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8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improved model for predicting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at multi-layered rock interface
1
作者 WEN Min-jie XIE Jia-hao +4 位作者 LI Li-chen TIAN Yi EL NAGGAR M.Hesham MEI Guo-xiong WU Wen-b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1期229-243,共15页
This study proposes a general imperfect thermal contact model to predict the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at the interface among multi-layered composite structures.Based on the Green-Lindsay(GL)thermoelastic theory,semi... This study proposes a general imperfect thermal contact model to predict the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at the interface among multi-layered composite structures.Based on the Green-Lindsay(GL)thermoelastic theory,semi analytical solutions of temperature increment and displacement of multi-layered composite structures are obtained by using the Laplace transform method,upon which the effects of thermal resistance coefficient,partition coefficient,thermal conductivity ratio and heat capacity ratio on the responses a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eneralized imperfect thermal contact model can realistically describe the imperfect thermal contact problem.Accordingly,it may degenerate into other thermal contact models by adjusting the thermal resistance coefficient and partition coeffic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layered structures general thermal contact model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GL thermoelastic theory Laplace transfor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inforcement strength reduction in FEM for mechanically stabilized earth structures
2
作者 薛剑峰 陈建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7期2691-2698,共8页
The factor of safety of mechanically stabilized earth(MSE) structures can be analyzed either using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LEM) or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SRM) in finite element/difference method. In LEM, the stren... The factor of safety of mechanically stabilized earth(MSE) structures can be analyzed either using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LEM) or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SRM) in finite element/difference method. In LEM, the strengths of the reinforcement members and soils are reduced with the same factor. While using the SRM, only soil strength is reduced during the calculation of the factor of safety. This causes inconsistence in calculating the factor of safety of the MSE structures. To overcome this, an iteration method is proposed to consider the strength reduction of the reinforcements in SRM. The method is demonstrated by using PLAXIS, a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ctor of safety converges after a few iterations. The reduction of strength has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factor of safety depending on the properties of the reinforcements and the soil, and failure mo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chanically stabilized earth structures factor of safety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iterative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nsor monitoring of a newly designed foundation pit supporting structure 被引量:3
3
作者 杨宇友 吕建国 +1 位作者 黄学刚 涂晓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4期1064-1070,共7页
A new type of pit supporting structure, which was tested and verified using the sensor monitoring technology, was presented. The new supporting structure is assembled by prefabricated steel structural units. The adjac... A new type of pit supporting structure, which was tested and verified using the sensor monitoring technology, was presented. The new supporting structure is assembled by prefabricated steel structural units. The adjacent steel structural units are jointed with fasteners, and each steel structural unit has a certain radian and is welded by two steel tubes and one piece of steel disc. In order to test and verify the reliability of the new supporting structure, the field tests are designed. The main monitoring programs include the hoop stress of supporting structure, lateral earth pressure, and soil deformation. The monitoring data of the field tests show that the new supporting structure is convenient, reliable and sa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undation pit supporting structure sensor monitoring earth pressur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WC-20Co-1Y_2O_3 cemented carbide by hot-press and liquid phase sintering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立 陈述 +1 位作者 W.D.Schubert 黄伯云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4年第2期119-123,共5页
Ultrafine tungsten carbide and fine cobalt as well as nano yttrium oxide powders were used as the raw materials. The effects of hot-press below the eutectic temperature and conventional liquid phase sintering on the s... Ultrafine tungsten carbide and fine cobalt as well as nano yttrium oxide powders were used as the raw materials. The effects of hot-press below the eutectic temperature and conventional liquid phase sintering on the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WC-20Co-1Y2O3 cemented carbide were studied. It is shown that hot-pressed alloy has the character of isotropic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with homogeneous and ultrafine WC grains. However, the ultrafine and fully-densified structure is developed at the cost of the presence of large amount of cobalt-lake (unevenly distributed binder phase), and thus lower strength. Yttrium oxide in the alloy cannot play the role of grain growth inhibitor fully when cemented carbide with high content of cobalt and ultrafine raw materials is sintered at high liquid phase sintering temperature. Peculiar platelet-enhanced bi-model structure is formed in WC-20Co-1Y2O3 cemented carbide by conventional liquid phase sintering, which points out that yttrium oxide in the alloy facilitates the formation of plate-like WC gr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mented carbide rare earth plate-like WC grain bi-model struc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2,4-C_7H_(11))_3Ln(Ln=Dy,Er)
5
作者 ZHANGSuo-Bo LIUJu-Zheng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30-335,共6页
The reaction of LnCl 3 with two equivalents of 2,4-dimethyl-pentadienyl potassium affords (2,4-C 7H 11 ) 3Ln(Ln=Dy,Er). The compound (2,4-C 7H 11 ) 3Dy(1), crystallized from a mixed solvent of hexane and THF has a tri... The reaction of LnCl 3 with two equivalents of 2,4-dimethyl-pentadienyl potassium affords (2,4-C 7H 11 ) 3Ln(Ln=Dy,Er). The compound (2,4-C 7H 11 ) 3Dy(1), crystallized from a mixed solvent of hexane and THF has a triclinic space group Pl with a =1 270 2(2) nm, b = 1 290 8(2) nm, c =0 847 9(2) nm, α =91 48(2)°, β =108 41(2)°, γ =118 41(2)°, Z =2. The compound (2,4-C 7H 11 ) 3Er(2) was crystallized from toluene in triclinic P l- with a =0 909 5(3) nm, b =1 407 2(3) nm, c =1.657 7(6) nm, α =106 66(2)°, β =93 77(3)°, γ =89 76(2)°, Z =4. Both structures were solved by using direct methods and refined by block-matrix least-squares to final values of R =0 039 for 1 and R =0 067 for 2. A comparison of some significant structural parameters in (2,4-C 7H 11 ) 3Ln(Ln=Dy,Er) with those from other analogues (2,4-C 7H 11 ) 3Ln(Ln=Nd,Gd) was ma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4-二甲基戊二烯 稀土有机化合物 合成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掺杂对LiCoO_(2)电子结构及Li+迁移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6
作者 张旭昀 于馥瑶 +1 位作者 王勇 谭秀娟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6-1112,共7页
LiCoO_(2)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优异的体积能量密度。但其在高电压条件下的结构稳定性差,这会导致LiCoO_(2)的性能下降。稀土元素掺杂是改良LiCoO_(2)性能的有效手段,但掺杂改性机理目前在原子与电子尺度层面尚需进一步明确。采... LiCoO_(2)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优异的体积能量密度。但其在高电压条件下的结构稳定性差,这会导致LiCoO_(2)的性能下降。稀土元素掺杂是改良LiCoO_(2)性能的有效手段,但掺杂改性机理目前在原子与电子尺度层面尚需进一步明确。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Ce掺杂对LiCoO_(2)电子结构及Li+迁移性质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Ce掺杂显著扩大了晶胞体积,降低了晶胞内的电荷密度,减少相互作用的强度,使晶胞更加稳定。LiCoO_(2)在Ce掺杂后由半导体特性转变为金属性,增加了载流子密度,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能。经过Ce掺杂后,Li+的迁移势垒相比未掺杂时降低了93.12%。这主要是因为Ce掺杂导致Li层厚度增加,使得锂离子更容易发生迁移,从而提升电池的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掺杂 锂离子电池 电子结构 Li+迁移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结构理论视角下稀土元素可视化设计研究
7
作者 韩冬楠 曹雅馨 +1 位作者 李源河 杨宗越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9-45,共7页
通过理论分析与设计实践,探索并构建稀土元素叙事性可视化的设计路径,提升稀土元素科学信息的可视化表现力,并增强其在公众认知和科学传播中的有效性。对叙事结构理论和叙事性可视化进行相关背景综述,分析稀土元素的基本概况,进而构建... 通过理论分析与设计实践,探索并构建稀土元素叙事性可视化的设计路径,提升稀土元素科学信息的可视化表现力,并增强其在公众认知和科学传播中的有效性。对叙事结构理论和叙事性可视化进行相关背景综述,分析稀土元素的基本概况,进而构建稀土元素叙事性可视化设计路径,主要包括确立叙事主题、构建叙事结构、产出叙事原型和设置叙事情节,并通过设计实践应用。构建将复杂科学信息转化为清晰直观易理解的叙事性可视化设计理论框架,明确设计路径为设计流程提供指导,有助于更广泛地普及稀土元素相关知识,增强公众对稀土元素的理解与关注。同时丰富叙事性可视化的理论体系,并为科学传播提供新颖的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结构理论 叙事性可视化设计 稀土元素 设计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岩体结构面动力特性与致灾效应研究进展
8
作者 单仁亮 柏皓博 +4 位作者 孙鹏 李泳臻 吴浩田 肖圣超 窦浩宇 《爆炸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41,共21页
随着全球资源需求的持续上升,深部地下工程的开发规模不断扩大,面临日益复杂的地质条件和高地应力环境。这种转变使得深部含结构面岩体的动力特性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为此,首先对结构面的动剪切和动拉压特性进行了系统总结... 随着全球资源需求的持续上升,深部地下工程的开发规模不断扩大,面临日益复杂的地质条件和高地应力环境。这种转变使得深部含结构面岩体的动力特性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为此,首先对结构面的动剪切和动拉压特性进行了系统总结,并深入分析了多种因素对结构面动力行为的影响。然后,探讨了结构面效应对岩体动力特性的影响,特别是对岩体动强度和动变形的作用。此外,针对常见的深部动力灾害,如岩爆、大变形和冲击地压,梳理了其触发机制和防治技术,强调了建立有效理论和技术体系的重要性。最后,对未来深部岩体结构面动力特性及动力灾害防控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呼吁结合新兴技术与理论方法,以提升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从而提高工程实践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工程 结构面 动力特性 致灾效应 防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路交通工程声屏障自适应建模技术研究
9
作者 高志亮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2-228,共7页
为解决陆路交通工程声屏障传统二维设计工作效率低、三维可视化和成果交付手段不足等难题,基于GIS+BIM技术,采用B/S架构研发陆路交通工程综合选线系统声屏障建模与设计模块。系统接入地理地质基础数据服务,在数字地球上加载海量多元异... 为解决陆路交通工程声屏障传统二维设计工作效率低、三维可视化和成果交付手段不足等难题,基于GIS+BIM技术,采用B/S架构研发陆路交通工程综合选线系统声屏障建模与设计模块。系统接入地理地质基础数据服务,在数字地球上加载海量多元异构数据,创建地理地质场景。系统根据建模参数和地形地质条件,实现陆路交通工程路基、桥梁、隧道、车站、附属设施等主要构筑物快速建模。依据陆路交通工程声屏障通用图,构建声屏障通用模型库;总结声屏障设置原则;通过GIS软件标准化处理或遥感解译处理,形成居民建筑物标准矢量数据;基于系统坐标转换和投影计算能力,总结提炼声屏障自适应布设算法;依据声屏障设置原则,实现声屏障自适应建模功能,并具备更新和修改功能,同时完成声屏障工程数量统计。系统对于陆路交通工程100 km项目完成声屏障自适应建模仅需1~3 min,显著提高陆路交通工程声屏障设计工作效率,扩展了声屏障三维可视化和成果交付手段,为方案比选和项目决策提供数据支撑。研究成果丰富了陆路交通项目声屏障三维数据资产与成果应用,完善陆路交通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运维等全生命周期一体化作业体系,实现陆路交通工程环境保护设计研究向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路交通工程 声屏障 数字地球 构筑物 模型库 设置原则 自适应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元碱度对CaO-SiO_(2)-Al_(2)O_(3)-CeO_(2)-La_(2)O_(3)渣系黏度和熔渣结构的影响
10
作者 赵付恒 辛文彬 +4 位作者 邓永春 张婧 姜银举 曹祚君 王利勇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96,102,共6页
为合理选择熔渣成分以服务于含稀土熔渣高效富集稀土,采用旋转柱体法和红外光谱、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了不同二元碱度条件下混合稀土渣系的黏度和熔体结构。结果表明:二元碱度为0.50、0.86、1.00、1.20时,1550℃下渣系对应的... 为合理选择熔渣成分以服务于含稀土熔渣高效富集稀土,采用旋转柱体法和红外光谱、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了不同二元碱度条件下混合稀土渣系的黏度和熔体结构。结果表明:二元碱度为0.50、0.86、1.00、1.20时,1550℃下渣系对应的黏度分别为1.30、0.87、0.60、0.36Pa·s,对应的活化能分别为268、220、216、202kJ;Q^(1)(Si)和Q^(2)(Si)在熔渣中的面积分数均在24%以上;随着二元碱度增加,桥氧(O^(0))面积分数减少,非桥氧(O^(-))和自由氧(O^(2-))面积分数增加,代表熔渣聚合度的K值逐渐从0.53降至0.10。随着二元碱度增加,熔渣结构体系趋于简单化是混合稀土渣系黏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渣 碱度 黏度 熔渣结构 稀土 结晶相 渣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同步辐射技术研究锌在废弃稀土矿区土壤中的吸附及垂向迁移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洋 欧丽 +4 位作者 黄琨 刘鹏 刘燕红 李曼曼 唐金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244,共12页
为了研究锌(Zn)在赣南稀土矿区土壤的吸附及垂向迁移特征,以及为矿山开采地区土壤及水体Zn污染防治、修复及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首先采用静态批实验,研究某废弃稀土矿区垂直剖面不同深度土壤对Zn的吸附特征;然后采用X射线衍射(XRD)及... 为了研究锌(Zn)在赣南稀土矿区土壤的吸附及垂向迁移特征,以及为矿山开采地区土壤及水体Zn污染防治、修复及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首先采用静态批实验,研究某废弃稀土矿区垂直剖面不同深度土壤对Zn的吸附特征;然后采用X射线衍射(XRD)及X射线吸收谱(XAFS)研究土壤主要物相组成及土壤中Zn的赋存形态变化,探讨Zn在土壤中的吸附机制及可迁移性。结果表明:剖面3层土壤对Zn的吸附平衡过程较快,土壤对Zn的吸附能力呈现出从表层土到深层土再到中层土逐渐减弱的趋势,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及Langmuir方程能较好地描述土壤吸附Zn的过程;元素Fe、Mn在土壤中主要以Fe的氢氧化物及混合价态锰氧化物形式存在,剖面各层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影响土壤对Zn的吸附行为,相比于黏土矿物,Fe、Mn氧化物对土壤吸附Zn的影响更加显著;吸附反应前后土壤中Zn的局部配位模式由Zn-O四面体转变为Zn-O四面体和八面体的混合配位模式,反应后土壤表面可能形成了类似硫酸盐的外层络合物,反应前后土壤中的Zn由碱式碳酸盐转变为以硫酸盐与碱式碳酸盐的混合形式存在;受土壤pH影响,土壤滞留Zn能力有限,土壤中的有效态Zn易伴随降雨冲刷向下层土壤迁移,土壤中Zn质量分数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吸附 迁移 X射线吸收谱 稀土矿区 同步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石山M_(S)6.2级地震青海灾区村镇建筑震害调查与分析
12
作者 胡鹏春 薛建阳 +3 位作者 张风亮 毛景琰 张振涛 胡晓锋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27-338,共12页
积石山MS6.2级地震的震中区紧临青海省,使得青海省内多个市(县)的建筑也遭受了震害,其中村镇建筑的震害尤为显著。调查发现:地震作用下木结构与砖(土)木结构村镇建筑的损伤总体上要重于砖混结构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村镇建筑;对于木结... 积石山MS6.2级地震的震中区紧临青海省,使得青海省内多个市(县)的建筑也遭受了震害,其中村镇建筑的震害尤为显著。调查发现:地震作用下木结构与砖(土)木结构村镇建筑的损伤总体上要重于砖混结构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村镇建筑;对于木结构村镇建筑,木构架与其内填充的夯土墙或砖砌墙协同变形能力普遍较差,两者间的碰撞挤压易使得木构架榫卯节点处出现劈裂、拔榫甚至脱榫现象;部分砖(土)木结构村镇建筑的木屋盖与其下部承重墙体间的连接措施不合理,屋盖存在错位坠落的风险;少量砖混结构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村镇建筑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设计、施工质量差等原因震害损伤也较为严重;此外,村镇建筑选址也需要得到重视,以避开潜在次生灾害的影响。结合此次震害调查结果以及历史地震资料,在标准规范制定、结构体系优化、施工质量提升、非结构构件增强以及房屋选址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青海灾区乃至全国范围内村镇建筑的抗震设计与修复加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村镇建筑 震害调查 木结构 砖(土)木结构 砖混结构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压下MgSiO_(3)的结构相变与物性研究进展
13
作者 王子兴 任政勇 柳雷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6-689,共14页
MgSiO_(3)是地球地幔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在不同深度以不同结构形式存在,如上地幔的斜方辉石或单斜辉石、下地幔的钙钛矿和后钙钛矿结构。高温高压技术的出现为在实验室模拟地球的内部环境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利用金刚石对顶砧... MgSiO_(3)是地球地幔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在不同深度以不同结构形式存在,如上地幔的斜方辉石或单斜辉石、下地幔的钙钛矿和后钙钛矿结构。高温高压技术的出现为在实验室模拟地球的内部环境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利用金刚石对顶砧和各式大腔体压机,并结合先进的同步辐射技术,使在实验室研究在数百万个大气压和数千摄氏度下矿物的结构与物性成为可能,为理解地球内部的各种物理现象提供了关键的线索和证据。本文系统总结了MgSiO_(3)体系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相图、状态方程、融化曲线、声速及电导率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表明MgSiO_(3)的结构和弹性性质对地幔的动力学过程和地球内部演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最后探讨了Fe和Al等元素对MgSiO_(3)结构与物性的影响,以期对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SiO_(3) 地球地幔 高温高压 结构 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分级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渗流特性及孔隙结构演化规律
14
作者 刘德峰 王钰智 +2 位作者 张臻悦 池汝安 郭文达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3,共11页
为了提高堆浸工艺的稀土浸出效率,通过分层分级柱浸实验,CT扫描和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手段,探索颗粒级配组合类型对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重组矿样的渗流特性的影响规律,优化分层分级矿样组合类型,并从微观孔隙结构角度揭示优选分层分级... 为了提高堆浸工艺的稀土浸出效率,通过分层分级柱浸实验,CT扫描和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手段,探索颗粒级配组合类型对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重组矿样的渗流特性的影响规律,优化分层分级矿样组合类型,并从微观孔隙结构角度揭示优选分层分级重组矿样堆浸渗流机制。结果表明:分层分级组合矿样的渗透系数均高于原矿,且粗中细矿样的渗透系数最大;原矿孔隙体积集中在-0.001 mm^(3),而粗中细矿样的粗、中、细粒径层的主要分布于+0.001、0.0001~0.001、-0.0001 mm^(3);原矿孔隙长度和宽度均小于0.4 mm,而粗、中、细粒层孔隙长度分别为0.4~1、0.2~0.4、-0.2 mm,其孔隙宽度分别为0.4~1、-0.3、-0.2 mm;原矿孔喉长度主要分布与0.1~0.3 mm,而粗、中、细粒层的分别集中于0.1~0.3、0.2~0.4、0.2~0.5 mm;浸矿后粗中细矿样的整体连通性优于原矿。研究结果可为提高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堆浸工艺的稀土浸出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 分层分级 CT扫描 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渗流分形模型的土石坝宽级配砾质土渗流特性研究
15
作者 曹昕 江超 欧阳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83,共7页
针对土石坝宽级配土渗流特性难以准确获取的问题,通过对土体骨架-孔隙-细粒土结构进行细观模拟,引入最大单粒孔隙骨料架空判据,提出土体渗流分形模型,计算土石坝宽级配砾质土渗透系数,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渗流分形模型的合理... 针对土石坝宽级配土渗流特性难以准确获取的问题,通过对土体骨架-孔隙-细粒土结构进行细观模拟,引入最大单粒孔隙骨料架空判据,提出土体渗流分形模型,计算土石坝宽级配砾质土渗透系数,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渗流分形模型的合理性。通过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孔隙率、含砾率、颗粒不规则度对渗透系数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孔隙率是影响渗透系数的直接因素,含砾率和颗粒不规则度增加以改变孔隙率和孔隙分布均匀程度的方式影响渗透系数。基于工程实例,证明渗流分形模型分析结果符合工程实际。根据研究成果对土石坝宽级配砾质土填筑质量控制给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坝 宽级配土 渗流分形模型 土石细观结构 填筑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镧掺杂氧化锌的性质研究
16
作者 王馨悦 许钟华 +4 位作者 吴光成 谢富焯 杨坚 祝辉亚 陈春燕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70,共8页
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开展La掺杂ZnO的缺陷研究,分析了La在ZnO中的不同占位缺陷:替换位和间隙位缺陷的形成能、能带和态密度;证明了La掺杂ZnO的生长过程中,La替换Zn原子形成替换位缺陷的可能性要比进入间隙位形成间隙位缺陷大,而... 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开展La掺杂ZnO的缺陷研究,分析了La在ZnO中的不同占位缺陷:替换位和间隙位缺陷的形成能、能带和态密度;证明了La掺杂ZnO的生长过程中,La替换Zn原子形成替换位缺陷的可能性要比进入间隙位形成间隙位缺陷大,而在形成替换位缺陷时,选择富氧的生长环境要比富锌的生长环境好,替换位缺陷有助于提高ZnO的导电能力,改善ZnO的性能.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为La掺杂ZnO的实验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锌 稀土元素 能带 电子态密度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颗粒上转换荧光光谱性质调控
17
作者 李云扬 郑睿哲 +2 位作者 周延 海热古·吐逊 董彪 《应用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5-374,共10页
镧系掺杂的上转换(UC)微/纳米晶体因其独特的光学性能优势,在多个领域如显示科技、传感技术、生物影像以及药物传输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潜力。尽管在上转换发光领域的研究与运用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如何实现对单颗粒水平发光晶体... 镧系掺杂的上转换(UC)微/纳米晶体因其独特的光学性能优势,在多个领域如显示科技、传感技术、生物影像以及药物传输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潜力。尽管在上转换发光领域的研究与运用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如何实现对单颗粒水平发光晶体的颜色调控,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热处理方法的NaYF_(4)单颗粒晶体向Y_(2)O_(3)晶体的转变策略,通过原位离子交换,成功获得了原位生长的Y_(2)O_(3)晶体,并对其荧光、形貌、结构以及尺寸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原位生长的Y_(2)O_(3)微米棒保留了与NaYF_(4)相同的尺寸及形貌,元素分布及高分辨(TEM)的表征结果进一步证实了Y_(2)O_(3)∶Er^(3+)/Yb^(3+)的成功制备。随着激发功率的增加,Er^(3+)在NaYF_(4)基质材料中的红光与绿光强度比(R/G)从4.5逐渐降至3.42,而在Y_(2)O_(3)基质材料中,该比值从0.84显著降至0.48。表明通过晶体的原位相变,可实现Er^(3+)在NaYF_(4)中的上转换红光向Y_(2)O_(3)中明亮的上转换绿光的实时调控。这一发现不仅拓展了单颗粒水平稀土发光晶体的研究方法,而且其单颗粒水平的多色荧光性能有望应用于精细防伪、多色成像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微米颗粒 可调节荧光发射 晶体结构转变 单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深埋大断面类矩形顶管结构受力分析与实测
18
作者 张中杰 龙炼彬 +3 位作者 时振昊 黄茂松 吕培林 卢康明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90-1198,共9页
深埋大断面矩形及类矩形顶管越来越多应用于软土地铁车站等大型城市地下结构建设,该新型结构水土荷载特征及结构受力性能对保障城市地下空间长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相关研究仍较为有限。本研究依托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静安寺车站工程... 深埋大断面矩形及类矩形顶管越来越多应用于软土地铁车站等大型城市地下结构建设,该新型结构水土荷载特征及结构受力性能对保障城市地下空间长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相关研究仍较为有限。本研究依托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静安寺车站工程,结合现场实测与理论分析,研究了软土深埋大断面类矩形顶管结构水土压力与受力响应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比分析了不同土压力理论及土-结构相互作用模式对顶管结构内力响应的影响方式,开展了设计理论的适用性评估。主要结论为:①结构顶部竖向土压力的实测值接近土柱理论的计算值,且基于土柱土压力计算的结构弯矩与实测较为吻合,反映出本工程中顶管顶部土拱效应可能较弱;②类矩形顶管的弯矩呈“蝴蝶状”分布,表明结构变形模式为竖向内凹及横向外凸,其中横向外凸可进一步诱发地层水平抗力;③地层水平抗力对大断面类矩形顶管结构内力可产生显著影响,现有设计规范较多忽略这一因素,可导致结构弯矩被严重高估(如依托工程中顶管腰部弯矩的计算误差可达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顶管 软土 土压力分布 结构受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廉价复合填料耦合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处理稀土矿山地下水氮污染性能和机理
19
作者 吴俊哲 宋勇 +5 位作者 蒋涛 宣铿 吴琳伟 王师齐 钟家乐 高柏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1-180,210,共11页
硫酸铵浸出工艺提取稀土元素导致稀土矿山地下水氮污染严重超标。针对稀土矿山地下水氨氮浓度高、酸性强以及重金属离子丰富等特点,采用玉米芯、陶粒和水泥作为复合填料,耦合构建了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HNAD)高效脱氮反应器。研究了HNA... 硫酸铵浸出工艺提取稀土元素导致稀土矿山地下水氮污染严重超标。针对稀土矿山地下水氨氮浓度高、酸性强以及重金属离子丰富等特点,采用玉米芯、陶粒和水泥作为复合填料,耦合构建了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HNAD)高效脱氮反应器。研究了HNAD在复合填料耦合作用下处理稀土矿山地下水的脱氮性能和机理。结果表明,23天内NO_(3)^(-)-N和NH_(4)^(+)-N的去除率可分别稳定在94.20%和81.22%以上,且反应器可以为脱氮提供碱性环境。FT-IR和CLSM分析表明,在使用玉米芯作为缓释碳源时,复合填料可以为微生物提供良好的附着点,并且能够生成稳定的胞外聚合物(EPS)以促进脱氮。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Thauera和Treponema能够适应稀土矿山地下水环境,为反应器的主要脱氮微生物。本研究为HNAD在稀土矿山地下水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矿山地下水 氮污染修复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 复合填料 菌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结构遮挡和地影效应的环形桁架天线轨道热分析
20
作者 朱浩 刘正山 黄志勇 《应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1-518,共8页
环形桁架天线作为一种典型可展开卫星天线结构,由于具有大口径、质量轻、收纳率较高、刚度较好及总质量不随展开口径的增大而成倍地增加等优点,其在高功率星载天线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空间热冷环境的交替以及温度分布的不均匀,对于... 环形桁架天线作为一种典型可展开卫星天线结构,由于具有大口径、质量轻、收纳率较高、刚度较好及总质量不随展开口径的增大而成倍地增加等优点,其在高功率星载天线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空间热冷环境的交替以及温度分布的不均匀,对于具有大尺寸、高柔性特定的环形桁架天线结构,极易引起严重的热致振动问题,甚至可能导致航天器的失效。对于该问题,首先提出了一种针对某型大口径环形桁架天线展开后的轨道热辐射模型,通过该模型能计算天线内部结构件之间的遮挡系数,特别是天线反射面对桁架单元的遮挡,由此获得了考虑天线内部结构遮挡效应和地影效应综合作用下天线各桁架单元接受的有效太阳入射热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环形桁架天线热传导分析模型,将由轨道热辐射模型计算得到的天线接受的有效太阳入射热流代入该热传导模型,获取了环形桁架天线在轨运行过程中的温度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天线内部结构部件间的相互遮挡,天线桁架结构各部分温差较大,最大值达到近270℃,再加上轨道阴影效应,在进出地影区等时刻,天线会发生瞬时温度快速变化现象。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剧烈的温度变化和温度分布不均匀性可能会引发环形桁架天线的大变形和热致振动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桁架天线 轨道热辐射模型 结构遮挡 地影效应 遮挡系数 有效热流密度 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