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8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chnical Research for Detector of Grain Moisture Content Based on Error Compens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Dong Yu-de Yang Xian-long +3 位作者 Ye Fei Pan Kai Jin Xing-chi Shi De-cai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4年第3期76-83,共8页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method including testing the frequency and establis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isture content and frequency, a corresponding instrument was designed.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accur...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method including testing the frequency and establis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isture content and frequency, a corresponding instrument was designed.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rapidity of the system, a new approach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asurement error and the temperature was proposed. The error band could be obtained and divided into several parts(based on the range of temperature) to indicate the error value that should compensate the grain moisture content for the changes in temperature. By calculating the error band at the maximum and the minimum operating temperatures, as well as by determining the error compensation value from the error band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 moisture content, the final effective result was deri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in moisture content frequency measurement micro controller unit error compensation mathematical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布含水率梯度下圆木构件横截面湿度应力解析模型
2
作者 田盼盼 邱洪兴 +1 位作者 韩建红 韩霞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4-150,共7页
建立木构件湿度应力解析模型是研究木材干缩开裂规律及其对承载力影响的基础.首先通过木构件横截面应力平衡分析建立了含水率梯度下横截面应力分布模型;其次借鉴温度应力弹性解析模型和温—热类比关系,建立了非均布含水率梯度下木构件... 建立木构件湿度应力解析模型是研究木材干缩开裂规律及其对承载力影响的基础.首先通过木构件横截面应力平衡分析建立了含水率梯度下横截面应力分布模型;其次借鉴温度应力弹性解析模型和温—热类比关系,建立了非均布含水率梯度下木构件的平衡条件、物理条件、几何条件和协调方程,得到了木构件横截面切向、径向湿度应力的解析解、开裂临界含水率和切向拉压临界点;最后通过数值模拟方法验证了本文解析解的正确性.以杉木圆柱构件为例,分析了不同参数(含水率差、构件直径、初末含水率值)对木构件横截面径向、切向湿度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木构件横截面湿度应力分布与木构件初末含水率值及构件尺寸大小无关,而主要与含水率差和材料性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度应力 木构件横截面 含水率差 非均布含水率 解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敏感变量筛选的多光谱土壤含水率反演模型研究
3
作者 杨文举 李奋华 +2 位作者 康德奎 段威成 赵文举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5-54,共10页
土壤含水率是农田生态系统敏感性的重要表征,为提高近地遥感土壤含水率反演效率和精度,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数据,提取覆膜耕地、苜蓿和小麦3种地物特征的光谱反射率,通过覆膜干扰消除技术和红边波段特征重构方法优化光谱信息质量。采... 土壤含水率是农田生态系统敏感性的重要表征,为提高近地遥感土壤含水率反演效率和精度,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数据,提取覆膜耕地、苜蓿和小麦3种地物特征的光谱反射率,通过覆膜干扰消除技术和红边波段特征重构方法优化光谱信息质量。采用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灰色关联度分析(Gray relational analysis,GRA)与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5类光谱反射率特征及18个光谱指数进行敏感性评估。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基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支持向量回归(SVR)和随机森林(RF)算法的多场景土壤水分反演框架,通过模型对比验证揭示不同地物覆盖条件下的最优反演机制。结果表明,剔除覆膜背景对模型反演结果有所提升,VIP和GRA筛选后的模型精度明显优于Pearson相关性分析,反演结果波动较小,且敏感变量组反演结果优于全变量组反演结果;在3块样地中,覆膜耕地的BPNN算法相较于SVR和RF算法,展现出更优的非线性解析能力及模型结构稳定性,验证集决定系数R_(v)^(2)达到0.8以上,其结果能较真实反馈土壤含水率,SVR算法则更适用苜蓿、小麦此类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土壤含水率反演;3种样地基于GRA筛选的土壤含水率反演模型精度最高,覆膜耕地GRA-BPNN验证集R_(v)^(2)为0.801、RMSE_(v)为1.25%、MAE_(v)为0.933%,苜蓿样地GRA-SVR验证集R_(v)^(2)达0.799、RMSE_(v)为1.389%、MAE_(v)为1.181%,小麦覆盖地反演结果验证集R_(v)^(2)为0.837、RMSE_(v)为0.711%、MAE_(v)为0.5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多光谱 土壤含水率 光谱指数 变量筛选 反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D-CNN的稻谷石墨烯远红外干燥模型及含水率在线预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逸凡 井世亮 +3 位作者 夏宇 Nuhu Jibril 赵海瑞 陈坤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8-497,共10页
[目的]为实现远红外稻谷干燥过程中水分比的精准预测,提出了一种基于1D-CNN(one-dimension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的稻谷干燥水分比预测模型,实现对干燥过程中稻谷含水率在线预测。[方法]将稻谷初始含水率调到统一标准后,在... [目的]为实现远红外稻谷干燥过程中水分比的精准预测,提出了一种基于1D-CNN(one-dimension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的稻谷干燥水分比预测模型,实现对干燥过程中稻谷含水率在线预测。[方法]将稻谷初始含水率调到统一标准后,在自制的石墨烯远红外干燥试验台进行不同温度的干燥试验,每隔2 min采集1组包括干燥温湿度等8个工艺参数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构成数据集。然后以8个工艺参数为输入,水分比为输出,构建1D-CNN干燥模型,通过训练确定模型参数,最后对模型进行验证并与6种经典薄层干燥模型及4种典型机器学习干燥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1D-CNN干燥模型能够很好描述干燥过程中水分比的变化情况,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 MAE)分别达到0.993 1、0.018 9、0.012 1;含水率预测的MAE和平均相对误差(mean relative error, MRE)分别为0.143 2%和0.007 8%,明显优于其他对比的干燥模型。[结论]所提出的1D-CNN干燥模型能够准确预测稻谷干燥过程中含水率变化,完全满足含水率在线检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谷 1D-CNN模型 石墨烯远红外干燥 含水率在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B模型预测包装后卷烟烟丝水活度和含水率的方法
5
作者 薛诗凡 凌荣鑫 +5 位作者 张玮 华青 谢雯燕 吴达 陈勇 楼佳颖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6-321,共6页
开发了一种预测包装后卷烟烟丝水活度和含水率的新方法。首先,绘制原辅材料的等温吸湿曲线,利用GAB(Guggenheim-Anderson-de Boer)模型进行拟合,建立相应的等温吸湿曲线方程;然后,基于水分总量恒定和平衡后各组分水活度一致的原理,建立... 开发了一种预测包装后卷烟烟丝水活度和含水率的新方法。首先,绘制原辅材料的等温吸湿曲线,利用GAB(Guggenheim-Anderson-de Boer)模型进行拟合,建立相应的等温吸湿曲线方程;然后,基于水分总量恒定和平衡后各组分水活度一致的原理,建立烟丝与包装辅材间水分迁移的预测模型,以预测烟丝在包装后的水活度和含水率。结果表明,在水活度0.2~0.8的范围内,GAB模型模拟了4种不同盒型卷烟烟丝、滤棒和烟盒的等温吸湿曲线,拟合后的相关系数R^(2)值均大于0.980,且预测的包装后卷烟烟丝水活度和含水率的相对偏差均小于4%。本方法在预测包装后烟丝水活度和含水率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烟 水活度 含水率 等温吸湿曲线 原辅材料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材线虫病疫木传热速率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王钱晴 黄荣庆 +5 位作者 徐金梅 赵丽媛 张凤毫 陈瑞瑶 王进 江京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170,共9页
【目的】提高松材线虫病疫木无害化处理效率,实现疫木高价值利用,节约生产时间和成本。【方法】以被松材线虫病感染的马尾松疫木为研究对象,采用饱和蒸汽处理方法,设定木芯温度为65℃,研究不同含水率(MC≤50%、50%120%)和木材径级(D≤16... 【目的】提高松材线虫病疫木无害化处理效率,实现疫木高价值利用,节约生产时间和成本。【方法】以被松材线虫病感染的马尾松疫木为研究对象,采用饱和蒸汽处理方法,设定木芯温度为65℃,研究不同含水率(MC≤50%、50%120%)和木材径级(D≤16 cm、18 cm≤D≤20 cm、22 cm≤D≤24 cm、26 cm≤D≤28 cm、D≥30 cm)对1 m长马尾松疫木传热速率的影响,利用“木材中心温度计算法”数学模型预测处理时间。【结果】马尾松疫木径级为20 cm时,含水率每增加10%,木芯达到65℃的处理总时间增加20 min,升温速率降低0.4℃/h;马尾松疫木含水率为37%时,径级每增加2 cm,木芯达到65℃的处理总时间增加59 min,升温速率降低1.7℃/h;饱和蒸汽处理后,马尾松疫木含水率增加;模型预测结果显示,含水率和木材径级对处理总时间的影响规律与实际结果相似,含水率在82%以下时,处理总时间模拟值均大于实际值。【结论】饱和蒸汽处理过程中,含水率和木材径级对疫木传热速率影响较大,为有效提高处理效率,将径级和含水率相近疫木放在同一处理中。实际生产中,运用“木材中心温度计算法”预测不同径级疫木处理总时间,可以确保疫木内部温度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从而有效地杀灭松材线虫及其媒介昆虫,保证处理效果,为高效进行疫木无害化处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含水率 疫木径级 松材线虫病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AT-EPIC耦合模型的区域苹果单产模拟及土壤碳动态评估
7
作者 黄元嘉 霍艾迪 +2 位作者 曹馨升 安佳璐 刘琪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98-106,共9页
为提高现有作物生长模型单产模拟精度,明确土壤水分供需变化与产量之间的动态关系,该研究构建了水文—作物生长耦合模型SWAT-EPIC(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environmental policy integrated climate)。基于参数敏感性优化的扩... 为提高现有作物生长模型单产模拟精度,明确土壤水分供需变化与产量之间的动态关系,该研究构建了水文—作物生长耦合模型SWAT-EPIC(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environmental policy integrated climate)。基于参数敏感性优化的扩展傅里叶幅度敏感性检验算法(extended fourier amplitude sensitivity test,E-FAST),在陕北黄土高原建立包含土壤碳动态评估的苹果单产评估体系。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模型在旱作苹果单产的模拟精度误差减少了38.98%,模拟RMSE=2.56%,RRMSE≈9.8%,具有良好的模拟性能。降水对果园浅层土壤水分补给具有直接作用,而深层水分持续消耗加剧干旱胁迫,成为限制苹果单产提升的关键因素。此外,农地改种果园后0~10m土壤有机碳储量提升了14.85%。本研究表明,通过整合水文过程与作物生长机制,SWAT-EPIC耦合模型能够更全面反演区域水分与产量的响应关系,为干旱区果园水分管理与可持续高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率 土壤碳 耦合模型 苹果 全局优化算法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的全球叶片可燃物含水率时空变化与差异分析
8
作者 胡相燕 张辛佳 +4 位作者 杨瑞 陆黄睿萌 欧映杏 胡潭高 方美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5-417,共13页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生成了全球可燃物含水率(fuel moisture content,FMC)的时空分布图,分析在不同区域和植被类型中FMC的时空差异,以揭示FMC的动态变化.首先,基于地面实测数据和光谱指数分别构建森林和草地植被类型的等...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生成了全球可燃物含水率(fuel moisture content,FMC)的时空分布图,分析在不同区域和植被类型中FMC的时空差异,以揭示FMC的动态变化.首先,基于地面实测数据和光谱指数分别构建森林和草地植被类型的等效水厚度(equivalent water thickness,EWT)和干物质含量(dry matter content,DMC)的经验估算模型;随后通过EWT和DMC作为中间变量,构建了FMC的分步估算模型;最终生成了2010-2022年的全球月尺度FMC时空分布图.为了评估估算结果的精度,本文结合站点数据(Global-LFMC)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进行了直接和间接的验证.结果表明,对于森林类别,利用归一化红外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infrared index,NDII)估算EWT(r=0.89)和利用归一化水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NDWI)估算DMC(r=0.26),以及对于草地,利用简单比值水指数(simple ratio water index,SRWI)估算EWT(r=0.85)和利用NDWI估算DMC(r=0.27)均表现出较高的精度,因此被用于构建FMC的分步估算模型.直接验证结果显示,FMC估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9(显著性水平P<0.000 1),说明二者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间接验证结果表明,FMC与SPEI的变化趋势一致,但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效应.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探讨了全球植被FMC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显示,FMC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南北半球的不同植被类型之间FMC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热带地区全年FMC值较高,且变化幅度较小,温带地区的FMC在春夏季节明显上升,极地和干旱地区FMC全年较低.中高纬度地区的FMC受季节性极端气候事件的显著影响,低FMC区域与火灾高发区域相吻合.常绿森林全年维持较高的含水量,而落叶林和草地的FMC则随季节显著波动.此外,研究还揭示了FMC异常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异常值分析反映了气候和光照等因素对植被水分状况的显著影响,进一步揭示了极端气候对FMC的影响.本研究生成的2010-2022年MODIS每月全球FMC时空分布图,揭示了不同地区和植被类型的FMC分布特征,为制定高火险区域的科学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对于森林火灾防治和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可燃物含水率 植被指数 时空分析 MOD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BP的联合收获机小麦含水率检测模型研究
9
作者 安晓飞 代均益 +3 位作者 李立伟 卢昊 尹彦鑫 孟志军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5-332,共8页
为进一步提高基于介电特性的联合收获机小麦含水率检测装置模型检测精度和适用范围,本研究以“京冬22号”、“蜀麦1958”、“涡麦33”3个品种小麦为研究对象,测量含水率范围为8.41%~21.6%,检测温度范围为5~40℃,容重范围为714.44~777.58... 为进一步提高基于介电特性的联合收获机小麦含水率检测装置模型检测精度和适用范围,本研究以“京冬22号”、“蜀麦1958”、“涡麦33”3个品种小麦为研究对象,测量含水率范围为8.41%~21.6%,检测温度范围为5~40℃,容重范围为714.44~777.58 kg/m^(3)的小麦相对介电常数。试验结果表明,同一温度条件下,容重越大,相对介电常数越大;在同一容重条件下,相对介电常数会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也随含水率升高而变大。采用校正集样本150个,预测集样本42个,基于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GA-BP)的方法建立了相对介电常数、温度、容重与小麦含水率的关系模型,模型采用3-5-1结构,最大迭代次数1000次,学习误差阈值1×10^(-6)。校正集R^(2)、RMSE、MAE分别为0.996、0.241%、0.189%;预测集R^(2)、RMSE、MAE分别为0.993、0.295%、0.189%,该模型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和稳定性,为不同品种小麦含水率在线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收获机 小麦含水率 检测模型 遗传算法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OFOST模型的东北地区春小麦水分平衡模拟与验证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铁楠 许为政 +6 位作者 魏湜 顾万荣 贺丹 芦玉双 钱诚 陈琦 李晶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51,共7页
对WOFOST模型进行了本地化参数校正,并对输入模型的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选取出对结果影响较大的几个参数进行调整,建立相应的模型运行数据库,对东北春麦区具有代表性的哈尔滨、绥化、嫩江、呼玛和牙克石地区2012年、2013年春小麦生育... 对WOFOST模型进行了本地化参数校正,并对输入模型的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选取出对结果影响较大的几个参数进行调整,建立相应的模型运行数据库,对东北春麦区具有代表性的哈尔滨、绥化、嫩江、呼玛和牙克石地区2012年、2013年春小麦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含量情况进行了模拟及精度分析,最终评价WOFOST模型在东北地区春小麦生长过程中水分平衡模拟的适应性及准确性。结果表明:WOFOST模型对2012年、2013年各地春小麦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含量变化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绝对平均误差为2.43%~8.75%,均方根误差RMSE为6.75%~13.75%,模拟性能指数EF为-0.844~0.245,残差聚集指数CRM为-0.272~0.084,一致性系数IoA为0.457~0.789,在可信区间内。从整体看,该模型对土壤水分含量的模拟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利用校正后的模型对2012年、2013年各地春小麦作物蒸腾、土壤蒸发与作物需水量进行了模拟,实现了利用较少参数达到作物蒸腾与土壤蒸发分离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fOST模型 东北地区 春小麦 参数调试 土壤含水量 模拟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北开花毛竹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差异及生物量模型构建
11
作者 郭靖 贾冬冬 +3 位作者 农珺清 胡潇雪 李在留 徐振国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28,共9页
【目的】建立桂北开花与未开花毛竹地上单株及各器官生物量模型,为开花毛竹生物量估算和林分生产力相关研究提供数学模型。【方法】选取了开花毛竹全径级(6.0~12.0 cm)分布的3年生开花与未开花毛竹各135株,测定各器官和地上部分生物量... 【目的】建立桂北开花与未开花毛竹地上单株及各器官生物量模型,为开花毛竹生物量估算和林分生产力相关研究提供数学模型。【方法】选取了开花毛竹全径级(6.0~12.0 cm)分布的3年生开花与未开花毛竹各135株,测定各器官和地上部分生物量。采用5种生物量模型分别对开花毛竹和未开花毛竹地上部分及各器官生物量进行拟合,并筛选生物量最优拟合模型。【结果】开花与未开花毛竹的各器官平均含水率大小为竹叶>竹秆>竹枝,毛竹开花后地上各器官含水率下降。未开花毛竹叶、秆、枝平均含水率分别为37.13%、34.55%和31.85%,开花毛竹叶、秆、枝平均含水率分别为36.70%、32.27%和31.50%。未开花毛竹地上器官平均生物量大小为竹秆(10.32 kg)>竹枝(2.21 kg)>竹叶(1.00 kg),生物量占比平均值为竹秆(75.59%)>竹枝(16.88%)>竹叶(7.53%)。开花毛竹地上器官平均生物量大小为竹秆(12.13 kg)>竹枝(2.79 kg)>花穗(1.32kg),生物量占比平均值为竹秆(74.08%)>竹枝(17.58%)>花穗(8.34%)。胸径、株高与竹秆、竹枝、竹叶和地上部分生物量极显著相关(P<0.01)。5种生物量模型中,多项式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拟合效果较好,共选出拟合效果最好的生物量模型8个。【结论】毛竹在开花过程中同化物质资源能力加强,竹枝、竹叶会摄取更多养分以供生殖过程顺利完成。开花与未开花毛竹生物量拟合模型中,竹秆和地上部分生物量拟合模型拟合程度较好,竹枝、竹叶生物量拟合模型拟合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花毛竹 含水率 生物量分配 生物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O—SVR算法的土壤含水率预测模型构建
12
作者 高宁 张安琪 +3 位作者 梅鹤波 杨兴华 刘淮玉 孟志军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7-234,共8页
为探究一种高检测精度且适用于低测量频率电容式土壤含水率传感器的检测模型,以土壤为研究对象,配置160份含水率为6.39%~31.43%的土壤样本,使用数字电桥采集土壤样本在测量频率为1~100 kHz的电容数据,建立预测土壤含水率的多元线性回归(... 为探究一种高检测精度且适用于低测量频率电容式土壤含水率传感器的检测模型,以土壤为研究对象,配置160份含水率为6.39%~31.43%的土壤样本,使用数字电桥采集土壤样本在测量频率为1~100 kHz的电容数据,建立预测土壤含水率的多元线性回归(MLR)、岭回归(RR)、支持向量回归(SVR)、决策树回归(CART)和BP神经网络(BPNN)算法模型,对比分析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表明,基于SVR算法构建的土壤含水率检测模型预测性能较佳。通过引入麻雀搜索(SSA)、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和鲸鱼优化算法(WOA)算法分别对SVR算法模型优化后的性能分析,采用PSO—SVR算法建立的检测模型性能最佳,其预测集的决定系数R 2、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百分比偏差RPD分别为0.947、0.012和4.363。利用该模型对35份含水率在8.07%~26.43%的土壤样本进行预测,含水率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回归系数R 2为0.953,RMSE为0.009,绝对误差范围为-1.92%~1.68%。由此证明,基于PSO—SVR算法构建土壤含水率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较好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含水率 预测模型 电容 测量频率 PSO—SV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天气条件叶片边界层湿度对土壤水分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
13
作者 郝英惠 韩玮 +4 位作者 罗招磊 沈跃 申明骏 刘昕雨 王建城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828-4841,共14页
叶片边界层湿度与环境湿度存在很大差异,预测叶片边界层湿度对预防植物病害具有重要意义,以葡萄(“北冰红”、“巨峰”)、草莓(“红颜”、“宁玉”)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天气及土壤水分处理下叶片边界层湿度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叶片生理... 叶片边界层湿度与环境湿度存在很大差异,预测叶片边界层湿度对预防植物病害具有重要意义,以葡萄(“北冰红”、“巨峰”)、草莓(“红颜”、“宁玉”)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天气及土壤水分处理下叶片边界层湿度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叶片生理指标与叶片边界层湿度的相关关系,基于支持向量机理论建立了叶片边界层湿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植物叶片边界层湿度均在距离叶片上下表面1 mm、5 mm处显著高于环境湿度,叶片15 mm处与环境湿度无显著性差异,叶片上下表面1 mm的叶片边界层湿度最高,叶片边界层湿度与环境湿度的差异表现为晴天>阴天;(2)晴天及阴天条件下,叶片下表面的叶片边界层湿度均高于上表面,叶片上下表面1 mm、5 mm的叶片边界层湿度均随土壤含水量的升高而升高;(3)叶片边界层湿度与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叶片水势、气孔长度(SL)、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环境湿度和叶片上下表面的距离呈极显著负相关;(4)基于支持向量机(SVR)构建的叶片边界层湿度预测模型,决定系数R2为0.938,达到了0.9以上,模型精度较高。叶片边界层湿度预测模型可以快速准确的预测叶片边界层湿度,对开展病害生态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并为研究作物栽培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边界层湿度 环境湿度 土壤含水量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显示机器学习模型的土压实参数预测及不确定性
14
作者 李建旺 祁文睿 +4 位作者 丁新渊 周航宇 刘烨 秦溯 谢良甫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8207-8217,共11页
土压实参数的准确预测对岩土工程中提高土体承载力、降低可压缩性具有实际意义,现有模型在预测进度和工程适用性上存在一定局限性,且忽略了对模型预测不确定性的量化。针对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226组土击实试验数据,采用遗传编码算法(ge... 土压实参数的准确预测对岩土工程中提高土体承载力、降低可压缩性具有实际意义,现有模型在预测进度和工程适用性上存在一定局限性,且忽略了对模型预测不确定性的量化。针对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226组土击实试验数据,采用遗传编码算法(genetic programming,GP)对两个重要土压实参数(最优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进行了建模预测,分别得到了最优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的最优显示模型并将预测结果与现有预测模型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分位数回归方法和不确定度统计量量化了GP模型。结果表明,压实参数受细粒含量和塑限的影响最大,而碎石量和液限对其影响最小,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可通过优先调整土体中的细粒土含量和塑限达到最优击实效果。此外分位数回归方法(quantile regression,QR)提供了90%置信度且平均预测区间值(mean prediction interval,MPI)均小于0.3,同时绝大多数数据均落在不确定带范围内,说明GP算法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和较高的预测精度,这种可解释的显示模型更便于工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优含水量 最大干密度 遗传编码算法 预测 不确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块煤含水率对CH_(4)吸附/解吸特性影响试验研究
15
作者 郭平 刘延保 张遵国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5,共6页
为了研究水分对煤体吸附/解吸CH_(4)特性的影响,利用煤层瓦斯吸附解吸变形动态测试装置,开展了含水率为0、0.83%、1.52%、2.68%条件下块煤吸附/解吸CH_(4)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分对煤体吸附/解吸CH_(4)影响显著,水分有助于煤体解吸CH_(... 为了研究水分对煤体吸附/解吸CH_(4)特性的影响,利用煤层瓦斯吸附解吸变形动态测试装置,开展了含水率为0、0.83%、1.52%、2.68%条件下块煤吸附/解吸CH_(4)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分对煤体吸附/解吸CH_(4)影响显著,水分有助于煤体解吸CH_(4),但抑制煤体吸附CH_(4);煤的饱和吸附量a值与饱和解吸量A值基本相等,且与含水率无关;煤的吸附常数b值、解吸常数B值随煤体含水率的增高均呈现指数下降趋势,并最终趋近于0;以Langmuir形式方程为基础,结合吸附/解吸常数与含水率的函数关系,构建了含水率影响条件下的CH_(4)吸附/解吸数学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对该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吸附解吸差异性系数随含水率的增高呈指数衰减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率 CH_(4) 吸附 解吸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步长FFMC模型预测马尾松林地表细小可燃物含水率的适用性分析
16
作者 张运林 陈婧怡 项雨萱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共8页
【目的】地表细小可燃物是林火发生的关键引燃物质,其含水率的精确预测对火灾预防至关重要。细小可燃物湿度码(Fine fuel moisture code,FFMC)作为典型的半物理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含水率预测。本研究旨在评估直接使用FFMC在预测马尾松林... 【目的】地表细小可燃物是林火发生的关键引燃物质,其含水率的精确预测对火灾预防至关重要。细小可燃物湿度码(Fine fuel moisture code,FFMC)作为典型的半物理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含水率预测。本研究旨在评估直接使用FFMC在预测马尾松林地表细小可燃物含水率中的适用性,并对模型进行改进,以提高预测精度。【方法】以贵州典型的马尾松林下可燃物为研究对象,以小时为步长,在防火期内监测地表可燃物的水分动态变化,对其驱动因子进行分析,计算时步长FFMC值。【结果】1)水分的动态变化主要受气象要素影响,其中气温和风速与其呈显著负相关,相对湿度与其呈显著正相关;2)当马尾松地表细小可燃物含水率低于35%时,直接使用FFMC预测含水率具有较好的适用性,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0.88%和4.81%;当含水率超过35%时,直接使用FFMC不适用,平均相对误差高达66.37%;3)选择逐步回归法建立基于FFMC和气象要素的含水率(>35%)预测模型,显著提高了预测精度,改进后的平均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15.81%和21.41%。【结论】本试验验证了基于时步长FFMC预测马尾松地表细小可燃物含水率的适用性,通过改进模型提高了预测效果。研究成果对深入理解森林可燃物水分动态变化机理、支持森林火险预测预报和科学开展森林防火灭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率 马尾松 细小可燃物湿度码 时步长 适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南方红壤区土壤含水量长时序驱动及其预测分析
17
作者 李佳潼 吴华 +2 位作者 徐悦 李慧珊 谢雪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1-854,共14页
【目的】为确保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进行,明确影响土壤水分的关键驱动因子十分必要。通过深入研究驱动因子,提高土壤水分监测的准确性,从而更为精确地预测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此外,准确的水分监测和预测对于评估和... 【目的】为确保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进行,明确影响土壤水分的关键驱动因子十分必要。通过深入研究驱动因子,提高土壤水分监测的准确性,从而更为精确地预测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此外,准确的水分监测和预测对于评估和优化生态系统服务也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管理水资源,还能为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重要依据,最终实现对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明确影响土壤水分的驱动因子,提高土壤水分监测的准确性、预测土壤水分、评估和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对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方法】基于ArcGIS和Matlab平台,运用RF、ReliefF和MIC算法进行土壤含水量(SMC)的驱动因子选择及算法拟合度分析,同时引入LibSVM和BP神经网络跨步算法进行SMC长时序预测,分析预测模型适配性。【结果】1)综合模型适用性及误差分析,SMC驱动算法中RF模型测试集R^(2)、MAE和MBE分别为0.740、0.036、0.007,更适合南昌市SMC驱动因子的选择;SMC预测算法中LibSVM模型测试集R^(2)、MAE和MBE分别为0.617、0.050、0.0072,更适合SMC预测分析;2)月频率气象维度下,降雨量对SMC变化贡献最大。年频率综合维度下,降雨量、相对湿度和人为因素对SMC的演变贡献显著,气象因子总体贡献水平比人为活动贡献小;3)利用BP神经网络与LibSVM对SMC进行趋势预测,结果显示南昌市SMC未来将继续波动上升且存在异常点。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与SMC的变化具有不一致性,其中耕地占比最大但SMC最高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城乡用地。【结论】南昌市年际SMC与降雨、相对湿度和人为活动紧密相关,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土壤湿度在不同年份和季节之间出现波动,并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该研究创新应用RF、ReliefF和MIC算法于机器学习输入变量贡献度分析,探寻SMC驱动和预测的最优算法模型,细致考虑气象驱动因子对SMC的贡献性,并将气象因子与人为因子贡献度进行对比分析,为南昌市水文调查分析和未来趋势变化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长时间序列 机器学习 驱动因子 预测分析 贡献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光谱法对变压器油中含水量的检测
18
作者 刘阁 张孟威 +3 位作者 秦芳 陈彬 陈俊森 杨昊璋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9-924,共6页
水分含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变压器油的电气性能和变压器安全,对变压器油含水量的检测是变压器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该文通过制备不同水分梯度油样,并进行红外光谱检测,建立了变压器油中含水量、吸光度、吸收峰面积的多元线性回归数学模型,... 水分含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变压器油的电气性能和变压器安全,对变压器油含水量的检测是变压器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该文通过制备不同水分梯度油样,并进行红外光谱检测,建立了变压器油中含水量、吸光度、吸收峰面积的多元线性回归数学模型,并利用验证样对数学模型进行检验,提出了一种红外光谱法检测含水量的精确定量方法。结果表明含水变压器油红外光谱的吸收峰是水分子中羟基(—OH)吸收红外光能量产生振动所致,存在于变压器油中的水分子与水分子以及变压器油中某些添加剂之间发生氢键效应,使得电子云密度平均化,导致3600~3200 cm^(-1)处的吸收峰振动频率减小,红外吸收峰向低波数移动并变宽。油中含水量、3400 cm^(-1)处吸光度和3600~3200 cm^(-1)下的吸收峰面积三者间存在对应关系,所建立的三者间的量化关系模型的R^(2)=0.943,sig值为0.003(p<0.05),均方根误差(RMSE)仅为0.00512,实验样数据点均匀分布在回归平面上,模型拟合程度高,具有显著性,可以准确计算变压器油中的含水量。该方法提高了变压器油中水分定量检测的准确性,为变压器油中含水量的在线监测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光谱 变压器油 水分含量 定量检测 多元线性回归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温湿度对烘丝入口水分的影响规律及预测控制
19
作者 李立志 沈立东 +3 位作者 赵炜 徐荣照 马俊 董省身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64-170,175,共8页
针对烘丝机的参数波动大、控制不及时、能耗高等问题,结合烟丝生产工艺分析了影响烘丝入口含水率的因素,研究了外部环境和生产车间的温湿度变化规律,在不同温度和湿度的条件下开展了烟丝含水率研究,揭示了工序环境温湿度变化对烟丝含水... 针对烘丝机的参数波动大、控制不及时、能耗高等问题,结合烟丝生产工艺分析了影响烘丝入口含水率的因素,研究了外部环境和生产车间的温湿度变化规律,在不同温度和湿度的条件下开展了烟丝含水率研究,揭示了工序环境温湿度变化对烟丝含水率的影响规律。基于多源环境温湿度数据融合和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建立了烘丝入口含水率动态预测数学模型,通过生产实践中的训练优化,实现了烘丝入口含水率的实时预测。结果表明,环境温湿度变化是影响烟丝含水率的重要因素,当环境温度高于20℃、环境湿度高于50%时影响最大。模型可以实时准确地预测烘丝入口含水率,最大误差控制在±1.5%范围内,MAE和RMSE的最大值分别为0.80%和0.917 1%,预测值符合生产实践要求,对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和工艺精准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烘丝 含水率 环境影响 温度 湿度 预测模型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古台地区3种林型地表可燃物研究
20
作者 马骏 《辽宁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35-38,共4页
研究森林地表可燃物的含水率变化,对森林火灾的预测和预防有重要意义。以采样法和室内模拟方法研究章古台地区樟子松杨树混交林、樟子松纯林、樟子松赤松混交林地表可燃物5月、7月、9月的含水率和时滞,以及受当月林间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研究森林地表可燃物的含水率变化,对森林火灾的预测和预防有重要意义。以采样法和室内模拟方法研究章古台地区樟子松杨树混交林、樟子松纯林、樟子松赤松混交林地表可燃物5月、7月、9月的含水率和时滞,以及受当月林间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3种林型森林地表可燃物时滞最短分别为9月樟子松杨树混交林40.30 h,5月樟子松纯林42.79 h,5月樟子松赤松混交林35.37 h。综合3种林型森林地表可燃物平衡含水率和时滞,章古台地区5月火险等级最高,发生林火概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可燃物 平衡含水率 时滞 火险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