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5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地区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赵誉涵 孙佳琦 +3 位作者 孙静双 崔建辉 冷平生 胡增辉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64-1374,共11页
为揭示北京地区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特征,选取北京农学院林场、云蒙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蒙古栎山区自然分布地,以及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中关村森林公园2个平原引种地为采样地,采集土壤和生... 为揭示北京地区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特征,选取北京农学院林场、云蒙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蒙古栎山区自然分布地,以及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中关村森林公园2个平原引种地为采样地,采集土壤和生有外生菌根的蒙古栎根部样品,检测其土壤理化及酶活性指标,采用ITS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外生菌根真菌群落进行测定,初步分析真菌群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平原采样地和山区采样地的土壤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山区分布地的全氮、速效磷含量以及磷酸酶活性较高,而平原引种地的pH、全磷含量较高。测序后经过OTU注释和α多样性分析,发现绒盖牛肝菌属(Xerocomellus)、丝膜菌属(Cortinarius)、红菇属(Russula)、块菌属(Tuber)为北京地区蒙古栎主要外生菌根真菌类群,但各采样地的优势菌各不相同,并且平原采样地蒙古栎根部外生菌根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低于山区采样地。真菌群落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含量、全磷含量、速效磷含量、碳氮比、磷酸酶活性、海拔、坡度等与真菌多样性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栎 外生菌根真菌 真菌多样性 土壤理化指标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叶阔叶树种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对林缘不同光环境光能和水分的利用 被引量:49
2
作者 郭志华 张旭东 +2 位作者 黄玲玲 巨关升 ChenJiquan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47-1056,共10页
由于砍伐、林火等形成的林缘是典型的生态过渡区,并以高生物多样性和快速变化的光环境为最显著特征。研究植物在林缘附近不同光环境下对光能和水分的利用特征有利于在个体层次揭示林木更新、森林群落动态的生理生态学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砍伐、林火等形成的林缘是典型的生态过渡区,并以高生物多样性和快速变化的光环境为最显著特征。研究植物在林缘附近不同光环境下对光能和水分的利用特征有利于在个体层次揭示林木更新、森林群落动态的生理生态学基础,具有重要意义。蒙古栎是长白山地区落叶阔叶林及阔叶红松林中的常见阳性树种。通过对长白山白桦林林缘及附近蒙古栎的野外观测研究,结果表明:①林冠对林缘光照等的影响随距离林缘远近的不同而不同。林缘及附近区域的光环境存在巨大差异,温度和水分条件等也有显著变化。②蒙古栎光合的日进程为单峰型,净光合速率的高峰值达20μmolCO2·m-2·s-1,未见明显午休;林外蒙古栎的净光合速率及日光合总量均大于(或远大于)林缘和林内的净光合速率及日光合总量,表明蒙古栎在林外强光下生长最快;此外,对低光的高效利用显示蒙古栎可在林内低光环境正常生长。③蒙古栎在不同光环境下蒸腾速率的日进程为单峰型,林外最高可达近8mmolH2O·m-2·s-1。虽然蒙古栎在林外的蒸腾速率、日蒸腾量及水分利用率均较高,但与林内弱光环境相比,水分利用率增加的趋势略有降低,这是蒙古栎对林外强光环境的一种适应。④蒙古栎叶片的气孔导度随光照的增加而增大,这有利于植物在强光下增加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有利于植物在强光下快速生长。另外,蒙古栎的叶片胞间CO2浓度从早至晚呈增加趋势;随日PAR总量的增加,蒙古栎的叶片胞间CO2浓度呈降低趋势。弱光环境下胞间CO2浓度的增加,有利于植物固定CO2、增加对光能和水分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缘 光环境 光能利用 水分利用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室内水泥池培养蒙古裸腹(Moina mongolica Daday)的研究
3
作者 陆建学 夏连军 谢立峰 《现代渔业信息》 2004年第9期28-30,共3页
关键词 室内水泥池 培养技术 蒙古裸腹溞 MOINA mongolica Dada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孑遗植物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的濒危肇因与机制 被引量:28
4
作者 智颖飙 杨持 +5 位作者 王中生 安树青 王再岚 李红丽 宿志安 王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67-776,共10页
对我国特有单属种孑遗植物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Maxim)的地理分布、生境条件、种群数量动态、空间分布格局、种间关系、种群的生命表、生殖力表、有性生殖、无性繁殖和遗传变异等种群生态学特征及其濒危肇因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 对我国特有单属种孑遗植物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Maxim)的地理分布、生境条件、种群数量动态、空间分布格局、种间关系、种群的生命表、生殖力表、有性生殖、无性繁殖和遗传变异等种群生态学特征及其濒危肇因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合木种群为高群集分布,种群曲线属Leak凸型。年龄结构不合理,其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毢型,且将演化为小种群,群落内的生境异质性显著,种群处于不稳定阶段。四合木从开花期到结果期,生殖分配(RA)呈下降的趋势,生殖过程中胚胎发生败育、种子向幼苗难以转化使其有性生殖受阻,生活史趋于断裂,是最终导致其濒危的重要内因。分布区城市化、工业化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造成其种群孤立和生境破碎化是物种导致濒危的外因,四合木生态适应性和生境适宜性下降造成遗传多样性逐步丧失。同时提出对我国特有植物四合木进行异地保护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合木 孑遗植物 濒危机制 胚胎败育 异地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两品系蒙古裸腹溞(MoinamongolicaDaday)种群增长和生殖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赵文 徐宪仲 +1 位作者 王超 何志辉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65-370,共6页
本文报道两品系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 Daday)(晋南、内蒙)在5种温度梯度下(15℃、18℃、25℃、28℃、32℃)的种群内禀增长率(rm)、总生殖量、寿命、产幼间隔期、生殖频率和产幼前发育期,以及在28℃条件下两品系生物学的研究结果.... 本文报道两品系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 Daday)(晋南、内蒙)在5种温度梯度下(15℃、18℃、25℃、28℃、32℃)的种群内禀增长率(rm)、总生殖量、寿命、产幼间隔期、生殖频率和产幼前发育期,以及在28℃条件下两品系生物学的研究结果.结果表明,温度对两品系蒙古裸腹潘的种群繁殖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在试验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两品系蒙古裸腹潘的产幼前发育期、产幼间隔期、寿命随之缩短;而内禀增长率、总生殖量、生殖频率随温度升高而先升后降.温度28℃是两品系蒙古裸腹溞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28-32℃是其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范围.晋南品系10组个体重复试验的内禀增长率结果仍高于内蒙品系.经比较可知:在相同温度条件下,晋南品系在种群增长能力方面要明显强于内蒙品系,反映在前者的内禀增长率要大于后者.在相对较高或较低的温度条件下,内蒙品系则表现出更强的耐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系 种群增长 蒙古裸腹溞 内禀增长率 生殖 间隔期 发育期 最适温度 温度升高 内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天然更新障碍 被引量:47
6
作者 朱教君 康宏樟 许美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086-4095,共10页
针对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人工林不能天然更新的特征,从森林天然更新的必要条件出发,通过种子萌发、幼苗存活与生长所需条件的系列试验,探讨了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人工林不能天然更新的障碍特征。结果表明,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不能天... 针对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人工林不能天然更新的特征,从森林天然更新的必要条件出发,通过种子萌发、幼苗存活与生长所需条件的系列试验,探讨了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人工林不能天然更新的障碍特征。结果表明,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不能天然更新的主要原因有:(1)由于土壤的干旱胁迫使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中天然下种的种子很少有萌发的机会,尤其是在春季;(2)在水分条件相对充足的季节(秋季),樟子松种子能够萌发,但萌发产生的更新幼苗数量极少,即便这些更新幼苗得以存活,但由于沙地表层(0~5cm)与樟子松共生的外生菌根菌几乎不能存活而导致幼苗根系无法形成菌根,从而致使存活的樟子松幼苗抗旱、抗病能力非常弱,不能越冬,即不能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 樟子松 人工林 衰退 天然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孑遗植物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迁地保护中的光合作用日变化特征与生理生态适应性 被引量:16
7
作者 智颖飙 李红丽 +12 位作者 崔艳 路战远 刘珮 叶学华 张荷亮 杨持 刘钟龄 王云飞 华宇鹏 红鸽 赵凯 魏玲玲 王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21,共8页
为了进一步廓清迁地保护条件下孑遗植物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的光合生理生态适应性,在分析了瞬时光合效率的基础上,应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了迁地保护试验区的四合木以及原生境伴生种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的光合作... 为了进一步廓清迁地保护条件下孑遗植物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的光合生理生态适应性,在分析了瞬时光合效率的基础上,应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了迁地保护试验区的四合木以及原生境伴生种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的光合作用日变化,并测定了其生长量。结果表明:四合木实生苗的生长南北冠幅大小依次为乌海四合木核心区实生苗(26.48cm×27.26 cm)>鄂尔多斯实生苗(21.27 cm×21.75 cm)>阿拉善实生苗(19.25 cm×18.27 cm)。在原生境地乌海四合木核心区种植的实生苗与阿拉善实生苗之间的生长量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鄂尔多斯实生苗之间的生长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迁地保护条件下四合木生实生苗植株叶片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不同试验区四合木光合作用日变化(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均表现出明显的分异。迁地保护四合木条件下原生境地栽培的四合木实生苗的光合速率>鄂尔多斯栽培的四合木实生苗的光合速率>阿拉善栽培的四合木实生苗。鉴此可以作进一步推论,孑遗濒危植物四合木从原生境地西鄂尔多斯核心区(乌海)东移进行迁地保护具有更高的生理生态适应性和生境适宜性。但完成"从种子到种子"进而实现"保存性和代表性",最终实现四合木迁地保护的"保持性和防止性",保持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稳定性,最终成功实现四合木的迁地保护仍有待作进一步探索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地保护 生境适宜性 光合作用 保持力 多基因库 四合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分布区景观结构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22
8
作者 张云飞 杨持 陈家宽 《武汉植物学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1期25-30,共6页
利用 3S技术、1 972年航空黑白像片、1 988年 TM CCT磁带数据以及 1 995年 1 :1 0万TM影像等信息源 ,以斑块为最小景观结构单元 ,对西鄂尔多斯特有种四合木 (Tetraena mon-golica)的分布及其分布区的景观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 利用 3S技术、1 972年航空黑白像片、1 988年 TM CCT磁带数据以及 1 995年 1 :1 0万TM影像等信息源 ,以斑块为最小景观结构单元 ,对西鄂尔多斯特有种四合木 (Tetraena mon-golica)的分布及其分布区的景观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四合木的分布区面积约为 2754km2 ;(2 )分布区面积及斑块平均面积都在减少。 1 988年实际占有 1 456km2 ,1 995年为1 2 68km2 ,平均每年减少 2 7km2 ,单个斑块平均面积 1 988年为 1 8.79km2 ,1 995年为 1 5.38km2 ,减少了 1 8.1 % ;(3)四合木分布面积的减少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并不相同 ,1 988~ 1 995年间的年变化率比 1 972~ 1 988年间的年变化率高 5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合木 时空尺度 景观结构 分布区 蒺藜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度和pH对两品系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 Daday)存活、生长和生殖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赵文 王超 +3 位作者 张路 魏杰 杨为东 藤力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89-598,共10页
在温度为(25±0.5)℃,盐度为31.5±0.5的条件下,研究了碱度和pH对两品系蒙古裸腹溞的存活、生长和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系蒙古裸腹溞在培养液的pH6~8时,生长率和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晋南品系的内禀增长率最大为0.5758... 在温度为(25±0.5)℃,盐度为31.5±0.5的条件下,研究了碱度和pH对两品系蒙古裸腹溞的存活、生长和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系蒙古裸腹溞在培养液的pH6~8时,生长率和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晋南品系的内禀增长率最大为0.5758ind.d-1,内蒙品系的内禀增长率最大为0.5519ind.d-1。碱度的实验表明,两品系蒙古裸腹溞在培养液的碱度为2.05到4.58mmol·L-1时,生长率和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晋南品系的内禀增长率最大为0.5573ind.d-1,内蒙品系的内禀增长率最大为0.5376ind.d-1。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两品系体长的增长差异不大,但各生殖参数晋南品系大多高于内蒙品系。两品系蒙古裸腹溞存活的最适pH为6~8,最适碱度为2.05到4.58mmol·L-1,晋南品系对于碱度和pH的适应能力大于内蒙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裸腹溞 地理品系 碱度 PH 存活 生长 生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境条件下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Maxim.)种群结构特征 被引量:29
10
作者 甄江红 刘果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829-1841,共13页
对天然分布区及不同生境内四合木种群的径级结构、年龄结构、冠幅结构、高度结构及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运用静态生命表描述了四合木种群年龄结构动态变化规律,应用Clark-Evans的R值法计算出四合木个体空间分布格局指标。结果表... 对天然分布区及不同生境内四合木种群的径级结构、年龄结构、冠幅结构、高度结构及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运用静态生命表描述了四合木种群年龄结构动态变化规律,应用Clark-Evans的R值法计算出四合木个体空间分布格局指标。结果表明:四合木种群径级、龄级与高度级结构均基本呈正态分布,冠幅级结构呈现出近乎指数型的衰减趋势;但不同生境的四合木种群因所处微环境各异,在径级、龄级、高度级、冠幅级结构上表现出一定差异。四合木种群的存活率随龄级的增大而降低,死亡率和消失率随龄级的增大而升高,其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Ⅰ型,表明该种群为下降种群。不同生境的四合木种群个体分布均不均匀,其空间分布为随机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合木 种群结构 生境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强度净风频繁吹袭对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幼苗光合蒸腾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赵哈林 李瑾 +3 位作者 周瑞莲 云建英 冯静 苏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31-1437,共7页
为了解不同强度净风频繁吹袭对樟子松幼苗光合蒸腾特性的影响,2013年春季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研究了0(对照)、6、9、12、15、18 m/s等6个风速处理(分别相当于0、4、5、6、7、8级风)4次吹袭下樟子松幼苗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 为了解不同强度净风频繁吹袭对樟子松幼苗光合蒸腾特性的影响,2013年春季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研究了0(对照)、6、9、12、15、18 m/s等6个风速处理(分别相当于0、4、5、6、7、8级风)4次吹袭下樟子松幼苗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净风频繁吹袭没有改变樟子松幼苗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日变化规律,但可使其光合蒸腾的"午休"时间加长、"休眠"程度加深;随着风吹强度的增加,其日均光合能力和蒸腾速率显著降低,其中18 m/s处理较对照分别下降27.6%和22.3%;随着风吹强度增加,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均先下降后回升,除18 m/s处理胞间CO_2浓度显著高于CK外,其他处理均显著低于CK;随着风吹强度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效率均先增加后下降,其中除18 m/s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低于CK,6 m/s处理的光能利用效率高于CK外,其他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CK,光能利用效率均低于CK;日均光合蒸腾速率的下降主要源于气孔导度的降低,而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效率的变化均受制于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幼苗 频繁风吹 光合特征 蒸腾速率 水分利用效率 光能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光合参数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机理 被引量:20
12
作者 曾伟 蒋延玲 +1 位作者 李峰 周广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504-2510,共7页
针对当前植物光合机理模型中植物光合参数没有考虑干旱胁迫影响的不足,以东北地区蒙古栎为研究对象,基于蒙古栎对不同水分响应的植物生理生态模拟试验,探讨了蒙古栎光合参数对水分胁迫的定量响应。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严重影响蒙古栎叶片... 针对当前植物光合机理模型中植物光合参数没有考虑干旱胁迫影响的不足,以东北地区蒙古栎为研究对象,基于蒙古栎对不同水分响应的植物生理生态模拟试验,探讨了蒙古栎光合参数对水分胁迫的定量响应。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严重影响蒙古栎叶片的光合参数。其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与土壤含水量呈抛物线关系(P<0.01),且在土壤体积含水量35.45%(相当于土壤质量含水量23.63%)接近田间持水量(27.4%)时达到最大值。蒙古栎幼苗叶片的最大羧化速率(Vcmax)、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和磷酸丙糖利用率(TPU)均与土壤水分呈抛物线关系(P<0.01),即Vcmax、Jmax、TPU对土壤水分具有相同的响应趋势,但各光合参数达到最大时的土壤水分阈值却不相同。同时,基于蒙古栎光合作用参数对水分变化响应的定量分析,建立了水热因子协同影响的植物光合参数模型,为最终建立适用于所有植物的水热因子协同影响的光合参数模型提供了依据与技术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栎 最大净光合速率 最大羧化速率 最大电子传递速率 磷酸丙糖利用率 光合参数 土壤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境条件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内源激素季节变化及种群差异 被引量:9
13
作者 石松利 王迎春 周健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252-2262,共11页
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Maxim)是西鄂尔多斯地区特有的单种属古地中海残遗植物。选择了分布区内有代表性的低山、台地、丘陵、高平原、倾斜平原5个典型生境的四合木种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生境四合木种群密度、盖度、年龄结构和根际... 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Maxim)是西鄂尔多斯地区特有的单种属古地中海残遗植物。选择了分布区内有代表性的低山、台地、丘陵、高平原、倾斜平原5个典型生境的四合木种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生境四合木种群密度、盖度、年龄结构和根际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四合木叶片内源激素(ABA、IAA、GA3、ZT)季节变化和生境间差异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不同生境四合木种群密度、盖度、年龄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且低山、台地、丘陵种群所处生境有利于幼苗更新,其密度和盖度均显著大于高平原和倾斜平原种群;(2)四合木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量、营养元素(N、P、K)、微量元素(Fe、Mn、Cu、Zn、Mo、B)含量均较低,pH偏高,体现出贫瘠碱性化的荒漠土壤特点。运用数理统计将5个样地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聚类分析,分为两类:低山、台地、丘陵种群为一类(A类),高平原、倾斜平原为一类(B类)。方差分析表明:A类样地土壤营养元素(N、P、K)和微量元素(全Fe、Mn、Zn、B、Mo与有效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土壤含水量都显著高于B类,而pH值显著低于B类。(3)5个四合木种群ABA和GA3含量均表现为:8月份>6月份>5月份;IAA的含量和ZT的含量均表现为:6月份>8月份>5月份。方差分析表明:5月份IAA含量表现为在A类样地>B类样地,8月份ABA含量和GA3含量表现为在A类样地>B类样地。(4)四合木分布区存在较大的生境异质性,在其长期适应过程中,生境条件差异导致了种群在生理生态方面的分化。四合木种群密度、盖度、年龄结构以及土壤养分、水分和内源激素在生境间存在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生境 四合木种群 内源激素 土壤理化性质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水分参数季节变化及生境间差异 被引量:8
14
作者 石松利 王迎春 周健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6079-6089,共11页
运用PV技术对5个不同生境四合木水分参数(Ψssat、Ψstlp、ROWCtlp、RWCtlp、AWC、Va/V0和εmax)的季节动态(5、7、9月份)及生境间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四合木水分参数Ψssat、Ψsttlp值较低,AWC、Va/V0值较高,体现荒漠灌木四... 运用PV技术对5个不同生境四合木水分参数(Ψssat、Ψstlp、ROWCtlp、RWCtlp、AWC、Va/V0和εmax)的季节动态(5、7、9月份)及生境间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四合木水分参数Ψssat、Ψsttlp值较低,AWC、Va/V0值较高,体现荒漠灌木四合木较强的干旱适应性特点。(2)四合木主要水分参数Ψssat、Ψtslp值及εmax表现为5月份>7月份>9月份,AWC、Va/V0表现为5月份<7月份<9月份,四合木耐旱性随5月份、7月份、9月份递增,这种季节变化规律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节律相吻合,即与物候的进程一致。(3)对5个生境四合木(低山、台地、丘陵、高平原、倾斜平原)耐旱性排序,得出倾斜平原、高平原>丘陵>台地>低山,将3个月份5个不同生境四合木水分参数进行聚类。结果低山、台地、丘陵四合木为一类,高平原、倾斜平原四合木为一类。方差分析表明:3个月份Ψstlp值、Ψssat值和AWC值均表现为高平原、倾斜平原四合木显著低于低山、台地、丘陵四合木。不同生境四合木的渗透调节机制不同,倾斜平原和高平原的四合木其体内通过增加细胞质浓度进行渗透调节能力较强(较低的Ψstlp值和Ψssat值);而生境为低山、台地和丘陵四合木抗脱水能力较强(较大的AWC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合木 PV技术 水分参数 季节变化 不同生境耐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对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和日本新糠虾(Neomysis japonica)的毒性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桃英 聂思宇 +2 位作者 杨欣 高强 蔡生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6-191,共6页
采用生物急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赤潮异弯藻对蒙古裸腹溞和日本新糠虾的毒性影响,并初步探讨了赤潮异弯藻导致二者较快死亡的机制。结果发现,赤潮异弯藻不仅对蒙古裸腹溞和日本新糠虾的存活有显著影响,而且使其个体变小、产幼... 采用生物急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赤潮异弯藻对蒙古裸腹溞和日本新糠虾的毒性影响,并初步探讨了赤潮异弯藻导致二者较快死亡的机制。结果发现,赤潮异弯藻不仅对蒙古裸腹溞和日本新糠虾的存活有显著影响,而且使其个体变小、产幼前发育时间延长、总生殖量降低、平均存活时间缩短,种群数量增长受抑制。显微观察发现,蒙古裸腹溞能摄食赤潮异弯藻,但摄食后,其粪便紧紧地粘在蒙古裸腹溞的肠道末端;日本新糠虾不摄食赤潮异弯藻,但该藻粘附在其触须、附肢以及腹部、尾部的刚毛上,以及作为食物的卤虫幼体也被大量粘附在一起,聚集成团,或通过赤潮异弯藻粘附在日本新糠虾的附肢上。因此赤潮异弯藻很可能通过干扰蒙古裸腹溞和日本新糠虾正常的生理活动,而导致其快速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异弯藻 蒙古裸腹滔 日本新糠虾 毒性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子松(Pinus sv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群落生活史型谱 被引量:3
16
作者 祖元刚 王宇 +3 位作者 王文杰 胡英 王晓鹏 孙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695-2703,共9页
以东北林业大学植物园内的樟子松人工群落为研究对象,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对群落内不同种的生活史型进行划分的基础上,对松科樟子松和白扦、槭树科糖槭、豆科紫穗槐、木犀科暴马丁香、蔷薇科毛果绣线菊和托盘、红豆杉科东北红豆杉、菊... 以东北林业大学植物园内的樟子松人工群落为研究对象,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对群落内不同种的生活史型进行划分的基础上,对松科樟子松和白扦、槭树科糖槭、豆科紫穗槐、木犀科暴马丁香、蔷薇科毛果绣线菊和托盘、红豆杉科东北红豆杉、菊科飞廉和线叶旋覆花、禾本科扁穗草、罂粟科白屈菜、唇形科夏至草、十字花科荠菜14种植物生活史型及谱特征进行了定量化分析,以此为依据对群落演替和健康水平进行评价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此群落中主林层植物(樟子松和白扦)营养生长(Vegetationgrowth,V)达到46%,有性生长(Sexualgrowth,S)在35%,无性生长(Clonegrowth,C)约为19%;演替层植物(糖槭、紫穗槐、暴马丁香、毛果绣线菊、托盘和东北红豆杉)营养生长超过50%,无性生长略高于有性生长;草本层植物(飞廉、扁穗草、线叶旋覆花、白屈菜、夏至草和荠菜)营养生长接近于47%,有性生长只比营养生长少了4%,无性生长只占到11%。这些发现说明了主林层的生活史型是以营养生长为主的VS过渡生活史型,演替层植物应为V生活史型而草本植物为VS过渡类型。群落的生活史型是V0.49S0.33C0.18,属于VS过渡生活史型,在样地调查的14种植物中,生活史型大部分以营养为主,综合评价此群落处于以营养生长为主(49%)的健康群落水平,此群落中有性生长占总生活史型得分的33%,有向有性生长发展的趋势,但在一段时间内该群落应为稳定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群落 生活史型谱 生活史型 群落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体长对蒙古裸腹(Moina mongolica Daddy)摄食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岩 何志辉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1期1-7,共7页
利用14C方法分别测定了20,25,30,33℃下不同体长蒙古裸腹氵蚤的滤水率、摄食率和日粮。试验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该氵蚤的滤水率、摄食率和日粮均增加,但在25℃以上,升温对氵蚤摄食影响的幅度趋小;各温度下体长对... 利用14C方法分别测定了20,25,30,33℃下不同体长蒙古裸腹氵蚤的滤水率、摄食率和日粮。试验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该氵蚤的滤水率、摄食率和日粮均增加,但在25℃以上,升温对氵蚤摄食影响的幅度趋小;各温度下体长对氵蚤的滤水率、摄食率和日粮都有显著影响,体长增加,氵蚤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升高,而日粮降低,氵蚤体长与其滤水率均呈显著相关;20~33℃下,幼氵蚤的日粮为67.74%~102.04%,成氵蚤的日粮为60.00%~109.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裸腹溲 温度 体长 摄食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和体长对蒙古裸腹(Moina mongolica Daddy)摄食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岩 何志辉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1-6,共6页
利用14C方法分别测定了5‰,10‰,20‰,30‰和40‰盐度下不同体长蒙古裸腹氵蚤的滤水率、摄食率和日粮。结果表明:同体长下,在5‰~40‰范围内盐度对氵蚤摄食无显著影响,但该氵蚤的滤水率、摄食率和日粮均在10‰... 利用14C方法分别测定了5‰,10‰,20‰,30‰和40‰盐度下不同体长蒙古裸腹氵蚤的滤水率、摄食率和日粮。结果表明:同体长下,在5‰~40‰范围内盐度对氵蚤摄食无显著影响,但该氵蚤的滤水率、摄食率和日粮均在10‰下略高,5‰下较低;各盐度下体长对氵蚤的滤水率、摄食率和日粮都有显著影响,体长增加,氵蚤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升高,而日粮降低,氵蚤体长与滤水率呈显著相关;在5‰~40‰盐度下,幼氵蚤的日粮为70.76%~84.02%,成氵蚤为70.73%~80.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裸腹溲 盐度 体长 摄食强度 饵料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对蒙古裸腹(Moina mongolica Daday)耗氧率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岩 何志辉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8-12,共5页
分别测定了5‰、10‰、20‰、30‰、40‰盐度下不同体长的蒙古裸腹氵蚤的耗氧率。结果发现:在5‰~40‰范围内,该氵蚤个体耗氧率受盐度的影响不显著,但表现出在10‰时略高,5‰时较低,20‰~40‰内相近的特点;... 分别测定了5‰、10‰、20‰、30‰、40‰盐度下不同体长的蒙古裸腹氵蚤的耗氧率。结果发现:在5‰~40‰范围内,该氵蚤个体耗氧率受盐度的影响不显著,但表现出在10‰时略高,5‰时较低,20‰~40‰内相近的特点;各盐度下随体长增加,氵蚤耗氧率明显升高,两者间呈显著正相关;在试验盐度内,幼氵蚤的个体耗氧率和比耗氧率分别为4.2~7.1μg/(个·d)和40.8~81.4μg/(mg·d);成氵蚤分别为5.9~14.0μg/(个·d)和40.4~80.6μg/(mg·d)。根据试验结果并结合以往工作,认为10‰是蒙古裸腹氵蚤代谢最旺盛的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裸腹sao 盐度 体长 耗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孑遗濒危植物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的地理分布与潜在适生区预测 被引量:31
20
作者 段义忠 鱼慧 +1 位作者 王海涛 杜忠毓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7-347,共11页
以孑遗濒危植物四合木( Tetraena mongolica Maxim.)为对象,利用MaxEnt模型和Bioclim模型预测其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结合刀切法及环境变量响应曲线评估影响四合木分布的主导环境因素,运用ArcGIS软件自然间断法对其适生等级进行划分。结... 以孑遗濒危植物四合木( Tetraena mongolica Maxim.)为对象,利用MaxEnt模型和Bioclim模型预测其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结合刀切法及环境变量响应曲线评估影响四合木分布的主导环境因素,运用ArcGIS软件自然间断法对其适生等级进行划分。结果显示:四合木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西藏、甘肃、宁夏、内蒙古、青海、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区;在中国的适生区面积为1. 49 × 10 6 km 2 ,高适生区集中在乌海市毛乌素沙地、阿拉善左旗腾格里沙漠、阴山南部和贺兰山低山地区;2050年四合木潜在分布区将向内蒙古地区北部和东北地区西部方向缩减;两个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UC值)平均值均达到0. 8以上,预测结果较准确;环境因子评估结果显示,影响四合木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最冷季度的平均降水量和年温的变化范围,其次是降水量变异系数和温度季节性变化的标准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合木 MaxEnt模型 Bioclim模型 潜在适生区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