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深层中元古界地震波组及构造—地层层序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成昌宇 何登发 许艳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0-672,共13页
本文利用最新的测井及地震资料,制作并分析对比了20口井的合成记录,对鄂尔多斯盆地中元古界的地震波组特征展开研究,识别出7个反射界面。其中,T0、T1和T3界面反射波振幅强、连续性好,有着稳定的波形特征,为中元古界主要的区域性不整合面... 本文利用最新的测井及地震资料,制作并分析对比了20口井的合成记录,对鄂尔多斯盆地中元古界的地震波组特征展开研究,识别出7个反射界面。其中,T0、T1和T3界面反射波振幅强、连续性好,有着稳定的波形特征,为中元古界主要的区域性不整合面,可作为标志层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本区中元古界7套地震地层的波组特征,并结合野外露头资料,将研究区中元古界划分为7套构造层,即底部古元古界或太古界片麻岩之上的陆源碎屑沉积岩层Pt2-1(大古石组)、中基性火山岩层Pt2-2(许山组)、酸性火山岩层Pt2-3(鸡蛋坪组)、安山岩夹火山碎屑岩层Pt2-4(马家河组)、碎屑岩层Pt2-5(汝阳群)、泥岩—粉砂岩层Pt2-6(洛峪群)、碳酸盐岩层Pt2-7(蓟县系)。研究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古元古代末期到新元古代发生了多期裂谷活动,影响了中元古代地层及不整合面的发育。熊耳群为华北克拉通裂谷发育初期,在结晶基底之上沉积的第一套盖层,底部大古石组接受陆源碎屑沉积,此后至熊耳群晚期之间发生的火山活动形成安山岩。裂谷作用晚期,汝阳群粗碎屑岩角度不整合于其上,而后海侵最大,洛峪群泥岩平行不整合于其上。至中元古代末期,海水循环良好,蓟县系碳酸盐岩形成,平行不整合于下伏长城系地层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组特征 构造—地层层序 鄂尔多斯盆地 中元古界 熊耳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祁连元古代皋兰岩群的解体:古元古代变质事件与早-中寒武世大陆裂谷作用
2
作者 计波 罗金海 +3 位作者 李向民 时超 余吉远 刘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586-3608,共23页
中祁连东段元古代皋兰岩群是一套变质程度极不均一的变质岩系,本次工作根据变质程度将其重新划分为北部的低绿片岩相与南部的高绿片岩相(局部低角闪岩相)两个岩石单元。两者分别具有不同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并... 中祁连东段元古代皋兰岩群是一套变质程度极不均一的变质岩系,本次工作根据变质程度将其重新划分为北部的低绿片岩相与南部的高绿片岩相(局部低角闪岩相)两个岩石单元。两者分别具有不同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并以韧性剪切带相隔。低绿片岩相岩石单元中玄武岩和流纹岩的成岩年龄为502.5±3Ma、500.8±3Ma和507.8±4Ma,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早-中寒武世;高绿片岩相(局部低角闪岩相)岩石单元中的斜长角闪岩变质锆石的U-Pb年龄为1873±10Ma,暗示其形成于古元古代中-晚期中祁连地块基底形成阶段,该岩石单元是中祁连地块对哥伦比亚超大陆聚合事件的物质记录。结合年代学、岩石组合以及区域资料,将低绿片岩相岩石单元从皋兰岩群中解体出来,划归北祁连寒武纪黑茨沟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显示,新解体出来的黑茨沟组双峰式火山岩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其中玄武质岩浆可能来自软流圈地幔,在上涌过程中受到轻微的地壳混染;流纹岩主要由玄武质岩浆结晶分异而来,并且有少量地壳物质的加入。综合分析祁连山地区原特提斯洋开启时限研究成果,认为新元古代晚期至早古生代早期北祁连地区的裂解作用乃至大洋化过程并非同步进行,而是呈现出西早东晚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元古代 皋兰岩群 地层单元解体 锆石U-Pb年龄 构造环境 中祁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岩群副变质岩碎屑锆石年龄谱及其地质意义探讨 被引量:72
3
作者 陆松年 陈志宏 +3 位作者 相振群 李怀坤 李惠民 宋彪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03-310,共8页
报道了北秦岭地块中秦岭岩群夕线黑云石英片岩61个碎屑锆石测点的。^207Pb/^206Pb年龄测试结果,其中15个测点在SHRIMPⅡ上进行,46个测点来自LA-ICPMS的测定结果。61个年龄值显示锆石主要来源为1.5~1.9Ga(共51个测点,占所有测点... 报道了北秦岭地块中秦岭岩群夕线黑云石英片岩61个碎屑锆石测点的。^207Pb/^206Pb年龄测试结果,其中15个测点在SHRIMPⅡ上进行,46个测点来自LA-ICPMS的测定结果。61个年龄值显示锆石主要来源为1.5~1.9Ga(共51个测点,占所有测点的83.6%)的古元古代末至中元古代早期的大陆地壳,1粒碎屑锆石来自新太古代岩石,5粒来自中元古代晚期的蚀源区,4个测点为0.9~1.0Ga。由于秦岭岩群被新元古代早期960~900Ma的花岗岩体侵入,新的碎屑锆石测年结果表明秦岭岩群副变质岩的沉积时代至少介于1500-960Ma之间,亦可能为中元古代末期。秦岭岩群在早古生代造山过程中受到强烈改造,但本次测定未从夕线黑云石英片岩中获得这次变质作用的年代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岩群 碎屑锆石年龄 元古宙 SHRIMP LA-ICP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净山群火山岩锆石SHRIMP年龄及其年代地层学意义 被引量:28
4
作者 张传恒 高林志 +2 位作者 史晓颖 韩瑶 刘耀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9-143,共5页
梵净山群为一套出露于黔东北地区、厚达万米、变形强烈的浅变质火山岩、陆源碎屑岩系,其下未见底,上被下江群所覆盖。梵净山群的层型剖面位于贵州西部的梵净山地区,自下而上划分成上、下2个亚群。样品T0731采自下亚群上部的回香坪组,岩... 梵净山群为一套出露于黔东北地区、厚达万米、变形强烈的浅变质火山岩、陆源碎屑岩系,其下未见底,上被下江群所覆盖。梵净山群的层型剖面位于贵州西部的梵净山地区,自下而上划分成上、下2个亚群。样品T0731采自下亚群上部的回香坪组,岩性为灰绿色熔结火山集块岩,首次分选出100余粒岩浆型锆石,完成SHRIMP U-Pb定年测点15个,获得加权平均年龄(840±11)Ma。这表明梵净山群主体属新元古界,进而分析、讨论了江南造山带主要地层单元的地层对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净山群 锆石SHRIMP年龄 新元古界 扬子古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南部元古代熊耳群硅质岩地球化学及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李红中 周永章 +5 位作者 张连昌 何俊国 杨志军 梁锦 周留煜 瓦西拉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679-3691,共13页
熊耳群是华北地台南缘古元古代末伸展-裂解作用的产物,它以偏基性的中性火山岩为主,沉积岩主要位于其顶部和底部并常常以夹层的形式发育于火山岩中。地球化学及SEM-EDS分析结果表明,熊耳群顶部马家河组火山岩中夹层硅质岩的特征为:SiO2... 熊耳群是华北地台南缘古元古代末伸展-裂解作用的产物,它以偏基性的中性火山岩为主,沉积岩主要位于其顶部和底部并常常以夹层的形式发育于火山岩中。地球化学及SEM-EDS分析结果表明,熊耳群顶部马家河组火山岩中夹层硅质岩的特征为:SiO2含量65.55%~80.33%,平均73.41%;结晶程度偏低,Ba、U和ΣREE含量、Al/(Al+Fe+Mn)值、Fe/Ti值、(Fe+Mn)/Ti值、Ba/Sr值等地球化学特征指示硅质岩为热水沉积成因;硅质岩Al/(Al+Fe+Mn)值、MnO/TiO2值、Al/(Al+Fe)值、Al2O3/(Al2O3+Fe2O3)值、Sc/Th值、U/Th值、(La/Yb)N值、δCe值、(La/Ce)N值指标指示其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岩石K2O/Na2O值、SiO2/(K2O+Na2O)值、SiO2/Al2O3值显示其属于火山喷发作用相关的硅质岩,而Al2O3/TiO2值、V/Cr值、Ni/Co值则进一步反映了中基性岩浆作用对硅质岩的影响;硅质岩沉积体系受控于地球内动力,其原始热水沉积体系发育的能量来源于岩浆的加热作用,而相关热水流体的溶解、淋滤作用实现了热水体系内物质的富集并构成了硅质岩物质来源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元古代 熊耳群 火山活动 热水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云开地区元古代不整合事件的确定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0
6
作者 覃小锋 夏斌 +5 位作者 周府生 胡贵昂 李广宁 谢凌峰 周开华 潘艺文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2-30,共9页
通过详细的地质填图,在云开地区原定为“云开群”的变质岩系中识别出古老的不整合事件,表现为中浅变质岩系不整合覆盖在中深变质岩系之上,二者在岩石组合、原岩沉积环境以及变形变质特征上均存在较大的区别,同位素年龄及变质作用P-T-t... 通过详细的地质填图,在云开地区原定为“云开群”的变质岩系中识别出古老的不整合事件,表现为中浅变质岩系不整合覆盖在中深变质岩系之上,二者在岩石组合、原岩沉积环境以及变形变质特征上均存在较大的区别,同位素年龄及变质作用P-T-t轨迹的研究证明上覆中浅变质岩系明显晚于下伏中深变质岩系形成。利用SHRIMP法测得下伏岩系石榴辉石岩锆石的谐和207Pb/206Pb年龄为(1894.4±17.36)M a和(1846.8±58.58)Ma,并获得3个分析结果的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1817±36)Ma,其形成时代应为古元古代。上覆岩系中一些微古植物化石保存完好,微古植物化石组合的时代为长城纪—蓟县纪,部分为青白口纪;获得其变质基性火山岩锆石SHRIMP法同位素年龄为(1462±28)Ma,表明上覆岩系的时代应为中—新元古代。分析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一明显的巨大灾变事件,其应为古元古代末吕梁期造山作用形成的产物。笔者把下伏岩系从“云开群”中分离出来,并命名为“天堂山岩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古代 天堂山岩群 云开群 不整合事件 云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中元古界渣尔泰山群区域成矿特征研究 被引量:46
7
作者 沈存利 王守光 +1 位作者 苏新旭 马润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79-286,共8页
华北陆块北缘西段狼山—渣尔泰山裂陷槽沉积的中元古界渣尔泰山群是大型—超大型铜多金属矿的重要赋存层位。近几年 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已查明在其西部的巴音诺尔公地区也有渣尔泰山群分布 ,并在阿古鲁沟组新发现了朱拉扎嘎大型层控微... 华北陆块北缘西段狼山—渣尔泰山裂陷槽沉积的中元古界渣尔泰山群是大型—超大型铜多金属矿的重要赋存层位。近几年 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已查明在其西部的巴音诺尔公地区也有渣尔泰山群分布 ,并在阿古鲁沟组新发现了朱拉扎嘎大型层控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 ,该矿床与炭窑口等其他矿床均具有相似的热水沉积特征。在区域成矿方面由西向东构成巨大的Au(Pt?) Cu Pb Zn S(Fe) Mn热水沉积成矿系统。与国外同类成矿系统相比 ,该系统不仅具有独特的金成矿作用 ,而且已发现了许多贫矿矿床。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中元古界渣尔泰山群 热水沉积 朱拉扎嘎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吕梁群早元古代双峰式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45
8
作者 于津海 王德滋 王赐银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9-70,共12页
山西吕梁山区中部的吕梁群形成于早元古代(~2.1Ga),其上部由变质玄武岩和变质流纹岩组成。流纹岩富集LIL和HFS元素且具高的Rb/Sr和Ga/Al比值,显示出与A型花岗质岩石的相似性。玄武岩具有低TiO2和P2O... 山西吕梁山区中部的吕梁群形成于早元古代(~2.1Ga),其上部由变质玄武岩和变质流纹岩组成。流纹岩富集LIL和HFS元素且具高的Rb/Sr和Ga/Al比值,显示出与A型花岗质岩石的相似性。玄武岩具有低TiO2和P2O5含量且富集LIL和LREE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吕梁群玄武岩和流纹岩形成于大陆边缘的裂谷环境。玄武岩的母岩浆起源于亏损程度较低的地幔,并经历了结晶分异和地壳混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地球化学 早元古代 吕梁群 双峰式火山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南部古元古界熊耳群大古石组碎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6
9
作者 徐勇航 赵太平 +1 位作者 张玉修 陈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16-326,I0001,共12页
华北克拉通南部熊耳—中条拗拉谷中广泛发育的古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是华北克拉通结晶基底形成后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的火山活动产物,以火山熔岩占绝对优势,沉积岩和火山碎屑岩主要分布在大古石组及马家河组,仅占地层总厚度的4.3%。... 华北克拉通南部熊耳—中条拗拉谷中广泛发育的古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是华北克拉通结晶基底形成后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的火山活动产物,以火山熔岩占绝对优势,沉积岩和火山碎屑岩主要分布在大古石组及马家河组,仅占地层总厚度的4.3%。本文从沉积学角度,探讨熊耳群火山岩的形成环境及其构造背景。底部大古石组碎屑岩主要由一套砂砾岩、砂岩和泥质岩组成。其岩相学特征表明大古石组自下而上的沉积相为河流相—湖泊相—河流相。自下而上对比大古石组剖面中碎屑岩的地球化学数据(Sr、Ga、V)及相应比值(Sr/Ba、Th/U、Zr/Rb),认为大古石组碎屑岩以陆相沉积(河流相和湖泊相)为主,但中后期伴有海侵作用。通过对其泥质岩的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大古石组碎屑岩主要来源于花岗质成分,但混有一定量的基性物质;源岩以太古宙地层为主,可能有古元古代地层的加入,经历了中等程度的风化作用,并快速堆积形成的。大古石组碎屑岩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代表了古元古代末华北克拉通伸展—裂解事件的开始;熊耳群火山岩则是在被动大陆边缘的裂谷环境发育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古元古代 熊耳群 大古石组 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构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秦岭西段宽坪岩群斜长角闪岩锆石LA-ICP-MS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0
10
作者 何世平 王洪亮 +4 位作者 陈隽璐 徐学义 张宏飞中国地质大学 任光明 余吉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9-87,共9页
甘肃天水东岔镇一带出露的宽坪岩群位于北祁连—北秦岭—华北板块交界地带,呈残留体状分布于花岗岩之中,主体为一套低角闪岩相变质的片麻岩、片岩夹斜长角闪岩。利用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LA-ICP-MS(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方法,... 甘肃天水东岔镇一带出露的宽坪岩群位于北祁连—北秦岭—华北板块交界地带,呈残留体状分布于花岗岩之中,主体为一套低角闪岩相变质的片麻岩、片岩夹斜长角闪岩。利用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LA-ICP-MS(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方法,对其中的斜长角闪岩进行单颗粒锆石微区U-Pb同位素测定,获得1753±14Ma的上交点年龄,为古元古代晚期;并反映出415±2Ma~383±2Ma的变质年龄信息。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区域上宽坪岩群主体形成年龄为中元古代,而研究区的宽坪岩群形成于古元古代,受到加里东晚期和华力西早期构造—热事件的改造。推测研究区的宽坪岩群可能属于华北古老基底南缘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坪岩群 斜长角闪岩 锆石U-PB年代学 LA-ICP-MS 古元古代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陆块南部熊耳群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66
11
作者 金成伟 翟明国 +2 位作者 夏斌 周美夫 赵太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6-69,共14页
分布于华北陆块南部的熊耳群火山岩由玄武质到流纹质火山岩组成,并以玄武安山岩、安山岩为主,次为英安-流纹岩,SiO2=62%±的岩石较少,显示双峰特点。中基性熔岩的主要造岩矿物是辉石和斜长石,没有角闪石和黑云母,表明熊耳群火山岩... 分布于华北陆块南部的熊耳群火山岩由玄武质到流纹质火山岩组成,并以玄武安山岩、安山岩为主,次为英安-流纹岩,SiO2=62%±的岩石较少,显示双峰特点。中基性熔岩的主要造岩矿物是辉石和斜长石,没有角闪石和黑云母,表明熊耳群火山岩形成于相对无水的环境。岩石地球化学上的显著特点是,富K2O、FeO,低Al2O3、MgO、CaO;富含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K、Rb、Ba)和轻稀土元素(LREE),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Ti),表现出岛弧型火山岩的地球化学亲合性。文中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证据表明,熊耳群火山岩具有岛弧型地球化学特征的主要原因是其地幔源区遭受俯冲带组分的改造,而岩浆在上升到地表的过程中混染地壳物质是次要的。基于熊耳群及下伏结晶基底的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熊耳群形成于夭折的三叉裂谷环境,推断俯冲带组分的改造和富集事件发生在华北陆块南部古元古代大陆壳的形成和 拼贴过程中,由于洋壳和地壳物质再循环到上地幔中,使陆下岩石圈地幔源区富集LILE、LREE并亏损HFSE。熊耳期岩浆作用正是源于这样的保留有早期俯冲带组分改造特征的陆下岩石圈富集地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式火山岩 地球化学特征 地幔源区混染 元古宙 熊耳群 华北陆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北缘元古宇马槽园群时代归属新证据——对地层对比和古地理格局的启示 被引量:29
12
作者 邓奇 王剑 +4 位作者 汪正江 邱艳生 杨青雄 江新胜 杜秋定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31-638,共8页
马槽园群是华南前寒武纪地层中的重要单元,其沉积特征及时代归属对建立和完善扬子北缘地层格架、认识和恢复当时的古地理格局有重要意义。通常认为,扬子北缘马槽园群(下部八里垭组,上部火烧尖组)是一套角度不整合于中元古界神农架群之... 马槽园群是华南前寒武纪地层中的重要单元,其沉积特征及时代归属对建立和完善扬子北缘地层格架、认识和恢复当时的古地理格局有重要意义。通常认为,扬子北缘马槽园群(下部八里垭组,上部火烧尖组)是一套角度不整合于中元古界神农架群之上的新元古代磨拉石建造。取自该群下部八里垭组上部的同沉积凝灰岩样品的高精度离子探针(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165±14)Ma。该年龄数据表明,马槽园群沉积地层的形成时代应为中元古代,而不是新元古代。野外调查与沉积相分析表明,马槽园群沉积地层中滑塌包卷、正粒序等重力流沉积构造发育,主体为一套斜坡相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而非磨拉石建造。结合前人研究结果认为,马槽园群无论是在沉积特征还是时代归属上都不能与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系地层进行对比,而应该属于裂谷系之下的基底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槽园群 凝灰岩 锆石U—Pb年龄 中元古代 扬子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板块西缘早元古代俯冲体系的地球化学证据──有关变基性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张鸿翔 刘丛强 +1 位作者 徐志方 黄智龙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31-238,共8页
本文通过对云南早元古代哀牢山群、底巴都组与大红山群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 ,从地球化学角度证明早元古代扬子板块西缘存在板块运动 ,前特提斯域的元古大洋板块在其东北方向的俯冲作用中 ,与古扬子板块发生碰撞而在俯冲带大陆边缘弧与弧... 本文通过对云南早元古代哀牢山群、底巴都组与大红山群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 ,从地球化学角度证明早元古代扬子板块西缘存在板块运动 ,前特提斯域的元古大洋板块在其东北方向的俯冲作用中 ,与古扬子板块发生碰撞而在俯冲带大陆边缘弧与弧后盆地分别形成哀牢山群、底巴都组与大红山群的基性火山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板块 早元古代 哀牢山群 山群 底巴都组 大红山群 俯冲体系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变基性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地区早元古代火山岩特征及其形成的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16
14
作者 王艺芬 徐贵忠 +1 位作者 佘宏全 石铁铮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5-324,共10页
辽东地区早元古代火山岩是下元古界辽河群地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由酸性和基性两套火山岩组成。前者形成于辽河裂谷发育早期的拉张裂陷阶段,属于壳源岩浆成因;后者形成于辽河裂谷发育中晚期的强烈拉张裂陷阶段,属于幔源岩浆成因。重点... 辽东地区早元古代火山岩是下元古界辽河群地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由酸性和基性两套火山岩组成。前者形成于辽河裂谷发育早期的拉张裂陷阶段,属于壳源岩浆成因;后者形成于辽河裂谷发育中晚期的强烈拉张裂陷阶段,属于幔源岩浆成因。重点讨论了基性火山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这些基性火山岩主要为一套海底喷发的基性枕状熔岩,具有大陆拉斑玄武岩和大洋拉斑玄武岩的双重特征,是辽河裂谷由大陆壳向大洋壳演化过程中的产物。火山岩形成的动力学背景与早元古代时期热地幔对流形式的出现以及郯—庐断裂带发生右旋平移剪切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群 基性火山岩 动力学背景 早元古代 辽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秦岭“武关岩群”斜长角闪岩Sm-Nd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4
15
作者 裴先治 李厚民 +3 位作者 李国光 张维吉 王全庆 李志昌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7年第1期38-42,共5页
东秦岭商丹断裂带南侧的“武关岩群”是从原泥盆系刘岭群北侧解体出来的变质沉积—火山岩系。已获得该构造岩石地层单位中斜长角闪岩(变质基性火山岩)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382±30)Ma,钕同位素初始比值IN... 东秦岭商丹断裂带南侧的“武关岩群”是从原泥盆系刘岭群北侧解体出来的变质沉积—火山岩系。已获得该构造岩石地层单位中斜长角闪岩(变质基性火山岩)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382±30)Ma,钕同位素初始比值INd=0.511186±1(2σ),εNd(T)=+6.51。表明武关岩群”变质岩系主体形成时代为中元古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年龄 斜长角闪岩 武关岩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北四堡群火山岩锆石SHRIMP年龄及其地层学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利阳 游国庆 +7 位作者 张传恒 贾龙龙 韩瑶 张恒 刘博 冯欣 李新发 张金龙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992-1998,共7页
四堡群为一套出露于桂北黔东南地区、变形强烈的浅变质、陆源碎屑岩火山岩、系,厚度大于5000 m,其下未见底,上被丹洲群(下江群相当地层)所覆盖。桂北四堡群自下而上划分为九小组、文通组和鱼西组3组。样品A20140731-3采自于文通组,岩性... 四堡群为一套出露于桂北黔东南地区、变形强烈的浅变质、陆源碎屑岩火山岩、系,厚度大于5000 m,其下未见底,上被丹洲群(下江群相当地层)所覆盖。桂北四堡群自下而上划分为九小组、文通组和鱼西组3组。样品A20140731-3采自于文通组,岩性为灰绿色熔结火山岩,首次分选出600余粒岩浆型锆石,完成SHRIMP U-Pb定年测点15个,获得加权平均年龄(860±13)Ma。这表明四堡群主体属于新元古界,进而分析、讨论了江南造山带主要地层对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堡群 锆石SHRIMP年龄 新元古界 江南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温都尔庙群变质基性火山岩Sm-Nd、Rb-Sr同位素年代研究 被引量:49
17
作者 张臣 吴泰然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5-30,共6页
温都尔庙群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温都尔庙地区,该套地层是白乃庙-温都尔庙构造岩浆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古生物化石和可信的年龄数据,一般认为温都尔庙群属早古生代。本文对温都尔庙群变基性火山岩进行了Sm-Nd和R... 温都尔庙群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温都尔庙地区,该套地层是白乃庙-温都尔庙构造岩浆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古生物化石和可信的年龄数据,一般认为温都尔庙群属早古生代。本文对温都尔庙群变基性火山岩进行了Sm-Nd和Rb-Sr同位素研究,5件变基性火山岩全岩样品Sm-Nd和Rb-S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961±66Ma和624±110Ma,并对其形成时代和成因提出了一些新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同位素测年 钐-钕 铷-锶 温都尔庙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元古界底界年龄与盆地性质讨论 被引量:51
18
作者 乔秀夫 王彦斌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23-1637,共15页
国际地层委员会将中元古界底界界线年龄定为1600 Ma,1600~1400 Ma为Calymmian(盖层系),表示全球地台盖层形成时期.华北地台基底固结时间为1800Ma,固结后即进入伸展裂解作用时期,首先是山西吕梁山区、晋南中条山、豫西熊耳山区裂解发... 国际地层委员会将中元古界底界界线年龄定为1600 Ma,1600~1400 Ma为Calymmian(盖层系),表示全球地台盖层形成时期.华北地台基底固结时间为1800Ma,固结后即进入伸展裂解作用时期,首先是山西吕梁山区、晋南中条山、豫西熊耳山区裂解发展成三叉裂陷槽(Aulacogen).吕梁山区小两岭组火山岩形成年龄有1778±20 Ma(SHRIMP U Pb锆石)及1779±20 Ma(LA ICP MS U Pb锆石)两个数值;豫西熊耳群顶部马家河组和中部鸡蛋坪组及下部许山组火山岩年龄分别为1776±20 Ma、1791±20 Ma和1783±13 Ma(SHRIMP U Pb锆石),1776~1800Ma为火山岩的形成年龄;将1800Ma作为小两岭组与熊耳群两个火山岩组的底界年龄应当是合理的.吕梁山区的汉高山群为碎屑岩夹火山岩,代表吕梁陕豫三叉裂陷槽北支中的快速充填,与小两岭组为同时期沉积.汉高山群、大古石组(熊耳群底部沉积岩)为1800Ma裂解开始的盖层沉积,小两岭组火山岩、相关的辉绿岩墙及熊耳群火山岩均为裂解时期的岩浆作用产物.北京密云环斑花岗岩侵位时间为1700Ma,代表燕山太行山裂陷槽裂解的起始时间也即燕山地区长城系常州沟组底界年龄.北京密云地区环斑花岗岩风化壳上覆常州沟组年龄可确定为1650Ma,它不应被看作常州沟组最低层位的年龄,而是裂陷槽裂解后密云地区开始接受沉积的年龄,1700Ma、1650Ma代表常州沟组在不同地区的底界年龄,但均不等于长城系或中元古界的底界年龄.1600Ma为高于庄组底界年龄,即长城系与蓟县系的界线年龄,也是国际地层委员会中元古界的底界年龄.1600 Ma代表燕山太行山裂陷槽闭合的年龄,也是华北地台始自1800Ma伸展裂解作用的最终结束时期.1600Ma是新的陆表海盆地发展的起始时间,是重要的华北地台构造转换的时期.因此,1800与1600 Ma代表华北地台重大地质构造事件的年龄,具大区域构造意义,依据对前寒武系界线年龄确定的原则,两个年龄值均可被选择为中元古界底界的界线年龄.但本文赞同中国全国地层委员会采用1800Ma作为中元古界的底界年龄,因其更符合中国的地质构造实际:华北地台裂解克拉通内裂陷槽中的盖层充填,底界为1800Ma.华北地台中元古界盆地在不同时期,它的构造性质完全不同:1800~1600 Ma为裂陷槽;1600~1400 Ma发展成陆表海;1400~1300Ma转化为弧后盆地;1800 Ma、1600 Ma及1400 Ma代表中元古代三个重要的区域构造转换的时间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裂陷槽 超大陆 中元古界 常州沟组 小两岭组 汉高山群 熊耳群1800 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北中元古界双桥山群低变质强变形行为与格林威尔期造山作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秦松贤 章泽军 +3 位作者 张志 赵温霞 蔡雄飞 顾延生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12,共5页
广泛分布于赣北地区的中元古界双桥山群 ,以低级区域变质作用、强烈构造变形、具陆内造山带构造变形特征 ;其成因系在华夏古陆与扬子古陆的碰撞拼接过程中 ,其应力向陆内传递的结果 ;时间大致在 110 0~ 80 0 Ma。
关键词 格林威尔期 造山作用 中元古代 双桥山群 强烈变形 江西 低级变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修水地区中元古界双桥山群浊流沉积 被引量:7
20
作者 郭建秋 张雄华 章泽军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7-32,共6页
对江西修水地区双桥山群安乐林组和修水组的岩石组合、沉积构造、浊积岩岩相、垂向演化序列进行了详细论述,识别出两个比较完整的浊积扇,其内部可进一步划分为内扇主水道、次级水道、高阶地;中扇分支水道、分支水道漫滩、外缘垛体;外扇... 对江西修水地区双桥山群安乐林组和修水组的岩石组合、沉积构造、浊积岩岩相、垂向演化序列进行了详细论述,识别出两个比较完整的浊积扇,其内部可进一步划分为内扇主水道、次级水道、高阶地;中扇分支水道、分支水道漫滩、外缘垛体;外扇沉积,反映了一个从进积到退积的沉积旋回,揭示了从安乐林组发生海退到修水组发生海侵的总体变化趋势。对修水组底部砂岩和砾岩结构、层序特征、横向变化等的系统研究,显示其具有明显的深水重力流特征,系海平面快速下降过程中形成的浊积扇内扇主水道砾岩。研究表明安乐林组与修水组为连续沉积,"修水运动"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元古界 双桥山群 浊流沉积 岩石组合 沉积构造 浊积岩岩相 垂向演化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