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3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1
1
作者 杨鹏 许伊蒙 韩玮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705-1710,共6页
目的 探讨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以指导临床早期干预。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2年1月至2024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D的220例患者,排除术前肺部感染、资料不全及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收集术... 目的 探讨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以指导临床早期干预。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2年1月至2024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D的220例患者,排除术前肺部感染、资料不全及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收集术前、术中及术后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潜在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 84例(38.2%)患者发生术后肺部感染。多因素分析显示,高BMI(OR=1.12,95%CI:1.02~1.23,P <0.05)、术后3 d低白蛋白(OR=0.91,95%CI:0.83~0.99,P <0.05)、术后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长(OR=1.05,95%CI:1.01~1.09,P <0.05)、术后卧床时间长(OR=1.56,95%CI:1.22~1.99,P <0.05)以及术后发生肺部以外的并发症(OR=2.23,95%CI:1.05~4.75,P <0.05)是PD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AUC为0.82(95%CI:0.76~0.88),校准曲线显示拟合良好,内部验证后AUC为0.80(95%CI:0.71~0.88),模型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结论 高BMI、术后白蛋白水平低、术后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长、术后卧床时间长及术后发生肺部以外的并发症是PD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PD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术后肺部感染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型艾美耳球虫与产气荚膜梭菌共感染致鸡坏死性肠炎模型的评价
2
作者 袁橙 袁月 +5 位作者 张清正 宋小凯 徐立新 严若峰 李祥瑞 陆明敏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120-4128,共9页
鸡球虫感染破坏宿主肠道免疫稳态,是引起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介导的鸡坏死性肠炎(necrotic enteritis,NE)的主要诱因。在7种鸡球虫中,巨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maxima,EM)最适于诱导NE。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E... 鸡球虫感染破坏宿主肠道免疫稳态,是引起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介导的鸡坏死性肠炎(necrotic enteritis,NE)的主要诱因。在7种鸡球虫中,巨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maxima,EM)最适于诱导NE。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EM攻虫剂量的探究,建立稳定、可靠的NE实验室模型。将200只14日龄的肉鸡分为10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P攻毒组、EM攻虫组(不同攻虫剂量)、EM/CP共感染组(不同攻虫剂量)。在14日龄时,使用不同剂量E.maxima孢子化卵囊攻虫。在感染后4 d使用C.perfringens攻毒,在20日龄时终止试验,剖杀鸡只,记录攻虫前、20日龄体重及存活率并进行肠道病变计分。结果显示,随着E.maxima感染剂量的增加,单一E.maxima感染组的增重逐渐减缓,但在EM/CP共感染组未见该趋势,EM/CP1组中相对增长率显著高于其余EM/CP共感染组,EM/CP2组、EM/CP3组、EM/CP4组间未见显著差异。肠道病变记分呈现与体重增长率较为相似的趋势,EM/CP1组肠道病变程度较其他EM/CP共感染组较轻,且EM/CP2组、EM/CP3组、EM/CP4组间未见显著区别。在EM/CP共感染组中,EM/CP2组的存活率为85%,而EM/CP3组和EM/CP4组存活率偏低,分别为80%和70%。综合增重情况、肠道病变、致死率三个指标进行判断,EM/CP2组的攻虫攻毒剂量(1×10^(4)卵囊·羽^(-1)+1×10^(9)CFUs·羽^(-1))最适用于E.maxima诱发NE的实验室模型的构建,该模型可为NE的致病机制研究、疫苗及药物研发等提供较好的研究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气荚膜梭菌 巨型艾美耳球虫 鸡坏死性肠炎 双重感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卒中患者医院感染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3
作者 李静 程实 +5 位作者 郭军平 胡爱香 于鑫玮 韩玮 张越巍 冀瑞俊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40-850,共11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6月—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急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6月—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急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按7∶3的比例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用来建立模型,测试集用来评估模型性能。在训练集中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绘制校准曲线以及ROC曲线分析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预测能力的准确性、区分度和临床实用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201例老年急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8.9±6.9)岁,男性占68.92%(1517/2201)。医院感染总发生率为12.22%(269/2201),其中肺部感染发生率为9.72%(214/2201),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2.50%(55/220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生率为0.50%(11/2201)。缺血性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分别为10.31%、15.88%、2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消化性溃疡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5~15分和16~42分、入院时mRS评分≥3分、白蛋白<35 g/L、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高、手术治疗是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列线图预测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的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均显示P>0.05(训练集χ^(2)=9.294,P=0.318;测试集χ^(2)=10.173,P=0.253),说明该模型有较好的拟合度。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与实际值的一致性较好。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847(95%CI 0.819~0.876)、0.838(95%CI 0.786~0.890),表明模型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和区分度。DCA显示预测模型临床实用性较高。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较好地预测老年急性卒中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卒中 医院感染 预测模型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诱导脓毒症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4
作者 刘薇 王静怡 +3 位作者 郑爔 韩悦 李文雄 张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332,共9页
目的建立可靠的铜绿假单胞菌诱导脓毒症模型,为该菌致病性、耐药机制以及感染炎症机制的探讨提供良好的实验方法。方法采用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ATCC 27853为实验菌株,将不同浓度的菌液涂抹在小鼠竖脊肌表面,涂抹后24 h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目的建立可靠的铜绿假单胞菌诱导脓毒症模型,为该菌致病性、耐药机制以及感染炎症机制的探讨提供良好的实验方法。方法采用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ATCC 27853为实验菌株,将不同浓度的菌液涂抹在小鼠竖脊肌表面,涂抹后24 h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功能。留取心、肺、肾组织标本和血标本,检测血清中肌酐、尿素氮、炎症因子以及肌钙蛋白Ⅰ浓度,观察心、肺、肾组织病理改变。结果10^(7)CFU/mL组、10^(8)CFU/mL、10^(9)CFU/mL及10~(10)CFU/mL组感染后24 h生存率分别为100%,93.3%和73.3%和26.7%。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组的白细胞介素-6浓度明显高于非感染组。10^(8)CFU/mL组及10^(9)CFU/mL组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明显高于非感染组。10^(8)CFU/mL组及10^(9)CFU/mL组左室射血分数较非感染组明显下降,感染组肌钙蛋白Ⅰ浓度较非感染组明显升高。与非感染组相比,仅10^(9)CFU/mL组肌酐及尿素氮水平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其他感染组未见明显差异。组织病理学显示,10^(9)CFU/mL组小鼠心、肺、肾组织均受到炎性细胞明显浸润,实质细胞明显水肿,结构排列紊乱,肺泡间隔增厚,肾间质狭窄等。结论实验选取10^(9)CFU/mL细菌浓度成功建立铜绿假单胞菌诱导脓毒症模型,该方法稳定、可靠,可为探讨脓毒症及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疾病提供模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脓毒症 模型 感染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玫烟色虫草IF-1106菌株对小菜蛾致病力及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
5
作者 田晶 孟豪 马瑞燕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6-732,共7页
为获得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具有高毒力的虫生真菌并将其应用于生产,采用喷雾法测定玫烟色虫草(Cordyceps fumosorosea)对小菜蛾幼虫的致病力,观察小菜蛾3龄幼虫的感病症状,并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玫烟色虫草IF-1106... 为获得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具有高毒力的虫生真菌并将其应用于生产,采用喷雾法测定玫烟色虫草(Cordyceps fumosorosea)对小菜蛾幼虫的致病力,观察小菜蛾3龄幼虫的感病症状,并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玫烟色虫草IF-1106菌株对小菜蛾幼虫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结果表明:小菜蛾3龄幼虫接种玫烟色虫草IF-1106菌株5~7d后,虫体全身被菌丝包被,并缩小且变得干瘪,体色呈黑褐色。不同浓度的玫烟色虫草孢子悬浮液处理小菜蛾2~4龄幼虫后,所有龄期都会感染而发病死亡。在孢子浓度为1.0×10^(8)cfu/mL时,2、3、4龄幼虫处理7d后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4.12%、88.89%、78.95%。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对生物测定数据进行拟合,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异质性检验,并估计该菌株对小菜蛾的致死剂量与致死时间。随着接种天数的增加,相应的LD50和LD90随之降低,剂量效应逐渐增强,致死时间与剂量对数有关,2龄幼虫的LT50在1.0×10^(6)~1.0×10^(8)孢子/mL范围内由4.77d降到2.89d。由此可见,玫烟色虫草IF-1106菌株对小菜蛾的生物防治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烟色虫草 小菜蛾 致病力 感病症状 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数据融合+动态机器学习构建ICU患者MDRO感染早期预警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左蝶 赵佳 +4 位作者 龙晓艳 马学先 刘冰 王小燕 李萍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21-432,共12页
目的:多模态数据融合+动态机器学习构建ICU患者多重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t organism,MDRO)感染风险预测模型,优选出最优预测模型为医院MDRO感染提供有效的评估工具。方法:选取某三甲医院ICU 2018年1月1日~2023年8月30日的1200名患... 目的:多模态数据融合+动态机器学习构建ICU患者多重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t organism,MDRO)感染风险预测模型,优选出最优预测模型为医院MDRO感染提供有效的评估工具。方法:选取某三甲医院ICU 2018年1月1日~2023年8月30日的1200名患者,按照8∶2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960)和测试集(n=240),基于单因素分析将P<0.05的变量作为构建模型的纳入因素,运用随机森林(RF)、极度梯度提升(XGBoost)、决策树中的分类与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CART)和logistic回归分别建立ICU患者MDRO感染风险预测模型,通过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AUC值、决策曲线和校准曲线对4种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比较。结果:RF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表现最佳,其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Kappa值均高于其他模型。AUC值从大到小顺序排列,训练集:RF>XGBoost>CRAT>logistic回归;测试集:RF>CRAT>logistic回归>XGBoost。本研究结果显示肺部感染、脑血管疾病、低蛋白血症及侵入性操作为4种模型的高风险预测因子是MDRO感染筛查及进行临床干预的重要理论依据。结论:基于RF算法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对ICU患者MDRO感染风险的预测性能优于其他三个机器算法构建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患者 MDRO感染风险 机器学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预测模型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博文 赵晋 +3 位作者 魏晓霞 吕鸣 干晟俊 袁玉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2-358,共7页
目的:探究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并构建发生医院感染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1537例在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进行直肠癌手术治疗的患者,并根据其是否发生医院感染,采用倾向性评分... 目的:探究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并构建发生医院感染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1537例在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进行直肠癌手术治疗的患者,并根据其是否发生医院感染,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进行1∶1匹配,最终纳入感染组及对照组各83例。对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进行菌种分布及耐药性分析。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筛选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运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建立预测模型,构建Nomogram图,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83例医院感染患者中,共分离病原菌93株,其中87株为细菌,包括革兰阴性菌62株(66.67%),以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25株(26.88%),以粪肠球菌为主;真菌6株(6.45%),均为白假丝酵母菌。通过LASSO回归筛选变量并使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建立模型,结果显示吸烟史(OR=3.97,95%CI=1.27~12.43)、引流管置管时间(OR=1.19,95%CI=1.08~1.30)、手术前后中性粒细胞差值(OR=1.23,95%CI=1.01~1.49)、手术前后C反应蛋白差值(OR=1.05,95%CI=1.03~1.07)为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33(95%CI=0.896~0.969)。校准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的实际、校正曲线拟合好,且接近于理想曲线。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提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效用和较高的净临床效益。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对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医院感染 病原菌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肺炎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被引量:3
8
作者 冯苗 程盼盼 姚孟英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5-234,共10页
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构建列线图模型。方法 收集2022年9月—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300例重症肺炎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按照7:3比例随机拆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根据病原学及药敏结果分为非多重耐药菌组和... 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构建列线图模型。方法 收集2022年9月—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300例重症肺炎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按照7:3比例随机拆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根据病原学及药敏结果分为非多重耐药菌组和多重耐药菌组,在训练集中依次进行单因素分析、lasso回归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出重症肺炎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利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C-reactive protein/albumin ratio,CAR)、侵入性操作≥3种、联合抗真菌药物、ICU住院时长≥7 d和感染前30 d外院ICU住院史是重症肺炎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示:训练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是85.1%(95%CI:79.9%~90.3%)、验证集83.7%(95%CI:75.6%~91.8%);校准曲线示模型预测结果与重症肺炎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实际情况吻合良好,训练集Brier评分0.154(95%CI:0.126~0.183),验证集Brier评分0.162(95%CI:0.119~0.204);训练集和验证集中临床决策曲线基本高于两条极端曲线,临床影响曲线分析显示训练集在阈值概率P>0.8、验证集在P>0.6时,被模型划分的高风险人数与真阳性人数较为接近。结论 对于重症肺炎患者需要及时考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CAR、侵入性操作种类、联合抗真菌药物、ICU住院时长、感染前30 d外院ICU住院史综合评估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该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和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 多重耐药菌感染 危险因素 列线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病临床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指标体系构建
9
作者 柳芳超 张迪 +6 位作者 弭凤玲 李自慧 黄海荣 潘丽萍 时广利 姜广路 潘军华 《中国防痨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69-576,共8页
目的:构建结核病临床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指标体系。方法:在课题组前期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与检查督导工作经验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集中收集国内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包括《WS 233—2017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CNAS—CL0... 目的:构建结核病临床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指标体系。方法:在课题组前期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与检查督导工作经验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集中收集国内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包括《WS 233—2017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CNAS—CL05—2009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准则》《GB 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经课题组内部讨论初步筛选结核病临床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候选指标池并搭建体系框架,据此进行两轮外部专家咨询,根据专家对每一个指标的纳入排除情况以及重要性评分,确定指标体系内容,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形成结核病临床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三级评价指标体系。结果:第一轮、第二轮分别收集专家咨询表15份和14份,咨询表回收率分别为100.0%、93.3%,第一轮主要针对指标体系结构进行删改,第二轮则进行指标重要性评分,第二轮咨询专家权威系数为0.76,咨询结果可靠。两轮调查各层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均>0.1,经Kendall’s W一致性检验,除一级指标外,P值均<0.05,专家意见一致性较好。最终形成一套可操作的结核病临床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指标体系,包含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44个三级指标。结论:依据科学理论构建了结核病临床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指标体系,可用于评价结核病临床检验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水平,也可指导实验室通过定期自查提高管理效率,为医疗机构管理者制定管理制度与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实验室感染 安全管理 模型 组织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贾第虫对长爪沙鼠的致病性分析
10
作者 张营营 郭佳业 +7 位作者 许会艳 毋亚运 吴龙飞 孙嵩英 赵文超 张龙现 张素梅 李俊强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08-1418,共11页
十二指肠贾第虫(Giardia duodenalis)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可引起宿主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与发育迟缓等症状。长爪沙鼠(Mongolian gerbil)是多种肠道寄生虫稳定可靠的动物感染模型,之前有报道建立了贾第虫感染长爪沙鼠模型,... 十二指肠贾第虫(Giardia duodenalis)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可引起宿主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与发育迟缓等症状。长爪沙鼠(Mongolian gerbil)是多种肠道寄生虫稳定可靠的动物感染模型,之前有报道建立了贾第虫感染长爪沙鼠模型,但缺乏系统的致病性评估。为进一步探讨贾第虫对长爪沙鼠的致病性,本研究使用30只3周龄长爪沙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与感染组,感染组每只经口感染5×10^(6)个贾第虫滋养体,成功建立动物感染模型后在第3、7、14、21和28天每组随机剖杀3只,分别统计体重,肠道荷虫量,肠道病理变化,肠道超微结构变化,以及细胞因子含量变化来评估贾第虫的致病性,同时也观察体内外贾第虫滋养体分化成囊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沙鼠感染贾第虫后出现发育迟缓、体重增长缓慢等症状;通过滋养体负荷计数、肠道病理切片与扫描电镜观察到肠道中有大量滋养体附着,感染后肠道绒毛萎缩变钝、隐窝加深和肠道绒隐比下降;贾第虫感染后血清细胞因子IL-1β、IL-6、IL-17和TNF-α升高,IL-10降低;体内外成囊结果发现贾第虫滋养体在pH与胆汁含量影响下形态变圆,鞭毛与吸盘退化等,最终形成包囊。本试验成功建立了贾第虫动物感染模型,并系统评价了其致病性,为研究贾第虫的致病机制、免疫学以及药物研发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第虫 感染模型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臂输液港相关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和预测模型构建
11
作者 张梦肃 许晟熙 +3 位作者 张杰 金光鑫 张学彬 卜军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0-148,共9页
目的 开发和验证上臂输液港相关感染的预测模型。方法 纳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2014-2023年置入上臂输液港的患者(n=6 028),并将其分为训练集(n=4 219)和验证集(n=1 809)。对收集的上臂输液港相关因素进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 目的 开发和验证上臂输液港相关感染的预测模型。方法 纳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2014-2023年置入上臂输液港的患者(n=6 028),并将其分为训练集(n=4 219)和验证集(n=1 809)。对收集的上臂输液港相关因素进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筛选出非零特征变量。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非零特征变量,筛选出的变量建立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校准曲线、决策分析曲线和临床影响曲线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估。结果 模型纳入了性别、静脉入路、静脉状态、导管相关血栓和导管直径5个因素。模型性能良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值良好(训练集:0.801,验证集:0.746);校准曲线接近理想曲线,模型判别能力良好;决策分析曲线证明模型的风险评估值在30%~41%时可做出有益的临床决策;临床影响曲线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结论 成功构建预测上臂输液港相关感染的模型,建议首选直径5F导管并优选肱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静脉穿刺入路。较粗的导管直径、男性、导管血栓以及经腋静脉入路均可能导致感染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臂输液港 感染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诺拉韦在体外/体内抗H1N1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特点的研究
12
作者 冯茜莉 王进千 +3 位作者 杨宣叶 胡欣妍 丁玉林 马晓霞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8-485,共8页
目的分析莫诺拉韦在体内和体外对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的抗病毒效果。方法检测莫诺拉韦对流感病毒H1N1 PR8毒株在体外和体内的抗病毒能力。以人源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作为PR8感染的体外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 目的分析莫诺拉韦在体内和体外对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的抗病毒效果。方法检测莫诺拉韦对流感病毒H1N1 PR8毒株在体外和体内的抗病毒能力。以人源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作为PR8感染的体外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免疫印迹试验(WB)、噬斑的方法,分析莫诺拉韦体外对病毒复制、蛋白合成及病毒颗粒形成方面的抗病毒效果。以PR8滴鼻感染C57BL/6雌性小鼠为体内感染模型,分别从病毒载量、病理变化及免疫组化方面,对对照组、给药组、接毒组和接毒-给药组进行检测,以评估莫诺拉韦的抗病毒能力。结果体外试验结果显示,莫诺拉韦对流感病毒的复制、蛋白合成及病毒颗粒形成没有明显抑制作用(均P>0.05)。小鼠体内试验结果显示,与单纯感染H1N1小鼠相比,接受莫诺拉韦治疗的小鼠肺组织病毒载量明显下降,病理变化程度较轻,免疫组化检测显示核蛋白(NP)抗原信号明显减弱,干扰素(IFN)-α、白细胞介素(IL)-4和IL-6在肺中的表达水平较低(均P<0.01)。结论作为具有抗病毒活性的前体物,莫诺拉韦无法在体外培养的肺源细胞中发挥抗病毒活力,但可以在宿主体内转化为活性形式,显著降低H1N1流感病毒在肺增殖的能力,进而减轻病毒对肺组织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诺拉韦 流行性感冒 抗病毒 感染模型 病理变化 H1N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患者术后腹腔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13
作者 侯昱 顾启红 +3 位作者 周进 刘瑶 杨阳 邵炎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53-761,共9页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术后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4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收治的588例胃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按照3∶1比例将其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术后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4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收治的588例胃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按照3∶1比例将其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腹腔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588例患者中52例(8.84%)术后发生腹腔感染。52份腹腔积液标本检出病原菌6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7株(72.31%),革兰阳性菌15株(23.07%),真菌3株(4.6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根治度(显微镜下残留)、联合器官切除、高血压、腹部手术史、手术时间均为胃癌患者术后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胃癌患者术后腹腔感染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4(95%CI:0.677~0.852)、0.712(95%CI:0.565~0.860),提示模型对胃癌患者术后腹腔感染的区分度良好;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χ2值为8.491,P值为0.387,提示该模型拟合优度良好。决策曲线(DCA)分析结果显示,在训练集(0.05~0.4)和验证集(0.1~1.0)风险阈值范围内,使用该模型对术后腹腔感染高风险患者进行干预,可能获得正向收益;临床影响曲线(CIC)分析结果显示,在训练集(0~0.4)和验证集(0~0.5)风险阈值范围内,模型预测的感染病例数高于实际感染病例数,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结论基于胃癌术后腹腔感染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可为临床早期评估胃癌术后腹腔感染提供量化、直观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手术后感染 腹腔感染 列线图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立级联模型下基于时效性的负影响力源定位方法
14
作者 严杰 陈崚 +1 位作者 刘维 李斌 《计算机应用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4,共9页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交网络中,有害信息的传播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识别和定位有害消息源对于控制舆论至关重要。在社交网络的实际传播中,有害信息的可信度在传播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减,不考虑这一因素会导致传播源定位的准确性降低。...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交网络中,有害信息的传播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识别和定位有害消息源对于控制舆论至关重要。在社交网络的实际传播中,有害信息的可信度在传播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减,不考虑这一因素会导致传播源定位的准确性降低。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独立级联模型下基于时效性的传播源定位方法。在定义了节点激活概率衰减系数的基础上,通过Bayes模型计算出节点被感染的后验概率;然后通过随机游走计算所有节点影响力,选取影响力大于阈值的节点加入候选源集合。最后,比较候选源集合节点的感染时间与其到观测节点的距离来选取k个源节点集合。在真实和合成网络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识别多个传播源,源定位结果的精确度高于其他类似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网络 独立级联传播模型 影响力传播 感染时间 传播源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模型在布鲁氏菌感染研究中的应用
15
作者 焉鑫 李继文 +10 位作者 孙明军 孙翔翔 刘蒙达 张皓博 李嘉琪 靳继惠 黄孟锟 邵卫星 南文龙 樊晓旭 孙淑芳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3期65-71,共7页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我国当前重点防控的人兽共患病。布鲁氏菌毒力和致病机制研究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布病的基础,而小鼠模型的应用极大促进了上述研究进程。感染途径、感染剂量、小鼠品系、年龄等均是布鲁氏菌小...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我国当前重点防控的人兽共患病。布鲁氏菌毒力和致病机制研究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布病的基础,而小鼠模型的应用极大促进了上述研究进程。感染途径、感染剂量、小鼠品系、年龄等均是布鲁氏菌小鼠感染模型建立的影响因素,其中腹腔注射感染途径是小鼠模型测试布鲁氏菌毒力的首选。布鲁氏菌在小鼠模型中的感染分为感染早期、急性感染期、慢性稳定期和慢性衰退期4个阶段,不同感染阶段小鼠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学免疫学特征均有所差异。另外,在小鼠中很少发生布鲁氏菌水平和垂直传播。根据布鲁氏菌在小鼠感染和免疫方面的研究成果,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陆生动物诊断试验与疫苗手册》明确规定了布病疫苗生产环节在小鼠模型上的残留毒力测试和免疫原性测试质量标准。本文总结了布鲁氏菌在小鼠模型中的感染模式、感染影响因素、水平传播特征、临床症状和病理学免疫学特征以及布病疫苗生产标准要求等,以期为布鲁氏菌的分子致病机制、疫苗等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小鼠感染模型 感染影响因素 感染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兔球虫混合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病理学观察
16
作者 姜龙龙 周凯鹏 +2 位作者 张雯 韩利方 闫文朝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5,共7页
为探究多种球虫感染对兔的致病性,本研究选取从一只腹泻病兔的盲肠内容物中分离得到的6种兔球虫孢子化卵囊,对32日龄的无球虫兔进行感染,成功构建了兔球虫混合感染的动物模型。相对于不感染对照组,接种5.0×10^(4)或1.0×10^(5... 为探究多种球虫感染对兔的致病性,本研究选取从一只腹泻病兔的盲肠内容物中分离得到的6种兔球虫孢子化卵囊,对32日龄的无球虫兔进行感染,成功构建了兔球虫混合感染的动物模型。相对于不感染对照组,接种5.0×10^(4)或1.0×10^(5)个孢子化卵囊的兔出现明显的增重降低,采食量下降,腹泻和死亡等症状。空肠、回肠和结肠等部位寄生有大量球虫不同内生发育阶段虫体,并出现明显的出血、肠黏膜增厚和坏死等病变,肠道病变结果与接种球虫的种类基本一致。说明中型艾美耳球虫、黄艾美耳球虫等6种兔球虫混合感染,对兔表现较强致病性。本研究建立的兔球虫混合感染动物模型,还原和验证了临床生产中混合感染的球虫对兔的致病性,也为筛选有效抗球虫药物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型艾美耳球虫 黄艾美耳球虫 混合感染动物模型 病理组织学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ANO模型探讨“四维一体”教学模式在《医院感染控制学》本科必修教育培养中的应用
17
作者 曾凌 康秀华 +3 位作者 刘珉玉 周芸 向天新 程娜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00-807,共8页
目的对“四维一体(主线教学-在线课程-病案-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在《医院感染控制学》本科必修教学课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为进一步完善感染控制本科必修课程设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KANO模型对《医院感染控制学》本科必修教育学... 目的对“四维一体(主线教学-在线课程-病案-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在《医院感染控制学》本科必修教学课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为进一步完善感染控制本科必修课程设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KANO模型对《医院感染控制学》本科必修教育学生进行满意度问卷调研,共设置4维度、21个质量指标,分析KANO属性归类、满意度和重要度系数等指标,优化课程设置。结果本研究总体问卷信度Cronbach’sɑ系数为0.915,效度分析凯泽-迈耶-奥尔金抽样适切性量数(KMO)值为0.867。在21项质量指标中,12项指标为魅力属性(A),占比指标总数最多,为57.14%。大部分质量指标有较高的学生满意度,满意度系数最高的质量指标为“在课堂上播放教学视频”(4.73)与“课程融入典型医院感染案例进行相关教学”“课程授课氛围轻松愉快”“授课老师讲课风格风趣幽默”(均为4.71),“课程内容与功利性考试相结合”“采用完全线下授课的形式”“采用较为严格的考核方法”和“期末考核基于难度系数体现区分度”4项为重要程度较高但目前学生满意度低的指标。结论本课程在本科必修教育培养中取得一定成效,在课程的考核方式设置方面仍有改进空间,今后应整合课程体系,优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推进课程改进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感染 本科教学 必修课程 教学模式 KANO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痘苗病毒VR-1354感染C57BL/6N和BALB/C小鼠模型的构建及差异比较研究
18
作者 吴云祥 王超 +1 位作者 李顺 周晓辉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4-100,共7页
目的构建痘苗病毒VR-1354(WR(NIH TC-adapted))感染C57BL/6N和BALB/C小鼠的模型,并比较C57BL/6N小鼠与BALB/C小鼠感染模型的差异。方法按照常规方法,扩增痘苗病毒VR-1354并进行浓缩和滴定。分别测定痘苗病毒VR-1354对C57BL/6N小鼠和BAL... 目的构建痘苗病毒VR-1354(WR(NIH TC-adapted))感染C57BL/6N和BALB/C小鼠的模型,并比较C57BL/6N小鼠与BALB/C小鼠感染模型的差异。方法按照常规方法,扩增痘苗病毒VR-1354并进行浓缩和滴定。分别测定痘苗病毒VR-1354对C57BL/6N小鼠和BALB/C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使用LD50分别感染两种品系小鼠,取对照组及实验组小鼠肺组织,于第3、7和14天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同时测量肺组织病毒载量变化。结果扩增后的痘苗病毒VR-1354的滴度为3×10^(8)PFU/mL。痘苗病毒VR-1354感染C57BL/6N小鼠的LD50为2.5×10^(3)PFU,感染BALB/C小鼠的LD_(50)为2.8×10^(3)PFU。使用2.5×10^(3)PFU痘病毒VR-1354感染两种品系小鼠后,随着感染时间增加小鼠肺组织病变更严重,但第7天后小鼠症状趋于恢复。两种品系小鼠的肺组织病毒载量在第3天时开始增加,在第7天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降低。结论成功建立痘苗病毒VR-1354感染C57BL/6N小鼠和BALB/C小鼠的感染模型,该病毒可以引起小鼠肺组织的明显病变,包括炎性细胞浸润和肺泡腔液体渗出等。两种品系的小鼠感染模型在发病程度以及易感性方面存在一定差异,C57BL/6N小鼠对于该病毒的易感性高于BALB/C小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57BL/6N BALB/C VR-1354 感染模型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支原体感染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
19
作者 李志强 王吉英 +7 位作者 袁厅 王佳 韦艳娜 王玉格 李少丽 邵国青 冯志新 于岩飞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19,共10页
【目的】以小鼠为动物模型,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MPI)的特性并对病变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分析,为MPI统一评价方法的提出提供参考。【方法】利用BALB/c小鼠经滴鼻途径,两次感染5×10^(7) CCU的M.pneumo... 【目的】以小鼠为动物模型,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MPI)的特性并对病变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分析,为MPI统一评价方法的提出提供参考。【方法】利用BALB/c小鼠经滴鼻途径,两次感染5×10^(7) CCU的M.pneumoniae M129株,14 d后检测小鼠体重、肺脏大体病变、肺组织病理变化及其两种定量分析方法、肺组织病原载量、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中IL-6的表达水平等指标,分析M. pneumoniae感染特性并对病变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感染M129菌株14 d后,BALB/c小鼠血清中IL-6表达水平上升;肺脏出现明显的实变,肺组织切片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并可观察到肺泡间隔增厚。采用两种方法对肺脏病理切片的病变程度进行比较评分,发现美国胸科学会(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ATS)开发的肺损伤病理学评分系统相较于26分法能更为精细更加客观地反应肺部病变情况。感染导致小鼠炎症反应的发生并最终引起小鼠体重的显著降低。另一方面,肺部病原载量结果显示,M129株感染小鼠14 d后肺部病原载量极低;T细胞亚群流式检测分析显示,机体产生了偏向CD4^(+)T细胞的免疫,提示M. pneumoniae感染与机体免疫互相博弈,机体的免疫反应可能会逐渐清除肺部的病原。【结论】M. pneumoniae经鼻感染能导致BALB/c小鼠发生系统性炎症反应。对于肺组织病的评价,ATS肺损伤病理学评分系统相较于26分法更为精细客观,有利于不同研究之间的比较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小鼠感染模型 肺脏病变 病理评分系统 免疫清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V/SPN共感染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杨建树 王雪峰 +2 位作者 张秀英 穆婧雯 徐文涛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0-178,共9页
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IV)患者肺部的细菌重复感染是导致严重疾病和死亡的关键因素,IV与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N)共感染造成的不良后果为患者带来严重负担,其具体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如何更好利用IV/SPN共感染小鼠... 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IV)患者肺部的细菌重复感染是导致严重疾病和死亡的关键因素,IV与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N)共感染造成的不良后果为患者带来严重负担,其具体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如何更好利用IV/SPN共感染小鼠动物模型进行后期基础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IV/SPN共感染模型中动物的选择、病原类型的选择、造模不同时间的选择、共感染模型的鉴定以及应用进行综述,为今后IV/SPN共感染动物模型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病毒 肺炎链球菌 共感染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