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奉城--浙江湖州长周期MT剖面揭示的深部电性结构 被引量:11
1
作者 于鹏 吴健生 +3 位作者 王家林 张新兵 章振铨 姚保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03-510,共8页
利用GMS-06电磁观测系统对上海奉城—浙江湖州剖面进行了大地电磁数据采集,获得了超过4000s的高质量长周期观测数据,为沪浙地区深部电性结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反演处理,综合倾子解释结果和重磁资料以及最新的地震解释结果,在电性... 利用GMS-06电磁观测系统对上海奉城—浙江湖州剖面进行了大地电磁数据采集,获得了超过4000s的高质量长周期观测数据,为沪浙地区深部电性结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反演处理,综合倾子解释结果和重磁资料以及最新的地震解释结果,在电性和断裂结构上获得了新的认识,对湖州—苏州、乌镇—马金、枫泾—川沙以及太仓—奉贤这几条深大断裂带的展布以及对区域构造格架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新的评价,其中枫泾—川沙断裂是上海断隆和湖州—南通台拱之间推覆构造过渡带的控制断裂,太仓—奉贤断裂带的主体位置推断在亭林附近.同时,对高阻基底以上电性层进行了解释,揭示了岩石圈底界面的结构和构造形态,推断湖州—苏州断裂西侧存在壳内高导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深部电性结构 深部断裂 壳内高导层 倾子 岩石圈 沪浙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与南北地震构造带交汇区深部电性结构特征 被引量:43
2
作者 詹艳 赵国泽 +4 位作者 王立凤 王继军 陈小斌 赵凌强 肖骑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594-2607,共14页
西秦岭造山带与南北地震构造带接触区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南北向和东西向构造转化的接合部位之一.本文介绍了分别位于该区106°E东、西两侧的LMS—L3和DBS—L1两条大地电磁剖面的探测结果,两条剖面分别跨过了龙门山构造带东北段的青... 西秦岭造山带与南北地震构造带接触区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南北向和东西向构造转化的接合部位之一.本文介绍了分别位于该区106°E东、西两侧的LMS—L3和DBS—L1两条大地电磁剖面的探测结果,两条剖面分别跨过了龙门山构造带东北段的青川段和宁强段.采用大地电磁相位张量分解技术对两条剖面上各测点的电性走向、二维偏离度等进行了计算和分析,采用NLCG二维反演方法对TE+TM模式的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数据进行了二维联合反演.反演得到二维电性结构,在经度106°西侧LM-L3剖面的深部电性结构自北向南揭示出,西秦岭北缘、成县盆地北缘、康县(即勉略构造带)和平武-青川断裂带都表现为明显的电性梯度带,深部延伸可达几十公里;西秦岭造山带、碧口地块与龙门山构造带东北段3个构造单元整体表现为高电阻体、呈现往南叠合且角度逐渐变陡的趋势.在106°E西侧西秦岭造山带区域的深部存在壳内低阻层,而东侧区域表现为高电阻体,深部电性结构在106°E东、西两侧的差异与该区深部速度结构特征一致,东、西两侧深部结构差异可能是该区中强地震分布差异的深层原因.LMS-L3和DBS-L1两条剖面南段的深部电性结构图像揭示出龙门山构造带东北部的青川段和宁强段内的平武-青川断裂带具有明显不同的深部结构特征,平武青川断裂带在青川段为明显的电性梯度带,在宁强段不再表现为电性梯度带,而是完整的高电阻块体.汶川强余震向东北发展止于青川青木川附近,与平武青川断裂带延伸深度和向北东方向的延伸长度密切相关,同时高电阻块体的宁强段对汶川强余震东北发展起到了阻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造山带 龙门山构造带东北段 大地电磁 深部电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MS-06等大地电磁仪采集数据的对比分析与实测资料的处理解释 被引量:7
3
作者 于鹏 吴健生 +1 位作者 王家林 张新兵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4-557,共4页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深部电性结构 GMS-06大地电磁系统 V5-2000大地电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 关中地区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何发岐 黎小伟 +4 位作者 谢兴兵 严良俊 金东民 胡华 张晓男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57-566,共10页
豫西关中地区地处秦岭造山带、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接合部,盆山耦合、构造演化与壳幔结构关系极其复杂。在该区开展的深大地学断面综合解释及其成油、成藏关系研究中,深地震反射剖面法首先获取了高质量的地壳乃至上地幔的反射特征,... 豫西关中地区地处秦岭造山带、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接合部,盆山耦合、构造演化与壳幔结构关系极其复杂。在该区开展的深大地学断面综合解释及其成油、成藏关系研究中,深地震反射剖面法首先获取了高质量的地壳乃至上地幔的反射特征,解释出莫霍面内部滑脱面结构,对岩石圈内部结构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油气盆地结构及其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为扩大研究成果,佐证地震资料认识,以沿地震大剖面测量的宽频大地电磁勘探测线资料为依据,开展了深部电性构造特征研究。经过对横跨渭河盆地、三门峡盆地和洛阳盆地的东西向大剖面宽频带大地电磁资料的处理与反演,获得了深大断面的二维电阻率深度剖面,并结合地电模型、地质与地震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表层电性特征与盆山结构对应良好,基底与盆山界限清晰;渭河盆地与三门峡盆地虽然都是在古、中生界基底上发育的新生代断陷盆地,但二者并非整体,而洛阳盆地与二者差异明显且盆山间存在清晰的断裂分界;研究区地壳电性结构纵向上可分为4层,由浅至深分别为低阻盖层、中低阻上地壳、中高阻下地壳以及高阻上地幔。研究区上、下地壳分界线(康氏面)清晰,地壳与上地幔之间的莫霍面基本连续。该区深层地电结构模型结果为新生代沉积盆地的识别和性质界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对油气和矿藏的生成关系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电阻率 深部构造 约束反演 电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