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市主体功能区战略的10年政策绩效及其异质化驱动效应
1
作者 李帆 汪洋 +4 位作者 刘几淘 张洪睿 黄林 赵俊杰 张珂宁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454-2467,共14页
以功能驱动性为标志,探索构建功能变异表征指标体系,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及空间功能变异指数法,检验近10 a重庆市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政策绩效及其空间差异。研究发现:①对于异类功能区,经过PSM-DID检验,战略实施对3类功能... 以功能驱动性为标志,探索构建功能变异表征指标体系,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及空间功能变异指数法,检验近10 a重庆市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政策绩效及其空间差异。研究发现:①对于异类功能区,经过PSM-DID检验,战略实施对3类功能区的功能提升均有一定程度的驱动效果,城市化地区政策绩效最为显著。该类地区的产业和人口聚集功能显著增强,贡献了近10 a该类区域指数增量的24.52%。对农产品主产区功能的正向驱动也达到显著水平,但幅度相对较弱,贡献率为10.17%。对生态功能区的驱动效果不显著,贡献率小于10%;②对于同类功能区,政策单元(区县)的功能变异程度呈现出规律性特征。城镇化功能变异指数(UFVI)值在空间上整体呈现出由主城向四周圈层递减的趋势,城镇化功能明显增加(功能趋势性指数值FTI>0,波动性指数值FSI=1,UFVI>3.29)的县(区)约占26%。农业化功能变异指数(AFVI)值在空间上整体呈现出距中心城区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趋势,农业化功能明显增加(FTI>0,FSI=1,AFVI>4.30)的县(区)占40%。生态化功能变异指数(EFVI)值在空间上整体呈现出距中心城区距离增加而增强的趋势,生态化功能明显增加(FTI>0,FSI=1,EFVI>5.49)的县(区)占20%;③异质化驱动效应表现为3种异类功能区的非协同驱动效应、同类功能单元的距离敏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战略 政策绩效评估 异质化驱动效应 空间功能变异指数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五”期间中国区域低碳经济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朱松丽 汪航 +2 位作者 王文涛 周湘 刘燕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5-142,共8页
有别于单纯的"区域竞争"模式,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逐渐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区域开发应满足前者的基本要求。本文根据各省基于县级单元的主体功能区划,以2010年为基年,通过建立人口、经济、产业结构和温室气体... 有别于单纯的"区域竞争"模式,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逐渐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区域开发应满足前者的基本要求。本文根据各省基于县级单元的主体功能区划,以2010年为基年,通过建立人口、经济、产业结构和温室气体排放等多层次指标体系,评价"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低碳经济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协调发展的进展程度。研究发现,城市化地区(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以占不到1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2以上的人口和3/4的经济产出;农产品主产区的面积占比超过1/4,人口比例接近1/3;重点生态功能区面积比例接近56%,人口比例低于10%。2010—2014年,从全国范围看,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态势与其功能定位基本吻合,表现为优化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人口和经济集聚度均有微降,而重点开发区有所上升;各区产业结构均有所优化,但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幅度小于城市化地区。具体到各省,研究发现本文所研究的"协调性"进展与传统意义上的东、中、西区域划分和发展水平并无直接关系,例如同为东部地区的京津冀三地,协调性进展有显著差异,也显示出三地协同发展的难度。相反,一些惯常认为发展较为落后的省区,例如河北、青海、山西等地,在经济发展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协调性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成效走在前列。部分地区低碳发展与其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呈现出相对不协调的态势,主要表现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保护区都出现了经济集聚度上升、产业结构劣化、CO_2排放大幅度上升、排放强度甚至也上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低碳经济 主体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