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9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polymer solution structure on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被引量:9
1
作者 Shi Leiting Chen Lei +4 位作者 Ye Zhongbin Zhou Wei Zhang Jian Yang Jie Jin Jianbo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期230-235,共6页
In this paper,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includ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 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ESEM), and core displacement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olymer s... In this paper,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includ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 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ESEM), and core displacement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olymer solution structure on solution properties and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HPAM solution polymer coils were formed and then aggregated into a loose structure, while the HAP2010 solution formed a strong network structure, which w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olution viscosity and flow resistance so as to upgrade the capacity of piston-like oil displacement in highly permeable porous media. Meanwhile, the retention of the HAP2010 solution at pore throats were also enhanced, which could reduce water production during subsequent water flooding and enlarge the swept volume during polymer flooding. Therefore, enhancing the interaction among polymer molecule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of polymer solutions in heavy oil reservoirs with high perme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R solution structure loosely-aggregated structure network structure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the effective elastic properties of rocks with the tilted penny-shaped cracks in the transversely isotropic background
2
作者 Zheng-Qian Ma Xing-Yao Yin +2 位作者 Zhao-Yun Zong Yuan-Yuan Tan Ya-Ming Ya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221-243,共23页
Seismic prediction of crack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many disciplines,for which the rock physics model is indispensable.However,up to now,multitudinous analytical models focus primarily on the cracked rock with th... Seismic prediction of crack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many disciplines,for which the rock physics model is indispensable.However,up to now,multitudinous analytical models focus primarily on the cracked rock with the isotropic background,while the explicit model for the cracked rock with the anisotropic background is rarely investigated in spite of such case being often encountered in the earth.Hence,we first studied dependences of the crack opening displacement tensors on the crack dip angle in the coordinate systems formed by symmetry planes of the crack and the background anisotropy,respectively,by forty groups of numerical experiments.Based on the conclusion from the experiments,the analytical solution was derived for the effective elastic properties of the rock with the inclined penny-shaped cracks in the transversely isotropic background.Further,w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according to the developed model,effects of the crack dip angle,background anisotropy,filling fluid and crack density on the effective elastic properties of the cracked rock.The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ip angle and background anisotropy can significantly either enhance or weaken the anisotropy degrees of the P-and SH-wave velocities,whereas they have relatively small effects on the SV-wave velocity anisotropy.Moreover,the filling fluid can increase the stiffness coefficients related to the compressional modulus by reducing crack compliance parameters,while its effects on shear coefficients depend on the crack dip angle.The increasing crack density reduces velocities of the dry rock,and decreasing rates of the velocities are affected by the crack dip angle.By comparing with exact numerical results and experimental data,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can achieve high-precision estimations of stiffness coefficients.Moreover,the assumption of the weakly anisotropic background results in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proposed model and Hudson's published theory for the orthorhombic r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ffective elastic property Tilted crack Transverse isotropy Analytical solution Crack opening displace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ified (2+1)-dimensional displacement shallow water wave system and its approximate similarity solutions 被引量:4
3
作者 刘萍 付培凯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9期30-36,共7页
Recently, a new (2+1)-dimensional shallow water wave system, the (2+1)-dlmenslonal displacement shallow water wave system (2DDSWWS), was constructed by applying the variational principle of the analytic mechan... Recently, a new (2+1)-dimensional shallow water wave system, the (2+1)-dlmenslonal displacement shallow water wave system (2DDSWWS), was constructed by applying the variational principle of the analytic mechanics in the Lagrange coordinates. The disadvantage is that fluid viscidity is not considered in the 2DDSWWS, which is the same as the famous Kadomtsev-Petviashvili equation and Korteweg-de Vries equation. Applying dimensional analysis, we modify the 2DDSWWS and add the term related to the fluid viscidity to the 2DDSWWS. The approximate similarity solutions of the modified 2DDSWWS (M2DDSWWS) is studied and four similarity solutions are obtained. For the perfect fluids, the coefficient of kinematic viscosity is zero, then the M2DDSWWS will degenerate to the 2DDSWW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fied (2+1)-dimensional displacement shallow water wave system viscidity approx-imate similarity solutions Kadomtsev-Petviashvili equ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rward Displacement Analysis of a Class of the 6-6 Stewart Platforms
4
作者 王国珍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 CAS 1992年第2期94-102,共9页
A special form of the Stewart platform is presented in which the top platform and base platform are similar and corresponding vertices are connected by six prismatic joints.A closed-from solution for the forward displ... A special form of the Stewart platform is presented in which the top platform and base platform are similar and corresponding vertices are connected by six prismatic joints.A closed-from solution for the forward displacement analysis of this mechanism is developed.When the six vertices of the top platform are in a quadratic curve,this mechanism becomes singular.This new theoretical result is confirmed with a numerical examp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BOTS kinematic analysis of mechanisms singularity/parallel mechanism forward displacement analysis closed-form sol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侧摩擦力在均质地基中引起的竖向位移计算公式
5
作者 江小兵 朱沈阳 张浩博 《岩土工程技术》 2025年第1期6-13,共8页
根据半无限体内受集中力作用的Mindlin位移解,通过线积分完整地推导出均质地基中桩侧摩阻均匀分布、桩侧摩阻随深度呈线性增加分布以及桩侧摩阻随深度呈任意形态分布情况下引起的地基竖向位移计算公式,通过有限元计算程序和具体工程算... 根据半无限体内受集中力作用的Mindlin位移解,通过线积分完整地推导出均质地基中桩侧摩阻均匀分布、桩侧摩阻随深度呈线性增加分布以及桩侧摩阻随深度呈任意形态分布情况下引起的地基竖向位移计算公式,通过有限元计算程序和具体工程算例验证了所推导公式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文中所推导公式对于纯摩擦单桩沉降的估算、桩土体受荷前期弹性变形阶段的计算、弹塑性变形及有限元计算的对比验算,均具有重要的作用。西安部分地区地层主要由压缩性中等偏低的黄土和古土壤组成,土质较均匀,运用本文计算方法可以取得较为可靠的计算结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DLIN解 桩侧摩擦力分布形式 竖向位移 公式推导 有限元计算程序验证 公式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联式锚定板抗拔承载特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刘杰 邹希全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37-1550,共14页
为提高锚定板抗拔承载能力,设计串联式锚定板锚固系统。借鉴侧向受荷桩的“M”法,通过锚固系统受力平衡条件及位移连续性条件,提出串联式矩形锚定板锚固系统抗拔力-位移关系的理论分析方法。基于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锚定板锚固系统... 为提高锚定板抗拔承载能力,设计串联式锚定板锚固系统。借鉴侧向受荷桩的“M”法,通过锚固系统受力平衡条件及位移连续性条件,提出串联式矩形锚定板锚固系统抗拔力-位移关系的理论分析方法。基于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锚定板锚固系统与土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模型,进行埋设于黏性土中不同尺寸的方形锚定板抗拔承载力室内模型试验。结合室内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结果,通过拟合分析,获得串联式矩形锚定板锚固系统抗拔力-位移关系的近似解析解,将3个工程案例中不同尺寸及埋深的锚定板抗拔力-位移的现场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结果对比,验证理论分析方法及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探讨串联式方形锚定板锚固系统埋深及相邻锚定板间距对锚固系统抗拔承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锚定板锚固系统埋深H<5b(b为锚定板边长)时,其破坏模式呈现浅埋锚定板的破坏特征;当埋设深度H≥5b时,其破坏模式呈现深埋锚定板破坏特征。对于串联式锚定板锚固系统,为避免相邻锚定板相互影响而降低锚固系统的抗拔承载能力,相邻锚定板间距应满足L≥3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联式锚定板锚固系统 抗拔承载力 抗拔力-位移关系 解析解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elvin-Voigt模型的黏弹性岩体位移反分析唯一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志增 周林豪 +5 位作者 刘晓丽 宋丹青 刘伟建 史砚青 龚凯 葛磊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0-178,共9页
在岩土工程中,准确的岩体力学参数对于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维护极为重要,相较于现场原位试验、实验室试验、数值模拟等获取参数的方法,岩体位移反分析方法具有方便操作、条件获取难度小、数据准确等特点,而反分析结果的唯一性是位移反分析... 在岩土工程中,准确的岩体力学参数对于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维护极为重要,相较于现场原位试验、实验室试验、数值模拟等获取参数的方法,岩体位移反分析方法具有方便操作、条件获取难度小、数据准确等特点,而反分析结果的唯一性是位移反分析能否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研究位移反分析结果的唯一性问题,使用Laplace变换和蠕变柔量的方法,推导了在圆形巷道中符合Kelvin-Voigt模型的黏弹性岩体的位移解析解,并运用参数可辨识准则研究了已知参数对黏弹性岩体反分析唯一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无法唯一地反演出所有6个参数,在至少有2个参数是已知的情况下,才可能唯一地反演出其他参数;地应力分量被唯一反演的概率最大,弹性模量、泊松比和黏滞系数根据控制条件的不同,其可辨识性存在差异,并随着已知参数数量的增加,参数可辨识性也随之增强;地应力是否为0对反演结果的唯一性有着显著的影响。工程算例表明,研究结果对于岩体参数的反分析计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elvin-Voigt模型 黏弹性 位移解析解 位移反分析 唯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半空间受埋置集中力作用初值解
8
作者 赵云 王超伟 +3 位作者 陈樟龙 张卫民 凌道盛 肖昭然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85,共10页
基坑开挖和盾构掘进引起的环境效应是城市岩土工程中的重点,现有研究较少考虑土体的非饱和性。基于连续介质力学建立三维非饱和固结方程,假定初始时段体变为0,孔压和气压不随时间变化,引入McNamee和Schiffman位移函数,将固结方程的初解... 基坑开挖和盾构掘进引起的环境效应是城市岩土工程中的重点,现有研究较少考虑土体的非饱和性。基于连续介质力学建立三维非饱和固结方程,假定初始时段体变为0,孔压和气压不随时间变化,引入McNamee和Schiffman位移函数,将固结方程的初解问题解耦为一组调和方程,通过Hankel变换将偏微分方程组转换为常微分方程组,利用边界条件和连续条件给出变换域内的位移和应力初值解答,最后通过Hankel逆变换给出原非饱和半空间域的解析解答,通过退化算例验证文中方法的正确性。算例分析表明,埋置集中力作用下,随着饱和度减小,位移逐渐减小,超静孔压则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文中解答可以作为基本解,用于基坑开挖和盾构掘进等工程施工引起的非饱和地层位移场和应力场分析以及对邻近构筑物影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移函数法 非饱和半空间 埋置荷载 初值解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矩形盾构隧道开挖引发土体沉降解析解研究
9
作者 肖方奇 朱春柏 +3 位作者 甘晓露 俞建霖 龚晓南 刘念武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176,191,共6页
类矩形盾构隧道施工可能会导致明显的土体沉降,并进一步影响周围既有建筑物的安全。基于Verruijt解和积分法推导得到类矩形盾构隧道开挖作用下的土体响应解析解,并充分考虑土体等量径向收缩、类矩形隧道竖向、水平向以及旋转位移4个变... 类矩形盾构隧道施工可能会导致明显的土体沉降,并进一步影响周围既有建筑物的安全。基于Verruijt解和积分法推导得到类矩形盾构隧道开挖作用下的土体响应解析解,并充分考虑土体等量径向收缩、类矩形隧道竖向、水平向以及旋转位移4个变形分量的影响,以全面描述复杂施工或地层情况下类矩形盾构开挖引发的土体位移模式。利用实际工程实测数据验证解析解的有效性,并通过参数分析研究各个变形参数对地表土体沉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解析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较为吻合,可较好地评估类矩形盾构引发的土体沉降,类矩形隧道的水平位移和旋转位移会使地表沉降呈现非对称形态,并会使最大地表沉降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矩形盾构 土体沉降 解析解 体积损失 位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c结构下二元合金Fe-X(X=Cr,Co,Mo,W)低温低浓度下固溶软化行为的机制
10
作者 王娜 李翔飞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1,共7页
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体心立方(bcc)Fe的4种二元合金Fe-X(X=Cr,Co,Mo,W)低温低浓度下固溶软化行为的机制,发现低温低浓度下的固溶软化行为由双扭结形核控制,由溶质原子直接引起双扭结形核势垒降低为固溶软化的本征机制,而由溶质原... 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体心立方(bcc)Fe的4种二元合金Fe-X(X=Cr,Co,Mo,W)低温低浓度下固溶软化行为的机制,发现低温低浓度下的固溶软化行为由双扭结形核控制,由溶质原子直接引起双扭结形核势垒降低为固溶软化的本征机制,而由溶质原子对间隙原子清除减少双扭结形核为固溶软化的外部机制.分别计算了bcc Fe的4种二元合金Fe-X(X=Cr,Co,Mo,W)中反映双扭结形核势垒的原子行位移(ARD)能和堆垛层错(GSF)能.计算结果表明,仅Cr可微弱降低ARD和GSF能,而Co,Mo,W均引起ARD和GSF能升高,因此,依据固溶软化的本征机制,仅Cr引起固溶软化,而Co,Mo,W均引起固溶强化.Cr,Mo,W与周围Fe原子均为反铁磁相互作用,Co与Fe为铁磁相互作用.尽管铁磁/反铁磁相互作用与价电子数(电子构型)具有一定相关性,双扭结形核势垒并不与价电子数(电子构型)明显相关.进一步的计算表明,双扭结形核势垒与其结合能呈现正相关关系,Cr与Fe结合能减弱,因此双扭结形核势垒降低,而Co,Mo,W与Fe结合能增强,因此双扭结形核势垒升高.而结合能并未表现出与原子半径、电子数(电子构型)的明显相关性,因此,双扭结形核势垒并不与原子半径、电子数(电子构型)明显相关.依据本征机制,Co,Mo,W与Fe的结合能增强引起双扭结形核势垒升高,因此为固溶强化,其二元合金低温低浓度下的固溶软化行为无法用本征机制解释,需要考虑外部机制(如间隙C原子的作用),而Cr二元合金的固溶软化行为可能为本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心立方铁 二元合金 原子行位移能 堆垛层错能 固溶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异性流变地层桩基长时位移的理论预测
11
作者 陈勇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4年第6期249-253,共5页
针对层状异性流变地层中桩基长时沉降位移预测计算难题,基于荷载传递模式、Poyting-Thomson模型和土体一维虚拟结构等效模型,建立了该类地层中桩基承载模式判别以及桩基服役全过程长时沉降位移的理论预测方法。研究了稳定蠕变地层桩基... 针对层状异性流变地层中桩基长时沉降位移预测计算难题,基于荷载传递模式、Poyting-Thomson模型和土体一维虚拟结构等效模型,建立了该类地层中桩基承载模式判别以及桩基服役全过程长时沉降位移的理论预测方法。研究了稳定蠕变地层桩基承载模式演变及其沉降位移时效特性。结果表明:摩擦承载状态下桩基沉降呈现瞬态弹性;土体的层状异性特型导致桩体压缩变形具有明显的台阶突变;摩擦+桩端共同承载时,桩基总体位移等于桩体形变位移和桩端沉降位移的叠加,具有显著时效特性并随时间逐步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异性地层 稳定蠕变 虚拟柱状结构 桩基位移叠加模型 黏弹性理论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水配制污水稀释聚合物溶液试验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王宝江 李彦兴 +1 位作者 姚兰 孙春红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1年第2期86-88,91,共4页
采用“暴氧法”新工艺对油田污水进行处理试验 ,大幅度提高了聚合物溶液的粘度。通过研究试验区 2a来的油水井动态反映特点 ,并结合室内实验 ,取得了一定的认识 。
关键词 污水稀释 聚合物溶液 暴氧法 粘度 清水配制 油田污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浓度、大段塞聚合物驱油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46
13
作者 杨付林 王德民 +1 位作者 杨希志 胡春明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98-301,304,共5页
根据目前大庆油田的实际情况 ,探索了一种新的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在室内两维纵向非均质岩心上 ,进行了一元驱注入时机、聚合物段塞和相对分子质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的研究。研究表明 ,聚合物浓度越高 ,采收率越大 ,产出液处理... 根据目前大庆油田的实际情况 ,探索了一种新的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在室内两维纵向非均质岩心上 ,进行了一元驱注入时机、聚合物段塞和相对分子质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的研究。研究表明 ,聚合物浓度越高 ,采收率越大 ,产出液处理量越小 ,经济上越合算 ;越早转注一元驱 ,采收率越大 ,经济效益越好 ;随着聚合物段塞的增大 ,聚合物驱采收率增加 ,但聚合物段塞增大到一定值后 ,采收率增加的速率开始变缓 ;企业总利润开始随着聚合物段塞的增大而增加 ,但聚合物段塞增大到一定值后 ,企业总利润开始下降 ;企业最大总利润所对应的聚合物段塞随着油价的增加而增大 ,较为合理的段塞大小为 0 .8~ 1.0PV左右 ;相对分子质量越高 ,驱油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浓度 大段塞 聚合物驱油 聚合物溶液 粘弹性 一元驱 驱油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向受荷桩桩侧土体位移应力分布弹性解 被引量:11
14
作者 赵明华 邹新军 +1 位作者 罗松南 邹银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67-771,共5页
基于桩土共同工作机理推导出横向受荷桩桩侧土体内位移与应力分布的弹性解析解,可用于分析土体中某点在水平力作用下位移及应力应变的变化规律。根据土体变形模量与位移的近似关系获得桩侧地基土体的模量分布与加权模量,将其用于有限元... 基于桩土共同工作机理推导出横向受荷桩桩侧土体内位移与应力分布的弹性解析解,可用于分析土体中某点在水平力作用下位移及应力应变的变化规律。根据土体变形模量与位移的近似关系获得桩侧地基土体的模量分布与加权模量,将其用于有限元–有限层法进行横向受荷桩的受力变形分析,可近似考虑土体的非均质与非线性等特性,并编制出计算程序。最后,结合工程实例讨论了不同桩侧土体变形模量分布模式对桩身内力变形的影响规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地基加权刚度的有限元–有限层法能更合理地分析桩土共同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侧土 弹性解 土体位移 有限层法 共同工作 桩身 地基土 土体变形 内力变形 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9
15
作者 夏惠芬 王德民 +2 位作者 侯吉瑞 辛全刚 刘义坤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9-111,共3页
通过简化孔隙模型驱油实验和岩心驱油实验 ,进一步研究了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具有粘弹性的聚合物溶液不能将“水湿”盲端中的水驱残余油驱出 ,但可以驱替未进行水驱孔隙盲端中的可动残余油 ,具有相同粘性的... 通过简化孔隙模型驱油实验和岩心驱油实验 ,进一步研究了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具有粘弹性的聚合物溶液不能将“水湿”盲端中的水驱残余油驱出 ,但可以驱替未进行水驱孔隙盲端中的可动残余油 ,具有相同粘性的牛顿流体和粘弹流体的最终采收率不同 ,水驱后再用聚合物驱替的最终采收率高于水驱后再用甘油驱替的最终采收率 ,并且粘弹性聚合物溶液的驱油效率高于无弹性流体的驱油效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溶液 粘弹性 驱油效率 影响 残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椭圆化地层变形影响的浅埋隧道弹性解 被引量:16
16
作者 童磊 谢康和 +2 位作者 程永锋 卢萌盟 王坤 《岩土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93-398,共6页
研究了浅埋隧道周围地层最终变形的计算问题,提出了考虑椭圆化变形影响的计算模型和浅埋隧道位移边界条件,并利用Airy应力函数得到了该问题弹性解析解。在此基础上,通过算例分析了椭圆化变形对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椭圆... 研究了浅埋隧道周围地层最终变形的计算问题,提出了考虑椭圆化变形影响的计算模型和浅埋隧道位移边界条件,并利用Airy应力函数得到了该问题弹性解析解。在此基础上,通过算例分析了椭圆化变形对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椭圆化变形对水平位移的影响远大于竖向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隧道 沉降 侧移 椭圆化变形 弹性 解析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位移反分析有限元网格划分范围的研究 被引量:65
17
作者 吕爱钟 蒋斌松 尤春安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6-30,共5页
在初始地应力和岩石性质参数已知的情况下,利用平面弹性复变方法获得了深埋地下洞室的位移解析解。在使用有限单元法进行位移反分析时,将此位移视作为“实测位移”。给定不同大小的有限元网格划分范围,可以反算出不同的初始地应力和... 在初始地应力和岩石性质参数已知的情况下,利用平面弹性复变方法获得了深埋地下洞室的位移解析解。在使用有限单元法进行位移反分析时,将此位移视作为“实测位移”。给定不同大小的有限元网格划分范围,可以反算出不同的初始地应力和岩石性质参数,将此结果与给定的已知值进行比较,即可确定满足精度要求的有限元网格划分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移反分析 地下洞室 位移 有限元 网格划分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弹性聚合物溶液对盲端类残余油的微观作用机理 被引量:8
18
作者 孔凡顺 王秀莲 夏惠芬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0-113,共4页
通过实验研究了黏弹性聚合物溶液对盲端类残余油的微观作用机理,得出了在油湿状态下,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增加,即随着聚合物溶液弹性的增加,盲端类残余油的驱油效率有所提高;在水湿状态下,聚合物溶液不能提高不可动残余油的驱替效率,但能... 通过实验研究了黏弹性聚合物溶液对盲端类残余油的微观作用机理,得出了在油湿状态下,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增加,即随着聚合物溶液弹性的增加,盲端类残余油的驱油效率有所提高;在水湿状态下,聚合物溶液不能提高不可动残余油的驱替效率,但能够提高可动油的驱油效率,即亲水岩心盲端状残余油若要流动,它必须先转变为可动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溶液 黏弹性 微观驱油 驱油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非均质模型上聚合物及有机交联聚合物提高采收率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振泉 祝仰文 +3 位作者 刘坤 张以根 宋新旺 尹德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3-76,67,共5页
所用三维非均质物理模型高 10 0mm ,平面边长 5 0 0mm ,平面上一条对角线两端设注入井和产出井 ,沿对角线有渗透率约 3.0 μm2 的高渗条带 ,两侧为 0 .5 μm2 的低渗区。在平面内均匀布置 7排 7列共 49个测压点。驱替液有地层水 ;15 0 0... 所用三维非均质物理模型高 10 0mm ,平面边长 5 0 0mm ,平面上一条对角线两端设注入井和产出井 ,沿对角线有渗透率约 3.0 μm2 的高渗条带 ,两侧为 0 .5 μm2 的低渗区。在平面内均匀布置 7排 7列共 49个测压点。驱替液有地层水 ;15 0 0mg/L聚合物溶液 (0 .3PV) ;15 0 0mg/L聚合物 +12 0 0mg/L酚醛树脂交联凝胶 (0 .2PV)。驱替温度 70℃。水驱、聚合物驱、交联聚合物驱的采出程度依次增大 ;聚合物驱、交联聚合物驱含水曲线上出现两个低谷区 ,曲线振荡明显 ,交联聚合物驱含水曲线振荡尤其剧烈。通过紧靠注入和产出井的 1点和 49点 ,主流线中间点 2 5点和非主流线上 38点 ,水驱死油区内 36点和 45点处压力变化曲线的对比 ,及聚合物和交联聚合物驱替液G′和G″曲线的对比 ,认为交联聚合物驱采收率高于聚合物驱采收率的原因 ,是具有更高弹性的交联聚合物驱替液改善油藏非均质性、扩大波及体积、提高后续注水冲刷效能、改善驱替效果的能力均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溶液 交联聚合物溶液 凝胶 驱油效率 驱油机理 非均质模型 提高原油采收率 含水率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任意衬砌变形边界条件下复变函数弹性解 被引量:11
20
作者 童磊 谢康和 +1 位作者 卢萌盟 王坤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825-1830,共6页
在Verruijt基本解法的基础上,假定Sagaseta通用变形模式为隧洞周边边界条件,推导了任意衬砌变形边界条件下复变函数弹性解答.利用复变函数解决孔口问题的基本方法,采用Mobius共形映射变换,将带孔口半无限空间映射为复平面下圆环域,该域... 在Verruijt基本解法的基础上,假定Sagaseta通用变形模式为隧洞周边边界条件,推导了任意衬砌变形边界条件下复变函数弹性解答.利用复变函数解决孔口问题的基本方法,采用Mobius共形映射变换,将带孔口半无限空间映射为复平面下圆环域,该域下解析函数以Laurent级数展开,根据Muskhelishvili解法和给定边界条件,求得应力场和位移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分量对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衬砌椭圆化变形对位移场的影响远大于衬砌竖向沉降对位移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变函数 沉降 水平位移 任意衬砌变形 弹性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