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4篇文章
< 1 2 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倒置A^(2)/O耦联MBR组合工艺处理农村低C/N废水的研究
1
作者 韩卫萍 盖磊 《水处理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19,共6页
针对农村低C/N污水污染物和营养盐去除率差的问题,以倒置A^(2)/O耦联膜生物反应器(MBR)组合工艺为探究对象,通过控制进水污染物浓度,在中温条件下考察了有机负荷(OLR)对倒置A^(2)/O耦联MBR组合工艺处理农村低C/N污水的影响。结果表明,OL... 针对农村低C/N污水污染物和营养盐去除率差的问题,以倒置A^(2)/O耦联膜生物反应器(MBR)组合工艺为探究对象,通过控制进水污染物浓度,在中温条件下考察了有机负荷(OLR)对倒置A^(2)/O耦联MBR组合工艺处理农村低C/N污水的影响。结果表明,OLR由150 mg/L提高至450 mg/L时,总氮(TN)和溶解性磷酸盐(SOP)去除率分别由67.6%和86.6%提高至72.4%和94.3%,进一步提高OLR降低了组合工艺对污染物和营养盐的去除。此外,OLR能影响新工艺内污泥特征,提高OLR促进了胞外聚合物(EPS)分泌,尤其在OLR为600 mg/L组别内,EPS含量提高至139.6 mg/g。进水OLR对缺氧池内EPS的影响要大于其对厌氧池内EPS的影响。OLR能影响新工艺内污染物和营养盐去除相关关键酶的活性,当OLR为450 mg/L时,污染物和营养盐去除相关关键活性酶最强。研究结果为农村低C/N污水的高效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低C/n污水 倒置A^(2)/o MBR 胞外聚合物 关键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化开沟施肥条件下果园土壤N 2O排放研究现状与展望
2
作者 曾锦 袁全春 +3 位作者 韩金龙 李澧 徐锐 吕晓兰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1-226,268,共7页
区域尺度上果园土壤是重要的氧化亚氮(N 2O)来源。相比于农田生态系统,机械化开沟施肥条件下果园土壤N 2O排放特征、驱动因素及产生途径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对现阶段果园开沟施肥技术与装备进行归纳总结,进而从果园土壤N 2O排放特征、... 区域尺度上果园土壤是重要的氧化亚氮(N 2O)来源。相比于农田生态系统,机械化开沟施肥条件下果园土壤N 2O排放特征、驱动因素及产生途径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对现阶段果园开沟施肥技术与装备进行归纳总结,进而从果园土壤N 2O排放特征、果园土壤N 2O排放的关键驱动因素、果园土壤N 2O排放的作用机制3个方面探讨机械化开沟施肥对果园土壤N 2O排放的影响。分析我国果园开沟施肥机械的发展瓶颈以及机械化开沟施肥在果园土壤N 2O排放研究中面临的问题,认为机械化开沟施肥的研究大多相对独立地停留在机械设计、工作效率和施肥效果等方面,缺乏对机械化开沟施肥条件下果园土壤N 2O排放变化的系统性研究,尤其在该施肥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对土壤N 2O排放的驱动机制亦尚不明确。提出针对机械化开沟施肥与果园土壤N 2O排放协同研究的建议,重点从研发智能高效的果园开沟施肥机械、建立果园土壤N 2O排放的长期监测体系、探究机械化开沟施肥调控果园土壤N 2O排放的作用机制等方面深入协同,为我国开展果园土壤N 2O排放量估算和减排增汇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 土壤 开沟施肥技术 开沟施肥装备 n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附在Cu_(2)O(111)表面的Pd_(n)(n=2~8)团簇稳定性的DFT研究
3
作者 范祥瑞 李志斌 +2 位作者 赵子萱 刘汉阳 王红涛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04-108,共5页
采用周期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Pd_(n)团簇在Cu_(2)O(111)表面和Cu_(2)O(111)Cu缺陷表面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相比于在Cu_(2)O表面,Pd_(n)团簇更容易吸附在Cu_(2)O(111)Cu缺陷表面。应用Bader电荷研究了Pd_(n)在Cu_(2)O表面的结构稳定... 采用周期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Pd_(n)团簇在Cu_(2)O(111)表面和Cu_(2)O(111)Cu缺陷表面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相比于在Cu_(2)O表面,Pd_(n)团簇更容易吸附在Cu_(2)O(111)Cu缺陷表面。应用Bader电荷研究了Pd_(n)在Cu_(2)O表面的结构稳定性,揭示了当Pd_(n)团簇吸附在Cu_(2)O表面时,Pd_(n)团簇会向Cu_(2)O表面转移电子,这增强了Cu_(2)O的抗氧化性。Pd_(2)在Cu_(2)O表面时倾向于解离吸附,这是由于Pd与Cu_(2)O表面的相互作用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_(2)o(111)表面 Cu缺陷 Pd_(n)团簇 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对饲用燕麦产量和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4
作者 于童洲 周立业 +2 位作者 徐振朋 温校一 安海波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111,共8页
为探究不同施氮水平对科尔沁区饲用燕麦人工草地产量及土壤N_(2)O排放特征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施氮量分别为0、100、200、300 kg·hm^(-2)4种水平,通过静态箱气体采集法收集土壤排放的气体,分析土壤N_(2)O排放通量及... 为探究不同施氮水平对科尔沁区饲用燕麦人工草地产量及土壤N_(2)O排放特征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施氮量分别为0、100、200、300 kg·hm^(-2)4种水平,通过静态箱气体采集法收集土壤排放的气体,分析土壤N_(2)O排放通量及累积量,并测定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燕麦产量和水热因子。结果表明:燕麦地是N_(2)O的主要排放源,N_(2)O的累积排放量随施氮量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不同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土壤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铵态氮、硝态氮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表层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无明显相关性;施氮量为300 kg·hm^(-2)时燕麦产量最高,为4397.05 kg·hm^(-2),N_(2)O排放系数(0.20%)和单产N_(2)O排放量(121.75mg·kg^(-1))最低。因此综合产量与温室气体排放,本试验种植饲用燕麦推荐300 kg·hm^(-2)施氮量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施氮量 n2o排放 产量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FED荧光粉MSi_2N_2O_2:Eu^(2+)(M=Sr,Ba)的发光性能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灵利 倪海勇 张秋红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61-564,共4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绿色FED(Field Emission Display)荧光粉MSi2N2O2:Eu2+(M=Sr,Ba),研究了该荧光粉在不同电压和电流密度下的发光特性。在电子束激发下,SrSi2N2O2:Eu2+的发射主峰位于541 nm,属于黄绿光发射;BaSi2N2O2:Eu2...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绿色FED(Field Emission Display)荧光粉MSi2N2O2:Eu2+(M=Sr,Ba),研究了该荧光粉在不同电压和电流密度下的发光特性。在电子束激发下,SrSi2N2O2:Eu2+的发射主峰位于541 nm,属于黄绿光发射;BaSi2N2O2:Eu2+的发射主峰位于492 nm,属于蓝绿光发射。BaSi2N2O2:Eu2+的电流饱和性能要比SrSi2N2O2:Eu2+好。但在相同电流密度的激发下,SrSi2N2O2:Eu2+的发光强度明显高于BaSi2N2O2:Eu2+,因此,SrSi2N2O2:Eu2+更适合应用于FED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D 荧光粉 msi2n2o2:eu2+ 发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与生物炭对棉田碱性土壤NH_(3)挥发与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郭儆瑜 金文 +3 位作者 刘志涛 程照瑞 赵文青 孟亚利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2-451,共10页
为探究秸秆和秸秆生物炭连续添加5 a后对土壤氨(NH_(3))挥发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影响,并确定合理的秸秆还田措施,以降低碱性棉田氮损失。本研究基于等碳量输入,设置秸秆翻埋、秸秆催腐+覆盖还田、秸秆生物炭翻埋和不还田对照共4个... 为探究秸秆和秸秆生物炭连续添加5 a后对土壤氨(NH_(3))挥发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影响,并确定合理的秸秆还田措施,以降低碱性棉田氮损失。本研究基于等碳量输入,设置秸秆翻埋、秸秆催腐+覆盖还田、秸秆生物炭翻埋和不还田对照共4个处理,氮磷钾肥统一施用。结果表明:秸秆生物炭翻埋下土壤NH_(3)挥发和N_(2)O排放分别较不还田对照显著降低27.3%和56.7%,主要归因于生物炭显著抑制土壤羟胺还原酶与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棉花氮吸收量,也与生物炭自身的强吸附能力有关。而秸秆翻埋、秸秆催腐+覆盖还田分别较对照增加NH3挥发37.2%和21.2%,但减少N2O排放17.1%和38.3%,这两种秸秆还田方式均显著促进土壤有机氮矿化和羟胺还原酶活性,抑制硝酸还原酶活性。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羟胺还原酶和棉花氮吸收是土壤NH3挥发和N_(2)O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解释率分别为64.8%和20.1%。研究表明,秸秆生物炭翻埋对NH_(3)和N_(2)O减排的综合效果优于秸秆,是碱性棉田土壤值得推荐的氮减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生物炭 nH_(3) n_(2)o 氮循环酶 碱性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化对水稻-土壤系统氮分配和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宗祥 李华玮 +5 位作者 尚文鼎 曹传莉 孙梦雨 李笑笑 董召荣 宋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2-461,共10页
为研究土壤酸化对水稻-土壤系统氮转化、分配和氮损失的影响,以水稻-土壤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中性(pH 7,CK)、弱酸(pH 6,T1)、中强酸(pH 5,T2)和强酸(pH 4,T3)4个土壤递增酸度处理,比较了不同酸度下水稻产量、氮素积累量、氮代谢酶活性... 为研究土壤酸化对水稻-土壤系统氮转化、分配和氮损失的影响,以水稻-土壤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中性(pH 7,CK)、弱酸(pH 6,T1)、中强酸(pH 5,T2)和强酸(pH 4,T3)4个土壤递增酸度处理,比较了不同酸度下水稻产量、氮素积累量、氮代谢酶活性、氮素利用效率、氮平衡和N_(2)O排放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土壤酸度增加,水稻植株氮素积累、利用效率和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拔节期氮素积累量与叶片中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和谷氨酸脱氢酶(GDH)以及茎秆中GS和GOGAT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开花期氮素积累量与穗中的NR、GS、GOGAT和GDH活性呈显著正相关。T1、T2和T3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与CK处理相比分别降低20.3%、58.0%和76.7%;单位产量下的N_(2)O排放量呈现递减的趋势。氮平衡分析表明,相比于CK处理,T2和T3处理氮素表观损失分别降低15.8%和21.1%,水稻氮吸收量分别降低1.5%和15.3%,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分别增加41.2%和88.2%,氮素盈余率分别提高2.2个和7.1个百分点。土壤酸化至中强酸和强酸时,会分别通过抑制水稻拔节期茎叶和开花期穗部的氮代谢过程降低氮素积累量、利用效率和产量。土壤酸化会降低稻田N_(2)O累积排放量,同时也会降低单位产量N_(2)O排放量。此外,中强酸和强酸度土壤还会通过降低水稻氮吸收量和增加播前土壤无机氮量,提高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和氮素盈余率,增加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酸化 水稻 氮素利用效率 产量 n_(2)o 土壤氮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DC模型模拟不同施肥水平下旱作麦田土壤N2O排放及其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成思潮 李广 +2 位作者 姚瑶 袁建钰 何锦煜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54,共11页
【目的】研究陇中黄土高原不同施肥水平下旱作麦田土壤N_(2)O的排放特征,验证DNDC模型对N_(2)O排放模拟的适应性。【方法】以甘肃省定西市旱作麦田为对象,设置不施氮肥(0 kg/hm^(2))、低量氮肥(55 kg/hm^(2))、中量氮肥(110 kg/hm^(2))... 【目的】研究陇中黄土高原不同施肥水平下旱作麦田土壤N_(2)O的排放特征,验证DNDC模型对N_(2)O排放模拟的适应性。【方法】以甘肃省定西市旱作麦田为对象,设置不施氮肥(0 kg/hm^(2))、低量氮肥(55 kg/hm^(2))、中量氮肥(110 kg/hm^(2))、高量氮肥(220 kg/hm^(2))4种施肥梯度,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土壤N_(2)O排放通量排放进行田间原位观测。结合试验点连续监测得到的N_(2)O排放通量等实测数据,运用DNDC模型探究多因子对模拟N_(2)O排放的敏感程度。【结果】不同施肥水平下,旱作麦田土壤N_(2)O排放趋势基本一致,且排放通量的大小与施氮量成正相关关系;DNDC模型对4种施肥水平下N_(2)O排放的模拟效果较好,具体表现为不施氮肥(R^(2)=0.88、EF=0.84、P=0.002),低量氮肥(R^(2)=0.92、EF=0.82、P=0.001),中量氮肥(R^(2)=0.86、EF=0.81、P=0.003),高量氮肥(R^(2)=0.84、EF=0.74、P=0.004),表明DNDC模型能够用于模拟不同施肥水平下旱作麦田土壤N_(2)O排放;敏感性分析则显示,相比其他因子,土壤pH值是影响模型模拟N_(2)O排放最为敏感的参数。【结论】为陇中黄土高原旱作麦田N_(2)O排放模型模拟的参数本地化提供基础依据,为今后农田管理措施的优化提供模型基础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排放 施肥水平 DnDC模型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对海南鲜食玉米生长及N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雪彬 孟磊 +7 位作者 曹明 郑继成 朱启林 胡天怡 刘丽君 汤水荣 伍延正 Ahmed Elrys 《南方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265-3274,共10页
【目的】研究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对鲜食玉米生长及N_(2)O排放的影响,为指导海南鲜食玉米生产中氮肥一次性基施及降低N_(2)O排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苏糯6号玉米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空白对照(CK,不施尿素... 【目的】研究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对鲜食玉米生长及N_(2)O排放的影响,为指导海南鲜食玉米生产中氮肥一次性基施及降低N_(2)O排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苏糯6号玉米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空白对照(CK,不施尿素)、氮肥一次性基施(S1,尿素+DCD)、氮肥2次施入(S2,尿素40%基施,60%于大喇叭口期追施)和氮肥3次施入(S3,尿素20%基施,40%于小喇叭口期追施,40%于抽雄期追施)4个处理。于每次施肥后的第2、5和8 d采集N_(2)O气体,之后按每周1次的频率进行采集,用于测定土壤N_(2)O排放通量及累积排放量,施肥前和采气时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p H等化学性质,玉米采收期测定植株生物量、产量、氮肥利用率等指标。【结果】各施氮处理土壤pH与CK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但S1处理土壤pH最低,且显著低于S2处理(P<0.05,下同);S1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全氮含量,分别较S2和S3处理显著降低6.15%和12.86%;S1处理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却不利于速效钾的积累,S2和S3处理对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影响。施氮显著提高了玉米植株生物量和产量,且均以S1处理最高,S1处理玉米植株生物量分别较S2和S3处理显著提高30.42%和10.95%,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3.37%和19.05%;S1处理氮肥利用率最高,分别较S2和S3处理显著提高37.00%和59.38%;施氮显著提高了玉米植株各器官氮含量,S1处理玉米植株累积氮含量分别较S2和S3处理显著提高22.95%和34.69%;S1和S3处理有利于氮分配到茎叶上,而S2处理未改变氮的分配方式。施氮促进了N_(2)O排放,各施氮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均显著高于CK,以S2处理最高,S1和S3处理分别较S2处理降低54.46%和54.33%,S1和S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各处理的土壤HN_(4)^(+)-N含量在大喇叭口期至采收期有1次明显的峰值,而土壤NO_(3)^(-)-N含量峰值出现时间存在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N_(2)O排放通量与NO_(3)^(-)-N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而与5 cm土壤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与分次施氮相比,氮肥配合硝化抑制剂一次性基施可显著促进海南鲜食玉米生长,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同时降低N_(2)O排放,可作为海南鲜食玉米的推荐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氮肥 硝化抑制剂 玉米产量 氮肥利用率 n2o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Fe-P-N-H_(2)O体系E-pH图对硝磷酸体系合成磷酸铁的热力学分析研究
10
作者 谷任权 吴俊虎 +3 位作者 杨秀山 张志业 许德华 钟本和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290-295,302,共7页
硝磷酸法合成磷酸铁新工艺因生产流程简单、磷源成本低、设备投资小、能耗较低、绿色环保而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利用FactSage和HSC等热力学软件中已有的热力学数据并运用E-pH图的绘制原理,得到Fe-P-N-H_(2)O体系不同浓度、298~473 K的E-p... 硝磷酸法合成磷酸铁新工艺因生产流程简单、磷源成本低、设备投资小、能耗较低、绿色环保而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利用FactSage和HSC等热力学软件中已有的热力学数据并运用E-pH图的绘制原理,得到Fe-P-N-H_(2)O体系不同浓度、298~473 K的E-pH关系图。研究表明,在水溶液中,磷酸铁具有较大的热力学稳定区域,能够很好地解释现有的液相沉淀法制备磷酸铁的实际操作条件。此外,从E-pH图中获得了共沉淀法合成磷酸铁的合适条件:温度为363 K左右、高氧化还原电位为0.5 V、适宜pH为1~3、浓度为0.01 mol/L,该工艺为硝磷酸体系共沉淀法合成磷酸铁提供了热力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P-n-H_(2)o体系 磷酸铁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稀土Eu对LiMn_2O_4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彭忠东 胡国荣 +1 位作者 肖劲 刘业翔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64-267,共4页
采用机械液相活化法合成了具有尖晶石结构的可用作锂离子蓄电池正极材料的LiMn2O4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了掺杂稀土铕(Eu)元素的修饰。对材料进行了X射线衍射、循环伏安、充放电等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掺入铕元素所合成的材料具有标准尖晶石... 采用机械液相活化法合成了具有尖晶石结构的可用作锂离子蓄电池正极材料的LiMn2O4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了掺杂稀土铕(Eu)元素的修饰。对材料进行了X射线衍射、循环伏安、充放电等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掺入铕元素所合成的材料具有标准尖晶石结构,较好的电化学可逆性能,较优良的高温性能。该材料在EC+DMC(1:1)+1mol/L LiPF6电解液中表现出了较优良的充放电性能,其首次放电比容量达130 mAh/g。以中间相碳微球做负极时,在室温下经300次循环后,容量持有率大于85%,在55℃下,经200次循环后容量持有率大于80%。同时运用用晶体场理论简要分析了稀土Eu在尖石结构中的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蓄电池 正极材料 LiMn2o2 尖晶石结构 掺杂 稀土eu 电解液 电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法合成纳米长余辉发光材料BaAl_2O_4:Eu,Nd 被引量:15
12
作者 丁红 张静娴 +2 位作者 刘应亮 杨培慧 冯德雄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3期70-74,共5页
目的 :应用快速简便的方法制备纳米新型长余辉发光材料 .方法 :首次利用金属硝酸盐和络合还原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燃烧合成了蓝绿色纳米级长余辉发光材料BaAl2 O4 :Eu ,Nd .生成的材料进行了XRD和TEM分析 .结果 :材料粒子直径为 30~ 7... 目的 :应用快速简便的方法制备纳米新型长余辉发光材料 .方法 :首次利用金属硝酸盐和络合还原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燃烧合成了蓝绿色纳米级长余辉发光材料BaAl2 O4 :Eu ,Nd .生成的材料进行了XRD和TEM分析 .结果 :材料粒子直径为 30~ 70nm ,平均为 4 0nm左右 .与此同时 ,发光材料的发射峰位置发生了显著的蓝移 .结论 :燃烧法是制备纳米发光材料的快速有效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法 合成 纳米长余辉发光材料 BaAl2o4:eu nd 纳米粒子 掺杂 发光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Si_2O_2N_2:Eu^(2+)荧光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孟小康 谭劲 +4 位作者 雷婷 张玮 鄢维 李聪明 孙夏微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93-897,共5页
以SrCO3,Si3N4,Eu2O3为原料,在N2气氛下,采用自还原高温固相法制备了SrSi2O2N2:Eu2+荧光粉。研究了该荧光粉的物相结构、发光性能和晶体形貌,同时对比在不同气氛下合成的荧光粉。结果表明,在N2气氛与N2/H2气氛下分别合成的SrSi2O2N2:Eu2... 以SrCO3,Si3N4,Eu2O3为原料,在N2气氛下,采用自还原高温固相法制备了SrSi2O2N2:Eu2+荧光粉。研究了该荧光粉的物相结构、发光性能和晶体形貌,同时对比在不同气氛下合成的荧光粉。结果表明,在N2气氛与N2/H2气氛下分别合成的SrSi2O2N2:Eu2+荧光粉物相结构和光谱特性基本一致。显示出合成了主晶相SrSi2O2N2,但还含有少量未知的中间项。Eu2+浓度的变化不影响激发状态,而发射光谱的波长在Eu2+浓度为1mol%-20mol%之间,从530 nm的绿光红移至550 nm的黄绿光区域。同时,激发光谱覆盖的范围宽,均能有效的被UV或蓝光激发,这意味着该类荧光粉在白光LED方面有可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Si2o2n2:eu2+ 荧光粉 发光性能 白光LE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_2O_3纳米晶体中Ln^(3+)(Ln=Tb,Tm,Eu)发光浓度猝灭及能量传递的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孟庆裕 陈宝玖 +4 位作者 许武 赵晓霞 杨艳民 狄卫华 王晓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1-155,共5页
采用燃烧法制备了不同Ln3+(Ln=Tb,Tm,Eu)掺杂浓度和不同粒径的Y2O3∶Ln纳米晶体粉末样品,并通过高温退火获得了相应掺杂浓度的体材料样品。测量了纳米和体材料样品的发射光谱、XRD谱并拍摄了不同粒径样品的TEM照片。研究了纳米Y2O3∶Ln... 采用燃烧法制备了不同Ln3+(Ln=Tb,Tm,Eu)掺杂浓度和不同粒径的Y2O3∶Ln纳米晶体粉末样品,并通过高温退火获得了相应掺杂浓度的体材料样品。测量了纳米和体材料样品的发射光谱、XRD谱并拍摄了不同粒径样品的TEM照片。研究了纳米Y2O3∶Ln晶体粉末中发光中心的浓度猝灭现象和不同发光中心之间的能量传递行为。研究发现,在Y2O3纳米晶体粉末中,Tb3:5D4→7F5和Eu3+:5D0→7F2发光的浓度猝灭与体材料中相似,而Tb3+:5D3→7F5和Tm3+:1D2→3H4发光的猝灭浓度明显高于体材料。这是因为纳米微晶的界面会阻止能量传递的进行,产生较强的尺寸限制效应,抑制发光材料中发光中心之间能量传递的进行,但不同类型的能量传递对粒径尺寸变化的依赖关系不同。尺寸限制效应对长程相互作用类型的能量传递(如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的抑制作用明显,对短程相互作用类型的能量传递(如交换相互作用)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2o3∶Ln(Ln=Tb Tm eu)纳米晶体 浓度猝灭 能量传递 尺寸限制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色长余辉发光材料Sr_2MgSi_2O_7:Eu^(2+),Ln^(3+)的合成和性质 被引量:7
15
作者 翟永清 孟媛 +1 位作者 曹丽莉 周健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25-128,共4页
采用凝胶-燃烧法合成了系列稀土掺杂的Sr2MgSi2O7:Eu20.+02,Ln30.+04(Ln=La,Ce,Nd,Sm,Gd,Tb,Dy,Ho,Er,Tm)蓝色长余辉发光材料,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对合成产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掺杂了不同... 采用凝胶-燃烧法合成了系列稀土掺杂的Sr2MgSi2O7:Eu20.+02,Ln30.+04(Ln=La,Ce,Nd,Sm,Gd,Tb,Dy,Ho,Er,Tm)蓝色长余辉发光材料,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对合成产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掺杂了不同稀土离子的Sr2MgSi2O7:Eu2+,Ln3+的晶体结构均为四方晶系结构;其激发、发射光谱的峰形、峰位基本无变化,激发光谱为一宽带,最大激发峰位于402nm处,次激发峰位于415nm处,与高温固相法制得的样品相比,激发峰发生了明显的红移;发射光谱也为一宽带,最大发射峰位于468nm附近,是由典型的Eu2+的4f5d-4f跃迁导致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激发光谱、发射光谱强度与余辉性质有所差别,其中Dy3+是最理想的共掺杂稀土离子,Sr2MgSi2O7:Eu2+,Dy3+的亮度最高、余辉时间最长,可达5h以上;而Sr2MgSi2O7:Eu2+,Sm3+的发光强度最低,余辉时间最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2MgSi2o7:eu2+ Ln3+ 凝胶-燃烧法 激发光谱 发射光谱 长余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D用绿色荧光粉BaSi_2N_2O_2:Eu^(2+)的发光和封装性能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灵利 倪海勇 张秋红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65-469,共5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白光LED用蓝绿色荧光材料BaSi2N2O2∶Eu2+。用X射线衍射(XRD)、光致发光(PL)等对荧光材料进行了表征。XRD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样品为较好的单相。BaSi2N2O2∶Eu2+在395 nm和460 nm激发下均具有较高的发射强度,发射峰...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白光LED用蓝绿色荧光材料BaSi2N2O2∶Eu2+。用X射线衍射(XRD)、光致发光(PL)等对荧光材料进行了表征。XRD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样品为较好的单相。BaSi2N2O2∶Eu2+在395 nm和460 nm激发下均具有较高的发射强度,发射峰位于492 nm附近。当Eu2+的摩尔分数为4%时,可以获得最佳的样品发光强度。将荧光材料封装在紫外和蓝光芯片上制作了LED器件,两种器件均发射出强的蓝绿色荧光,色坐标分别为(0.092 0,0.428 2)和(0.112 9,0.223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D 荧光粉 氮氧化物 BaSi2n2o2eu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光LED用荧光材料Sr_3B_2O_6∶Eu^(3+),Na^+的制备及发光性能 被引量:20
17
作者 王荣 徐进 陈朝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83-987,共5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可用于白光LED的Sr3B2O6∶Eu3+,Na+荧光粉。研究了煅烧时间、稀土Eu3+掺杂量等条件对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掺入Eu3+、Na+之后,基质的晶格结构未发生变化;稀土Eu3+掺杂摩尔分数为6%,煅烧时间为3 h时最...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可用于白光LED的Sr3B2O6∶Eu3+,Na+荧光粉。研究了煅烧时间、稀土Eu3+掺杂量等条件对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掺入Eu3+、Na+之后,基质的晶格结构未发生变化;稀土Eu3+掺杂摩尔分数为6%,煅烧时间为3 h时最佳;作为电荷补偿剂的Na+的引入,较大地提高了荧光粉发光强度。该荧光粉可被394 nm近紫外光激发,在615 nm处红光发射最强,是一种潜在的近紫外白光LED用荧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3B2o6∶eu3+ na+ 高温固相法 红色荧光粉 白光LE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len Mn(Ⅱ)、Eu(Ⅲ)配合物抗O_2^(·-)活性及其与DNA作用的光谱性质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花蕾 董逸帆 +2 位作者 杨运旭 邓小容 鲁毅强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86-1390,共5页
合成了5种Salen Mn(Ⅱ)及2种Salen Eu(Ⅲ)配合物。以NBT/核黄素(VB2)/蛋氨酸为O2.-的产生、检测体系,对上述配合物进行了抗O2.-活性研究,发现Mn(Ⅱ)配合物对O2.-均具有较为明显的清除活性。用荧光检测法对上述配合物与ct-DNA的作用进行... 合成了5种Salen Mn(Ⅱ)及2种Salen Eu(Ⅲ)配合物。以NBT/核黄素(VB2)/蛋氨酸为O2.-的产生、检测体系,对上述配合物进行了抗O2.-活性研究,发现Mn(Ⅱ)配合物对O2.-均具有较为明显的清除活性。用荧光检测法对上述配合物与ct-DNA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均能与DNA产生结合作用,提示具有潜在抗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En Mn(Ⅱ) SALEn eu(Ⅲ) o2·- DnA 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u^(3+)掺杂SiO_2-B_2O_3-NaF玻璃的制备及发光性质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喜贵 吴红英 +2 位作者 赵斯琴 翁诗甫 吴瑾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7-320,238,共5页
The Eu-doped SiO2-B2O3-NaF glass was prepared by sol-gel process, using tetraethoxy Silicane, boric acid and sodium fluoride as starting materials, 0.10 mol·L-1 EuCl3 solution as the dopant. The luminescent prope... The Eu-doped SiO2-B2O3-NaF glass was prepared by sol-gel process, using tetraethoxy Silicane, boric acid and sodium fluoride as starting materials, 0.10 mol·L-1 EuCl3 solution as the dopant. The luminescent properties of Eu3+ doped SiO2-B2O3-NaF phosphors were investigated. The phosphors showed prominent luminescence in pink, the strong emission of Eu3+ comes from electronic transition of 5D0-7F1(591 nm)and 5D0-7F2(615 nm),which derived from two transition modes of magnetic-dipole and electric-dipole .The peak intensity of 591nm in SiO2-B2O3-NaF matrix is much stronger than it in the other matrixes, it means that SiO2-B2O3-NaF has sensitization on the transition of 5D0-7F1 (Eu3+). If there are broad bonds in the range of 275~380 nm in the excitation spectrum of Eu3+ -doped SiO2-B2O3-NaF glass, the emission peak intensity should be intensified. It is because the electron migration CT band of O2--Eu3+. For all Eu3+ concentrations used, the investigation found that when the mass of fraction got to 29.19×10-3, the luminescence intensity reached the summit. And there is a phenomenon of concentration quenching. Investigation with the same concentration of Eu3+ at different annealed temperature, we found that the sample annealed at 400 ℃, the luminescence intensity achieved its maximum value, and Eu3+ in this matrix had a phenomenon of temperature quenching.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se luminescent materials was carried by used XRD and TEM.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phosphor was in amorphous ph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3+ 发光性质 Sio2鄄B2o3鄄naF玻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_7O_6(BO_3)(PO_4)_2∶Eu(Ln=La,Gd,Y)的VUV-UV激发和辐射发光 被引量:3
20
作者 初本莉 刘行仁 +4 位作者 王晓君 金伟华 陶冶 王渭 侯雪颖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3-267,共5页
本文报道了Ln7O6(BO3) (PO4 ) 2 ∶Eu(Ln =La ,Gd ,Y)在VUV UV区的激发光谱及Eu3 + 在可见区的发射光谱。其激发光谱包括基质在真空紫外区的激发带和激活剂离子在紫外区的Eu3 + O2 -电荷迁移带 ,随La3 + ,Gd3 + ,Y3+ 离子半径逐渐减小 ... 本文报道了Ln7O6(BO3) (PO4 ) 2 ∶Eu(Ln =La ,Gd ,Y)在VUV UV区的激发光谱及Eu3 + 在可见区的发射光谱。其激发光谱包括基质在真空紫外区的激发带和激活剂离子在紫外区的Eu3 + O2 -电荷迁移带 ,随La3 + ,Gd3 + ,Y3+ 离子半径逐渐减小 ,Eu3 + O2 -电荷迁移带的重心位置逐渐向高能量方向移动 ,Gd7O6(BO3) (PO4 ) 2 ∶Eu和Y7O6(BO3) (PO4 ) 2 ∶Eu在真空紫外区的吸收与Eu3+ O2 -电荷迁移带位于紫外区的吸收的比值要高于在La7O6(BO3) (PO4 ) 2 ∶Eu中的这个比值。激发能可被基质吸收 ,传递给激活剂离子 ,得到Eu3 + 的红光发射。在Gd7O6(BO3) (PO4 ) 2 ∶Eu中 ,5D0 →7F1的发射强度较强 ,在Y7O6(BO3) (PO4 ) 2 ∶Eu中 ,5D0→7F2 和5D0 →7F3的跃迁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UV-UV 激发光谱 发射光谱 eu^3+离子 Ln7o6(Bo3)(Po4)2:eu(Ln=La Gd Y) 荧光材料 辐射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