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nxianichthys imparilis gen. et sp. nov., a new ionoscopiform (Halecomorphi)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of Guizhou,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XU Guang-Hui SHEN Chen-Chen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5,共15页
关键词 动物学 古脊椎动物学 研究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EVOLUTION OF LANPING RIFT BASIN FROM LADINIAN IN MIDDLE TRIASSIC EPOCH TO EARLY JURASSIC EPOCH
2
作者 Zhu Lidong,Wang Chengshan,Liu Dengzhong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90-290,共1页
Lanping basin was a massif (land massif) in late Palaeozoic Era. The ocean of Jinshajiang separated it from Yangtze plate in east. Lancangjiang ocean separated it from Yunnan—Tibet plate in west. From late Permian Ep... Lanping basin was a massif (land massif) in late Palaeozoic Era. The ocean of Jinshajiang separated it from Yangtze plate in east. Lancangjiang ocean separated it from Yunnan—Tibet plate in west. From late Permian Epoch, the oceanic crust of Jinshajiang subduced the west from east, the one of Lancangjiang down went the east from west, and then the Yunnan—Tibet ancient land gradually closed to the Yangtze. In the end of the Permian Period, two continents and Lanping plate touched together, and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Paleotethys was end. Hercynian orogenic belt in the east and west sides of Lanping had volcanic rock colliding in early—middle Triassic Epoch. In Ladinian in middle Triassic and Carnian in late Triassic, the north side of Lanping basin formed the serial volcanic rock of spilite—quartz keratophyre because mantle\|derived magma causing by delamination rose and mixed with the constituent of continental crust. The volcanic rock overlapped the middle Triassic and late Palaeozoic stratum in angular unconformity. It was the feature of double peak or evolution from the basic to the acid. The race element distribution of volcanic rock was same as the one of tholeiite in island and inter\|arc basin. The rate of lead isotope of the volcanic rock was much higher. These points all distributed above the NHRL in Pb\|Pb. This indicated that the Pb of volcanic rock was the mantle\|derived magma mixed with crust one. The large\|area progression in Lanping rift basin begun in late Carnian.. The east side in Lanping basin developed the sedimentary system that was granule gravel (grit) rock in border facies—limestone in beach facies—black shale, and the middle had black shale, banded siliceous rock, brecciform limestone in late Carnian to Norian. The geochemistry research of siliceous rock showed that the genesis of the chert was hot water. The development of brecciform limestone was related with action of central\|axis rift. The Lanping rift basin went into consuming stage in Rhaetian Epoch of the late Triassic. The basin developed clastic rock bearing coal of continental\|oceanic alternation facies. In early Jurassic, the sedimentary area atrophied further, and the fine lacustrine sediment whose thickness was not great developed in the east of central\|axis. The west stratum of the basin in late Triassic Epoch touched directly with the one in middle Jurassic. Lanping basin was going into another evolution stage that was down\|warped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ping rift basin Ladinian in middle triassic to early Ju rassic Epoc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泸西三叠系关岭组上段火山灰锆石U-Pb年龄及其对泸西海生爬行动物群时代的指示意义
3
作者 王一诺 江大勇 +2 位作者 季承 孙作玉 周敏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9-996,共18页
云南泸西中三叠统关岭组上段地层含丰富的海生爬行类、鱼类、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等多门类化石,面貌与中三叠世安尼期盘县动物群、罗平生物群类似,但生物地层研究弱,未能较准确厘定其地质年代。笔者等利用LA... 云南泸西中三叠统关岭组上段地层含丰富的海生爬行类、鱼类、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等多门类化石,面貌与中三叠世安尼期盘县动物群、罗平生物群类似,但生物地层研究弱,未能较准确厘定其地质年代。笔者等利用LA-ICP-MS对泸西主要化石点所梅落与木塌剖面共计4层凝灰岩样品及盘县动物群隔界河剖面化石产出层凝灰岩样品进行了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所梅落剖面凝灰岩锆石结晶年龄为243.9±1.8 Ma;木榻剖面3层火山灰自下而上分别为245.2±3.4 Ma、243.7±1.7 Ma以及242.2±1.5 Ma;盘县动物群隔界河凝灰岩层锆石年龄为244.0±1.5 Ma。测年结果显示泸西所梅落剖面关岭组上段地层以及木榻剖面化石富集层时代均为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在时代上与盘县动物群、罗平生物群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 中三叠世 凝灰岩 安尼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中月山中三叠世花岗岩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4
作者 任烜 贺海洋 +6 位作者 唐振平 陈亮 王亭亭 侯淡平 刘毅 柳位 张焕宝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7-161,共15页
湖南省中部发育有一系列三叠纪花岗岩,其成因及构造意义存在较大争议。以湘中月山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相)学、锆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结果显示:月山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45±1 Ma,表明该岩体侵位... 湖南省中部发育有一系列三叠纪花岗岩,其成因及构造意义存在较大争议。以湘中月山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相)学、锆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结果显示:月山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45±1 Ma,表明该岩体侵位时代为中三叠世;锆石饱和温度较低(平均728.66℃),微量元素组成具有显著的Ce正异常和Eu负异常,轻稀土亏损,具典型的岩浆锆石特征;全岩主量元素富硅(SiO_(2)在76.65%~81.72%)、富碱(Na_(2)O+K_(2)O在6.67%~8.53%)、贫TiO_(2)(0.04%~0.08%),显示出过铝质(A/CNK在1.09~1.19)、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特征;全岩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δEu在0.13~0.36);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其属于壳源型花岗岩,且岩浆源区为泥质岩的部分熔融;结合构造环境判别及区域构造岩浆演化,认为月山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山花岗岩 中三叠世 锆石U-PB年龄 岩石成因 构造意义 湘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中上段有利砂体控制因素及预测
5
作者 徐庚 严雪 +3 位作者 吴楠 胡琮 雷宇 张文选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60,I0004,I0005,共18页
三叠系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主要的含油层系。根据测井、地震、岩心、薄片、物性及含油气性等资料,分析研究区延长组中上段前积层段储层特征及有利砂体控制因素,对有利砂体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中上... 三叠系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主要的含油层系。根据测井、地震、岩心、薄片、物性及含油气性等资料,分析研究区延长组中上段前积层段储层特征及有利砂体控制因素,对有利砂体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中上段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和长石砂岩;孔隙度主要分布于8.0%~12.0%,渗透率主要分布于(0.10~0.30)×10^(-3)μm^(2),属于致密储层。有利砂体发育受古地貌、沉积相及岩相因素控制,缓坡带和坳陷带为有利砂体最发育的地貌单元,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及深水重力流的砂质碎屑流沉积微相是有利砂体形成的主要沉积相带,块状层理细砂岩相是有利砂体最发育的岩相类型。研究区有利砂体可分为Ⅰ—Ⅲ类,Ⅰ类砂体主要分布于缓坡带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Ⅱ类砂体主要分布于缓坡带及坳陷带的砂质碎屑流沉积微相,Ⅲ类砂体主要分布于斜坡带和坳陷带远端的河道侧缘及浊流沉积微相。该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的下一步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因素 有利砂体 储层特征 三叠系 延长组中上段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共和盆地北缘当家寺岩体环斑结构花岗闪长岩岩石成因及地质意义
6
作者 李伟 段丰浩 +4 位作者 支倩 彭南赫 王盼龙 王芊 彭建兵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6-198,共23页
青海共和盆地周缘广泛发育晚二叠世—三叠纪岩浆岩,其形成时代和岩石成因与宗务隆洋俯冲-碰撞过程密切相关。以龙羊峡水库北侧当家寺岩体中新发现的环斑结构花岗闪长岩及其闪长质包体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岩相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 青海共和盆地周缘广泛发育晚二叠世—三叠纪岩浆岩,其形成时代和岩石成因与宗务隆洋俯冲-碰撞过程密切相关。以龙羊峡水库北侧当家寺岩体中新发现的环斑结构花岗闪长岩及其闪长质包体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岩相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环斑结构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45.8±1.3)Ma;环斑结构花岗闪长岩属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O_(2)质量分数(65.9%~71.1%)和Mg^(#)值(44.6~49.6),富集Rb、K、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Nb、Ta、Ti,中等Eu负异常(0.46~0.73)等特征;微量元素特征和矿物不平衡结构(环斑长石、长石熔蚀现象和角闪石包裹斜长石)表明,环斑结构花岗闪长岩主要源自镁铁质下地壳部分熔融并伴有幔源组分参与;闪长质包体呈不规则椭球状,发育淬冷边和针状磷灰石,具有更低的SiO_(2)质量分数(61.9%~63.4%)、更高的Mg^(#)值(57.4~59.4)和更平坦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暗示当家寺岩体环斑结构花岗闪长岩和闪长质包体是幔源高温岩浆与下地壳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产生的长英质岩浆不同比例混合形成的。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共和盆地北缘中三叠世岩浆活动与宗务隆洋南向俯冲诱发的幔源岩浆底侵和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花岗闪长岩 岩石成因 中三叠世 岩浆混合 共和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西南盐源盆地中—晚三叠世砂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7
作者 朱民 陈汉林 孟立丰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9-267,共19页
三叠纪期间,作为扬子板块西缘研究古特提斯洋闭合等重大地质事件的窗口,盐源盆地经历了由被动陆缘至前陆盆地的转换。通过对盐塘地区三个地质剖面的野外地质调查、砂岩镜下鉴定、古水流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合已报道数据分析其... 三叠纪期间,作为扬子板块西缘研究古特提斯洋闭合等重大地质事件的窗口,盐源盆地经历了由被动陆缘至前陆盆地的转换。通过对盐塘地区三个地质剖面的野外地质调查、砂岩镜下鉴定、古水流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合已报道数据分析其岩相古地理特征,结果显示,盐源盆地中—晚三叠世砂岩碎屑组分以及碎屑锆石年龄谱构成具有差异性,揭示不同的物源体系:中三叠世拉丁期—晚三叠世卡尼期盐源盆地沉积主要受扬子板块西部整体抬升影响,为扬子板内物源;而晚三叠世诺利期盆地开始接收来自西部羌塘多弧盆体系的物质,反映西部三江造山带开始影响盐源盆地的形成,扬子西部开始了全面盆山转换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源盆地 中—晚三叠世砂岩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构造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库地地区中-晚三叠世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
8
作者 白春东 专少鹏 +1 位作者 张新征 李典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1-211,共21页
西昆仑库地地区位于麻扎—康西瓦缝合带北侧,其内印支期岩浆岩广泛发育,形成于古特提斯洋消减闭合。笔者对研究薄弱的库地地区印支期花岗岩开展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探讨岩石成因和印支期构造演化。中粒二长花岗岩、... 西昆仑库地地区位于麻扎—康西瓦缝合带北侧,其内印支期岩浆岩广泛发育,形成于古特提斯洋消减闭合。笔者对研究薄弱的库地地区印支期花岗岩开展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探讨岩石成因和印支期构造演化。中粒二长花岗岩、粗粒二长花岗岩和斑状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38.1±1.3 Ma、238.2±1.8Ma和230.6±1.3Ma,时代为中三叠世末期至晚三叠世早期。中粒二长花岗岩SiO_(2)含量69.41%~70.45%,K_(2)O/Na_(2)O为0.47~0.80;粗粒二长花岗岩SiO_(2)含量67.39%~74.87%,K_(2)O/Na_(2)O为0.83~1.65;斑状花岗闪长岩SiO_(2)含量65.21%~69.83%,K_(2)O/Na_(2)O为0.73~1.12。中-晚三叠世早期,花岗岩属于I型高钾钙碱性系列。中粒二长花岗岩源区为安山质岩石,且有地幔物质加入;粗粒二长花岗岩和斑状花岗闪长岩主要为英云闪长岩部分熔融形成。中-晚三叠世,花岗岩属于火山弧花岗岩,是库地一带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的地质产物。西昆仑地区古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年限为254.5~230.6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地地区 古特提斯洋 I型花岗岩 中-晚三叠世 弧花岗岩 西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宣汉地区海相“新型杂卤石钾盐矿”的发现、突破与前景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永生 邢恩袁 +17 位作者 郑绵平 苏克露 桂宝玲 仲佳爱 左璠璠 商雯君 牛新生 苏奎 王宁军 慎国强 唐兵 彭渊 纪德宝 张兵 盛德波 刘铸 王建波 葛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23-2846,共24页
全球探明钾盐资源主体为古代海相可溶性固体钾盐矿床(氯化钾、光卤石),仅少量来自现代盐湖卤水钾矿。与国外不同的是,目前我国探明钾盐资源主体为现代陆相盐湖钾矿,古代海相可溶性固体钾盐找矿40余年,未获突破。四川盆地是我国主要大型... 全球探明钾盐资源主体为古代海相可溶性固体钾盐矿床(氯化钾、光卤石),仅少量来自现代盐湖卤水钾矿。与国外不同的是,目前我国探明钾盐资源主体为现代陆相盐湖钾矿,古代海相可溶性固体钾盐找矿40余年,未获突破。四川盆地是我国主要大型海相成钾盆地之一,前人在中—下三叠统发现大量与硬石膏和白云石共伴生或互层的杂卤石,但绝大部分埋深超过2000 m,目前尚难以开发利用。2017年以来,笔者通过对四川盆地东北部宣汉盐盆普光地区卤水探井(恒成2、3井)岩芯复查,发现杂卤石主要与石盐共伴生,大量破碎的杂卤石碎屑颗粒分布于石盐基质中,KCl含量达边界工业品位以上,不同于钾石盐和光卤石,亦不同于前人发现的与硬石膏和白云石共伴生或互层的杂卤石(石膏型杂卤石),将之命名为“新型杂卤石钾盐矿”。小试和中试结果表明,该“新型杂卤石钾盐矿”可以采用对接井注水溶采,是能够得到规模化开发利用的“活矿”,是一种全新的硫酸盐+氯化物复合型海相可溶性固体钾盐矿床新类型。通过成钾条件、成矿规律综合研究,笔者提出了新型杂卤石钾盐矿“双控复合成矿”理论新认识、建立了“三高、两低、一大”综合测井识别新模型,创新理论技术指导设计部署“钾锂兼探”基准井——川宣地1井,探获厚29.46 m、氯化钾(KCl)平均含量12.03%(最高20.5%)的“新型杂卤石钾盐矿”厚层高品位工业矿层。与此同时,采用岩芯样品实测数据和测井解释数据拟合的方法,建立矿石K含量和密度参数的测井定量预测模型,结合“气钾兼探”,利用33口钻井数据,依据古代固体盐类勘查规范(2020),运用“几何法”,初步估算“新型杂卤石钾盐矿”氯化钾(KCl)资源规模:推断资源量2.45亿t(超大型)、潜在资源4.65亿t,合计7.1亿t,奠定了川东北达州市宣汉地区形成中国首个亿吨级海相钾盐基地的资源基础,取得了我国海相可溶性固体钾盐找矿的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杂卤石钾盐矿 海相 固体钾盐矿床新类型 中—下三叠统 川东北普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古海湾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10
作者 宋金民 刘树根 +11 位作者 李智武 夏舜 冯宇翔 杨迪 叶玥豪 邵兴鹏 王斌 王佳蕊 金鑫 任杉 杨绍海 罗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1-1303,共13页
基于四川盆地西部(简称川西)地区11条重点露头剖面与盆地内部400余口钻井资料,通过沉积学、岩石学和测井分析等手段,结合微生物岩、膏盐岩、风暴岩等特殊岩相标志,明确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简称雷四段)的沉积相类型,刻画川西... 基于四川盆地西部(简称川西)地区11条重点露头剖面与盆地内部400余口钻井资料,通过沉积学、岩石学和测井分析等手段,结合微生物岩、膏盐岩、风暴岩等特殊岩相标志,明确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简称雷四段)的沉积相类型,刻画川西地区雷四段海湾相的展布特征及演化,并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①川西地区雷四段沉积期为“海—湾—坪”沉积模式,自东向西依次为蒸发潮坪相、局限潮坪相和海湾相3个相带,其中海湾相发育海湾边缘、潮下海湾和海湾斜坡亚相;②海湾边缘主要发育微生物礁和颗粒滩微相,潮下海湾发育微生物坪、深水海绵礁和静水泥微相,海湾斜坡则主要为上斜坡的风暴和垮塌沉积;③雷四段1亚段沉积期由于海平面下降,海湾边界位于广元—梓潼—都江堰一带;雷四段2亚段沉积期,海湾边界退至上寺—江油—都江堰一带以西;雷四段3亚段沉积期,发生小规模海侵,海湾边界扩展至盆地中北部的上寺—梓潼—阆中—武胜—盐亭—成都一带;④川西地区雷四段沉积期古海湾呈现出一隆两凹的古构造地貌格局,形成源储平面间互、纵向叠置的配置关系,海湾边缘发育微生物礁和颗粒滩储层,海湾两侧凹陷内发育优质烃源岩,由此构建了旁生侧储与自生自储两种高效的源储配置模式,这些新认识有望开启雷口坡组油气勘探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西地区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 “海—湾—坪”沉积格局 古海湾 油气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江盆地富宁地区石炮组化石及顶部凝灰岩年代学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维科 宛胜 +5 位作者 刘军平 晏海宝 何世军 赵云江 赵江泰 卢晓萍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9-449,共11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笔者在右江盆地富宁地区中三叠统板纳组与下伏下三叠统石炮组界面之下约100 m采获早三叠世双壳类和菊石等化石,在T_(1)/T_(2)界面之间新发现一套厚约5 m凝灰岩层,对其进行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自下而上分别获得(2...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笔者在右江盆地富宁地区中三叠统板纳组与下伏下三叠统石炮组界面之下约100 m采获早三叠世双壳类和菊石等化石,在T_(1)/T_(2)界面之间新发现一套厚约5 m凝灰岩层,对其进行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自下而上分别获得(249.0±1.9)Ma、(247.9±3.4)Ma、(245.5±1.6)Ma同位素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首次获得石炮组顶界年龄为下三叠统奥伦尼克阶。本次新发现的凝灰岩层及化石可作为早—中三叠世等时地层标志进行区域对比,丰富了右江盆地早三叠世火山岩分布范围,认为右江盆地滇东南地区T_(1)/T_(2)的划分标志以该套凝灰岩作为标志较为合理。结合前人资料,这套凝灰岩、生物化石为华南陆块T_(1)/T_(2)界线的划分提供了重要年代学及古生物证据,认为安尼阶/奥伦尼克阶界线年龄应定为245.5 Ma,可能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陆块 右江盆地 早—中三叠统 凝灰岩 古生物 锆石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部磨溪气田中三叠统雷一1气藏储层特征及发育主控因素
12
作者 李祖兵 李顺 +2 位作者 欧家强 易劲 王小蓉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6-1080,共15页
为进一步明确四川盆地中部磨溪气田雷一1气藏的储层空间分布特征,以支撑该气藏下步的稳产挖潜和有利目标区域的优选,本文综合应用该气藏内65口取心井的岩心、11口井648个岩化分析、282块岩心的物性测试、416张铸体薄片、368个电镜扫描... 为进一步明确四川盆地中部磨溪气田雷一1气藏的储层空间分布特征,以支撑该气藏下步的稳产挖潜和有利目标区域的优选,本文综合应用该气藏内65口取心井的岩心、11口井648个岩化分析、282块岩心的物性测试、416张铸体薄片、368个电镜扫描及82块高压压汞等资料,探究磨溪气田雷一1气藏储层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磨溪雷一1段储层发育于白云岩、灰质白云岩、砂屑云岩和云质灰岩中,储层主要分布于上亚段的中部、中亚段的底部和顶部;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多样,但以溶蚀作用形成的各类溶蚀孔隙为主;储层总体表现为中孔低渗的孔隙型储层,具有粗孔细喉、中孔微喉、微孔微喉等类型,但以中孔微喉和微孔微喉为主。储层发育主要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的控制。沉积过程形成的粗结构岩性的物性要好于细结构的岩性,胶结作用使先期形成的孔隙度减少了5%~95%,溶蚀作用使先期形成的孔隙空间增加3%~20%,白云化程度越高其物性较好。构造作用形成的低角度裂缝数量占绝对优势,未充填或部分充填的裂缝较完全被充填的裂缝多。未充填或部分充填的裂缝对储层发育的贡献较大,对储层的储集性能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一1 气藏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中三叠统 磨溪气田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根山洋闭合与后造山伸展——来自科右中旗构造混杂岩带内晚三叠世花岗岩的证据
13
作者 王帅 赵东芳 +4 位作者 李英杰 金松 董培培 张夏炜 孟都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6-362,共17页
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巨日合A2型二长花岗岩位于贺根山缝合带东段,侵位于早石炭世杜尔基构造混杂岩(带)中。笔者等通过对其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特征、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旨在厘定岩体成因和构造背景,为古亚洲洋分支... 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巨日合A2型二长花岗岩位于贺根山缝合带东段,侵位于早石炭世杜尔基构造混杂岩(带)中。笔者等通过对其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特征、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旨在厘定岩体成因和构造背景,为古亚洲洋分支洋盆—贺根山洋闭合时限提供证据。巨日合二长花岗岩主要由细粒二长花岗岩和中粒二长花岗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巨日合二长花岗岩侵位于晚三叠世(203.7±1.6 Ma)。地球化学研究显示,该岩体高硅(SiO_(2)=71.08%~76.62%)、富碱(Na_(2)O+K_(2)O=7.99%~9.28%),贫钙(CaO=0.25%~1.67%)和镁(MgO=0.05%~0.63%);负Eu异常显著(δEu=0.14~0.50),Rb、Th、U、K、Ga元素较富集,而Ba、Sr、P、Ti元素相对亏损,且10000Ga/Al(3.62~4.90)、TFeO/MgO(3.40~14.80)、(Na_(2)O+K_(2)O)/CaO(5.03~31.96)值较高,显示出A2型花岗岩特征,代表其形成于后造山伸展拉张环境。同时结合岩浆起源温压条件研究,认为岩体可能为壳源含斜长石的角闪石质岩石在脱水条件下部分熔融及其后的结晶分异作用成因。结合中亚造山带东段早石炭—晚三叠世蛇绿岩、洋内弧和后造山型岩浆岩的时空演化关系,揭示贺根山洋可能在二叠纪末期闭合,并在三叠纪进入后造山伸展拉张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2型花岗岩 LA-ICP-MS锆石U-PB定年 晚三叠世 后造山伸展 内蒙古科右中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珠街萤石-锑矿区含矿岩系凝灰岩锆石U-Pb年龄与沉积时代
14
作者 张涵 王维 薛传东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80-1410,共31页
兰坪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南缘"三江"造山带与扬子地台西缘结合部的重要含矿沉积盆地之一,其西南部的笔架山萤石-锑矿集区的层控热液成矿特点突出,长期备受关注。前人将其含矿岩系与下伏、上覆地层皆归为上三叠统,但缺乏准确的年... 兰坪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南缘"三江"造山带与扬子地台西缘结合部的重要含矿沉积盆地之一,其西南部的笔架山萤石-锑矿集区的层控热液成矿特点突出,长期备受关注。前人将其含矿岩系与下伏、上覆地层皆归为上三叠统,但缺乏准确的年代学证据,影响了对区域地层格架、构造演化和矿床成因的合理认识。本文对笔架山矿集区北部的珠街萤石-锑矿区含矿岩系开展了系统的野外地质研究,发现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或层间网脉状集中赋存在三合洞组的硅质岩、硅质角砾岩夹晶屑玻屑凝灰岩构成的火山-沉积岩组合(T_(3)s^(3-2))中;上覆麦初箐组(T3m)碎屑岩中夹多层凝灰岩。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T_(3)s^(3-2)赋矿凝灰岩的锆石U-Pb平均年龄为239.4 Ma,T3m凝灰岩夹层的锆石U-Pb平均年龄为252.2~216.1 Ma,且具有相似的继承锆石年龄谱。结合区域资料分析,区内T_(3)s^(3-2)含矿岩系沉积时代应为中三叠世晚期,代表了一套弧火山岩的同期近源沉积;而麦初箐组是晚三叠世弧岩浆岩带隆升剥蚀的充填堆积产物。因而,区内萤石-锑矿床属同火山期的火山热液沉积型矿床,硅质岩与凝灰岩组合是本区及邻区类似矿床重要的找矿突破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灰岩 锆石U-Pb定年 中三叠世 珠街萤石-锑矿区 兰坪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镇巴地区中-晚三叠世界线富锂黏土岩的发现及找矿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伟 祁晓鹏 +3 位作者 张嘉升 徐磊 杨杰 高景民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62,共16页
首次报道了扬子板块北缘镇巴地区中-晚三叠世界线黏土岩锂的超常富集,黏土岩产于关岭组(T_(2)g)/须家河组(T_(3)x)平行不整合界面,为古风化壳沉积物,Li_(2)O品位0.08%~0.11%,最高达0.22%,超过了该类型矿产的边界品位(0.06%),界线黏土岩... 首次报道了扬子板块北缘镇巴地区中-晚三叠世界线黏土岩锂的超常富集,黏土岩产于关岭组(T_(2)g)/须家河组(T_(3)x)平行不整合界面,为古风化壳沉积物,Li_(2)O品位0.08%~0.11%,最高达0.22%,超过了该类型矿产的边界品位(0.06%),界线黏土岩的岩石学特征、矿物组成及岩石成因亟待查明。本文通过XRD分析、TIMA分析以及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查明了界线黏土岩的矿物组成,探讨了黏土岩形成的沉积环境及物质来源,提出了不整合面黏土岩类关键金属矿产的综合找矿方向。研究表明,镇巴地区T_(2)/T_(3)界线黏土岩主要由石英、伊利石、高岭石组成,并含有极少量绿泥石、蒙脱石和铝绿泥石。主量元素(SiO_(2)、Al_(2)O_(3)、^(T)Fe_(2)O_(3)、TiO_(2))特征表明界线黏土岩属于铝土质泥岩,黏土岩CIA值(化学蚀变指数)为85~93,ICV值(成分变异指数)为0.22~0.46,说明其沉积母岩经历了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微量元素(V、Ni、Sr、Ba)显示黏土岩形成于氧化-还原过渡的陆相淡水沉积环境。我国目前在不整合面发现的黏土岩有铁-铝质黏土岩、铝质黏土岩、铝土岩,代表了古风化壳沉积,并产有锂、镓、稀土、铌等关键金属矿产,形成时代主要为石炭纪-二叠纪,具有多元素综合成矿的特点,建议后期加强不整合面黏土岩类的综合找矿工作,助力新一轮找矿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板块北缘 中-晚三叠世界线 富锂黏土岩 找矿意义 镇巴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中地区中三叠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成壤过程的量化指标表征
16
作者 赵红坤 马生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1-32,共2页
土壤是地球关键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岩石风化的结果,是连接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的纽带,其形成、发育和功能将深刻影响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朱永官等,2015)。由岩石到土壤的风化过程中,土壤过程是控制地球关键带中物质、能... 土壤是地球关键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岩石风化的结果,是连接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的纽带,其形成、发育和功能将深刻影响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朱永官等,2015)。由岩石到土壤的风化过程中,土壤过程是控制地球关键带中物质、能量、信息流动与转化的重要节点。受成壤母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元素的活动性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规律。不同学科通过不同量化指标表征成壤过程中元素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中 中三叠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成壤过程 化学风化指数(CIA) 土壤风化淋溶系数(ba) 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南部地区安尼阶底界锆石SHRIMP年龄结果 被引量:27
17
作者 郑连弟 姚建新 +3 位作者 仝亚博 宋彪 王立亭 杨振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12-1117,共6页
中国西南地区中下三叠统广泛发育多层凝灰岩,贵州望谟甘河桥剖面安尼阶底界,即中/下三叠统界线位于火山凝灰岩之下0.5m处为国际上奥伦尼克阶/安尼阶(Olenekian-Anisian)界线层型牙形石划分标志Chiosella timorensis首现的位置。从火山... 中国西南地区中下三叠统广泛发育多层凝灰岩,贵州望谟甘河桥剖面安尼阶底界,即中/下三叠统界线位于火山凝灰岩之下0.5m处为国际上奥伦尼克阶/安尼阶(Olenekian-Anisian)界线层型牙形石划分标志Chiosella timorensis首现的位置。从火山凝灰岩分离出20颗岩浆成因锆石的SHRIMP年龄测定,获得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47.6±1.7Ma(95% conf.)或±1.4(2σ)Ma,此结果与贵州关刀剖面Olenekian-Anisian界线附近凝灰岩用TIMS方法得出的247.2±0.1 Ma年龄有很好的一致性。望谟甘河桥剖面中下三叠统界线凝灰岩在华南地区大面积分布,本文的结果为区域地层对比和划分提供了新的年龄数据,同时为研究三叠纪初期生物复苏时限提供了新的年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望谟 SHRIMP U-PB定年 中下三叠统 安尼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罗平中三叠世安尼期生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51
18
作者 张启跃 周长勇 +5 位作者 吕涛 谢韬 楼雄英 刘伟 孙媛媛 江新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23-526,I0004,共5页
本文介绍了云南罗平地区新发现的罗平生物群的产出层位、生物面貌、保存特征、古地理位置及其研究意义。该生物群产于关岭组二段薄层泥晶灰岩中,地层对比和化石鉴定表明其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以鱼类为主,伴生有爬行类、两栖类(?)、棘... 本文介绍了云南罗平地区新发现的罗平生物群的产出层位、生物面貌、保存特征、古地理位置及其研究意义。该生物群产于关岭组二段薄层泥晶灰岩中,地层对比和化石鉴定表明其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以鱼类为主,伴生有爬行类、两栖类(?)、棘皮动物、节肢动物(甲壳类、昆虫等)、双壳类、腹足类以及植物化石;化石保存完好,分布广泛,埋藏方式独特。罗平生物群无论在丰度、分异度及化石保存上都极为罕见和独特,对研究埋藏学、古生态学、古地理以及三叠纪海洋生物尤其是海生爬行类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平生物群 鱼类 爬行类 安尼期 中三叠世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盘江盆地中三叠统复理石中的同沉积挤压构造——一类新的沉积构造的归类、命名和构造意义探讨 被引量:58
19
作者 吕洪波 章雨旭 +5 位作者 夏邦栋 方中 周伟明 彭阳 吴智平 李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49-456,T001,T002,共10页
南盘江盆地在中三叠世时接受了厚达5000m的复理石沉积,而该复理石中保存有丰富的原生沉积构造。笔者等在这些沉积构造中识别并命名了一类新的构造——同沉积挤压构造,并用简单的实验定性地模拟了该类构造的形成机理。这些同沉积挤压构... 南盘江盆地在中三叠世时接受了厚达5000m的复理石沉积,而该复理石中保存有丰富的原生沉积构造。笔者等在这些沉积构造中识别并命名了一类新的构造——同沉积挤压构造,并用简单的实验定性地模拟了该类构造的形成机理。这些同沉积挤压构造包括:挤压皱纹、挤压岩枕、挤压裂隙和挤压皱脊,发育于复理石砂岩层的底面或泥岩层的顶面,是相关砂层或泥层沉积后到成岩前复理石盆地遭受挤压收缩的动态记录。根据这些同沉积挤压构造的方向初步判断,南盘江盆地在中三叠世接受复理石沉积的同时受到了SSW—NNE方向的挤压作用,盆地处于挤压收缩阶段。这些构造为复理石盆地的动态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盘江盆地 中三叠统 复理石 同沉积挤压构造 沉积构造 挤压皱纹 挤压岩枕 挤压裂隙 挤压皱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个旧卡房中三叠世安尼期变火山岩相序恢复及成矿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海 方维萱 +3 位作者 张贵山 甘凤伟 魏宁 郭玉乾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22-1330,共9页
中三叠世安尼期个旧组卡房段变火山岩恢复为一套碱性基性-超基性岩组合,火山岩-沉积岩岩相组合包括爆发相、喷溢相、火山沉积相、潮坪相、后期盆地流体叠加相、矽卡岩相。垂向相序表现为爆发相→喷溢相→火山沉积相→潮坪相,属于弧后裂... 中三叠世安尼期个旧组卡房段变火山岩恢复为一套碱性基性-超基性岩组合,火山岩-沉积岩岩相组合包括爆发相、喷溢相、火山沉积相、潮坪相、后期盆地流体叠加相、矽卡岩相。垂向相序表现为爆发相→喷溢相→火山沉积相→潮坪相,属于弧后裂谷盆地背景下形成的岩相组合与相序结构。在研究区卡房段可划分为3个期次,进而组成一个旋回,垂直相序特征表明火山活动的多期次性、火山活动由强到弱的变化规律。后期盆地流体叠加相、矽卡岩相作为主要含矿岩相,可以作为今后的找矿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三叠世安尼期 火山岩相 碱性基性-超基性岩 云南个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