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对叶黄素体外消化、细胞吸收、体内吸收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析,探究多酚对叶黄素吸收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消化模拟测定多酚作用下叶黄素的生物可及性和胶束性能;构建人结直肠腺癌细胞Caco-2细胞模型并测定多酚作用下细胞吸收叶...目的:通过对叶黄素体外消化、细胞吸收、体内吸收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析,探究多酚对叶黄素吸收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消化模拟测定多酚作用下叶黄素的生物可及性和胶束性能;构建人结直肠腺癌细胞Caco-2细胞模型并测定多酚作用下细胞吸收叶黄素水平和B类I型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 type I,SR-BI)、尼曼-匹克C1型类蛋白(Niemann-Pick C1L1,NPC1L1)、CD36等转运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体内实验检验多酚对小鼠肝脏及血浆中叶黄素含量的影响。结果:体外消化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叶黄素生物可及性提高了3.3~7.0倍,同时,多酚可以通过降低叶黄素胶束溶液的平均粒径和提高ζ-电位绝对值来改变叶黄素胶束性能;细胞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多酚可使细胞吸收叶黄素水平提高3.2%~30.4%,进一步通过免疫印迹实验分析发现多酚可以激活细胞SR-BI、NPC1L1、CD36蛋白通路;小鼠实验结果表明多酚可以显著提高小鼠肝脏和血浆中叶黄素水平。结论:多酚可以在叶黄素胶束化、细胞吸收、体内吸收3个阶段促进叶黄素的吸收。展开更多
文摘为解析槲皮万寿菊素、槲皮素与叶黄素单独处理以及联合处理对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以脂多糖诱导构建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以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相对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联合指数法确定槲皮万寿菊素与叶黄素以及槲皮素与叶黄素的最佳复配比例;分析比较槲皮万寿菊素、槲皮素与叶黄素单独及联合处理对RAW264.7细胞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含量、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信号通路中p65、p50以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erythroid 2 related factor 2,Nrf2)和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槲皮万寿菊素与叶黄素高剂量3∶1(30μg/mL+10μg/mL)复配能够最大程度降低RAW264.7细胞中的NO相对含量。二者单独及联合作用均能通过降低炎症因子、丙二醛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下调NF-κB p65、p50以及NLRP3表达水平并上调SIRT1、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发挥改善急性肺损伤的作用,且联合处理效果优于单独处理组。
文摘目的:通过对叶黄素体外消化、细胞吸收、体内吸收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析,探究多酚对叶黄素吸收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消化模拟测定多酚作用下叶黄素的生物可及性和胶束性能;构建人结直肠腺癌细胞Caco-2细胞模型并测定多酚作用下细胞吸收叶黄素水平和B类I型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 type I,SR-BI)、尼曼-匹克C1型类蛋白(Niemann-Pick C1L1,NPC1L1)、CD36等转运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体内实验检验多酚对小鼠肝脏及血浆中叶黄素含量的影响。结果:体外消化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叶黄素生物可及性提高了3.3~7.0倍,同时,多酚可以通过降低叶黄素胶束溶液的平均粒径和提高ζ-电位绝对值来改变叶黄素胶束性能;细胞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多酚可使细胞吸收叶黄素水平提高3.2%~30.4%,进一步通过免疫印迹实验分析发现多酚可以激活细胞SR-BI、NPC1L1、CD36蛋白通路;小鼠实验结果表明多酚可以显著提高小鼠肝脏和血浆中叶黄素水平。结论:多酚可以在叶黄素胶束化、细胞吸收、体内吸收3个阶段促进叶黄素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