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6篇文章
< 1 2 8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Utilization of HB-red Flower in Hybrid Cotton Breeding 被引量:2
1
作者 WANG Liu-ming,WANG Jia-bao(Shandong Cotton Research Center,Ji’nan,Shandong 250100,China)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86-,共1页
The HB-red flower trait came from the filial generation of the interspecific cross of upland cotton(Gossypium hirsutum L.) and G.bickii.It exhibits pink petals and filaments,with a large
关键词 HB The Utilization of HB-red Flower in hybrid Cotton breed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some Newly Developed Diploid Hybrids and their Breeding Value in 4x-2x Crosses
2
作者 BUQing-yun LUWen-he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2年第1期35-41,共7页
The narrow genetic base in potato (Solanum tuberosum L.) limits the progress in cultivar development.The rich diploid germplasm in the origin center of potato provide a unique resource for improvement of tetraploid po... The narrow genetic base in potato (Solanum tuberosum L.) limits the progress in cultivar development.The rich diploid germplasm in the origin center of potato provide a unique resource for improvement of tetraploid potatoes.Seven newly developed diploid hybrids with 2n pollen production,all of which have S. phureja background,were developed and evaluated for their value in potato breeding.They were crossed as male parnets to six tetraploid Solanum tuberosum cultivars,and seeds in large quantity from eleven crosses were obtained.Main agronomic traits,such as tuber yield,tuber number,mean tuber weight,tuber shape,eye depth,skin smoothness,flesh color,and specific gravity,were measured for 4x 2x tetraploid progenies in seedling generation,and their parents as well.All of the diploid hybrids had some merit for specific traits and the DH39 was more promising;high specific gravity trait in some diploid hybrids was successfully introgressed into tetroploid progenies via 4x 2x crosses.These diploid hybrids have potential value in potato bree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TATO diploid hybrid 2n pollen 4x 2x cross breed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芥菜新品种福芥3号的选育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双照 李永平 +4 位作者 蒋春艳 丘启松 黄发茂 薛珠政 万正杰 《长江蔬菜》 2025年第8期28-31,共4页
福芥3号是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雄性不育技术育成的芥菜杂种一代新品种,属大叶芥变种。株型半直立,株高85.99 cm,开展度74.01 cm,叶片倒卵形、无裂刻、叶色绿,最大叶长86.04 cm、叶宽39.33 cm,叶柄有... 福芥3号是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雄性不育技术育成的芥菜杂种一代新品种,属大叶芥变种。株型半直立,株高85.99 cm,开展度74.01 cm,叶片倒卵形、无裂刻、叶色绿,最大叶长86.04 cm、叶宽39.33 cm,叶柄有蜡粉、白绿色,叶柄长3.86 cm、叶柄宽5.06 cm、叶柄厚1.14 cm,叶柄细窄圆。莲座叶11.56片,平均单株总质量1.36 kg,定植至开花85 d,平均667 m^(2)产量4669.97 kg,抗逆性好。适宜福建省秋冬季节及气候相似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芥菜 杂种一代 福芥3号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瓣大花紫薇‘云裳’的有性杂交亲和性分析
4
作者 李冰 孙利娜 +2 位作者 陈尔 唐军荣 林茂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48-1855,共8页
本研究探讨重瓣大花紫薇‘云裳’(Lagerstroemia speciosa‘Yunchang’)的有性杂交亲和性,以重瓣大花紫薇‘云裳’作为母本,并以大花紫薇(紫色)、大花紫薇(粉红色)、‘红火箭’紫薇、毛萼紫薇、南洋紫薇、绒毛紫薇、‘红叶’紫薇为父本... 本研究探讨重瓣大花紫薇‘云裳’(Lagerstroemia speciosa‘Yunchang’)的有性杂交亲和性,以重瓣大花紫薇‘云裳’作为母本,并以大花紫薇(紫色)、大花紫薇(粉红色)、‘红火箭’紫薇、毛萼紫薇、南洋紫薇、绒毛紫薇、‘红叶’紫薇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进行花粉生活力、柱头可授性检测,杂交、杂种萌发、授粉后花粉管萌发、花粉生长的荧光观察等试验,系统分析重瓣大花紫薇‘云裳’在有性繁殖过程中的杂交亲和性。研究结果表明:(1)重瓣大花紫薇‘云裳’的柱头全天都具备授粉能力,尤其在上午10:00—12:00达到最强,此时柱头表面呈深蓝色,并伴有大量气泡产生;(2)重瓣大花紫薇‘云裳’与大花紫薇(粉红色)杂交组合的坐果率、果实纵径、千粒重及出苗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合,即坐果率为22.2%,果实纵径为19.45 mm,千粒重为7.9 g,出苗率为8.7%,重瓣大花紫薇‘云裳’与‘红火箭’紫薇杂交组合产生的种子数最多,达153粒,而与南洋紫薇杂交组合未能结实,发现重瓣大花紫薇‘云裳’与大花紫薇(粉红色)杂交存在严重的远缘杂交障碍,特别是重瓣大花紫薇‘云裳’与南洋紫薇杂交亲和性更低。(3)通过选取坐果率高和低的组合进行荧光显微观察发现,授粉后0~48 h,坐果率较低的组合柱头上未见花粉萌发现象。而坐果率高的组合在授粉0 h和2 h也未见花粉粒萌发;但在授粉4 h和6 h观察到少数花粉管开始生长,并伴随着大量胼胝质在柱头上聚集以及花粉管断裂现象。授粉8 h和24 h,花粉管生长现象更加显著。授粉48 h,花粉管已生长至花柱位置,并伴随大量胼胝质干扰和花粉管扭曲现象。这些观察结果揭示了重瓣大花紫薇‘云裳’的有性杂交障碍可能源于柱头上大量胼胝质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瓣大花紫薇‘云裳’ 杂交育种 亲和性 荧光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的理论与实践
5
作者 郑琪 赵李 +3 位作者 李滨 李宏伟 吉万全 张学勇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9-299,共11页
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口粮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是异源六倍体,拥有众多野生、半野生近缘植物,为其遗传改良提供了丰富的基因资源。我国小麦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工作始于20世纪50... 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口粮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是异源六倍体,拥有众多野生、半野生近缘植物,为其遗传改良提供了丰富的基因资源。我国小麦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历经30多年的学习、探索和实践,于80年代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小麦染色体工程理论和技术体系,后经外源染色体片段分子鉴定技术的不断改良,特别是在国家项目持续支持下,我国学者近些年完成了多个外源抗病基因的克隆和机理解析,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以李振声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为我国小麦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做出了杰出贡献。李振声院士也因其在该领域的突出贡献于2024年国庆前夕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本文以我国小麦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工程育种发展的历史为主线,概括总结了老一辈科学家的贡献与成就,并对最近5年的突出进展进行了简要梳理,以致敬先辈、激励来者,为种质资源的创新、外源基因的转移、克隆及利用继续努力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远缘杂交 染色体工程育种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熟小麦品种扬麦37主要目标性状的遗传构成分析
6
作者 吕国锋 范金平 +7 位作者 吴素兰 张晓 赵仁慧 李曼 王玲 高德荣 别同德 刘健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38-1547,共10页
冬春小麦杂交是拓宽小麦品种遗传基础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冬春杂交育成品种扬麦37及其母本春性品种镇麦9号和父本半冬性品种邯6172的生育期、产量相关性状、抗病性和品质等育种目标性状的测定以及64个上述性状相关基因的分子检测,分析扬... 冬春小麦杂交是拓宽小麦品种遗传基础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冬春杂交育成品种扬麦37及其母本春性品种镇麦9号和父本半冬性品种邯6172的生育期、产量相关性状、抗病性和品质等育种目标性状的测定以及64个上述性状相关基因的分子检测,分析扬麦37的遗传构成以及育种目标性状相关基因在育种过程中的选择情况。结果表明,扬麦37比镇麦9号成熟期早4 d。扬麦37与镇麦9号株高相近,每平方米穗数和千粒重介于双亲之间,每穗粒数高于双亲。扬麦37和镇麦9号均为中抗小麦赤霉病,和邯6172均感小麦白粉病和黄花叶病。扬麦37蛋白质含量和镇麦9号相近,面团稳定时间明显低于镇麦9号。母本镇麦9号和父本邯6172对扬麦37的遗传贡献率分别为62.5%和37.5%。扬麦37与母本镇麦9号的春化、光周期和开花基因单倍型相同。扬麦37遗传了镇麦9号的矮秆基因Rht-B1b,以及母本TaGS-D1和TaSus2-2B以及父本TaSus1-7A的高粒重单倍型。扬麦37遗传了母本镇麦9号的抗赤霉病QTL QFhs.crc-2D,丢失了母本的抗白粉病基因Pm21和抗黄花叶病QTL QYm.nau-2D。扬麦37与镇麦9号同为抗穗发芽单倍型Sdr-B1a和Vp-1Bc。扬麦37不含镇麦9号优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igh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HMW-Gs)组合1Dx5+1Dy10,但引入了对面筋强度有负向效应的1RS·1BL易位系。对开花期、抗穗发芽等基因的选择是扬麦37双亲特异基因不均等分配的主要原因,Pm21、QYm.nau-2D、1Dx5+1Dy10在品种选育过程中丢失和1RS·1BL导入是扬麦37与母本镇麦9号抗病性和品质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冬春小麦杂交 育种性状 功能基因 遗传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50年杂交水稻育种回顾、成就及展望
7
作者 邓国富 戴高兴 陈韦韦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116,共12页
广西是我国最早开展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省(区)之一,50年来,广西水稻育种工作者在杂交水稻三系配套、优质化育种及机理解析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性成就。在三系杂交水稻配套中最早筛选出6个一代恢复系中的4个(泰引1号、IR24、IR665和IR2... 广西是我国最早开展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省(区)之一,50年来,广西水稻育种工作者在杂交水稻三系配套、优质化育种及机理解析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性成就。在三系杂交水稻配套中最早筛选出6个一代恢复系中的4个(泰引1号、IR24、IR665和IR26),上世纪80年代,在国内首次利用野生稻血缘育成优质强恢复系桂99,以之配组育成的杂交水稻品种达405个,成为全国第二代三大恢复系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率先育成达国标优质米标准的秋优1025、美优998、百优838等系列优质杂交水稻品种,成为华南稻区乃至全国优质杂交水稻主推品种;近年来育成的以野香优莉丝、又香优丝苗等为代表的香型优质杂交水稻品种成为全国高档香型优质杂交籼稻标杆,多次获全国优质稻食味品质鉴评金奖,获奖数量居全国首位;克隆了Os MKK3、GNP12等粒型和垩白新基因并阐述了香型杂交水稻品质形成的分子基础。50年来,广西共育成杂交水稻品种1187个,在全国乃至东盟国家累计推广应用超过4081.00万hm2,为推动我国杂交水稻科技进步尤其是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展望未来,广西杂交水稻育种将面向产业需求,突出特色优势,创新“香软优、丰抗美”育种目标,创建“一增、二提、三降”育种方法,采用多性状协同改良育种技术,重点培育香型优质杂交籼稻新品种,以满足消费者和市场对高档香型优质稻米的多元化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稻米品质 优质化 育种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时可延展水稻辅助授粉无人飞机设计与作业参数优选
8
作者 姜锐 林键沁 +3 位作者 林宗辉 刘爱民 邓孔洪 周志艳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9-239,共11页
无人飞机在杂交水稻制种辅助授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现有电动农用无人飞机续航时间短,换电频次高,难以充分利用短暂的有效授粉时间窗口,影响授粉效率。为解决无人飞机辅助授粉续航时间短的问题,同时优选作业参数以提高辅助授粉作业效果... 无人飞机在杂交水稻制种辅助授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现有电动农用无人飞机续航时间短,换电频次高,难以充分利用短暂的有效授粉时间窗口,影响授粉效率。为解决无人飞机辅助授粉续航时间短的问题,同时优选作业参数以提高辅助授粉作业效果,本文设计了一种采用多电池组分时并联配电方案的航时可延展辅助授粉无人飞机,最大续航时间达到50 min。采用基于LBM(Lattice Boltzmann method)的数值模拟方法对样机旋翼产生的下洗风场进行了仿真,优选出飞行速度4.5 m/s和飞行高度2 m(距离父本冠层)的作业参数。为验证样机辅助授粉效果和优选作业参数的有效性,设计了样机、四旋翼、六旋翼3种机型杂交水稻制种田间辅助授粉对比试验,并通过采集单视野平均花粉粒数、结实率、制种产量以及续航时间4个维度数据进行离差标准化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样机试验续航时间(42 min)、辅助授粉作业效率(10.5 hm^(2)/架次)、单视野平均花粉粒数(6.98粒,农艺上要求至少3粒)和制种产量(1996.5 kg/hm^(2))以及综合评分均优于另外两种对照机型。研究结果可为提高杂交水稻制种无人飞机辅助授粉效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飞机 杂交水稻制种 辅助授粉 续航时间 风场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用向日葵杂交种YDF309选育报告
9
作者 贾秀苹 冯海 +5 位作者 武永陶 闫筱苗 张雷雷 王文君 柳延涛 赵玮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317-321,共5页
油葵具有耐盐碱、耐瘠薄、适应性广等特性,是生物治理及开发盐碱地的首选作物之一,通过油葵优良品种选育,对扩大盐碱地利用及保障粮油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以选育抗盐碱油葵新品种为目标,以自育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FH030A为母本、... 油葵具有耐盐碱、耐瘠薄、适应性广等特性,是生物治理及开发盐碱地的首选作物之一,通过油葵优良品种选育,对扩大盐碱地利用及保障粮油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以选育抗盐碱油葵新品种为目标,以自育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FH030A为母本、恢复系JY009R为父本选育出了抗盐碱油葵杂交种YDF309。2020—2021年参加多点区域试验,2 a 16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3989.7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葵杂2号增产12.86%。2021—2022年参加多点生产试验,2 a 16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4159.12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葵杂2号增产16.32%。该品种生育期101 d,平均株高166 cm,茎粗2.63 cm,叶片数28片,盘形平,花盘直径20.31 cm,花盘倾斜度4级,百粒重7.20 g,结实率85.40%,出仁率74.0%。适宜在甘肃省酒泉市、武威市、白银市和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及其他类似生态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用向日葵 杂交种 YDF309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粉专用型晚籼杂交稻新品种澜优151的选育与应用
10
作者 游晴如 王洪飞 +6 位作者 陈春霞 董瑞霞 郑菲艳 涂诗航 房贤涛 周鹏 黄庭旭 《福建稻麦科技》 2025年第1期6-10,共5页
澜优151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自育的高直链淀粉含量水稻三系不育系澜达A与高配合力恢复系江恢151配组培育而成的晚籼三系杂交水稻新品种,于2022年通过了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澜优151具有良好的丰产性与稳产性,中抗稻瘟病... 澜优151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自育的高直链淀粉含量水稻三系不育系澜达A与高配合力恢复系江恢151配组培育而成的晚籼三系杂交水稻新品种,于2022年通过了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澜优151具有良好的丰产性与稳产性,中抗稻瘟病,直链淀粉含量高达29.3%,可作为米粉加工专用稻。介绍了澜优151的选育过程、品种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以及高产栽培和制种技术的关键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粉 杂交水稻 澜优151 高直链淀粉含量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加糯玉米新品种沈糯20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11
作者 朱敏 郭涛 +3 位作者 张曼册 李凤海 钟雪梅 王宏伟 《辽宁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88-90,共3页
沈糯20号是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玉米研究所以自交系SY-KN167为母本、自交系SY-sh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白色甜加糯玉米新品种,该品种综合性状优良、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强、穗型美观、籽粒饱满、抗病性强,适宜在辽宁地区或相似生态区种植。... 沈糯20号是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玉米研究所以自交系SY-KN167为母本、自交系SY-sh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白色甜加糯玉米新品种,该品种综合性状优良、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强、穗型美观、籽粒饱满、抗病性强,适宜在辽宁地区或相似生态区种植。该品种于2023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辽审玉202301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加糯玉米 沈糯20号 品种选育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矮秆抗倒极早熟油葵杂交种F60的选育与应用
12
作者 王德兴 宋殿秀 +5 位作者 依兵 赵明珠 刘晓宏 刘金刚 曹瑀轩 冯良山 《辽宁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90-92,共3页
油葵F60是以雄性不育系150A和恢复系298R组配的矮秆、抗倒伏、极早熟油用型向日葵杂交种。在2006、2007年油葵产量比较试验中籽粒产量达216.93 kg/667m^(2),增产6.53%;生产示范试验中籽粒产量217.60 kg/667m^(2),增产4.30%。在辽宁沈阳... 油葵F60是以雄性不育系150A和恢复系298R组配的矮秆、抗倒伏、极早熟油用型向日葵杂交种。在2006、2007年油葵产量比较试验中籽粒产量达216.93 kg/667m^(2),增产6.53%;生产示范试验中籽粒产量217.60 kg/667m^(2),增产4.30%。在辽宁沈阳、朝阳及吉林、内蒙古、宁夏、新疆、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油葵适应性试种、示范试验中,籽实产量高,表现突出,是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油用型向日葵杂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葵杂交种 极早熟 F60 选育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胁迫对平菇亲本和杂交子菌丝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13
作者 刘国丽 陈珣 +2 位作者 马晓颖 赵玉梅 龚娜 《中国食用菌》 2025年第4期58-62,共5页
以22个平菇杂交子及2个亲本菌株为试材,评价在25℃和35℃下菌丝生长情况,选取高温生长快的菌株进行38℃高温胁迫(24、48、72 h),探索高温胁迫对菌株的抗氧化酶活性(POD、SOD、GR)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明显抑制平菇菌丝的生长速度,菌株Z... 以22个平菇杂交子及2个亲本菌株为试材,评价在25℃和35℃下菌丝生长情况,选取高温生长快的菌株进行38℃高温胁迫(24、48、72 h),探索高温胁迫对菌株的抗氧化酶活性(POD、SOD、GR)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明显抑制平菇菌丝的生长速度,菌株Z146、M29、M14、Z128、Z52、Z119在热图聚类分析中聚为一类,具有较好的耐高温能力。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6个耐高温菌株的POD酶活性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高温胁迫72 h后,菌株Z52的SOD、GR酶活性和菌株Z119的GR酶活性比25℃时增加,且高于亲本菌株以及其他杂交菌株。通过此次初步筛选获得超亲耐高温杂交子2个,为平菇品种选育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菇 耐高温菌株 杂交育种 过氧化物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谷胱甘肽还原酶 热图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长粒型籼粳杂交稻新品种浙优77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
14
作者 祁永斌 王林友 +2 位作者 吕向朝 蒋根水 张浩迪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838-842,共5页
长粒型籼粳杂交稻新组合浙优77是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谷之雨(浙江湖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种业集团合作选育的中熟三系籼粳杂交稻组合,以长粒粳型不育系浙杭K68A(浙75A)为母本、广亲和偏籼型恢复系浙恢F27... 长粒型籼粳杂交稻新组合浙优77是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谷之雨(浙江湖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种业集团合作选育的中熟三系籼粳杂交稻组合,以长粒粳型不育系浙杭K68A(浙75A)为母本、广亲和偏籼型恢复系浙恢F27为父本配组而成,2024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浙审稻2024017)。浙优77具有产量高、米质优、转色好、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合在浙江省及周边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本文对浙优77的选育、品种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做了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优77 长粒型籼粳杂交稻 选育 特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食用菌育种研究现状 被引量:1
15
作者 谷莉 高琪 +5 位作者 严冬 宋爽 王守现 刘宇 宗宪春 范阳阳 《蔬菜》 2025年第6期27-42,共16页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和消费国,食用菌产业在乡村振兴和食物安全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本文系统综述了我国食用菌育种的研究现状,包括品种认定、新品种保护、专利申请情况、主要育种技术及栽培品种选育方法。研究发现,我...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和消费国,食用菌产业在乡村振兴和食物安全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本文系统综述了我国食用菌育种的研究现状,包括品种认定、新品种保护、专利申请情况、主要育种技术及栽培品种选育方法。研究发现,我国食用菌育种技术从传统的人工选择育种逐步发展为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育种、诱变育种及分子育种等多技术融合的现代育种体系;其中,杂交育种在香菇等主栽品种选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分子育种技术的应用虽起步较晚,但展现出巨大潜力。此外,文章分析了我国食用菌产业在品种保护、基础研究及技术创新方面的不足,并建议加强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深化分子育种研究,以促进食用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育种 品种保护 品种登记 分子育种 杂交育种 原生质体融合 诱变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柚×华柑4号杂交后代柑橘果实相关性状遗传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程瀚远 郑杰荣 +2 位作者 徐宸宇 伊华林 吴巨勋 《果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1,共10页
【目的】探讨以HB柚为母本、华柑4号为父本的杂交后代群体果实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为杂交育种亲本的选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该组合53个杂交后代果实的单果质量、纵径、横径、果皮厚度及维生素C、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 【目的】探讨以HB柚为母本、华柑4号为父本的杂交后代群体果实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为杂交育种亲本的选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该组合53个杂交后代果实的单果质量、纵径、横径、果皮厚度及维生素C、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性状指标,分析杂交后代的遗传规律。【结果】HB柚×华柑4号组合后代果实形状出现了4种类型,以高扁圆形、圆形或近圆形、椭圆形为主,比例分别为41.51%、39.62%和13.21%;果皮颜色在杂交群体后代中出现3种性状类型,分别为橙红色、橙色和黄色,比例分别为7.50%、62.26%和30.19%;果肉颜色只出现橙色和黄色2种性状类型,比例分别为60.37%和39.62%。子代果实成熟期除1株中熟品系外,其余52株在12月下旬之后成熟,均比父母本更晚成熟。杂交后代单果质量、纵径和横径呈现趋中偏小变异;果形指数、果皮厚度、种子数和可食率呈现趋中变异;出汁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固酸比表现为趋低遗传趋势;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呈现出超亲趋势。【结论】推测HB柚×华柑4号杂交后代的成熟期趋向父本遗传,单果质量、纵径、横径、果皮厚度及维生素C、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性状可能是受多个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杂交育种 杂交后代 果实性状 遗传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标记技术的马尾松和火炬松杂交子代鉴定与抗性评价
17
作者 李俊 刘青华 +4 位作者 高凯 张振 丰忠平 周志春 金国庆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1-189,共9页
[目的]早期快速精准鉴定马尾松和火炬松杂交子代,选育高抗马尾松×火炬松家系,以期更好地防控松材线虫病。[方法]本研究以马尾松为母本,火炬松为父本进行杂交,比对火炬松和油松基因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筛选马尾松与火炬松种间特... [目的]早期快速精准鉴定马尾松和火炬松杂交子代,选育高抗马尾松×火炬松家系,以期更好地防控松材线虫病。[方法]本研究以马尾松为母本,火炬松为父本进行杂交,比对火炬松和油松基因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筛选马尾松与火炬松种间特异性引物,对杂交后代进行扩增条带分析,建立马尾松×火炬松快速鉴定体系,通过接种松材线虫评价筛选高抗家系。[结果]从150对引物中筛选出12对引物组合用于鉴定,特异性强,稳定性好,且扩增率高。F1代29个家系共88个样本,其中81株鉴定为杂交植株,杂种率为92.05%;F2代21个家系共688个样本,其中279株为杂交植株,杂种率为40.55%;对马尾松×火炬松F2代13个家系进行抗性评价,获得5个高抗家系。[结论]12对引物组合可作为马尾松和火炬松杂交子代真实性鉴定,筛选获得5个高抗家系,为松材线虫病防控和抗性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火炬松 分子标记 杂种鉴定 抗性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见×鄂柑一号杂交F_(1)代亲缘关系及单多胚性鉴定
18
作者 宋放 羊林鑫 +7 位作者 王策 蒋迎春 何利刚 王志静 马小方 张豫 宋鑫 吴黎明 《果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7-968,共12页
[目的]利用分子标记检测技术进行杂种鉴定和单多胚性检测,为柑橘新品种选育提供种质资源。[方法]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130株清见×鄂柑一号的杂交后代进行鉴定和亲缘关系分析,并结合形态学观察对杂交后代进行单多胚鉴定。[结果]引物CH... [目的]利用分子标记检测技术进行杂种鉴定和单多胚性检测,为柑橘新品种选育提供种质资源。[方法]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130株清见×鄂柑一号的杂交后代进行鉴定和亲缘关系分析,并结合形态学观察对杂交后代进行单多胚鉴定。[结果]引物CHR2-2、CHR8-3和CHR8-4能够对99.23%的杂种后代进行鉴定。通过聚类分析,大多数杂交后代与母本清见的亲缘关系比父本鄂柑一号亲缘关系近。通过对130株清见×鄂柑一号杂交后代进行单多胚鉴定分析,发现后代中多单胚和多胚子代分离比例为1∶2.42。对已挂果的44个杂交后代进行统计,发现单胚与多胚子代的比例为1∶2.38,且其中84.09%与分子标记检测结果一致。[结论]筛选出特异性引物CHR2-2、CHR8-3、CHR8-4可用于以清见为母本的杂交组合鉴定,柑橘单多胚性状可能受有害变异或多个位点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杂交育种 分子标记 亲缘关系 SSR 单多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杂交中籼稻Y两优919高产制种技术 被引量:3
19
作者 夏祥华 任代胜 +2 位作者 丁卫东 翁同相 汤修竹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2期14-17,共4页
Y两优919是以Y58S为母本,R919为父本选育出的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本文介绍了其亲本特性以及高产制种技术。Y58S是配合力优良、制繁种产量高的广适型水稻光温敏不育系;R919是抗倒、抗病且配合力强的优势恢复系。Y两优919可在闽西北海拔... Y两优919是以Y58S为母本,R919为父本选育出的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本文介绍了其亲本特性以及高产制种技术。Y58S是配合力优良、制繁种产量高的广适型水稻光温敏不育系;R919是抗倒、抗病且配合力强的优势恢复系。Y两优919可在闽西北海拔300~500 m的地区进行烟后制种。高产制种技术包括合理安排父、母本播差期,以父本5月中旬、母本6月中旬播种为宜;选择背风向阳、排灌方便且肥力水平中上的田块作秧田,采用适宜的播种量,药剂浸种消毒,同时施足基肥,适时适量追肥,科学管水和适时防治病虫草害,以培育壮秧;烟叶采收后及时打田除草移栽,设置父母本行比1∶8;大田全生育期做到浅水插秧、寸水返青、薄水分蘖、苗够晒田、寸水孕穗以及干湿壮籽;施足基肥,视秧苗长势适当追肥;根据田间实际情况和当地病虫害测报及时防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和穗颈瘟等病虫害;该品种制种的理想花期相遇标准以父本始穗期较母本迟2 d为佳,根据田间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花期;见穗25%~30%时,喷施“九二○”植物生长调节剂,以确保齐穗和授粉,提高结实率;及时除杂保纯,去除早熟和异形株;拉花结束后及时割除父本,田间90%籽粒黄熟时收割。本文为相关杂交水稻高产制种及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两系组合 Y两优919 品种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杂交育种成本分析
20
作者 杨颖颖 于萌 +2 位作者 杨静 赵政阳 杨亚州 《果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44-1251,共8页
【目的】结合苹果杂交育种实践,统计育种过程中的各项费用支出,为降低育种成本、提高育种效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涵盖杂交种子获得、温室育苗、实生苗培育、嫁接后优系筛选四个阶段,分别从劳务费、材料费、土地使用费三种类型,对杂... 【目的】结合苹果杂交育种实践,统计育种过程中的各项费用支出,为降低育种成本、提高育种效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涵盖杂交种子获得、温室育苗、实生苗培育、嫁接后优系筛选四个阶段,分别从劳务费、材料费、土地使用费三种类型,对杂交育种从授粉到选出优系的费用支出做出统计。【结果】在杂交规模10 000株的情况下,平均单株成本约为122.2元。杂交种子获得阶段的费用支出占总支出的0.7%、温室育苗阶段占0.9%、实生苗培育阶段占3.2%、嫁接后优系筛选阶段占95.2%。在不同支出类型中,劳务费占比49.9%,材料费和土地使用费分别占37.9%和12.2%。【结论】在杂交育种的不同阶段中,嫁接后优系筛选阶段的成本最高;在不同支出类型中,劳务费的支出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杂交育种 成本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