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estigation of the mode splitting induced by electro-optic birefringence in a vertical-cavity surface-emitting laser by polarized electroluminescence 被引量:1
1
作者 章杰 俞金玲 +2 位作者 程树英 赖云锋 陈涌海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2期457-460,共4页
The mode splitting induced by electro-optic birefringence in a P-I-N InGaAs/GaAs/A1GaAs vertical-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 (VCSEL) has been studied by polarized electroluminescence (EL) at room temperature. T... The mode splitting induced by electro-optic birefringence in a P-I-N InGaAs/GaAs/A1GaAs vertical-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 (VCSEL) has been studied by polarized electroluminescence (EL)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polarized EL spectra with E||[110] and E || [150] directions, are extracted for different injected currents. The mode splitting of the two orthogonal polarized modes for a VCSEL device is determined, and its value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the increasing injected current due to electro-optic birefringence;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that the polarized EL is a powerful tool to study the mode splitting and polarization anisotropy of a VCSEL dev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 splitting electro-optic birefringence vertical-cavity surface-emitting laser polarized elec- troluminesce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arative study on mode split discrete choice models 被引量:1
2
作者 Xianlong Chen Xiaoqian Liu Fazhi Li 《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2013年第4期266-272,共7页
Discrete choice model acts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ols for studies involving mode split in the context of transport demand forecast. As different types of discrete choice models display their merits and restric... Discrete choice model acts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ols for studies involving mode split in the context of transport demand forecast. As different types of discrete choice models display their merits and restrictions diversely, how to properly select the specific type among discrete choice models for realistic application still remains to be a tough problem. In this article, five typical discrete choice models for transport mode split are, respectively, discussed, which includes multinomial logit model, nested logit model (NL), heteroscedastic extreme value model, multinominal probit model and mixed multinomial logit model (MMNL).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application attributes of these five models are especially analysed with great attention, and they are also applied to a realistic intercity case of mode split forecast, which results indi- cating that NL model does well in accommodating similarity and heterogeneity across alternatives, while MMNL model serves as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for mode choice prediction since it shows the highest reliability with the least significant prediction errors and even outperforms the other four models in solving the heterogeneity and similarity problems.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conclusions derived from a single discrete choice model are not reliable, and it is better to choose the proper model based on its character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crete choice model mode split NL MMNL HEV M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rmal mode splitting and ground state cooling in a Fabry-Perot optical cavity and transmission line resonator
3
作者 陈华俊 米贤武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12期249-258,共10页
Optomechanical dynamics in two systems which are a transmission line resonator and Fabrya-Perot optical cavity via radiation-pressure are investigated by linearized quantum Langevin equation. We work in the resolved s... Optomechanical dynamics in two systems which are a transmission line resonator and Fabrya-Perot optical cavity via radiation-pressure are investigated by linearized quantum Langevin equation. We work in the resolved sideband regime where the oscillator resonance frequency exceeds the cavity linewidth. Normal mode splittings of the mechanical resonator as a pure result of the coupling interaction in the two optomechanical systems is studied, and we make a comparison of normal mode splitting of mechanical resonator between the two systems. In the optical cavity, the normal mode splitting of the movable mirror approaches the latest experiment very well. In addition, an approximation scheme is introduced to demonstrate the ground state cooling, and we make a comparison of cooling between the two systems dominated by two key factors, which are the initial bath temperature and the mechanical quality factor. Since both the normal mode splitting and cooling require working in the resolved sideband regime, whether the normal mode splitting influences the cooling of the mirror is considered. Considering the size of the mechanical resonator and precooling the system, the mechanical resonator in the transmission line resonator system is easier to achieve the ground state cooling than in optical ca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tomechanical system normal mode splitting ground state coo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es splitting in graphene-based double-barrier waveguides
4
作者 有四普 何英 +1 位作者 杨艳芳 张惠芳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3期226-230,共5页
The graphene-based double-barrier waveguides induced by electric field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guided modes can only exist in the case of Klein tunneling, and the fundamental mode is absent. The guided modes in th... The graphene-based double-barrier waveguides induced by electric field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guided modes can only exist in the case of Klein tunneling, and the fundamental mode is absent. The guided modes in the single-barrier waveguide split into symmetric and antisymmetric modes with different incident angles in the double-barrier waveguide. The phase difference between electron states and hole states is also discussed. The phase difference for the two splitting modes is close to each other and increases with the order of guided modes. These phenomena can be helpful for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graphene-based optoelectronic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HENE double-barrier waveguides modes splitt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ovel enhancement mode AlGaN/GaN 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 with split floating gates
5
作者 王辉 王宁 +3 位作者 蒋苓利 林新鹏 赵海月 于洪宇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4期420-424,共5页
A novel enhancement-mode AlGaN/GaN 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HEMT) is proposed and studied.Specifically,several split floating gates(FGs) with negative charges are inserted to the conventional MIS structur... A novel enhancement-mode AlGaN/GaN 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HEMT) is proposed and studied.Specifically,several split floating gates(FGs) with negative charges are inserted to the conventional MIS structure.The simulation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V_(th)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polarization sheet charge density and the tunnel dielectric(between FGs and AlGaN) thickness,while it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FGs sheet charge density and blocking dielectric(between FGs and control gate) thickness.In the case of the same gate length,the V_(th) will left shift with decreasing FG length.More interestingly,the split FGs c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device failure probability in comparison with the single large area FG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1GAN/GAN 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 split floating gates enhancement mo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黏聚单元法的层状页岩巴西劈裂数值模拟
6
作者 马天寿 王浩男 +1 位作者 FADHEL A M 刘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2-715,共14页
为了分析层状页岩巴西劈裂力学行为,开展龙马溪页岩巴西劈裂试验,采用全局嵌入零厚度黏聚单元法,建立层状页岩巴西圆盘二维有限元模型,对比数值模拟与巴西劈裂试验结果,并分析层理间距和强度对层状页岩巴西劈裂力学行为及破坏模式的影... 为了分析层状页岩巴西劈裂力学行为,开展龙马溪页岩巴西劈裂试验,采用全局嵌入零厚度黏聚单元法,建立层状页岩巴西圆盘二维有限元模型,对比数值模拟与巴西劈裂试验结果,并分析层理间距和强度对层状页岩巴西劈裂力学行为及破坏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和试验得到的巴西劈裂强度和破坏模式吻合较好,两者的最大相对误差低于10%。数值模拟和试验得到的页岩巴西劈裂强度各向异性比分别为2.18和2.00,说明龙马溪页岩各向异性特征显著。巴西劈裂强度和破坏模式对层理面加载角度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随着加载角度增加,巴西劈裂强度大致呈现出线性增长趋势,巴西圆盘破坏模式先由沿层理面的拉伸破坏转变为沿层理面和基质的拉伸-剪切复合破坏,再转变为沿基质的拉伸破坏。层理强度是影响巴西圆盘力学行为的关键因素:低层理强度导致巴西劈裂强度大幅降低,破坏模式主要受层理强度控制,主要产生沿层理面的拉伸或剪切破坏;高层理强度导致巴西劈裂强度大幅增加,破坏模式主要受基质强度控制,主要产生岩石基质拉伸或拉伸-剪切复合破坏。研究结果可为油气开采、采矿、隧道、边坡及地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页岩 巴西劈裂 各向异性 黏聚单元 层理面 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损伤花岗岩巴西劈裂行为及损伤机理研究
7
作者 吴星辉 张淑坤 +2 位作者 钟辉 朱雨 顾树煕 《矿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4-193,共10页
在干热花岗岩地热开采过程中,储层换热冷却会对高温岩石造成热损伤,直接影响储层岩石的力学性质。为实现深部地热资源与矿产共采,探索了热损伤干热花岗岩的劈裂特性演化规律。以山东烟台深部花岗岩为研究对象,进行热冲击处理,结合巴西... 在干热花岗岩地热开采过程中,储层换热冷却会对高温岩石造成热损伤,直接影响储层岩石的力学性质。为实现深部地热资源与矿产共采,探索了热损伤干热花岗岩的劈裂特性演化规律。以山东烟台深部花岗岩为研究对象,进行热冲击处理,结合巴西劈裂试验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监测岩石表面裂隙的起裂、扩展和贯穿过程。实验结果表明,热损伤过程会改变岩石微观结构,导致岩石出现2种起裂模式;温度对岩石纵波波速和间接拉伸强度具有显著影响,二者随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且在450~600℃范围内降幅最为显著,并呈现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热冲击 DIC 起裂模式 巴西劈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冲击荷载作用下风积砂混凝土动力学特性及能量耗散规律研究
8
作者 张慧梅 王丹 陈世官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0-218,共9页
为探讨风积砂混凝土单次及循环冲击荷载作用下动力学特性及能量耗散规律,本文通过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装置,对风积砂混凝土试件进行动力学试验,探究单次、循环冲击作用下的宏观破坏模式、动力学特性和能量耗散特征。结果表明:单次冲击作... 为探讨风积砂混凝土单次及循环冲击荷载作用下动力学特性及能量耗散规律,本文通过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装置,对风积砂混凝土试件进行动力学试验,探究单次、循环冲击作用下的宏观破坏模式、动力学特性和能量耗散特征。结果表明:单次冲击作用下,随着冲击气压的增大,试件破碎程度越高,块度粒径越小,峰值应力及峰值应变均增大,并表现出明显的应变率相关性,试件强度增大,单位体积吸收能增大,能量吸收率则减小。循环冲击作用下,试件发生破坏所需的冲击次数随冲击气压的增大而减小,恒定气压下,随着冲击次数增加,试件破碎块度由大粒径向中、小粒径过渡,峰值应力正相关,峰值应变负相关,单位体积吸收能及能量吸收率呈总体下降趋势。风积砂影响混凝土抗冲击性能,原因在于其减少孔隙体积及分布,达到消耗冲击能量,减小结构冲击响应的作用。同时,改变了颗粒级配及混凝土密实度,改善了界面过渡区结构,最终达到增强混凝土抗冲击性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积砂混凝土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 循环冲击 破坏模式 应变率 动态增长因子 动力学特性 能量耗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接入方式下的光伏发电系统分相电流控制技术
9
作者 陈剑华 李浒 +1 位作者 徐兰兰 程莉 《电子设计工程》 2025年第7期126-130,共5页
为了精准控制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分相电流,提出一种分层接入方式下的光伏发电系统分相电流控制技术。设定分相电流控制目标函数,采用遗传算法求出综合最优解,得到最佳分相电流分配方案;在此基础上,通过模糊PID进行三层光伏发电系统分相电... 为了精准控制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分相电流,提出一种分层接入方式下的光伏发电系统分相电流控制技术。设定分相电流控制目标函数,采用遗传算法求出综合最优解,得到最佳分相电流分配方案;在此基础上,通过模糊PID进行三层光伏发电系统分相电流控制,以确保光伏发电系统能够快速调整分相电流以适应工作条件的变化,实现了各层分相电流的输出控制。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光伏发电系统的电流波动,且电流控制平均绝对误差在1 A以内。由此说明所提技术可以实现分相电流的高精度控制,满足高性能控制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接入方式 光伏发电系统 模糊PID 分相电流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模式多支护深竖井敞开式TBM施工工法
10
作者 陈泓泽 方烨 《山西建筑》 2025年第5期160-163,共4页
由于传统的竖井施工方法存在井下作业人员多、工序复杂、施工环境极其恶劣等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亟需在实际工程中探索以机械破岩为主的竖井非爆开挖方法,提高竖井施工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简化竖井的施工工序,改善井下施工人员的施工... 由于传统的竖井施工方法存在井下作业人员多、工序复杂、施工环境极其恶劣等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亟需在实际工程中探索以机械破岩为主的竖井非爆开挖方法,提高竖井施工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简化竖井的施工工序,改善井下施工人员的施工环境。文章从全断面竖井掘进机的设备组成和性能参数、分体始发和整体始发阶段的详细吊装及施工流程以及对现有出渣模式及换步技术的改进创新等方面,对全断面竖井掘进机在火山隧道竖井工程施工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形成全断面竖井掘进机始发及掘进关键技术,为后续采用全断面竖井掘进机进行竖井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断面竖井掘进机 机械破岩 分体始发 通风竖井 双模式掘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城市通勤碳排放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于谦 刘海海 +1 位作者 邱树荣 赵嘉雨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24年第2期205-210,共6页
文中提出了一种在缺少用户个人社会经济属性数据的情况下,基于低频手机信令数据、POI数据、互联网位置数据,以及先验知识的面向宏观碳排放核算的出行方式判别方法,并通过基于实际通勤距离的自下而上碳排放计算方法实现不同通勤出行方式... 文中提出了一种在缺少用户个人社会经济属性数据的情况下,基于低频手机信令数据、POI数据、互联网位置数据,以及先验知识的面向宏观碳排放核算的出行方式判别方法,并通过基于实际通勤距离的自下而上碳排放计算方法实现不同通勤出行方式碳排放量化.基于提出的核算方法对上海市31 938人次的通勤碳排放进行了核算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交通方式通勤碳排放量差异显著;存在高碳排放通勤群体,其样本量仅占总样本的11%,但其产生的碳排放占总量的55%.高碳排放通勤是长距离通勤和高碳排放出行方式共同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勤碳排放 手机信令数据 互联网位置数据 方式划分 生命周期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页岩巴西劈裂破坏力学行为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崔壮 侯冰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8-228,共11页
为揭示页岩纹理特征与破坏强度之间的作用机理,利用黏聚力单元法建立了巴西劈裂三维数值模型,研究了纹理角度和纹理强度对页岩破坏模式和抗拉强度的影响,并利用声发射分布特征精确分析了裂纹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巴西劈裂数值模拟结... 为揭示页岩纹理特征与破坏强度之间的作用机理,利用黏聚力单元法建立了巴西劈裂三维数值模型,研究了纹理角度和纹理强度对页岩破坏模式和抗拉强度的影响,并利用声发射分布特征精确分析了裂纹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巴西劈裂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利用黏聚力单元法可以准则预测页岩破坏行为;纹理角度和纹理强度耦合作用下页岩试样破坏模式分为6种;中心破坏的页岩试样,声发射能量–位移曲线以单峰值分布型为主,拉伸剪切复合破坏的页岩试样,声发射能量–位移曲线以多峰值分布型为主;页岩试样抗拉强度各向异性显著,相同纹理角度下,纹理强度越高,主裂纹越接近加载直径方向,试样抗拉强度越大。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深层页岩破坏机制,为页岩储层压裂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 巴西劈裂 数值模拟 破坏模式 抗拉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倾角裂隙混凝土试件动态力学破坏特性试验研究
13
作者 武旭 方慧 +3 位作者 潘继良 席迅 孙景来 张英才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149,189,共9页
为了探讨含不同倾角裂隙的混凝土试件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力学特性及破坏规律,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 SHPB)对含有5种不同倾角裂隙的混凝土试件进行了冲击试验,借助高速摄像系统实时捕捉了裂纹扩展和动... 为了探讨含不同倾角裂隙的混凝土试件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力学特性及破坏规律,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 SHPB)对含有5种不同倾角裂隙的混凝土试件进行了冲击试验,借助高速摄像系统实时捕捉了裂纹扩展和动态破坏过程。结果表明:倾角为30°的裂隙试件的反射波波幅相对最大,倾角为0°的裂隙试件的反射波波幅相对较小。当预制裂隙倾角为0°时,冲击波耗散较少,透射波波幅较大;当预制裂隙倾角为60°时,冲击波耗散较多,即当应力波传播方向与预制裂隙夹角为60°时试件最容易发生破坏。冲击荷载下新形成的裂纹整体上均沿着预制裂隙尖端起裂、扩展和贯通,破坏模式主要为压应力作用下的张拉破坏;在相同预制裂隙宽度下,长度为20 mm预制裂隙的破坏形式比10 mm长度预制裂隙试件更加简单,形成新裂纹的数量相对较少,且更容易沿预制裂纹尖端方向向外起裂;巴西圆盘试件在冲击荷载的破坏形式与预制裂隙长度密切相关,与裂隙宽度关联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裂隙 冲击试验 裂隙扩展 破裂模式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率分流混合动力系统模式切换连续瞬态冲击机理及其性能客观评价
14
作者 李豪迪 赵治国 +1 位作者 唐鹏 侯永平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9-681,共13页
针对功率分流混合动力系统模式切换过程连续瞬态冲击机理尚不明确且缺乏客观评价指标和方法的问题,本文探究了模式切换连续瞬态冲击机理及其性能客观评价方法。首先,结合动力传动系统高动态性能测试台架,建立了考虑转矩过零、齿轮副啮... 针对功率分流混合动力系统模式切换过程连续瞬态冲击机理尚不明确且缺乏客观评价指标和方法的问题,本文探究了模式切换连续瞬态冲击机理及其性能客观评价方法。首先,结合动力传动系统高动态性能测试台架,建立了考虑转矩过零、齿轮副啮合时变刚度、齿隙及驱动电机转矩脉动的功率分流混合动力专用变速器(DHT)瞬态扭振模型;其次,研究了DHT模式切换过程转矩过零变化机理,提出了考虑转矩过零次数和模式切换时间的连续瞬态冲击性能时域评价指标,并采用短时傅里叶变换方法建立了基于冲击度时频特性的频域评价指标;最后,以纯电动向功率分流混动模式切换过程为例,采用变异系数法对不同加速踏板开度和齿隙影响下的连续瞬态冲击性能进行了客观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功率分流DHT动力输出端转矩频繁过零和齿隙间的耦合作用是引发模式切换过程连续瞬态冲击的主要原因,减小齿隙可降低最大振幅频率100~200 Hz范围内的连续瞬态冲击;同时,根据综合评价得分对比,得到了模式切换过程连续瞬态冲击性能优化参数,本研究可为功率分流混合动力系统模式切换平顺性协调控制策略优化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率分流 混合动力系统 模式切换 连续瞬态冲击 客观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车模式下地铁客货协同运输与时刻表联合优化
15
作者 邸振 左晗锜 罗俊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81-89,共9页
【目的】为了研究分车模式下地铁客货协同运输与时刻表联合优化问题,对列车、需求与潜在的时空轨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构,从而构建了整数线性规划模型,替代了传统的非线性规划模型。【方法】该模型的目标函数包含了货运列车的运用数量... 【目的】为了研究分车模式下地铁客货协同运输与时刻表联合优化问题,对列车、需求与潜在的时空轨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构,从而构建了整数线性规划模型,替代了传统的非线性规划模型。【方法】该模型的目标函数包含了货运列车的运用数量、客运需求的等待时间以及货运需求的滞留时间,所需满足的限制条件主要包括客货需求的流平衡约束、客货列车的容量约束、客运需求的最长等待时间约束以及货运需求的最长滞留时间约束等。通过松弛表示客货流量分配的整型变量,原始模型可等价地转化为混合整数规划模型,这可提高模型的求解效率。以北京地铁原八通线为场景构造一系列算例,并利用商业求解器Gurobi对其进行求解。【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原始模型,Gurobi能够更快地求解松弛模型;相较于原时刻表,优化后的时刻表能够减少系统的广义成本。【结论】所提出的方法不仅能够满足分车模式下的地铁客货协同运输需求,而且可以有效控制分车模式下的地铁货运对客运需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货运 客货协同运输 分车模式 时刻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背景下对分课堂教学在《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16
作者 吕照瑞 《时代汽车》 2024年第10期44-46,共3页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多种创新课堂的实践与教学新模式的探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改革和研究方向,论文在“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中引入互联网和对分课堂的创新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提高了教学质量,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互联网模式 对分课堂 电力系统自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受拉条件下声发射特征差异性研究
17
作者 耿景明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258-260,共3页
通过对花岗岩、辉绿岩、铁矿石三种岩石进行劈裂试验和声发射试验,研究三种岩石在受拉条件下声发射信号特征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岩石都表现出较强的脆性破坏特征,在受拉破坏前声发射特征却不尽相同。
关键词 劈裂试验 破坏形式 声发射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养生方式下的水稳材料关键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琴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4年第3期245-247,M0020,共4页
根据久马高速公路的情况,选取了PE薄膜密封养护、养护土工布覆盖滴灌节水保湿养护、可降解保湿膜养护三种常见养生方式,并辅以室内外养生作为环境条件。其中水稳材料的关键力学性能指标为无限制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和回弹模量,按照要求... 根据久马高速公路的情况,选取了PE薄膜密封养护、养护土工布覆盖滴灌节水保湿养护、可降解保湿膜养护三种常见养生方式,并辅以室内外养生作为环境条件。其中水稳材料的关键力学性能指标为无限制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和回弹模量,按照要求进行检测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核心技术指标即7 d力学性能试验中,PE薄膜和可降解保湿膜效果均表现优异,劈裂强度相差无几,相对而言土工布的方式的效果较差,在长期关键力学性能增长的过程中,可降解保湿膜效果均表现更为突出。说明可降解可降解保湿养生膜具有积极意义,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水泥稳定碎石劈裂强度,同时这类塑膜还保持了可降解的特性,具备了较好环保特性,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环境脆弱或少水地区推荐采用可降解可降解保湿养生膜养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稳碎石 养生方式 可降解保湿膜 无侧限抗压强度 劈裂强度 回弹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行政学课程中的应用刍探
19
作者 张涵畅 《成才之路》 2024年第13期21-24,共4页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将传统课堂一分为二,前半段由教师讲解,后半段为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实现知识的共同构建和深度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高校公共行政学课程中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遵循自主性、开...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将传统课堂一分为二,前半段由教师讲解,后半段为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实现知识的共同构建和深度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高校公共行政学课程中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遵循自主性、开放性原则,并引导学生利用微课进行预习,融入丰富的课堂教学案例,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班级讨论会,更新评价方法,从而实现知识的高效传授、能力的有效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分课堂 高校 公共行政学 教学模式 学习效果 教学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短叶片转轮动静干涉引起的水力激振模态数值分析
20
作者 管子武 何胜明 +5 位作者 梁权伟 康文喆 张健 曾杰 王钊宁 何启源 《水电与抽水蓄能》 2024年第1期7-11,37,共6页
本文以5个长叶片和5个短叶片转轮(活动导叶数为16)为例,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长短叶片转轮的动静干涉引起的水力激振模态问题。结果表明,长短叶片转轮动静干涉引起的水力激振模态比较复杂。在无叶区,水力激振模态“节径”数为相应倍频数,... 本文以5个长叶片和5个短叶片转轮(活动导叶数为16)为例,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长短叶片转轮的动静干涉引起的水力激振模态问题。结果表明,长短叶片转轮动静干涉引起的水力激振模态比较复杂。在无叶区,水力激振模态“节径”数为相应倍频数,如5倍转频对应5“节径”等;在双叶栅区,激振力模态既有长(短)叶片数的特征(如15倍转频的模态的节径数为1),又有叶片总数的特征(如20倍转频的节径数为4,且模态旋转方向与转轮旋转方向相同)。本文的研究为长短叶片转轮的水泵水轮机的结构避振提供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泵水轮机 长短叶片转轮 动静干涉 水力激振模态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