 喷射环流反应器是一种新型的气液或气液固接触反应装置,其中的喷射器结构会对反应器性能产生重要影响。文章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建立了文丘里型喷射器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吸气室、喉部和扩散段等结构对喷射器吸气量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吸气室直径和气相入口方式对吸气量影响不大;喷嘴与喉部之间距离越小,喉部长度越短,吸气量越高;扩散段扩散角度在2~4°之间时吸气量存在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环流反应器 计算流体力学 文丘里喷射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夹点的带喷射器CO_(2)热泵系统性能分析
9
作者 杨俊兰 张鑫 +2 位作者 王林秀 韩一飞 杜雨帆 《暖通空调》 2024年第3期92-97,171,共7页
为了研究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内部过冷热泵系统(TCISE),基于夹点建立了TCISE的热力学模型,分析了冷却水进出水温度及流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冷却水进水温度从25℃降低到15℃时,最优高压压力从9.3 MPa降至8.8 MPa,降低了5.4%... 为了研究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内部过冷热泵系统(TCISE),基于夹点建立了TCISE的热力学模型,分析了冷却水进出水温度及流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冷却水进水温度从25℃降低到15℃时,最优高压压力从9.3 MPa降至8.8 MPa,降低了5.4%,最大COP从3.83提升至4.27,提高了11.49%;TCISE存在临界冷却水出水温度和临界冷却水质量流量,当冷却水进水温度一定时,在出水温度低于临界出水温度或质量流量高于临界质量流量时,系统COP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热泵 喷射器 夹点 内部过冷 冷却水 进水温度 出水温度 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喷射器的低温跨临界CO_(2)两级压缩制冷系统性能 被引量:1
10
作者 傅兵 张良 +2 位作者 叶方平 焦兴蓉 杨玉麒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4-130,共7页
针对低蒸发温度下跨临界CO_(2)制冷系统实验研究较少的现状,设计搭建了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两级压缩制冷实验台,在蒸发温度为-33~-29℃,气冷器出口温度为30~40℃,高压压力为8.20~9.70 MPa的实验工况下研究制冷系统的性能变化,并将实... 针对低蒸发温度下跨临界CO_(2)制冷系统实验研究较少的现状,设计搭建了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两级压缩制冷实验台,在蒸发温度为-33~-29℃,气冷器出口温度为30~40℃,高压压力为8.20~9.70 MPa的实验工况下研究制冷系统的性能变化,并将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结果与理论热力学计算结果变化趋势一致,喷射器的应用可显著提升跨临界CO_(2)两级压缩制冷系统的性能,其对制冷系统COP的最大提升率可达29.37%;在实验工况下,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两级压缩制冷系统的最优高压压力为8.80 MPa,对应的最优COP为1.63;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两级压缩制冷系统的制冷量和COP随蒸发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气冷器出口温度对制冷系统的性能影响显著,随着气冷器出口温度从30℃升至40℃,制冷系统的COP降低61.4%。这些研究成果可为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两级压缩制冷系统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临界两级压缩 喷射器 低蒸发温度 CO_(2) 制冷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背压+引射器+抽汽供热方式下热网调节特性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武云跃 马素霞 闫利如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3-137,共5页
分析一次热网调节方式的调节特性并获得最佳的一次热网调节方式在供热期对能源节约利用至关重要。基于某2×350MW热电机组高背压+引射器+抽汽梯级供热系统,研究比较了供热初末寒期与寒期各3种调节方式的经济特性,给出了不同环境温... 分析一次热网调节方式的调节特性并获得最佳的一次热网调节方式在供热期对能源节约利用至关重要。基于某2×350MW热电机组高背压+引射器+抽汽梯级供热系统,研究比较了供热初末寒期与寒期各3种调节方式的经济特性,给出了不同环境温度下所需要乏汽量及抽汽量;并以机组发电量与循环泵耗电量的净电量最佳为目标量化了不同环境温度段的最优供热调节方式。结果表明:整个供热期调节方式的相对流量比越大,总乏汽量利用越多,抽汽总量越少;初末寒期:环境温度为-3℃~1℃、2℃~3℃、4℃~5℃3个阶段对应的最优热网调节方式分别为相对流量比为1、0.84、0.7的质调节。寒期:环境温度为-11℃~-4℃,质调节最优且平均净电量优于质量综合调节约3.087MW、优于量调+质调约4.75MW,-14℃~-12℃3种调节方式净电量几乎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机组 高背压+引射器+抽汽 调节特性 相对流量比 净电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级背压乏汽深度利用系统及其性能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良 张攀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2,共5页
针对某600MW间接空冷机组在高背压供热的基础上利用大型蒸汽射汽器,提出了一种适应调峰运行的四级背压乏汽深度利用系统。有效解决了热电联产机组低负荷乏汽供热能力降低的难题,提高了机组低负荷下的乏汽供热能力。对二级背压乏汽供热... 针对某600MW间接空冷机组在高背压供热的基础上利用大型蒸汽射汽器,提出了一种适应调峰运行的四级背压乏汽深度利用系统。有效解决了热电联产机组低负荷乏汽供热能力降低的难题,提高了机组低负荷下的乏汽供热能力。对二级背压乏汽供热系统的供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得出机组背压和循环水温度是影响乏汽利用的关键因素,以汽轮机排汽热损失最小为目标,建立了四级背压乏汽供热系统能耗分析模型。通过能耗分析模型对某600MW机组四级背压乏汽深度利用系统在不同供热时段调峰运行下的性能进行了计算分析。在低负荷段,高压侧的背压受到汽轮机排汽流量的限制,通过循环冷却系统降低低压侧的背压可提高系统能效。不论是与常规的中排供热的方式相比,还是与二级背压乏汽供热相比,四级背压乏汽深度利用系统低负荷下的供热能力明显提升。在对外供热量一样的情况下,四级背压乏汽深度利用系统相比较二级背压乏汽供热,机组的发电出力可降低131M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解耦 蒸汽射汽器 四级背压乏汽供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用燃料电池引射器设计及测试评价方法研究
13
作者 张维东 蒋三青 +3 位作者 郭文军 葛晓成 胡发跃 刘瑶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4-1061,共8页
在研究开发车用燃料电池引射器时,湿氢流量监测困难、台架技术难度大、试验成本高,并且存在安全隐患和能源浪费问题。为此,在推导空气与氢气、空气与100%RH的氢在相同工作条件下的流量变化关系式的基础上,针对110 kW燃料电池,试制引射... 在研究开发车用燃料电池引射器时,湿氢流量监测困难、台架技术难度大、试验成本高,并且存在安全隐患和能源浪费问题。为此,在推导空气与氢气、空气与100%RH的氢在相同工作条件下的流量变化关系式的基础上,针对110 kW燃料电池,试制引射器进行空气和氢气测试,并结合数值仿真分析。结果发现:车用燃料电池引射器引射流体中水蒸气质量分数达到40%~50%;在相同工作条件下,空气与氢气的体积和质量流量分别等于其气体常数比值的平方根和比值倒数的平方根,其中空气与氢气的体积和质量流量之比分别为3.786和0.2641。工作、引射和混合流体质量流量的空气实测与仿真数据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4.48%、4.54%和2.78%;空气实测数据经折算后与氢气测试数据相吻合,与湿氢的仿真数据平均偏差率分别为5.4%和6.11%;氢气测试数据经折算也与湿氢仿真数据相吻合。因此,空气测试数据经处理可以用于车用燃料电池引射器特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电池 引射器 氢气循环系统 气体动力学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至50℃车辆工况下CO_(2)喷射器的适应性研究
14
作者 杨天阳 邹慧明 +2 位作者 周晖 王春磊 田长青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2-690,共9页
为推动喷射器回收膨胀功技术的实车应用,本文开展了-30~50℃宽温区运行工况下车用压缩-引射式CO_(2)热泵系统制冷制热性能及喷射器膨胀功回收特性研究,重点分析了工作喷嘴对固定尺寸喷射器变工况适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冷工况下随着... 为推动喷射器回收膨胀功技术的实车应用,本文开展了-30~50℃宽温区运行工况下车用压缩-引射式CO_(2)热泵系统制冷制热性能及喷射器膨胀功回收特性研究,重点分析了工作喷嘴对固定尺寸喷射器变工况适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冷工况下随着环境温度升高,喷射系数递减,而升压比递增;制热工况下随着环境温度降低,喷射系数和升压比均先增大后减小;制冷工况下喷射器回收膨胀功占最大可回收膨胀功的16.7%~37.2%,制热工况下为9.9%~41.3%;以高温制冷工况设计的固定尺寸喷射器难以适应低温制热工况,偏离设计工况时,喷嘴出口过膨胀会造成激波能量损失,而低温制热工况下喷嘴出口因欠膨胀会导致喷射器无引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喷射器 CO_(2) 适应性 热泵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涡桨发动机舱引射通风冷却数值研究
15
作者 陈尧 单勇 张靖周 《航空计算技术》 2024年第1期76-81,共6页
以涡轮螺旋桨飞机的排气系统/短舱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机翼/机身/螺旋桨一体的发动机短舱仿真物理模型,采用多参考坐标系(MRF)法对螺旋桨滑流进行了模拟,并探究了不同排气管长度下发动机舱内的流动和换热情况。结果表明:在研究参数范围内... 以涡轮螺旋桨飞机的排气系统/短舱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机翼/机身/螺旋桨一体的发动机短舱仿真物理模型,采用多参考坐标系(MRF)法对螺旋桨滑流进行了模拟,并探究了不同排气管长度下发动机舱内的流动和换热情况。结果表明:在研究参数范围内,随排气管混合管段长度增加,在无滑流状态下,排气管中间环缝的引射流量上升18.3%,排气管末端环缝引射流量上升0.27 kg/s;在有滑流状态下,中间环缝引射流量保持在0.174 kg/s左右基本不变,末端环缝引射流量相对增加了35.8%,混合管段长度变化对末端环缝引射影响较大。排气管外管温度分布具有不对称性,滑流引入后,表面平均温度下降15 K,降幅4%;混合管段壁面温度受引射出口回流区和高温排气影响略有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桨发动机 排气引射 通风冷却 螺旋桨滑流 多参考坐标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结构参数对引射器引射系数影响的仿真研究
16
作者 贾德民 王晓艳 +4 位作者 王培伦 于彬彬 徐煜 陈修旻 赵建辉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7-1175,共9页
为分析引射器引射系数的显著影响因素,建立以空气为介质的引射器二维可压缩流动数值模型,基于实验数据完成了引射器模型计算准确性的校核验证.采用D最优实验设计方法设计计算矩阵,基于最小二乘法构建二阶形式的引射系数响应面预测模型,... 为分析引射器引射系数的显著影响因素,建立以空气为介质的引射器二维可压缩流动数值模型,基于实验数据完成了引射器模型计算准确性的校核验证.采用D最优实验设计方法设计计算矩阵,基于最小二乘法构建二阶形式的引射系数响应面预测模型,并基于响应面预测模型开展了引射系数显著参数及参数交互作用的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引射系数预测值和计算值的吻合性证明了响应面预测模型的准确性;扩压段长度、混合段长度、混合段直径和喷嘴出口到混合段入口距离的交互、混合段直径和混合段长度的交互、混合段长度和扩压段扩散角的交互是引射器引射系数的关键影响因素,因其对引射系数影响的P值小于0.001;扩压段扩散角、喷嘴出口到混合段距离和扩压段长度的交互、混合段长度和喷嘴出口到混合段距离的交互对引射系数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引射系数影响的主要参数;在参数显著交互作用中,影响引射系数的显著因素是变化的,取决于显著交互作用双参数的取值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射系数 参数敏感性分析 引射器 响应面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月球基地的自循环热管理及发电系统研究
17
作者 孙培杰 王长焕 +4 位作者 李双菲 王东保 吕小静 翁一武 卜劭华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6-213,共8页
针对月球基地热管理需求,根据月面热环境特点,设计了一种面向月球基地的新型自循环热管理及发电系统。系统将有机朗肯循环(ORC)和喷射制冷循环(ERC)相结合,以仪器设备散热和太阳能或核能废热为热源,以外部冷背景为冷源,系统内一部分的... 针对月球基地热管理需求,根据月面热环境特点,设计了一种面向月球基地的新型自循环热管理及发电系统。系统将有机朗肯循环(ORC)和喷射制冷循环(ERC)相结合,以仪器设备散热和太阳能或核能废热为热源,以外部冷背景为冷源,系统内一部分的工质吸收热源,通过有机朗肯循环发电,另一部分工质通过蒸发器吸收航天员日常工作环境中的热量,为航天服和科学研究提供冷量。系统不需要外部电力,可以独立运行,实现发电与制冷。经分析模型计算,在满足月球基地热量收集、传输和排散的基础上,可以实现最大废热制冷率40%以上,总废热利用效率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基地 有机朗肯循环 自循环热管理 喷射制冷循环 发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舰船燃气轮机排气系统的不同红外抑制措施实验研究
18
作者 夏文翀 张勃 +2 位作者 祝华哲 马壮 姜小荧 《中国舰船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175-181,共7页
[目的]为了有效提高舰船红外隐身能力,需降低舰船燃气轮机排气系统在3~5μm波段内的红外辐射特征。[方法]通过实验测量舰船燃气轮机排气系统在3~5μm波段内的红外辐射特征分布,对比分析喷水冷却、导流锥以及引射套筒对排气系统红外辐射... [目的]为了有效提高舰船红外隐身能力,需降低舰船燃气轮机排气系统在3~5μm波段内的红外辐射特征。[方法]通过实验测量舰船燃气轮机排气系统在3~5μm波段内的红外辐射特征分布,对比分析喷水冷却、导流锥以及引射套筒对排气系统红外辐射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基准导流锥排气引射模型,在喷水冷却条件下,舰船燃气轮机排气系统在0°,45°,90°方位角下的辐射强度分别下降了32.4%,21.9%,61.5%;未采用导流锥时,90°方位角下的辐射强度下降了40.1%;去除引射套筒之后,0°方位角下的辐射强度下降了29.5%,即喷水冷却可以较明显地抑制排气系统在大角度和小角度下的3~5μm波段内的红外辐射特征。[结论]研究成果可为舰船红外隐身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气系统 红外辐射 引射套筒 喷水冷却 导流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天然气发动机高EGR率的引射器仿真研究
19
作者 王晓艳 康天钦 +3 位作者 王培伦 贾德民 徐煜 赵建辉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7-476,共10页
针对发动机抑制爆震的难题,提出采用无功耗的引射器实现天然气发动机高废气再循环(EGR)率的技术方案.首先,完成设计工况下的引射器结构参数设计计算;然后,建立引射器仿真模型,并根据实验数据开展引射器计算模型的校核与验证;其次,对引... 针对发动机抑制爆震的难题,提出采用无功耗的引射器实现天然气发动机高废气再循环(EGR)率的技术方案.首先,完成设计工况下的引射器结构参数设计计算;然后,建立引射器仿真模型,并根据实验数据开展引射器计算模型的校核与验证;其次,对引射器引射性能随结构参数的改变进行分析,获取各结构参数对引射性能的影响规律;最后,提出了一种新的结构参数敏感性评价指标,研究了结构参数对引射性能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混合段长度和扩压段长度的增加,引射系数(μ)会随之增大;混合段直径(d_(3))、扩压段角度(θ_(s))和喷嘴出口至混合段距离(L_(NXP))的增加会导致μ先增加后减小,μ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d_(3)=46.1 mm、θ_(s)=4°和L_(NXP)=57.33 mm处;对μ影响最大的结构参数为d_(3),对应的敏感性指标为0.88,而L_(NXP)对μ的影响程度最小,敏感性指标为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射系数 敏感性分析 引射器 废气再循环 天然气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引射器与集成机械过冷的CO_(2)热泵系统性能分析
20
作者 代宝民 杨佩芳 +6 位作者 刘圣春 赵瑞瑞 曹羽 赵霖 李诚展 赵东鹏 肖鹏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50,共8页
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提升供暖系统性能,提出了基于引射器与集成机械过冷的跨临界CO_(2)热泵供暖系统(EJ-IMS),并构建热力学模型,以系统COP为目标函数,对过冷度和排气压力进行优化,并对系统在不同气候区典型城市使用的冬季供暖性能进... 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提升供暖系统性能,提出了基于引射器与集成机械过冷的跨临界CO_(2)热泵供暖系统(EJ-IMS),并构建热力学模型,以系统COP为目标函数,对过冷度和排气压力进行优化,并对系统在不同气候区典型城市使用的冬季供暖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EJ-IMS系统存在最大COP、最优过冷度和排气压力。EJ-IMS系统的最优过冷度比集成机械过冷系统(IMS)低26.44%~39.21%,最优排气压力比基本系统(BASE)和带引射器系统(EJ)低0.27%~9.37%。相比3种常规系统,EJ-IMS系统的COP和[火用]效率分别提高6.09%~37.74%和6.75%~46.02%。EJ-IMS系统的供暖性能系数(HSPF)相对3种系统提高6.89%~29.61%,其更适用于严寒地区。可为高效CO_(2)供暖系统的构建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机械过冷 引射器 跨临界CO_(2) 热泵 供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