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鄂尔多斯地区四合木与红砂灌丛的阻沙能力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闫宇 郭强 +5 位作者 党晓宏 蒙仲举 高永 翟波 王紫薇 刘子剑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7-145,154,共10页
[目的]对比分析西鄂尔多斯地区四合木与红砂灌丛的阻沙能力,为原生草原与荒漠过渡带植物的多样性保护和珍稀濒危物种保育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方法]以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红砂(Reaumuria soo... [目的]对比分析西鄂尔多斯地区四合木与红砂灌丛的阻沙能力,为原生草原与荒漠过渡带植物的多样性保护和珍稀濒危物种保育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方法]以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灌丛沙堆为研究对象,运用典型样方法对四合木和红砂灌丛沙堆形态与生长状况进行系统测定,探讨沙堆形态发育及阻沙能力与四合木和红砂灌丛形态的关系。[结果]①四合木和红砂灌丛沙堆均呈半椭球型发育,四合木灌丛沙堆形态参数显著大于红砂灌丛沙堆(p<0.05);②四合木、红砂灌丛与沙堆形态参数间(灌丛高度除外)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四合木灌丛沙堆长轴、短轴、半径与高度之间均呈二次函数关系,表明四合木灌丛可能进入衰退阶段,而红砂灌丛沙堆长轴、短轴、半径与高度之间均呈线性关系,表明红砂灌丛沙堆仍在发育;③当冠幅面积(S_(p))≤1.44 m^(2)时,红砂灌丛沙堆的体积大于四合木灌丛沙堆,当S_(p)>1.44 m^(2)时,四合木灌丛沙堆的体积一直大于红砂灌丛沙堆。四合木和红砂灌丛单位冠幅面积所拦截的沙物质体积分别为0.13和0.06 m^(3)。[结论]可以初步判断四合木的阻沙能力大于红砂。整体来看,四合木对风沙环境的适应性较红砂强,随着冠幅面积的增长四合木灌丛拦截沙物质的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濒危植物 四合木 红砂 灌丛沙堆 西鄂尔多斯国家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2000—2020年间碳储量时空演变及成因分析
2
作者 龙文芹 职露 +3 位作者 郭娅迪 邹滨 曾立志 高浩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5-192,共8页
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是全球及区域碳循环研究的关键环节,西洞庭湖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长时序碳储量的评估将为区域生态系统监测和管理提供科学数据支撑。该文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模型估算西洞庭湖近20 a的碳储量... 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是全球及区域碳循环研究的关键环节,西洞庭湖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长时序碳储量的评估将为区域生态系统监测和管理提供科学数据支撑。该文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模型估算西洞庭湖近20 a的碳储量,以此探讨西洞庭湖碳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识别碳储量重点变化区域。研究结果表明,西洞庭湖近20 a碳储量呈波动上升趋势,波动范围为113.5×10^(4)~125.7×10^(4)t;碳储量相对变化率仅2003年达到3.2%,其余时期均小于2%;20 a内西洞庭湖核心区每年碳储量均居子区域首位,其次为试验区;西洞庭湖大部分区域碳储量保持不变或变化较小,但仍有部分区域存在较为明显的变化;重点变化区域呈聚集、线型及零散等多样化空间分布特征,其土地利用类型具有相应的变化强度;西洞庭湖试验区碳储量变化受人为干扰影响较大,核心区碳储量主要与降水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科学推进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双碳”目标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洞庭湖 碳储量 inVEST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及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1
3
作者 彭波涌 《湖南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76-82,共7页
为进一步了解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及物种多样性,2013—2020年,采取分区直数法对保护区鸟类资源进行监测,分析了群落的基本特征和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丰富,共记录到226种鸟类,... 为进一步了解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及物种多样性,2013—2020年,采取分区直数法对保护区鸟类资源进行监测,分析了群落的基本特征和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丰富,共记录到226种鸟类,其中雀形目鸟类物种数量最多;鸟类的种类及个体数量逐渐增加。保护区鸟类组成以水鸟为主。该保护区作为重要的冬候鸟迁徙通道,不同季节鸟类多样性变化显著。夏季鸟类种类和数量少,多样性高;冬季鸟类种类和数量多,多样性低。不同季节不同生境中鸟类多样性也存在明显变化。夏季,不同生境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排序为树林>芦苇丛>泥滩>湖泊;冬季则为树林>泥滩>芦苇丛>湖泊。研究区域内捕鱼、放牧等干扰鸟类栖息和觅食的情况较为严重,建议进一步加强鸟类保护工作。本研究对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的监测、保护管理和栖息地修复等工作提供了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群落 物种多样性 季节 生境 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果鸟类对红楠种子的传播作用 被引量:9
4
作者 潘扬 徐丹 +3 位作者 鲁长虎 熊天石 罗芳 傅文源 《生态科学》 CSCD 2017年第2期63-67,共5页
肉质果植物通常依赖食果鸟类等取食果实后经消化道过程传播种子,以完成种群的更新。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是亚热带森林的代表性种类,其果实具有依赖鸟类等动物取食后传播的特点。2012年、2013年在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了鸟... 肉质果植物通常依赖食果鸟类等取食果实后经消化道过程传播种子,以完成种群的更新。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是亚热带森林的代表性种类,其果实具有依赖鸟类等动物取食后传播的特点。2012年、2013年在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了鸟类对红楠果实的取食及种子的传播作用。结果如下:取食红楠种实的鸟类共计18种,其中整吞果实的鸟类12种,啄取果肉的鸟类5种,啄食种子的鸟类1种。整吞果实鸟类中4种鹎科和2种鸦科鸟类访问频次和取食量较大,是主要的种子传播者。鸟类主要以呕吐方式传播种子。取食后初停栖点与母树距离及地面种子散布地点的分析结果表明,鸟类可以远距离扩散种子。地面种实可被啮齿动物或蚁类再次捕食或搬运。研究表明,红楠可以借助鸟类实现种子传播和种群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果鸟类 红楠 种子传播 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西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基于当地社区居民的意愿调查 被引量:18
5
作者 陈传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7-132,共6页
利用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利益相关者分析法、机会成本法和意愿调查法等,分析闽西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社区居民的影响,从生态补偿主体、客体、标准、资金来源和方式等方面探讨闽西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 利用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利益相关者分析法、机会成本法和意愿调查法等,分析闽西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社区居民的影响,从生态补偿主体、客体、标准、资金来源和方式等方面探讨闽西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结果表明:大部分社区居民对闽西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持赞同态度;保护区的建立使大多数社区居民收入减少,而社区居民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社区居民面临着缺少资金、补偿制度缺失和缺乏生产技术等问题;根据利益相关者分析和意愿调查,确定闽西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主体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各级政府、受益企业和旅游部门,生态补偿客体为社区居民;依据发展权限制的损失和社区居民的受偿意愿,制定生态补偿的标准为每户每年3800~5000元;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提出生态补偿资金来源主要为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和中央财政专项基金;提出了生态补偿方式为以资金补偿为主,实物与政策补偿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机制 闽西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意愿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福建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方玉霖 刘晨舒 刘剑秋 《福建林业科技》 2023年第2期123-127,共5页
在系统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及实地调查基础上,根据2021年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对福建省自然保护区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进行核实、编目。结果表明:在福建分布的13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有116种在自然... 在系统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及实地调查基础上,根据2021年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对福建省自然保护区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进行核实、编目。结果表明:在福建分布的13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有116种在自然保护区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占福建省分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总数的88.6%;并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福建省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植物 保护成效 国家重点保护 福建省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区建立是否必然导致农户收入低——基于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外社区农户收入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雅馨 刘霞 +1 位作者 张博 谢屹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5-178,共14页
【目的】探究自然保护区内外社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其成因,检验自然保护区建立是否必然导致农户收入低,为完善自然保护区社区政策、促进自然保护区和社区协调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方法】采用系统抽样方法,从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 【目的】探究自然保护区内外社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其成因,检验自然保护区建立是否必然导致农户收入低,为完善自然保护区社区政策、促进自然保护区和社区协调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方法】采用系统抽样方法,从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外社区选取30个自然村(区内12个、区外18个)174户农户作为研究对象,于2011、2014和2015年开展3次问卷访谈和跟踪调查,运用描述统计分析方法呈现区内外社区农户收入水平、收入结构和收入动态变化。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构建自然保护区内外社区农户收入差异成因的理论分析模型,并利用工具变量(2SLS)模型进行解析。【结果】在3个时间节点,自然保护区内社区农户收入均明显高于区外,自然保护区建立没有导致农户收入低,其受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共同影响,尤其是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发挥主要作用。【结论】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自然保护区建立不会必然导致农户收入低,反而有利于农户收入增长,促进自然保护区和社区关系融恰。为提高农户收入并促进自然保护区和社区协调发展,应在已有社区政策基础上,扩大政策影响面,增强农户风险应对能力,巩固和提升已取得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农户收入 社区政策 2SL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类多样性时空分布 被引量:4
8
作者 汪艳梅 陈巧尔 +3 位作者 林友福 钟俊杰 黄琰彬 丁国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6-84,共9页
两栖类被认为是全球受威胁程度较高的类群,两栖类多样性观测可为其保护提供基础资料。为了解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类多样性的时空分布,于2018年4、6和8月选取溪流、水田和人工水渠3种生境类型,设置12条样线开展观测,记录样线... 两栖类被认为是全球受威胁程度较高的类群,两栖类多样性观测可为其保护提供基础资料。为了解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类多样性的时空分布,于2018年4、6和8月选取溪流、水田和人工水渠3种生境类型,设置12条样线开展观测,记录样线内两栖类种类、数量及环境数据,计算物种丰富度、相对多度、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Margalef指数、F指数、G指数和G-F指数9个多样性指数来比较不同生境和不同季节两栖类多样性的差异。结果显示:(1)共记录到两栖类2124只,隶属1目7科17属22种;(2)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小弧斑姬蛙(Microhyla heymonsi)、弹琴蛙(Nidirana adenopleura)和黄岗臭蛙(Odorrana huanggangensis)为优势种,且在3个月份中均记录到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气温、水温和湿度与两栖类物种丰富度、相对多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4)6月物种丰富度、相对多度、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F指数和G指数均明显高于4月;8月仅物种丰富度、相对多度和G指数高于4月;(5)G-F指数不受生境类型和观测时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类 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物种多样性 生境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菊科一新种——香紫菀 被引量:3
9
作者 柳明珠 苏享修 +3 位作者 涂雄德 马良 宋美秀 陈世品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143-2151,共9页
该文描述了在中国福建北部山区茫荡山发现的菊科(Compositae)紫菀属(Aster L.)一新种——香紫菀(A.artemisiaodorum X.X.Su,S.P.Chen&L.Ma sp.nov.)。基于2个核基因(ITS、ETS)和1个叶绿体基因(trn L-F)片段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香... 该文描述了在中国福建北部山区茫荡山发现的菊科(Compositae)紫菀属(Aster L.)一新种——香紫菀(A.artemisiaodorum X.X.Su,S.P.Chen&L.Ma sp.nov.)。基于2个核基因(ITS、ETS)和1个叶绿体基因(trn L-F)片段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香紫菀具有独立性,与白舌紫菀[A.baccharoides(Benth.)Steetz]互为姐妹类群,但该种形态与白舌紫菀相差较大,其全部叶两面无毛、总苞筒状、头状花序1.0~1.8 cm、舌状花5~8朵以及全株具芳香气味等特征。形态特征分析与系统发育分析均支持该新种成立。模式标本现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标本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舌紫菀 新分类群 分类学 福建植物区系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西段珍稀物种红豆杉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和生境评价 被引量:2
10
作者 裴洁 巨天珍 +3 位作者 刘文桢 牟瑞强 张国强 马建伟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6期92-96,113,共6页
对秦岭西段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珍稀物种红豆杉林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红豆杉林乔木层丰富度指数均值为7.25,多样性指数均值为0.58,均匀度均值为0.29。多样性指数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红豆杉乔木... 对秦岭西段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珍稀物种红豆杉林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红豆杉林乔木层丰富度指数均值为7.25,多样性指数均值为0.58,均匀度均值为0.29。多样性指数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红豆杉乔木层物种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均随海拔的升高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而优势度则随着海拔的升高呈J形增加趋势。乔木层物种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与林龄的关系表现出与海拔类似的情形;木层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与土壤肥力指标呈正相关,与总氮、有效氮以及有机质的关系最为密切;优势度则与土壤肥力指标呈负相关;阈值评价显示,红豆杉林生境处于清洁等级,整体的生存环境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红豆杉群落 多样性阈值评价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评价 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秦岭西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周清炜 《林业调查规划》 2004年第4期27-29,共3页
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之一,区内物种丰富,有种子植物154科672属1521种及亚种,区系成份丰富,含单种属和少种属多,区系起源古老,成份过渡性明显。根据区系的地理成份分析,泛热带和热带分布... 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之一,区内物种丰富,有种子植物154科672属1521种及亚种,区系成份丰富,含单种属和少种属多,区系起源古老,成份过渡性明显。根据区系的地理成份分析,泛热带和热带分布的热性成份种的比例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种子植物 植物区系 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新纪录种—大天鹅 被引量:1
12
作者 彭波涌 阳俭 +3 位作者 曾伟坤 何木盈 潘丹 张志强 《湖南林业科技》 2017年第4期72-73,82,共3页
2016年12月9日与2017年3月7日,作者分别2次在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半边湖湖面观测到2只大天鹅个体。经查阅历史文献,确认大天鹅为西洞庭湖鸟类新纪录种,同时也是近10年来湖南洞庭湖区首次在野外观测到大天鹅的越冬个体。
关键词 大天鹅 新纪录种 冬候鸟 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段天然杉阔混交林物种组成 被引量:2
13
作者 廖建华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1-144,共4页
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海拔段杉阔混交林中,杉木(Cunninghamia laceolata)、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木荷(Schima superba)、上杭锥(Castanopsis lamontiivar.shanghangensis)、厚叶厚皮香(Ternstroemia kwangtungensis... 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海拔段杉阔混交林中,杉木(Cunninghamia laceolata)、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木荷(Schima superba)、上杭锥(Castanopsis lamontiivar.shanghangensis)、厚叶厚皮香(Ternstroemia kwangtungensis)和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是主要建群种。在不同海拔段的群落中各建群种的优势变化明显。随海拔升高,乔木层中杉木、毛竹、木荷的优势下降明显,厚叶厚皮香、黄山松和上杭锥则随海拔升高其重要值增大。在下木层中,这些树种的优势明显下降,仅厚叶厚皮香在950-1250m的海拔段其重要值的排序进入前10位。在地被层中,部分树种幼苗的重要值有所提高,表明这些建群种有一定的更新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天然杉阔混交林 优势 海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兆凤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28-231,共4页
分析了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管理局、管理站和村级生态公益林管护办公室三级管护机制,并层层落实责任主体、责任人的管护责任;提出深化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的思路及今后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分析了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管理局、管理站和村级生态公益林管护办公室三级管护机制,并层层落实责任主体、责任人的管护责任;提出深化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的思路及今后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 生态公益林 管护机制 机制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新资料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锦平 《福建林业科技》 2018年第4期56-61,66,共7页
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路线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梅花山保护区不同植被型、海拔梯度、生境的种子植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与建区初期的综合科考相比,新增种子植物142种(含变种和亚种,其中裸子植物3种,双子叶植物109... 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路线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梅花山保护区不同植被型、海拔梯度、生境的种子植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与建区初期的综合科考相比,新增种子植物142种(含变种和亚种,其中裸子植物3种,双子叶植物109种,单子叶植物30种)。研究结果对保护管理机构实施保护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省内外开展该区域植物研究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性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植物 新资料 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调查 被引量:1
16
作者 游剑滢 《福建林业》 2022年第6期29-32,共4页
为了解福建省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分布情况,采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对福建省4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的物种丰富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闽江源国家级保护区与戴云山国家级保护区、峨嵋峰... 为了解福建省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分布情况,采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对福建省4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的物种丰富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闽江源国家级保护区与戴云山国家级保护区、峨嵋峰国家级保护区相似性最高;福建省自然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189种,4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分布有147种,占比78%,有效保护了全省近80%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区分布有哺乳纲、昆虫纲、鸟纲、爬行纲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保护了福建省自然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种数各纲的83%、89%、77%、57%;存在物种生存空间日益不足,物种与其他保护区间交流、迁移少等问题。同时提出物种保护措施。研究结果可为科学区划、管理自然保护区,合理开展就地、迁地保护,有效保护遗传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国家重点保护 陆生野生动物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