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67篇文章
< 1 2 9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of dissolved oxygen in water by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d sample optimization
1
作者 陈丽华 李丽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8年第S2期416-420,共5页
Three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directly the dissolved oxygen (DO) of river including the outflow, the water temperature and the pH, were used as input parameters to set up a BP neural network based on Levenberg-M... Three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directly the dissolved oxygen (DO) of river including the outflow, the water temperature and the pH, were used as input parameters to set up a BP neural network based on Levenberg-Marquant algorithm. The neural network model was proposed to evaluate DO in water. The model contains two parts: firstly, the learning sample is unified; secondly, the neural network is used to train the unified samples to ensure the best node number of hidden layer. The proposed model is applied to assessing the DO concentr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in Lanzhou city. The evaluation result is compared with that by the neural network method and the reported result in Lanzhou city. The comparison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neural network model is practically feasible in the assessment of DO. At the same time, the linear interpolation method can add the number of network's learning sample to improve the prediction precision of the net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solved oxygen (DO) BP NEURAL network EVALUATION CONCENT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action of erythromycin with dissolved oxygen on gold nanoparticle-modified glassy carbon electrodes
2
作者 李雪 付颖 +2 位作者 王建秀 吕慧丹 徐茂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8年第5期612-616,共5页
Cyclic voltammetry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reaction of erythromycin (EM) with dissolved oxygen on gold nanopartiele-modified electrodes prepared via electrodeposition. A well-defined reduction peak at -0.420 V a... Cyclic voltammetry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reaction of erythromycin (EM) with dissolved oxygen on gold nanopartiele-modified electrodes prepared via electrodeposition. A well-defined reduction peak at -0.420 V and a reoxidation peak at -0.055 V were observed. With the addition of EM into the NaOH solution containing dissolved oxygen, the oxidation peak at -0.055 V was still indiscernible. However, a new oxidation peak at 0.200 V appeared, which suggest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M and dissolved oxygen. Therefore, this method can be used for the analysis of EM in tablets. The present method is simple, reproducible, and does not require complex analytical instru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ld nanoparticle-modified electrode dissolved oxygen ERYTHROMYCIN INTERACTION cyclic voltammet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湖总干渠溶解氧季节性异常特征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黎睿 汤显强 +4 位作者 胡艳平 王丹阳 郭栋帆 翟文亮 杨勇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16-2826,共11页
平原水网地区水体溶解氧(DO)偏低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为揭示平原水网地区溶解氧异常成因,以全国最重要的淡水养殖区汉江流域四湖总干渠为例,分析了2010~2023年四湖总干渠水质时空变化规律,调查监测了四湖总干渠DO、水体和沉积物中营... 平原水网地区水体溶解氧(DO)偏低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为揭示平原水网地区溶解氧异常成因,以全国最重要的淡水养殖区汉江流域四湖总干渠为例,分析了2010~2023年四湖总干渠水质时空变化规律,调查监测了四湖总干渠DO、水体和沉积物中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采用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水温、氨氮及流量等参数对水体溶解氧的影响.结果表明:四湖总干渠水体溶解氧(DO)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年内呈“V”型分布,汛期DO浓度相对较低,非汛期基本满足地表水Ⅲ类水要求.2021年四湖总干渠水体缺氧(DO<2mg/L)状况突出,运粮湖、新河村和新滩断面年缺氧天数分别为79,116和96d.汛期四湖总干渠在中上游河段存在明显的低氧区,DO浓度仅为2.61~3.22mg/L.自2010年以来四湖总干渠水质长期处于Ⅳ~劣Ⅴ类,主要超标因子为DO、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四湖总干渠沉积物总氮含量为857.70~2846.87mg/kg,TP含量为545.99~2475.59mg/kg,沉积物处于轻-中度污染状态,支渠污染重于干渠.随机森林模型能够较好的预测水体DO,拟合系数R2达0.995,均方根误差RMSE仅为0.2085.随机森林模型分析表明水温对DO影响相对重要性均超过35%,其他影响因素依次为pH值、氨氮、电导率、浊度、流量等.为改善四湖总干渠DO汛期异常状况,需加强流域系统治理,改善虾稻和水产养殖排水水质,优化泵站调度运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氧 缺氧 平原水网区 随机森林 四湖总干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限环境下水体深度对有机质富集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毛小平 陈修蓉 +4 位作者 李书现 杨帆 李振 李学慧 杨岳兴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53-1368,共16页
一般提到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就会关联到较深水缺氧环境,认为盆地沉积沉降中心深湖—半深湖水体较深处为缺氧还原环境,更易发育优质烃源岩。然而,现代水体中的有机质富集特征与这一观点恰恰相反,因此有必要深入剖析二者的关系。为此,本... 一般提到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就会关联到较深水缺氧环境,认为盆地沉积沉降中心深湖—半深湖水体较深处为缺氧还原环境,更易发育优质烃源岩。然而,现代水体中的有机质富集特征与这一观点恰恰相反,因此有必要深入剖析二者的关系。为此,本文利用环境学和生态学中关于水体溶解氧分布及现代湖泊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等信息,研究了局限环境下水体不同深度有机质的富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水体溶解氧浓度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增加;湖泊底部和海底在多数情况下为富氧环境;较深水体的初级生产力较低,不一定是低能环境和缺氧环境,这不利于有机质的保存;而潟湖、海湾及湖湾等相对封闭的局限环境可作为较好的有机质、矿物质和火山灰等的聚集场所。本文认为在面积较小的封闭—半封闭水体中,深度越浅越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外源有机质的贡献不可忽视;开阔水体如深水陆棚、面积较大的深湖—半深湖等环境不具备发育优质烃源岩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氧 页岩 氧化还原条件 大洋缺氧事件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特征工程与仿生优化算法构建河流溶解氧预测模型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鹏程 苏永军 +1 位作者 王钰 贾悦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4,共8页
河流水体中溶解氧骤增或耗竭均会引发系列环境污染、物种多样性破坏等问题,准确预测河流溶解氧(DO)浓度对河流水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模型输入特征的可解释性及模型精度,获取河流DO浓度最优预测模型,研究利用黄河流域山西境内... 河流水体中溶解氧骤增或耗竭均会引发系列环境污染、物种多样性破坏等问题,准确预测河流溶解氧(DO)浓度对河流水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模型输入特征的可解释性及模型精度,获取河流DO浓度最优预测模型,研究利用黄河流域山西境内水质监测站点数据,以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为基础,结合卷积神经网络模型(CNN)和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基于随机森林模型(RF)进行特征优选,建立RF-CNN-BiLSTM-Attention(RF-CBA)模型,进一步利用吸血水蛭优化算法(BSLO)、黑翅鸢优化算法(BKA)、白鲨优化算法(WSO)等仿生优化算法,构建了BSLO-RF-CBA、BKA-RF-CBA、WSO-RF-CBA共3种优化模型,并与深度学习中CNN-A、LSTM-A、BiLSTM-A、CBA、RF-CBA模型对比,分析得到河流溶解氧预测结果,以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均方误差(MSE)、决定系数(R2)、全绩效指标(GPI)和相对误差(MAPE)评价不同模型精度,结果表明:(1)RF模型通过对影响河流DO特征值进行排序、筛选,可消除冗余特征对水质预测模型的影响,提高预测精度。(2)利用仿生算法优化RF-CBA模型的神经元数量、学习率、正则化系数等参数,模型模拟精度进一步提升,总体上捕捉到了DO波动的时间序列特征,模型表现出强稳定性和泛化能力。(3)BSLO-RF-CBA模型模拟精度最高,对DO变化捕捉能力突出,具有更强的捕获全局依赖关系的能力,推荐用于河流溶解氧预测模型。该模型具备扩展至不同河流溶解氧等污染物浓度预测的能力,为河流水体污染预警与系统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氧 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机 特征优选 仿生优化算法 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高频监测数据分析千岛湖溶解氧昼夜和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6
作者 孙婷 王裕成 +11 位作者 兰佳 罗纯良 罗潋葱 吴志旭 李慧赟 李加龙 张如枫 龚发露 武桂竹 陈岚 张舰 满小明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53,共13页
水质高频监测手段能有效捕捉水质参数在小时尺度上的快速变化信息。为深入了解千岛湖近年水质变化,基于2015年12月—2019年11月千岛湖湖心表层溶解氧(DO)及其他环境因子的高频监测数据,分析了千岛湖DO昼夜和季节变化规律,并用随机森林(... 水质高频监测手段能有效捕捉水质参数在小时尺度上的快速变化信息。为深入了解千岛湖近年水质变化,基于2015年12月—2019年11月千岛湖湖心表层溶解氧(DO)及其他环境因子的高频监测数据,分析了千岛湖DO昼夜和季节变化规律,并用随机森林(RF)和相关性分析(CA)甄别了影响DO变化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千岛湖表层DO各季节均呈明显昼夜变化规律。秋冬季节,DO最大值出现在18:00左右,尔后下降,次日9:00达最小值后再上升,呈正弦形峰谷交替模式;春夏季与秋冬季相反。水温(WT)、叶绿素a(Chl-a)、大气复氧速率(F)、浊度(TURB)、藻蓝蛋白(PC)和荧光溶解有机物(FDOM)是影响DO变化的主要因子。除Chl-a和PC外,其余因子均与DO呈负相关。利用RF对DO及其影响因子的逐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因子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WT(31.6%)>Chl-a(15.8%)>FDOM(9.9%)>TURB(9.3%)>PC(8.4%)>F(7.8%)。不同季节上述因子的贡献率略有差异,春夏秋冬各季最大贡献率因子分别为FDOM(30.9%)、PC(25.4%)、Chl-a(20.5%)、F(28.8%)。2015—2019年间,DO季节均值呈现“春(9.9 mg·L^(–1))>冬(9.8 mg·L^(–1))>夏(8.6 mg·L^(–1))>秋(8.4 mg·L^(–1))”的模式。RF方法在千岛湖的成功应用,能为其他类似环境数据挖掘的研究提供借鉴,所得结论能为千岛湖水环境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氧 昼夜变化 季节变化 高频监测 随机森林 千岛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氧条件下Fe^(3+)优化短程硝化性能的研究
7
作者 律泽 谭福龙 +2 位作者 张驰 何旷怡 孔德显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47,I0003,共7页
研究不同溶解氧(DO)和Fe^(3+)浓度对短程硝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DO为0.5 mg/L、Fe^(3+)为10 mg/L时,短程硝化效果最佳,平均氨氮去除率为97.9%,平均出水亚硝态氮为174.9 mg/L,平均亚硝态氮累积率为90.2%。利用氨氧化菌和亚硝酸盐氧... 研究不同溶解氧(DO)和Fe^(3+)浓度对短程硝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DO为0.5 mg/L、Fe^(3+)为10 mg/L时,短程硝化效果最佳,平均氨氮去除率为97.9%,平均出水亚硝态氮为174.9 mg/L,平均亚硝态氮累积率为90.2%。利用氨氧化菌和亚硝酸盐氧化菌的氧饱和差异实现对短程硝化系统的调控;Fe^(3+)作为生物因子介入微生物生化反应和代谢过程,参与电子传递,激活酶促反应实现强化短程硝化系统的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程硝化 溶解氧 铁离子 氨氧化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浮标空间多特征融合的海水溶解氧浓度预测
8
作者 朱奇光 申震 +4 位作者 李享 魏祯 乔文静 张淋淞 陈颖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6,共13页
溶解氧浓度是衡量海水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及时掌握海水水质变化情况,降低海水污染风险及其带来的损失,建立海洋水质参数预测机制至关重要。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浮标网络时空信息融合和改进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 溶解氧浓度是衡量海水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及时掌握海水水质变化情况,降低海水污染风险及其带来的损失,建立海洋水质参数预测机制至关重要。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浮标网络时空信息融合和改进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GAN)的海水溶解氧浓度预测模型,旨在整合监测区域内浮标网络的拓扑信息并实现浮标传感器的多特征融合。该模型利用图注意力网络(Graph Attention Mechanism,GAT)挖掘不同近邻点对目标节点的影响,计算邻接节点的权重,从而捕获浮标数据的时空特征;通过双头注意力机制与双时间尺度更新规则(Two Time-Scale Update Rule,TTUR)优化GAN预测网络及网络训练过程,改善生成对抗网络的训练速度平衡问题,提高生成器网络的拟合效果。以均方误差、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与决定系数为评价指标进行模型预测性能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模型的各项评价指标均优于其他模型,能够有效挖掘多浮标的空间信息,克服了传统方法在海水溶解氧浓度预测中存在的精度低、无法灵活利用历史空间数据、训练稳定性差和速度慢等不足,可为海洋水质监测及预测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氧浓度预测 空间多特征融合 GAT GAN TTU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探针分子测试煤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比
9
作者 洪林 刘文通 +3 位作者 高大猛 梁伟 赵峻丹 车兴竺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1-299,共9页
煤体微观孔隙结构的准确表征对深入了解煤的内部结构和气体吸附、解吸和扩散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液氮(77 K)条件下,对3种变质程度的煤进行低压氩气吸附试验(LPGA-Ar)、低压氮气吸附试验(LPGA-N_(2))和低压氧气吸附试验(LPGA-O_(2)),分... 煤体微观孔隙结构的准确表征对深入了解煤的内部结构和气体吸附、解吸和扩散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液氮(77 K)条件下,对3种变质程度的煤进行低压氩气吸附试验(LPGA-Ar)、低压氮气吸附试验(LPGA-N_(2))和低压氧气吸附试验(LPGA-O_(2)),分析了煤的吸附变化规律;应用试验数据和非局部密度泛函理论(NLDFT),对煤的孔隙结构参数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煤对Ar、N_(2)和O_(2)气体的吸附过程包含微孔填充、单层吸附、多层吸附以及毛细凝聚现象,其中煤对N_(2)的吸附量略高于Ar,对O_(2)的吸附量是N_(2)的2~8倍。煤吸附/脱附等温线的滞后类型在不同探针分子测试试验中均属于同一类型即H3型,揭示了煤中含有大量狭缝形孔隙。在77 K测试温度下,不同探针分子测试的孔径范围不同,即Ar探针分子为0.87~12 nm;N_(2)探针分子为1.09~250 nm;O_(2)探针分子为0.81~50.82 nm。而煤样的孔径分布在不同探针分子测试下均呈“多峰”分布,其中在微孔范围内都表现为“单峰”特性。与N_(2)、O_(2)探针分子相比,Ar探针分子可以准确分析2~10 nm孔隙参数,同时Ar和O_(2)探针分子可以进入极微孔(0.7~2 nm)。3种探针分子都很难对微孔孔容进行准确表征,尤其是N_(2)探针分子。此外,不同探针分子测试下煤样的微孔和介孔比表面积贡献率不同,说明微孔是决定煤对N_(2)吸附的主要因素,而煤对Ar和O_(2)吸附则是介孔占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量 孔隙结构 低压氩吸附 低压氮吸附 低压氧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湿低氧环境下人体生理指标敏感性试验研究
10
作者 孙佳琳 冯国会 +1 位作者 臧艳 李兆星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2,共8页
确定高温高湿低氧环境下作业人员的各项生理指标在不同工况下的敏感程度,降低安全隐患,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试验得出各项生理参数的极限值,分析环境参数与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确定人体各项生理指标在不同工况下的敏感程度,对各生理参... 确定高温高湿低氧环境下作业人员的各项生理指标在不同工况下的敏感程度,降低安全隐患,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试验得出各项生理参数的极限值,分析环境参数与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确定人体各项生理指标在不同工况下的敏感程度,对各生理参数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工况下,各项指标存在极显著差异;各敏感性生理指标对温度的敏感程度排序为:疲劳症状、心率、皮肤温度、热感觉、耳道温度,对相对湿度的敏感程度排序为:热感觉、疲劳症状、心率、耳道温度、皮肤温度;提出了人体生理综合评价指标。基于小样本试验得出了耳道温度、心率、皮肤温度、热感觉以及疲劳症状为敏感性生理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湿低氧环境 热应激 敏感性生理参数 生理综合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阶煤选择性热萃取及产物分析研究进展
11
作者 梁鹏 郝美鲁 秦锡壮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42,共13页
褐煤和次烟煤等低阶煤具有较高的氧含量、挥发分和反应活性,适合用于制备酚类、酯类和酮类等高附加值含氧化合物,从而实现低阶煤的高效、低碳利用。热萃取是在温和条件下从低阶煤中选择性分离酚类、酯类和酮类化合物的重要手段,热萃取... 褐煤和次烟煤等低阶煤具有较高的氧含量、挥发分和反应活性,适合用于制备酚类、酯类和酮类等高附加值含氧化合物,从而实现低阶煤的高效、低碳利用。热萃取是在温和条件下从低阶煤中选择性分离酚类、酯类和酮类化合物的重要手段,热萃取过程涉及化学键的断裂与重整。从低阶煤的结构、低阶煤的种类、溶剂类型、萃取温度和萃取方式等方面综述了热萃取分离低阶煤中酚类、酯类和酮类化合物进展,归纳了不同溶剂热萃取分离低阶煤中酚类、酯类和酮类化合物的机理,并总结了不同分析手段的应用现状。低阶煤的结构模型尚未得到统一,而被广泛接受的主客体模型表明可以通过定向打断煤分子间的共价键和非共价键实现含氧结构的分离。不同煤化程度的煤分子间化学键的种类和数目以及煤岩组分不同,因此不同种类的低阶煤萃取出的有机质有较大差异。与高沸点溶剂相比,低沸点溶剂萃取率适宜、容易与热萃取产物分离,更适合用于低阶煤的选择性热萃取,然而常规溶剂的特性单一,热萃取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设计萃取率适宜(≤30%)和对含氧官能团选择性高的离子液体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此外,精密仪器的检测和热萃取产物的预处理等分析手段有利于充分认识热萃取过程,然而针对热萃取产物的成分复杂问题,有必要引入更为先进的分析手段并建立更低成本的分离提纯方法。为实际工业化应用,需要开发先进工艺与设备,并进行技术经济性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热萃取 高附加值 含氧化合物 产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障设置方式对上隅角低氧气体分布特征影响机理研究
12
作者 袁军伟 吴冉 +3 位作者 聂金龙 李龙 都永坤 郭艳美 《矿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3-704,共12页
风障法是一种通过在开切眼内合理设置风障以解决上隅角低氧问题的有效方法,风障的设置方式对上隅角低氧气体分布的影响较为显著。现场应用效果表明,“开门式”风障相较于“吊拉式”风障,对上隅角低氧现象的治理效果更好,但目前对二者在... 风障法是一种通过在开切眼内合理设置风障以解决上隅角低氧问题的有效方法,风障的设置方式对上隅角低氧气体分布的影响较为显著。现场应用效果表明,“开门式”风障相较于“吊拉式”风障,对上隅角低氧现象的治理效果更好,但目前对二者在解决低氧问题内在机理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风障法的推广应用。本文以山西某矿100508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利用Ansys Fluent软件构建工作面气体运移模型,开展“开门式”和“吊拉式”风障设置对上隅角低氧气体分布特征影响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开门式”风障相较于“吊拉式”风障能够将更多新鲜风流导入上隅角区域,对上隅角区域风速的提升效果更明显,在上隅角和回风巷之间形成更大压降,改变了低氧气体原有的分布状态,可更好地解决上隅角低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障设置 上隅角 低氧问题 气体运移模型 采空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江河口典型河段溶解氧时空动态及低氧成因解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广灵 黄本胜 +2 位作者 刘达 邱静 黄国如 《湖泊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21,共10页
为解析东江南支流低氧现象的成因,并为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分别于2019年春季和夏季对该河流的主要断面进行了水质监测。监测结果显示,东江南支流的溶解氧(DO)水平从中游道滘镇的6.93 mg/L降至出海口处的4.08 mg/L。DO与影响... 为解析东江南支流低氧现象的成因,并为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分别于2019年春季和夏季对该河流的主要断面进行了水质监测。监测结果显示,东江南支流的溶解氧(DO)水平从中游道滘镇的6.93 mg/L降至出海口处的4.08 mg/L。DO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显示,DO与水温呈显著负相关,与盐度呈正相关,而与氨氮和总磷等营养物质呈显著负相关。这些营养物质的增加与DO的降低在空间上呈显著重叠,特别是在夏季。研究结果表明,东江南支流低氧现象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温度升高和营养物质浓度增加使得中下游水体的氧气消耗加快,河道汇流处的断面缩窄和下游水体的透光性差引起DO补给不足,从而导致下游沙田泗盛断面经常性出现氧亏(低氧)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江南支流 溶解氧 低氧 营养物 珠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复合缓释氧剂的制备及其在河道底泥修复上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翔翔 陈晨 +3 位作者 邹晓轩 孙菲菲 郑岩皓 邓钰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39,共7页
文章通过多次浇注方式制备了a-b-a型三层结构复合缓释氧剂(ORC),其外层为聚乙烯醇(PVA)和聚乙二醇(PEG)混合包埋CaO2,中间层为PVA包埋CaO2。研究结果表明三层结构复合ORC在水中浸泡7 d后,外层PVA和PEG混合包埋层易于崩解,而中间的PVA包... 文章通过多次浇注方式制备了a-b-a型三层结构复合缓释氧剂(ORC),其外层为聚乙烯醇(PVA)和聚乙二醇(PEG)混合包埋CaO2,中间层为PVA包埋CaO2。研究结果表明三层结构复合ORC在水中浸泡7 d后,外层PVA和PEG混合包埋层易于崩解,而中间的PVA包埋层则维持良好包埋状态,因此可兼具初期快速增氧和长时效释氧能力,并可通过调节各层比例获得不同的释氧特性,可满足不同溶氧情况水体的修复需要。底泥修复实验结果表明,三层结构复合ORC投加20 d后,底泥上覆水体的COD由43 mg/L降至24.3 mg/L,氨氮和总氮分别从20.8和29.7 mg/L降至12.9和21.7 mg/L,总磷由2.18 mg/L降至0.56 mg/L,均优于粉末CaO2和单层结构复合OR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氧剂 多层复合 溶解氧 底泥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粒子群模糊PID算法对污水处理曝气控制的优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阳鑫 张劲 刘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64-3070,共7页
针对污水处理曝气控制系统存在滞后大、非线性的问题,分析了污水处理曝气控制系统的原理,建立了污水处理曝气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对传统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 integration, differential, PID)控制算法、粒子群算法和模糊... 针对污水处理曝气控制系统存在滞后大、非线性的问题,分析了污水处理曝气控制系统的原理,建立了污水处理曝气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对传统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 integration, differential, PID)控制算法、粒子群算法和模糊控制算法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粒子群优化模糊PID算法,有效解决了模糊PID控制过度依赖专家经验、缺少动态性能的缺点。采用MATLAB对该系统进行仿真,从阶跃响应、抗干扰性和模型失配情况下的鲁棒性三个方面,对三种不同控制方法的快速性、准确性和稳定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于改进的粒子群模糊PID算法在阶跃响应、抗干扰能力和鲁棒性方面均优于传统PID和模糊PID控制算法,能够更快速、更稳定地实现对溶解氧的高效调节,改善了控制系统性能,有助于降低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群 模糊PID控制 PID 溶解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氧浓度对增氧机增氧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刘和来 吴野 +3 位作者 顾家冰 刘玉涛 丁为民 赵三琴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8-504,共7页
[目的]增氧机作为提升水体溶解氧含量的关键设备,在水产养殖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增氧过程中,溶解氧浓度的变化如何影响增氧机的增氧性能,至今仍是一个尚未明确的问题。本文旨在研究溶解氧浓度对增氧机增氧性能的影响。[方法... [目的]增氧机作为提升水体溶解氧含量的关键设备,在水产养殖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增氧过程中,溶解氧浓度的变化如何影响增氧机的增氧性能,至今仍是一个尚未明确的问题。本文旨在研究溶解氧浓度对增氧机增氧性能的影响。[方法]构建增氧试验平台,选取曝气式、喷泉式、造浪式3种具有代表性的增氧机进行拓扑组合,共组成31种增氧方式,在20℃水温条件下进行增氧试验。[结果]在溶解氧浓度增量一定的条件下,随着溶解氧浓度的增加,增氧时间呈现指数增长趋势;当溶解氧浓度低于7 mg·L^(-1)时,氧质量转移系数的变异系数均在8%以内,溶解氧浓度对氧质量转移系数的影响较小。且随着溶解氧浓度增量的增加,计算得到的增氧机增氧能力与标准中的计算结果越接近。当溶解氧浓度增量为6 mg·L^(-1)时,增氧机增氧能力的平均值偏差为0.009 g·h^(-1),标准差为0.044。[结论]本研究对增氧机增氧性能的快速评估及其智能控制参数的确定和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氧机 溶解氧 增氧时间 氧质量转移系数 增氧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流管道黏壁温度计算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1
17
作者 程显闻 熊建华 +2 位作者 黄启玉 田家兴 于乐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150,共14页
高含水集输管道低温输送工艺可有效降低能源和经济损耗,但是随着气驱采油的推广,很多集输管道内的流体为油、气、水三相共存的状态。为了探究气体对凝油在壁面黏附现象的影响,利用自行研发的可承压搅拌釜装置对不同条件下凝油在壁面上... 高含水集输管道低温输送工艺可有效降低能源和经济损耗,但是随着气驱采油的推广,很多集输管道内的流体为油、气、水三相共存的状态。为了探究气体对凝油在壁面黏附现象的影响,利用自行研发的可承压搅拌釜装置对不同条件下凝油在壁面上的黏附质量进行了测量,发现溶解在原油中的气体可明显减小凝油的黏附量,但是质量突增时对应的温度点没有改变;随后在油田现场开展了高含水集输管道注气实验,发现随着管道内气油比的增加,最低进间温度从29℃降低至26℃,表明气体的存在改善了原油的流动性;最后,以“壁面剪切应力=屈服应力×系数”为理论依据,建立了可用于分层流集输管道的黏壁温度计算模型,经验证模型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气原油 低温集输 黏壁温度 注气实验 分层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低碳转化技术及CO_(2)制化学品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文静 徐兴堂 +1 位作者 冯杰 李文英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8-99,共12页
发展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根本在于提高煤中有效元素C、H和O的利用率。而煤富含C元素,势必在利用过程中产生CO_(2),因此在煤炭加工利用过程中,通过化学反应耦合,将产生的CO_(2)再利用制成有机化学品(如醇、醚、酸和酯等),无论是在煤化... 发展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根本在于提高煤中有效元素C、H和O的利用率。而煤富含C元素,势必在利用过程中产生CO_(2),因此在煤炭加工利用过程中,通过化学反应耦合,将产生的CO_(2)再利用制成有机化学品(如醇、醚、酸和酯等),无论是在煤化工技术领域,还是在有机合成化学领域都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显著的社会效益。从煤炭加工利用行业的碳排放特点出发,分别介绍了煤炭与可再生能源耦合,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以及CO_(2)化学利用3种煤炭低碳转化技术。通过化学反应将煤炭加工利用过程中产生的CO_(2)制成含氧化学品,不仅可以在保证原有工艺不被改变的基础上减少CO_(2)的直接排放量,还可以生产人类社会所需的高附加值化学品,变“废”为宝。为此,重点论述了基于Aspen Plus模拟CO_(2)制备甲醇、甲酸、二甲醚以及碳酸二甲酯等含氧有机化合物的最新化学工艺研究进展,总结了工艺流程的技术特点以及物质转化、能量利用和经济效益等性能参数,并根据先进的煤炭低碳转化技术提出了煤基CO_(2)低碳转化新路径,致力于推动煤炭清洁转化技术耦合CO_(2)化学再利用向工业应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高效转化 低碳技术 CO_(2)化学利用 含氧有机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氧型海水电池碳纤维正极的苯胺氮掺杂改性及其氧还原催化性能
19
作者 班晓倩 王凯 +1 位作者 芦永红 徐海波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83-1190,共8页
碳纤维用做溶氧型海水电池(DO-SWB,Dissolved Oxygen-Seawater Battery)正极材料已取得商业化应用,但海水中溶解氧浓度低和材料氧还原反应(ORR,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活性低制约着电池功率密度的提高,炭材料的氮掺杂近年来备受关... 碳纤维用做溶氧型海水电池(DO-SWB,Dissolved Oxygen-Seawater Battery)正极材料已取得商业化应用,但海水中溶解氧浓度低和材料氧还原反应(ORR,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活性低制约着电池功率密度的提高,炭材料的氮掺杂近年来备受关注。本工作以苯胺为氮源,采用一步法在苯胺(An,Aniline)和硫酸混合液中对聚丙烯腈碳纤维(PAN-CF,Polyacrylonitrile-based Carbon Fiber)进行电化学处理,调控工艺条件制备掺氮电极。采用扫描电镜(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拉曼光谱(Raman,Raman spectru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e)进行表征,结合电化学测试方法对电极表面特征及ORR活性评价,并对作用机理分析。电化学改性使碳纤维表面产生缺陷并生成吡啶类官能团,有效调控了炭材料的电子结构,增加了电极表面活性位点的数量,改善了氧的吸附和电荷转移能力,使掺氮后电极具有优良的ORR性能。其中,最佳性能电极ORR起始电位为-0.12 V vs SCE,在-0.4 V vs SCE下比电流密度达510 mA/g,作为溶氧型海水电池正极具有可期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氧型海水电池 电化学改性 碳纤维正极 氮掺杂 氧还原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氧调控酿酒污水再利用效果及微生物机制
20
作者 柏松 杨英 +3 位作者 何静 罗玲 杜娟 徐丽萍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10-217,共8页
酿酒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水,有机物浓度高、处理难度大。同时,生活污水的低碳化导致其缺乏有机物供给、氮素去除效果差。该研究采用酿酒污水作为碳源强化生活污水脱氮,考察了不同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条件下的污水脱氮效果、微生... 酿酒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水,有机物浓度高、处理难度大。同时,生活污水的低碳化导致其缺乏有机物供给、氮素去除效果差。该研究采用酿酒污水作为碳源强化生活污水脱氮,考察了不同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条件下的污水脱氮效果、微生物群落结构、基因富集特征,并设计了应用模式。结果表明,DO 3~5 mg/L条件下,酿酒污水与生活污水按照体积比1∶380混合处理,可以满足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含修改单)》一级A标。DO浓度降低将导致菌属数量减少,通过影响Sphaerotilus、Hydrogenophaga、Zoogloea菌属协同演替,从而调控污染物去除性能。此外,氮代谢途径中amoA、amoB、amoC、nirK、nosZ是容易受影响的关键基因,其丰度降低将直接削减污染物去除率。将酿酒污水用作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或者酿酒厂自身生活污水处理中的碳源,均可实现降本增效、节能降碳。该研究为酿酒污水再利用技术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污水 生活污水 溶解氧 脱氮性能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