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山市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与分区治理
1
作者 于中原 黄义忠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8-347,358,共11页
[目的]针对典型西南岩溶山地特殊景观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文山市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与治理研究,为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岩溶山地景观特征出发,建立目标-综合-项目-指标层的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目的]针对典型西南岩溶山地特殊景观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文山市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与治理研究,为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岩溶山地景观特征出发,建立目标-综合-项目-指标层的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几何平均数和InVEST模型对生态敏感性和系统服务重要性2个综合层进行评价,进而完成生态安全目标层评价并划分生态功能区,提出差异化治理措施。[结果]1)文山市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和石漠化敏感性以轻度和中度敏感为主,占总面积的48.83%~59.13%,极敏感最少,占比5.92%~7.10%。2)文山市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以轻度和中度为主,占总面积的67.42%~80.31%,土壤保持重要性以不重要为主,占比55.30%,极重要占比仅为2.06%~5.22%。3)文山市景观生态安全水平整体不高,1级、2级占比仅有4.82%和16.74%,集中分布在“文山老君山自然保护区”;3级面积最多,占比高达30.43%,主要分布在得厚镇、红甸乡、秉烈乡等地区;4级、5级占比分别为13.59%、25.62%,广泛分布在秉烈乡、东山乡、追栗街镇和开化镇等地。4)将文山市生态功能分区划分为石漠化生态功能修复区、城镇生态协调建设区、生物多样性功能保护区和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功能提升区等4类生态功能区,并针对各区域生态问题提出4项治理措施与建议。[结论]将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有机结合综合评价文山市景观生态安全水平,并进行分区治理,为西南岩溶山地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敏感性 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 生态安全评价 生态功能分区 西南岩溶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丘陵山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遴选——以重庆市首批示范创建村为例
2
作者 程贵山 王成 +2 位作者 豆浩健 王政霖 李让恩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69,共12页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题中之义,其前置性和基础性工作是遴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运用核密度分析、道路网络可达性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在构建示范村遴选思路的基础上,以重庆市首批示范创建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题中之义,其前置性和基础性工作是遴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运用核密度分析、道路网络可达性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在构建示范村遴选思路的基础上,以重庆市首批示范创建村为研究对象,探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的遴选模式,以期为西南丘陵山区乃至全国分批次、有步骤、分类型推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先行先试、可借鉴、可推广的示范村遴选方略。结果表明:①示范村遴选可考虑遵循“省域—市域—县域—镇域—村域”空间尺度传导效应规律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良性互动,依据地理学空间交互的距离衰减效应脱离现有市域或县域行政边界约束,从省域层面控制遴选数量,先行先试。②据道路网络封闭圈层所涉及县、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的空间格局,示范村可分县、镇域经济双驱联动、县域经济辐射、镇域经济辐射3类,并按类型分批次遴选。③县域经济辐射类主要考虑乡村的区位、产业及可利用资源;县、镇域经济双驱联动类更突出主导产业、乡土特色及农民参与度;镇域经济辐射类则更侧重资源禀赋和传统文化保护等核心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示范村遴选 西南丘陵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山区大型水电工程库岸滑坡InSAR早期识别与监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3
作者 戴可人 吴明堂 +4 位作者 卓冠晨 居安华 温柠玲 冯文凯 许强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59-577,共19页
我国西南山区大型水电工程大量建设于金沙江、澜沧江、雅砻江流域,但是这些流域复杂的地层、岩性、构造、水文等地质条件导致水电工程库岸滑坡灾害分布广泛,多发频发。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凭借其覆盖范围广、监测精度高、... 我国西南山区大型水电工程大量建设于金沙江、澜沧江、雅砻江流域,但是这些流域复杂的地层、岩性、构造、水文等地质条件导致水电工程库岸滑坡灾害分布广泛,多发频发。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凭借其覆盖范围广、监测精度高、不受云雾遮挡等特点为水电工程库岸滑坡早期识别与监测带来了新的机遇,在近年来得到水电工程建设及库岸地质灾害防治相关领域的极大重视。基于此,对西南山区大型水电工程库岸滑坡InSAR早期识别与监测的应用概况进行了梳理,从研究时间、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等多角度进行了分析;对水电工程库岸滑坡InSAR早期识别与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揭示了以白鹤滩水电站为里程碑,水电工程库岸滑坡早期识别与监测目前已开始进入InSAR技术应用与研究的爆发阶段;最后,探讨了水电工程全生命周期(蓄水前阶段、蓄水阶段、蓄水后阶段)对InSAR技术的不同应用需求与算法适用性。随着SAR数据质量提升与算法进步,InSAR技术必将常规化地参与到水电工程全生命周期库岸滑坡的识别与监测工作中,为水电工程库岸滑坡的早期识别、监测预警、触发机理研究及灾害防治等提供重要支撑,提升我国水电工程库岸滑坡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技术 早期识别 形变监测 库岸滑坡 水电工程 金沙江 澜沧江 西南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山区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时空演化格局研究——以云南省镇沅县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潘卓 廖和平 +1 位作者 刘愿理 朱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4,共13页
在梳理总结国内外关于贫困地理与农村多维空间贫困、乡村地域系统与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前沿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研究视角,并对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内涵进行了初步探析.以云南省镇沅县109个村域为评价分析单元,构建了... 在梳理总结国内外关于贫困地理与农村多维空间贫困、乡村地域系统与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前沿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研究视角,并对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内涵进行了初步探析.以云南省镇沅县109个村域为评价分析单元,构建了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演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演化发展指数测度模型和基于“时空立方体—新兴时空热点分析”的时空演化模式识别方法.研究显示:(1)镇沅县2013-2021年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演化时序阶段性特征经历了“差异波动演化(2013-2015年)—快速演化(2016-2019年)—增长滞缓趋稳(2020-2021年)”3个主要阶段.(2)镇沅县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时空演化模式以连续热点模式为主,加强的热点模式呈零星分布,表征2013-2021年镇沅县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整体上经历了较快且连续稳定的减贫演化过程,是减贫政策普惠作用在时空演化模式上的具体表现;连续冷点模式和持续冷点模式呈现出县域东西两端集聚分布态势.(3)多维空间贫困陷阱主要集中在和平镇、者东镇、振太镇的部分村域,相关村域脱贫稳定性相对较差、返贫风险较高.乡村发展是乡村地域系统循环累积与动态演化的结果,深入刻画分析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时空演化格局与特征,对于科学推动脱贫地区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贫困地域系统 时空演化格局 西南山区 镇沅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核心分布区植被对极端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6
5
作者 靖娟利 赵婷 +2 位作者 王永锋 孙佳荟 付宝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353-3364,共12页
为了探究植被变化与极端气候之间的关系,以西南喀斯特核心分布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2~2019年NDVI数据和气象站点日气温和降雨数据,选择气候变化监测和指标专家组(ETCCDI)定义的极端气候指数,运用趋势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探讨了NDVI和极... 为了探究植被变化与极端气候之间的关系,以西南喀斯特核心分布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2~2019年NDVI数据和气象站点日气温和降雨数据,选择气候变化监测和指标专家组(ETCCDI)定义的极端气候指数,运用趋势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探讨了NDVI和极端气候时空变化及其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982~2019年西南喀斯特核心分布区NDVI总体(83.13%)呈显著上升趋势,仅少部分地区(0.51%)呈下降趋势.极端气候指数中,表征极端高温的指数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呈显著(P<0.05)增加趋势,表征极端低温的指数在时间和空间上(P<0.05)都呈显著下降趋势,而极端降水指数变化趋势不显著(P>0.05).年尺度上,西南喀斯特核心分布区NDVI与极端降水和极端气温暖指数呈正相关,而与极端气温冷指数呈负相关;NDVI与7个具有显著关系(P<0.05)的极端气温指数(TN90P、TX90P、TNX、TXX、TN10P、TX10P、TNN)的相关性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表征极端气温频率的TN90P、TX90P和TN10P三个指数是影响不同植被生长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对于喀斯特地区生态保护与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极端气候 时空变化 植被类型 西南喀斯特核心分布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山区泥石流防治工程效益浅析 被引量:51
6
作者 陈宁生 周海波 +2 位作者 卢阳 杨玲 吕立群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0-58,共9页
中国西南山区小流域地形地貌特殊、降水充沛、物源丰富,泥石流发生频率高、灾害严重,主要采取岩土工程和生物工程措施综合防治。岩土工程措施的直接效益是拦蓄泥沙,调节泥石流固体物质总量,间接效益主要为稳沟固坡、改变沟道比降、削减... 中国西南山区小流域地形地貌特殊、降水充沛、物源丰富,泥石流发生频率高、灾害严重,主要采取岩土工程和生物工程措施综合防治。岩土工程措施的直接效益是拦蓄泥沙,调节泥石流固体物质总量,间接效益主要为稳沟固坡、改变沟道比降、削减泥石流流速和峰值流量、减小泥石流重度和性质、提升上游侵蚀基准面等。分析西南山区15条泥石流沟拦挡工程效益可知,拦沙坝直接减少松散固体物质总量的1.5%~48%,间接稳沟效益增加0.13%~35.39%,固坡效益增加0.01%~65.01%;谷坊直接减少物源0%~5%,间接稳沟效益增加0.04%~6.08%,固坡效益增加0.06%~33.98%。可知拦沙坝在拦挡工程防治中起主要作用,直接拦挡量是谷坊的几倍至几百倍,间接减少量为谷坊的2~10倍。生物工程措施通过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径流侵蚀、改善土壤结构,间接实现拦沙减沙效益。西南山区12条泥石流沟流域内植被覆盖率增幅19%~60%,间接减少泥石流物源总量达4.7%~34.6%。其中西昌市黑沙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增加60%,侵蚀模数平均变化取值最高达9kt/(km2·a),侵蚀类型由极强变为轻度,减少物源5.894×106 m3,占物源总量的31.1%。生物工程防治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山区 泥石流 拦挡工程 生物工程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及其主要特征值统计 被引量:64
7
作者 裴建国 梁茂珍 陈阵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10,共5页
岩溶地下水系统是西南岩溶石山地区最基本的水系统,而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则是正确评价、合理开发利用西南石山地区岩溶地下水资源的重要基础。本文首先按西南岩溶水出露条件划分出3620个岩溶地下水系统,其中地下河系统1179个、岩溶泉系... 岩溶地下水系统是西南岩溶石山地区最基本的水系统,而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则是正确评价、合理开发利用西南石山地区岩溶地下水资源的重要基础。本文首先按西南岩溶水出露条件划分出3620个岩溶地下水系统,其中地下河系统1179个、岩溶泉系统1152个、集中排泄带岩溶地下水系统562个、分散排泄岩溶地下水系统727个,然后按岩溶含水岩组的出露条件将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为裸露型(2324个)、裸露—覆盖型(108个)、覆盖型(275个)、裸露—埋藏型(98个)、埋藏型(88个)五种类型。除分散排泄岩溶地下水系统外,汇水面积大于1 000km2的其它岩溶地下水系统有26个。在地下河系统中,汇水面积大于10km2而小于500 km2的有1049个,占88.97%,汇水面积小于100 km2的有711个,占总数的60.3%;在岩溶泉系统中,汇水面积小于50 km2的有814个,占总数的70.66%;在集中排泄带岩溶地下水系统中,汇水面积大于100 km2而小于500 km2的有303个,占总数的53.91%。流量统计结果显示,流量大于1000 L/s的岩溶地下水系统有286个,占总数的11.2%,流量大于50L/s至小于500 L/s之间的有630个,点总数的63.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下水系统 划分 岩溶山区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部岩溶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53
8
作者 靖娟利 陈植华 +1 位作者 胡成 王中美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5-99,共5页
中国西南部岩溶山区属于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其地壳表层石漠化现象日趋严重。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确定了适合该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判断的主要关键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这些关键因子对该地区生态环... 中国西南部岩溶山区属于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其地壳表层石漠化现象日趋严重。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确定了适合该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判断的主要关键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这些关键因子对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影响程度的大小,并利用建立的模型对岩溶山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综合的半定量评价。评价结果将其生态环境分为5类:极端脆弱区、严重脆弱区、中等脆弱区、轻度脆弱区、潜在脆弱区,并针对各脆弱区的特点提出相应的生态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山区 西南地区 生态环境 环境脆弱性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岩溶山区大型崩滑灾害研究的关键问题 被引量:45
9
作者 李滨 殷跃平 +5 位作者 高杨 邢爱国 黄波林 贺凯 赵超英 万佳威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3,共9页
我国西南岩溶山区地质环境脆弱,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群死群伤的灾难性滑坡频发,造成严重的人员与财产损失。文章概述了西南岩溶山区大型崩滑灾害基本特征和防灾减灾的难点,提出了目前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包括岩溶地质结构... 我国西南岩溶山区地质环境脆弱,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群死群伤的灾难性滑坡频发,造成严重的人员与财产损失。文章概述了西南岩溶山区大型崩滑灾害基本特征和防灾减灾的难点,提出了目前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包括岩溶地质结构与管道流的相互孕灾机理、地下采动下大型崩滑灾害形成机制、灾害高位远程动力成灾模式、灾害早期识别与空间预测。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如下研究思路:通过多学科联合,重点研究岩溶山区大型崩滑灾害链的孕育发生规律与成灾模式,揭示岩溶管道-裂隙-孔隙地下水动力作用及孕灾过程和地下采动、库水波动等工程扰动环境下山体劣化损伤效应,构建岩溶崩滑灾害高速远程动力致灾机制与风险预测方法,形成早期识别、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控技术及示范,为我国岩溶山区城镇化建设、重大工程安全运营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岩溶山区 大型滑坡 崩塌 成灾模式 早期识别 风险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岩溶区水资源安全与对策 被引量:33
10
作者 邹胜章 朱明秋 +1 位作者 唐建生 夏日元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637-1642,共6页
特殊的环境地质结构,导致西南岩溶区水资源安全长期受到威胁,包括季节性的水资源短缺、频繁交替的洪灾与旱灾以及水污染。本文在分析西南岩溶区水资源安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西南岩溶区水资源安全评价的四个方面的内容水量安全评... 特殊的环境地质结构,导致西南岩溶区水资源安全长期受到威胁,包括季节性的水资源短缺、频繁交替的洪灾与旱灾以及水污染。本文在分析西南岩溶区水资源安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西南岩溶区水资源安全评价的四个方面的内容水量安全评价、水质安全评价、水资源利用安全评价以及水灾害防治安全评价,并阐明了西南岩溶区水资源安全的主要保障措施,包括建立水资源安全预警系统、经济转型、保护性开发地下水源、优化水资源分配、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岩溶区 岩溶水 水资源安全 预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山地的土壤侵蚀研究探讨 被引量:37
11
作者 何永彬 张信宝 文安邦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393-2398,共6页
西南喀斯特山区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土壤特征与土壤侵蚀的环境效应,普遍面临着因土壤侵蚀导致的"石漠化"问题。已有研究认为,在气候、地质地貌、植被和人为活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以混合侵蚀方式进行。但由... 西南喀斯特山区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土壤特征与土壤侵蚀的环境效应,普遍面临着因土壤侵蚀导致的"石漠化"问题。已有研究认为,在气候、地质地貌、植被和人为活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以混合侵蚀方式进行。但由于对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过程的认识不同,致使研究者得出土壤侵蚀强度差异较大的研究结果。有关喀斯特土壤侵蚀系统研究重点应该在土壤侵蚀机制、土壤侵蚀分级强度与土壤合理流失量等方面开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研究 喀斯特山地 探讨 中国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岩溶山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对比研究——以寨底地下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杨杨 赵良杰 +2 位作者 潘晓东 夏日元 曹建文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123,共13页
西南岩溶山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查清地下水资源量是科学管理水资源的基础,岩溶山区地下水资源量的评价方法多样,计算过程不同,进而评价结果也存在差异。本文选择寨底地下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四种不同的评价方法(总排泄量法、基流分割法... 西南岩溶山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查清地下水资源量是科学管理水资源的基础,岩溶山区地下水资源量的评价方法多样,计算过程不同,进而评价结果也存在差异。本文选择寨底地下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四种不同的评价方法(总排泄量法、基流分割法、径流模数法、数值模型法)对流域地下水资源量进行评价,分析各方法的评价机理和流程,研究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其适用性进行讨论。结果显示:针对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基流分割法简单快捷,适用于枯季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在雨季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中存在一定不足;总排泄量法的评价结果较为准确,但资料获取难度大,且成本较高;数值模拟法运算高效,但需要大量的前期调查研究数据资料;径流模数法操作性较强,对岩溶山区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但参数的选择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确定计算参数是水资源评价中的关键步骤,通过实测流量反推和灰色聚类法,可提高参数精度和计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水 地下水资源 西南岩溶区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石漠化分布、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3
作者 安国英 周璇 +1 位作者 温静 童立强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50-1159,共10页
根据中国西南岩溶区1999—2008年石漠化遥感调查结果,研究了该区石漠化发生现状和近十年间石漠化在区域、岩性、地貌及区域经济等方面的演变特征,并对发生石漠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石漠化集中分布在滇、黔、桂三省区;石漠化... 根据中国西南岩溶区1999—2008年石漠化遥感调查结果,研究了该区石漠化发生现状和近十年间石漠化在区域、岩性、地貌及区域经济等方面的演变特征,并对发生石漠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石漠化集中分布在滇、黔、桂三省区;石漠化的发生与岩性和地貌密切相关,其中纯碳酸盐岩中石漠化发生率高于杂碳酸盐岩,并随灰岩或碳酸盐岩含量减少而降低,而地形高差相对大的峰丛洼地、峰林洼地石漠化发生率最高,并随地貌相对高差变小而降低。石漠化发生程度与岩性、地貌关系表现多样,纯碳酸盐岩中轻度石漠化比例高于中度和重度石漠化之和的比例,杂碳酸盐岩中中度和重度石漠化之和的比例高于轻度石漠化比例;在峰林洼地、峰林/缓丘平原中轻度石漠化比例高于中度和重度石漠化之和的比例,缓丘台地和丘陵谷地中中度和重度石漠化之和的比例高于轻度石漠化,是岩溶构造演化与人类活动共同制约的结果。从1999年到2008年间,该区石漠化已经呈现转轻趋势,主要表现在总面积减少,石漠化程度减轻;石漠化演变过程中发生在不同岩性和地貌中改善或恶化发生率的变化趋势与上述石漠化的发生规律相似。石漠化还不同程度地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调查显示,严重石漠化县域内石漠化面积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生产总值等呈负相关,县域内石漠化面积是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乃至人均生产总值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石漠化调查结果显示,研究区石漠化呈向好趋势,但是治理难点依然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南 岩溶地区 石漠化 分布特征 演变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地区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张军以 苏维词 +1 位作者 王腊春 李学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1-8,共8页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中国乡村振兴建设的重点及难点地区。针对西南喀斯特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条件及面临的问题,该文探讨了西南喀斯特地区城乡发展关系、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表明:1)西南喀斯特地区应在已有城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以小城市、...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中国乡村振兴建设的重点及难点地区。针对西南喀斯特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条件及面临的问题,该文探讨了西南喀斯特地区城乡发展关系、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表明:1)西南喀斯特地区应在已有城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以小城市、小城镇、重点镇及中心村为主体的新型山地特色城镇体系,完善城乡城镇体系,在提高城镇化率,减少乡村人口及乡村数量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2)以新型山地特色城镇体系和农业现代化转型为核心,促进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深度融合,形成乡村振兴的"内源"驱动发展机制。3)乡村振兴路径,应结合西南喀斯特山地特色,实施新型山地特色城镇体系建设工程,通过城镇的辐射带动,促进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融合;实施以"劳动+技术+资本"多重集约化为特征的农业现代化转型,提高单位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保障农户收入持续增加;实施山地特色农业的纵向、横向延伸产业化工程建设,实现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的内源驱动发展。4)乡村振兴政策,应着力从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加强智力、人才支持,创新农村土地利用管理体制机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保障乡村发展转型与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农村 乡村振兴 农业转型 发展路径 西南喀斯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岩溶山区特大滑坡成灾类型及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33
15
作者 高杨 贺凯 +4 位作者 李壮 高浩源 卫童瑶 邢爱国 李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23,共10页
我国西南岩溶山区位于上扬子地台,经过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特有的强烈褶皱地貌形态,特大型滑坡灾害频发。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查以及统计分析,讨论了岩溶山区典型滑坡后破坏的成灾模式和形成条件,并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西南岩溶山区... 我国西南岩溶山区位于上扬子地台,经过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特有的强烈褶皱地貌形态,特大型滑坡灾害频发。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查以及统计分析,讨论了岩溶山区典型滑坡后破坏的成灾模式和形成条件,并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西南岩溶山区普遍呈现上陡下缓的地形地貌特征和上硬下软的地层结构特征,岩溶地貌和溶蚀岩体结构加剧了滑坡后破坏的成灾规模;(2)研究区的滑坡成灾模式主要分为岩质崩塌、高位远程滑坡-碎屑流和高位远程滑坡-泥石流三种类型;(3)岩质崩塌灾害类型剪出口高差通常小于50 m,等效摩擦系数通常大于0.6,堆积体破碎比在5~20之间;高位远程滑坡-碎屑流灾害类型剪出口高差通常在50~200 m之间,等效摩擦系数通常在0.33~0.60之间,堆积体破碎比在20~100之间;高位远程滑坡-泥石流灾害类型剪出口高差通常大于200 m,等效摩擦系数通常小于0.33,堆积体破碎比区间大于100;(4)西南岩溶山区的“高位滑坡”剪出口高差通常大于50 m,具有高速远程运动特征,运动过程中具有冲击铲刮、破碎解体、气垫和流化四种动力学效应。滑坡后破坏成灾模式的提出,可以为滑坡运动动力学机理和成灾反演预测研究提供重要分析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滑坡 成灾模式 等效摩擦系数 动力学效应 西南岩溶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地下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博 郭俊 +3 位作者 李恒凯 丁坚平 文雪峰 吴彦军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24,共5页
西南岩溶山区碳酸盐岩布露广泛,岩溶发育较强烈,强烈的岩溶化作用形成地表、地下双层空间结构,造成区域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在对岩溶山区水文地质、社会经济以及区域环境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地下水资源条件、地下水资源开发... 西南岩溶山区碳酸盐岩布露广泛,岩溶发育较强烈,强烈的岩溶化作用形成地表、地下双层空间结构,造成区域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在对岩溶山区水文地质、社会经济以及区域环境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地下水资源条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态环境条件4个方面出发,选取了28项指标,同时结合模糊层次分析方法探讨一种岩溶山区地下水可持续指标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以贵州威宁地区为实例,对该地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评价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岩溶山区 地下水可持续性评价 模糊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地区四种植物水分生理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莫凌 黄玉清 +3 位作者 覃家科 王晓英 陆树华 袁维圆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02-406,共5页
通过对喀斯特地区的4种植物红背山麻杆、圆叶乌桕、青檀和水冬瓜的水分特征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植物的组织含水量、临界饱和亏缺和需水程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其抗旱能力以青檀最强;水分利用效率饱和点以落叶灌木红背山麻杆最高,在600... 通过对喀斯特地区的4种植物红背山麻杆、圆叶乌桕、青檀和水冬瓜的水分特征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植物的组织含水量、临界饱和亏缺和需水程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其抗旱能力以青檀最强;水分利用效率饱和点以落叶灌木红背山麻杆最高,在600μmol.m-2·s-1左右,光辐射与气孔导度呈对数关系;而三个落叶乔木树种的WUE的光饱和点均在400μmol·m-2·s-1左右,光辐射与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均呈线性极显著相关关系;观测结果没有显示蒸腾饱和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含水量 水分饱和亏缺 蒸腾速率 水分利用效率 气孔导度 西南喀斯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山区沟谷型软土工程特性及沉降规律 被引量:12
18
作者 陈继彬 赵其华 +1 位作者 彭社琴 陈子扬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945-950,共6页
对区域性软土的工程特性及沉降规律的研究,在高速公路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大量土工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省遂—资高速公路软基变形监测数据,系统分析山区沟谷型软土工程特性,并总结软基沉降变形规律,主要结论如下:①软土分... 对区域性软土的工程特性及沉降规律的研究,在高速公路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大量土工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省遂—资高速公路软基变形监测数据,系统分析山区沟谷型软土工程特性,并总结软基沉降变形规律,主要结论如下:①软土分布均匀,主要为高、低液限黏土,软土物理力学指标较我国部分沿海地区低,而力学指标要高;②主要物理力学指标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可用于软土物理力学参数的预测和控制;③固结系数随应力增大表现为非线性–线性降低的趋势。软土蠕变是非线性的,与时间相关,依据蠕变曲线的3种形态可对主次固结进行划分;④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塑料排水板、碎石桩处理后,软土层厚度与沉降量在不同填高情况下的数学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山区 沟谷型软土 工程特性 沉降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 被引量:17
19
作者 袁丙华 毛郁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5期46-47,55,共3页
中国西南地区碳酸盐岩大面积连片分布 ,地下水资源总量丰富 ,但分布极不均一 ,存在大片干旱缺水区和石漠化地带。目前开展的可有效利用的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将该区划分为隆起带裸露岩溶分布区、沉降带边缘褶皱构造控制岩溶分布区和断陷... 中国西南地区碳酸盐岩大面积连片分布 ,地下水资源总量丰富 ,但分布极不均一 ,存在大片干旱缺水区和石漠化地带。目前开展的可有效利用的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将该区划分为隆起带裸露岩溶分布区、沉降带边缘褶皱构造控制岩溶分布区和断陷盆地隐伏岩溶分布区。区内岩溶发育和地下水赋存除受岩性、地质构造的控制外 ,还受新构造运动和古溶蚀的影响。岩溶地下水赋存于地表以下浅部岩溶带、构造控制的中部岩溶带和深部古溶蚀带。特殊岩性和古溶蚀形成的似层状岩溶含水层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 新构造运动 古溶蚀 似层状含水层 岩溶地下水 地下水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貌不同坡度下土壤侵蚀经验模型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高翔 蔡雄飞 +1 位作者 王济 胡国锋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1-115,共5页
为了进一步认识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特征及准确估算土壤侵蚀量,通过对野外调查结果、已有研究成果的综合评判,选取坡度、雨强、植被覆盖度及裸岩率为主要土壤侵蚀因子,选取该区域广布的黄壤作为试验土样,采用针管式人工降雨模拟装置,模... 为了进一步认识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特征及准确估算土壤侵蚀量,通过对野外调查结果、已有研究成果的综合评判,选取坡度、雨强、植被覆盖度及裸岩率为主要土壤侵蚀因子,选取该区域广布的黄壤作为试验土样,采用针管式人工降雨模拟装置,模拟不同坡度条件下雨强、植被覆盖度、裸岩率与土壤侵蚀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逐步回归和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不同坡度条件下土壤侵蚀模数的多因子方程,筛选出不同坡度下复相关系数较高的回归模型,对模型精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非线性回归模型达到极显著或非常显著水平(0.692<R2<0.988),线性回归模型达到显著水平(0.523<R2<0.634)。2)当坡度为6°、16°、26°、36°时,侵蚀模数的影响程度随着坡度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侵蚀因子对侵蚀模数的影响程度为雨强>植被覆盖度>裸岩率。3)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报精度,对缓坡、陡坡侵蚀产沙预测较准。研究初步揭示了喀斯特地区侵蚀模数与侵蚀因子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喀斯特山区 坡度 土壤侵蚀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