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3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类混凝土损伤比强度理论及塑性-损伤模型研究进展与应用
1
作者 丁发兴 吴霞 +7 位作者 吕飞 王文君 孙浩 SADAT Said Ikram 许云龙 王恩 王莉萍 余志武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0-711,共22页
为完善混凝土强度理论和塑性-损伤模型,通过参考岩石损伤比强度理论,根据现有普通混凝土、再生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和纤维混凝土等多类混凝土多轴强度试验数据,推荐损伤比变量中的五经验系数取值,完善多类混凝土损伤比强度理论并揭示... 为完善混凝土强度理论和塑性-损伤模型,通过参考岩石损伤比强度理论,根据现有普通混凝土、再生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和纤维混凝土等多类混凝土多轴强度试验数据,推荐损伤比变量中的五经验系数取值,完善多类混凝土损伤比强度理论并揭示约束混凝土工作原理。分析表明,随着静水压力的增加,混凝土压损伤比将由单轴受压时为1左右线性递减至小于0.5,八面体剪应力先增大后减小,轴向峰值应力提升为某一定值,压损伤比取值减小引发非弹性体积膨胀减小至不变,因而导致混凝土由单轴受压脆性破坏向多轴受压塑性破坏转变,该理论为钢管混凝土柱中发挥混凝土耗能潜力提供理论依据。依据混凝土损伤比强度理论,确定多类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中的三轴强度参数,包括膨胀角、拉压子午线强度比值和二轴等压与单轴抗压强度比值,并建议常温静力荷载下多类混凝土的单轴受压、受拉应力-应变曲线方程及其参数表达式,常温地震荷载下普通混凝土的单轴受压、受拉应力-应变曲线方程及其参数表达式,以及火灾升温环境下普通混凝土的单轴受压、受拉应力-应变曲线方程及其参数表达式,建立约束混凝土三轴塑性-损伤模型。介绍多类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有限元模型中的应用,模型中混凝土采用实体单元而钢管与钢梁采用壳单元,可模拟钢管与混凝土之间的界面滑移与约束作用,当采取增强约束拉筋强柱构造方法时可提升钢管混凝土柱及其结构的承载力、抗震与抗火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损伤比 强度理论 塑性-损伤模型 三轴参数 应力-应变曲线 实体-壳单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螺旋复合箍筋约束混凝土方柱轴压承载力计算
2
作者 杨坤 胡阳阳 +2 位作者 孙珊珊 高晓敏 吉康乐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66,共9页
为研究多螺旋复合箍筋约束混凝土方柱的轴心受压承载力,对7根该类型短柱进行了轴心受压试验,分析了箍筋间距、箍筋形式、箍筋强度对其轴压性能的影响。考虑到矩形外箍、圆螺旋内箍以及外围圆螺旋箍内的混凝土圆柱体对核心混凝土的多重... 为研究多螺旋复合箍筋约束混凝土方柱的轴心受压承载力,对7根该类型短柱进行了轴心受压试验,分析了箍筋间距、箍筋形式、箍筋强度对其轴压性能的影响。考虑到矩形外箍、圆螺旋内箍以及外围圆螺旋箍内的混凝土圆柱体对核心混凝土的多重约束作用,对多螺旋复合箍筋的约束机理进行了分析。基于双剪统一强度理论,推导出多螺旋复合箍筋约束混凝土方柱的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并与试验结果、已有规范及学者提出的计算公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着箍筋间距的减小或者箍筋强度的提高,多螺旋箍筋约束混凝土试件的强度和延性均提高;多螺旋复合箍筋的约束效果好于传统井字形复合箍筋,且五螺旋复合箍筋的约束效果好于四螺旋复合箍筋;提出的轴压承载力计算公式精度较高,验证了统一强度理论在多螺旋复合箍筋约束混凝土方柱轴压承载力计算中的适用性;相比矩形外箍,圆螺旋内箍的间距与强度对约束混凝土方柱轴压承载力提高幅度的影响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螺旋复合箍筋 双剪统一强度理论 轴压承载力 试验研究 理论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13沥青混合料损伤比强度理论及车辙现象预测
3
作者 吴霞 丁发兴 聂磊鑫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180,共9页
高级路面结构主要采用沥青路面,其在交通荷载和环境温度作用下处于复杂三轴应力状态,导致车辙现象经常发生,目前很少有人用强度理论来解释车辙现象。为此,课题组尝试将单元体应变分解假设和相对耗能率求极值计算模型下的损伤比强度理论... 高级路面结构主要采用沥青路面,其在交通荷载和环境温度作用下处于复杂三轴应力状态,导致车辙现象经常发生,目前很少有人用强度理论来解释车辙现象。为此,课题组尝试将单元体应变分解假设和相对耗能率求极值计算模型下的损伤比强度理论应用于AC-13沥青混合料的多轴强度预测和车辙现象预测。基于三轴受压下沥青混合料强度包络面基本特征,参考轻骨料混凝土受拉损伤比参数取值,根据AC-13沥青混合料多轴试验数据推荐了损伤比变量中的5个经验系数取值,形成了沥青混合料损伤比强度理论。分析表明不同温度下的AC-13沥青混合料无量纲三轴强度变化规律一致,提出的强度理论强度预测结果与不同温度下AC-13沥青混合料的多轴强度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随后根据沥青混合料损伤比多轴强度理论,提出了围压三轴和二轴强度损伤比强度理论的“简化形式”并推荐了理论中各经验系数取值,合理预测了不同温度下AC-13沥青混合料的围压三轴和二轴强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围压三轴下沥青混合料侧压系数为2.6,处于轻骨料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之间,二轴等压与单轴抗压强度比值为1.38。损伤比强度理论揭示了车辆重载下沥青路面承受三轴高压应力状态,使得沥青混合料所受八面体剪应力值为0而呈现塑性流动,从而导致路面出现车辙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混合料 强度理论 损伤比 多轴应力 车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状黄土和水泥土损伤比强度理论及地表黄土塑性流动深度预测
4
作者 吴霞 丁发兴 王宁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3-874,共12页
损伤比强度理论已应用于混凝土和各向同性岩石等黏聚摩擦材料,得到了很好的预测结论。黄土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水泥土是一种人工处理土,主要包括水泥加固土和水泥稳定土两大类,黄土和水泥土均属于黏聚摩擦材料。将损伤比强度理论推广应用... 损伤比强度理论已应用于混凝土和各向同性岩石等黏聚摩擦材料,得到了很好的预测结论。黄土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水泥土是一种人工处理土,主要包括水泥加固土和水泥稳定土两大类,黄土和水泥土均属于黏聚摩擦材料。将损伤比强度理论推广应用于原状黄土和水泥土的三轴强度预测。首先,基于原状黄土和水泥土的三轴受压强度包络面特征和现有试验数据建立原状黄土和水泥土损伤比强度理论,并推荐了损伤比表达式中的5个经验系数取值,该理论预测结果与不同类型原状黄土和水泥土的三轴强度试验结果吻合良好。然后,通过损伤比强度理论与Mohr-Coulomb单剪强度准则、双剪强度准则、Lade强度准则和广义SMP强度准则进行比较,表明提出的强度理论有较高的计算精度。此外,损伤比强度理论对应子午线压端与平均主应力轴相交,而其余准则对应的各子午线压端开口。最后,根据五经验系数下的损伤比强度理论,可预测黄土和水泥土具有弹脆性、弹塑性和塑性流动3种状态,反映了该类土体单轴受压压碎以及三轴受压塑性流动的指标量化,且高平均主压应力下土体将由弹塑性向塑性流动转变的特征,为基础持力层破坏而产生的不均匀沉降现象提供理论依据。根据原状黄土损伤比强度理论预测重力作用下地表深处黄土存在塑性流动深度,预测结果分别为75 m和367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状黄土 水泥土 强度理论 损伤比 塑性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拉剪试验的NEPE推进剂强度准则
5
作者 刘帆 强洪夫 +2 位作者 王稼祥 王哲君 王学仁 《含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1,共8页
为研究应变率和拉剪角度对NEPE推进剂拉剪强度的影响,采用拉剪夹具和蝶形试验件开展了推进剂在5个拉剪角度(0°、30°、45°、60°、90°)和5个应变率下(0.0012、0.0048、0.024、0.12、1 s^(-1))的拉剪试验,获得了... 为研究应变率和拉剪角度对NEPE推进剂拉剪强度的影响,采用拉剪夹具和蝶形试验件开展了推进剂在5个拉剪角度(0°、30°、45°、60°、90°)和5个应变率下(0.0012、0.0048、0.024、0.12、1 s^(-1))的拉剪试验,获得了推进剂在拉剪复合加载作用下拉剪强度随拉剪角度和应变率的变化规律;基于试验结果,利用改进的圆型方程对推进剂的拉剪强度极限进行了描述;并结合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建立了不同应变率下推进剂拉剪强度准则,绘制了相应的推进剂统一强度理论极限面;最后利用建立的推进剂拉剪强度准则来预测了拉剪角度15°和75°下0.12 s^(-1)和1 s^(-1)应变率的拉剪强度,将预测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所建拉剪强度准则的有效性。研究表明,随着拉剪角度和应变率的增大,NEPE推进剂拉剪强度逐渐增大;通过对材料参数值进行拟合求解,建立的改进后的圆型方程和统一强度准则能够较好描述不同拉剪角度和应变率下NEPE推进剂的拉剪强度,基于所建强度准则对拉剪角度15°和75°下应变率0.12 s^(-1)和1 s^(-1)的拉剪强度极限的预测值与试验值的误差小于实际处理的容许误差范围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PE推进剂 拉剪试验 蝶形试件 强度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任意内角多边形截面钢管混凝土约束区范围研究
6
作者 耿付月 刘勇 宋玉香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77-83,共7页
为研究任意内角多边形截面钢管混凝土约束区范围,采用钢管混凝土统一强度理论,以正方形、正八边形截面钢管混凝土为基础,运用钢管混凝土抗压强度计算公式,通过考虑多边形截面钢管混凝土宽厚比、钢材强度、混凝土强度等因素,得到了多边... 为研究任意内角多边形截面钢管混凝土约束区范围,采用钢管混凝土统一强度理论,以正方形、正八边形截面钢管混凝土为基础,运用钢管混凝土抗压强度计算公式,通过考虑多边形截面钢管混凝土宽厚比、钢材强度、混凝土强度等因素,得到了多边形截面钢管混凝土内角与非有效约束区边切角关系,通过拟合得到边切角与其对应内角计算式,并用正十六边形、矩形截面钢管混凝土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钢管宽厚比大于30时,混凝土抛物线边切角与多边形内角呈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边形钢管混凝土 统一强度理论 混凝土约束区 抗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土理论在降水深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7
作者 张维东 郭淞 徐立强 《科学技术创新》 2025年第4期173-176,共4页
本文在研究非饱和土土体时,着重考虑分析净应力(σ-ua)、基底吸力(ua-uw)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通过引入俞茂宏学者的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克服了Bishop等忽略中间主应力σ2对非饱和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效应的缺陷,并基于基底吸力(ua-uw)均... 本文在研究非饱和土土体时,着重考虑分析净应力(σ-ua)、基底吸力(ua-uw)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通过引入俞茂宏学者的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克服了Bishop等忽略中间主应力σ2对非饱和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效应的缺陷,并基于基底吸力(ua-uw)均匀分布的情况下,对非饱和土土体在空隙气压ua、空隙水压uw、外荷载q等作用下对其土压力公式、抗倾覆嵌固深度方程进行推导研究,其一系列公式是在全面考虑到非饱和土土体力学性质所得,对类似的含有非饱和土体的深基坑存在一定的工程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基底吸力 双剪统一强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rength criterion of composite solid propellants under dynamic loading 被引量:9
8
作者 Zhe-jun Wang Hong-fu Qiang +1 位作者 Guang Wang Biao Ge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5期457-462,共6页
Based on the dynamic loading(1-100 s^(-1)) experiments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223-298 K) and stress states, uniaxial and biaxial strength criterion of a Hydroxyl-terminated polybutadiene(HTPB)based composite sol... Based on the dynamic loading(1-100 s^(-1)) experiments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223-298 K) and stress states, uniaxial and biaxial strength criterion of a Hydroxyl-terminated polybutadiene(HTPB)based composite solid propellant were further investigated. Thes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hrough the use of a new uniaxial INSTRON testing machine, different new designed gripping apparatus and samples with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According to the test results, dynamic uniaxial tensile strength criterion of the propellant was directly constructed with the master curve of the uniaxial maximum tensile stress. Whereas, a new method was proposed to determine the dynamic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the propellant in this study. Then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criterion of the propellant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related master curve. Moreover, it found that the uniaxial tensilecompressive strength ratio of the propellant is more sensitive to loading temperature under the test conditions. The value of this parameter is about 0.4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it reduces to 0.2-0.3 at low temperatures. Finally, the theoretical biaxial strength criterion of HTPB propellant under dynamic loading was constructed with the unified strength theory, the uniaxial strength and the typical biaxial tensile strength. In addition, the theoretical limit lines of the principal stress plane for the propellant under dynamic loading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were further plotted, and the scope of the limit line increases with decreasing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ength CRITERION UNIFIED strength theory Composite solid PROPELLANT Dynamic LOADING BIAXIAL ten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uid–solid coupling analysis of rock pillar stability for concealed karst cave ahead of a roadway based on catastrophic theory 被引量:10
9
作者 Zhao Yanlin Peng Qingyang +2 位作者 Wan Wen Wang Weijun Chen B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2014年第6期737-745,共9页
In order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water inrush from a concealed, confined karst cave, we established a fluid–solid coupling model of water inrush from a concealed karst cave ahead of a roadway and a strength reducti... In order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water inrush from a concealed, confined karst cave, we established a fluid–solid coupling model of water inrush from a concealed karst cave ahead of a roadway and a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in a rock pillar for preventing water inrush based on catastrophic theory. Fluid–solid coupling effects and safety margins in a rock pillar were studied. Analysis shows that rock pillar instability, exerted by disturbance stress and seepage stress, is the process of rock pillar catastrophic destabilization induced by nonlinear extension of plastic zones in the rock pillar. Seepage flow emerges in the rock pillar for preventing water inrush, accompanied by mechanical instability of the rock pillar. Taking the accident of a confined karst cave water-inrush of Qiyi Mine as an example, by studying the safety factor of the rock pilla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arst cave water pressure and thickness of the rock pillar,it is proposed that rock pillar thickness with a safety factor equal to 1.5 is regarded as the calculated safety thickness of the rock pillar, which should be equal to the sum of the blasthole depth, blasting disturbance depth and the calculated safety thickness of the rock pillar. The cause of the karst water inrush at Qiyi Mine is that the rock pillar was so small that it did not possess a safety margin. Combining fluid–solid coupling theory, catastrophic theory and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to study the nonlinear mechanical response of complicated rock engineering, new avenues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rock engineering stability evaluation should be forthco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 mechanics Catastrophic theory Shear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Karst water inrush Safety fac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tic strength of gold compressed up to 127 GPa
10
作者 敬秋民 吴强 +4 位作者 柳雷 毕延 张毅 刘盛刚 徐济安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10期345-348,共4页
Gold powder is compressed non-hydrostatically up to 127 GPa in a diamond anvil cell (DAC), and its angle dispersive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s are recorded.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gold is investigated in a fram... Gold powder is compressed non-hydrostatically up to 127 GPa in a diamond anvil cell (DAC), and its angle dispersive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s are recorded.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gold is investigated in a framework of the lattice strain theory by the line shift analysi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gold increases continuously with the pressure up to 106 GPa and reaches 2.8 GPa at the highest experimental pressure (127 GPa) achieved in our study. This result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our previous experimental result in a relevant pressure range.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gold may be the major source of the error in the equation-of-state measurement in various pressure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ressive strength GOLD diamond anvil cell lattice strain theo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材料强度理论研究进展述评 被引量:5
11
作者 丁发兴 吴霞 +10 位作者 张学民 陈雷 葛敬冉 肖杨 宫凤强 陈靖 李梓焜 刘增飞 崔昊 张训杰 吕飞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555-4587,共33页
强度理论是研究多轴应力下材料屈服或破坏机制和原理的力学理论,是固体力学研究中最基础的内容之一,在理论研究、工程应用和材料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物理、力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和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对各类材料强度理论进... 强度理论是研究多轴应力下材料屈服或破坏机制和原理的力学理论,是固体力学研究中最基础的内容之一,在理论研究、工程应用和材料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物理、力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和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对各类材料强度理论进行分类和归纳,对其理论观点进行归纳、总结与评述,指出其适用范围与优缺点,同时将强度理论分为各向同性强度理论和各向异性强度理论2类,其中各向同性强度理论分为主应力强度理论、剪应力强度理论和其他强度理论。主应力强度理论又分为最大拉应力强度理论、Mises屈服理论、最小耗能原理强度理论和损伤比强度理论,剪应力强度理论分为单剪、双剪和三剪强度理论,其他强度理论分为最大拉应变强度理论、空间滑动面强度理论、细观强度理论和其他理论。各向异性强度理论是各向同性强度理论的延伸与发展,按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和岩土材料等3类分别论述,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强度理论分为宏观强度理论和微细观强度理论,岩土材料强度理论分为Mohr-Coulomb系列、Hoeke-Brown系列、Matsuoka-Nakai系列和其他经验模型系列强度理论等4类。通过总结损伤比强度理论的理论观点、参数定义与物理意义,指出该理论反映了岩石、混凝土等脆性材料受拉脆断、单轴受压压碎以及三轴受压塑性流动的指标量化,揭示了脆性材料非弹性体积膨胀导致破坏,且高静水压力下损伤比参数递减使得非弹性体积膨胀减小导致脆性材料将向塑性转变的原理。最后,对强度理论的发展进行展望,指出损伤比强度理论有望成为宏观强度理论的发展方向,具有进一步完善与用于其他各向同性材料和各向异性材料的前景,并且通过宏观强度理论与微细观强度理论模型以及人工智能强度理论模型相结合,标定微细观模型参数,修正宏观强度理论中的主要参数,实现宏观强度理论与微细观强度模型及人工智能强度模型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理论 强度准则 宏观 微细观 各向同性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称破坏模式下临坡地基的Meyerhof承载力新解
12
作者 晏青 赵均海 张常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7-1084,共8页
利用统一强度理论的平面应变强度方程,综合考虑中间主应力、基础至坡肩的水平距离、边坡高度和基底粗糙情况等因素,提出临坡地基坡面非对称破坏模式和坡底非对称破坏模式,继而建立条形基础下临坡地基新的Meyerhof承载力解答,给出具体应... 利用统一强度理论的平面应变强度方程,综合考虑中间主应力、基础至坡肩的水平距离、边坡高度和基底粗糙情况等因素,提出临坡地基坡面非对称破坏模式和坡底非对称破坏模式,继而建立条形基础下临坡地基新的Meyerhof承载力解答,给出具体应用步骤并开展理论退化分析与对比验证。研究表明:考虑坡后土体强度贡献所提出的非对称破坏模式更符合临坡地基的实际破坏形态;所得临坡地基Meyerhof承载力解答与文献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均吻合良好;中间主应力可明显提高临坡地基的承载力;临坡地基承载力随边坡高度增加先减小后恒定。研究结果合理反映了土体强度的中间主应力效应、破坏模式的非对称性以及基础旁侧土体强度等工程实际情况,对临坡地基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坡地基 地基承载力 非对称破坏模式 Meyerhof理论 统一强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中间主应力影响的非饱和黄土边坡抗滑桩间距研究
13
作者 宋丽 许领 +1 位作者 李杭州 李伟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17-524,共8页
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土体破坏准则的合理选用对研究和设计结果影响较大,同时由于中间主应力效应的影响,导致平面应变试验和常规三轴试验的试验结果的差异也被广泛证实。基于土拱破坏理论,采用理论推导的方式将统一强度理论、统一滑移... 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土体破坏准则的合理选用对研究和设计结果影响较大,同时由于中间主应力效应的影响,导致平面应变试验和常规三轴试验的试验结果的差异也被广泛证实。基于土拱破坏理论,采用理论推导的方式将统一强度理论、统一滑移线场理论和土拱破坏理论应用于非饱和黄土边坡抗滑桩间距研究中,并根据试验数据确定了非饱和黄土中间主应力参数b,推导了基于土拱理论的非饱和黄土边坡抗滑桩间距表达式。通过工程实例研究了非饱和黄土边坡抗滑桩间距随中间主应力参数b和基质吸力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考虑中间主应力效应的影响可增大抗滑桩设计间距,从而降低工程造价。研究对优化非饱和黄土地区抗滑桩间距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一强度理论 土拱 非饱和黄土 边坡 抗滑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温度和时间双重影响的混凝土蠕变模型构建
14
作者 向学敏 文祝 +2 位作者 郭莉梅 徐辉 王楠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94,共8页
为了研究温度对混凝土结构蠕变特性的影响,开展不同温度作用下混凝土三轴蠕变试验,分析了不同温度作用下混凝土结构的轴向蠕变特性。在温度作用下,混凝土的内部损伤与非均匀程度参数有关,建立非均匀程度参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假定混凝... 为了研究温度对混凝土结构蠕变特性的影响,开展不同温度作用下混凝土三轴蠕变试验,分析了不同温度作用下混凝土结构的轴向蠕变特性。在温度作用下,混凝土的内部损伤与非均匀程度参数有关,建立非均匀程度参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假定混凝土蠕变模型是关于温度和时间的函数,结合上述损伤变量和微元体强度分布概率模型,建立了考虑温度和时间双重影响的混凝土蠕变模型。基于最小二乘法和试验数据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并采用西原模型对其优越性作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作用下蠕变损伤模型与试验数据的吻合度都较好,且相关性系数在0.95以上,说明了所建立模型的正确性;同时,该模型与试验数据的吻合度要优于西原模型,并且在描述加速蠕变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该理论模型为地下工程中混凝土支护结构的长期变形预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三轴蠕变 损伤理论 强度分布概率 双重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扰损围岩巷道脆塑性解答
15
作者 张常光 周渭 +2 位作者 徐灏 赵帅 孙珊珊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43-1355,共13页
钻爆法施工常造成岩质巷道扰损区围岩性能劣化。针对扰损围岩、扰损外围岩的弹塑性状态下不同的扰损围岩巷道力学模型,采用统一强度理论、弹-脆-塑性模型和非关联流动法则,建立扰损围岩巷道有关应力、位移和塑性区半径的脆塑性解答,探... 钻爆法施工常造成岩质巷道扰损区围岩性能劣化。针对扰损围岩、扰损外围岩的弹塑性状态下不同的扰损围岩巷道力学模型,采用统一强度理论、弹-脆-塑性模型和非关联流动法则,建立扰损围岩巷道有关应力、位移和塑性区半径的脆塑性解答,探讨巷道力学模型的转换路径及判定方法,并将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获得各因素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提出的巷道脆塑性解答合理反映了中间主应力、围岩扰损范围和峰后强度、剪胀特性的综合影响,通过参数组合变换可退化为多种解答并得到正确性验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巷道力学模型判定与中间主应力、围岩扰损范围密切相关,显著影响巷道应力-位移分布和围岩特征曲线;支护压力和巷道稳定变形随着围岩峰后强度下降、剪胀特性参数增加而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扰损围岩 统一强度理论 弹-脆-塑性模型 剪胀特性 围岩特征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孔参数对定面射孔套管剩余强度的影响分析
16
作者 李明飞 张明友 +3 位作者 黄靖富 梁经纬 窦益华 景思宇 《油气井测试》 2024年第6期1-8,共8页
针对定面射孔施工无法定量评价射孔套管的应力状态和剩余强度的问题,以孔板理论为基础,构建定面射孔套管剩余强度分析模型,并结合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定面射孔套管剩余强度分析方法。研究表明,以Ф139.7 mm×9.17 mm N80定面射孔套... 针对定面射孔施工无法定量评价射孔套管的应力状态和剩余强度的问题,以孔板理论为基础,构建定面射孔套管剩余强度分析模型,并结合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定面射孔套管剩余强度分析方法。研究表明,以Ф139.7 mm×9.17 mm N80定面射孔套管为例,1.5簇/m孔密、10 mm孔径保持不变,相位角在15~90°变化,剩余强度降低幅值在8.3%~17.35%之间。1.5簇/m孔密、30°相位角保持不变,孔径在4~18 mm变化,套管剩余强度降低幅值在8.31%~21.70%之间。10 mm孔径、30°相位角保持不变,孔密在1.5~4簇/m变化,剩余强度计算结果与孔密呈负相关,剩余强度降低幅值在8.31%~23.15%之间。孔径、孔密、相位角变化时,对比理论解和数值解,上下限值相差小于8%,剩余强度变化趋势吻合性很好。该研究成果对定面射孔套管合理优化射孔参数具有参考意义,也为定面射孔套管剩余强度分析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面射孔 套管剩余强度 孔板理论 有限元 射孔参数 数值模拟 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紧密堆积理论的深水低密度三元固相水泥浆体系 被引量:2
17
作者 郑少军 谷怀蒙 +7 位作者 刘天乐 陈宇 蒋国盛 王韧 代天 秦榜伟 徐浩 万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131,共10页
深水浅表层固井作业过程中由于海底低温导致水泥环早期力学强度发展缓慢、内部密实度不高,易引发水气窜流,进而导致固井质量低劣甚至密封失效等复杂情况。为此,采用分形特征方程对G级油井水泥、纳米CaCO_(3)(NC)和漂珠(CS)进行紧密堆积... 深水浅表层固井作业过程中由于海底低温导致水泥环早期力学强度发展缓慢、内部密实度不高,易引发水气窜流,进而导致固井质量低劣甚至密封失效等复杂情况。为此,采用分形特征方程对G级油井水泥、纳米CaCO_(3)(NC)和漂珠(CS)进行紧密堆积,然后结合室内实验评价,优选出了一套密度为1.50 g/cm^(3)的具有低温早强性能的三元固相水泥浆体系,并利用抗压强度测试、XCT、SEM等方法对紧密堆积体系的增强机理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三元紧密堆积体系早期力学强度发展快速,在10℃的低温条件下,24 h抗压强度可达3.5 MPa以上;(2)相比于相同密度的NC二元体系和CS二元体系,孔隙率降低了19.10%~33.05%,抗压强度提高了7.0%~21.1%;(3) NC可以为水泥水化提供成核位点、填充细化孔隙,CS可以部分替代水而提高体系致密性,在两种材料的协同作用和紧密堆积效应下可实现早期力学强度的快速发展。结论认为,三元固相级配水泥浆体系利用紧密堆积理论发挥了3种材料的各自优势,进而实现了早期力学强度的快速发展,对于深水井表层套管固井作业防止水气窜流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应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 低温 低密度固井水泥浆 分形理论 抗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向同性岩石损伤比强度理论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吴霞 丁发兴 +2 位作者 吕飞 龚琛杰 向平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186-5197,共12页
根据地球上岩石材料强度实验与发展规律对三轴受压下岩石强度包络面基本特征提出3个假设,建立五经验系数岩石损伤比表达式。根据各类各向同性岩石试验数据推荐损伤比表达式中五经验系数的取值,结合原有损伤比强度理论完善2类岩石损伤比... 根据地球上岩石材料强度实验与发展规律对三轴受压下岩石强度包络面基本特征提出3个假设,建立五经验系数岩石损伤比表达式。根据各类各向同性岩石试验数据推荐损伤比表达式中五经验系数的取值,结合原有损伤比强度理论完善2类岩石损伤比强度准则,并与现有典型岩石强度准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损伤比强度准则预测值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计算精度与其他准则相当。岩石损伤比强度理论反映了单轴受拉脆断、单轴与双轴受压压碎以及三轴等压塑性流动的指标量化,且三轴高压下损伤比参数递减使得非弹性体积膨胀减小导致岩石向塑性流动转变的特征,具有重要应用价值:1)该理论指出重力作用下地壳固态岩石由于损伤比参数取值逐渐减少而分别处于弹脆性、弹塑性和塑性流动等3个状态,因此可预测地球岩石在重力作用下的塑性流动规律;2)该理论可解释高地应力隧道开挖由于应力释放导致高压岩体非弹性体积膨胀从而引发硬岩岩爆的内在原因;3)基于该理论,认为重力下岩石处于塑性状态将耗能而使得机械能向热能转变,因而提出地球“重力塑性耗能”观点,指出地球内部的地幔和地核物质维持液态或固态,是重力高压与耗能引发高温的结果;4)基于该理论,指出“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以及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机制是地球的“重力塑性耗能”引起地球内部能量增加而长期缓慢释放,以及地球潮汐力、离极力和月亮太阳引潮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地球“重力塑性耗能”观点可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下的岩浆冷却提供能量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 多轴受力 损伤比 强度理论 塑性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向异性复合材料强度失效判据综述 被引量:2
19
作者 贾斐 杨成鹏 宋远翔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6-1024,共19页
失效判据在复合材料的渐进损伤模拟和极限强度预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针对各向异性复合材料的损伤-破坏问题,根据理论架构与发展脉络,对现有失效判据进行了分类汇总和全面综述,重点总结了破坏模式无关判据和破坏模式相关判据,分析了... 失效判据在复合材料的渐进损伤模拟和极限强度预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针对各向异性复合材料的损伤-破坏问题,根据理论架构与发展脉络,对现有失效判据进行了分类汇总和全面综述,重点总结了破坏模式无关判据和破坏模式相关判据,分析了基于破坏面假设的相关理论成果,阐述了基于应力不变量进行判据构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模型,并论述了基于应变能和基于损伤参量的两类失效判据.研究表明,各向异性复合材料强度理论发展的基础和主线仍然是二次应力判据,高阶唯象失效判据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尚需验证;能量判据和损伤判据对于非线性-准脆性复合材料显示出了合理性和适用性,但表达式较为复杂.在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复合材料强度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损伤-断裂协同理论”这一重点与难点方向,以期对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的设计、评估与应用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强度理论 损伤演化 失效判据 断裂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损伤效应的二向不等压深埋圆形隧道弹塑性统一解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益 施成华 +3 位作者 郑可跃 雷明锋 贾朝军 娄义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50-2662,共13页
为了研究二向不等压地应力环境下深埋圆形隧道损伤后的力学响应问题,通过考虑深部围岩的损伤效应,基于统一强度理论建立二向不等压深埋圆形隧道弹塑性解,依托华丽高速东马场隧道验证解的准确性和适用性;研究损伤效应和中间主应力对围岩... 为了研究二向不等压地应力环境下深埋圆形隧道损伤后的力学响应问题,通过考虑深部围岩的损伤效应,基于统一强度理论建立二向不等压深埋圆形隧道弹塑性解,依托华丽高速东马场隧道验证解的准确性和适用性;研究损伤效应和中间主应力对围岩应力分布和变形的影响,并探讨不同侧压力系数、剪胀系数和支护反力下深埋圆形隧道围岩的损伤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二向不等压深埋圆形隧道开挖后,围岩峰后的损伤效应会加剧隧道的挤压变形,考虑损伤效应的变形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更接近;中间主应力能提高围岩的承载能力,抑制隧道的挤压变形,不考虑中间主应力会高估隧道的变形潜势;侧压力系数决定围岩损伤区的形状和大小,施工时应根据围岩不同位置的损伤程度对关键变形部位进行注浆加固;剪胀系数越大,围岩的损伤程度越大,损伤区的范围越大;支护反力能抑制围岩的损伤效应,在实际工程中需及时施作支护约束围岩变形,以改善围岩的受力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向不等压 损伤效应 深埋圆形隧道 统一强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