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催化剂Ru/CoAl−LDH可见光深度还原低浓度CO_(2)及其性能增强机理
1
作者 戴俊 贾凤婷 +3 位作者 杨娟 丰之翔 王大钊 冷冲冲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5-1338,共14页
“双碳”目标下,利用清洁可再生的太阳能驱动CO_(2)资源化利用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但已有报道多以高纯CO_(2)为研究对象,而实际燃煤电厂排放的烟气中CO_(2)体积分数仅为3%~15%,为规避高能耗的CO_(2)提浓过程,直接实现低浓度CO_(2)光催... “双碳”目标下,利用清洁可再生的太阳能驱动CO_(2)资源化利用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但已有报道多以高纯CO_(2)为研究对象,而实际燃煤电厂排放的烟气中CO_(2)体积分数仅为3%~15%,为规避高能耗的CO_(2)提浓过程,直接实现低浓度CO_(2)光催化定向转化对节能减排及其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科学意义。采用共沉淀−水热法首先制得钴铝层状双氢氧化物(CoAl−LDH),通过表面浸渍耦合氢气热处理将钌纳米颗粒负载至CoAl−LDH表面,构筑出可见光催化剂Ru/CoAl−LDH,其独特的表面组成与结构特性有助于实现以水为氢源的低浓度CO_(2)深度光还原。利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与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等测试技术对复合催化剂的结构组成和微观形貌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负载的钌物种为零价金属态Ru,其负载未改变CoAl−LDH的纳米片状形貌,但可显著提升复合催化剂的光响应性能。以Ru/CoAl−LDH为光催化剂、水为电子给体和氢源、10%CO_(2)/N_(2)混合气体为模拟烟道气,在可见光照射下考察Ru负载量对还原产物生成量及深度还原产物甲烷选择性的影响,其中1.6%Ru/CoAl−LDH具有最优的CO_(2)光还原性能,可见光照射3 h后的甲烷产生量及选择性高达452.4μmol/g和86.3%,分别是单一CoAl−LDH的10.4倍和3.3倍。同时,借助CO_(2)吸附等温线、原位XPS、瞬态光电流与阻抗谱等测试结果探究了Ru/CoAl−LDH对低浓度CO_(2)深度光还原的性能增强机理。CoAl−LDH表面的—OH基团利于复合催化剂对低浓度CO_(2)的选择性吸附;CoAl−LDH优异的水氧化性能可为CO_(2)深度光还原提供充足的原位氢源,无需使用具有爆炸危险性的氢气;负载的Ru作为光电子受体,在增强光生电荷分离与迁移效率的同时,作为CO_(2)还原活性位能实现其多电子还原过程。因此,CoAl−LDH和助催化剂Ru的协同作用是低浓度CO_(2)深度光还原性能得以提升的主要原因,复合催化剂Ru/CoAl−LDH实现了可见光水氧化与低浓度CO_(2)深度还原的有效耦合,为本质安全且低能耗CO_(2)转化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也为燃煤烟气CO_(2)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浓度CO_(2) 深度光还原 钴铝层状双氢氧化物 钌负载 水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成本高密度监测网在城市CO_(2)浓度监测中的可行性——以杭州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晋辉 肖薇 +3 位作者 陈亮 胡凝 王君 刘远泽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77-2389,共13页
基于杭州搭建的低成本CO_(2)分析仪高密度观测网络,对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完整一年的浓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野外观测条件下低成本仪器存在数据缺测,各站点一年数据收集量在38.58%~99.39%,两款非色散红外(NDIR)仪器MBE为(3.2&... 基于杭州搭建的低成本CO_(2)分析仪高密度观测网络,对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完整一年的浓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野外观测条件下低成本仪器存在数据缺测,各站点一年数据收集量在38.58%~99.39%,两款非色散红外(NDIR)仪器MBE为(3.2±1.4)μmol/mol,进行高密度组网时要提高站点的数据收集率.(2)基于NDIR的低成本仪器观测结果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机器学习的校正方案可有效校正,组网数据校正后与高精度观测相关性R2由0.33提升至0.77,MBE为1.2μmol/mol.(3)低成本的高密度组网可以观测到城市内部CO_(2)浓度的时空变异性,站点的日变化及空间浓度分布均反映出城市CO_(2)源汇的季节变化特征.通过搭建的组网验证了低成本高密度网络在中国这种下垫面复杂的城市运行的可行性,为估算城市排放量和评估减排措施效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组网 低成本仪器 杭州 CO_(2)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基MOFs在低浓度煤层气CH_(4)/N_(2)吸附分离中的分子模拟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仙梦丹 高学婷 +3 位作者 李刚森 刘雷 黄伟 左志军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3-90,共8页
我国目前存在常规天然气产能不足的问题,需要开发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作为补充。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会混入大量空气形成低浓度煤层气(CH_(4)体积分数低于30%),造成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提高低浓度煤层气回收利用率成为亟需解决的... 我国目前存在常规天然气产能不足的问题,需要开发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作为补充。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会混入大量空气形成低浓度煤层气(CH_(4)体积分数低于30%),造成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提高低浓度煤层气回收利用率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采用巨正则蒙特卡洛和密度泛函理论相结合的计算方法,以低浓度煤层气中CH_(4)/N_(2)的吸附分离为目标,选取Cu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Cu-BTC、MOF-143、ATC-Cu和MOF-399)和不同金属(Zn、Co和Mo)改性的ATC-M为吸附材料,研究了不同孔径和金属中心对MOFs的CH_(4)/N_(2)吸附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OFs孔径对其吸附量和CH_(4)/N_(2)吸附选择性具有重要影响,MOFs孔径越接近气体分子动力学直径,CH_(4)/N_(2)吸附选择性越高。在7种MOFs中,ATC-Zn的孔径(0.4995 nm)更接近CH_(4)和N_(2)的分子动力学直径(CH_(4):0.380 nm,N_(2):0.364 nm),其CH_(4)/N_(2)分离性能达到了最优。金属中心改性对ATC-M孔径没有明显影响,改性金属中心的电荷是影响CH_(4)/N_(2)吸附分离性能的主要因素。当金属离子的bader电荷越大,MOFs的CH_(4)/N_(2)吸附分离性能越高,在7种MOFs中,ATC-Zn的CH_(4)/N_(2)吸附分离性能最高。298 K、100 kPa下,当低浓度煤层气n(CH_(4)):n(N_(2))=1:9时,ATC-Zn的CH_(4)/N_(2)吸附选择性高达6.46,为低浓度煤层气中CH_(4)的回收利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基MOFs材料 CH_(4)/N_(2) 吸附分离 低浓度煤层气 孔径 电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电对小球藻-土壤菌群共生体系CO_(2)捕获的影响
4
作者 黄东 张烨迪 山世玉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42-249,共8页
农业CO_(2)排放源具有分散性、移动性和低浓度等特点。为考察农业生产场景中广泛存在的微藻和细菌等对CO_(2)的捕获效果,并据此发展就地取材的分布式原位生物固碳方法,该研究利用小球藻和土壤菌群构建了藻菌共生体系,分析了其对1%体积浓... 农业CO_(2)排放源具有分散性、移动性和低浓度等特点。为考察农业生产场景中广泛存在的微藻和细菌等对CO_(2)的捕获效果,并据此发展就地取材的分布式原位生物固碳方法,该研究利用小球藻和土壤菌群构建了藻菌共生体系,分析了其对1%体积浓度CO_(2)的捕获和转化能力。通过布置电极和外电路实现菌群生物电输出,对比了生物电刺激下,藻菌共生体系固碳能力和菌群结构差异。结果表明,藻菌共生体系在生物电作用下,CO_(2)去除率由52%提升至81%。菌群消耗可溶性有机碳使小球藻将CO_(2)更多转化为可溶性无机碳和生物质。生物电则通过加速菌群可溶性有机碳消耗,调节溶液pH值和溶解氧含量优化藻菌生长环境,进一步促进CO_(2)转化。光照时,藻菌共生体系可在1000Ω外电阻两端产生200 mV稳态电压,并可实现仅依靠光能驱动。16s rRNA结果显示相比于纯土壤菌群,藻菌共生体系以固氮弧菌属Azoarcus取代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为主要特征。生物电刺激会重塑该共生体系,拉乌尔菌属Raoultella将重现并取代理研菌属Rikenella和Tyzzerella。该研究表明,通过电化学构建的藻菌共生体系既可以捕获低浓度CO_(2),也可以通过调节pH值改良土壤结构、重塑土壤菌群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碳排放 藻菌共生体系 生物电 可溶性有机碳 低浓度C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2+)、Hg^(2+)、Cd^(2+)、Pb^(2+)对淡水石斑鱼仔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何斌 陈先均 李孟均 《水产养殖》 CAS 2006年第2期1-3,共3页
试验探讨了Cu2+、Hg2+、Cd2+、Pb2+4种重金属离子对淡水石斑鱼仔鱼的急性毒性作用。试验表明:Hg2+、Cd2+、Cu2+和 Pb2+对淡水石斑鱼仔鱼的96hLC50分别为0.069 mg/L、0.48 mg/L、0.928 mg/L和3.421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00069 mg/L... 试验探讨了Cu2+、Hg2+、Cd2+、Pb2+4种重金属离子对淡水石斑鱼仔鱼的急性毒性作用。试验表明:Hg2+、Cd2+、Cu2+和 Pb2+对淡水石斑鱼仔鱼的96hLC50分别为0.069 mg/L、0.48 mg/L、0.928 mg/L和3.421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00069 mg/L、 0.00481 mg/L、0.00978 mg/L和0.0321 mg/L。急性毒性由强至弱依次为:Hg2+>Cd2+>Cu2+>pb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石斑鱼仔鱼 HG^2+ CD^2+ CU^2+ pb^2+ 急性毒性 LC50 安全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浓度Pb^(2+)对Cd^(2+)污染下冬小麦幼苗根微域土壤水解酶活性及与根微域土壤生化特征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贾夏 周春娟 董岁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927-1933,共7页
采用盆栽试验法探讨了Cd2+、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Ⅱ类土壤环境基准值300 mg.kg-1干土时的Pb2+与Cd2+复合处理对冬小麦幼苗根微域土壤磷酸酶、转化酶和脲酶活性及与根微域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化特征关系的影响特... 采用盆栽试验法探讨了Cd2+、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Ⅱ类土壤环境基准值300 mg.kg-1干土时的Pb2+与Cd2+复合处理对冬小麦幼苗根微域土壤磷酸酶、转化酶和脲酶活性及与根微域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化特征关系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Cd2+对冬小麦幼苗根微域土壤转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表现为显著抑制效应;而低浓度Pb2+主要表现为协同Cd2+污染抑制根微域土壤水解酶活性效应;(2)Cd2+处理下,磷酸酶活性与微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转化酶活性与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脲酶活性与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量碳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3)Pb2+/Cd2+处理下,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微生物量碳表现为显著正相关;转化酶活性与全氮含量表现为显著负相关,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脲酶活性与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机质为极显著负相关,总体来讲,Cd2+/Pb2+与Cd2+处理之间酶活性与生化特征的关系存在明显差异;同时Pb2+/Cd2+处理下磷酸酶、转化酶和脲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的相关性特点与Cd2+处理下也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浓度pb2+ Cd2+ 冬小麦 根微域土壤水解酶 微生物数量 土壤生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中^(210)Pb活度浓度水平与空气质量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少婷 卢奕夫 刘巍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37,共6页
文章用BE6530宽能型高纯锗γ能谱仪对2018-2020年采集的93组湖北武汉、黄石、襄阳、宜昌四地的气溶胶样品进行γ能谱分析。监测结果表明,四城市^(210)Pb活度浓度最大值为5.15 m Bq/m^(3),最小值为0.308 mBq/m^(3),平均值为1.668 m Bq/m^... 文章用BE6530宽能型高纯锗γ能谱仪对2018-2020年采集的93组湖北武汉、黄石、襄阳、宜昌四地的气溶胶样品进行γ能谱分析。监测结果表明,四城市^(210)Pb活度浓度最大值为5.15 m Bq/m^(3),最小值为0.308 mBq/m^(3),平均值为1.668 m Bq/m^(3)。公众成员吸入^(210)Pb所接受的年有效剂量范围为(7.7E-07~3.0E-05)Sv,最高为10;数量级级别。^(210)Pb活度浓度与采样期间PM_(2.5)、PM_(10)、NO_(2)、AQI、SO_(2)、CO浓度显著正相关,与O;浓度显著负相关。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研究发现,^(210)Pb活度浓度同时与PM_(2.5)和NO_(2)浓度这两个因素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210)pb 活度浓度 相关性 PM_(2.5) N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气烟气中低浓度CO_(2)的低能耗高效捕集工艺模拟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磊 赵宴民 +4 位作者 田海洋 李江伟 周强 何佳妮 武琬越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81-589,共9页
燃气烟气中CO_(2)捕集一般采用化学吸收工艺,该工艺需要优化实现CO_(2)脱除率提高、能耗降低。本文使用Aspen Plus模拟了典型醇胺法CO_(2)捕集和优化的低能耗高效CO_(2)捕集过程,考察了两种工艺下乙醇胺(MEA)+H_(2)O和MEA+甲基二乙醇胺(... 燃气烟气中CO_(2)捕集一般采用化学吸收工艺,该工艺需要优化实现CO_(2)脱除率提高、能耗降低。本文使用Aspen Plus模拟了典型醇胺法CO_(2)捕集和优化的低能耗高效CO_(2)捕集过程,考察了两种工艺下乙醇胺(MEA)+H_(2)O和MEA+甲基二乙醇胺(MDEA)+H_(2)O不同吸收剂循环量、吸收温度对CO_(2)脱除率和贫液再生能耗的影响,分析了最优工艺技术条件,两种工艺的设备及公用工程运行成本。研究结果表明,典型醇胺法CO_(2)捕集工艺和低能耗高效CO_(2)捕集工艺都可以达到捕集后CO_(2)纯度≥90%(体积分数)、CO_(2)脱除率>90%、能耗<3.0GJ/tCO_(2)的设计要求,MEA+H_(2)O吸收剂的最优循环量是60m^(3)/h,MEA+MDEA+H_(2)O吸收剂的最优循环量是65m3/h,吸收温度是40~45℃。相同吸收剂及循环量下,两种工艺的CO_(2)脱除率和CO_(2)回收率基本相同,低能耗高效CO_(2)捕集工艺贫液再生能耗可降低0.13GJ/tCO_(2)。CO_(2)捕集工艺经过优化后,设备投资及公用工程运行成本可以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浓度CO_(2)烟气 脱碳 贫液再生能耗 CO_(2)脱除率 工艺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低Pb/Cd下冬小麦幼苗根系分泌物酚酸、糖类及与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关系 被引量:12
9
作者 贾夏 董岁明 周春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4052-4061,共10页
采用土壤盆栽试验法研究了Cd、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Ⅱ类土壤环境基准值300 mg/kg干土时的Pb与Cd复合处理对冬小麦幼苗根系分泌物总酚酸和简单糖类及其与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关系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冬小麦幼... 采用土壤盆栽试验法研究了Cd、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Ⅱ类土壤环境基准值300 mg/kg干土时的Pb与Cd复合处理对冬小麦幼苗根系分泌物总酚酸和简单糖类及其与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关系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冬小麦幼苗生长3周时,随Cd浓度的升高,根系简单糖类的分泌量表现为降低-增加-降低现象,而酚酸分泌量主要表现为显著(P<0.05)增加;幼苗生长7周时,简单糖类分泌量极显著(P<0.01)降低,酚酸分泌量表现为降低-增加-降低现象;幼苗生长12周时,简单糖类分泌量在Cd≤50.00 mg/kg干土时降低,Cd浓度为70.00 mg/kg干土时极显著(P<0.01)增加,酚酸分泌量在Cd≤20.00mg/kg干土时降低,Cd>20.00 mg/kg干土时增加。2)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规定的Ⅱ类土壤环境基准值(300 mg/kg)时,Pb的存在会对Cd胁迫下冬小麦根系酚酸和简单糖类分泌特征有明显影响,主要表现为可使Cd处理下幼苗根系酚酸分泌量增加,而简单糖类分泌量降低。3)低Pb/Cd处理与Cd处理之间,冬小麦幼苗根系酚酸和简单糖类分泌量与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脲酶、转化酶和脱氢酶活性、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微生物量碳等根际土壤微生物生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特点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浓度pb CD 冬小麦 根系分泌物 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醇胺捕集低浓度CO_(2)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魏炜 曾令梓 +3 位作者 刘凤霞 许晓飞 李志义 刘志军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6-122,共7页
二氧化碳(CO_(2))的大量排放导致了严重的温室效应,碳捕集刻不容缓,工厂、发电厂等排放的烟气中CO_(2)浓度低且总量大,低浓度CO_(2)捕集技术对于碳减排具有重大意义。醇胺体系中乙醇胺(MEA)法目前应用最广泛,但其能耗大、吸收量小的缺... 二氧化碳(CO_(2))的大量排放导致了严重的温室效应,碳捕集刻不容缓,工厂、发电厂等排放的烟气中CO_(2)浓度低且总量大,低浓度CO_(2)捕集技术对于碳减排具有重大意义。醇胺体系中乙醇胺(MEA)法目前应用最广泛,但其能耗大、吸收量小的缺陷也很明显。为改善醇胺体系对低浓度CO_(2)的吸收与解吸性能,搭建了CO_(2)吸收与解吸装置,对单一MEA或N-甲基二乙醇胺(MDEA)体系,以及利用MDEA和2-氨基-2-甲基-1-丙醇(AMP)改性的MEA体系,进行了吸收与解吸实验,测定其CO_(2)负荷。结果表明,对于单一醇胺体系,相较于MDEA,MEA体系吸收低浓度CO_(2)后富液负荷更大,具有更优的性能;通过添加AMP改性,AMP浓度为1.00 mol/L时,吸收体积分数为5%的CO_(2),相较于5.00 mol/L单一MEA体系,混合醇胺体系的富液负荷提高了30.55%,贫液负荷降低了24.47%;调节AMP浓度至0.50 mol/L,相较5.00 mol/L的单一MEA体系,混合醇胺体系循环容量提高了41.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胺 2-氨基-2-甲基-1-丙醇 混合醇胺 CO_(2)捕集 低浓度C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壳灰对水中低浓度Pb(Ⅱ)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5
11
作者 唐登勇 胥瑞晨 +2 位作者 张聪 胡洁丽 郑宁捷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68-72,共5页
为利用稻壳灰去除水中低浓度Pb(Ⅱ),对吸附前后的稻壳灰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采用静态吸附法考察了稻壳灰对水中低浓度Pb(Ⅱ)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稻壳灰表面存在多种基团,部分极性基团参与了Pb(Ⅱ)的吸附;随着p H的升高... 为利用稻壳灰去除水中低浓度Pb(Ⅱ),对吸附前后的稻壳灰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采用静态吸附法考察了稻壳灰对水中低浓度Pb(Ⅱ)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稻壳灰表面存在多种基团,部分极性基团参与了Pb(Ⅱ)的吸附;随着p H的升高吸附量增加;当Pb(Ⅱ)初始浓度为20 mg/L、温度为25℃时,稻壳灰去除Pb(Ⅱ)的最佳投加量为1.8 g/L,去除率为98.1%;溶液中Na(Ⅰ)、Ca(Ⅱ)的存在会抑制稻壳灰对Pb(Ⅱ)的吸附,相同浓度的Ca(Ⅱ)对吸附的抑制比Na(Ⅰ)更明显。分析结果显示,Freundlich方程能够更好地拟合不同温度的吸附等温线,该吸附存在多层吸附,温度升高有利于吸附。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ΔG~θ<0、ΔH~θ>0和ΔS~θ>0,说明该吸附是自发、熵增的吸热过程。准二级方程能够很好地拟合稻壳灰吸附Pb(Ⅱ)的动力学数据,可能是由表面吸附和颗粒内扩散共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壳灰 吸附 低浓度铅pb(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料A^2/O处理低浓度城市污水的中试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银波 周少奇 +1 位作者 邱育真 吴硕贤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4-77,96,共5页
采用投料A2/O脱氮除磷工艺在广州某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中试,考察在设计参数下该工艺处理低浓度城市污水的脱氮除磷效果。结果表明,投加填料能够增强系统抗冲击能力,保持出水水质稳定。出水COD平均为26.1mg·L-1,TN平均为9.6mg·... 采用投料A2/O脱氮除磷工艺在广州某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中试,考察在设计参数下该工艺处理低浓度城市污水的脱氮除磷效果。结果表明,投加填料能够增强系统抗冲击能力,保持出水水质稳定。出水COD平均为26.1mg·L-1,TN平均为9.6mg·L-1,NH3-N平均为1.1mg·L-1,TP平均为0.28mg·L-1,并且出现了明显的反硝化除磷现象。投加填料能够增大系统的处理量,节约处理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浓度城市污水 A2/O工艺 悬浮填料 脱氮除磷 反硝化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中超低含量活性磷酸盐的Mg(OH)2共沉淀法测定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赖民 李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8-152,共5页
关键词 液芯波导毛细管流通池 分光分析 Mg(OH)2共沉淀 磷酸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导纤维化学发光传感器传感原理研究(Ⅰ)——低浓度 SO_2 传感器 被引量:1
14
作者 曾小岚 金吉祥 《四川联合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1期34-38,80,共6页
本文研制了一种测定低浓度SO2的光导纤维化学发光传感器。研究了SO2敏化鲁米诺—H2O2体系化学发光反应的原理,研究了鲁米诺—ClO-电生化学发光体系测定低浓度SO2的原理。该测定体系结构简单,不需任何光源,测定低浓... 本文研制了一种测定低浓度SO2的光导纤维化学发光传感器。研究了SO2敏化鲁米诺—H2O2体系化学发光反应的原理,研究了鲁米诺—ClO-电生化学发光体系测定低浓度SO2的原理。该测定体系结构简单,不需任何光源,测定低浓度SO2,线性良好,重现性好,响应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感器 光导纤维 化学发光传感器 二氧化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筛选菌株去除水中硝酸盐和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朝旭 李元坤 刘勇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728-5736,共9页
为探究改性生物炭对微生物去除水中低浓度硝酸盐和N_(2)O排放的影响,以稻壳生物炭(BC)为基础材料,分别制备并表征FeCl_(3)、H_(2)O_(2)和NaOH改性生物炭(BC-Fe、BC-H_(2)O_(2)和BC-NaOH),同时从活性污泥中筛选一株反硝化细菌Raoultella ... 为探究改性生物炭对微生物去除水中低浓度硝酸盐和N_(2)O排放的影响,以稻壳生物炭(BC)为基础材料,分别制备并表征FeCl_(3)、H_(2)O_(2)和NaOH改性生物炭(BC-Fe、BC-H_(2)O_(2)和BC-NaOH),同时从活性污泥中筛选一株反硝化细菌Raoultella ornithinolytica strain KK1.将BC、BC-Fe、BC-H_(2)O_(2)和BC-NaOH分别加入含有该菌株的培养体系,同时设置不添加生物炭的对照处理,开展微生物去除模拟废水中低浓度硝酸盐(约10mg/L,以N计)的室内培养实验,分析培养体系N_(2)O排放速率、氮素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所筛选菌株120h内的NO_(3)--N平均降解速率为0.10mg/(L h).与BC相比,BC-Fe和BC-H_(2)O_(2)的羧基和内酯基含量显著增加,氧化性增强;而BC-NaOH的酚羟基含量显著增加,还原性增强.BC-Fe和BC-H_(2)O_(2)的总酸性含氧官能团含量较BC分别显著增加57.17%和22.86%,而BC-NaOH的总碱性含氧官能团含量显著增加91.67%.与BC相比,BC-Fe和BC-H_(2)O_(2)促进反硝化细菌对NO_(3)--N的还原,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添加BC处理的3.11和2.17倍;而BC-NaOH抑制反硝化细菌对NO_(3)--N的还原,N_(2)O累积排放量仅为添加BC处理的49.63%.生物炭对微生物反硝化作用和N_(2)O排放的影响归因于改性引起的生物炭pH值、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和氧化还原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生物炭 低浓度硝酸盐 深度脱氮 N_(2)O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O_(x)-CeO_(2)催化剂在低温下催化氧化低浓度甲醛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志强 王波 +1 位作者 金梧凤 刘旺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378-3383,共6页
采用修饰共沉淀法制得铈锰氧化物MnO_(x)-CeO_(2)催化剂,采用环境舱法,模拟太阳光在贴近真实夏季车内环境的低温低浓度工况下,考察太阳辐射强度、甲醛初始浓度对MnO_(x)-CeO_(2)热催化甲醛的性能影响,并进行催化动力学探究。结果表明,... 采用修饰共沉淀法制得铈锰氧化物MnO_(x)-CeO_(2)催化剂,采用环境舱法,模拟太阳光在贴近真实夏季车内环境的低温低浓度工况下,考察太阳辐射强度、甲醛初始浓度对MnO_(x)-CeO_(2)热催化甲醛的性能影响,并进行催化动力学探究。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孔道结构丰富,光热转化能力优秀,与单独的铈锰氧化物相比氧化能力有明显提升。在太阳辐射强度为450~650 W/m^(2)时,初始浓度为0.5 mg/m^(3)的甲醛降解率可达76.2%~82.1%,且E-R模型更贴近该实验数据。在太阳辐射强度为550 W/m^(2),初始浓度分别为0.2,0.5,1.0 mg/m^(3)时,降解率分别为63%,70.6%,78.3%,降解效果明显。此外,5种催化剂(MnO_(x)-CeO_(2)、MnO_(x)-CeO_(2)-TiO_(2)、TiO_(2)、Bi-V-O、CuO-MnO_(2))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的甲醛催化效果表明,MnO_(x)-CeO_(2)降解率最高,为78.3%。该催化剂具备良好的稳定性。表明该催化剂在车内等低温低浓度环境下的甲醛催化氧化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O_(x)-CeO_(2) 甲醛 催化氧化 车内 低温 低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收-微藻法固定燃气电厂低浓度CO_(2)同步产油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秦振芳 廖日红 马伟芳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4-106,共13页
燃气电厂利用稳定、清洁的化石能源发电,在“双碳”背景下发电过程产生的低浓度CO_(2)的捕集和资源化利用,对于实现碳中和至关重要。针对低浓度CO_(2)捕集难度大、脱附费用高的问题,利用CO_(2)吸收液同步培养微藻产油提供了一种实现低浓... 燃气电厂利用稳定、清洁的化石能源发电,在“双碳”背景下发电过程产生的低浓度CO_(2)的捕集和资源化利用,对于实现碳中和至关重要。针对低浓度CO_(2)捕集难度大、脱附费用高的问题,利用CO_(2)吸收液同步培养微藻产油提供了一种实现低浓度CO_(2)捕集与资源化利用于一体的新途径。具有高CO_(2)捕集能力和同时快速培养微藻能力的吸收液是溶液设计和配制的决定性因素。本文总结了现有吸收液的应用现状,梳理出复合吸收液耦合微藻营养调控的碳捕集发展前景,其中吸收液的碱度和盐度对微藻同化CO_(2)具有显著影响。讨论了在不同温度和光照的工艺条件对微藻生物转化CO_(2)的影响,阐述了CO_(2)气体以微孔鼓泡和气升导流的方式通入反应器对CO_(2)捕集和微藻生长的不同效果。从促进微藻吸收CO_(2)同步产油的角度,介绍了藻种诱变驯化和基因改造以提升环境适应性同时增强脂质生产的研究进展,最后通过经济分析展望了规模化应用吸收-微藻法的经济可行性。与传统的CO_(2)吸收和微藻固定方法相比,吸收-微藻法一体化复合工艺可以成为从燃气电厂中捕获CO_(2)具有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微藻法 低浓度CO_(2) 吸收液 生物柴油 诱变 基因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锑精矿CO_(2)顶吹固硫熔炼新工艺 被引量:1
18
作者 丁瑞泽 杨建广 +3 位作者 朱强 南天翔 谢雪珍 叶有明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62-872,共11页
针对现行锑火法冶炼工艺熔炼温度高、能耗大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提出了一种以氧化锌为固硫剂、碳酸钠为熔盐的CO_(2)顶吹固硫熔炼新工艺。采用单因素条件法考察了熔炼温度、CO_(2)流量、熔盐组成、固硫剂和还原剂加入量对辉锑矿中金属... 针对现行锑火法冶炼工艺熔炼温度高、能耗大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提出了一种以氧化锌为固硫剂、碳酸钠为熔盐的CO_(2)顶吹固硫熔炼新工艺。采用单因素条件法考察了熔炼温度、CO_(2)流量、熔盐组成、固硫剂和还原剂加入量对辉锑矿中金属直收率和氧化锌固硫率的影响。得到的最优工艺条件如下:熔炼温度为1223 K、CO_(2)流量为0.3 L/min、熔盐为Na_(2)CO_(3)、煤粉加入量为煤粉所需理论添加量的2倍、ZnO加入量为ZnO所需理论添加量的1.3倍。在此最优工艺条件下进行综合扩大实验,锑的直收率达到91.83%,总固硫率达到9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锑精矿 CO_(2) 低温熔盐 固硫 清洁冶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低浓度瓦斯多孔介质催化燃烧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曹运齐 杨丽 +2 位作者 贾志轩 刘方 宋正昶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1-488,共8页
针对煤矿低浓度瓦斯利用难题,开发负载Fe_(2)O_(3)活性组分的多孔介质催化剂进行低浓度甲烷(LCM)催化燃烧实验,探究不同当量比、气体流速、Fe_(2)O_(3)负载量对LCM燃烧稳定性的影响,并对其动态燃烧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e_(2)O_(3)负... 针对煤矿低浓度瓦斯利用难题,开发负载Fe_(2)O_(3)活性组分的多孔介质催化剂进行低浓度甲烷(LCM)催化燃烧实验,探究不同当量比、气体流速、Fe_(2)O_(3)负载量对LCM燃烧稳定性的影响,并对其动态燃烧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e_(2)O_(3)负载的多孔介质催化剂可有效提高LCM燃烧的稳定性,拓宽LCM驻定燃烧的极限当量比.在当量比0.46、气体流速0.126 m/s的条件下,LCM在负载1%Fe_(2)O_(3)的多孔介质催化剂中实现了稳定燃烧,实验测定甲烷的转化率在98%以上,且CO排放体积分数低于600×10^(-6),NO_(x)排放体积分数低于30×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浓度甲烷 多孔介质 催化燃烧 Fe_(2)O_(3)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控注射分离器分离富集火焰原子吸收测定蔬菜中的铅 被引量:3
20
作者 谢发之 谢增鸿 叶芳贵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273-1276,共4页
设计了一种手动控制进样速度的快速分离富集Pb2 + 离子的分离器 ,分离器由 5mL一次性注射器、接口和微分离富集柱组成。微柱填充以巯基葡聚糖凝胶来分离富集Pb2 + 离子时 ,5mL样品溶液 (pH =3 30 ) 30s左右注射过柱 ,5mL 2mol/L的HCl溶... 设计了一种手动控制进样速度的快速分离富集Pb2 + 离子的分离器 ,分离器由 5mL一次性注射器、接口和微分离富集柱组成。微柱填充以巯基葡聚糖凝胶来分离富集Pb2 + 离子时 ,5mL样品溶液 (pH =3 30 ) 30s左右注射过柱 ,5mL 2mol/L的HCl溶液以相同的流速注射洗脱 ,铅的平均回收率可以达到 96 95 % ,RSD =3 33% (n =2 2 ) ,预富集因子约为 2 0 0 ,可以实现大体积样品溶液中痕量Pb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器 分离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