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93篇文章
< 1 2 1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dual-emission carbon dots-based ratiometric sensor for detection and cellular imaging of Mn^(2+)ions
1
作者 ZHANG Yuecheng MA Jing +6 位作者 SUN Lingbo CHEN Fei ZHANG Shiyu ZHANG Yuhan LI Miao ZHANG Yarong MA Hongyan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73,共14页
Manganese(Mn),an essential trace element in the human body,plays critical roles in many biological processes.Recent studies have discovered that Mn^(2+)may promote or directly activate the cGAS-STING pathway,thereby s... Manganese(Mn),an essential trace element in the human body,plays critical roles in many biological processes.Recent studies have discovered that Mn^(2+)may promote or directly activate the cGAS-STING pathway,thereby subsequently initiating the natural immune response and augmenting antitumor therapy.However,the current lack of accurate methods for Mn^(2+)determination in cells significantly limits their mechanism investigation;hence,it is urgent to establish novel tools to detect Mn^(2+)in cells.In this study,the dual-emission carbon dots were initially synthesized via the one-pot hydrothermal method employing L-aspartic acid and p-phenylenediamine as raw materials.In the presence of Mn^(2+),the emission peak centered at 350 nm exhibited significant enhancement,whereas another peak at 610 nm remained stable.Consequently,a ratiometric sensor for Mn^(2+)determination was established using the signal at 350 nm as the responsive signal and the signal at 610 nm as an internal reference.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was achieved between the F350/F610 value and Mn^(2+)concentration ranging from 0.9 to 15μmol/L,with a calculated LOD of 61 nmol/L.Benefiting from the special Mn^(2+)-induced ratiometric approach,this method demonstrates outstanding sensitivity,selectivity,and stability,rendering it applicable for Mn^(2+)determination in complex biological samples,as well as Mn^(2+)imaging in MKN-45 and LO2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2+) carbon dots RATIOMETRIC cell imaging FLUORESCE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O_(2)/Fe-C微电解系统去除硝酸盐氮研究进展
2
作者 万琼 丁丙宇 +5 位作者 乔晓华 朱彦平 杨国红 鞠恺 景宏彬 张新艳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222-2227,共6页
综述了MnO_(2)在铁碳微电解系统中对脱氮作用的增强效果及其相关机制,重点探讨了MnO_(2)如何促进该系统对水中硝酸盐氮的有效去除,深入分析了MnO_(2)加入该系统后对系统吸附性能的影响。进一步地系统分析了影响MnO_(2)/Fe-C微电解体系... 综述了MnO_(2)在铁碳微电解系统中对脱氮作用的增强效果及其相关机制,重点探讨了MnO_(2)如何促进该系统对水中硝酸盐氮的有效去除,深入分析了MnO_(2)加入该系统后对系统吸附性能的影响。进一步地系统分析了影响MnO_(2)/Fe-C微电解体系去除硝酸盐氮效果的关键因素,包括pH、溶解氧、温度等。并对该体系的脱氮效果进行了总结,展示了其在水处理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最后,对MnO_(2)在铁碳微电解系统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系统性能、提高稳定性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该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微电解 mnO_(2)催化 脱氮 mn^(2+)驱动的自养反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基功能化三硅氧烷电解液添加剂的合成及其在LiMn_(2)O_(4)电池中的应用
3
作者 闫晓丹 骆萱 张灵志 《新能源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7-395,共9页
LiMn_(2)O_(4)电池凭借其高安全性、低成本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领域,但其高温循环稳定性仍面临重大挑战。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胺基功能化的三硅氧烷电解液添加剂[3-(N,N-二甲基氨基)二乙氧基丙基]七甲基三硅氧烷(MTSON),以提升... LiMn_(2)O_(4)电池凭借其高安全性、低成本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领域,但其高温循环稳定性仍面临重大挑战。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胺基功能化的三硅氧烷电解液添加剂[3-(N,N-二甲基氨基)二乙氧基丙基]七甲基三硅氧烷(MTSON),以提升LiMn_(2)O_(4)电池的高温电化学性能。在55℃、1 C倍率下,添加0.5%MTSON的LiMn_(2)O_(4)/Li电池经过2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95.2%,而使用基础电解液的电池容量保持率为92.6%。X射线光电子能谱显示,MTSON添加剂在LiMn_(2)O_(4)电极表面形成了稳固的正极固态电解质界面膜。同时,MTSON添加剂抑制了电解液中LiPF6盐的水解,在55℃下循环200次后,LiMn_(2)O_(4)/Li电池中LiMn_(2)O_(4)电极锰离子溶解量降低近80%。结果表明,MTSON是一种极具前景的电解液添加剂,可用于提高LiMn_(2)O_(4)电池的高温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基 三硅氧烷 Limn_(2)O_(4) 电解液添加剂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2+)掺杂聚阴离子型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4
作者 闫共芹 谢相飞 +3 位作者 蓝春波 赵卓凡 王晨 武桐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51-1959,共9页
以FeSO_(4)·7H_(2)O、MnSO_(4)·H_(2)O、NH_(4)H_(2)PO_(4)、CH_(3)COONa、一水合柠檬酸和氧化石墨烯(GO)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Mn^(2+)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包覆的聚阴离子型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x)M... 以FeSO_(4)·7H_(2)O、MnSO_(4)·H_(2)O、NH_(4)H_(2)PO_(4)、CH_(3)COONa、一水合柠檬酸和氧化石墨烯(GO)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Mn^(2+)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包覆的聚阴离子型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x)Mn_(x)(PO_(4))_(2)(P_(2)O_(7))/rGO(Mn_(x)-NFPP/rGO,x为Mn掺杂量,即Mn取代Fe的物质的量)。采用SEM、XRD、EDS、XPS对Mn_(x)-NFPP/rGO的微观形貌和结构成分进行了表征。通过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和电化学阻抗测试,考察了Mn^(2+)掺杂量对Mn_(x)-NFPP/rGO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Mn_(x)-NFPP/rGO的能带和态密度。结果表明,Mn^(2+)掺杂扩大了Na^(+)扩散通道,提高了Na^(+)扩散速率,但对材料的三维结构和形貌没有影响;Mn_(0.30)-NFPP/rGO表现出最优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在0.05 C倍率下具有131.2 mA·h/g的初始放电比容量,在2 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为91.9 mA·h/g;Mn^(2+)掺杂和rGO包覆有效提高了材料的放电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在1 C倍率下循环100圈后的比容量保持率为94%。Mn^(2+)的掺杂降低了材料价带与导带之间的带隙(3.128 eV),使价带中的电子更容易跃迁到导带,从而有利于提高Na^(+)的扩散动力学和本征电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2+)掺杂 Na_(4)Fe_(3)(PO_(4))_(2)P_(2)O_(7)/rGO 钠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电化学性能 储能机理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焙烧-浸出工艺从LiNi_(0.6)Co_(0.2)Mn_(0.2)O_(2)回收金属的研究
5
作者 王大辉 彭小平 +2 位作者 陈怀敬 李彦强 宋晓龙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63-971,共9页
富镍三元锂离子电池因其比容量高、稳定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动汽车领域,退役后的正极材料中锂、镍、钴、锰元素的高效回收利用备受关注。本文提出将LiNi_(0.6)Co_(0.2)Mn_(0.2)O_(2)与添加剂NaHSO_(4)·H_(2)O以不同比例... 富镍三元锂离子电池因其比容量高、稳定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动汽车领域,退役后的正极材料中锂、镍、钴、锰元素的高效回收利用备受关注。本文提出将LiNi_(0.6)Co_(0.2)Mn_(0.2)O_(2)与添加剂NaHSO_(4)·H_(2)O以不同比例混合后在600℃焙烧0.5 h,焙烧产物再经过水浸出,提取金属的新工艺,并对LiNi_(0.6)Co_(0.2)Mn_(0.2)O_(2)-NaHSO_(4)·H_(2)O体系焙烧过程的化学行为及影响金属回收率的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iNi_(0.6)Co_(0.2)Mn_(0.2)O_(2)中添加NaHSO_(4)·H_(2)O在600℃焙烧过程中出现明显的失重与吸热现象,焙烧产物中Li以LiNaSO_(4)的形式存在,Ni、Co、Mn元素以氧化物和金属硫酸盐的形式存在,随NaHSO_(4)·H2O含量的增加,Ni、Co、Mn元素化合态趋向于+2价,焙烧产物的形貌为不规则的块状颗粒。LiNi_(0.6)Co_(0.2)Mn_(0.2)O_(2)与NaHSO_(4)·H_(2)O混合物质量比为1∶4.49时,焙烧后在60℃水浸0.5 h,Li、Ni、Co、Mn元素的浸出率均可达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废锂离子动力电池 LiNi_(0.6)Co_(0.2)mn_(0.2)O_(2) 焙烧 金属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加氢甲烷化CoCu/Al_(2)O_(3)催化剂中的Mn助剂效应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盛海兵 李瑛 孙启文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8-143,共6页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不同Mn掺杂的CoCuMnx/Al_(2)O_(3)催化剂,研究Mn助剂对催化剂的结构及其催化性能的影响。利用XRD、XPS、SEM、BET、H_(2)-TPR和CO_(2)-TPD等表征手段对该系列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Mn不仅起到了结构助剂的作...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不同Mn掺杂的CoCuMnx/Al_(2)O_(3)催化剂,研究Mn助剂对催化剂的结构及其催化性能的影响。利用XRD、XPS、SEM、BET、H_(2)-TPR和CO_(2)-TPD等表征手段对该系列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Mn不仅起到了结构助剂的作用,分散催化剂中其他金属活性组分,而且催化剂表面的Co和Mn原子之间还存在电子的转移及相互作用。Mn助剂有助于分散金属活性相,增加中强酸和强酸性位点,增加CO_(2)分子的吸附和活化能力,有效提高了催化活性。当Mn摩尔分数为1时,CoCuMn1/Al_(2)O_(3)催化剂在300℃、3 MPa、4800 h^(-1)反应条件下,CO_(2)转化率为46.9%,CO选择性为2.2%,CH_(4)选择性为95.2%,因此,通过精确控制Mn的添加量可以有效调控催化剂结构,进而实现CO_(2)加氢甲烷化的优异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氢 mn助剂 甲烷化 吸附和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Mn(Ⅱ)对吸附于δ-MnO_(2)表面的Cd迁移转化行为的影响
7
作者 杜晓菲 樊广萍 +6 位作者 黄琴 张雨婷 童非 张明超 邱一格 陈金林 高岩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3-693,共11页
为探究外源Mn(Ⅱ)对吸附于水钠锰矿(δ-MnO_(2))表面的Cd(Ⅱ)迁移转化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土壤矿物培养试验,研究了厌氧-好氧条件下,添加不同浓度(2.5 mmol·L^(-1)和10 mmol·L^(-1))Mn(Ⅱ)以及不同的添加频率(一次性添加、... 为探究外源Mn(Ⅱ)对吸附于水钠锰矿(δ-MnO_(2))表面的Cd(Ⅱ)迁移转化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土壤矿物培养试验,研究了厌氧-好氧条件下,添加不同浓度(2.5 mmol·L^(-1)和10 mmol·L^(-1))Mn(Ⅱ)以及不同的添加频率(一次性添加、分次添加)对δ-MnO_(2)吸附固定Cd(Ⅱ)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Mn(Ⅱ)导致δ-MnO_(2)表面的Cd(Ⅱ)发生显著解吸,解吸率为20.5%~40.8%,高浓度Mn(Ⅱ)处理中Cd(Ⅱ)解吸率比低浓度处理高5.3~10.6个百分点,分次添加Mn(Ⅱ)处理中Cd(Ⅱ)解吸率比一次性添加处理高0.3~4.1个百分点。在厌氧阶段,Mn(Ⅱ)通过与Cd(Ⅱ)竞争吸附位点,使吸附于δ-MnO_(2)表面的Cd(Ⅱ)的稳定性降低并释放到溶液中。XRD、FTIR和XPS结果表明,Mn(Ⅱ)与δ-MnO_(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并在活性氧(ROS)的催化作用下生成β-MnOOH,同时降低了体系pH值。进入有氧阶段后,固相中Mn(Ⅲ)比例增加,β-MnOOH特征峰增强,氧气催化氧化Mn(Ⅱ)生成了更多的β-MnOOH,β-MnOOH对Cd(Ⅱ)的吸附能力较弱,有氧阶段Cd(Ⅱ)解吸率较厌氧阶段略有升高。电子顺磁的结果表明,分次添加Mn(Ⅱ)处理通过促进厌氧阶段超氧自由基(O_(2)·^(-))的产生和延缓好氧阶段O_(2)·^(-)的衰减增加了Mn(Ⅲ)的产生,降低了Cd(Ⅱ)在固相上的稳定性,进一步导致Cd(Ⅱ)的解吸。本研究发现外源Mn(Ⅱ)导致δ-MnO_(2)表面Cd(Ⅱ)的解吸,阐明了Mn(Ⅱ)与δ-MnO_(2)共存时Cd(Ⅱ)的固定与迁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矿物 δ-mnO_(2) mn(Ⅱ) 吸附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助剂对KFeCuZn催化剂结构及其CO_(2)加氢制C_(2+)醇催化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盛海兵 孙燕 孙启文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2-39,共8页
CO_(2)加氢制C_(2+)醇(碳原子数大于等于2的醇)是CO_(2)高值化利用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催化剂的构建是实现CO_(2)加氢制C_(2+)醇反应具有高活性和稳定性的关键。为研究Mn助剂对KFeCuZn催化剂结构和CO_(2)加氢制C_... CO_(2)加氢制C_(2+)醇(碳原子数大于等于2的醇)是CO_(2)高值化利用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催化剂的构建是实现CO_(2)加氢制C_(2+)醇反应具有高活性和稳定性的关键。为研究Mn助剂对KFeCuZn催化剂结构和CO_(2)加氢制C_(2+)醇催化性能(以下简称“催化性能”)的影响,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Mn添加量的KFeCuZnMn_(x)催化剂,通过XRD、XPS、SEM、N_(2)物理吸/脱附、H_(2)-TPR和CO_(2)-TPD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在300℃、3 MPa、V(CO_(2)):V(H_(2)):V(Ar)=20:60:10以及反应空速1800 h^(-1)下对KFeCuZnMn_(x)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Mn作为结构助剂,适量添加的Mn会与其他金属发生不同程度的金属间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催化剂比表面积和颗粒尺寸。Mn同时作为电子助剂,与Fe发生电子转移并形成Fe-Mn-O活性相,影响了催化剂还原性能,有效提高了其催化性能。KFeCuZnMn1.8催化剂具有较好的金属分散性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以暴露更多的有效活性位,其CO_(2)转化率达到40.1%,总醇选择性达到20.3%,C_(2+)醇在总醇中的占比(质量分数)高达95.6%。因此,通过精确控制Mn添加量,可以有效调控催化剂结构,进而增大C_(2+)醇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氢 C_(2+)醇 mn助剂 结构助剂 电子助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yMnO_(x)-ZrO_(2)催化愈创木酚加氢制环己醇的性能
9
作者 凤雏 涂椿滟 +2 位作者 刘路含 刘春婷 黄伟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7,共10页
采用行星球磨法合成了不同Mn/Zr摩尔比的复合氧化物(yMnO_(x)-ZrO_(2)),并负载Ni制备了一系列的Ni/yMnO_(x)-ZrO_(2)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NH_(3)程序升温脱附、吡啶吸附红外光谱、N_(2)物理吸附-脱附、H_(2)程序升温还原对催化剂进... 采用行星球磨法合成了不同Mn/Zr摩尔比的复合氧化物(yMnO_(x)-ZrO_(2)),并负载Ni制备了一系列的Ni/yMnO_(x)-ZrO_(2)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NH_(3)程序升温脱附、吡啶吸附红外光谱、N_(2)物理吸附-脱附、H_(2)程序升温还原对催化剂进行了物化性质的表征。以愈创木酚为原料,考察了Ni/yMnO_(x)-ZrO_(2)系列催化剂在愈创木酚加氢转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Mn的掺杂促进了Ni/yMnO_(x)-ZrO_(2)催化剂弱酸及中强酸的形成,有利于愈创木酚通过脱甲氧基形成以苯酚为中间体的反应路径制备环己醇;升高反应温度和延长反应时间均有利于提高环己醇收率,但也会导致环己醇过度加氢转化为环己烷;当Mn/Zr摩尔比为0.20时,Ni_(0.20)MnO_(x)-ZrO_(2)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在反应温度为260℃、H_(2)初始压力为2.0 MPa、反应时间为1.5 h的条件下,愈创木酚转化率和环己醇选择性分别为100%和6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氧化物 NI基催化剂 ZrO_(2) mn掺杂 愈创木酚 环己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性聚磷酸铵对Cu^(2+)、Fe^(2+)、Zn^(2+)和Mn^(2+)螯合作用的研究
10
作者 雷梅花 李天祥 +2 位作者 陶绍程 刘旭 朱静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5-701,共7页
水溶性聚磷酸铵氮、磷含量高和螯合植物生长的所需微量元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以水溶性聚磷酸铵和硫酸锰、硫酸铜、硫酸锌、硫酸亚铁为原料,采用动态法和响应面分析方法探究聚磷酸铵螯合Cu^(2+)、Zn^(2+)、Fe^(2+)、Mn^(2+)的规律。通过... 水溶性聚磷酸铵氮、磷含量高和螯合植物生长的所需微量元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以水溶性聚磷酸铵和硫酸锰、硫酸铜、硫酸锌、硫酸亚铁为原料,采用动态法和响应面分析方法探究聚磷酸铵螯合Cu^(2+)、Zn^(2+)、Fe^(2+)、Mn^(2+)的规律。通过红外分析、扫描电镜和能谱测定,进一步验证APP与Fe^(2+)、Cu^(2+)、Mn^(2+)和Zn^(2+)发生了螯合反应。通过二元正交实验可知Zn^(2+)对Mn^(2+)具有强抑制的作用;三元正交实验可知总螯合量的影响因素大小为Zn^(2+)>Fe^(2+)>Mn^(2+);响应面实验可知,实验数据的二次回归模型具有显著性(R^(2)=0.9203),Zn、Fe和Cu的一次项,Zn和Fe、Mn和Fe、Mn和Cu的交互作用项对响应值具有显著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酸铵 Cu^(2+)、Zn^(2+)、Fe^(2+)、mn^(2+) 螯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载丹参多糖和Mn^(2+)的PLGA纳米粒作为灭活PCV2的佐剂效果评价
11
作者 朱怡萱 谷鹏飞 +5 位作者 赵奇 徐盼盼 范迎赛 包永占 王霄 史万玉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031-4041,共11页
本研究利用PLGA包封了免疫刺激效果强和生物安全性良好的丹参多糖和Mn^(2+),评价了该体系作为灭活PCV2佐剂的免疫增强效果。首先我们利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了共载丹参多糖和Mn^(2+)的PLGA纳米佐剂递送系统(SM-PLGA),将SM-PLGA与PCV2抗... 本研究利用PLGA包封了免疫刺激效果强和生物安全性良好的丹参多糖和Mn^(2+),评价了该体系作为灭活PCV2佐剂的免疫增强效果。首先我们利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了共载丹参多糖和Mn^(2+)的PLGA纳米佐剂递送系统(SM-PLGA),将SM-PLGA与PCV2抗原混合,对小鼠左右大腿皮下分别注射100μL进行初免,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PCV2组、Alhydrogel(Algel)-PCV2组、丹参多糖-PLGA组、SM组、丹参多糖组和PLGA组,免疫后的第14天对小鼠进行加强免疫。初免后的第5天通过流式细胞术评估腘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中DCs的活化情况。在初免后的第21、28、35、42天收集小鼠血清,对PCV2特异性抗体IgG、IgG1、IgG2a进行动态监测,评价佐剂对PCV2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的增强效果。在初免后的第21、28天采集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分别对CD4^(+)T细胞、CD8^(+)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记忆性T细胞和生发中心B细胞活化情况进行测定,并对第28天细胞上清中IFN-β、IFN-γ、IL-6进行测定。最后,在初免后的第35天采集小鼠淋巴结,测定生发中心B细胞的活化情况。通过上述不同时段的测定结果,评价SM-PLGA对机体免疫反应的增强效果。由结果可知SM-PLGA在初免后的第5天可以极显著促进淋巴结DCs的活化,在初免后第21~42天可以持续刺激PCV2特异性抗体IgG及其亚型的分泌。在初免后第21天SM-PLGA可显著促进脾脏CD4^(+)T细胞、CD8^(+)T细胞和CD8^(+)T细胞中CTL应答,并在初免后第28和35天仍对记忆性T细胞和生发中心B细胞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同时极显著促进相关细胞因子IFN-β、IFN-γ、IL-6的分泌。结果表明SM-PLGA作为灭活PCV2的佐剂,可以诱导强效的Th1/Th2免疫应答,为PCV2的预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多糖 mn^(2+) PLGA 佐剂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条件下yybP核糖开关结合Mn^(2+)的构象分析
12
作者 于莹莹 冯姗姗 +3 位作者 肖雯雯 陈婷 张云龙 陆昌瑞 《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4,共6页
yybP-ykoY家族是细菌中常见的核糖开关类型,对Mn^(2+)浓度具有高度敏感的监测能力。在大肠杆菌alx基因5′-UTR区含有一个包含yybP核糖开关保守序列的pH响应元件。根据结构预测,其与已知在乳酸乳球菌中位于yoaB基因上游的核糖开关结构类... yybP-ykoY家族是细菌中常见的核糖开关类型,对Mn^(2+)浓度具有高度敏感的监测能力。在大肠杆菌alx基因5′-UTR区含有一个包含yybP核糖开关保守序列的pH响应元件。根据结构预测,其与已知在乳酸乳球菌中位于yoaB基因上游的核糖开关结构类似,推测Mn^(2+)结合位点可能也位于L1、L3环。然而,目前大肠杆菌yybP核糖开关适体域的研究集中在静态解析上,对其在不同pH条件下结合Mn^(2+)产生的构象变化尚不明确。通过运用SHAPE化学探测法对yybP核糖开关适体域在不同pH(pH 6.0、7.0和8.0)条件下与Mn^(2+)结合前后的构象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证实了Mn^(2+)结合位点位于L1和L3环处,并且在改变pH后,yybP核糖开关与Mn^(2+)仍能结合;此外,在pH 8.0条件下,yybP核糖开关的P1、P2整体核酸骨架折叠成紧凑的双螺旋结构。综上结果表明,yybP核糖开关在碱性条件下与Mn^(2+)结合后使其结构更加稳定,推测其有利于yybP核糖开关下游alx基因的调节,为后续研究该核糖开关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ybP核糖开关 适体域 SHAPE化学探测法 mn^(2+)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Mn双掺杂与碳纳米管复合协同提升Na_(4)Fe_(3)(PO_(4))_(2)P_(2)O_(7)/C材料性能研究
13
作者 陈彤彤 韩现英 +1 位作者 杰梦玲 李建刚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86,共8页
为提升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C(NFPP)的导电性及高倍率充放电性能,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Mo-Mn双掺杂及复合碳纳米管(CNTs)改性的NFPP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 为提升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C(NFPP)的导电性及高倍率充放电性能,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Mo-Mn双掺杂及复合碳纳米管(CNTs)改性的NFPP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GITT)及其他物理和电化学测试技术,系统分析了改性NFPP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一Mo^(6+)掺杂样品相比,Mo^(6+)、Mn^(2+)协同双掺杂能够进一步降低电荷传递阻抗,提高钠离子扩散系数,从而显著提升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所制备的Na_(4)Fe_(2.87)Mo_(0.1)Mn_(0.03)(PO_(4))_(2)P_(2)O_(7)/C材料在0.1C、5.0C和10.0C倍率下的可逆容量分别达到122.6、100.3、95.6 mA·h/g。进一步复合质量分数为5%的碳纳米管后,材料的电荷传递阻抗降低至313Ω,钠离子扩散系数提高至4.23×10^(-10)cm^(2)/s,从而显著改善了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改性后的材料在0.1C、5.0C和10.0C倍率下的可逆容量分别提升至123.0、109.5、104.4 mA·h/g,且在10.0C倍率下循环35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2.52%。该研究表明,Mo-Mn双掺杂结合碳纳米管复合改性是提升NFPP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有效策略,为高性能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Na_(4)Fe_(3)(PO_(4))_(2)P_(2)O_(7)/C Mo-mn双掺杂 碳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Li共掺杂优化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P2-Na_(0.67)Ni_(0.33)Mn_(0.67)O_(2)的电化学性能
14
作者 陈言 沈培智 +1 位作者 白志钟 赵红利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40-246,共7页
采用液相沉淀-高温烧结法制备P2-Na_(0.67)Ni_(0.33)Mn_(0.67)O_(2)及其Mg-Li共掺杂样品Na_(0.67)Ni_(0.26-x-y)Mg_(x)Li_(y)Mn_(0.67)O_(2)(x=0.05~0.07,y=0.03~0.05)。实验结果表明,Na_(0.67)Ni_(0.22)Mg_(0.07)Li_(0.04)Mn_(0.67)O_... 采用液相沉淀-高温烧结法制备P2-Na_(0.67)Ni_(0.33)Mn_(0.67)O_(2)及其Mg-Li共掺杂样品Na_(0.67)Ni_(0.26-x-y)Mg_(x)Li_(y)Mn_(0.67)O_(2)(x=0.05~0.07,y=0.03~0.05)。实验结果表明,Na_(0.67)Ni_(0.22)Mg_(0.07)Li_(0.04)Mn_(0.67)O_(2)表现出高比容量、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以及优异的倍率性能。在1 C下,放电比容量达130.1 mAh/g,经过200次充放电,容量保持率为77.2%。此外,利用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电化学阻抗以及非原位X射线衍射技术,深入探讨了其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电化学反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 Mg-Li共掺杂 P2-Na_(2/3)Ni_(1/3)mn_(2/3)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4+)掺杂对正极材料LiNi_(0.75)Mn_(0.25)O_(2)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孟德轩 李振京 +2 位作者 范广新 蔡海洋 刘超帅 《现代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1,共7页
以TiO_(2)为添加剂,利用高温固相法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75)Mn_(0.25)O_(2)进行掺杂,通过XRD、SEM、XPS和电化学测试等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Ti^(4+)可成功掺入LiNi_(0.75)Mn_(0.25)O_(2)中,在掺杂的Li[Ni_(0.75)Mn_(0.25)]... 以TiO_(2)为添加剂,利用高温固相法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75)Mn_(0.25)O_(2)进行掺杂,通过XRD、SEM、XPS和电化学测试等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Ti^(4+)可成功掺入LiNi_(0.75)Mn_(0.25)O_(2)中,在掺杂的Li[Ni_(0.75)Mn_(0.25)]_(1-x)Ti_(x)O_(2)(0≤x≤0.02)中,Ti^(4+)不改变材料的物相和形貌,但对电化学性能有较大影响。在最佳掺Ti^(4+)摩尔分数为1.5%时,经50周循环后材料的容量保持率由87.87%提高到95.42%,4 C放电比容量由66.47 mAh/g提升为104.00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 LiNi_(0.75)mn_(0.25)O_(2) Ti^(4+)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空心立方体ZnMn_(2)O_(4)/rGO复合材料的储锂性能
16
作者 张琳 蔡强浩 +2 位作者 代汉文 汪燕鸣 王飞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68-1077,共10页
ZnMn_(2)O_(4)是一种潜在的高比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仍需提高其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和循环寿命。本文通过简便的室温微乳液法和后续煅烧制备了边长约200 nm的ZnMn_(2)O_(4)空心立方体,由粒径30~50 nm的纳米颗粒相互紧密连接形成。为... ZnMn_(2)O_(4)是一种潜在的高比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仍需提高其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和循环寿命。本文通过简便的室温微乳液法和后续煅烧制备了边长约200 nm的ZnMn_(2)O_(4)空心立方体,由粒径30~50 nm的纳米颗粒相互紧密连接形成。为了提高材料的导电性,将ZnMn_(2)O_(4)与氧化石墨烯(GO)混合并热处理后得到ZnMn_(2)O_(4)/rGO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相组成、微结构、储锂性能和机理。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ZnMn_(2)O_(4)/rGO在0.1和4 A·g^(−1)电流密度下的放电比容量分别达到1193和620 mAh·g^(−1),在1 A·g^(−1)电流密度下循环700次放电比容量保持806 mAh·g^(−1)。其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源于ZnMn_(2)O_(4)和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的协同作用,较小的二次立方体/一次纳米颗粒尺寸利于Li^(+)的短距离扩散,空心结构提供了材料锂化时体积膨胀的空间而使立方体保持结构完整;rGO不仅构建了材料的三维电子传输网络加快电子传输速度,而且也能缓冲嵌/脱锂时的体积变化而维持材料结构稳定。本研究为高性能金属氧化物类负极材料的制备提供了可行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Znmn_(2)O_(4) 还原氧化石墨烯 微乳液法 储锂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_(2/3)Ni_(1/3)Mn_(2/3)O_(2)材料的制备及痕量ZnO包覆改性研究
17
作者 倪峻泽 尤樱樱 +3 位作者 蔡盈盈 熊千卉 陈馨语 张汉平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99,105,共5页
P2型层状正极材料Na_(2/3)Ni_(1/3)Mn_(2/3)O_(2)具有成本较低、工作电压较高等优点,是目前钠离子电池代替铅酸电池最有希望的正极材料,但其较差的循环保持率,制约了它的实际应用与发展。采用痕量ZnO包覆对P2型层状正极材料Na_(2/3)Ni_(... P2型层状正极材料Na_(2/3)Ni_(1/3)Mn_(2/3)O_(2)具有成本较低、工作电压较高等优点,是目前钠离子电池代替铅酸电池最有希望的正极材料,但其较差的循环保持率,制约了它的实际应用与发展。采用痕量ZnO包覆对P2型层状正极材料Na_(2/3)Ni_(1/3)Mn_(2/3)O_(2)(NNMO)进行痕量包覆改性。结果表明:在2.0~4.3V、2.0C的充放电条件下,NNMO和0.5 ZnO@NNMO的首圈放电比容量分别为84mAh/g、101mAh/g,100圈后NNMO保持率仅为68%,而经过ZnO改性的0.5 ZnO@NNMO保持率高达94%。与空白样品相比,0.5 ZnO@NNMO电化学性能更好,可逆性更强。这是因为即使是痕量的ZnO包覆亦能与基体材料协同作用提升材料的离子导电性。可见,痕量ZnO包覆对提升钠电池层状正极材料的实际应用性有很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层状正极材料 痕量包覆 ZnO Na_(2/3)Ni_(1/3)mn_(2/3)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水系锌离子电池的富氧缺陷α-MnO_(2)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18
作者 韩洋 樊姗 +3 位作者 戴勤进 严宇琪 樊鹏阳 郑晓英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5-159,166,共6页
电导率差,不可逆的结构转变和缓慢的反应动力学限制了MnO_(2)在水系锌离子电池中的应用。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具有富氧缺陷的α-MnO_(2)电极材料。富氧缺陷的α-MnO_(2)电极优化了电子结构,增加了材料表面活性位点,提高了正极材料的电化学... 电导率差,不可逆的结构转变和缓慢的反应动力学限制了MnO_(2)在水系锌离子电池中的应用。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具有富氧缺陷的α-MnO_(2)电极材料。富氧缺陷的α-MnO_(2)电极优化了电子结构,增加了材料表面活性位点,提高了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以α-MnO_(2)为正极材料组装的水系锌离子电池在电流密度0.1A/g条件下放电比容量高达210.47mAh/g,容量保持率为122.6%,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锌离子电池 氧缺陷 α-mnO_(2) 电化学活性 倍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tiometric Fluorescence Detection Method for Calcium Ions and Manganese Ions Based on MXenes Quantum Dots
19
作者 HUANG Wei ZHONG Shuang-yu +3 位作者 LI Chang LIN Chun-xiao RONG Ming-cong NIU Li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89-1899,共11页
Calcium ions(Ca^(2+))and manganese ions(Mn^(2+))are essential for sustaining life activities and are key monitoring indicators in drinking water.Developing highly sensitive,selective,and portable detection methods for... Calcium ions(Ca^(2+))and manganese ions(Mn^(2+))are essential for sustaining life activities and are key monitoring indicators in drinking water.Developing highly sensitive,selective,and portable detection methods for Ca^(2+)and Mn^(2+)is significant for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and human health.In this paper,blue fluorescent Ti3C2 MXene-based quantum dots(MQDs,λ_(em)=445 nm)are prepared using Ti_(3)C_(2)MXene as the precursor.Through the chelation effect of 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a blue and red dual-emission fluorescent probe,MQDs-EDTA-Eu^(3+)-DPA,was constructed.Herein,dipicolinic acid(DPA)acts as an absorbing ligand and significantly enhances the red fluorescence of europium ions(Eu^(3+))at 616 nm through the“antenna effect”.The blue fluorescence of MQDs serves as an internal reference signal.High concentrations of Ca^(2+)can quench the red fluorescence of Eu^(3+)-DPA;Mn^(2+)can be excited to emit purple fluorescence at 380 nm after coordinating with DPA,red fluorescence of Eu^(3+)-DPA serves as the internal reference signal.Based on the above two fluorescence intensity changes,ratiometric fluorescence detection methods for Ca^(2+)and Mn^(2+)are established.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ratio(IF_(616)/IF_(445))exhibits a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Ca^(2+)in the range of 35-120μmol/L,with a detection limit of 5.98μmol/L.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ratio(IF_(380)/IF_(616))shows good linearity with Mn^(2+)in the range of 0-14μmol/L,with a detection limit of 28.6 nmol/L.This method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a^(2+)and Mn^(2+)in commercially available mineral water(Nongfu Spring,Ganten,and Evergrande),with recovery rates of 80.6%-117%and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RSD)of 0.76%-4.6%.Additionally,by preparing MQD-based fluorescent test strips,visual detections of Ca^(2+)and Mn^(2+)are achieved.This work demonstrates the application potential of MQDs in the field of visual fluorescence sensing of ions in water qu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cium ion manganese ion Ti3C2 MXene-based quantum dots ratiometric fluorescence detection visual sens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掺杂LiNi_(0.5)Co_(0.2)Mn_(0.3)O_(2)材料结构改性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20
作者 邢建祥 杨延朴 +3 位作者 杨集舜 徐越 杨廷海 杨刚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26,共5页
三元正极材料LiNi_(0.5)Co_(0.2)Mn_(0.3)O_(2)(NCM523)由于其适中的价格和高能量密度而广受关注,但低循环稳定性使其商业化应用受限。本研究以Al为掺杂元素,采用共沉淀结合高温固相的方法制备不同数量的Al原子取代Mn位的三元NCM523微... 三元正极材料LiNi_(0.5)Co_(0.2)Mn_(0.3)O_(2)(NCM523)由于其适中的价格和高能量密度而广受关注,但低循环稳定性使其商业化应用受限。本研究以Al为掺杂元素,采用共沉淀结合高温固相的方法制备不同数量的Al原子取代Mn位的三元NCM523微米颗粒型正极材料。结果表明,适量的Al掺杂可以增强过渡金属层的稳定性,显著改善NCM523材料循环稳定性差的问题。Al掺杂量满足Al/Li物质的量比为7%时获得了最佳的电化学性能,在2.7~4.5 V、0.1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65.7 mAh·g^(-1),经50次循环后衰减为134.3 mAh·g^(-1),容量保持率为81.05%。高温(55℃)环境下,Al/Li物质的量比为7%的样品依然保持最佳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LiNi_(0.5)Co_(0.2)mn_(0.3)O_(2) AL掺杂 循环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