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00MPa级超级钢热连轧过程中温度及MFS的预测 被引量:7
1
作者 许云波 郑晖 +1 位作者 刘相华 王国栋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69-572,共4页
采用有限单元法对热连轧生产过程中沿带钢厚度方向的温度场分布进行了预测 ,计算中考虑了带钢在机架间从表面的辐射和对流传热 ,在轧制过程中与轧辊表面的热传导和变形热·在温度场模型基础上 ,同时考虑动态、亚动态及静态再结晶的... 采用有限单元法对热连轧生产过程中沿带钢厚度方向的温度场分布进行了预测 ,计算中考虑了带钢在机架间从表面的辐射和对流传热 ,在轧制过程中与轧辊表面的热传导和变形热·在温度场模型基础上 ,同时考虑动态、亚动态及静态再结晶的影响 ,尤其是低温区形变诱导相变软化作用 ,建立了计算精轧过程应力 应变曲线的流变应力模型 ,并对 4 0 0MPa级超级钢细晶化工业轧制中各道次的平均流变应力进行了预测 ,该模型的计算结果与Sims结果吻合较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钢 热连轧 mfs 预测 温度分布 平均流变应力 应力-应变曲线 再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道自清淤水流流场及清淤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2
作者 李桐 张欣 +6 位作者 陈昱霖 董磊 陈曜辉 宁凯扬 钱尚拓 冯建刚 徐辉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98,共10页
为解决城市排水管道的泥沙淤积问题,设计了一种闸门配合流槽的管道水力自清淤结构,并对不同坡度和初始进流水位的清淤过程水力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开始清淤时管道进口的流槽切应力和垂线平均流速分别可达清淤结束时的16倍和1... 为解决城市排水管道的泥沙淤积问题,设计了一种闸门配合流槽的管道水力自清淤结构,并对不同坡度和初始进流水位的清淤过程水力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开始清淤时管道进口的流槽切应力和垂线平均流速分别可达清淤结束时的16倍和1.55倍;当冲刷波运动至管道末端,管道进口的流槽切应力和垂线平均流速最大可达管道末端的5倍和2倍,管道上游的清淤效果更强;清淤过程中,流槽内水流的最大切应力和最大垂线平均流速分别可达平台上的104倍和1.45倍,流槽清淤效果明显优于平台;管道坡度越大、初始进流水位越高,冲刷波切应力、垂线平均流速越大,最大分别可达156Pa和3.6m/s,管道清淤效果越好;清淤过程冲刷波流速和切应力显著大于泥沙的理论扬动流速和临界切应力,证明了该水力自清淤结构清淤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排水管道 水力自清淤 切应力 垂线平均流速 扬动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轧中厚板显微组织和平均流变应力的预测与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许云波 邓天勇 +1 位作者 刘相华 王国栋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1-84,共4页
在考虑动态、亚动态再结晶及静态再结晶的基础上,建立了Nb—V微合金钢物理冶金模型,并在线应用于中厚板热轧过程奥氏体再结晶、晶粒尺寸和流变应力的预测与控制.结果表明,对30mm板材,待温温度900~950℃,待温厚度为成品厚度的2~2... 在考虑动态、亚动态再结晶及静态再结晶的基础上,建立了Nb—V微合金钢物理冶金模型,并在线应用于中厚板热轧过程奥氏体再结晶、晶粒尺寸和流变应力的预测与控制.结果表明,对30mm板材,待温温度900~950℃,待温厚度为成品厚度的2~2.7倍时,待温后采用中间冷却,奥氏体平均晶粒尺寸可以细化到30μm左右,同时残余应变在0.08~0.4的范围内.在平均流变应力模型中引入了晶粒尺寸和残余应变的影响,提高了精轧阶段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厚板 静态再结晶 晶粒尺寸 平均流变应力 残余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部流场对激光加热运动目标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9
4
作者 张健 黄晨光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817-1821,共5页
考虑激光与运动目标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亚声速条件下运动目标在激光辐照全过程的温度场和热应力场的分布与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高速流场的存在,导致了明显的冷却效应;加热过程中目标材料出现了屈服,导致激光熄灭后... 考虑激光与运动目标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亚声速条件下运动目标在激光辐照全过程的温度场和热应力场的分布与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高速流场的存在,导致了明显的冷却效应;加热过程中目标材料出现了屈服,导致激光熄灭后结构内出现残余应力和变形;激光辐照区边缘产生很高的温度梯度和应力梯度,并且由于气流影响,受辐照区域前后两端应力分布不对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场 热应力 热流固耦合 流场 mfs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挤压铜扁排的阻流角设计及物理场分布 被引量:4
5
作者 赵鸿金 李涛涛 +2 位作者 巢洁 杨正斌 胡玉军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2-47,共6页
基于Deform-3D平台,建立了Conform连续挤压生产大宽厚比铜扁排有限元模型,研究了连续挤压过程中阻流角变化对模具出口处金属流动及相应应力场分布的影响规律,并结合方差分析法获得了模具出口处的流速均方差,观察模具阻流角对扁排成型的... 基于Deform-3D平台,建立了Conform连续挤压生产大宽厚比铜扁排有限元模型,研究了连续挤压过程中阻流角变化对模具出口处金属流动及相应应力场分布的影响规律,并结合方差分析法获得了模具出口处的流速均方差,观察模具阻流角对扁排成型的影响.研究表明:模具阻流角从3°~15°变化时,随着阻流角的增加,金属流速均方差先增大后减小,其阻流角区域等效应力值以及模具入口处沿挤压方向应力也逐渐增加;在定径带长度一定以及模具载荷允许的情况下,选择3°、5°、15°的阻流角可使模具出口处金属流速相对稳定,扁排成形性较好;当模具容易损坏时,选择3°和5°阻流角既可降低模具载荷又可获得板形均匀的扁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挤压 金属流动规律 应力场 阻流角 流速均方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