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窒息法构建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改良与评价
1
作者 饶欧阳 李世欣 +2 位作者 胡杰 谢沙 刘颖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6674-6681,共8页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急危重症常见的病理损伤,其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目前,传统窒息法常用于构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脑损伤模型,但其复苏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较低。为此,通过改良传统窒息法构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急危重症常见的病理损伤,其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目前,传统窒息法常用于构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脑损伤模型,但其复苏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较低。为此,通过改良传统窒息法构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与传统窒息法进行比较,评估改良窒息法的优势。将SD(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传统组与改良组,分别采用传统窒息法和改良窒息法构建模型。观察大鼠复苏成功率和24 h生存率,采用神经功能损害评分评估神经功能,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检测炎症、氧化应激、凋亡指标。结果表明:与传统窒息法相比,改良窒息法构建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具有更高的复苏成功率和24 h存活率,且脑损伤、炎症、氧化应激、凋亡等情况与传统窒息法比较无明显差异,能够满足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对高血糖诱导小鼠脑缺血后出血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冷昌龙 周梅 +4 位作者 李友维 林款 孙宾莲 舒细记 柳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96,共5页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对高血糖诱导的小鼠脑缺血后出血转化(HT)的作用及机制。方法36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T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每组12只。比较各组小鼠神经功能评分、死亡率、HT发生率、HT分级评分,苏木精-伊红...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对高血糖诱导的小鼠脑缺血后出血转化(HT)的作用及机制。方法36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T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每组12只。比较各组小鼠神经功能评分、死亡率、HT发生率、HT分级评分,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组织出血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评估血脑屏障通透性,Western blot检测缺血半暗带脑组织免疫球蛋白G(IgG)、闭锁连接蛋白1(ZO-1)、闭合蛋白(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5(claudin5)、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HT模型组神经功能评分、死亡率、HT发生率、HT评分、IgG荧光强度、IgG、MMP-2、MMP-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ZO-1、occludin、claudin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HT模型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神经功能评分、死亡率、HT发生率、HT评分、IgG荧光强度及IgG、MMP-2、MMP-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2.73±1.19)分vs(3.91±0.94)分,16.7%vs 41.6%,58.3%vs 91.6%,(1.00±1.04)分vs(2.58±1.13)分,(504.30±105.52)a.u vs(859.91±153.28)a.u,4.55±1.40 vs 12.06±3.73,1.87±0.41 vs 2.95±0.68,1.47±0.24 vs 2.12±0.23,P<0.05,P<0.01],ZO-1、occludin、claduin5蛋白表达显著升高(1.55±0.20 vs 0.53±0.10,0.92±0.11 vs 0.35±0.07、0.58±0.04 vs 0.30±0.05,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通过抑制MMP-2、MMP-9激活,上调ZO-1、occludin、claudin5表达,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从而抑制高血糖诱导的脑缺血后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小鼠 近交C57BL 模型 动物 脑缺血 脑出血 血脑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缺氧脑瘫大鼠的时效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米晓阳 单海军 +4 位作者 介小素 廖伟伟 曹彩红 张英英 侯玉晋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3-637,共5页
目的:基于缺血缺氧脑瘫大鼠神经功能评分(Zea-Longa评分)、脑组织肉眼观和大脑海马区胱天蛋白酶-9(Caspase-9)、胱天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水平变化,探讨缺血缺氧模型脑瘫大鼠的有效时长。方法:选取3周龄斯泼累格·多雷(SD)健... 目的:基于缺血缺氧脑瘫大鼠神经功能评分(Zea-Longa评分)、脑组织肉眼观和大脑海马区胱天蛋白酶-9(Caspase-9)、胱天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水平变化,探讨缺血缺氧模型脑瘫大鼠的有效时长。方法:选取3周龄斯泼累格·多雷(SD)健康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采用改良的Rice-Vannucci方法建立脑瘫模型,造模后第1、7、14、21天,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在第7、14、21天分批处死大鼠并取脑组织,观察各组大鼠左侧脑组织,检测海马区Caspase-9、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一般情况:造模后第1天,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左侧瞳孔缩小、姿势异常、自发或夹尾左旋、自主活动减少、兴奋性降低、肌肉颤动、头颤,抽搐,抓取时抵抗反应明显,随着时间延长,以上异常行为逐渐消失,造模后21 d基本消失不见,但左侧瞳孔一直小于对侧;Zea-Longa评分: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造模后7、14 d Zea-Longa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组织肉眼观: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造模后7、14及21 d大鼠左侧脑组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和坏死;免疫组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造模后7 d、14 d Caspase-9、Caspase-3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周龄缺血缺氧脑瘫模型大鼠的有效时长为14~21 d,可干预14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缺氧模型 脑瘫大鼠 有效时长 一般情况 神经功能评分 脑组织肉眼观 胱天蛋白酶-9 胱天蛋白酶-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凝法与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在脑卒中后中枢痛研究中的应用对比 被引量:1
4
作者 汲晓宇 刘彤彤 +2 位作者 张传汉 祝畅 张玥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4-160,共7页
目的采用电凝法与线栓法分别造成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建立脑卒中后中枢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模型,探究更贴近临床的造模方法。方法选择6~8周龄(20~25g)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aive组)、电凝组(dMCAO组)... 目的采用电凝法与线栓法分别造成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建立脑卒中后中枢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模型,探究更贴近临床的造模方法。方法选择6~8周龄(20~25g)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aive组)、电凝组(dMCAO组)和线栓组(tMCAO组),进行不同造模处理。在造模后行Longa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利用TTC染色评估大脑梗死体积,通过机械性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评估小鼠的疼痛状态,旷场实验评估小鼠的运动功能。结果与Naive组相比,电凝组和线栓组小鼠造模后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均升高(均P<0.01),TTC染色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脑缺血(P<0.05,P<0.01);与Naive组相比,电凝组和线栓组在造模后的第7、14、21、28天均表现出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热痛觉过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Naive组相比,电凝组小鼠在造模后第29天的运动功能无显著差异,而线栓组小鼠的运动功能下降(P<0.01)。结论电凝法和线栓法均可诱发脑卒中后中枢痛,但电凝法更贴近CPSP的临床表征,更具复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中枢痛 动物模型 神经病理性疼痛 大脑中动脉栓塞 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无复流动物模型建立和多维度评价方案 被引量:1
5
作者 杨馨漩 田昊 +2 位作者 赵家慧 郑丽娜 刘丽萍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目的 建立脑无复流模型并对灌注减低进行多维度评价。方法 利用激光散斑对比成像和双光子活体成像,比较C57BL/6(n=16)和BALB/c小鼠(n=37)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以及BALB/c小鼠缺血1h或1.5h灌注改变情况。结合激光散斑对比成像、低倍率... 目的 建立脑无复流模型并对灌注减低进行多维度评价。方法 利用激光散斑对比成像和双光子活体成像,比较C57BL/6(n=16)和BALB/c小鼠(n=37)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以及BALB/c小鼠缺血1h或1.5h灌注改变情况。结合激光散斑对比成像、低倍率和较高放大倍率的灌注脑片图像,以及双光子显微镜监测红细胞流速和流量对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后脑灌注下降进行活体动态以及全脑切片和微血管的评估。用微管相关蛋白2染色和行为学评分评估梗死面积和行为学缺损。结果 在C57BL/6小鼠中,大脑中动脉区域大多数毛细血管在缺血期间仍然流动,而在BALB/c小鼠中,大多数毛细血管被阻断。此外,BALB/c小鼠缺血1.5 h后,24 h后再通时的皮质灌注减少至基线76.1%(与BALB/c sham组89.0%相比减少,P=0.046),而缺血1 h减少至79.9%,与BALB/c sham组无明显差异(P=0.299)。切片全脑灌注评估BALB/c小鼠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1.5 h导致全脑灌注减少至75.1%(与BALB/c sham组100%相比降低,P<0.001),双光子活体成像评估大脑中动脉流域皮质表面毛细血管血流在再通24h,红细胞流速降至基线水平的50.3%(与BALB/c sham组110.7%相比降低,P=0.010),红细胞流量降至基线水平的38.9%(与BALB/c sham组119.2%相比降低,P=0.010);高倍率切片成像评估毛细血管有灌注长度为241μm±33μm(与BALB/c sham组997μm±103μm相比减少,P=0.001),有灌注的毛细血管占据的总体积分数为0.0128±0.0018(与BALB/c sham组0.0539±0.0055相比减少,P<0.001)。微管相关蛋白2染色提示BALB/c小鼠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1.5 h导致梗死面积占全脑面积约36%,行为学评分提示行为学缺损,评分升高至9分。结论BALB/c小鼠短暂性缺血1.5 h导致明显的脑灌注下降以及毛细血管无复流,适合建立无复流模型。激光散斑对比成像、低倍率和较高放大倍率的灌注脑片图像,以及双光子显微镜活体成像的结合,可以对灌注变化进行多维度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无复流现象 无复流模型建立 脑血流灌注 无复流多维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可逆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建立 被引量:9
6
作者 吉训明 凌锋 +5 位作者 赵喜庆 宣芸 王育琴 凌小兰 常红军 张志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2期178-181,共4页
目的 改良大鼠可逆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的栓子制作方法 ,增加模型稳定性和成功率 ,提高脑缺血实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方法 体重 2 80~ 32 0gWistar雄性大鼠 6 0只 ,随机分成改良组和对照组 ,每组 30只。对照组用尼龙线一端加热法制... 目的 改良大鼠可逆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的栓子制作方法 ,增加模型稳定性和成功率 ,提高脑缺血实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方法 体重 2 80~ 32 0gWistar雄性大鼠 6 0只 ,随机分成改良组和对照组 ,每组 30只。对照组用尼龙线一端加热法制作传统栓子 ,改良组用尼龙线一端沾silicone胶法制作改良栓子。两组模型除栓子制作方法不同外 ,其他手术步骤完全相同。采用ZeaLonga 5分制法进行模型的神经功能评分 ,采用TTC染色法测量并计算梗死灶的大小。比较两组模型制作成功率、成功模型中神经功能评分 3、4级大鼠所占百分数 ,以及两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变异系数。结果 改良组大鼠模型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93%比 6 0 % ,χ2 =9.32 ,P =0 .0 0 2 )。改良组模型中神经功能评分 3、4级大鼠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96 .4 %比 6 1.1% ,χ2 =9.5 1,P =0 .0 0 2 )。改良组与对照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分别为 (4 .14 5 0± 0 .5 0 19)cm3和 (3.84 35± 0 .816 4 )cm3,前者脑梗死体积变异系数明显小于后者 (12 .0 1%比 2 1.2 4 % )。结论 改良法建立的大鼠可逆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成功率高 ,模型稳定 ,降低了脑缺血模型制作成本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可逆性 神经功能评分 脑梗死体积 WISTAR TTC染色法 制作方法 实验研究 模型制作 变异系数 大脑中动脉 对照组 雄性大鼠 手术步骤 大鼠模型 可靠性 尼龙线 栓子 功率 稳定性 加热法 梗死灶 百分数 改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作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21
7
作者 窦万臣 王任直 +4 位作者 张波 张晓波 李桂林 田士强 姚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 探索导致栓线法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作失败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法。方法 按照文献方法,采用体重为250-350 g的SD大鼠进行栓线法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作。结果在模型制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栓线插线时的大出血,以及有时... 目的 探索导致栓线法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作失败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法。方法 按照文献方法,采用体重为250-350 g的SD大鼠进行栓线法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作。结果在模型制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栓线插线时的大出血,以及有时栓线无法正确插入颈内动脉。不用血管夹夹闭颈内、外动脉,直接在颈内动脉靠近分叉处套上一根丝线,用血管钳牵拉,就可以很容易地控制出血;遇到栓线插入困难时,向深层次解剖,显露翼腭动脉和颈内动脉分叉,就可以直视下将栓线插入颈内动脉。结论 采用预先在颈内动脉套线,可以方便有效地控制出血。插线困难时,向深部解剖显露翼腭动脉后可以在直视下将栓线送入颈内动脉,无需结扎翼腭动脉。整个手术操作可以由一个人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局灶性脑缺血 动物模型 制作方法 线栓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栓法插线深度对大鼠脑梗死模型制备的影响 被引量:31
8
作者 包新杰 赵浩 +5 位作者 赵英杰 魏俊吉 冯铭 李桂林 窦万臣 王任直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3期233-236,276,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栓线插线深度对线栓法制作大鼠脑梗死模型的影响。方法按照栓线深度将大鼠分为4组:(1)0.8 cm组;(2)1.3 cm组;(3)1.8 cm组;(4)2.2 cm组。模型前、模型后24 h和48 h分别称量体重和行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模型后48 h计算各组... 目的比较不同栓线插线深度对线栓法制作大鼠脑梗死模型的影响。方法按照栓线深度将大鼠分为4组:(1)0.8 cm组;(2)1.3 cm组;(3)1.8 cm组;(4)2.2 cm组。模型前、模型后24 h和48 h分别称量体重和行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模型后48 h计算各组大鼠存活率,处死大鼠行2,3,5-三苯氯化四氮唑(TTC)染色并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 0.8 cm组和1.3 cm组大鼠症状不明显,TTC染色未见脑梗死;1.8 cm组和2.2 cm组大鼠出现典型偏瘫症状,但2.2 cm组大鼠梗死范围过大,存活率较1.8 cm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模型需要选择合适的插线深度;过浅模型易制作失败;过深则模型症状偏重,存活率降低;最佳深度为栓线头端置于大脑中动脉起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模型 大脑中动脉 尼龙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行为学指标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家兰 邓礼娟 +2 位作者 原欢欢 王琴 徐晓玉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30-435,共6页
目的探讨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神经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永久性小鼠脑缺血模型,选取不同的神经功能行为学指标并测定梗死质量百分率,对模型损伤程度进行评分,获得指标间的相关系数;选取葛根素、依达拉奉验证上述... 目的探讨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神经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永久性小鼠脑缺血模型,选取不同的神经功能行为学指标并测定梗死质量百分率,对模型损伤程度进行评分,获得指标间的相关系数;选取葛根素、依达拉奉验证上述指标是否可用于药物筛选的研究。结果术后脑缺血小鼠神经行为学与神经综合功能评分、爬板试验和转角试验相关;脑梗死质量百分比与神经综合功能评分、爬板试验相关,与转角试验不具相关性。葛根素、依达拉奉均明显降低所选指标分值,抑制小鼠的脑缺血损伤。结论以上指标可用于评估药物对小鼠脑缺血损伤的影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小鼠 永久性脑缺血 行为学指标 相关性 脑梗死 葛根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负压分流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被引量:14
10
作者 花放 丁晓慧 +1 位作者 刘文瑞 方秀斌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33-39,共7页
目的 根据解剖学和血流动力学原理建立新型大鼠全脑缺血 再灌注模型。方法 夹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 ,同时经右颈外动脉持续抽吸颈总动脉内血液 ,造成大鼠全脑缺血 ,抽出的血液从左股静脉回输 ;停止抽吸血液 ,去除微动脉夹 ,开始再灌注... 目的 根据解剖学和血流动力学原理建立新型大鼠全脑缺血 再灌注模型。方法 夹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 ,同时经右颈外动脉持续抽吸颈总动脉内血液 ,造成大鼠全脑缺血 ,抽出的血液从左股静脉回输 ;停止抽吸血液 ,去除微动脉夹 ,开始再灌注。应用脑电图、光镜和电镜等评定脑缺血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大鼠脑电图、光镜和电镜检查均显示明显的缺血改变。结论 本模型具有全脑缺血效果可靠、再灌注充分、制备简便、成功率高并可经颈动脉注入药物等优点 ,适用于全脑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脑缺血 大鼠 再灌注模型 颈动脉 血液 颈总动脉 光镜 药物 成功率 制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张纬萍 魏尔清 +2 位作者 朱朝阳 梅如焕 赵孟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2期72-76,共5页
 目的 :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 (MCAO)诱导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方法 ,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定量分析脑损伤变化及药物保护作用。方法 :以不同 MCAO时间诱导脑缺血并再灌注 2 4 h后 ,观察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并以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脑梗...  目的 :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 (MCAO)诱导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方法 ,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定量分析脑损伤变化及药物保护作用。方法 :以不同 MCAO时间诱导脑缺血并再灌注 2 4 h后 ,观察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并以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脑梗死体积、脑半球面积、皮层及纹状体神经元密度及白蛋白渗出 ;在缺血前后腹腔注射地塞米松 0 .1mg/ kg或尼莫地平 0 .4 mg/ kg,观察药物的保护作用。结果 :缺血 30 min和再灌注 2 4 h可发生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梗死灶形成、缺血侧脑半球面积增加 11.4 %、神经元密度减少 36 .2 %、白蛋白渗出明显增加。地塞米松和尼莫地平可改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显著减小梗死体积 ,抑制缺血侧脑半球面积增加、神经元死亡和白蛋白渗出。结论 :缺血 30 min和再灌注 2 4 h是诱导局灶性脑缺血的合适条件 ,计算机辅助技术客观定量综合评价脑缺血损伤及药物作用是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病理学 局灶性脑缺血 动脉阻塞 计算机定量分析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有效制备 被引量:28
12
作者 赵浩 李永宁 +6 位作者 王任直 包新杰 赵英杰 李桂林 魏俊吉 冯铭 孔燕国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6期432-436,I0002,共6页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手术方法制作大鼠永久性脑缺血模型的效果,包括死亡率、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手术效率。方法将采用不同手术方法制备脑缺血模型的大鼠随机分为三组。1组在术中分别结扎颈总动脉(CCA)、颈外动脉(ECA)、枕动脉、翼...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手术方法制作大鼠永久性脑缺血模型的效果,包括死亡率、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手术效率。方法将采用不同手术方法制备脑缺血模型的大鼠随机分为三组。1组在术中分别结扎颈总动脉(CCA)、颈外动脉(ECA)、枕动脉、翼腭动脉,并且用动脉夹对颈内动脉(ICA)进行临时夹闭;2组在术中分别结扎颈总动脉、颈外动脉,暴露枕动脉和翼腭动脉但不结扎,用丝线悬挂颈内动脉而不是用动脉夹夹闭,线栓在显微镜直视下插入颈内动脉越过翼腭动脉起始点至大脑中动脉分叉处;3组只暴露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结扎颈总动脉、颈外动脉,丝线悬挂颈内动脉,显微镜下将线栓盲插至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分别检测三组模型的死亡率、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手术时间。结果第3组制作动物模型的方法所花费时间平均为17.5 min,死亡率较低,神经功能评分及梗死体积稳定。结论采用第3组手术方法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能够高效地制作出更加稳定的可用于临床实验的大鼠脑缺血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大鼠 模型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被引量:20
13
作者 戴炯 文立 +5 位作者 熊文浩 邱永明 李骁雄 万杰清 智玲梅 李善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18-1222,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可靠、创伤较小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对Zea Longa线栓法进行适当改进,制作SD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2 h后再灌注(R)模型(MCAO/R组,n=25)。于建模前后不同时间点,评估SD大鼠的神经功能;建模后14 d...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可靠、创伤较小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对Zea Longa线栓法进行适当改进,制作SD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2 h后再灌注(R)模型(MCAO/R组,n=25)。于建模前后不同时间点,评估SD大鼠的神经功能;建模后14 d处死所有大鼠,取脑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设立假手术组(n=5)作为对照,进行对比分析以观察模型的可靠性。结果MCAO/R组25只大鼠中,2例(8%)于拔栓线时突发死亡,迅速开颅取脑发现颅底脑池内有大量血块;2例于术后第2天死亡,1例于术后第7天死亡,总死亡率为20%。成功建立MCAO/R模型20例,并在为期14 d的观察过程中神经功能逐渐改善;术中栓线插入长度与大鼠体质量呈线性相关(P=3.86×10-9);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MCAO/R组大鼠的右侧额顶叶和尾壳核区域脑组织缺血性损伤改变,神经元皱缩,呈不规则形态;胞浆嗜酸性,胞核深染或消失,细胞间质疏松。结论本实验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的大鼠MCAO/R模型,简便易行、创伤小且稳定性好,是用于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动物模型 线栓法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因素复合制作气虚血瘀证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8
14
作者 王键 赵辉 +2 位作者 李净 胡建鹏 李玉梅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16-220,共5页
目的 通过复制气虚血瘀证型大鼠脑缺血动物模型 ,探索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制作方法。方法 选用老年Wistar大鼠 ,采用饥饿、疲劳、寒湿、惊恐、高脂饮食等多因素复合方法复制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复制脑缺血动物模型... 目的 通过复制气虚血瘀证型大鼠脑缺血动物模型 ,探索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制作方法。方法 选用老年Wistar大鼠 ,采用饥饿、疲劳、寒湿、惊恐、高脂饮食等多因素复合方法复制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复制脑缺血动物模型。结果 通过对一般体征和微观指标的观测 ,发现模型大鼠基本符合中医气虚血瘀证候特点和现代医学脑缺血病理变化规律。结论 多因素复合作用可成功复制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脑缺血 气虚血瘀证 病证结合 多因素 高脂饮食 寒湿 病理变化 饥饿 证候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制备及评价 被引量:11
15
作者 毕方方 田发发 +1 位作者 杨期东 肖波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75-677,共3页
目的 :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在缺血 90 ,12 0 ,180min恢复再灌后对脑梗死体积和行为学方面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并将其分为假手术对照组、缺血 90 ,12 0和180min再灌组共 4组。用盐酸 ... 目的 :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在缺血 90 ,12 0 ,180min恢复再灌后对脑梗死体积和行为学方面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并将其分为假手术对照组、缺血 90 ,12 0和180min再灌组共 4组。用盐酸 2 ,3,5 三苯基四氮唑 (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评分法评价其行为学。结果 :TTC染色显示该模型的缺血区主要位于视交叉后 2~ 4mm脑皮质。缺血 90min再灌组、缺血 12 0min再灌组和缺血 180min再灌组脑梗死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缺血 12 0 ,180min再灌组 2组脑梗死体积较 90min再灌注组有增加趋势 ,3组行为学改变以再灌注后 3~ 6h最明显。结论 :选择脑缺血 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 脑梗死体积 动物模型 行为学 脑皮质 视交叉 TTC 染色法 恢复 SD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插线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晓彪 王建伟 +2 位作者 胡卫星 戴建础 崔尧元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2-34,37,共4页
目的 :比较两种大脑中动脉闭塞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寻找一种更加理想、稳定和可靠的模型。方法 :选用 Ethicon缝线 (直径 0 .16 mm )和 Takeno钓鱼线 (直径 0 .2 0 mm ) ,按 Koizumi和 L ... 目的 :比较两种大脑中动脉闭塞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寻找一种更加理想、稳定和可靠的模型。方法 :选用 Ethicon缝线 (直径 0 .16 mm )和 Takeno钓鱼线 (直径 0 .2 0 mm ) ,按 Koizumi和 L onga插线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 2 h再灌注 4h和 2 2 h神经病学评分计算有效率和死亡率。TTC染色计算梗死面积百分比。结果 :Koizumi模型再灌注 4h有效率和 2 2 h梗死面积百分比较 L onga法为高 ,而再灌注 4h死亡率较低。结论 :大鼠 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 Koizumi法优于 L onga法。理想的大鼠插线模型受插线直径、插线头端形态、插入深度和大鼠体重等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流模型 大脑中动脉 插线法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急性脑栓塞模型的建立及CT灌注成像早期诊断的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施海彬 刘圣 +2 位作者 季立标 李麟荪 黄峻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2期182-186,共5页
目的 用介入技术建立一种能用于影像学诊断与溶栓治疗研究的犬急性脑栓塞动物模型 ,并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 (CTP)对脑缺血超急性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只成年毕格犬 ,抽取犬自体静脉血制作白色血栓。透视下将 4F猎人头导管插至左... 目的 用介入技术建立一种能用于影像学诊断与溶栓治疗研究的犬急性脑栓塞动物模型 ,并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 (CTP)对脑缺血超急性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只成年毕格犬 ,抽取犬自体静脉血制作白色血栓。透视下将 4F猎人头导管插至左侧颈内动脉注入血栓 ,分别在栓塞前以及栓塞后即时和 1、2、5h行脑血管造影观察所栓塞血管的通畅情况 ,同时在栓塞后 2h行CTP检查。 2 4h处死动物后取脑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10只犬左侧大脑中动脉全部栓塞成功 ,其中 4只犬合并其他脑血管栓塞 ,至栓塞后 2h造影显示所有被栓塞血管未发生再通 ,5h造影发现 2只犬的栓塞血管出现部分再通。CTP检查发现 9只犬患侧脑局部血流量平均减少为对侧的 4 8.3%± 0 .132 % (33.7%~6 9 .2 % )。CTP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比较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2 4h后动物均存活 ,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病理检查证实在深部脑组织皆出现脑梗死病灶。结论 介入栓塞技术建立的犬急性脑栓塞动物模型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易存活、栓塞可靠的优点 ,可用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溶栓治疗研究 ;CTP检查可快速、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栓塞 早期诊断 CT灌注成像技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血流动力学变化 局部脑缺血模型 颈内动脉注入 脑局部血流量 介入栓塞技术 动物模型 溶栓治疗 病理检查 影像学诊断 自体静脉血 脑血管造影 大脑中动脉 脑血管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O对内皮素-1诱导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8
作者 顾国军 黄振兴 +4 位作者 陶凯忠 刘昀 陶恒沂 彭兆云 孙学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134-1137,共4页
目的:利用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建立一种操作简单、稳定性和重复性好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观察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的效果。方法:动物麻醉后,将3μl ET-1(60 pmol/μl)注射到大鼠大脑中动脉附近,建立大... 目的:利用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建立一种操作简单、稳定性和重复性好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观察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的效果。方法:动物麻醉后,将3μl ET-1(60 pmol/μl)注射到大鼠大脑中动脉附近,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ET-1+HBO组大鼠术后1 h给予HBO[100%O2,2.5 atmosphere absolute(ATA),2 h]治疗;ET-1组不予治疗。所有动物在术后4、8和24 h进行神经学评分,24 h断头取脑,测定左右半球脑含水量,进行TTC和H-E染色。结果:ET-1诱导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成功率较高(20/24),梗死体积稳定,重复性好。经HBO治疗后,ET-1+HBO组与ET-1组相比,4、8和24 h的神经学评分均明显改善(4 h和8 h有P<0.05,24 h有P<0.01),脑含水量显著降低(P<0.01),梗死体积显著缩小(P<0.05),H-E染色示脑损伤明显减轻。结论:ET-1诱导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是研究人类脑缺血疾病较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HBO治疗能明显减轻缺血性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脑缺血 内皮素-1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栓法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模型的改良 被引量:13
19
作者 蒋海山 陆兵勋 +2 位作者 姬仲 王立新 张素娟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156-1159,共4页
目的研究一种线栓法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模型的改良术式。方法结扎颈总动脉(CCA),不结扎颈外动脉和翼腭动脉,用头皮针于CCA结扎的远端穿刺导入3-0线栓造成缺血,通过拔出线栓形成再灌注。结果栓线长度(20.0±1.8)mm,造模成功率近7... 目的研究一种线栓法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模型的改良术式。方法结扎颈总动脉(CCA),不结扎颈外动脉和翼腭动脉,用头皮针于CCA结扎的远端穿刺导入3-0线栓造成缺血,通过拔出线栓形成再灌注。结果栓线长度(20.0±1.8)mm,造模成功率近70%,造模动物临床表现及病理表现典型。结论本术式简便,术者不需具备显微手术操作技巧,造模成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线栓法 再灌注脑损伤 动物模型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蜀葵总黄酮对大鼠急性不完全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6
20
作者 高杉 范丽 +4 位作者 董六一 岑德意 江勤 方明 陈志武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67-169,共3页
目的 :研究黄蜀葵总黄酮 (TFA)对大鼠急性不完全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生理盐水 (NS)对照组、TFA组和EGB阳性对照组 ,采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制作急性不完全性脑缺血模型 ,观察脑缺血后脑组织含... 目的 :研究黄蜀葵总黄酮 (TFA)对大鼠急性不完全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生理盐水 (NS)对照组、TFA组和EGB阳性对照组 ,采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制作急性不完全性脑缺血模型 ,观察脑缺血后脑组织含水量、脑血管通透性和病理学改变。结果 :5 0 ,10 0mg·kg-1TFA和 10 0mg·kg-1EGB ,可明显抑制脑水肿的发生 ,与NS组相比 ,可明显改善脑组织病理学的改变。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理学 黄蜀葵 中药 药理 总黄酮 脑缺血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